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测评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580.00 KB
- 文档页数:7
2019-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8课百家争鸣(1)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8课百家争鸣一、选择题1.右图是位于文登市圣经山上的《太上老子道德经》摩崖石刻,据记载为金元时期的道家弟子所刻。
下列属于老子思想的是()A.“仁”B.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C.主张改革,实行法治D.“兼爱”“非攻”2.下列言论出自孔子的()A.礼治思想B.“仁政”思想C.教育思想D.法治思想3.下列关于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的描述,最准确的是()A.各个学派都希望统治者采用自己的主张B.一些知识分子不安于现状,力求改变C.各个学派的思想家都希望自己名垂青史D.各国竞相改革,社会急剧变化4.儒家认为爱父母总要胜过爱其他人,爱是有差等的。
墨家则不然,它坚持说爱别人和爱父母应当是同等的。
这说明墨家主张()A.“仁”B.“仁政”C.“兼爱”D.非攻5.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兵等诸子百家对急剧的社会变化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的是() 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6.下列关于“好国君应该怎样作为”的表述,主要体现了战国时期的哪家思想()A.儒家、道家B.法家、墨家C.儒家、墨家D.法家、道家7.战国时期,在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下列思想家与其主张对应错误的一项是()A.墨子——“兼爱”“非攻”B.孟子——“仁政”C.荀子——“礼治”D.韩非——无为而治二、非选择题8.春秋战国时期是学术思想空前活跃的时期,产生于这一时期的学说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的政治主张及治学方法,至今还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根据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探儒学之风】(1)以上是小明同学制作的关于孔子的知识卡片,请你帮他将字母部分所代表的内容完善起来。
(2)请你按照孔子的教育风范填写下列空白处。
①孔子认为,不论社会地位高低,贫富贵贱,人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精选2019-2020年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人教部编版知识点练习五十三第1题【单选题】隋朝如同一颗流星划过中国历史的天空,短暂而耀眼。
下列属于隋朝时期创立的制度或修建的工程建筑有( )①科举制②大运河③赵州桥④都江堰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激烈而得名,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有( )①马陵之战②桂陵之战③长平之战④牧野之战。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把内江的水引入支流,用来灌溉农田的工程是( )A、分水鱼嘴B、飞沙堰C、宝瓶口D、二王庙【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如图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它的修建者是( )A、禹B、商鞅C、李冰D、李春【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时最久水利工程的建成,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人称“天府之国”。
负责修筑这个“了不起的工程”的是( )A、大禹B、李冰C、商鞅D、隋炀帝【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成语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退避三舍、围魏救赵、纸上谈兵、卧薪尝胆等,这些成语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怎样的特点?( )A、文化发展快B、奴隶制度的瓦解C、诸侯兼并争霸D、封建制度的确立【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下列考古发现的生产工具,代表我国原始居民生产力最高水平的是( )A、打制石器B、钻孔石斧C、骨耜D、铁犁铧【答案】:【解析】:第8题【判断题】仔细读题,判断对错,然后找出错误并加以改正。
秦朝李冰主持在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夏、商、西周时期灿烂的青铜文明的创造者是奴隶。
A、正确B、错误战国初期,瓜分楚国政权的卿大夫是韩、赵、魏。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实行“仁政”。
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洛邑。
2019-2020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练习题第八十篇第1题【单选题】据《史记》载,商鞅治秦,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商鞅此举( )A、促进军事力量的强大B、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C、保护了世袭贵族的利益D、加大了地方长官的权力【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我国铁农具开始出现于( )A、商B、西周C、春秋D、战国【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
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汨汨清流。
”这是著名学者余秋雨曾经对都江堰的赞美。
下列有关都江堰的说法,错误的是( )A、都江堰是由秦国蜀郡郡守李冰组织发动民众修建的B、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起着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C、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设计科学D、都江堰修建在咸阳附近,灌溉关中平原的农田【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提示历史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
下列因果搭配错误的是( )A、刺史的设置——加强了对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监督检举B、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C、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D、闭关政策——导致了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对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他们拟定了以下研究主题,其合适的是( )A、新旧交替: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B、反抗暴秦:宁有种乎的悲壮呐喊C、儒家学说:奠定传统文化的根基D、逐鹿天下:争夺帝位的楚汉之争【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它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此场战役,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代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这场战役是( )A、马陵之站B、长平之战C、牧野之战D、桂陵之战【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在我国( )A、半坡时期B、夏朝C、商朝D、春秋时期【答案】:【解析】:第8题【问答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一、选择题1.西周统治者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创立了分封制以求长治久安,却仍然摆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导致西周灭亡的事件是()A.国人暴动B.犬戎族攻破镐京C.城濮之战D.牧野大战【答案】A【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周厉王与民争利,公元前841年,终于发生了国人暴动。
从西周衰落下去,社会各种矛盾激化,数十年后,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A项符合题意。
犬戎族攻破镐京是西周灭亡的标志,B不合题意;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的晋楚争霸的战争,C项不合题意;牧野大战中周军打败了商军,商朝灭亡,建立西周,D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国人暴动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
学生要掌握国人暴动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影响。
2.下列关于西周分封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目的是为了巩固西周的统治 B. 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分配给亲属和功臣,让他们做诸侯C. 西周通过分封,开发了边疆,加强了统治D. 平民是统治阶级中最低下的一员【答案】D【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制目的是为了巩固西周的统治;分封的方法是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和功臣让他们去作诸侯;西周通过分封制,开发了边疆,加强了统治;奴隶是统治阶级中最低的一层,不是平民,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西周分封制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西周分封制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本题难度适中。
3.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的标志是()A. 炎帝和黄帝部落联盟B. 禹建立夏朝C. 尧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D. 原始农耕的出现【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夏朝的建立。
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的开始标志是约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夏朝。
故答案为B。
【点评】除了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外学生还要掌握夏朝建立的时间、人物、灭亡的时间。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四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一、夏朝的兴衰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家天下”局面是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开始,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巩固统治: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夏历。
4、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5、灭亡:桀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600年被商汤所亡。
二、商朝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
2、盘庚迁殷3、灭亡:商王纣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
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三、西周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②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意义或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4)实质: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西周时期社会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5)弊端: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
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最终导致春秋战国的战乱与纷争。
3、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发生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时,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四)东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史称东周。
总结讨论:(1)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
都是由于国君暴虐无道,统治残暴、腐败,失去民心。
(2)从夏朝和商朝灭亡中我们能得什么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夏、商、周的更替: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青铜器的成就:(1)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青铜器,代表是甘肃地区齐家文化遗址出现铜镜。
2019—2020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从夏商两代国君覆亡的教训说明国君应该()A. 加强国防,充实国库B. 发展经济,增强国力C. 重视教育,推行改革D. 施行仁政,勤政爱民2、考古学家们发掘了数以万计的甲骨片,甲骨上所记的都是占卜语言。
凡祭祀、战争、风雨、天象、农业丰歌以及病疫等都是通过占卜向上天请命。
这种文字最早可能出现在A.夏朝B.商朝C.秦朝D.晋朝3、孔子修订的《春秋》一书,后来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书名作为这一历史时期的名称。
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A.国家众多,分裂趋势加剧B.周王室中兴,王权加强C.霸主尊王攘夷,扶助弱小D.周王室衰落,诸侯争霸4、《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
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
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
”材料主要反映出当时()A.尊王攘夷,大国争霸B.迁都频繁,异姓反叛C.周室衰微,诸侯争霸D.列国争战,诸侯兼并5、夏、商、西周是我国早期的三个国家,下列显现属于这一历史时期的是()A. 实行禅让制B. 王位世袭C. 皇帝是最高统治者D. 有了铁器牛耕6、.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在我国古代也有许多有关鼎的成语。
请问成语“问鼎中原”中的“鼎”有什么象征意义()A.权力与地位B.吉祥美好C.显赫富贵D.人口众多7、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下列成语中源自晋楚争霸的是()A. 问鼎中原B. 纸上谈兵C. 卧薪尝胆D. 三顾茅庐8、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并成为时代风潮。
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 铁器、农耕的使用B. 个体小农的出现C. 百家争鸣的影响D. 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9、、他任用丞相叫管仲,“尊王攘夷为口号, 第一霸主逞威风”。
该歌谣中的他是( )A.齐桓公B.晋文公C.楚庄王D.越王勾践10、《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2019-2020学年度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一夏商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与社会变化中华书局版练习题第十四篇春秋时期,诸侯争雄。
其中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势力,成为第一个霸主的是()A 、 齐桓公B 、 晋文公C 、 越王勾践D 、 楚庄王【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r 改革军制,为号召,扩充疆界,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r 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窮主.故选A 。
【点评】本题考亘的是春秋争餌的知识点。
4第2题【单选题】与“纸上谈兵”典故有关的战役是()A 、 长平之战B 、 巨鹿之战C 、 城濮之战D 、 马陵之战【答案】:【解析】:[分析]战国末年r 强大的奏国不断兼并东方各国的土地。
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爆发了战国以来最大的一次 一氏平之 战.结果赵军大败f 四十多万人被俘,绝大部分被坑杀,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奏军的进攻.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就出目长 平之战.战国时赵国名将赵者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晉廉颇为赵将r 在长平之战 中f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f 不知道变通r 结果被奏军大败.故选A.[点评]本题齟长平之馳相关站。
【单选题】【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尊王4第3题【单选题】如图是战国形势图,图中A, C两处对应的诸侯国分别是()A、秦国楚国B、齐国燕国C、秦国齐国D、魏国赵国【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直的是战国七雄的史实。
战国七雄指的是齐、楚、奏、燕、赵、魏、韩;齐国在东方,楚国在南方,秦国在西方,燕国在北方.中间的三个目北向南分别是赵、魏、韩,A位于西方r指的是奏国。
C位于东方,指的是齐国.故选C.【点评】本题考童的是战国七雄.注意拿握战国七雄图,把握各国的地理位聲.4第4题【单选题】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百家争鸣〃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测评新人教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下列各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作为继承人,但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
从材料中能得出的准确信息是( )A.伯益建立夏朝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C.夏朝建立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的开始D.启是夏朝第一代君主2.A.桀B.纣王C.文王D.武王3.从夏、商两朝的覆亡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教训是统治者应该( )A.重视教育B.勤政爱民C.发展经济D.增强国力4.夏、商、西周三个王朝都历经数百年,但最终都没有摆脱灭亡的命运,它们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A.建国者没有打好基础B.不注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C.后期统治者昏庸暴虐D.内部发生严重叛乱5.商周时期,手工业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A.纺织业B.制瓷业C.青铜制造业D.造纸业6.河南安阳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
关于下列图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图1反映了商朝的冶铁业十分发达B.图2说明商朝已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字C.图3表明安阳曾经是商朝统治的中心D.上述三幅图支持了安阳是我国著名古都的观点7.历史悠久的汉语言文字不仅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灿烂的文化。
若寻找这一文化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8.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其使用多种造字方法,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其中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勾画出来的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是( )A.指事B.象形C.会意D.形声9.“千耦其耘”记载于《诗经》,描述了西周时期大规模二人并耕(人力)的集体耕作场景。
此外,春秋时期还可以看到一种新的耕作场景是( )A.使用骨耜B.牛耕C.使用木制工具D.使用石制工具10.商朝末年,为了完成父亲传位给弟弟季历的心愿,泰伯、仲雍兄弟避居吴地,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
但他们还不可能做到的是( )A.传授铸造铁器的方法B.带来青铜礼器C.带来精美的彩陶器具D.传播甲骨文字11.假如现在要拍摄一部反映“春秋五霸”的历史剧,下列哪一个历史人物不应该出现在该剧中( )A.周武王B.齐桓公C.晋文公D.楚庄王12.史书记载,春秋初年的17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就只剩下十几个了。
材料所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诸侯国的割据混战日益扩大B.人民遭受的灾难更加深重C.历史向着统一的方向发展D.封建制度正逐步确立起来13.电影《赵氏孤儿》讲述了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氏因奸臣陷害而惨遭灭门后,医生程婴抚养赵氏孤儿长大并报仇雪恨的故事。
看完电影后,小明查阅了“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发现在“战国形势图”中找不到晋国,这是由于战国初期发生了( )A.三家分晋B.田氏代齐C.晋楚争霸D.战国七雄14.“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商鞅变法的依据。
商鞅的下列变法措施,旨在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是( )A.改革土地制度B.奖励军功C.重视农业D.建立县制15.右图所示工程修筑于战国时期,至今仍碧水长流。
如果想一睹这一古代工程的风采,应该去( )A.浙江绍兴B.湖北随州C.四川成都D.河南洛阳16.“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这种辩证法思想出自( )A.《孔子》B.《离骚》C.《道德经》D.《孙子兵法》1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逐步实现“均衡教育”。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言行中最能体现“均衡教育”思想的是( )A.提出“仁”的学说B.提出“为政以德”C.创办私学,“有教无类”D.提出学习要“温故而知新”18.下图为某中学“魅力历史”社团在研究性学习中制作的两张学习卡片。
据图,你认为其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墨家思想B.韩非学说C.老子论道D.先师孔子19.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学派林立。
其中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主要主张是( )A.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B.主张改革,提倡法治C.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主张“仁政”治国D.顺应自然,无为而治20.某校七年级(3)班同学举行了一次“班级管理”的主题班会,李怡同学主张“制定严格的班规,对违反班规的同学严惩”。
可能影响李怡同学主张的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是( )A.庄子B.孟子C.墨子D.韩非二、非选择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21.古代政治制度是古代政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既有传承也有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材料二禹传子,家天下。
材料三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1)材料一中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是原始社会末期哪种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2分)(2)材料二反映出首领产生的办法有了什么变化?(2分)(3)材料三描述的是哪个朝代实行的什么制度?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6分)22.观察下列漫画,回答问题。
(1)以上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战国时期哪家的思想学说?(3分)(2)今天生活中有许多地方仍体现着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请举两例说明。
(3分)(3)你最欣赏三幅图片中哪一家的治国思想?请说出你的理由(包括这家学派的主要思想和现实意义)。
(4分)2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商鞅材料二商鞅把小的乡邑合并为县,全国共设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治理;挖掉土地上原有的标志、疆界,向土地所有者征收赋税,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
变法五年后,秦国富强起来。
材料三(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请回答:(1)材料一体现了商鞅的什么精神?说说商鞅代表哪个群体的利益。
(2分)(2)材料二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哪两项措施?(2分)(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商鞅变法有何影响。
(4分)(4)通过学习这段历史,你有何启发?(2分)24.某中学的学校广播站正在播送长篇小说《东周列国志》,为了对这段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某校七年级同学在网络上搜集了一些这一时期的图片,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进来,和同学们一起完成相关问题,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图片展示】(1)变化的形势(2)时代的智者(3)先民的创造【图中学史】(1)举出图1所示时期出现的三位霸主,图2所示时期诸侯国有什么变化?(3分)(2)这两个时期都出现了混战的局面,这些战争是西周哪一制度埋下的祸根?(1分)(3)图3所示人物是谁?以他为代表的这些智者开启了什么样的文化局面?他们的学术争论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4)图8记录了谁的伟大功绩?你怎样评价该工程?(2分)(5)结合以上图片,总结一下这一时期我国历史发展呈现的显著趋势。
(2分)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1.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题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根据“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父亲的位置”等信息,可知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由此判断B项正确。
2.B 商朝的末代君主是纣王。
桀是夏朝的暴君,武王是西周的建立者,故排除A、D两项。
C项亦不符合题意,排除。
3.B 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桀和商朝最后一个王纣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实行暴政,尽失民心,导致国家灭亡,由此得到的教训是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
4.C5.C6.A 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B、C、D三项的解读都是正确的,均不符合题意。
A项错误,司母戊鼎反映的是商朝青铜铸造业的最高水平,不是冶铁业。
故选A项。
7.B 8.B 9.B10.A 本题中的关键词是“商朝末年”。
铸造铁器的方法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商朝时期不可能做到A项。
11.A 周武王是西周的建立者,不可能出现在东周时期。
12.C 春秋时期,较大的诸侯国为了拥有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而争当霸主;而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使国家趋于统一,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国家向统一的方向发展。
因此C项符合题意。
13.A 战国初期,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的局面。
14.B 解答本题应明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提高军队战斗力”。
商鞅变法规定: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这一措施提高了士兵的战斗积极性,使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
故选B项。
15.C 结合题干“战国时期”和图片,可以判断出这是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筑的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
16.C 本题考查辨析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的含义,“难易相成”“长短相形”正是老子《道德经》中所体现的辩证法思想。
17.C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均衡教育”。
A、B两项是孔子的政治思想;D项是学习方法;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有教无类”体现了“均衡教育”思想,故选C项。
18.D “治理国家要以德来感化人民”反映了孔子“为政以德”的主张;“学习要反复温习”反映的是孔子“学而时习之”的思想。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主张实行法治;老子主张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三者都不符合题意。
故选D项。
19.C 20.D二、非选择题21.参考答案 (1)禅让制。
(2)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3)西周;分封制。
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2.参考答案 (1)图1反映了道家思想;图2反映了法家思想;图3反映了儒家思想。
(2)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对人要团结友爱;不要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坏事变好事,好事变坏事;用和平方式,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保护环境等。
(言之有理即可)(3)任意选择三家中的一家即可。
比如:喜欢儒家思想,因为儒家主张“仁”,可以使我们懂得尊重别人,理解别人,体贴别人,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社会和谐发展。
又比如:喜欢道家思想,因为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可以化解压力,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
还比如:喜欢法家思想,因为法家主张历史进步、法治和中央集权,可以使我们明确社会发展的趋势,积极向上,同时学会依法办事。
23.参考答案 (1)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不守旧、敢作敢为、与时俱进等均可)。
地主阶级。
(2)建立县制,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3)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的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4)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在当时能够富国强兵,实现霸业。
今天的中国要坚持改革的方针和政策;人才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进步,要珍惜人才、培养人才。
(答出其他要点,言之成理即可) 24.参考答案 (1)春秋时期先后出现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著名霸主(任意三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