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课文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107.50 KB
- 文档页数:4
华罗庚1 .课文解读⑴作者简介顾迈南,新华社记者,著有大量科学家传记作品,如《中国当代科学家的奋斗之路》、《华罗庚传》、《丁肇中:故国情深》、《李政道》等。
⑵基本解读这篇传记作品的描述对象,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数学家华罗庚。
与《“布衣总统”孙中山》主要通过生活细节突出传主某一方面的精神特性的写法不同,这篇文章较为完整的介绍概括了传主华罗庚一生的生活经历。
但是,一个人的一生是漫长的,有许多生活事实可能是芜杂的,要通过有限的文字给人物做传,也只能抓住最能凸现人物特征的某些材料,来为人物进行文字画像。
这篇文章突出了华罗庚三方面的特征:(1)华罗庚艰难曲折的求学、治学经历;(2)华罗庚在数学领域里杰出的成就;(3)华罗庚作为一个新旧中国交替时代的科学家所特有的爱国情怀。
这篇文章在写法上也有三个突出特点。
第一,以时间流变为线索,勾勒传主的基本生命历程,概括性地描绘出较为完整的华罗庚形象。
文章涉猎传主的事实虽多,但这些内容全部编制在时间的年轮中,组合在华罗庚生命的转变中,所以,文章的脉络仍然非常清晰,材料多而不乱。
这种写法,是传记文最常用、同时也可以非常灵活变化着来运用的一种写作形式。
第二,这篇文章嵌入了多首华罗庚的诗词,使得这篇科学家的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来。
第三,作者仍然有意识的讲述了一些小故事,增加了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具有生动的可读性。
文章首先讲述了一个“伯乐识马”的小故事:1930 年,北京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通过一篇论文看出华罗庚“真不简单”,建议“应该请他到清华来”。
这个小故事具有多重意义。
(1)在描写传主形象方面,这个故事表明了19 岁的华罗庚非同寻常的数学才分以及他命运的一个重要转折,突出了传主的基本特性。
(2)华罗庚的数学才能被熊庆来发现,命运发生转变,后来他自己也成为新的“伯乐”,发现和扶持了陈景润等年轻学者。
这个故事为后文埋下伏笔。
文章的这种写法有内韵。
(3)在时间叙述上,从华罗庚“出名”时起笔,是一个倒叙,并由此引出他“他已经走过了相当坎坷的生活道路”。
5.华罗庚·课文精讲[自主研学平台]一、作家作品顾迈南,新华社女记者,主要作品有长篇通讯《死生甘愿同依——悼华罗庚教授》,传记著作《华罗庚传》等。
二、写作背景1.关于华罗庚从五四运动开始,古老的华夏大地就响起了要求科学、民主的呼声。
但在反动统治下,政治的黑暗使一大批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无用武之地,他们不得不远涉重洋到国外去寻求发展。
华罗庚经过顽强自学终于成为数学名家时,也由于同样的原因心怀惆怅地到了海外。
华罗庚在美国当教授时,年薪高达两万美元(按当时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币值的5倍),有小洋楼和汽车。
但他常说:“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他一直希望“回国和苦兄弟们在一起,把祖国建设好”。
当华罗庚闻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时,便毅然回到国内从头开始。
一名美国教授后来评论他:“华罗庚若留在美国,本可以对数学作出更多贡献。
但他回国对中国数学也是十分重要的。
很难想象,如果他不回国,中国数学会怎么样。
”更难能可贵的是,华罗庚受毛泽东《实践论》的启发,坚持到群众中去,第一次使数学从书本走向生产实际,在应用数学的推广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他也因此被广大群众誉为“人民的数学家”。
2.作者的有关自述“在我的记者生涯中,日常首要的工作是采访报道科技界发生的重大事件,在完成新闻报道任务的同时,我很注意观察和记录科学家们的活动,并且除了发新闻外,尽量以通讯、特写一类的形式报道他们。
逐渐地,我在采访中发现,这些成功人物的背后都有一段非凡的、鲜为人知的动人经历。
于是,便抓紧一切机会深入地采访他们以及他们周围的人。
先是用新闻或通讯、特写,把采访所得写成文章,由新华社播发。
这中间,有的人物在国外讲学时猝然去世,噩耗传来,编辑部要我尽快拿出有关他们的身世文章——例如华罗庚,1985年在日本讲学时猝然倒在东京大学的讲台上,我用一天的时间写出了长篇通讯《死生甘愿同依——悼华罗庚教授》,这篇通讯播发后,国内外报纸广泛采用。
过后,编辑部的同志们问我何以用如此快的速度写出了这篇通讯,我笑而未答。
第5课华罗庚◎诗海拾贝观书有感 (其二 )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素来白费推移力,这天中流自内行。
【赏析】这是一首借助形象喻理的诗。
诗歌以泛舟为例,让读者领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此中的“艨艟”也写作“蒙冲” ,这里指大船。
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 ,万溪千流,滔滔滔滔,汇入大江,所以原来搁浅的“艨艟巨舰”,就如羽毛般浮了起来。
“素来白费推移力,这天中流自内行” ,说往日舟大水浅,大家用力推船,也是空费劲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逍遥自在地漂行在水流中。
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包含的客观意义是重申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利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勤能补拙,驾御自如。
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突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语林撷英华罗庚名言1.科学是实事求是的学识,来不得半点虚假。
2.凡是较有成就的科学工作者,毫无例外处都是利用时间的好手,也都是信心在大批时间中投入大批劳动的人。
3.科学上没有平展的大道,真谛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
只有不畏登攀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巅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
4.天才在于累积,聪慧在于勤劳。
5.擅长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6.日累月积见功绩,穷途末路惜寸阴。
7.面对绝壁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累积,飞腾必来,打破随之。
8.自学,不怕起点低,就怕不究竟。
9.科学成就是由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惟有长久的聚集才能由点滴汇成海洋。
◎作者卡片姓名顾迈男出生年1931 年籍贯山东章丘曾名顾迈南, 1950 年参加工作, 1953 年进入新华社,1962 年起任专职科学记者,以大批新闻和通信的形式,报导了中国科技界发生的很多重要事件。
此中的长篇通信和特写,新华社播发后被国内外报纸宽泛采纳。
在此期间,还与人有关资料合作写了 6 集电视连续剧《华罗庚》,第一版了专著《中国今世科学家的奋斗之路》《炎黄之光》《华罗庚传》等。
华罗庚的故事课文_华罗庚的故事教学设计课文《华罗庚的故事》出自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书,其原文如下:【原文】华罗庚上小学时非常喜欢数学。
他除了看课本外,还常常借老师的书看。
一次,他发现有位大教授写的有关数学的文章有些不对劲。
他看了又看,算了又算,最后,认为这位教授真的错了。
于是,他跑到老师那里,问:“老师,您告诉我,我可以给大教授指出错误吗?”老师笑着说:“当然可以了,谁都会有错儿的!”在老师的鼓励下,华罗庚很快写好了一篇文章,寄给了杂志社。
过了一段时间,邮递员给华罗庚送来了一个小邮包。
他拆开一看,里面是一本新的杂志,上面有他的那篇文章,还附有一封编辑写给他的表扬信。
华罗庚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从此,华罗庚对数学更有兴趣了。
后来,他成了一位世界著名的数学家。
【前言】《华罗庚的故事》讲的是大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给教授指错的事,接近孩子的学习生活。
我指导孩子们从重点语句、词语来学习华罗庚的优良品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比如:他看了又看,算了又算,表现了他善于思考的优良品质;问老师,表现了他勤学好问的品质;写文章寄给杂志社(敢于求真)。
通过理解这些重点内容,孩子们明白了要学习华罗庚身上的善于思考、勤学好问、敢于求真的品质。
如果你是编辑,你会怎样表扬华罗庚呢?孩子们自然就会有话可写,写出自己的心里话。
【学习目标】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认读本课十六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个生字。
3.了解数学家华罗庚,知道他因为从小就善于思考、敢于求真、勤学好问,长大后才成为一名著名的数学家。
【教学建议】华罗庚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家,中国数学界的泰斗。
他一生的故事许多许多,本文写的是他上小学时,敢于向专家挑战的事,表现了他善于思考,勤学好问的求知态度。
文章开头先概括写华罗庚从小就“非常喜欢数学”。
联系到他日后的成功,使我们再次想起那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他除了看课本外,还常常借老师的书看。
”说明华罗庚从小博览群书,对数学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
小学二年级语文《华罗庚的故事》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
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
它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文化知识的统称。
也可以说,语文是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和言语的合称,是语言规律和运用语言规律所形成的言语作品的言语活动过程的总和。
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二年级语文《华罗庚的故事》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小学二年级语文《华罗庚的故事》原文华罗庚上小学时非常喜欢数学。
他除了看课本外,还常常借老师的书看。
一次,他发现有位大教授写的有关数学的文章有些不对劲。
他看了又看,算了又算,最后,认为这位教授真的错了。
于是,他跑到老师那里,问:“老师,您告诉我,我可以给大教授指出错误吗?”老师笑着说:“当然可以了,谁都会有错儿的!”在老师的鼓励下,华罗庚很快写好了一篇文章,寄给了杂志社。
过了一段时间,邮递员给华罗庚送来了一个小邮包。
他拆开一看,里面是一本新的杂志,上面有他的那篇文章,还附有一封编辑写给他的表扬信。
华罗庚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从此,华罗庚对数学更有兴趣了。
后来,他成了一位世界的数学家。
小学二年级语文《华罗庚的故事》教案教学目标:1、写本课10个生字,会读文中1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华罗庚对数学的严谨与执著。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华罗庚对数学的严谨与执著。
教具准备:课件板书设计:华罗庚的故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请同学们根据查阅的资料介绍一下华罗庚是什么人?2、过渡师:华罗庚在数学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下面就让我们了解一下他的童年。
二、学文(一)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读课文,老师提示要注意认读生字,多和生字打招呼,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2、同桌互读。
3、指名接段读文。
4、学生评价刚才那几个同学读书的情况。
(1)评价优点(2)提点意见5、出示生字,会读的字多读读,不会读的字到课文中找一找念什么,并想想怎样记住它。
华罗庚
1 .课文解读
⑴作者简介
顾迈南,新华社记者,著有大量科学家传记作品,如《中国当代科学家的奋斗之路》、《华罗庚传》、《丁肇中:故国情深》、《李政道》等。
⑵基本解读
这篇传记作品的描述对象,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数学家华罗庚。
与《“布衣总统”孙中山》主要通过生活细节突出传主某一方面的精神特性的写法不同,这篇文章较为完整的介绍概括了传主华罗庚一生的生活经历。
但是,一个人的一生是漫长的,有许多生活事实可能是芜杂的,要通过有限的文字给人物做传,也只能抓住最能凸现人物特征的某些材料,来为人物进行文字画像。
这篇文章突出了华罗庚三方面的特征:
(1)华罗庚艰难曲折的求学、治学经历;
(2)华罗庚在数学领域里杰出的成就;
(3)华罗庚作为一个新旧中国交替时代的科学家所特有的爱国情怀。
这篇文章在写法上也有三个突出特点。
第一,以时间流变为线索,勾勒传主的基本生命历程,概括性地描绘出较为完整的华罗庚形象。
文章涉猎传主的事实虽多,但这些内容全部编制在时间的年轮中,组合在华罗庚生命的转变中,所以,文章的脉络仍然非常清晰,材料多而不乱。
这种写法,是传记文最常用、同时也可以非常灵活变化着来运用的一种写作形式。
第二,这篇文章嵌入了多首华罗庚的诗词,使得这篇科学家的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来。
第三,作者仍然有意识的讲述了一些小故事,增加了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具有生动的可读性。
文章首先讲述了一个“伯乐识马”的小故事:1930 年,北京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通过一篇论文看出华罗庚“真不简单”,建议“应该请他到清华来”。
这个小故事具有多重意义。
(1)在描写传主形象方面,这个故事表明了19 岁的华罗庚非同寻常的数学才分以及他命运的一个重要转折,突出了传主的基本特性。
(2)华罗庚的数学才能被熊庆来发现,命运发生转变,后来他自己也成为新的“伯乐”,发现和扶持了陈景润等年轻学者。
这个故事为后文埋下伏笔。
文章的这种写法有内韵。
(3)在时间叙述上,从华罗庚“出名”时起笔,是一个倒叙,并由此引出他“他已经走过了相当坎坷的生活道路”。
这样的开头,避免了平铺直叙和波澜不兴。
在《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文章又讲述了几个小故事:“物不知其数”算题、“罗呆子”的绰号、可怕的伤寒症等,以此来展现华罗庚青少年时期的数学天分、艰苦自学的情形以及选择数学为人生目标的过程。
其中,华罗庚选择数学当作自己人生目标的故事特别令人感慨。
年青的华罗庚染上了瘟疫,病好之后,却落下了终身残疾。
“我选中数学,是因为它只需要一支笔、一张纸——道具简单。
”华罗庚作出了最适合自己的生命选择,心无旁骛,专攻数学,有效地利用和发挥了自己的才分。
祸福相倚,华罗庚的生命又一次应验了中国古语。
《研究数论得出华氏定理》和《致力于中国的数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两部分,主要以时间顺序为线索,一面简要的描述华罗庚的生活变迁,一面用大量具体翔实的资料,说明华罗庚的数学研究成就。
用大量文字描写华罗庚的数学研究成就,凸现了传主作为一个数学科学家的伟大之处。
文章着重谈到的华罗庚数学成就有:
(1)研究堆垒素数论。
堆垒素数论涉及到把整数分解成某些别的整数的和,华林问题、哥德巴赫问题等都是这个学科中的著名问题,华罗庚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的研究成果将他的欧洲同事的工作包罗殆尽,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
1941 年,他完成了第一部著作《堆垒素数论》的手稿,1946 年由苏联科学院出版。
其中有些结果,现在还被认为是经典的。
(2)多复变函数论的研究,特别是典型域方面的研究,是华罗庚对数学的突出贡献之一,他的《数论引论》受到高度评价。
(建议:关于华罗庚的数学成就本身,不必花太多的课堂时间进行讲述,但是,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来,有利于梳理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结构,也可以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
在描写华罗庚作为一个杰出的数学家的同时,文章还特别写到了他的爱国情怀。
对于华罗庚爱国情怀的表现,文章也是在时间顺序的框架之中、在华罗庚生平经历的延展之中来表现的,这样,就写出了华罗庚作为一个新旧中国交替时代的科学家所特有的一种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
(1)国家受辱的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任教的华罗庚对“金瓯半缺时”的国破家亡现状和“狐虎满街走,鹰鸇铺地飞”现实的愤慨和忧虑。
(2)新中国成立,华罗庚放弃美国大学终身教授的职务,带领全家回国,他说,为了国家民族、为了为人民服务、为了个人出路,“我们应当回去”。
(3)数学下乡。
1958 年以后,华罗庚开始研究把优选法和运筹学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习题解说
⑴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此题意在领会华罗庚为学为人以及他取得科学成就的关键点。
参考答案在几十年从事数学研究的生涯中,华罗庚最深的体会是:“科学的根本是实”。
“树老易空,人老易松”是古稀之年的华罗庚利用比喻对于自己的警戒。
课文运用了大量材料,谈到华罗庚成功道路中“实”的作用:科学研究的态度、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的运用等。
⑵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引用华罗庚的诗词来描述他的生活经历表达其人生感受,是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之一。
此题希望学生能够领会文章的这一写作特点。
参考答案文章嵌入了多首华罗庚的诗词,使得这篇科学家的传记,在大量理性的、抽象的数字描述中,又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情趣来。
文章主要选择了华罗庚的四首诗,第一首是写在《从孙子的神奇妙算谈起》的扉页上,既表明了华罗庚对于中国古代算数的天才般的理解和发挥运用,又说明了华罗庚特别强调勤奋:“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苦一分才。
”第二首诗表现了华罗庚在抗战时期国破家亡时代的思想情绪。
第三首诗形容了华罗庚将研究室里的数学运用于工厂田间后的喜悦心情。
第四首词表达了华罗庚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的兴奋情绪和对自己人生目标的规划。
这些诗词,既从不同侧面烘托和丰富了传主的思想精神,表现了华罗庚作为一个数学家的文学兴趣和古文修养,又使文章具有一种古雅的韵味。
⑶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此题意在使学生掌握传记文章的一个基本描写手法:按时间顺序来组织相关材料,记叙人物生平,为人物做传。
特别要注意的是,对显示传主重要生平事件、命运转折、至关紧要的思想精神活动的那些时间,应该重点标注出来。
当然,为了流利顺畅地叙述传主的生活,一般性的衔接事件的那些时间也不妨有选择性的交代清楚。
建议:在指导学生阅读此篇传记文章时,可以教学生先标注出一些重要的时间,这样便于他们迅速理清文章脉路,把握传主的主要生活历程。
参考答案①1930 年
②1932 年秋天
③华罗庚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
④华罗庚完成了第一部著作《堆垒素数论》手稿
⑤1950 年
⑥华罗庚获得国家科学奖励一等奖
⑦1958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