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纺织品纤维成分标签技术法规的比较(doc 6页)
- 格式:doc
- 大小:2.57 MB
- 文档页数:8
中国标准和日本标准关于纤维含量标识规定的不同点摘要:简要阐述了中国标准和日本标准关于纤维含量标识规定的差异。
关键词:中国标准;日本标准;纤维含量标识;差异纤维制品检验有外观质量、内在质量。
外观质量因受抽样量的限制,大多数在抽样现场检验,内在质量在实验室内检测,包括强力、密度、缩水率、色牢度、纤维含量等。
除了安全指标外最能体现纤维制品的品质项目就是纤维含量,因为不同纤维含量的织物有不同的性能。
如涤棉混纺比为65/35和40/60的织物,其断裂强力、织物风格、织物的舒适度等就有很大不同,涤纶纤维和棉纤维价格也不同,自然产品的价格就不同,准确的纤维含量标识也使消费者能根据纺织品上的纤维含量标识就可以了解纤维制品的一些性能。
本文主要比较了中国标准GB/T 29862―2013《纺织品纤维含量的标识》[1]和日本标准《纤维制品的各种表示和安全性QTEC性能评价基准》[2]中关于纤维含量标识的相关规定,分析两国标准的差异,为企业的采标和检测机构的检测提供了参考。
1 纤维含量的定义纤维含量以纺织品织物、面料或者纱线中各纤维名称在整体中所占的百分率表示,宜标注至整数位。
纤维含量应采用净干质量结合公定回潮率计算的公定质量百分率表示,如果采用净干质量百分率表示纤维含量时需要明示为净干质量。
中国标准和日本标准关于纤维公定回潮率方面的存在一些差异,常用的为中国标准中粘纤的公定回潮率为13%,氨纶的公定回潮率为1.3%[3];日本标准中粘纤的公定回潮率为11%,氨纶的公定回潮率为1.0%[4]。
2 纤维名称及含量标注原则差异2.1 莫代尔纤维根据中国标准GB/T 4146.1―2009 标注纺织品化学纤维名称,莫代尔纤维和粘胶纤维是两个平行的大类[5],而在日本标准中规定莫代尔纤维属于粘胶纤维的一种,表示为“粘胶纤维(莫代尔纤维)”的形式[6]。
2.2 含有二烯类弹性纤维的织物在中国标准中此类纤维含量应标注,但在日本标准中此类纤维含量不标注。
国内外纤维成分标签的对比分析作者:白莉红,张巧玲来源:《轻纺工业与技术》 2011年第1期白莉红,张巧玲(河南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0007)【摘要】为了帮助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了解和掌握纤维成分标签技术法规和标准,对比分析了中国、日本、美国、欧盟几个国家和地区的纤维成分标签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异同,并总结分析了这些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纺织品;成分标签;技术法规;标准中图分类号: F768.1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101(2011)01-0098-030引言纺织品服装在出口时,纤维成分必须进行检验,并且有具体的标注要求。
纤维成分标识在美国、欧盟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技术法规作为强制性要求,所以要正确地标注纺织品的成分标签,以确保出口产品符合进口国要求;另一方面在国际贸易中应做到诚信自律。
有时即使客户同意降低标准,混淆纤维名称标识,但违反了进口国法律法规,一经查实,不仅会使企业自身受到重创,更会严重影响“中国制造”的形象,所以对输出国纤维成分标签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应加强。
现将我国与我出口纺织品服装较多的几个国家和地区的纤维成分标签技术法规进行了对比分析,供出口企业参考。
1成分标签标准比较1.1纤维名称中国、日本、美国与欧盟的纤维名称规定各有不同,详见表1。
我国的标准GB/T 11951是参照采用ISO 6938编写的,所以这项规定基本是采用了国际标准,和欧盟基本相同。
美国和日本有一个相同点:特种动物毛和羊毛都可以统称为“毛”,也可以用其专有名称。
其他都基本相同。
1.2纯纺织物纤维含量误差规定纯纺织物纤维含量误差规定见表2。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国、美国的规定相近,中国还特别指明了允差为0,说明我国标准在借鉴先进标准的同时也有更详尽的改进。
日本的规定较为简单,欧盟则增加了由于技术原因需要加入的纤维问题。
1.3混纺织物的纤维含量误差规定混纺织物的纤维含量误差规定见表3。
可以看出,日本的规定较为宽松,美国的比较严格,中国、欧盟的比较详尽。
国内外纺织品纤维含量判定准则差异比较作者:李小红来源:《中国纤检》2017年第05期摘要本文通过比较中国、欧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纺织纤维含量标注的判定准则,对纺织服装进出口企业对产品质量控制、各检测机构对纤维含量标识要求具有较强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纤维含量;判定准则1 前言纤维成分含量是指组成纺织品面料的纤维种类及每种纤维所占的百分比,是决定成品使用性能的重要指标,也是消费者在购买服装时的重要选择依据和国内外纺织品交易估价的重要依据,同时还是消费者合理选择洗涤维护方式的重要参考,因此纤维成分含量标识的正确与否尤为重要。
技术性贸易措施是WTO成员为实现保护安全、健康、环保和反欺诈等合法目标而采取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动植物检验检疫和食品安全措施的统称。
据业内人士介绍,从全国的纺织品检测结果来看,纺织品标识项目及纤维含量项目不合格量约占所有纺织不合格品中的70%,因此对整个纺织服装产业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6年中纤局组织的全国儿童及婴幼儿服装产品质量全国联动监督抽查显示,抽查了10个省(市)400家企业生产的400批次产品,检出44批次产品不合格,不合格产品检出率为11.0%,抽查合格率为89.0%。
本次抽查未发现重要安全项目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和甲醛含量不合格情况,不合格项目主要包括纤维含量、pH值和缝纫强力等。
近年来,纺织品服装进出口由于成分标识问题产生的退运、赔偿等案例时有发生。
东南亚等地区纺织服装业的崛起给我国的服装出口带来了新的挑战。
随着GB/T 29862—2013[1]《纺织品纤维含量的标识》(2014年5月1日起实施)标准的出台,我国对纤维含量的标识较之FZ/T 01053—2007《纺织品纤维含量的标识》有了较为重大的改变,因此纺织服装生产企业应不断加强自身技术能力建设,准确把握各国/地区的纤维成分含量标识的相关要求,使用规范的纤维名称,正确地标识各种纤维的含量,才能在日益发展的国际纺织品服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国内外纺织品服装纤维成分标签技术法规的比较
吴雄英;袁志磊;杨娟;王善元
【期刊名称】《纺织标准与质量》
【年(卷),期】2004(000)004
【摘要】对比了我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关于纺织品和服装纤维成分标签方面的技术法规,指出了所列国家和地区的纤维成分标签的相关规定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地方,而这些技术法规要求都具有强制性.
【总页数】4页(P12-15)
【作者】吴雄英;袁志磊;杨娟;王善元
【作者单位】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200135;东华大学,200051;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200135;东华大学,20005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94
【相关文献】
1.北美纺织品服装维护标签技术法规和标准 [J], 郑宇英;徐路;斯颖
2.国内外纺织品服装技术法规和标准比较分析及对策(2) [J], 程鉴冰
3.国内外纺织品服装技术法规和标准比较分析及对策(1) [J], 程鉴冰
4.国内外营养标签法规及应用——世界各国、地区食品营养标签标准、法规的现状比较 [J], 徐幸
5.欧盟发布有关纤维成分和纺织品标签的新法规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棉及其纺织品的国际标准和技术规范与我国的差异1 概述在纺织品出口贸易中,许多进口国为了限制国外纺织产品的进入,保护本国市场,除采用绿色壁垒外,最常见的是采用技术壁垒。
即对进口的纺织品采用严格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以及繁多的合格评定程序,甚至用法律明确规定进口纺织品必须符合进口国标准。
国外有关棉及其混纺织物甲醛含量标准有关棉及其混纺织物甲醛含量的国际标准和国外标准国外主要有国际标准(ISO)、美国染化工作者协会标准(AATCC),英国锡莱研究所标准,德国标准(DIN),日本标准(JIS)。
另外,美国、欧盟的一些大型的国际采购商或公司为了保证采购产品的质量,往往根据自已的要求,参考以上的各类标准,制定自已的商业标准或本公司的标准。
以上这些标准,大多是试验方法标准,如果是产品标准,多数以最终用途来定,不分纤维种类。
这些标准中涉及棉及其混织物甲醛的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游离甲醛的测定;二是释放甲醛的测定,在每一类中同时涉及到不同的测试方法。
代表性的标准主要为:①ISO/FDIS14184-1:1997 《纺织品甲醛的测定第1部分:游离水解的甲醛(水萃取法)》②ISO/FDIS14184-2:1997 《纺织品甲醛的测定第2部分:释放甲醛(蒸气吸收法)》③国际生态纺织品研究与检验协会Oeko-Tex Standard 100 《生态纺织品标准100 通用及特别技术条件》④美国染化工作者协会标准AA TCC 112—1993⑤日本厚生省JIS L 1041-1994 《树脂加工纺织品试验方法》⑥欧盟生态纺织品标签标准2002/371/EC—纺织品生态标签(Eco-Label)我国有关棉及其混织物甲醛含量标准我国有关纺织品的标准一般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所谓强制性标准,是指具有法律属性,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法律、行政法规等强制手段加以实施的标准。
其中有关棉及其混纺织物甲醛含量标准大都属于推荐性标准,这些标准大都等同发达国家标准,在具体项目上甚至高于国外标准,涉及到的标准主要有:①GB/T2912.1—1998 《纺织品甲醛的测定第1部分:游离水解的甲醛(水萃取法)》②GB/T2912.2—1998 《纺织品甲醛的测定第2部分:释放甲醛(蒸气吸收法)》③GB/T 18885—2002 《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④GB1840l-2003 《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强制性标准)2 国外技术规范与我国标准的主要差异产品分类我国GB1840l-2003 《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标准根据产品的最终用途,并考虑到产品的实际使用情况,将纺织品分为3类,即A类:婴幼儿用品、B类: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C类:非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装饰材料未被列入,可根据其最终用途归入B类或C类。
不同国家纺织品相关技术法规一、国内纺织品相关技术法规我国的标准按属性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两类。
强制性标准具有法规的性质,是企业必须执行的标准;推荐性标准国家鼓励企业自愿采用。
纺织品和服装技术标准包括强制性标准(GB )、推荐性国家标准(GB/T)、行业标准(FZ)和检验检疫系统的SN标准。
1.标准适用范围1.1 GB 18401-2010《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本标准适用于在我国境内生产、销售的服饰、装饰用和家用纺织产品。
比如服装、床单、被套、手套、袜子、帽子、毛巾、窗帘、围嘴、吸汗巾等。
GB 18401将纺织产品分为以下三类:婴幼儿纺织产品(年龄在36个月以内的婴幼儿使用的纺织产品)、直接接触皮肤的纺织产品、非直接接触皮肤的纺织产品。
1.2 GB 31701-2015《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本标准针对对象是婴幼儿及儿童的纺织产品,比如儿童使用的服装、床单、被套、手套、袜子、帽子、毛巾、窗帘、围嘴、吸汗巾。
其涵盖范围不包括毛绒玩具,布艺手工艺品,一次性卫生用品,手提箱,背包,雨伞,地毯,专业体育用服等方面。
标准依据适用年龄段分为两类,婴幼儿纺织产品(≤36个月);儿童纺织产品(3岁~14岁)。
1.3 GB 20400-2006《皮革和毛皮有害物质限量》本标准适用于在我国境内生产和销售的日用皮革和毛皮产品的有害物质限量。
皮革和毛皮一般指真皮类产品。
产品按最终用途分为:A类:婴幼儿产品;B类: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C类:非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
1.4 GB 21550-2008《聚氯乙烯人造革有害物质限量》本标准适用于以聚氯乙烯树脂(PVC)为主要原料并加入适当助剂,用涂敷/压延/复合工艺生产的发泡或不发泡的、有基材或无基材的聚氯乙烯人造革。
虽然 GB 5296.4-2012由强制性标准变更为推荐性标准GB/T 5296.4-2012《消费品使用说明第4部分:纺织品和服装》,但是根据有关规定,特别是国家在对产品监督抽查检验时大多也要以推荐性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作为分析产品质量水平的依据,这在事实上使得推荐性标准或行业标准具有很高的约束力,成为相应产品进入市场的条件。
国内外纺织品服装纤维成分标签法规的比较(doc 7页)美国的法规规定,如果内层衬套、夹层或填充物的使用只是为了产品结构上的需要,则不需标明其纤维成分;如果这些部分是为了起保暖作用,则需要标明各部分的纤维成分。
如果外层、内层或夹层织物由同一种材料组成,各部分的纤维成分也应该分别标明。
加拿大的标签法中规定,纺织产品中内层衬套、夹层或填充物不管是作为保暖作用,还是填充或其他结构上的需要,都要标明其纤维成分。
我国与澳大利亚也要求标明内层衬套或填充物的纤维成分,但不要求标明夹层辅料的纤维成分。
5.装饰物美国的法规规定,如果纺织产品中装饰部分纤维质量百分比含量不超过5%,或者装饰部分不超过产品表面积的15%,则不用标注其纤维成分,但应该附加说明“装饰部分除外”;如果装饰部分超过了整个产品的5%,或者装饰部分超过产品表面积的15%,则其纤维含量应作为一个单独部分标注出来。
加拿大的规定也与此大致相同。
欧盟指令中规定,纺织产品中装饰用的纤维,如果其质量含量不超过7%,在标明纤维成分时就不必被标出来。
澳大利亚规定,服装和家用纺织品中的装饰部分纤维成分不用再其标签上标注出来。
我国也同样规定了在产品中起装饰作用的附加部分可以不标。
6. 标签上规定的语言美国和澳大利亚要求标签上的所用信息用英语来表达。
加拿大的纺织品标签法中规定,标签中的纺织品纤维成分信息要用英语和法语两种语言同时表达。
如果消费纺织品在加拿大的某地出售或将要出售,而该地方只有一种官方语言,则标签上的信息可用这种官方语言表达。
在日本,纺织品标签上的信息一般要用日文来表达,少数标签例外。
欧盟指令中声明,各成员国应该要求进口到本国的纺织品的标签使用本国的官方语言。
我国规定产品标签上使用的说明文字应为国家规定的规范汉字,可同时使用相应的汉语拼音、外文或少数民族文字,但字体不得大于相应的汉字。
7. 允许的偏差美国规定标签上标明的纤维成分含量可以有3%的偏差,例如,标签上标明一个产品含有40%的棉,那么实际棉的含量可以使37%-43%。
国内外标准的主要差异从标准概念定义上来讲,我国和国际上是一致的。
我国目前实行的GB/T 20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中关于标准和标准化的概念采用的是ISO/IEC 指南2:1996《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英文版)。
标准作为加速产品贸易的一种语言和工具,已被公众广泛承认,技术标准不仅可以在条文上限制外国产品的进入,而且可以在实施过程中对外国产品的销售设置重重障碍。
因此,一些国家广泛应用卫生标准、环境保护标准、人身安全防护标准等限制国外产品的进口。
然而,在标准的使用和标准的功能方面,我国和其他国家有所不同。
一、我国标准的特点我国标准按照其性质、约束性、地位和作用、发生作用的范围和审批级别、标准化对象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等可以分成若干种类和级别。
其中,根据发生作用的范围和审批标准的级别,我国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4级;根据标准的约束性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用字母符号“/T”标明了该标准的法律效力。
我国标准制定的程序一般包括:预阶段、立项阶段、起草阶段、征求意见阶段、审查阶段、批准阶段、出版阶段、复审阶段、废止阶段,一共9个阶段。
编制标准时一般要从政策性、技术性、经济性、适用性、协调性和统一性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
在标准制定过程中,首先要依据所确立的目标来选择标准规定的内容,主要包括1)健康、安全、环保;2)接口、互换、兼容性;3)满足贸易需求;4)相互理解;5)产品适用性。
同时要遵循性能原则、可证实性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规定,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禁止生产、销售和进口;对于推荐性标准,国家鼓励企业自愿采用。
企业对有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产品,可以向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授权的部门申请产品质量认证。
二、国外标准的特点:(一)ISO标准化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在制定国际标准过程中,要确保制定过程的透明度(文件公开)、开放性(参加自由)、公平性和意见一致(尊重多种意见);要确保国际标准的市场适应性。
国内外纺织品纤维成分标签技术法规的比较(doc 6页)国内外纺织品服装纤维成分标签技术法规的比较2004年9月21日《纺织标准与质量》编者按:对比了我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关于纺织品和服装纤维成分标签方面的技术法规,指出了所列国家和地区的纤维成分标签的相关规定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地方,而这些技术法规要求都具有强制性。
引言当前,技术性贸易壁垒正在逐步取代配额的贸易壁垒形式成为国际贸易最主要的障碍。
近年来,中国是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损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据商务部统计:2002年我国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直接经济损失达107亿美元。
其中纺织行业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1.7亿美元,居受害程度的第五位。
技术性贸易壁垒形式多样,内容复杂,国家差异也较大,对纺织品和服装的纤维成分标签的规定就是其中的一种。
2003年,国家质检总局对进口纺织品和服装的抽查结果显示,约有六分之一的进口面料成分与检测结果不符。
由于消费者仅凭外观和手感很难辨别纺织服装产品的成分,许多发达国家为此都制定了强制性的技术法规,要求在纺织服装产品上必须贴上永久性的标签,按照规定的方法在标签上注明产品的纤维成分和含量。
此举一方面是为了维护消费者的利益,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另一方面也是发达国家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一种重要手段。
本文对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纤维成分标签的规定进行了系统对比。
中国和其他主要贸易国相关的技术法规1 .中国我国的强制性国家标准GB 5296.4-1998《消费品使用说明纺织品和服装使用说明》中规定纺织服装产品应在其标签上标明产品采用的原料的成分名称及其含量,纺织纤维含量的标注应符合FZ/T 01053-1998《纺织品纤维含量的标识》的规定。
2. 美国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对纺织纤维制品、羊毛制品和毛皮制品的标签要求分别制定了相关的技术法规和实施条例,主要为:《纺织纤维制品鉴别法》及其实施条例、《羊毛制品标签法》及其实施条例、《毛皮制品标签法》及其实施条例。
这些法规要求绝大多数纺织纤维、羊毛及毛皮制品的标签中包括纤维成分含量、纤维名称以及原产地和制造商等。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对纤维的名称有专门的规定,但也承认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规定的纤维通称及纤维制品定义。
这些法案由联邦贸易委员会负责强制实施,任何人若违反了这些法案的规定将受到相应的处罚。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规定了一整套纺织品的名称,但它也承认ISO 2076:1999《纺织品化学纤维属名》和ISO 6938:1984《纺织品天然纤维属名和定义》标准,可以选用两种命名体系中的任意一种。
如果某生产制造商开发了一种新的纤维,该纤维的名称只有得到委员会的认可后才能使用。
生产制造商可以向ISO或者委员会申请,如果ISO首先承认了这种纤维名称,委员会也会承认这种名称。
欧盟对纤维名称的规定和描述列于指令96/74EC附件中。
纤维的名称分别对应于描述为相关特征的纤维;纤维的名称不应该用错。
日本通产省规定,原则上纤维名称应该使用日本工业标准中规定的特定术语,但生产商或经销商也可选择使用非日本工业标准规定的纤维名称术语。
各国对纤维的命名大部分都是一致的,但也有一些叫法不同,例如:人造(黏胶)纤维在美国法规中用的是“rayon”,而在ISO标准、欧盟指令以及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中用的是“viscose”;弹性纤维在美国和加拿大的法规中用的是“spandex”,而在ISO标准和欧盟指令中用的是“elastane”。
2.“ALL”、“pure”或者“100%”的使用在美国,如果某纺织品全部由一种纤维组成,可以在其标签上注明“ALL”或者“100%”。
如果产品中除了装饰物或弹性纤维外只有一种纤维,并且这些装饰物或弹性纤维占产品质量比不超过5%,则也可以用“ALL”或者“100%”,但后面还应加上附加说明“装饰物除外”。
例如“100% Cotton”,“All Rayon, Exclusive of Ornamentation”。
加拿大对这类词语使用的规定与美国的规定比较相似,如果纺织品中只含有一种纤维,则可以在其标签的纤维名称前使用“100%”、“all”或“pure”,例如:“pure silk”。
在产品标签上使用了“100%”、“all”或“pure”后,产品的实际纤维含量不能有误差。
如果产品中除了装饰物、弹性纤维或增强纤维外,只含有一种纤维,并且装饰物、弹性纤维或增强纤维占产品的比重不超过5%,则标签上也可用“100%”、“all”或“pure”来描述纤维含量。
美国和加拿大对羊毛制品的规定基本相同,要求产品中完全由一种羊毛纤维组成才可以用“100%”或“all”,比如“All Wool”、“100% Recycled Wool”;如果产品中含有不超过5%的其他纤维装饰物,也可以用“100%”或“all”,但需在后面注明“装饰物除外”,比如“All Wool-Exclusive of Ornamentation”。
澳大利亚规定纺织产品只由一种纤维组成时,才可以在其标签的纤维名称前使用“100%”、“all”或“pure”。
但对羊毛产品还有专门的规定,如果纺织品中羊毛的质量含量超过95%,则可将其标志为“纯羊毛”。
如果纺织品中羊毛质量的含量不低于80%,且纺织品中含有95%以上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纤维,如:羊毛、山羊绒、马海毛或羊驼、骆驼、美洲驼或小羊驼的毛发,则也可以将之称为“纯羊毛”。
我国规定棉、蚕丝、麻和化纤产品中,只有这些纤维的含量达到100%时,才能在标签上标明“100%”或“纯”。
在羊绒产品中,羊绒纤维含量达95%以上才可以标记为100%羊绒。
在羊毛产品中,对于粗梳产品羊毛纤维含量达93%以上,而含有其他为加固或起装饰作用的非毛纤维时,可标为纯毛;对于精梳产品羊毛含量达95%以上,其余为加固纤维时,可标为纯毛;或者羊毛纤维含量达93%以上,而其他为起装饰作用的纤维,也可标为纯毛。
3. 含量不足5%的纤维美国的法规中规定,纺织品中含量低于5%的纤维可用“其他纤维”表示,但如果是羊毛或其他功能性纤维(弹性或增强纤维),即使含量低于5%,也要标明纤维名称及质量百分比。
加拿大的纺织品标签法中规定,含量低于5%的纤维可用“其他纤维”表示,对于功能性纤维(弹性或增强纤维),并且含量低于5%,则可不用标明,但应附加说明“弹性纤维除外”或“增强纤维除外”。
我国与澳大利亚在这方面的规定比较相似,如果纺织品中某种或几种纤维的含量低于5%,则可以选择以下任一表达方式:a)列出该纤维名称和含量;b)用“其他纤维”表示;c)或者不提及。
欧盟指令中规定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纤维的产品,质量含量低于10%的纤维可以用“其他纤维”表示,如需特别说明,则要给出该种纤维的质量百分比。
4. 里料、夹层或填充物美国的法规规定,如果内层衬套、夹层或填充物的使用只是为了产品结构上的需要,则不需标明其纤维成分;如果这些部分是为了起保暖作用,则需要标明各部分的纤维成分。
如果外层、内层或夹层织物由同一种材料组成,各部分的纤维成分也应该分别标明。
加拿大的标签法中规定,纺织产品中内层衬套、夹层或填充物不管是作为保暖作用,还是填充或其他结构上的需要,都要标明其纤维成分。
我国与澳大利亚也要求标明内层衬套或填充物的纤维成分,但不要求标明夹层辅料的纤维成分。
5.装饰物美国的法规规定,如果纺织产品中装饰部分纤维质量百分比含量不超过5%,或者装饰部分不超过产品表面积的15%,则不用标注其纤维成分,但应该附加说明“装饰部分除外”;如果装饰部分超过了整个产品的5%,或者装饰部分超过产品表面积的15%,则其纤维含量应作为一个单独部分标注出来。
加拿大的规定也与此大致相同。
欧盟指令中规定,纺织产品中装饰用的纤维,如果其质量含量不超过7%,在标明纤维成分时就不必被标出来。
澳大利亚规定,服装和家用纺织品中的装饰部分纤维成分不用再其标签上标注出来。
我国也同样规定了在产品中起装饰作用的附加部分可以不标。
6. 标签上规定的语言美国和澳大利亚要求标签上的所用信息用英语来表达。
加拿大的纺织品标签法中规定,标签中的纺织品纤维成分信息要用英语和法语两种语言同时表达。
如果消费纺织品在加拿大的某地出售或将要出售,而该地方只有一种官方语言,则标签上的信息可用这种官方语言表达。
在日本,纺织品标签上的信息一般要用日文来表达,少数标签例外。
欧盟指令中声明,各成员国应该要求进口到本国的纺织品的标签使用本国的官方语言。
我国规定产品标签上使用的说明文字应为国家规定的规范汉字,可同时使用相应的汉语拼音、外文或少数民族文字,但字体不得大于相应的汉字。
7. 允许的偏差美国规定标签上标明的纤维成分含量可以有3%的偏差,例如,标签上标明一个产品含有40%的棉,那么实际棉的含量可以使37%-43%。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故意误标纤维含量。
如果标签中标明产品只含有一种纤维,则不能有3%的偏差,例如某件上衣含有97%的丝和3%的聚酯纤维,就不能标为“100%丝”。
对于羊毛产品,法规中没有说明所允许的误差,但是该法规中声明只要标签上表明了“在生产中不可避免产生误差,无法做出准确的表述”,则不被认为是错误的标签。
实际上,联邦贸易委员会对于羊毛制品还是运用了3%的误差标准。
欧盟规定标签上标注的纤维含量和测试到的纤维含量允许的误差为3%。
加拿大规定,在产品的标签或广告中,对纤维成分的百分比含量的表述与这种纤维实际百分比含量的偏差不能超过5%。
澳大利亚的规定与此相同。
我国的FZ/T 01053种对棉、毛、丝、麻、化纤再婚房时各种纤维含量百分比的允许偏差都作了相应的规定,最高为-5%,最低为1.5%。
8.法规的适用范围美国的《纺织纤维制品鉴别法》和《毛皮制品标签法》适用于在美国国内进行商业销售、广告宣传、未提供商业销售的介入或进口到美国的任何纺织纤维制品。
而《羊毛制品标签法》只适用于进口到美国的所有羊毛制品。
加拿大的标签法适用于所有进口到加拿大、在加拿大出售或进行广告宣传的纺织品和服装。
我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的标签法都适用于进口和再其国内销售的所有纺织品和服装。
欧盟的指令96/74/EC适用于进口或在其区域内销售的纺织纤维织品,但不适用于以下四种情况:a)为了出口到第三国的纺织纤维织品;b)在海关的监管下,为了运输的目的而进入成员国的纺织纤维制品;c)从第三国进口的纺织纤维织品,目的只是对其进行加工;d)在双方有合同协议的条件下,交由家庭作坊或独立的公司负责缝制的纺织纤维制品。
结束语以上可以看出国外相关技术法规对纤维名称,纺织品及装饰部分成分的标注,内层、夹层或填充物等成分的标注,所允许的偏差等都有相关的规定。
各国的规定由相似之处,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因此,我们既要了解国外的纤维成分标签要求,也要弄清楚我国的相关规定和国外规定的差异,进一步完善我国在纤维成分标签方面的管理规定,促进我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