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学》中的“情节情结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论《诗学》中“情节”情结潘怡帆中文5班2008020509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的第六章里曾经谈及悲剧的模仿方式和媒介,以此将整个悲剧艺术的成分划分为六个因素,既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歌曲并对这六种因素的重要性高低进行了排序。
他认为六个成分里最重要的是情节,性格占第二位,思想占第三位,言词第四,歌曲第五,形象最次,每个因素及其排序都给出了其相应的解释,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特别强调情节。
他在第六章里说“如果有人把一些表现性格的话以及巧妙的言词和思想连串起来,他的作品还不能产生悲剧的效果;一出悲剧,尽管不善于使用这些成分,只要有布局,即情节的安排,一定更能产生悲剧的效果。
……因此,情节乃悲剧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
”“悲剧艺术的目的在于组织情节,在一切事物中,目的是最至关重要。
”在第十四章里他也说:“恐惧与怜悯之情可借形象来引起,也可借情节的安排来引起,以后一种方法为佳,也显出诗人的才能更为高明。
”《诗学》中的“情节“情结不言而喻。
姑且先不论这种分类以及重要性是否稳妥,我认为在视为统一整体的悲剧艺术中给其六个组成部分比较高低是有失偏颇的。
按照哲学的观点,矛盾内部的各组成部分构成有机统一体,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有机体中各自拥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而构建统一的事物整体。
硬要决出其地位的高低是割裂事物整体纽带的作法,一叶障目,以局限的眼光看问题,实际上违背了整体部分的客观哲学观念。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就会导致文艺思想的偏激和过失,会造成顾此失彼的导向性错误,并且最终会反映到文艺创作上中来。
再次即使是要分清弄明六因素在悲剧乃至诗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也甚为不妥。
就其推崇备至的“情节“来看,不可否认它在戏剧小说艺术当中所起到的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作品主旨,反映主题思想,吸引读者观众兴趣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不能以此压倒甚至俯视其他因素的重要作用,亚里士多德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盲目扩大了情节的作用。
浅谈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悲剧理论作者:王露露来源:《东方教育》2017年第11期摘要: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系统地总结了古希腊悲剧艺术的实践经验,形成了最早的以情节为中心的悲剧理论,同时在历史上第一次概括了悲剧的定义。
他的创作对后世特别是西方悲劇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在其著作中,亚里士多德对悲剧作了不同方面的阐述:悲剧的定义,悲剧的结构,悲剧的六要素,悲剧的人物设定等等。
这些构成了《诗学》对于悲剧的基本理论。
关键词:悲剧;亚里士多德;《诗学》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教育学家亚里士多德坚持和向往真理,对哲学思想有着独树一帜的见解,形成了自己的哲学理论体系。
他于两千多年前完成《诗学》,其内涵深刻,影响广泛,一直是世界文艺史上长谈不衰的著作。
《诗学》用大量篇幅阐述了关于悲剧的思想理论,为后世悲剧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论悲剧的性质“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模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这是亚里士多德在其《诗学》的第六章中对悲剧所做的定义。
亚里士多德认为,史诗,喜剧,悲剧,酒神颂,以及大部分竖琴等都是模仿,模仿是人类的本能,我们人也最擅长模仿。
人具有模仿本能与欣赏能力,并能从模仿成果中得到快感。
其实,艺术模仿现实,艺术的本质就是对现实的再现与反映。
当然要区别悲剧和其他文类,就要靠模仿的媒介、对象和方式来加以辨别。
凭借叙述或者进入角色的文类是叙事类,就像荷马的著作,以本人的口吻讲述不改变身份的则是抒情类,而戏剧类就是通过扮演,表现行动和活动中的人物。
有的用色彩模仿,有的用音调,有的用语言,总之不同的艺术形式又不同的媒介,悲剧则是兼用各种媒介,出于模仿行动的需要,对行动中的人进行模仿。
悲剧和喜剧又有区别,悲剧模仿的人物一般都是英雄,贵族等超越普通人的伟大人物,例如《俄狄浦斯王》,而喜剧往往表现低劣的,比今天的人差的人物。
亚氏《诗学》悲剧要素读解
《诗学》是郑板桥的一部大作,横跨关于宋朝、道家、唐宋等的六个篇章,讲述了一
个天才韵士父与其孝子的悲剧故事。
《诗学》中的主人公是杨弥维,他是一位极具天赋的韵士,他曾获得六朝诗学家称号,担任了宋朝文化的重要角色,但是他最终在反抗朝廷命令时失败了,死在宋朝的围困之中。
注:《六朝诗学家》是指宋朝的唐宋六朝、秦汉、五代十国。
杨弥维的孝子是杨宇嗣,他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韵士,却因为抗拒朝廷,而将生命献
给了唐朝政府,受到朝廷的惩罚。
这两个杨家的青年充满了政治斗争和道德纠缠,想要建
立一种新的社会关系,最终付出了极大的牺牲,但却也因此给后代留下了崇高的思想。
杨宇嗣临终之前,给孩子作了长久的诗篇,把自己家族命运不幸的经历,写成了感人
肺腑的悲剧。
该悲剧中,两个杨家青年人分别代表宋朝和唐朝之间政治斗争不断的待遇,
他们因此失去生命,但也使得宋朝和唐朝之间政治斗争的调和与互谅得以实现。
《诗学》揭示了道家的理论对宋朝文化发展的影响,它强调佛法与道学的重要性,主
张追求自然、务实的哲学。
郑板桥把道家的思考用在《诗学》中,用他才华横溢的文笔表
达了无穷的思维活动和理88性,使之成为一部道家艺术的典范之作。
另外,《诗学》还表达了崇尚传统文化、抵制新事物、拒绝江湖荒诞和坚守传统价值
观念等思想。
宋朝的社会环境,特别是杨宇嗣和他的父亲的命运,为宋朝的崩溃行为勾勒
出一幅悲剧性的经典图景,从而为宋朝文化的民族文化发展。
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论以及与现代情节的比较研究摘要:本文旨在研究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理论和他的悲剧情节。
他认为“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的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任务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悲剧包括六个决定其性质的成分,即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和唱段,情节是悲剧的灵魂。
然而,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情节和现代情节有一些不同和相似之处。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一、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和悲剧情节研究(一)、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在公元前五世纪末,也就是经常被称作的希腊的黄金时代,早期的希腊哲学家从研究自然转到了研究人文。
然而,他们侵犯了诗人的领域,产生的竞争强度达到顶峰状态。
阿里斯多芬尼斯在他的著作《云》中辛辣的讽刺了苏格拉底;接着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一书中把苏格拉底作为发言人猛烈地回击了那些诗人。
他认为诗人曾三次从真理中被移除。
在西方文学中表现纯粹世界的精神或者心灵属于理想的世界;肉体和它的激情则在物质世界的泥泞中被打击。
基于这些或者其他的原因,柏拉图将会把这些诗人从他的理想国中驱逐出去。
然而亚里士多德对待那些诗人的态度没有柏拉图那么坚定。
在那时,哲学家们在他们的竞争者中赢得声望,亚里士多德力图结束古代的纷争,在胜利中他也是宽宏大量的。
相比于其他的著作,他的著作《诗学》更大肆赞扬或者强烈地谴责文学批评。
《诗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诗,这种方法比那些引起很多无果争议的个别推论要重要的多。
(二)、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在《诗学》的开始亚里士多德就给出了他对悲剧的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的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任务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悲剧理论述评《诗学》是亚里士多德著作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部。
亚里士多德从哲学高度提炼了不朽的希腊艺术精神,总结了希腊艺术的发展规律和创作原则,并且大胆地提出了与其老师截然相反的观点:艺术具有社会功用。
亚里士多德从哲学的高度建立起比较系统的西方美学理论,深刻论述了艺术的本质。
他所提出的以悲剧为代表的艺术创作原则,以及对艺术提升道德水平、陶冶审美情操等功用阐述,真切体现了希腊艺术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对西方美学思想有着深远影响。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主要探讨了悲剧,这似乎赋予了这部著作这样的主题:《诗学》是关于悲剧的。
从《诗学》全书而言,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理论的分析与比较主要集中在第六至二十四章及第二十六章,在本书中亚里士多德详细论述了悲剧的特征及构成要素,亚里士多德给悲剧下了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一种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他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借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第6章1449b),他理解的悲剧有多重意义:(1)悲剧是严肃剧,摹仿严肃的行动、高尚人的行动。
这点有别于喜剧,相似于史诗。
(2)悲剧通过剧中人物动作摹仿对象,具有完整、统一、有确定量度的情节结构。
这点不同于情节多元、篇幅很长的史诗。
(3)悲剧使用各种优美的语言形式,包括有韵律、节奏的对话和歌曲,伴随人物动作,以综合的表现手段,造成特殊的艺术效果。
这就使悲剧进而区别于其它艺术形式。
(4)悲剧不是颂诗,不是平直赞颂高尚人物和善的行为,它表现好人经历坎坷命运、痛苦磨难,这类突发事变引发怜悯和恐惧,令人体味悲壮与崇高。
(5)悲剧的目的是净化情感,陶冶人的品性。
亚里士多德重视悲剧所寓的“思想”,他指出人的行动受思想支配,思想又是论证、表达真理的能力,深层次显示人物性格,可表达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并达到引发情感的效果。
(第六章1450a) 亚里士多德概括出悲剧的六个成分。
亚氏《诗学》悲剧要素读解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中提到,悲剧是一种通过创造性地描绘悲剧性情节,从而引起观众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
悲剧是对人类生存条件的深刻反思,其本质在于对悲剧性命运的认识与体验。
因为悲剧中的主人公往往有着出色的品德和超然的美德,而又不得不遭受严重的打击和惨烈的灾难,所以悲剧引发了我们的共鸣和心灵共鸣,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了悲剧的三个元素:情节、人物和语言。
对于悲剧的情节,他提出了以下五个要素:一、复杂而有机的情节悲剧的情节非常重要,因为它体现了悲剧中发生的事情。
情节应该具有内在的逻辑和完整性,不应该是杂乱无章的。
随着情节发展,故事中的发生事件应该是不断紧张的。
悲剧的情节应该是复杂而有机的,有各种不同的因素和复杂的情节线,它们应该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二、恰当的事务和旧闻成功的悲剧应该具有恰当的事务和旧闻。
事务是一些尚未发生的事件,而旧闻是一些过去已经发生的事件。
有时,悲剧需要通过回忆一些事件来解释当前情况。
这些回忆应该与当前情况有关,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三、激烈的冲突在悲剧中,冲突是必不可少的。
这种冲突应该是激烈的,因为它将是故事发展的主线。
这种冲突应该有力地推动故事向前发展,同时也应该引起观众的兴趣。
四、造成憾事的缺陷悲剧中的主人公往往有着出色的品德和超然的美德,但是也有一些缺陷。
这些缺陷可能是主人公的虚荣、骄傲或其他性格上的不足。
主人公的缺陷应该是导致悲剧发生的原因。
五、归咎于悲剧主人公本身的决策而不是运气在悲剧中,主人公的命运应该是由自己的决定而不是由运气所致。
主人公的错误决定通常与他们的缺点有关,因此决策应该是合理且符合主人公的性格和目标的。
除情节之外,亚里士多德还提到了悲剧的人物。
悲剧中的人物必须是具有道德性格的人物,他们的行为应该是他们性格的自然体现。
在悲剧中,观众应该能够明显感受到每个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最后,亚里士多德提到了悲剧的语言。
在悲剧中,语言应该是清晰易懂的,这样观众才能理解情节和人物。
亚氏《诗学》悲剧要素读解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一部关于戏剧艺术的理论著作,其中包括了对悲剧的要素的阐述。
亚氏认为,悲剧是一种通过戏剧方式来体现人类生活中的悲惨命运和人性的悲剧冲突的艺术形式。
下面是对《诗学》中悲剧要素的一些读解。
亚氏认为,悲剧的主要要素是故事情节(muthos)。
故事情节是悲剧的骨架,是剧本和舞台行动的基础。
一个好的悲剧故事情节应该具备一定的复杂性和完整性,有起承转合,有高低潮起伏,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体验。
亚氏强调悲剧的人物形象(ethos)是构成悲剧的重要要素之一。
人物形象应该是具有一定个性特点、道德品质和社会地位的角色。
这些角色在故事中的行为、冲突以及他们自身的命运等都是悲剧所关注的重点。
亚氏还提到,悲剧要素还包括对悲剧情感的表现。
悲剧情感是指观众通过对悲剧故事的共鸣和沉浸,从而产生强烈的悲伤、恐惧和同情等情感体验。
亚氏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通过对悲剧情感的表现来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亚氏还提到了悲剧中的音乐和舞蹈等要素。
他认为,音乐和舞蹈可以增强悲剧的情感和审美效果,使悲剧更加生动和感人。
亚氏还强调了悲剧的审美价值。
他认为,悲剧是一种通过美的方式展现人类生活中的悲剧冲突和命运的艺术形式。
通过对悲剧的欣赏和思考,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本性和生活的意义。
亚氏《诗学》中对悲剧要素的阐述,主要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情感表现、音乐舞蹈等方面。
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悲剧这一艺术形式,使人们能够在审美的过程中体验到深刻的情感体验和对人类生活的思考。
读书报告悲剧的灵魂——关于《诗学》之情节篇班级:汉语言文学A0901班姓名:司延宏浅谈悲剧之情节灵魂说一、前言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到:“情节是悲剧的根本,用形象的话来说,是悲剧的灵魂。
”由此可见,情节的重要性。
在陈中梅译注的《诗学》版本里,亚氏用了两个“单元”来论述情节:第7至第14章为第一单元,第16至18为第二单元。
在所读《诗学》情节篇的过程中,我以浅薄的知识来理解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论述家提出的情节中心论。
二、主要内容由于情节是悲剧的灵魂,所以下来将重点介绍灵魂之灵魂——情节三成分(突转、发现、苦难),还将介绍情节的组织及取材等内容。
㈠情节三成分在谈情节三成分之前,我想对两个词做以解释。
在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里,作者对“怜悯”“恐惧”作了以下阐释:“怜悯”就是看到别人遭受了不应遭受的痛苦或损失,想到此类不幸之事亦可能发生在自己或亲友身上而产生的痛苦的感觉。
而“恐惧”是一种由对不幸之事的预感而引起的痛苦或烦躁的感觉。
理解了这两个词的意义,对后面所要讲的悲剧精神会理解得透彻些。
下来对情节的三成分分别作一阐述:⒈突转突转就是指行动的发展从一方转向至相反的方向,但此种转变必须符合可然或必然的原则。
这种可然与必然是指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及必然发生的事,使悲剧故事具有可信度。
突转在现实生活中、影视剧,文学作品里比比皆是,余华的《活着》里,福贵起起伏伏的一生就是不断地突转。
先是女儿哑了,继而母亲在他随军时去世,再接着儿子在给别人捐血的过程中不幸死去,接着妻子又在疾病中死去,这是福贵人生的一段突转,在这之后,女儿嫁人了,本以为苦难会结束,但故事在此又来了一次突转,女儿因难产死了,女婿也在工地里意外身亡,剩下了他与外孙,平静的生活开始,可是没有多久,外孙因吃太多的豆子而胀死,故事的最后,就剩福贵和他的老黄牛。
这就是突转,在平静中突起涟漪。
而突转的作用,我认为它可以增加悲剧的起荡,引发读着观众在习惯平静后对突转的深思及怜悯和恐惧。
论《诗学》中“情节”情结
潘怡帆中文5班2008020509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的第六章里曾经谈及悲剧的模仿方式和媒介,以此将整个悲剧艺术的成分划分为六个因素,既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歌曲并对这六种因素的重要性高低进行了排序。
他认为六个成分里最重要的是情节,性格占第二位,思想占第三位,言词第四,歌曲第五,形象最次,每个因素及其排序都给出了其相应的解释,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特别强调情节。
他在第六章里说“如果有人把一些表现性格的话以及巧妙的言词和思想连串起来,他的作品还不能产生悲剧的效果;一出悲剧,尽管不善于使用这些成分,只要有布局,即情节的安排,一定更能产生悲剧的效果。
……因此,情节乃悲剧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
”“悲剧艺术的目的在于组织情节,在一切事物中,目的是最至关重要。
”在第十四章里他也说:“恐惧与怜悯之情可借形象来引起,也可借情节的安排来引起,以后一种方法为佳,也显出诗人的才能更为高明。
”《诗学》中的“情节“情结不言而喻。
姑且先不论这种分类以及重要性是否稳妥,我认为在视为统一整体的悲剧艺术中给其六个组成部分比较高低是有失偏颇的。
按照哲学的观点,矛盾内部的各组成部分构成有机统一体,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有机体中各自拥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而构建统一的事物整体。
硬要决出其地位的高低是割裂事物整体纽带的作法,一叶障目,以局限的眼光看问题,实际上违背了整体部分的客观哲学观念。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就会导致文艺思想的偏激和过失,会造成顾此失彼的导向性错误,并且最终会反映到文艺创作上中来。
再次即使是要分清弄明六因素在悲剧乃至诗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也甚为不妥。
就其推崇备至的“情节“来看,不可否认它在戏剧小说艺术当中所起到的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作品主旨,反映主题思想,吸引读者观众兴趣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不能以此压倒甚至俯视其他因素的重要作用,亚里士多德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盲目扩大了情节的作用。
无论是小说情节还是戏剧情节,虽然各种有其特殊性,但是却都是普遍性规律在不同客体的具体表现。
根据文学百科大辞典的解释,情节是作品中描写人物关系,人物行动所构成的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
就字面意思而言,情节在事实上就已经构成了和其他五种因素形成了统一的联系。
从定义里我们不难看出人物的性格以及在性格影响下的行动极其发展,是戏剧小说情节的外在构成形式;构成人物行动的动机极其发展变化则是戏剧小说情节潜在的动力。
《诗学》第八章表示:“情节既然是行动的模仿,它所模仿的就只限于一个完整的行动……”“与其说诗的创作者是“韵文”的创作者,毋宁说是情节的创作者,因为他所以成为诗的创作者,是因为他能模仿而他所模仿的就是行动。
”在第六章里更是直接体现了性格之于情节的次要地位,将性格和行动的内显地位本末倒置:“悲剧的目的
不在于模仿人的品质,而在于模仿某个行动……他们不是为了表现性格而行动,而是在行动的时候附带表现性格,因此悲剧艺术的目的在于组织情节,在一切事物中,目的是最关重要的。
”按照亚里士多德自身的观点,任何艺术都是模仿的艺术,悲剧史诗亦逃离不开,需要知道的是此处模仿的对象便是人以及其衍生出的各种外延,而决定人物行动独特性的关键因素“性格”又是影响其是否具有模仿价值的出发点。
其实当弄清楚性格决定行动,行动表现性格,而模仿行动关系发展的情节便是建构在这种由性格决定的关系网上时,亚里士多德自身的言论便是证明性格之于情节极其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有力佐证。
可以这样说人物的性格就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情节又反过来塑造人物性格,揭示主旨内涵。
所以情节在作品中最重要的作用是为展示人物性格服务。
同时情节本身具有独立的艺术效能和作用。
在戏剧创作中既不能忽视情节,使作品缺乏扣人心弦的艺术力量,又不能单纯地追求情节,从而淹没人物形象,使作品缺乏思想深度。
亚里士多德的这种“情节“情结事实上已经走入了文学偏激的歧途,在我看来也是造成他众多门徒却只有一位成为悲剧诗人的重要原因。
除去情节和性格外,其他的四种因素亚里士多德均在结构关系和层面关系上存在误解,这也是没有以统一整体和联系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但就分别就其作用而言,《诗学》的观点还是具有科学性和公正性的,这也是我们应当摒弃和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