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制中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改革之探讨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4
2023年中医学院学习心得体会模板标题:2023年中医学院学习心得体会正文:一、引言进入中医学院学习的三年时间里,我经历了许多的学习和成长,对于中医学的深入了解以及对中医的热爱也逐渐加深。
通过这三年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学的博大精深和其对人的健康的深远影响。
在本文中,我将从课程的学习、实践经验、科研实践等方面总结出我在中医学院学习的心得体会。
二、课程学习中医学院的课程设置相当丰富而全面,通过系统的学习,我逐渐掌握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体系。
学习中医学院的课程不仅仅是记忆和理解知识,更重要的是去理解其中的基本原理和逻辑关系。
中医学的理论知识体系相当庞大,但通过实例的讲解和实践的学习,这些抽象的理论更加具体和生动。
除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课程外,临床课程对于培养我们的临床实践技能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临床实习,我有机会与老师和医生一起进行病历分析和诊断,学习到了中医的临床方法和技巧。
临床课程的学习不仅提高了我对中医学的认识,同时也让我对中医临床工作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三、实践经验中医学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需要临床实践的经验。
在学习中医学院的过程中,我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首先是参与校外临床实习,我有幸进入了某中医医院进行实习。
在这里,我既有机会观察和学习中医师的临床工作,也有机会亲自参与到临床实践中去。
通过实际操作,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也提高了自己的临床实践能力。
其次是参与社区义诊活动。
在社区义诊活动中,我与同学们一起为居民提供免费的中医咨询和诊断,为他们解答各种健康问题。
这不仅锻炼了我的沟通和表达能力,也让我更加了解了人们对中医的需求和期望。
四、科研实践中医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我也积极参与了科研项目的开展和实践。
通过参与科研项目,我学会了如何制定研究计划、如何收集和分析数据、如何撰写研究报告等科研技能。
科研实践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医学的前沿研究和发展动态,也培养了我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等职业学校中医学专业教学标准专业名称中医学专业代码630103招生对象高中阶段教育毕业生或同等学力人员学制与学历三年制,专科就业面向毕业后的职业主要面向城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农村医疗卫生单位等,从事中医临床诊疗、预防、保健及卫生行政管理等工作。
培养目标与规格一、工作任务1.中医临床诊疗工作岗位群:农村基层和城镇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中医内、外、妇、儿等科的医务工作;2.预防保健工作岗位群:基层和城镇社区医疗卫生机构预防保健科以及治未病科从事中医预防保健工作;3.医务行政管理工作岗位群:基层和城镇社区医院行政管理工作;市、县卫生局卫生行政管理工作。
二、职业能力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觉悟。
2.珍爱生命,热爱中医学专业,传承中医理论精粹;具有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严谨、认真、求实、勤奋的作风;具有良好的医师道德和高度事业心与责任感,全心全意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3.具有运用中医学基本理论和现代医学基本知识从事农村基层和城镇社区医疗、预防、保健第一线岗位的工作能力和基本技能。
4.具有运用卫生法规和卫生管理知识从事农村基层和城镇社区卫生行政管理工作的能力。
5.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专业素质;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为接受继续教育和专业发展所需要的计算机与外语应用能力。
6.具有适应基层工作所需要的创业、创新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艰苦耐劳的毅力;能履行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神圣义务。
三、专业培养目标为城镇社区和农村基层卫生服务行业培养具备中医基本理论体系和现代医学基本知识,具有运用理、法、方、药诊治疾病的应用能力以及所需要的基本技能,所培养的学生成为能够适应医疗、预防、保健工作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中医专门人才。
(一)能力目标1.具备运用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以及现代医学基本知识诊治农村基层和城镇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
《中医学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中药类专业必修的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类平台课程,其任务是让中药类各专业学生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学会中医基本技能,为培养其行业通用能力提供课程支撑,同时也为相关专业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72学时,4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中医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1.依据中药专业类行业面向和职业面向,以及《中等职业学校中药类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确定的人才培养定位、综合素质、行业通用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专业能力和服务意识的培养,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确定本课程目标。
2.根据课程目标,以及药物制剂工、中药调剂员等岗位需求,对接中药类国家职业标准(初级)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初级)中涉及中药生产和经营行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操守,兼顾职业道德、职业基础知识、安全知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反映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体现科学性、前沿性、适用性原则,确定本课程内容。
3.以中医基本理论为主线,将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融入系统设置模块和教学单元,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参考学生的生活经验,序化教学内容。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中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进行中医基础辨证和辨识体质,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1.了解中医学发展概况和中医为人类健康做出的重要贡献,了解阴阳五行、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和应用。
2.能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和思辨方式,正确认识人体生理功能和脏腑病理变化。
3.掌握病因病机、诊法和辨证的内容和方法,能够应用病因病机、诊法、辨证等基本技能进行基础辨证。
4.掌握体质、防治与康复的原则和方法,能运用体质、防治与康复原则来辨识体质。
5.领会医家的高尚医德医风,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职业态度。
《中药学》课程标准课程编号:G4000063 适用专业:中药学培养层次:三年制专科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修课方式:必修课教学时数:72课时(60理论:12实验)总学分数:4 开设学期:第二学期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1.课程简介:《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性能和临床应用等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中药学》的主要任务是,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辨证思维方法阐述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阐明各章药物的含义、性能功效、适应证、分类、配伍原则及使用注意;阐明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各种中药的来源、处方用名、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方剂学》及中药学专业核心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是中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为后续学习方剂学,中成药学及中药调剂学奠定基础。
4.课程作用: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新药研发的思路,为今后从事中成药生产、经营、管理、使用及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二)设计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必需的中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力;具备团结协作、沟通交流的社会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使学生真正成为能适应中药产业化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本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精神、协作精神的培养。
主张以研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方法开展自主学习,使学生不仅学到必备的专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设计思路中药学课程是依据《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而设置,在理论为实践服务、重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念指导下,结合中药行业现状、我校现有条件以及高职中药专业学生学习特点,制定该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的每一项目下的工作任务又分为具体模块。
其内容确定以掌握各类药材的性味特点,功效及临床应用为出发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具备辩证配伍应用药物的能力。
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医类专业课程优化整合的研究与实践开题报告项目编号1292B16041项目负责人王洪琦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1立项依据1. 1中医类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计划修订的情况1999年,全国中医药院校全面修订教学计划,共同特点如下:结合专业调整,普遍实行宽口径、大基础、分化方向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一综合素质课程一专业基础课一专业课程一实践课程体系的调整:我校的教学计划修订特点:—大幅度减少课堂教学时数,增加实践教学比重。
—增加选修课程比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
—增加综合素质学分课程,并作为必修学分的一部分。
—制定方向分化课程套餐,根据社会需求灵活设置专业方向。
—课时压缩10-20%,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增加学生自学时间。
几所学校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比较1. 2中医类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课程体系不合理教学内容重复教学计划不合理现代医学、现代科学课程薄弱课程体系不能反映时代特色1. 3本项目的意义在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最为困难的核心部位一一课程体系探索突破点,由此带动其它改革1. 4本项目的依据指导思想:坚持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主导地位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发展和创新中医学专业教育的基本要求职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基本要求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先进性、科学性、可行性整体设计、稳妥推进、分步实施依据:国内中医药高等教育的长期实践经验我校的教学改革基础教育教学实践的必要性2、项目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2. 1具体改革内容、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2. 1 . 1改革内容课程组合计划调整教学内容改革现行中医类专业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基本构想:从以下核心课程组合入手中医学基础、基础方药学、经络学 中医诊断学、临床方药学、针灸学中医基础课程: 中医临床基础: 中医专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伤寒论》、温病学、《金匮要略》)、《内经》、《难经》中医临床提高课程:中医临床经典( 中医人文课程:中国医学史、中医各家学说、医古文 □必修 □限选3、课程体系优化组合图表注:课程后面括号中的数字代表参考学时数。
《中医适宜技术》课程标准课程编号:Z2431111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培养层次:三年制大专课程类别:专业课修课方式:必修教学时数:32学时总学分数:2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1.课程简介《中医适宜技术》是临床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包括中医藏象学说、经络腌穴学、中医体质辨识理论等知识,每章内容按照操作规程、常见疾病的应用、禁忌症、注意事项等编写。
2.课程性质通过《中医适宜技术》的学习,掌握其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今后全面开展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奠定良好基础。
课程在第四学期开设,共32学时。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修课。
4.课程作用《中医适宜技术》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为后续毕业实习及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涉及的理论和技能是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各职业岗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二)设计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中医适宜技术》根据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基层医生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基于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而设置,同时兼顾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
2.课程设计思路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以满足基层医生岗位工作需求为目标,根据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课程讲授以基层中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为重点,优化分配教学时间,做到与学生将来工作岗位接轨,又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程以强化学生技能培养为核心,采取项目引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校内模拟工作环境中边教边做,在临床实际工作岗位中边做边学,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人际沟通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同时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达到学生岗位综合技能培养目标。
积极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研制、开发多媒体课件,建立并完善网络教学平台,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进行学习情境设计,采用病例导入、模型示教、模拟操作、角色扮演、床旁教学等方法。
课程考核以考试大纲为依据,采取理论与实践考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三年制)一、专业名称及代码(一)专业名称中医学(二)专业代码 620103K二、入学要求普通高中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三、修业年限全日制3年四、就业面向表1中医学专业就业方向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医德素养良好,具有扎实的基础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中医医疗以及预防、保健、康复工作的毕业生。
具有较为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较强的中医思维与临床实践能力,较强的传承能力与创新精神;掌握相应的科学方法,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适应中医药卫生事业、大健康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发展潜能的高素质基层技能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坚实的职业生涯发展基础,掌握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素质(1)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坚定的意志和牢固的专业思想和健全的人格,愿意贡献社会及服务人群。
(2)热爱中医学专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能吃苦耐劳,乐于奉献,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服务。
(3)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遵守社会公德,遵守医疗法律法规。
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能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4)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终身学习的精神,自尊自爱,谦虚正直,积极向上,有创新意识。
(5)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乐观的情绪。
(6)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能团结、协调、配合团队成员,共同开展检验工作。
(7)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
2. 知识(1)掌握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本知识和科学方法,尤其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哲学、文学、史学等内容,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疗实践。
(2)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与中医诊断、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基本知识。
专科中西医结合专业
一、学制:三年。
其中在校理论学习2.5年,毕业实习半年。
二、学习形式:业余学习。
根据生源情况,安排集中授课形式。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是为乡镇培养既有扎实的现代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诊断技能,又有中医基本知识的实用型医学人才,以适应乡镇初级卫生保健的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培养学员的动手能力,强调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及基本技能的训练,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成人教育的特点,临床课重点讲解常见病、多发病的病机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以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设置:
专业课开设组织胚胎学、中医学基础、正常人体解剖学、中药学、生理学、微生物免疫学、方剂学、药理学、病理学、西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内科学、妇科学、儿科学、西医外科学总论。
五、学历:
学生学完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考试合格,发给教育部电子注册、福建中医药大学署印的专科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其学历。
2022年6月第22期Jun. 2022No.22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RUM中医专业“5+3”本硕一体化培养教学改革初探李变花1,李艳彦2,白舒霞2,齐 铮2,刘 宁1(1.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西 太原 030024;2.山西中医药大学 第二临床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摘 要] 中医本科高等教育改革一直是中医教育界多方关注的话题。
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部门联合发文,提出了推动中医学长学制教育改革,试点探索中医学人才培养的意见。
如何做改革的先行先试者,业界都各有奇招。
山西中药大学积极推行中医长学制培养教育,在多年中医本科教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基础上,遵循中医成长规律,综合拜名师、读经典、多临床的培养理念,积极探索相应解决策略,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方案、积累经验,以期为同类中医药高等院校“5+3”长学制本硕连读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中医;“5+3”长学制;改革[基金项目] 2018年度山西中医药大学校级教改课题“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临床实践技能序贯式培训研究”(2018108);2019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临床实践技能序贯式培训研究)”(2019001)[作者简介] 李变花(1965—),女,山西太原人,中医学学士,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医内科及教学管理研究;李艳彦(1969—),女,山西太原人,中医学博士,山西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硕士生导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中医内科及教学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22-0085-04 [收稿日期] 2021-10-09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高度重视中医药教育和人才培养,为构建独具特色的卫生与健康服务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三年制中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改革之探讨
作者:刘莉
来源:《祖国》2018年第12期
摘要:高专院校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主要场所,目前,高专院校设置了三年制专科中医学专业,目的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中医医疗卫生人才,但是现在,三年制专科中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不容乐观,即影响了教学质量,又不利于中医学专业教学的顺利实施,不能完全达到培养专业型人才的目的。
基于此,研究三年制专科中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现状以及改革措施十分重要,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促进中医学的发展,实现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三年制中医学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改革
目前,在中医教学中存在着不同程度重西轻中的问题,导致出现了中医药从业者素质偏低、就业相对困难等问题,暴露了中医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误区,不利于中医药事业在全世界的发展。
由此可见,需要对中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现状进行了解,对中医学专业课程及教学进行改革,通过一系列措施,确保中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以提高教学质量,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以此展开对三年制专科中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状况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与思考,希望可以促进中医教学改革的实施。
一、三年制专科中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现状
目前三年制专科中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不容乐观,存在较多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医教学效果,影响了中医药从业者的素质,不利于中医教学的顺利开展,因此分析三年制专科中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现状十分必要,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年制专科中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程设置不合理,经典教学淡化,中医教学比例衰减。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际上中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中中医学类课程科目少,专业所设课程中理论课程学时较多,而实践课程学时却相对较少,降低了学生对中医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以我校为例,存在中医学类课程科目数量仅占1/3,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人体解剖学等职业基础课程理论学时为553,而实践学时却仅有116,中医内科学、西医内科学(含传染病学)等职业能力课程的理论学时为514,而实践学时则仅有166;中医经典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课程设为选修课;在两年的所有课程总学时中,中医类所有课程的学时不足一半等问题,总体显示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同时,不断西方化的中医临床实习也成为实习的主要工作,为进行中医学知识的实习巩固,无法确保中医学知识的巩固研究,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除此之外,三年制学习时间,只有两
年的时间进行理论学习,还需要一年的时间进行实习,在此情况下,有效教学时间短,教学任务重,教学效果不佳,加之课程设置不合理,必然导致人才质量培养得不到保证。
第二,课程比例失调,教学方法单调传统,教学质量较差。
教学方法传统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学生普遍存在自主学习性差,思考能力欠缺等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仍然采用传统单一式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利用一言堂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被动学习,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思维的扩展,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佳。
在课程比例失调的情况下,会加剧问题的严重性,影响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第三,基础课程设置过于紧密,学生难以理解。
由于高职高专中医学专业设置是三年制的,在课程设置方面,由于中医基础知识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基础课程设置得较为紧凑,学生学习消化的时间较少,基础不够牢固,后续学习难度较大。
调查研究显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基础课程,一般需要在第一年集中安排,在此情况下,课程较为紧密,逻辑性强,难以理解,大部分学生消化不了,感觉对知识难以领悟,甚至有部分学生产生了放弃的念头,影响了课程的顺利开展,影响了教学质量。
第四,三年制教学时间明显不足,需要改革改进。
三年制教学时间较少,无法进行高效的教学,一些理论知识无法进行详细的,全面的讲解,也无法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消化,医学教育属于精英教育,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学习,更深层次地掌握中医学知识,但是实际上,三年制专科中医学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在课程教学时间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三年制专科中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坚守中医特色
坚守中医特色是有效进行三年制专科中医学专业课程改革的有效措施,在教学改革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中医学专业教学的核心就在于具备中医特色,不能重西轻中。
因此,进行教学改革,需要坚守中医特色,了解中医理念,有效进行中医教学。
中医理论讲究阴阳平衡、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注重中医教学,坚守中医特色,可以使学生领悟到中医学的核心知识,掌握中医思维,有效进行学习,以达到培养大批中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二)改变学年制
改学年制为学年学分制是三年制专科中医学专业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关键,学年学分制既有学年限制的特征,又有完全学分制的特征。
它既保留了学年制计划性强、专业分类严密完整的特性,又具有学分制的某些长处,比如,在对课程的选修方面,给予学生在一定范围内的自由度等。
因此,改变学年制十分必要,其在中医学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通过学分的获取来评定学生是否有资格毕业,在此过程中也能够督促学生更全面地去掌握中医学相关知识,并不仅仅将重点放在必修课,也会将眼光放在选修课程中,鼓励学生自主选课,使学
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合理安排,对时间进行恰当的调整,确保学生可以主动高效的学习,缓解学生学习压力,以便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三)合理设置课程,保证教学时间
合理设置课程,是进行中医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通过合理设置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还可以突出中医特色,彰显中医优势,因此,合理设置课程,保证教学时间尤为重要,是提高中医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合理设置课程,保证教学时间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根据专业特点和培养目的,中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必须倾向于中医课程,西医课程尽量减少,让学生知道西医常识即可。
第二,需要根据临床实践需求,对课程比例进行调整,减少理论学时,增加实训学时,确保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为2:1,将实用性不强,难以理解的知识转变为自学知识,降低理论知识讲授,引导学生自学,增加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第三,需要加强学生基本功训练,对学生动手能力进行培训,根据临床实际需求,要求实践能力强,临床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教材,增加专病专治的教学内容,发挥中医治疗技术的优势与特长。
另外,中医临床类专业学制设置在专科层次开设还是需要探讨,鉴于医学教育属于精英教育,5年制本科应是基本的,这对于课程的设置、教学的时间和学生学习消化等都是保证。
(四)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技能训练
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技能训练,是高职高专院校中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技能训练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改革教学方法,根据中医特点,对教材进行取舍,注重重点知识的讲授,减少面面俱到,做到精而准。
在中医学教学过程中,全面授课知识是不可能的,因而,需要进行取舍,需要突出重点,进行重点知识的讲解,增加自学内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与此同时,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加强技能训练。
例如,讲解中医内科疾病时,可利用多媒体、临床模拟等方法开展教学,利用声像,图片,模拟等效果使学生从望闻问切各个方面对疾病进行认识。
第二,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加强技能训练,改善实训条件。
注重学生望、闻、问、切等诊断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与实训,鼓励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运用知识、学习知识,加强技能训练。
另外,要配套实训室建设,增加实训设备,改善实训条件,确保实训保质保量开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实施高职高专院校中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十分必要,是提高中医学教学效果,培养高素质中医人才的关键,也是解决中医学教学弊端,确保专业课程设置科学的关键。
除此之外,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还可以解决重西轻中的问题,加大对中医学的重视程度,提高中医学教学效果,切实达到培养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中医医疗卫生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旭晖,贾琳.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教学实践探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7,(09).
[2]李白坤,李静,王鸣瑞,等.中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7,(04).
[3]孙慧芳.对我校中医学专业长学制课程设置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
(作者单位: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