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企业管理(公司管理)硕士培养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107.00 KB
- 文档页数:8
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一、专业简介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办审核批准,我校获得了企业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于2004年起开始正式招生。
二、培养目标政治目标: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专业学习要求:在理论方面,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企业管理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知识,在研究我国企业管理的现状,以及国内与国外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发展动向的基础上,使学生在理论研究能力和企业管理理论方面达到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应当具有的水平。
实践方面,通过调研与社会实践,使学生在不同层次上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企业管理实践。
通过实践,使学生成为既懂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又具有较强企业管理实践能力的企业管理人才。
就业目标:培养适应国家建设发展需求和企业管理需要的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培养和造就本学科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具有发展潜力的专家。
三、授予学位:管理学硕士四、研究方向1.企业制度研究2. 企业战略与财务管理3.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4. 企业资本运营管理五、学制与学分标准学制为三年。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应至少修满36学分,其中:必修课不少于25学分(公共必修课7学分、学位核心课程不少于18学分)、选修课不少于10学分、实践调查1学分。
六、培养方式采取理论学习、案例讨论、学术研讨和现场实践等多种方式学习。
课堂教学是培养企业管理专业的在校硕士研究生的主要方式之一,课堂教学要注重科学的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模式的使用。
导师应当注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定时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和研究情况,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注意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
研究生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导师组制度,将群体优势与导师学术专长优势相结合。
学生的研究工作应当注意与企业的管理实践的密切结合,注意研究和解决企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通过研究工作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良好的研究作风。
企业管理学硕培养方案企业管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方法和工具,具有创新视角、识别和处理复杂经营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的整合能力,具备成为高级企业管理者、企业顾问、创业者和学者的能力。
二、培养要求1.掌握管理理论和方法,培养适应当代企业发展的趋势和变革、把握经济环境下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的核心素质;2.提高对组织、经济和社会等多元因素的分析能力,具备对企业运作综合管理能力的培养;3.培养跨学科的整合能力,掌握应用跨学科知识解决复杂经营问题的能力;4.提高实际工作能力,运用管理思想和方法解决营销、战略、人力资源、制造、供应链等复杂管理问题。
三、培养要求和计划以上述目标为指导,构建以学分、课程和研究生实践教学为核心的培养体系,进行分阶段、分类别、分层次的培养和管理,保证培养质量和有效性,主要包括:1.学分要求基础课程(23学分):《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市场营销管理》、《财务管理》、《战略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进阶课程(17学分):选修《创新管理》、《经济全球化与企业国际化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项目管理》、《信息管理》、《企业法务管理》等进修课程2.研究生实践教育实践教育分为企业实习、企业课题研究、课程设计、实验和科技创新等项目内容。
企业实习是学生在培养期间到企业进行实际知识实践和实际操作的活动,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企业课题研究是学生围绕企业的战略、营销、人力资源等方向开展的课题研究活动,培养课程知识运用能力和科研能力。
课程设计、实验和科技创新等项目内容旨在通过课程设计、实验和创新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掌握现代管理工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位论文要求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学术能力、研究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是学位授予的重要条件,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论文撰写能力。
学位论文要求学生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出发,结合国内外现代管理的前沿理论和经验,选择具有独立研究及创新性的课题,做出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需的高级管理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1. 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
2. 具有扎实的现代管理理论与经济理论基础,能够胜任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研究或从事企业管理实务工作。
3. 具有用定量与定性方法独立分析和解决管理理论问题和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
4. 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并掌握一门以上外语。
二、研究方向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如下:1. 企业管理基础理论:主要从事管理发展史、管理思想史、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2. 人力资源管理: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组织行为学、跨文化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3. 战略与组织:主要从事战略管理、组织理论、组织变革与发展等方面的研究。
4. 运营管理:主要从事生产组织、供应链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等方面的研究。
5. 投资管理:主要从事企业投融资决策、项目评价、项目管理、资产市场运作等方面研究。
6. 技术创新管理:主要从事技术创新理论、创业学、研究与发展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三、招生对象招生对象为已获学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及应届本科毕业生。
上述人员须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成绩达到学校规定分数线者,再经复试合格后择优录取。
四、学习年限本专业硕士研究生每年秋季入学,在校学习年限为3年。
学习成绩优异者按照校研究生院的有关规定,可提前毕业。
五、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共分为四类,A类课程为校共选课,B类课程为院公共课,C类课程为专业必修课,D类课程为选修课程。
见附录。
此外,非管理类的学生入学后需补修以下两门本专业本科生课程:组织行为学、企业理财学。
这两门课可以在研究生D类课程中选修,作为补修课程。
六、培养方式硕士生入学后进行师生双向互选,确定导师。
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培养计划,经院系审核批准后,送研究生院备案,由导师负责具体的培养工作。
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规划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是以工商管理学科为基础,以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为主要内容,培养具备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业管理人才。
本文档将介绍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规划。
师资力量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离不开师资力量。
一流的师资队伍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内容和研究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结构合理、本硕博衔接紧密的师资力量是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基础。
培养目标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专业管理人才,具有企业管理理论、方法和技能,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培养要求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宽广的理论基础,深入研究管理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2.具有较强全局观念、战略思维、预见性和创新精神。
3.具备扎实的行业背景和丰富的工作经验,进一步完善自我管理、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
4.具有一定的国际化思维,能够以国际化的视野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
培养内容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硕士研究生课程:主要包括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运营管理、信息管理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2.企业实践:包括实习、毕业论文、实践报告和企业管理咨询等。
3.交流互动:通过学术研讨、案例分析、企业实践、社会调研等形式,加强与企业、社会的互动和交流。
学位授权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时,将被授予企业管理硕士学位,达到以下学术要求:1.具备较强的系统性和创新性。
2.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具备关系企业管理领域前沿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毕业生就业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可在中央国家机关、地方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等领域从事企业战略规划、经济增长与企业发展、人才管理、市场调查研究、信息技术管理等工作。
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20202)一、培养目标1. 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明礼诚信,遵纪守法,品德良好。
身体健康,心理素质良好。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管理与经济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进行专业阅读和初步写作。
3. 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有创新求实精神和良好的科研道德,具备独立从事本学科的科学研究能力。
4. 掌握现代管理方法与技术,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能解决本学科领域的问题并有新的见解。
5.可胜任本专业或相邻专业的教学、科研以及相关的管理、研究工作。
二、研究方向1.企业管理理论2.物流与供应链管理3.市场营销管理4.技术创新管理5. 公司财务三、学习年限学制3年,至少修满35学分。
四、课程设置公共课研究生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包括公共必修课和专业课1.公共课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学分)英语(5学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2.学科基础课管理研究方法论(3学分)管理学研究(3学分)企业管理(3学分)管理经济学(3学分)3.专业主干课企业战略管理(3学分)营销管理(3学分)物流管理(3学分)财务管理(3学分)4.选修课(至少选12学分)人力资源管理(2学分)技术创新管理(2学分)B2B Marking (2学分)计量经济学(2学分)生产运营管理(2学分)企业文化(2学分)供应链管理研究(2学分)运筹学(2学分)组织行为学(2学分)产业组织理论(2学分)品牌管理(2学分)五、实践教学硕士研究生需完成30学时的实践教学工作。
实践教学工作可以是助教、助管、带实习和参加“三下乡”活动(0.5个月以上)等。
学院对实践教学工作按要求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计2-学分,效果不好的,不给学分,但允许重新安排一次教学实践。
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可免实践教学环节。
六、业务实习和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时间一个月,一般在第二学年进行,业务实习和社会实践不计学分。
企业管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专业代码:120202)一、培养目标本学位点的培养目标要求具有坚实的管理与经济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相关学科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
较为熟练为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
掌握现代管理方法与技术,能独立从事管理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工作。
毕业后,能够胜任政府有关经济管理部门及各类企业管理工作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工作。
二、研究方向1、研究方向之一:市场营销市场营销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较为紧密的学科,该方向主要是学习和研究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理论、方法。
主要内容有:市场营销理论;营销理念;营销战略;企业形象策划;营销组合;企业发展等等。
通过本方向课程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营销环境分析能力、营销方案策略决策能力、营销策略实施能力及营销行为的组织、沟通、协调、控制等综合管理能力。
本研究方向的特色以资源型企业和绿色营销为主,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实际,对内蒙古民族品牌战略的研究是本专业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这对内蒙古民族品牌提升和国际化与本土化结合的营销理论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针对内蒙古资源型企业的特点,对资源型企业营销战略和营销策略的研究也是本方向研究的一项主要内容。
这一方向的研究将会从更加广泛的领域完善资源型企业的发展思路。
重点研究这类企业的发展环境、发展策略、发展方向、发展方式。
2、研究方向之二:战略管理由于竞争的残酷性,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并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有战略管理与之相适应。
立足于竞争分析和竞争优势的确立来展开对企业竞争战略的讲述;战略管理理论发展、战略环境分析、企业内部条件战略分析、竞争优势的战略分析。
企业的基本竞争战略类型、企业的成长战略、战略选择、战略实施、战略控制。
本研究方向本着地方性重点大学以服务本地区为主的原则,密切联系所在地区企业发展的实际,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
尤其针对内蒙古地区的重点资源型企业,本研究方向已形成了“以资源独占为核心能力通过反向控制来提升竞争力”,“走原材料的高技术化”等针对性很强的战略思路和学术观点。
企业管理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120202)“企业管理”是管理学门类中“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
企业管理侧重于运用现代科技成就,研究现代企业最新经营管理理论和方法、企业活动的规律和创新机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和效益。
企业管理硕士学位授权点,是以我校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科、市场营销学科、会计学学科为依托,以公司治理与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企业运行与评价、企业风险管理为研究方向并作为学术特色的。
河北科技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学位授权点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可以在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工商企业从事企业管理的教学、科研与实际工作。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高的企业管理理论水平和比较全面的专业素养,具有良好知识结构、独立工作能力和较强创新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企业管理专业人才。
通过硕士阶段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在理论水平、实践应用能力、研究学习能力等方面有一个明显的提高。
本专业的硕士生应具备以下能力:1、系统掌握管理基础理论,具有扎实的管理理论基础;2、掌握企业经营活动规律和管理要领,具备较强的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能力;3、熟练掌握管理研究方法和工具,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和不断学习提高能力;4、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5、在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发表文章1篇以上。
二、主要研究方向1、企业战略与公司治理:韩景元、焦笑南2、人力资源管理:王丛漫、杨成国3、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王蕾、徐瑞园4、企业运行与评价:陈爱祖5、企业风险管理:赵晓兰、饶倩三、学分要求及培养年限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课程总学分为30-36学分,其中学位课程最低学分要求不低于16学分。
硕士研究生学制为2.5年,根据具体情况,修业期限为2-5年。
四、课程设置注:(1)备注栏中跨一级学科用*表示,双语教学课程用#表示。
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一、专业简介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办审核批准,我校获得了企业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于2004年起开始正式招生。
二、培养目标政治目标: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专业学习要求:在理论方面,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企业管理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知识,在研究我国企业管理的现状,以及国内与国外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发展动向的基础上,使学生在理论研究能力和企业管理理论方面达到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应当具有的水平。
实践方面,通过调研与社会实践,使学生在不同层次上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企业管理实践。
通过实践,使学生成为既懂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又具有较强企业管理实践能力的企业管理人才。
就业目标:培养适应国家建设发展需求和企业管理需要的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培养和造就本学科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具有发展潜力的专家。
三、授予学位:管理学硕士四、研究方向1.企业制度研究2. 企业战略与财务管理3.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4. 企业资本运营管理五、学制与学分标准学制为三年。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应至少修满36学分,其中:必修课不少于25学分(公共必修课7学分、学位核心课程不少于18学分)、选修课不少于10学分、实践调查1学分。
六、培养方式采取理论学习、案例讨论、学术研讨和现场实践等多种方式学习。
课堂教学是培养企业管理专业的在校硕士研究生的主要方式之一,课堂教学要注重科学的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模式的使用。
导师应当注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定时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和研究情况,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注意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
研究生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导师组制度,将群体优势与导师学术专长优势相结合。
学生的研究工作应当注意与企业的管理实践的密切结合,注意研究和解决企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通过研究工作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良好的研究作风。
企业管理专业(公司管理方向)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能从事企业的高、中层管理工作和本专业领域的科研、教学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具体要求是:1.必须努力学习,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团结合作,勤奋敬业,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必须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较强的调查研究、分析决策能力,组织能力,写作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英语必须通过国家六级;具有独立从事本专业的业务工作、管理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3.具有健康的体魄。
二、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专业下设五个研究方向:1.战略管理2.制度与组织设计3.物流与供应链管理4.生产与运作管理5.质量管理与工程三、学制与学习年限根据2007年3月22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决议,我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3年,学习年限为2—4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以附件一为准)本专业研究生应修的总学分不得低于40学分(含社会实践4学分)。
同等学力和跨专业报考的研究生,必须补修导师组制定的本专业本科阶段的主干核心课程,不计学分,考试合格后方能进入第三学年学位论文撰写阶段。
五、成绩考核研究生课程的考试和考核方式可采用不同的形式,但一般应有一定量的笔试。
必修课程采取考试方式,选修课程采用考查方式。
只有经过考试和考查合格后才能取得该课程学分。
修满规定的总学分才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六、培养方式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制,并遵循下列原则:1.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系统的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养。
2.在指导方式上,采取导师负责制与导师组(研究室)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专长和主导作用,同时注意发挥导师组的协调互补作用,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企业管理专业(公司管理方向)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能从事企业的高、中层管理工作和本专业领域的科研、教学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具体要求是:1.必须努力学习,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团结合作,勤奋敬业,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必须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较强的调查研究、分析决策能力,组织能力,写作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英语必须通过国家六级;具有独立从事本专业的业务工作、管理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3.具有健康的体魄。
二、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专业下设五个研究方向:1.战略管理2.制度与组织设计3.物流与供应链管理4.生产与运作管理5.质量管理与工程三、学制与学习年限根据2007年3月22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决议,我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3年,学习年限为2—4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以附件一为准)本专业研究生应修的总学分不得低于40学分(含社会实践4学分)。
同等学力和跨专业报考的研究生,必须补修导师组制定的本专业本科阶段的主干核心课程,不计学分,考试合格后方能进入第三学年学位论文撰写阶段。
五、成绩考核研究生课程的考试和考核方式可采用不同的形式,但一般应有一定量的笔试。
必修课程采取考试方式,选修课程采用考查方式。
只有经过考试和考查合格后才能取得该课程学分。
修满规定的总学分才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六、培养方式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制,并遵循下列原则:1.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系统的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养。
2.在指导方式上,采取导师负责制与导师组(研究室)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专长和主导作用,同时注意发挥导师组的协调互补作用,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3.研究生以自学为主,主要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方式进行教学。
企业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必须参加一定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活动,以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4.注重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个人才能和特长,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逐步创造条件,有选择地使用原版教材、用英语讲授。
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关心研究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修养,促进其德、智、体全面发展。
七、学位论文硕士生在课程学习结束,成绩合格,取得规定学分,并经过认真考核筛选后方能进入论文阶段。
首先要在导师指导下,由导师组组织对研究生的论文开题报告进行审议,经批准后,方可进行论文的调查与撰写工作,至少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学位论文,不计学分。
在提交硕士论文前,每名硕士生须在相关学术刊物上发表1——2篇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答辩和审议,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授予学位工作细则》执行。
八、实践与创新培养在实践与创新培养环节,研究生须至少修完10学分。
其中毕业实习为必修项目,计4学分;其他项目为选修,共计6学分。
具体要求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管理办法》相关规定为准。
附件一:企业管理专业(公司管理方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表附件二:Programme of Postgraduate Student CoursesDiscipline(一级学科):Management Speciality(二级学科):Business Administration4企业管理专业(公司管理方向)跨学科及同等学力人员补修课程安排表备注:各专业硕士研究生跨专业及同等学力人员必须补修至少三门专业核心课程。
阅读参考书目本专业研究生在撰写学位论文之前,必须在以下所列书目(或相关书目)中选读20部以上,并完成8万字以上的学习笔记,经导师和导师组审阅通过后,方可进行学位论文的调查和撰写。
1.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中译本,高鸿业等译,中国发展出版社2.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中译本,姚开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H.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中译本,费方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4.厉以宁、秦宛顺:《现代西方经济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5.罗志如、范家骧等:《当代西方经济学说》,北京大学出版社6.D.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商务印书馆7.B.斯诺登等:《现代宏观经济学指南——各思想流派比较研究引论》,商务印书馆8.张培刚:《微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湖南人民出版社9.厉以宁:《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湖南人民出版社10.汤敏、茅于轼:《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一)、(二)、(三),商务印书馆11.保罗·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2.蒋中一:《数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商务印书馆13.D.F.韩德瑞、秦朵:《动态经济计量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4.R.科思:《企业、市场与法律》,上海三联书店15.S.埃格特森:《新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6.丹尼斯C·缪勒:《公共选择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7.普特曼、克罗茨纳:《企业的经济性质》,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8.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商务印书馆20.今井贤一等:《现代日本企业制度》,经济科学出版社21.植草益等:《日本的产业组织》,经济管理出版社22.丹尼斯.卡尔顿、杰弗里.佩罗夫,《现代产业组织》中译本,黄亚钧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23.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中译本,张维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4.O.哈特:《企业、合同与财务结构》中译本,费方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5.厉以宁:《非均衡的中国经济》,广东经济出版社26.吴敬琏、刘吉瑞:《论竞争性市场体制》,广东经济出版社27.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8.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9.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30.林毅夫等:《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31.樊纲:《金融发展与企业改革》,经济科学出版社32.张军:《现代产权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33.青木昌彦、钱颖一:《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经济出版社34.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35.青木昌彦等:《市场的作用、国家的作用》,中国发展出版社36.O·E·威廉姆森:《治理机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37.路易斯·普特曼,兰德尔·克罗茨纳:《企业的经济性质》,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38.迈克尔·迪屈奇:《交易成本经济学—关于公司的新的经济意义》,经济科学出版社39.哈罗德·德姆赛茨:《所有权、控制与企业—论经济活动的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40.J.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41.J.熊彼特:《经济分析史》(1、2、3卷),商务印书馆42.樊钢:《现代三大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与综合》,上海三联书店43.王宏昌编译:《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讲演集》(上、中、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44.彼得·杜拉克(美):《21世纪的管理挑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45.于中宁:《现代管理新视野》,经济日报出版社46.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47.圣丁:《哈佛商学院MBA案例教程》,经济日报出版社48.[26]安德泽杰·胡克金斯基(美):《管理宗师---世界一流的管理思想》,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49.J·福斯·克里斯第安·克努森编:《企业万能:面向企业能力理论》中译本,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50.马克·赫斯切(美):《管理经济学》(第10版),机械工业出版社51.阿尔费雷德·D.小钱德勒:《管理学历史与现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52.纽曼等:《管理过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53.赫伯特·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有限理性说》,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54.迈克尔·波特(美):《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55.迈克尔·波特(美):《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56.弗雷德·R·戴维(美):《战略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57.戴维·贝赞可等:《公司战略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58.大卫·科利斯等:《公司战略:企业的资源与范围》,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59.康荣平:《大型跨国公司战略新趋势》,经济科学出版社60.H.明茨伯格等:《战略历程——纵览战略管理学派》,机械工业出版社61.周三多等:《战略管理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62.弗雷德·R·戴维(美):《战略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63.安德鲁·坎贝尔等:《核心能力战略—以核心能力为基础的战略》,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64.亨利·明茨泊格等(加):《战略历程:纵览战略管理学派》,机械工业出版社65.本杰明·古莫斯—卡瑟尔斯:《竞争的革命:企业战略联盟》,中山大学出版社66.汤姆·科普兰等:《价值评估—公司价值的衡量与管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67.迈克尔 T. 麦特森等:《管理与组织行为经典文选》,机械工业出版社68.史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精要》,机械工业出版社69.乔纳森斯迈兰斯基:《新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70.菲力普·科特勒(美):《营销管理—分析、计划、实施与控制》(1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71.菲利普·R·凯特奥拉(美):《国际市场营销学》,机械工业出版社72.霍金斯等:《消费者行为学》,机械工业出版社73.艾露斯.库佩著;时启亮等译:《网络营销学》,上海人民出版社74.乔尔 D·威斯纳等(美):《供应链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75.唐纳德 J·鲍尔索克斯等(美):《供应链物流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76.詹姆斯 A·菲茨西蒙斯(美):《服务管理:运作、战略与信息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77.威廉 J·史蒂文森(美):《运营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78.派恩:《大规模定制——企业竞争的新前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79.斯蒂芬·哈格等(美):《信息时代的管理信息系统》,机械工业出版社80.史蒂文·L·戈德曼等:《灵捷竞争者与虚拟组织》,辽宁教育出版社81.J·佩帕德,P·罗兰:《业务流程再造》,中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