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句法差异及成因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4
英汉语言在句型结构方面的一些主要差异一、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就整体结构和表达方式而言,英语是一种形合性的语言,而汉语则是一种意合性的语言。
英语的句子一般是按照固定的结构和方式来组织和表达的,偏重于形式;汉语的句子则是按照其字词的含义来组合和连接的,表达方式灵活多变,偏重于语意。
英语句子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时态、标点符号、连接词等表示得一清二楚;而汉语句子之间的关系则要靠句子本身的语意来表现。
【例1】Another attempt, and you’ll succeed.再试一次,你会成功的。
或:只要再试一次,你就会成功。
【分析】本句是一个由and连接的简单并列句,一般将来时态明确表明了两句间的动作关系。
但汉语译文就比较灵活,句子之间的关系主要靠语意来表达,关联词可译(括号内译文)也可不译,习惯于不译。
【例2】 Now the integrated circuit has reduced by many times the size of the puter of which it forms a part, thus creating a new generation of portable miniputer.【译文】现在集成电路成了计算机的组成部分,使计算机的体积大大缩小,从而产生了新一代的可携式微型计算机。
【分析】本句是由一个主句、一个定语从句和一个分词状语组成的主从复合句。
主句用现在完成时,定语从句用一般现在时,再加一个由thus连接的现在分词短语作状语,通过时态、逗号、关联词和现在分词短语把各句之间的关系表达得非常清楚。
而汉语则在对各句简单陈述的基础上,通过调整语序和运用“使”、“从而”的词意把各句之间的层层递进的因果关系表达出来。
掌握“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的差异是做好英汉互译的核心。
英译汉时,要尽量在理清英语各句关系的基础上,打乱其原有的句式结构,按照“汉语重意合”的表达习惯和方式,重新组织句序;相反,在汉译英时,要把汉语各个分句的关系尽量用连接词、时态和标点符号等予以表示,最后按照英语的表达习惯组合成复杂的句子结构。
总的英汉句子结构分析英汉句子结构差异分析中国学生写的句子,即使用词、语法和结构方面没有明显问题,但读起来总没有英美人写的那样地道。
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学生不了解英语的思维模式,采用了汉语的思维模式进行写作造成的。
其实,语言和思维是分不开的。
思维是语言的指导,而语言是思维的载体。
下面就中英思维中句子结构差异方面进行简单的论述:1、英语属形合(hypotactic)语言,汉语属意合(paratactic)语言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曾说过:“就汉语和英语而言,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与意合的对比。
”所谓“形合”是指利用连接词(并列连词and、but、or等或从属连词that、who、when、if等)表现句子成分之间或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而“意合”是指不通过连接词,而是通过上下文语境来反映句子成分或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英文句子形合关系比汉语多,也就是说英语比汉语更多地依赖连接词来表现逻辑关系。
【例1】“你来,我就走。
”,“If you come, I'll go.”或“When you come, I'll go”【例2】“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以白居易著名的《长恨歌》中最后两句)The boundless sky and endless earth may pass away, but this vow unfulfilled will be regretted for aye. (许渊冲译)。
在汉语中这两句之间体现了很明显的强对比的逻辑关系(拿天地和此恨对比),但这种逻辑关系是通过上下文语境反映,并未借助任何连接词,译成英文后却加了一个but,表示强对比逻辑关系。
(这里的but并不是我们所熟悉的表示转折)总结:在将汉语句子写成英文时,注意将隐藏的句子成分之间或句子之间隐藏的逻辑关系表现出来。
因此对于连接词的掌握就变得尤为重要。
【例3】Another attempt, and you'll succeed.If you try again ,you will succeed.【译文】再试一次,你就会成功。
英汉翻译中的句子结构差异分析
1. 英语中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在汉语中常被翻译为主语+宾语+谓语的结构。
例如:英语句子 "I drink tea" 在汉语中翻译为 "我喝茶"。
2. 汉语中的定语一般放在被修饰的名词之前,而英语中的定语一般放在被修饰的名词之后。
例如:英语句子 "a red car" 在汉语中翻译为"一辆红色的车"。
3. 汉语中的状语位置较为灵活,可以放在句首、句中或句尾,而英语中的状语一般放在句尾。
例如:英语句子 "I often go to the park" 在汉语中翻译为 "我经常去公园"。
4. 英语中存在被动语态,而汉语中没有被动语态,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将被动语态转换为主动语态。
例如:英语句子 "The book was written by him" 在汉语中翻译为 "他写的书"。
5. 汉语中的句子通常比英语中的句子更加简洁,在翻译时可能需要增加一些修饰语或补充语来传达完整的意思。
例如:英语句子 "He is a teacher" 在汉语中翻译为 "他是一位老师"。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句子结构差异,实际翻译时还会受到具体语境和文化差异的影响。
正确的翻译需要考虑词语选择、语序调整和意义传递等因素。
英汉句法结构的差异14商贸英语2班15 吴楚楚摘要:中西方思维模式的不同和英汉两种语言本身的差异导致了这两种语言的句法结构存在很大差异。
英语句法重形合,树形结构;汉语句法重意合,线性结构。
深刻理解两种语言句法结构的不同特点能够为我们在进行两种语言转换时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英汉;句法结构;差异前言英汉两种语言的句法结构存在很大差异。
我们常说,英语重形合,句子成树形结构,汉语重意合,句子成线形结构。
英汉句法结构到底有何不同?两者为何存在如此大的差异?只有理解了这些问题,才能对我们进行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提供指导意义。
1、英汉句法结构的差异英语的句法结构特点是形合,强调句际之间、句内各成分之间要用形式逻辑关系词连接。
我们知道,英语句子具有严格的句法结构,名词的性、数、格,谓语动词的时态语态,以及主从句之间的关系代词,关系副词等都是把句子连接起来的纽带,由此英语句子在一定的框架内,就形成了以主谓为主干,其他修饰语或限定语成分为旁支的树形结构。
因此在汉译英时,我们一定要注意补充必要的限定语或连接词,保证译出的英语句子是完整的,通顺的。
而汉语的句法结构特点是意合,强调意义关联,以语义为中心,句法结构不必完备,而且也不需要使用诸如连接词等衔接手段,正如申小龙先生所指出,汉语句法特点是重意会、重流动、重具象、重虚实。
[3]因而,汉语句子则形成了一种线形结构,没有主谓框架的限制,往往逐步交代,逐层铺开,节奏简洁明快。
因而在英译汉时,不要拘泥于原文的结构,而是要尽量符合汉语的特点。
2、英汉句法结构差异的原因我们知道,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密不可分,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载体,“没有语言,思维无以定其形,无以约其式,无以证其实”[1],而思维模式又影响着语言的使用,英汉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势必会影响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句法结构。
大体而言,西方人偏向于抽象思维,逻辑性和分析性强,长于精确,因而英语句子有着严格的形式要求,需要在一定的语法框架内表达,力求客观,理性,精确。
英汉口译语法差异与技巧分析研究口译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技能,它要求译员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把握语言表达的含义和语言之间的差异。
对于中英两种语言的译者而言,语法差异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在进行英汉语言的口译时,需要掌握一些技巧,以有效地解决语法差异带来的障碍。
一、英汉语法差异的主要方面英语和汉语之间的语法差异很多,这些差异是由于文化的不同以及语言使用方式的不同而导致的。
下面是一些英汉语法差异的主要方面:1. 句子结构:英语句子结构比汉语更为复杂,英式句子强调结构的统一性,易产生长难句。
而汉语句子比较简单,主语和谓语颠倒,省略主语的情况较为常见。
2. 词序:英语中形容词通常是出现在名词前面,而汉语中形容词则通常是出现在名词后面。
除此之外,英语等主语动词语序,而中文倾向于重点在前。
3. 语态:英语中有被动语态,而汉语没有被动语态。
这项语法差异在口译中是非常明显的。
以上是英汉语法差异的主要方面,这些方面可能会给口译带来很多困难,但是可以通过一些口译技巧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二、解决英汉语法差异的技巧为了在口译中有效解决英汉语法差异问题,需要掌握一些技巧,下面是一些技巧:1. 意译:在口译中,应该尽量避免字面翻译。
应该根据上下文和原意进行意译。
这项技巧在解决英汉语序问题时非常有用。
2. 分句:对于长难句,可以将其分为几个小句翻译,避免主语和谓语的颠倒造成理解困难。
3. 语态转换:在遇到英语被动语态时,可以考虑将其改为主动语态翻译,同时需注意主语的变化。
4. 补充语:在汉语中,可以通过添加副词、介词等补充语,来改变句子的语序和结构,提高口译的清晰度和流畅度。
以上是一些解决英汉语法差异的技巧,通过掌握这些技巧,可以大大提高口译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三、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英汉语法差异和解决技巧,下面对一些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英文原文:“I have been thinking about this problem for a long time.”中文翻译:“我已经想了很久这个问题。
汉英翻译中的句法差异及其应对策略汉英翻译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因为它涉及到国际交流与文化交流的许多方面。
然而,由于汉语和英语在语法和表达方式上存在一些差异,因此在进行翻译时需要进行一些应对措施。
一、汉英句子结构差异1. 主谓宾结构汉语句子主要采用主谓宾结构,即主语、谓语和宾语的组合方式,而英语句子则多采取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形式。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将汉语中的宾语转化为英语中的宾语,同时考虑翻译后句子是否符合英文语法要求。
2. 名词性从句位置汉语中名词性从句通常在主句之前,而英语中名词性从句通常在主句之后。
在翻译时需要对这种差异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便翻译出符合英语语法要求的句子。
3. 介词短语的使用在汉语中,介词短语通常用于表达关系,而在英语中,介词短语通常用于表达位置或方向。
在翻译时需要注意这种差异,以确保翻译出来的句子符合英文语法要求。
二、汉英翻译中的应对策略1. 确定翻译范围在进行翻译之前,需要明确文本的翻译范围,包括语言、句式、语法和表达等方面。
这对于翻译的准确度和规范性都非常重要。
2. 逐句分析在进行翻译时,应逐句分析原文,掌握句子结构、语法规则和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的特点,以便更准确地进行翻译。
3. 根据语言和文化背景理解原文在进行翻译时,需要考虑到原文所属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以便更好的理解原文意思。
这样有助于更精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4. 适当运用翻译技巧在进行翻译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适当运用翻译技巧,包括同义转换、颠倒句式、英语习惯用法等等,以便更好的翻译出原文的意思。
5. 检查翻译准确性和流利性在进行翻译后,需要对翻译的准确性和流利性进行检查,以确保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
这可以通过仔细查看翻译后的句子是否符合英文语法要求,或者请别人帮忙审查等方式实现。
总之,汉英翻译中的句法差异需要考虑到汉英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以便更好地进行适当的语言转换和表达,提高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
浅谈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差异在句法上的表现以下用实例具体说明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上的一些差异,以供参考。
1.在英语中当时间、距离、环境、天气等概念作句子的主语时用it表示,且不可省略。
1. 现在八点了。
Now is eight o'clock .(误)It is eight o'clock . (正)2. 从这里到我的学校有五公里路。
From here to my school is five kilometers.(误)From here to my school it is five kilometers.(正)3. 教室里很安静。
In the classroom is very quiet.(误)In the classroom it is very quiet.(正)4. 外面在下雨。
Qutside is raining .(误)Qutside it is raining . (正)2.英语句子的谓语必须由动词充当英语句子的谓语必须由动词充当,在用英语表达汉语意思时容易犯遗漏动词的错误,尤其是be动词。
例如:天天向上。
,好好学习1.Good good study ,every day up .(误)Study well and make progress every day .(正)2. 每天我步行上学Every day I on foot to school.(误)Every day I walk to school.(正)Every day I go to school on foot.(正)在汉语中形容词、副词、数词、介词结构等可以直接作谓语,但在英语中还必须再加上谓语动词be. 例如:1. 这些孩子很勇敢。
The children very brave。
(误)The children are very brave。
(正)2. 我的自行车在那里。
My bike over there 。
英汉语句法结构对比
英语和汉语的语句结构在很多方面都有一些不同之处。
1. 语序差异:
- 英语中的基本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SVO),而汉语的基本语序是主谓宾(SVO)或者主谓(SV)。
- 英语中的修饰语通常位于被修饰的词的前面,而汉语中的修饰语通常位于被修饰的词的后面。
2. 从句结构差异:
- 英语中从句的引导词通常出现在从句的开头,而汉语中从句的引导词通常出现在句子的末尾。
- 英语中的从句可以使用连词引导,如"that"、"which"、"who"等,而汉语中的从句可以使用连词引导,如"在...的情况下"、"因为"、"所以"等。
3. 成分顺序差异:
- 英语中的形容词通常位于名词的前面,而汉语中的形容词通常位于名词的后面。
- 英语中的副词通常位于动词之后,而汉语中的副词可以位于动词之前或之后。
总的来说,英语和汉语在表达方式上存在着一些差异,需要根据语言的特点和习惯来使用不同的语句结构。
英汉主语的对比与转换英语句子结构严谨,主语突出;汉语句子逻辑性强,主题突出。
这些差异给英汉转换时主语的确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针对这种现象,试图对比分析汉英主语,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汉译英时主语确定的几种策略。
在翻译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自己能够正确理解英语句子中的每个单词或词组,但不知为什么译出的汉语怎么读都觉得不通顺、不地道。
从根本上说,这是因为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不仅体现在词汇层面上,而且还显着地体现在句子结构上。
英语句子结构严谨,主语突出,属屈折性语言;汉语逻辑性强,主题突出,属分析性语言。
因此,要提高翻译水平,必须对两种语言的差异有所认识,翻译时才能有意识地避免欧化的汉语或汉化的英语。
进行英汉主语对比分析是关键,希望它能给我们学习英汉两种语言及互译带来少许裨益。
1汉英主语对比主语在英语句子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分。
其功能很强,英语需要把主谓关系纳入一定的关系中去处理,谓语必须与主语一致,主谓语结构是英语句子的主轴与核心。
一般情况下, 英语中的主语是不可缺少的。
因此,英语的句法特征是形合的。
而汉语中的主语功能相对就较弱,没有主语也可以成句。
另外汉语中的主谓搭配关系也十分灵活,通过语境来融合其间的语义关系,形成一种意义上的联系,主语和谓语也不需要在数、时态和语态上保持一致。
汉语句法特征是意合的。
1.1主题Vs主语主语显着的语言是指该语言的核心句型是主语+谓语构成的框架,而主题显着是指由主题+述题构成的句式。
主题即句子的起首部分,相当于“话题” ,述题是针对“话题”发表的信息或评论,通常是“新的信息”。
汉语句子的主题可能是名词结构,与主语一致,但在很多情况下还可能是其他成分。
(1)昨天的事多亏你帮忙。
Thank you for your help yesterday.本句的主题“昨天的事”虽然是个名词词组,但它显然游离于“主谓”结构之外,不能将其译成英语的主语。
1.2有灵Vs无灵英语与汉语句子的另一个重要差异是,英语常用无灵主语,即用无生命的物体或抽象概念的名词或各种形式的非谓语动词充当主语。
汉英句法差异及成因分析
作者:赵龙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07期
摘要:语言相互对比时更能凸显各自的特点。
本文试从汉语角度出发,通过对一个典型译例的分析,说明汉英句法间的差异,并探究其成因,以期对加深理解语言本质,及促进外语习得有所助益。
关键词:语言对比汉英句法差异成因语言理解外语习得
[中图分类号]:H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04-0186-02 引言
恩格斯曾说,“只有将本族语同其他语言比较才能真正懂得自己的语言。
”这里的“懂得”离不开对本族语特点的把握,而所谓特点,无疑是要通过比较才能获得的。
本文试从汉语角度出发,通过对汉英句法的比较分析。
对上述问题作以初步探讨。
典例分析
先来看这样一句话:
What matter if we have to face some difficulties? Letthem blockade us! Let them blockade us for eight or tenyears! By that time all of China' s problems will havebeen solved.
译成汉语就是:如果我们必须面对一些困难有什么关系呢?让他们封锁我们吧!让他们封锁我们八年或者十年吧!到那时,所有中国的问题都将会得到解决了。
两个句子对比一看,似乎差别不大。
究其原因,这种汉语是从英语角度出发译出的汉语,已经受到了英语极大的影响,成了欧化汉语。
让我们从汉语角度出发,先看看汉语原文:
多少一点困难怕什么。
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见《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别了,司徒雷登》)
对比之下就可以发现和英译文有以下差异。
差异一:第一句话前后两部分,愿文和译文位正好相反。
英译文中先说“what matter”,原文则后说“怕什么”;原文先说“多少一点困难”,英译文则后说“some difficulties”。
“多少一点困难”是假设,结论是“怕什么”,目的是表现无所畏惧的英雄主义气概。
显然,重心在于“怕什么”。
这就反映出汉英句法差异:汉语重心在后,英语重心在前。
这种差异是由于思维习惯不同引起的。
英美人重演绎,重分析,需从共性出发,剥茧抽丝,逐一演绎出个体特性:中国人重归纳,重综合,要从个体出发,由表及里,逐步归纳出共性所在,所以,当句中含有多个意群并有轻重之别时,英语通常将表结果、结论的判断性、总结性的重要部分放在句首,使得英语句子重心在前:汉语则将条件、原因等阐释性、铺垫性的次要部分置于句首,使得汉语句子重心在后。
差异二:第一句中,原文是单句,译文别是复句。
原文中“多少一点困难”是主题,“怕什么”是述谓,形成单句。
译文中“matter”是主句谓语动词,“face”是条件状语从旬的谓语,主、从句用“if”连接,形成复合句。
这是因为英语是主谓式语言,即subjfect+verb,其主语只能由有限的词类如名词、名词性短语、代词、不定式充当,且必须是后面谓语动词的主语或逻辑主语。
而汉语是主题式语言,即topic+comment,这里的主题几乎可以由句子中的任何一部分充当,且不必是后面述谓部分的主语。
相比之下,汉语并不追求形式上的完备,而是靠句序,虚词,骈偶及句中各部分内在的逻辑关系表现隐性的语法关系。
表示逻辑关系的词如因为,所以:即使,也;如果,就等往往隐去不说,使行文言简意赅,而隐含的逻辑关系也不言自明。
差异三:“封锁吧”,英语必须交代出谁封锁谁,汉语不必。
这也是由汉语重意合,强调意会和领悟这一特点决定的。
根据上下文关系,“封锁”的主语一定是他们,即美帝国主义,而不可能是别人,所以就默认可以省略,如果点明说,“让他们封锁吧”反而显得哆嗦幼稚了。
相反,英语重形合,强调形式上的完整,逻辑上的严谨,并且它还是主谓式的语言,光有谓语不够,主语也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必须交代出谁封锁。
此外,中国人向来特别关注主体,关注自身,甚至形成了一种“唯主体”意识。
中国人思想意识的三大支柱,儒,释,道,都是着眼于如何完善个人品质,从而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这就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即事事从“我”出发,表现在思维的外壳一语言上就形成了“我”作主语时通常省去的现象。
例如:
说得有鼻子有眼,不知是真是假。
(“不知”前省去了“我”)
一惊一乍的,都被你吓死了。
(“都被你”前省去“我”)
不单单是主语,由于中国人讲求“天人合一”,所以很多第一人称以外的主语也被省去了,形成无主句,例如:
气得我浑身哆嗦。
搞得他狼狈不堪。
与此相对应,西方人更加注重客观,注重逻辑,强调分析,实证,悉心研究自然规律并强调改造自然。
体现在语言上就表现出主语多为物或抽象概念,句式常为被动。
例如:
我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Words failed me at that moment for excitement,
昨晚抓了三个小偷。
Three thieves were caught last night,
总之,由于思维习惯和关注对象的不同,形成了汉语人做主语多,无主句多,主动态多,英语物做主语多,主语明确,被动态多的特点。
差异四:“十年八年”译文成了“八年十年”,且必须用连词or。
著名学者季羡林说:西方哲学思想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从个体细节上穷极分析,却缺乏对这些细节之间联系的宏观性概括。
可以说,中国人注重综合。
归纳,暗示,不在细节
与形式上斤斤计较,更强调整体上的领悟与把握。
所以西方人就认为要么是八年或十年,不可能两者同时存在,所以要用表选择的连词or连接,表示取舍。
其次,就时间长短上讲,显然是先有八年,如不够才会有十年,所以先说八年。
而中国人就认为“十年八年”只是表示一个模糊的时间概念,不管八年在前还是十年在前,整体效果都是限定了一个八年到十年的大概时间范围。
再有就是中国人习惯由大到小,由老及幼。
由尊至卑的排列习惯。
最后,中国也是一个古老的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尊卑分明,所以由尊至卑,如:天地君亲师,师徒,官兵等。
所以,此处就呈现出“十年八年”这种形式。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中国人的哲学思想是重主观,重综合,重辩证,重中庸而西方人则是重客观,重个体,重分析,重细节,反映在思维的工具一语言上就产生诸多差异。
笼统地说,就是汉语重意合,重暗示,重领悟;是结构性的语言,语法隐性,靠语义内涵的关系表现语法。
从句子形态上看,动词占优势,多为主动句,流水旬;骈偶是句子架构的主导,是表意的重要手段;人做主语多,主语省略多,无主句多;句子结构像竹子,像波涛。
从句意上看,句子重心在前,先分析后定论,先界定后描述;注重主题,主谓间不强调逻辑上的协调一致,主题灵活,几乎可以由所有词类充当。
比较而言,英语重形合,重明示,重逻辑;是分析性语言,语法显性。
靠形式表现语法。
句子形态上,名词和介词占优势,多为被动句,复合句;物做主语多,主语省略少;句子结构像大树,像葡萄。
句意上,句子重心在后,先结论再分析,先描述再界定;注重主语,主谓间关系协调一致,限定动词唯一,必须随主语在形态上作相应变化,主语限定严格,只能由少数词类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