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1.12 MB
- 文档页数:8
第一章教育概述知识点总结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是保证人类社会延续和发展的一种(社会活动)。
一、教育的基本概念把“教”与“育”连在一起,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自此,便有“教育”一词。
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不管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教育内容和手段)三、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阶段性相对独立性。
四、教育的起源教育的神话起源论: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跟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和沛西·能等。
这种观点是把人类教育的起源归结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归结于天生的生物行为,认为教育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而非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教育过程是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
教育学的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这种观点是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下产生。
根据恩格斯的观点,劳动创造了人的本身,而劳动是教育产生的基础。
所以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五、教育的发展(一)原始社会教育1. 教育内容浅显,教育方法简单;2. 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融为一体;3. 原始的教育机会均等。
(二)古代教育最早的学校:公元前3500年左右,在现两河流域的马里城已出现学校,比此前人们认为的最早的学校——古埃及的宫廷学校还要早1000年左右(仍有一种观点认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古埃及);在中国历史上,(夏朝)就已有名曰“庠”和“序”的学校。
第一章教育的概述第一节教育的本质万事万物都有一个源头,长江、黄河流淌了这么多年,现在研究者们还要去探寻它们的源头,为什么呢?一、教育的产生与学校教育的出现一般认为,教育的历史已经具有300万年了。
我们认为,教育是人类社会教育的一种现象(和政治、经济、文化相并列),这是理解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教育社会生活城要,有关生产劳动,有关归根底产生于人们的社会交往。
在远古时代,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而结成一定的社会群体,在社会群体中进行以满足生命活动的基本需要为目的的生产劳动,这种以群体方式进行社会生产劳力和社会生活过程,不仅使人们产生了教育活动的需要,而且创造了教育活动产生的条件,形成教育活力的原型。
关于教育的起源,一直存有多议,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观点:(一)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认为,教育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超越人类社会范围以外,甚至在人类产生以前,教育就已在动物界存在。
他把动物对小动物的爱护与照顾都说成是一种教育,甚至设想在昆虫届也有教师和学生存在。
他认为人类的教育就其本质而言与动物没有不同。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明确提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都有教育,甚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
”“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流”。
他认为教育是一种无目的活动,是一种不能为人的意识所调节控制和支配的活动。
(二)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为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他认为教育是儿童对成人的摹仿,摹仿是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的本质。
其实这种观点也不能正确说明教育的起源问题,它所犯的错误也与生物起源论一样,脱离了作为人类社会存在的社会条件,孤立地看待教育现象。
(三)劳动起源论:主要以前苏联的教育家作为代表,如麦丁斯基、凯洛夫等。
他们以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和《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为依据,肯定了教育与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广义的教育,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生产水乎提高,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逐步分离,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国家机器产生。
(二)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如果失去了这一质的规定性,那就不能称之为教育了。
有的人把阶级性看作是教育的本质,也有人把生产性看作是教育的本质,这些都是偏颇的认识。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2)历史性。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不同时期的教育有其不同的历史形态、特征。
(3)继承性。
教育的继承性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后一时期教育是对前一时期教育的继承与发展。
(4)长期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的长期性是指无论从一个教育活动的完成,还是一个个体的教育生长,其时间周期都比较长。
(5)相对独立性。
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
此外,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还表现在特定的教育形态不一定跟其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而存在教育超前或滞后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