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级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 格式:ppt
- 大小:7.87 MB
- 文档页数:52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一.从盟友到对手1.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雅尔塔体系:美苏等国首脑通过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所确定的二战后国际关系新体系,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两极格局: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
➢冷战: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
2.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苏联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影响日益增大。
3.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
4.1947年3月,杜鲁门发表演说,杜鲁门主义:遏制共产主义。
冷战开始二.美苏冷战1.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恢复经济2.北约:1949年,美英法《北大西洋公约》,是一个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加剧了“冷战”3.经济互助委员会:苏联、保加利亚等,为打破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4.华约:1955年,苏联,波兰,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等,《友好合作互助条约》,从此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交替,但美苏没有发生大规模直接武装冲突德国: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支持下,西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东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朝鲜:美国和苏联以北纬38度线为界,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越南:二战后,越南共产党抗击法国殖民者。
1961年—1973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
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前言:1946年,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对苏联大肆攻击,呼吁西方国家对付苏联。
这次演说发出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的最初信号。
总结: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从战时盟友变为冷战对手2.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3.冷战时期,虽然世界局部地区爆发了热战,但美苏两国间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
❖北约和华约的共同性质是什么?它们对欧洲产生了什么影响?1. 共同性质:两个条约的主要内容都规定了:如果本集团内部任何一个成员国遭受武装侵略,其他成员国必须予以援助,且不排除武力援助。
⼈教版⾼中历史必修⼀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知识点总结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从盟友到对⼿——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来源:学。
科。
⽹Z。
X。
X。
K]1.雅尔塔体系确⽴(1)概念:第⼆次世界⼤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协议,形成的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2)基础:美苏均势(3)实质:美苏两分天下(划分势⼒范围)(4)意义: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 第⼆次世界⼤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量的对⽐:(1)⼆战后,西欧和⽇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2)苏联的实⼒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益增⼤,引起了西⽅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
3.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盾⽇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障碍。
⼆、美苏冷战1.冷战的最初信号:丘吉尔铁幕演说2.冷战含义:以美国为⾸的西⽅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的⼀切敌对⾏动。
3. 美国对苏联冷战的原因?(1)根本原因:战后美国欲称霸世界。
(2)以苏联为⾸的社会主义⼒量⽇益壮⼤,妨碍其称霸。
(3)苏联在军事政治上能与美抗衡,使美国⼜不敢贸然越过战时美苏划定的势⼒范围界限。
(4)兵戎相见并不符合双⽅的根本利益,也为刚刚饱尝战争之苦的世界⼈民所反对。
4.美苏冷战的表现国家[来源:学科⽹ZXXK] 政策[来源:/doc/8e11422004.html][来源:Z#xx#/doc/8e11422004.html] 表现政治经济军事美国冷战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苏联对抗苏情报局经济互助委员会华约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两极格局的影响1.消极影响:(1)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
(2)两⼤阵营对峙,造成西欧依赖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3)美苏两个超级⼤国全⾯对抗,进⾏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学情分析本课属于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一次重要的变化, 主要属于当代历史的范畴, 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并不扎实。
由于这一时期的内容离现在并不遥远,课文中许多重要事件,如北约、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对当今复杂多样的世界形势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学生对于这一课的内容很感兴趣。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偏向,在这一课的课件设计中,插入了较多历史图片,通过历史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
也可以提前组织学生在网上下载精美图片,协助教师制作课件,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冷战”的概念及背景,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通过分析“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材料,分析“冷战”形成的背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两极格局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史料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冷战”的形成过程及世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其综合实力决定的,特别是经济实力;理解霸权主义的危害,体会人类和平的重要价值。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和平、为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教学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重难突破:1,苏美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二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让位于美、苏两极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
美国凭借大战中膨胀起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力图称霸全球,遏制共产主义,为此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先后出台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并组织“北约”。
苏联为尽快恢复战争创伤,捍卫反法西斯战争成果,采取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如“经互会”和“华约”。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目标】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重点与难点】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课前知识梳理】一、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1.雅尔塔体系确立: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协议,形成的以美、苏为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基础:美苏均势实质:美苏两分天下(划分势力范围)作用:奠定了战后世界的框架。
2.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①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②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
3.美苏从盟友到对手。
两国在和的矛盾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4.主观:战后美苏两国都抱有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势力的战略目标。
二、美苏“冷战”---- 两极格局的形成1.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2.信号:丘吉尔的“铁幕演说”3.“冷战”政策的表现:(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发表咨文,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标志着“冷战”。
苏联等国成立了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2)经济上:马歇尔计划目的:帮助西欧恢复经济,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还企图用马歇尔计划拉拢东欧国家。
根本目的:稳定资本主义阵脚,遏制共产主义。
实质: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苏联、保加利亚等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以打破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3)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1949年,美国等12国的代表在华盛顿集会,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平邑二中唐守国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导学指南【课标要求】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导学建议】1.在学习美国的“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表现和苏联的反击措施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及相关资料,逐步掌握从教材中提炼信息的方法,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2.通过分析“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掌握辨证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3.通过对二战后初期国际关系的了解和分析,认识美苏“冷战”造成了二战后初期世界的动荡不安。
理解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及多极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提高学生对维护世界和平的意识和责任感。
合作探究达标测评一、选择题1.“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
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破裂。
”上述材料中的描述比较符合战后初期哪两个国家的关系A.美英B.英法C.中苏D.美苏2.二战结束后不久,美国总统杜鲁门说:“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
”“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
”下列各项中,对上述言论分析不正确的是A.美国要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中居霸主地位B.二战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国家C.随着实力的增强美国扩展野心膨胀D.美国要求按照自己的实力确立自己在世界上的新地位3.观察下图,最能反映这幅漫画主题的是A.西欧各国搞联合对抗美国B.西欧与美国,利益分歧难回避C.美国援助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控制西欧各国D.美国资本已过剩,诚心帮助欧洲搞建设4.杜鲁门声称:“杜鲁门主义的意识形态——军事承诺与马歇尔计划的经济义务是一个胡桃的两半。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A.都是美国遏制战略的组成部分B.都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为主要形式C.都着眼于反对共产主义反对苏联D.都是为了美国的政治和经济利益5.1949年初,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一、选择题1.二战后的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础。
“两极”是指()A.美国、中国B.美国、英国C.美国、苏联D.中国、苏联2.丘吉尔在二战结束前夕说:“我们现在的新敌人就是昨天的光荣的盟国。
”这里的“新敌人”是指()A.美国B.德国C.苏联D.日本3.《中国通史》:“这不仅改变了美国过去在和平时期不参加美洲大陆以外任何军事集团的传统对外政策,而且标志着美国以欧洲为重点的全球战略部署业已初步完成。
”美国“全球战略部署业已初步完成”的标志是()A.雅尔塔体系B.杜鲁门主义C.马歇尔计划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4.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趋于结束的时候,美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是当时世界上还有另一个也拥有强大武力的国家——苏联。
为了自身霸权地位的稳固,美国不得不与苏联做交易。
这个“交易”是指()A.《雅尔塔协议》B.《联合国宪章》C.马歇尔计划D.《布雷顿森林协定》5.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施行“缓和”外交政策。
成功组织了“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顺利解决了欧洲边界问题和柏林危机问题。
美国受困于越南战争,也提出了“和平演变”的战略。
这说明()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B.“冷战”方式有了新内容C.美苏由对峙走向合作D.苏攻美守局面的形成6.1947年,杜鲁门在美国国会宣称,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营垒,一种是“自由制度”,一种是“极权政权”。
“极权政权”是指()A.封建专制制度B.民主主义国家C.君主立宪制度D.社会主义国家7.为了争取共和党人对他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的支持,杜鲁门不得不从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与共产主义之间存在着意识形态对抗的角度,向美国人民阐述他的要求,并在国会进行了阐述。
这就是()A.“铁幕”演说B.“杜鲁门主义”C.马歇尔计划D.北大西洋公约8.“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
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进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学案【学习目标】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知识梳理】一、从盟友到对手(“冷战”的背景)1._______体系确立(1)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
(2)特点:以美、苏为主导。
(3)影响:奠定了战后世界________的框架。
2.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1)________和日本衰落,________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2)________的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
3.美苏两国在________和________上的矛盾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二、美苏“冷战”1.概念: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________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2.“冷战”信号:________在美国的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呼吁西方国家共同对付苏联。
3.美国的“攻势”(表现)(1)“杜鲁门主义”(政治):________年提出,以“__________”作为指导思想,美苏“冷战”开始。
(2)马歇尔计划(经济):1948年实施,帮助西欧恢复经济,以__________西欧国家。
(3)建立北约:1949年成立,是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________集团。
4.苏联的应对(1)成立________:1949年成立,旨在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封锁。
(2)成立“华约”:________年成立,从此,欧洲出现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美苏________形成。
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1.部分国家和地区分裂(1)德国分裂①二战后,德国被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
②________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__________和德意志__________,德国被一分为二。
(2)朝鲜分裂①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苏两国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区占领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