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积累例谈
- 格式:pdf
- 大小:1.04 MB
- 文档页数:1
利用实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留出充足的时间与空间,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恰当地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实验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猜想、验证、对比、分析、归纳等数学思维活动去建构概念或者解决问题。
实验活动要联系学生已有经验,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发挥数学思维,实验活动后要关注经验的转化。
标签:小学数学实验活动经验积累情境设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数学课堂教学要启发学生通过“做”和“思”来“领会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的基本经验”。
活动经验是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出来的,具体地讲就是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数学活动中不断地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已知条件是什么、结果又是什么、解决的过程又怎样的。
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留出充足的时间与空间,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恰当地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实验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和探究问题,并通过思考、分析、归纳等数学思维活动去领悟概念或者解决问题。
下面以《三角形三边关系》为例,谈谈如何设计数学实验活动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实验活动要结合原有的活动经验在设计数学活动时,要注意联系以前的数学活动,这样便于学生把以前的数学活动经验迁移到当前的数学活动中来,从而使他们更好地进行数学问题思考,唤醒他们的思维热情,为新的数学活动经验的产生做好铺垫。
例如,对于数学活动“走哪条路近一些?”这样的生活情境问题,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提炼出数学事实——两点之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让学生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有初步直观感受。
再由回顾三角形定义引发学生大胆猜想:任意的三条线段围在一起,都能得到一个三角形吗?有的学生认为任意三条线段一定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学生则认为不一定。
学生中出现两种不同的猜想,并争论起来。
这里用新课标倡导的猜想——验证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把学生带入“学而未觉”的情境,发生在仍在进行或不完全的情境中的思维促使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小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方法5篇第1篇示例:小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方法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具有逻辑性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数学并不容易。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小学生需要培养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以便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下面就是一些小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方法,希望对家长和小学生本身有所帮助。
1. 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数学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的学科,所以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一定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
加减法、乘除法、算术题等基础知识是学习数学的基石,只有把这些基础知识学扎实了,后面的数学内容才能更好地掌握。
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大量的练习巩固基础知识,让小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算术。
2. 多做数学题熟能生巧,这句话在学习数学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一定要多做数学题,通过在做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和总结,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家长和老师可以为小学生准备一些不同难度的数学题,让他们逐渐提高解题能力。
3. 运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来学习数学数学是一个抽象的学科,但是它又离不开现实生活。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可以通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来学习数学,比如通过购物、做饭、测量等活动来巩固数学知识。
这样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4.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习数学是非常重要的。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一定要养成认真、细心、耐心的学习态度,不能急躁,要有耐心,久久为功。
家长和老师也要在日常生活中为小学生树立榜样,培养他们勤奋、坚韧的学习态度。
5. 注重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是一门具有严密逻辑的学科,所以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一定要注重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在解题时,要注意推理、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关键点,并逐步解决问题。
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一些逻辑思维游戏来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6. 培养合作和竞争意识合作和竞争都是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和竞赛的方式来巩固数学知识,这样可以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习,同时在竞争中取得进步。
小学生数学有效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几点体会数学是一门抽象的科学,也是一门实用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是他们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
为了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我们需要积累一些有效的基本活动经验,以便更好地帮助他们掌握数学知识。
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一些体会。
一、培养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需要培养这两方面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经常通过观察和猜想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比如利用具体的实物让学生观察并推测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又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解决问题时,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思维,通过归纳和总结,帮助他们建立起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游戏化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都比较强,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尽量采用游戏化的方式,让数学学习变得更加有趣。
比如在学习加减法时,我会设计一些简单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通过游戏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通过游戏化教学,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三、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数学是一门需要细心和耐心的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在教学中,我会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比如加减法口诀的歌谣教学、乘除法口算训练等。
这些都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只有把这些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扎实,才能更好地学好数学,因此我会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四、注重实际应用,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数学是一门实用的学科,很多数学知识都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我会注重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学习面积时,我会教学生如何通过测量和计算的方法求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面积的概念,还能够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
GVANGJSIH GYAUYUZ理科园地·例谈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玉林市福绵区成均镇第一初级中学附小陈梅【摘要】本文论述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策略,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更多的方法支持,指导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经验、在交流中激活经验、在练习中生长经验,培养学生主动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意识,以形成新的学科认知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积累意识【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3-0151-02数学基本活动是学生积累数学经验的主要载体,教师需要做好统筹规划,为学生积累经验提供更多方法支持,让学生在操作、交流、练习中逐渐感悟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不断丰富数学经验,以提高数学学科的学习效率。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数学规律的作用,感悟数学定律与法则的生成过程,进而为学科学习带来更多内驱动力。
那么,怎样才能在实验操作中积累有用的、专业化的数学活动经验呢?一、在操作中积累活动经验实验操作是学生领会和掌握数学知识与规律的主要手段。
实验操作能够将抽象的数学规律反映到直观化的实验现象中,将抽象的数学规律体现到真切的实验过程中,学生手脑并用,肢体动作与口头语言相互配合,从实验过程中吸取知识精华,使操作、思维、语言形成“三位一体”,互为支撑,这样获得的学习体验才会牢固。
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教师为各个小组准备好一些五颜六色的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以及若干个面积、形状不一的长方形,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研究。
师:在大家的课桌上摆好了一个长方形的石膏板,你们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大吗?如果不知道,你要怎么做呢?生1:可以用学具盒里的小正方形卡片来铺排。
师:具体怎么操作,请详细说明。
生2:用这些小正方形卡片一张张密铺长方形,严丝合缝,不留任何空隙,小方块之间也不交叉……师:那好,按你的主张和提议,先在小组内操作,在密铺的过程中留心观察和用心琢磨,看能否发现可疑之处?(学生操作)生3:我们小组的铺排方式是每行摆放4块小方块,共摆了3行,也就是我们一共摆放了4列3行,合计12块小方块,按每块面积1平方厘米计算,这个长方形石膏板的面积就是12平方厘米。
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例谈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例谈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关键词:【案例】在教学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课堂教学上,教师刚出示了例1:“保留两位小数,它的近似数是多少?”,一些学生就迫不及待地举手回答:生1:老师,是。
生2:不,应该是。
生3:我觉得应该是……课堂气氛瞬即热烈起来了。
我本想让学生从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迁移思考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但学生猜想的答案让我意识到,如果在这时我打断学生的争辩再按照原本的教学设计进行引导,对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于是我让不同意见的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猜想过程:“说说你是怎样想到这个答案呢?”生4:因为接近3,所以≈3,但因为要保留两位小数,所以根据小数的性质,≈ 。
生5:因为要保留两位小数,所以我认为应该看小数部份的第三位,千分位上是3,不满5,要舍去,所以≈。
生6:因为接近3,但是要保留两位小数,十分位和百分位上的数都满5了,要向前一位进1,所以≈。
听完发言后,我再让同学们根据他们的猜想过程,结合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去认真地思考、讨论,哪一个猜想的方法是正确的。
同学提出了不少的疑问:生7:要保留两位小数,为什么要把它们先看成整数呢?生8:运用四舍五入方法求整数近似数的时候,要看省略尾数左起的第一位。
那么求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数,应该看哪一位呢?……在同学的质疑和思辩中,学生们逐渐对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清晰起来了,其实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与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相似,要看省略尾数左起的第一位,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
【反思】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培养学生数学猜想的理念,就这节课自己的教学,谈谈下面几点认识:(一)努力营造和谐氛围,给学生猜想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是学习的主人,然而在很多课堂教学当中,尽管改进了教师讲授、学生练习的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但学生的学习还是离不开老师的设疑、启发观察、提问题思考的一步步引导下,很难充分地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地位。
帮助小学生积累和发展数学活动经验之我见江苏省太仓市科教新城南郊小学 215411 朱志刚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帮助学生积累和发展数学活动经验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
作为教师如何帮助学生积累和发展数学活动经验。
我认为设计组织好有效的数学活动,营造充分的数学活动时空,帮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反思过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
”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个体在经历数学活动的基础上获得的经验,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统一体,既包括经历数学活动所获得的经验本身,也包括经历数学活动获得经验的过程。
数学活动经验分成行为操作的经验、探究的经验、数学思维的经验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进行问题解决的经验。
帮助学生积累和发展数学活动经验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
那么如何帮助学生积累和发展数学活动经验呢?我觉得作为教师我们要做好以下几点:一、设计组织好有效的数学活动数学活动是数学活动经验的源泉。
教学中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组织好有效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以获得不同阶段的经验内容,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从“经历”走向“经验”,是落实教学活动经验目标的核心,也是帮助学生积累和发展数学活动经验的核心。
不是所有的数学活动都是必要和有效的。
许多设计简单化、模式化,甚至于脱离具体学习内容的数学活动是无效的。
教师首先要选择好数学活动。
那些教材中明确要求开展的数学活动是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的。
还有一部分是数学活动教师自己设计的,它们有的是对教材中活动的整合和改造,有的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自己创设的,对于后一种我们要抱着“慎之又慎、宁缺毋滥”的态度,不断追问自己创设的这个教学活动于它所服务的目标是否必要和有效。
小学生数学有效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几点体会1. 引言1.1 小学生数学有效基本活动经验积累小学生数学有效基本活动经验积累是指通过一系列针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帮助他们在数学领域获得有效的积累和提升。
这些活动主要包括认识数字和数量的基本概念、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通过游戏提升数学能力、注重数学基础知识的巩固以及倡导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这些活动,小学生可以逐步建立起对数字、数量和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打下数学学习的坚实基础。
这些活动也有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动力,使数学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而变得有趣有益。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基本活动经验是促进他们数学能力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持续的数学基础知识训练和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使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更加得心应手,取得更好的成绩。
通过多样化和趣味化的数学活动,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2. 正文2.1 认识数字和数量的基本概念认识数字和数量的基本概念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第一步,也是建立数学基础知识的关键。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小学生对数字和数量的认识,帮助他们建立起对数学的基本认识和理解。
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和教具,引导小学生认识数字的概念。
比如通过玩具积木的数量、食物的分配等活动,让孩子直观地感受到数字的含义和作用。
我们还可以利用数字卡片、计数棒等教具,帮助小学生掌握数字的排列顺序和数量的概念。
我们需要引导小学生学习数字的读法和书写方法。
通过教授数字的读法和书写规范,帮助孩子准确地表达和表现数字,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我们还可以通过数学游戏和竞赛等活动,激发小学生对数字和数量的兴趣。
通过小组合作或个人竞争的方式,让孩子在游戏中感受到数字的乐趣和挑战,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2.2 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是数学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教师可以采取一系列方法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学科教学探索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全新领域,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备受关注。
2001年教育部公布《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首次将“实践与综合应用”纳入到数学课程中,并且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大领域并列平行。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又进行新一轮修订,更名为“综合与实践”,并对该领域相关内容进行详细论述,对各学段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每册教材中都安排相应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内容。
综合与实践作为《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一个特色,集中反映了十年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提升了该领域的重要性。
这一变革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反映了课标的特色。
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有很多教师对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认识不是十分清晰,重视度也不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广大一线教师不断加强研究与探讨,提高对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认识,确保综合与实践课的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一、综合与实践活动的目的意义《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综合与实践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重要载体。
通过开展综合与实践活动,学会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应用意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
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
2020年30期┆207随笔低年级小学数学教学中积累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策略与方法分析梁冬香摘 要:小学数学是基础学科的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打好基础,才能有好的高大建筑,因此,要培养小学生的素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承担的责任可谓重大。
在教学中,要把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思想与小学生的实践活动经验充分结合起来,使小学生学之有物,具体直观,从而产生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深入挖掘学习潜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本文就低年级小学数学教学中积累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具体做法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年级;活动经验;方法 一、教学方案中侧重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设计低年级数学教学涉及数的认识、计算、图形的认识与应用、统计与概率的感知等,比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包括测量、百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方向与位置、教的认识、表内乘法、统计、时分秒;三年级数学的教学内容为对称、加减法、可能性、乘除法、混合运算、生活中的大数、吨的认识等等。
这些数学知识和应用技能,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当中,低年级小学生虽然年龄小,受生活经历的影响,耳濡目染,不自觉地参与很多数学活动,比如,买东西,拿的钱够不够,差多少,余多少,出门往哪儿走是学校?出门遇见的第一个人是熟人还是生人?等等。
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计时,要对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活动经验积累结合起来,通过具体的教学环节和方法,让学生运用活动经验积累活动经验,从而树立正确的数学思想,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教师针对低年级小学数学积累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设计,注重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具和平台的运用,通过虚拟场所,创设情境,更加接近小学生的生活现实,尤其是让小学生把积累活动经验与快乐的游戏紧密结合,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有凝聚了小学生的学习探究好奇心理。
教学设计要具体教学内容、具体知识板块和具体活动因地制宜的科学设计,不能一概处置,就是同一个类型,也要不断创新。
教育·综合视线2016年11月4日
68
EDUCATION
案例
师:在移动三角尺的过程中,感到三角尺歪了几下的,请举手。
(渐渐地,教室里小手如林)怎样才能让三角尺移动时不歪呢?请大家再加一把直尺试一试。
生:通过尝试,共有以下几种画法——
师:这样画出来的直线一定互相平
行吗?
生1:一定互相平行。
不过,要摁住直尺,使之固定不动,让三角尺紧靠直尺的一边移动,沿三角尺其他任意一边都能画出互相平行的直线。
生2:三角尺的移动其实就是角的平移,角的一边始终和直尺的一边重合,沿角的另一条边就能画出互相平行的直线。
师:直尺和三角尺的结合,实际上是“静”与“动”的结合。
谁为“静”?谁为“动”?
生1:直尺为“静”,三角尺为“动”。
生2:实际上,应该是三角尺角的一边始终在一条直线上,这条边为“静”,另一边为“动”。
教后反思
尝试,让活动经验更“本味” 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不是靠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必须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自己去经历,这样才能使经验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如上例,首先让学生依方格线、依直尺两边画平行线,让学生感悟“平行线”概念;接着,让学生用三角尺在白纸上画一组平行线,教师在学生“不能快,慢慢移”这个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略带夸张的要求,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体验徒手“平移”三角尺时三角尺难以平稳的状况,从而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个经验恰是个教训;这个教训迫使学生进行调整,并自觉寻求稳固三角尺平行移动的办法,结果在教师的提示下尝试终于取得了成功。
尝试,是学生获取数学
在
《数学课程标准》课程目标里
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就是从
“双基”到“四基”的变化:即在原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其中,新增加的“基本活动经验”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来说还比较陌生。
笔者拟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对小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粗浅认识。
“画平行线”的教学片断
按下面要求画一组互相平行的直线:①在方格纸上画;②沿直尺的两边画;③用一把三角尺在白纸上画。
师:(待学生画图后提问)以上三种画法,画出的两条直线能确定是互相平行的是哪些画法?
生1:第一种。
画出的两条直线要么都横着,要么都竖着。
生2:(补充)所画的直线必须和方格线重合。
生3:还有第二种。
生4:(补充)沿直尺两边画要摁好直尺,不能让直尺移动。
生5:我认为第三种画法也能画出互相平行的直线。
不过,画好第一条直线后,平移三角尺时不能移歪了。
师:怎样才能不移歪了呢?生:不能快,要慢慢移。
师:是这样吗?生:是。
(大部分学生都同意这位学生的说法)
师:大家一起来画吧!先在白纸的上方画一条直线,然后向下慢慢移动三角尺,再在白纸的下方画一条直线。
你能确定这组直线互相平行吗?
生:(教室里一片寂静,不一会儿大家就画好了。
一学生忽然站起来)好像不能确定,平移三角尺时,我感到三角尺歪了几下。
活动经验最为常见、最为根本的途径;尝试过程中的失败,又是学生获取数学活动经验难能可贵的经历,它将使经验更真切、更深刻、更“本味”。
反思,让活动经验更丰富 在数学活动过程中,不同的活动阶段,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体验、感悟和收获:或肤浅直接,或深刻概括;或与活动目的紧密联系,或是活动目的以外的“副产品”。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应以开放的心态,引导学生不断反思,不断获得经验,
从而让学生活动经验更丰富。
上例中,在方格纸上所画的直线要和方格线重合,沿直尺两边画平行线不能让直尺移动,这些都是学生反思之后的经验之谈。
又如,没有直接让学生用直尺、三角尺结合画平行线,而是先让学生尝试用一把三角尺在白纸上画,先让学生经历一个失败的过程,从反面丰富了学生活动的经验。
在学生掌握直尺、三角尺结合画平行线的方法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不断反思自己的活动过程,反思已有的经验,先后获得了以下几个层次的经验:①摁好直尺,让三角尺紧靠直尺一边移动,沿三角尺其他任意一边都能画出互相平行的直线;②三角尺的移动其实就是角的平移;③直尺与三角尺的结合是“静”与“动”的结合。
迁移,让活动经验更精彩 学生积
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后,还要将它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加以应用,才能使学生获得的活动经验更具灵性,更为精彩。
当然,仅凭“角平移”的经验去解决问题,似乎缺乏理论依据和严密性,但它能为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带来有益的启迪,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
比如:学生有了“动静结合”的经验后,“圆”在他们的眼里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一个运动的点留下的轨迹”,学生基于这个经验对“圆”就有了自己的理解,一种动态的理解。
这个经验引伸到正比例、反比例里,正是定量与变量的结合,学生基于这个经验,对正比例和反比例自然会多一份理解,添一份兴趣。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磨头镇大高小学)■徐远贵
小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积累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