2016年分阶段考试实证研究工作第一阶段笔试大纲(针灸学)-
- 格式:doc
- 大小:387.00 KB
- 文档页数:18
2016考研中医综合大纲无变化,按原计划复习就可以了!
2016考研中医综合新大纲已发布,经过严谨认真的核对,发现新旧大纲并无变化。
大家的复习可以按照原计划正常进行。
到这个阶段的复习,最重要的就是要做题了。
新大纲中,试卷考试形式并没有变化:试卷满分仍为300分,考试时间仍为180分钟。
其中:
中医基础理论30题
中医诊断学30题
中药学30题
方剂学30题
中医内科学35题
针灸学25题
题型结构为:
A型题8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20分
B型题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X型题60小题,每小题2分,共120分
因为平时的练习和真实考场上做题肯定不会是一样的,所以大家要进行专项练习,严格按照考试时间表来进行。
而且尤其要注意,一定要留出半小时左右的填涂答题卡的时间。
在做模拟题时,建议一轮一轮的做,第一轮从头到尾做完,填答题卡,不会的先不做,只做能拿分的。
然后在第二轮、第三轮再去研究第一轮没做出来的题目,反复去思考。
这样就可以把学习新题和临场训练同时完成。
希望这个小建议能够帮助到大家!。
针灸学考试大纲六、针灸学(一)腧穴总论1.腧穴的概念及分类。
2.腧穴的主治特点及主治规律。
3.腧穴的定位方法。
(二)经络腧穴各论1.十四经腧穴的主治概要。
2.下列常用经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1)手太阴肺经:中府、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少商。
(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阳溪、偏历、手三里、曲池、臂臑、肩髃、迎香。
(3)足阳明胃经:承泣、四白、地仓、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梁门、天枢、归来、梁丘、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内庭、厉兑。
(4)足太阴脾经:隐白、太白、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大横、大包。
(5)手少阴心经:极泉、少海、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
(6)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后溪、养老、小海、肩贞、天宗、颧髎、听宫。
(7)足太阳膀胱经:睛明、攒竹、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次髎、承扶、委阳、委中、膏肓、志室、秩边、承山、飞扬、昆仑、申脉、束骨、至阴。
(8)足少阴肾经:涌腺、然谷、太溪、照海、复溜、阴谷、肓俞。
(9)手厥阴心包经:天池、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
(10)手少阳三焦经:关冲、中渚、阳池、外关、支沟、肩髎、翳风、角孙、耳门、丝竹空。
(11)足少阳胆经:瞳子髎、听会、率谷、阳白、头临泣、风池、肩井、日月、带脉、环跳、风市、阳陵泉、光明、悬钟、丘墟、足临泣、侠溪、足窍阴。
(12)足厥阴肝经:大敦、行间、太冲、蠡沟、曲泉、章门、期门。
(13)督脉:长强、腰阳关、命门、至阳、身柱、大椎、哑门、风府、百会、神庭、水沟、印堂。
(14)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建里、中脘、膻中、天突、廉腺、新增:承浆。
3.下列常用奇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四神聪、太阳、球后、安眠、牵正、金津、玉液、定喘、夹脊、胃脘下俞、子宫、腰眼、十宣、八邪、四缝、二白、腰痛点、外劳宫、膝眼、胆囊、阑尾。
第一单元经络系统细目一:经络系统的组成细目二:十二经脉要点:1.十二经脉的名称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3.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4.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5.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6.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细目三:奇经八脉要点:1.奇经八脉的名称2.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3.奇经八脉的作用及临床意义细目四:十五络脉要点:1.十五络脉的分布2.十五络脉的作用及临床意义细目五:十二经别要点:1.十二经别的分布2.十二经别的作用及临床意义细目六:十二经筋要点:1.十二经筋的分布2.十二经筋的作用及临床意义细目七:十二皮部要点:1.十二皮部的分布2.十二皮部的作用及临床意义第二单元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细目一:经络的作用要点: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细目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要点:1.诊断方面2.治疗方面第三单元腧穴的分类要点: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第四单元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细目一:主治特点要点:1.近治作用2.远治作用3.特殊作用细目二:主治规律要点:1.分经主治规律2.分部主治规律第五单元特定穴要点:1.特定穴的分类及概念2.五输穴、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郄穴、下合穴、交会穴的内容及临床应用第六单元腧穴的定位方法要点:1.骨度分寸定位法2.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3.手指同身寸定位法4.简便取穴法第七单元手太阴肺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中府、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少商第八单元手阳明大肠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商阳、合谷、阳溪、偏历、手三里、曲池、肩髃、扶突、迎香第九单元足阳明胃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承泣、四白、地仓、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梁门、天枢、归来、梁丘、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条口、丰隆、解溪、内庭、厉兑第十单元足太阴脾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隐白、太白、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大横、大包第十一单元手少阴心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极泉、少海、通里、阴郄、神门、少冲第十二单元手太阳小肠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少泽、后溪、养老、支正、天宗、颧髎、听宫第十三单元足太阳膀胱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睛明、攒竹、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膀胱俞、次鼹、承扶、委阳、委中、膏肓、志室、秩边、承山、飞扬、昆仑、申脉、束骨、至阴第十四单元足少阴肾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涌泉、然谷、太溪、大钟、照海、复溜、肓俞第十五单元手厥阴心包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天池、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第十六单元手少阳三焦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关冲、中渚、阳池、外关、支沟、肩髎、翳风、角孙、耳门、丝竹空第十七单元足少阳胆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瞳子髂、听会、完骨、阳白、头临泣、风池、肩井、日月、带脉、环跳、风市、阳陵泉、光明、悬钟、丘墟、足临泣、侠溪、足窍阴第十八单元足厥阴肝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大敦、行间、太冲、蠡沟、曲泉、章门、期门第十九单元督脉、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长强、腰阳关、命门、至阳、身柱、大椎、哑门、风府、百会、上星、素髎、水沟、印堂第二十单元任脉、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下脘、建里、中脘、上脘、膻中、天突、廉泉、承浆第二十一单元奇穴要点:常用奇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四神聪、太阳、金津、玉液、牵正、安眠、三角灸、定喘、夹脊、胃脘下俞、腰眼、腰痛点、八邪、四缝、十宣、外劳宫、膝眼、胆囊、阑尾、八风第二十二单元毫针刺法细目一:针刺准备要点:1.消毒2.体位细目二:进针方法要点:1.指切进针法2.夹持进针法3.舒张进针法4.提捏进针法细目三:针刺角度和深度要点:1.角度2.深度细目四:行针手法要点:1.基本手法2.辅助手法细目五:得气要点:得气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细目六:针刺补泻要点:1.捻转补泻2.提插补泻3.疾徐补泻4.迎随补冯5.呼吸补泻6.开阖补揭7.平补平泻细目七:针刺异常情况要点:1.晕针2.滞针3.血肿4.断针5.弯针6.气胸7.刺伤内脏8.刺伤脑与脊髓细目八:针刺注意事项要点:1.特殊生理状态的针刺注意事项2.妊娠妇女、小儿针刺时的注意事项3.颈项、眼区、胸胁腹背等部位腧穴的针刺注意事项4.不宜针刺的疾病第二十三单元灸法细目一:灸法的作用要点:1.温经散寒2.扶阳固脱3.消瘀散结4.防病保健细目二:灸法的种类要点:1.灸法的分类2.艾炷灸3.艾条灸4.温针灸细目三:灸法的注意事项要点:1.施灸的先后顺序2.施灸的禁忌3.灸后处理第二十四单元拔罐法要点:1.拔罐方法2.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范围3.拔罐的注意事项第二十五单元其他针法要点:1.电针法2.三棱针法3.皮肤针法4.穴位注射法第二十六单元头针、耳针细目一:头针要点: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和主治细目二:耳针要点:1.常用耳穴的部位和主治2.临床选穴原则及注意事项第二十七单元治疗总论细目一:针灸治疗原则要点:1.补虚泻实2.清热温寒3.治病求本4.三因制宜细目二:针灸治疗作用要点:1.疏通经络2.凋和阴阳3.扶正祛邪细目三:针灸处方要点:1.选穴原则2.配穴方法第二十八单元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细目一:头痛要点:1.头痛的辨证要点2.头痛的治法3.头痛的处方4.头痛的治疗操作附:偏头痛要点:1.偏头痛的辨证要点2.偏头痛的治法3.偏头痛的处方4.偏头痛的治疗操作细目二:面痛要点:1.面痛的辨证要点2.面痛的治法3.面痛的处方4.面痛的治疗操作细目三:腰痛要点:1.腰痛的辨证要点2.腰痛的治法3.腰痛的处方4.腰痛的治疗操作细目四:痹证要点:1.痹证的辨证要点2.痹证的治法3.痹证的处方4.痹证的治疗操作细目五:坐骨神经痛1.坐骨神经痛的辨证要点2.坐骨神经痛的治法3.坐骨神经痛的处方4.坐骨神经痛的治疗操作细目六:中风要点:1.中风的辨证要点2.中风的治法3.巾风的处方4.中风的治疗操作细目七:眩晕要点:2.眩晕的治法3.眩晕的处方4.眩晕的治疗操作细目八:面瘫要点:1.面瘫的辨证要点2.面瘫的治法3.面瘫的处方4.面瘫的治疗操作细目九:痿证要点:1.痿证的辨证要点2.痿证的治法3.痿证的处方4.痿证的治疗操作细目十:痫病要点:1.痫病的辨证要点2.痫病的治法3.痫病的处方4.痫病的治疗操作细目十一:不寐要点:1.不寐的辨证要点2.不寐的治法3.不寐的处方4.不寐的治疗操作细目十二:郁证要点:2.郁证的治法3.郁证的处方4.郁证的治疗操作细目十三:痴呆要点:1.痴呆的辨证要点2.痴呆的治法3.痴呆的处方4.痴呆的治疗操作细目十四:心悸要点:1.心悸的辨证要点2.心悸的治法3.心悸的处方4.心悸的治疗操作细目十五:感冒要点:1.感冒的辨证要点2.感冒的治法3.感冒的处方4.感冒的治疗操作细目十六:咳嗽要点:1.咳嗽的辨证要点2.咳嗽的治法3.咳嗽的处方4.咳嗽的治疗操作细目十七:哮喘要点:2.哮喘的治法3.哮喘的处方4.哮喘的治疗操作细目十八:呕吐要点:1.呕吐的辨证要点2.呕吐的治法3.呕吐的处方4.呕吐的治疗操作细目十九:胃痛要点:1.胃痛的辨证要点2.胃痛的治法3.胃痛的处方4.胃痛的治疗操作细目二十:泄泻要点:1.泄泻的辨证要点2.泄泻的治法3.泄泻的处方4.泄泻的治疗操作细目二十一:痢疾要点:1.痢疾的辨证要点2.痢疾的治法3.痢疾的处方4.痢疾的治疗操作细目二十二:便秘要点:2.便秘的治法3.便秘的处方4.便秘的治疗操作细目二十三:阳痿要点:1.阳痿的辨证要点2.阳痿的治法3.阳痿的处方4.阳痿的治疗操作细目二十四:癃闭要点:1.癃闭的辨证要点2.癃闭的治法3.癃闭的处方4.癃闭的治疗操作细目二十五:消渴要点:1.消渴的辨证要点2.消渴的治法3.消渴的处方4.消渴的治疗操作第二十九单元妇儿科病证的针灸治疗细目一:月经不调要点:1.月经不调的辨证要点2.月经不调的治法3.月经不调的处方4.月经不调的治疗操作细目二:痛经1.痛经的辨证要点2.痛经的治法3.痛经的处方4.痛经的治疗操作细目三:崩漏要点:1.崩漏的辨证要点2.崩漏的治法3.崩漏的处方4.崩漏的治疗操作细目四:绝经前后诸证要点:1.绝经前后诸证的辨证要点2.绝经前后诸证的治法3.绝经前后诸证的处方4.绝经前后诸证的治疗操作细目五:带下病要点:1.带下病的辨证要点2.带下病的治法3.带下病的处方4.带下病的治疗操作细目六:缺乳要点:1.缺乳的辨证要点2.缺乳的治法3.缺乳的处方4.缺乳的治疗操作细目七:遗尿1.遗尿的辨证要点2.遗尿的治法3.遗尿的处方4.的治疗操作第三十单元皮外骨伤科病证的针灸治疗细目一:瘾疹要点:1.瘾疹的辨证要点2.瘾疹的治法3.瘾疹的处方4.瘾疹的治疗操作细目二:蛇串疮要点:1.蛇串疮的辨证要点2.蛇串疮的治法3.蛇串疮的处方4.蛇串疮的治疗操作细目三:神经性皮炎要点:1.神经性皮炎的辨证要点2.神经性皮炎的治法3.神经性皮炎的处方4.神经性皮炎的治疗操作细目四:乳癖要点:1.乳癖的辨证要点2.乳癖的治法3.乳癖的处方4.乳癖的治疗操作1.颈椎病的辨证要点2.颈椎病的治法3.颈椎病的处方4.颈椎病的治疗操作细目六:落枕要点:1.落枕的辨证要点2.落枕的治法3.落枕的处方4.落枕的治疗操作细目七:漏肩风要点:1.漏肩风的辨证要点2.漏肩风的治法3.漏肩风的处方4.漏肩风的治疗操作细目八:扭伤要点:1.扭伤的辨证要点2.扭伤的治法3.扭伤的处方4.扭伤的治疗操作细目九:肘劳要点:1.肘劳的辨证要点2.肘劳的治法3.肘劳的处方4.肘劳的治疗操作第三十一单元五官科病证的针灸治疗要点:1.日赤肿痛的辨证要点2.目赤肿痛的治法3.目赤肿痛的处方4.目赤肿痛的治疗操作细目二:耳鸣耳聋要点:1.耳鸣耳聋的辨证要点2.耳鸣耳聋的治法3.耳鸣耳聋的处方4.耳鸣耳聋的治疗操作细目三:牙痛要点:1.牙痛的辨证要点2.牙痛的治法3.牙痛的处方4.牙痛的治疗操作细目四:咽喉肿痛要点:1.咽喉肿痛的辨证要点2.咽喉肿痛的治法3.咽喉肿痛的处方4.咽喉肿痛的治疗操作细目五:近视要点:1.近视的辩征要点2.近视的治法3.近视的处方4.近视的治疗操作第三十二单元其他病证的针灸治疗细目一:晕厥要点:1.晕厥的辨证要点2.晕厥的治法3.晕厥的处方4.晕厥的治疗操作细目二:内脏绞痛要点:1.内脏绞痛的辨证要点2.内脏绞痛的治法3.内脏绞痛的处方4.内脏绞痛的治疗操作细目三:肥胖症要点:1.肥胖症的辨证要点2.肥胖症的治法3.肥胖症的处方4.肥胖症的治疗操作。
It is impossible to pursue perfection in all things, but to do one's best.(页眉可删)关于针灸学的考试大纲整理第一单元经络系统细目一:经络系统的组成细目二:十二经脉要点:1.十二经脉的名称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3.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4.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5.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6.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细目三:奇经八脉要点:1.奇经八脉的名称2.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细目四:十五络脉要点:1.十五络脉的分布2.十五络脉的作用及临床意义细目五:十二经别要点:1.十二经别的分布2.十二经别的作用及临床意义细目六:十二经筋要点:1.十二经筋的分布2.十二经筋的作用及临床意义细目七:十二皮部要点:1.十二皮部的分布第二单元腧穴的`分类要点: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第四单元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细目一:主治特点要点:1.近治作用2.远治作用3.特殊作用细目二:主治规律要点:1.分经主治规律2.分部主治规律第三单元特定穴要点:1.特定穴的分类及概念2.五输穴、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郄穴、下合穴、交会穴的内容及临床应用第六单元腧穴的定位方法要点:1.骨度分寸定位法2.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3.手指同身寸定位法4.简便取穴法第七单元手太阴肺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中府、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少商第八单元手阳明大肠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商阳、合谷、阳溪、偏历、手三里、曲池、肩髃、扶突、迎香第四单元足阳明胃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承泣、四白、地仓、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梁门、天枢、归来、梁丘、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条口、丰隆、解溪、内庭、厉兑第十单元足太阴脾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隐白、太白、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大横、大包第十一单元手少阴心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极泉、少海、通里、阴郄、神门、少冲第五单元足太阳膀胱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睛明、攒竹、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膀胱俞、次鼹、承扶、委阳、委中、膏肓、志室、秩边、承山、飞扬、昆仑、申脉、束骨、至阴。
《针灸学》教学大纲《针灸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针灸学》是一门涵盖针灸理论、临床实践及保健应用的综合性学科。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针灸基本概念、理论和技术,提高学生在针灸临床实践中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掌握针灸的基本理论、经络系统、腧穴定位及其作用。
2、理解针灸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了解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
3、掌握基本的针灸操作技能,如取穴、进针、行针等。
4、熟悉针灸的适应症与禁忌症,了解针灸的注意事项和意外处理。
5、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其针灸技术水平。
三、教学内容1、针灸基本理论:包括针灸的概念、发展简史、经络系统、腧穴分类及其作用等。
2、针灸技术:包括进针、行针、补泻手法、留针与出针等基本操作技能。
3、针灸治疗:以临床常见病为例,学习针灸治疗原则和方法,如感冒、头痛、失眠、哮喘等。
4、针灸的适应症与禁忌症:了解针灸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如适应症包括疼痛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禁忌症包括出血倾向、皮肤感染等。
5、针灸的注意事项和意外处理:熟悉针灸的注意事项,如避免针刺伤、注意消毒等,了解常见意外的处理方法。
四、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采用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针灸理论。
2、实践教学:设立实验室或临床实践环节,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针灸操作,培养实践技能。
3、自主学习:鼓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观看教学视频等方式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五、评估方式1、课堂表现:包括提问、讨论、小组作业等形式,考察学生对针灸理论的掌握情况。
2、实践操作:在实验室或临床实践中进行考核,评价学生的针灸操作技能。
3、论文或报告:要求学生完成一篇与针灸相关的论文或报告,以考察学生的文献查阅和综合分析能力。
4、期末考试:采用笔试或实操等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对《针灸学》课程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资源1、教材与参考书:选择合适的《针灸学》教材,并推荐相关参考书籍和文献。
2、教学视频: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视频资源,便于学生观察和学习针灸操作技能。
2016年分阶段考试实证研究工作第一阶段医学综合笔试大纲(方剂学)-2016年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分阶段实证研究工作第一阶段综合笔试大纲方剂学单元细目要点一、总论1.方剂与治法(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2)常用治法2.方剂的组成与变化(1)方剂的组成原则(2)方剂的变化形式3.剂型常用剂型汤剂、丸剂、散剂、膏剂、丹剂的特点二、解表剂1.概述解表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2.辛温解表(1)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2)大青龙汤、九味羌活汤、止嗽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3.辛凉解表(1)银翘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桑菊饮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3)柴葛解肌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4.扶正解表 (1)败毒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参苏饮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三、泻下剂 1.概述 泻下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2.寒下 (1)大承气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大黄牡丹汤、大陷胸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3.温下 大黄附子汤、温脾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4.润下 麻子仁丸、济川煎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5.逐水 十枣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用法要点 6.攻补兼施 黄龙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四、和解剂 1.概述 和解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2.和解少阳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2)蒿芩清胆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3.调和肝脾(1)逍遥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2)四逆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3)痛泻要方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4.调和寒热半夏泻心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五、清热剂1.概述清热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2.清气分热(1)白虎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2)竹叶石膏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3.清营凉血(1)清营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4.清热解毒(1)黄连解毒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凉膈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5.清脏腑热(1)龙胆泻肝汤、芍药汤、左金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导赤散、清胃散、苇茎汤、白头翁汤、泻白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3)玉女煎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6.清虚热青蒿鳖甲汤、当归六黄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六、祛暑剂 1.概述祛暑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2.祛暑解表香薷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3.祛暑利六一散的组成药物、功湿用及主治证候 4.祛暑益气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七、温里剂1.概述温里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2.温中祛寒(1)理中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小建中汤、吴茱萸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3)大建中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3.回阳救逆四逆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4.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阳和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暖肝煎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八、表里双解剂1.概述表里双解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2.解表清里 葛根黄芩黄连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3.解表攻里(1)大柴胡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2)防风通圣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九、补益剂1.概述补益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2.补气(1)补中益气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2)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生脉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3)玉屏风散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3.补血(1)四物汤、归脾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2)当归补血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4.气血双补炙甘草汤、八珍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5.补阴(1)六味地黄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2)左归丸、大补阴丸、百合固金汤、一贯煎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6.补阳(1)肾气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2)右归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7.阴阳双补地黄饮子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十、固涩剂1.概述固涩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2.固表止汗牡蛎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3.敛肺止咳九仙散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4.涩肠固脱四神丸、真人养脏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5.涩精止遗桑螵蛸散、金锁固精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6.固崩止带固冲汤、易黄汤、固经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十一、安神剂 1.概述安神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2.重镇安神朱砂安神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3.滋养安神(1)天王补心丹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2)酸枣仁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十二、开窍剂1.概述开窍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2.凉开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的功用及主治证候3.温开苏合香丸的功用及主治证候十三、理气剂1.概述理气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2.行气(1)越鞠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2)半夏厚朴汤、瓜蒌薤白白酒汤、枳实消痞丸、厚朴温中汤、加味乌药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3)柴胡疏肝散、天台乌药散、良附丸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3.降气(1)苏子降气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2)定喘汤、旋覆代赭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十四、理血剂1.概述理血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2.活血祛瘀(1)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温经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2)复元活血汤、桂枝茯苓丸、生化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3)失笑散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3.止血(1)咳血方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2)小蓟饮子、黄土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3)十灰散、槐花散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十五、治风剂1.概述治风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2.疏散外风(1)川芎茶调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2)消风散、牵正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3)大秦艽汤、小活络丹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3.平息内风(1)羚角钩藤汤、镇肝息风汤、大定风珠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2)天麻钩藤饮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十六、治燥剂1.概述治燥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2.轻宣外燥(1)杏苏散、清燥救肺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2)桑杏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3.滋润内燥(1)麦门冬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2)玉液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3)养阴清肺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十七、祛湿剂1.概述祛湿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2.化湿和胃(1)藿香正气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2)平胃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3.清热祛湿(1)茵陈蒿汤、三仁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2)八正散、甘露消毒丹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3)二妙散、当归拈痛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4.利水渗湿五苓散、猪苓汤、防己黄芪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5.温化寒湿(1)实脾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真武汤、苓桂术甘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6.祛湿化浊(1)完带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萆薢分清饮(《杨氏家藏方》)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7.祛风胜湿(1)独活寄生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羌活胜湿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十八、祛痰剂1.概述祛痰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2.燥湿化痰二陈汤、温胆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3.清热化痰 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4.润燥化痰贝母瓜蒌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5.温化寒痰苓甘五味姜辛汤、三子养亲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6.治风化痰半夏白术天麻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十九、消食剂1.概述消食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2.消食化滞保和丸、枳实导滞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3.健脾消食健脾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二十、驱虫剂乌梅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