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语言对比 第十二讲 跨文化拓展
- 格式:ppt
- 大小:1.07 MB
- 文档页数:32
pdf跨文化交际中英文化对比
跨文化交际中英文化对比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对比点:
1.语言和沟通方式:英语和中文在语言表达和沟通方式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英语通常更直接和明确,而中文则更加含蓄。
这种差异会影响人们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以及如何理解和接受他人的观点和感受。
2.社会价值观:英国文化通常强调个人主义、独立和自我实现,而中国文化则更加强调集体主义、家庭和社会稳定。
这些不同的社会价值观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决策和人际交往方式。
3.礼仪和礼节:英国和中国在礼仪和礼节方面也有所不同。
例如,英国人通常更注重礼貌和绅士风度,而中国人则更加注重谦虚和敬老。
这些差异会影响人们在交往中的行为和表现。
4.教育方式:英国和中国在教育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英国通常注重个体发展和创造力培养,而中国则更加注重集体主义和知识积累。
这些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影响人们对学习和成长的态度和方式。
5.饮食文化:英国和中国在饮食文化方面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英国人通常更喜欢简单明了的菜肴,而中国人则更加注重菜肴的色香味俱佳。
这种差异反映了两个国家在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方面的不同。
通过了解这些英文化对比,人们可以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行为方式,从而更好地沟通和交流。
《英汉祈使句跨文化对比研究》篇一一、引言在语言学中,祈使句是一种特殊的句子类型,主要用于表达对听话者的直接命令、请求、劝告或建议等。
由于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的差异,不同语言中的祈使句在形式和用法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重点对英语和汉语中的祈使句进行跨文化对比研究,探讨其异同及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英语祈使句的特点英语祈使句通常以动词原形开头,如“Open the door, please.”(请开门。
)在语气上,英语祈使句通常较为直接、明确,表达出说话者的意愿和要求。
此外,英语祈使句在结构上较为简单,常常通过语调、重音等手段来表达不同的意义。
三、汉语祈使句的特点与英语相比,汉语祈使句在形式和用法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汉语祈使句通常采用动词的短句形式,如“请帮我一下。
”(请帮助我。
)在语气上,汉语祈使句较为委婉、含蓄,注重礼貌和尊重。
此外,汉语祈使句在结构上较为复杂,常常包含更多的修饰成分和语气词。
四、英汉祈使句的跨文化对比(一)形式差异在形式上,英语和汉语祈使句存在明显的差异。
英语祈使句以动词原形开头,而汉语祈使句则采用动词的短句形式。
此外,英语祈使句常常通过语调、重音等手段来表达不同的意义,而汉语祈使句则通过添加修饰成分和语气词来丰富表达。
(二)语义差异在语义上,英汉祈使句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由于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不同,英语和汉语在表达请求、命令、劝告等意义时所采用的策略和侧重点存在差异。
例如,英语中常使用直接的命令或请求来表达说话者的意愿,而汉语则更注重礼貌和尊重,常采用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
(三)文化内涵英汉祈使句的差异也反映了两种文化在价值观、思维方式、社交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例如,英语文化注重个人主义和直接性,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因此在表达请求或命令时较为直接明确。
而汉语文化则注重集体主义和含蓄性,强调和谐、尊重和礼貌,因此在表达祈使句时更加委婉含蓄。
五、结论通过对英汉祈使句的跨文化对比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两种语言在形式、语义和文化内涵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浅析英汉问候语对比及跨文化交际策略探究的论文论文关键词:问候语礼貌原则跨文化交际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中英问候语中语言和文化差异,并对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提出相关策略。
问候语是日常会话交际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问候别人时,首先考虑的就是礼貌问题。
那么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互相交际时所赋予这些准则的重要性是否会有差异?因为跨文化交际在很大程度上与交际者对这些准则和策略的恰当选择有关brown和levinson(19871认为,在社会交往中,人们用语言所体现出来的礼貌是有原则的,也是有差异的。
这些原则要求交谈者符合总的礼貌行为;同时,由于人们所处的文化环境不同,对礼貌的衡量和评估标准也不尽相同,而这些不同的衡量标准也会影响交际者在谈话策略上的选择。
为了解释英汉两种不同文化对于礼貌原则选择的差异,以克服跨文化交际障碍,本论文以leech(1983)的礼貌原则和顾日国(1992)的礼貌准则为基础,对英汉问候语进行调查和研究。
一、中英相同的问候语结构、通过考察我们发现,中英文化中的问候活动通常是先开始接触,然后互致某些问候客套,表示欢迎或乐意会面,再作寒暄。
因此,问候语的结构一般包括以下组成部分:招呼、问候、欢迎辞语、表示高兴、寒暄。
但是在许多情况下,随着问候情景的不同,问候活动中许多成分会随时发生变化,某些成分被省略。
一般见面时常用以下问候用语:“go0dmorning(早安)!”、“goodevening(晚安)!”、“howdoyoudo(你好)!”、“howareyou(身体好吗)?”“what’sgoingonwithyourecendy(最近如何)?”、“how’severythinggoing(一切都顺利吗)?”、“longtimenosee.howareyou(好久不见了,你好吗?)”、“iseverythingallifghtiwththechildren(孩子们都好吗)?”、“haveyoubeenonholiday(最近休假去了吗)?”二、中英问候语的礼貌原则对比结合顾日国的礼貌准则与leech关于礼貌的论述对英汉问候语语料进行比较,对问候语的研究结果证明了顾日国的观点——贬己尊人是中国特有的礼貌准则,并且是中国现代礼貌观念的核心。
英汉词序异同的跨文化认知对比作者:李玉梅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14期摘要:词序反应人的思维与认知顺序,本文主要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英汉并列词或短语的异同,并从跨文化的视角分析英汉词序异同的原因,以了解词语的构成规律和特点,指导二语的习得。
关键词:英汉词序跨文化异同语序是指“词、短语、句子、句群、段落和篇章中语素、词和语句的排列次序”。
当前的语言学倾向于用“语序”一词,因为语言单位分得细了,“语序”包括词及词以下的语素、短语、分句乃至句群和篇章等,可以分为词内语序(词序)、句子语序(句序)和篇章语序(篇序)三个层次。
本文所讨论的是并列短语内部语素的排列顺序,故使用“词序”一词。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复合词,尤其是并列式复合词,这在汉语中尤为突出。
并列复合词内的构成成分的排列顺序较为稳定,因此具有可比性。
原先对词序的研究着重于从语言内部解释词序的差异,但忽视了语言外部的原因,尤其是汉英两个民族的认知心理因素。
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和工具,是内嵌于人类的认知能力之中的对客观世界知识的表征,但人类的认知活动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下进行的。
由于思维方式不同,对世界的体验不同,因此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也呈现出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语言结构上。
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比较英汉并列复合词中内部构成成分的线性排列次序的异同及其认知规律与特点。
一、词序问题中的认知理据认知语言学以人类的认知机制来解释语言能力,认为语言是认知对世界经验进行组织的结果,人类认知能力的差异造就了语言结构的差异。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的使用者把他们对世界感知的方式和过程映射在语言结构上,由此产生了词序的差异。
英汉民族在认知顺序上基本上是一致的,这可以从许多习惯性的表达中找到答案。
如:高低high and low 轻重light and heavy远近far and near 上下up and down好歹better or worse 男女male and female但也有不同的例子,如:大小small and large 迟早sooner or later东西南北north,south,east and west 左右right and left二、英汉词序的认知比较英汉并列复合词的顺序差异主要体现在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两种认知方式上。
跨文化视域下英汉翻译隐喻差异对比探析
跨文化视域下英汉隐喻差异对比探析隐喻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常常被用来表达抽象概念,同时也是语言翻译时的重要内容。
在跨文化视域下,英汉隐喻的差异也体现出很大的不同。
下面将对英汉隐喻的差异进行探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这种跨文化的表达方式。
首先,英汉隐喻的差异有很多,尤其是在语言使用方面。
英文中的隐喻比较丰富,经常使用抽象隐喻来表达抽象概念。
例如,“The sky was a sea of stars”,表达的是星空的浩瀚。
而
汉语中的隐喻比较简单,很少使用抽象隐喻来表达抽象概念,更多的是使用具体的隐喻来表达抽象概念。
例如,“星空像茫
茫大海”,表达的是星空的浩瀚。
其次,英汉隐喻也存在着不同的文化背景。
英语的隐喻往往源于欧美文化,多以科学、数学、自然环境等为比喻对象。
例如,“The universe is an open book”,表达的是宇宙的无穷奥秘。
而汉语的隐喻往往源于中国文化,多以古典文学、中国历史、中国传统文化等为比喻对象。
例如,“宇宙之大,无法描述”,表达的是宇宙的无穷奥秘。
综上所述,英汉隐喻的差异在很多方面都很明显,其中包括语言使用方面的差异,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
在跨文化视域下,了解英汉隐喻的差异,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表达方式,从而更好地进行翻译工作。
英汉语言跨文化差异比较[摘要]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文化的载体,本文对英汉语言在语言自身、价值观、成语谚语文化、语用理解等跨文化差异方面作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英语汉语跨文化差异比较跨文化教育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否则就没有真正掌握这种语言。
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应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每个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模式,文化决定思维、决定语言的表达方式,它的运用方式集中表现了民族的文化特征,本文就汉民族文化与英美文化在语言层面上的文化差异作一探讨。
一、语言自身差异语言自身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语义方面的差异。
词汇的语义:一方面是词汇本身的意义,另一方面是词汇的文化意义。
词汇语言差异主要体现在词汇的文化意义上。
本身意义相同的词汇,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其文化意义可能有相同、空缺和冲突等三种情况。
1.词汇本身的意义:laborer指干体力活的劳动者,worker既指体力也指脑力工人,而在汉语中,劳动者和工人没什么区别。
ambition在中国词典中意味着野心,但在美国词典中还有进取心的意思。
中国文化中的“客气”,在英语中很难找到恰当的对应词。
汉语中的“关系”和英语中的relation也不完全对等,“关系”在汉语中可能是个具体的概念,如,“他的关系很硬”是指他认识人好办事等,而在英语中“relation”则表示抽象的概念。
2.词汇的文化差异:文化意义相同的词汇在跨文化交际中通常没有麻烦,问题在于文化意义空缺及文化意义冲突的词汇,往往导致交流达不到目的,引起误解甚至交际失败。
英语中的hippy,cowboy,不了解英美文化的人一定不知其意。
同样汉语中的“民办教师”“农转非”“希望工程”等词,英美人也难解其意。
在中国代表帝王的龙,在英美却是邪恶的化身,因此汉语的“亚洲四小龙”只好译成“Four tigers”。
基于语言学的英汉跨文化语义对比分析跨文化交流是当今社会中的一大趋势。
在这个全球化时代,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对于建立更好的跨文化沟通是至关重要的。
语言是跨越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因此对于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跨文化语义进行比较分析是必不可少的。
语义是指词汇和短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语言信息和含义。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单词和短语可能会在语义上有所差异。
比如,“电视”这个词在中文中可以指电视机,也可以指电视节目;而在英语中,“television”仅指电视机。
此外,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会导致语义上的分歧。
在英汉跨文化语义对比分析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词汇的语义差异不同的词汇在不同文化中的含义也可能会有所不同。
比如,“礼物”这个词在中文中通常指表达诚意和友好的小礼品,而在英语中,“gift”可能更倾向于指具有物质价值的礼品。
因此,在英汉交流中,需要注意对于词汇的准确理解。
2. 短语的语义差异不同的短语在英汉之间的语义也可能存在差异。
比如,“Thank you”在英语中表示感谢,而“谢谢”在中文中除了表示感谢还可以表达道歉和拒绝。
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需要仔细理解对方表达的短语的具体含义。
3. 文化背景对语义的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也会对语义产生影响。
比如,在中文中“人情”是指人际之间的感情和关系,而在英语中并没有一个完全相对应的词汇。
这种差异可能源自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需要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以促进更好的交流和理解。
4. 误解与解释英汉跨文化语义对比分析是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沟通。
然而,在实际交流中,误解难免会发生。
因此,及时进行解释和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跨文化交流的参与者来说,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尽力理解对方的意思,同时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这样,跨文化交流就可能变得更加顺畅和有效。
总之,英汉跨文化语义对比分析是促进跨文化交流的一个关键要素。
文献综述英语跨文化交际中的英汉礼貌语言差异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1.写作目的:礼貌原则是人们在社会言语交际中必须遵守的原则。
然而中西方文化价值、自我观以及语言间接程度的差异导致了礼貌原则差异的存在,从而影响了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在社会言语交际中,必须遵守一条原则——礼貌原则。
礼貌是各社会、各群体共有的普遍现象,是人们交际活动的基本准则,是维系人际和谐的工具和手段,是实现人与人之间成功交际的基本条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但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国度有不同的礼貌表达方式,深刻理解中西礼貌原则的差异及其渊源,有利于跨文化交际双方增进文化交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2.相关概念:早在20 世纪50 年代, 美国学者戈夫曼(ErvingGoffman) 就从戏剧的观点提出了“面子行为理论”(贾玉新,1997),建立了礼貌模式。
他认为,人们的行为分为前台行为和后台行为二种。
“脸面”是人类行为准则之一,渗透于人际行为之中。
很显然,“面子功夫”是作给其他人看的“前台”行为。
Goffman 同时指出,面子对于每个人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人们在交际中都很关注的重要因素。
面子的需求是相互的,一个人要想自己不丢面子,最保险的办法是不去伤害他人的面子。
美国语言哲学家Grice (1975)提出:所有的谈话者都必须遵循一条原则,即“合作原则”。
它包括四个准则:( 一) 数量准则:所提供的信息量要符合谈话的要求, 不多不少。
( 二) 质量准则:所说的话要有根据, 要真实。
( 三) 相关准则:所说的话要与前面的内容相关。
( 四) 方式准则:说话要简洁、清楚、有条不紊,不含糊其词。
koff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礼貌三规则:规则一:不要强加于人;适用于交际双方权势和地位不均等的场合,如学生和老师,雇主和雇员之间;规则二:给对方留有余地和空间;适用于交际双方权力地位平等;但社会关系不密切的场合,如商人与顾客;规则三:增进双方的友情;适用于好友,恋人之间。
《英汉祈使句跨文化对比研究》篇一一、引言在语言学中,祈使句是一种特殊的句子类型,主要用于表达对听话者的直接命令、请求、劝告或建议等。
祈使句因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功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旨在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祈使句的异同,以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语言习惯。
二、英汉祈使句的共性首先,英汉祈使句在功能上具有共性,都用于表达对听话者的直接请求或命令。
此外,两种语言中的祈使句都具有较强的语气,通常以简单、直接、明了的方式传达信息。
在交际过程中,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祈使句都承担着重要的沟通功能。
三、英汉祈使句的差异尽管英汉祈使句在功能上具有共性,但在具体表达上,两者存在显著的差异。
1. 语法结构:英语祈使句通常以动词原形开头,而汉语祈使句则以动词短语或整个句子结构呈现。
例如,英语中常见的祈使句为“Go and fetch the book.”,而汉语中则可能表达为“去把那本书拿来。
”2. 语气与用词:英语祈使句的语气通常较为委婉、客气,常使用情态动词(如“Please”)来降低命令的直白性。
而汉语祈使句则常以更为直接、明确的方式表达请求或命令。
3. 文化内涵:英汉祈使句在文化内涵上存在差异。
英语文化注重个人主义和直接性,因此英语祈使句往往更加强调个人责任和行动的直接性。
而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和礼貌原则,汉语祈使句在表达请求或命令时,往往更注重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英汉祈使句的跨文化对比分析在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祈使句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境适应: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中,英汉祈使句的使用具有不同的适应性。
例如,在正式场合中,英语祈使句通常较为委婉,而在非正式场合中则可能更为直接。
相比之下,汉语祈使句在各种场合中均能灵活运用,以适应不同的社交需求。
2. 礼貌原则:英语文化强调礼貌原则,因此在表达请求或命令时,通常会使用情态动词或其他礼貌用语来降低直白性。
而中国文化则注重面子和和谐,汉语祈使句在表达时往往更注重维护双方的面子和关系。
论英汉隐喻差异与跨文化英语教学随着人际交流的密切,对语言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但是,在对语言进行转换翻译的时候难免会因为文化的差异出现很多的尴尬,对等的俗语成语却表达了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意思,这与英汉隐喻有很大的关系。
要想有流利准确的英语,就要懂得这些英汉隐喻的差异性。
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去找到英汉隐喻的相同点和异同点,从这些分析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不断地促进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培养更多的专业性人才。
英汉隐喻跨文化差异英语教学区别对待在英语中,大约有百分之七十都是来自于隐喻的。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的方法、语言现象,是来源于生活的,与人们生活的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其中,在英语中经常出现的谚语、俗语等包含了隐喻的结构,这些作为人类思维方式的一个体现,当然也包括了人的创造性,形成了逐步扩展的隐喻。
所以,这些发展的要求对英语教学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挑战。
所以,我们必须结合文化因素来认知英汉语中的表达结构,促进英语教学的发展。
一、英汉隐喻的共性无论哪个国家,人们必然会在生活中存在着共性的事物,这些事物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文化也有相通之处,包含了自身对世界的共识。
这些共性包括了在结构、方位和本体隐喻等方面的相似性。
在结构隐喻方面,就是将两种相似的概念叠加起来,用一种最恰当的方式去描述这个词汇。
汉语用唇枪舌剑来形容辩论,用攻击防守来交待辩论的过程。
在英语中是用战争来表达辩论这一事物,因为战争这一意象比辩论更加的形象生动,所以更能够被人们接受。
另一个相似点就是本体隐喻,就是将抽象的思想感情等无形的事物视为具体的有形的实体,能够对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分辨重量形态。
例如,本体隐喻中常见的英语词汇“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倾注爱意”等,英语词汇中的con—tainer(容器),这是人们把这些思想看做是人体中自然流露的东西,这是人类共同的经验的积累。
另外,英汉的翻译中还会出现一些相似的隐喻,是从中演变出来的。
例如,尼克松的水门事件,这是一个不光彩的事件,在后来,汉语也受到这方面的影响,出现了以gate为代名词的各类门事件,这些反应出了隐喻与民族的社会形态政治文化都是有关系的。
汉英习语的跨文化对比分析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s of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关键词:语言;文化;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前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习语是语言发展的结晶,是语言使用者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
汉语和英语都是高度发达的语言,拥有极其丰富的习语宝库。
但是汉语和英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体现的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
一、汉英文化的类型从比较文化学的视角审视和研究了中西文化的个性差异后,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指出:中西文化是两种根本不同类型的文化,属于各有偏重、各具特色的两大文化系统(引自蒋磊, 2000: 7)。
汉文化以人本为主体,以人文为中心,以人生为本位,富于人文意识,注重人文精神,重人格、重道德、重创人,是以德为本的内倾性文化。
而西方文化以物本为主体,以自然为本位,倾向于求外在表现,重物理、重人怎样创物,是以物为本的外倾性文化。
一个国家的自然地理环境在不同程度上对文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自然环境决定人们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及行为模式,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促成了不同的文化及不同的民族个性。
中国历来是农耕性社会,汉文化植根于农村,发祥于农业大地,以农业为主的经济使汉民族养成了与其相适应的生活习惯,安守田土、依时而行,因此人与土地、气候的关系十分密切,形成了一种固守本土、安定守成、质朴厚重、崇尚和平的内倾性文化。
英美民族则长期生活在动荡不安、气候恶劣的海洋环境中,有更多的与自然作斗争、顽强求生存的需求与内在不足、不断向外寻求满足自己的需要,促使其养成求变好奇、流动进取、崇尚竞争的民族个性,形成了一种典型的外倾性文化。
汉英民族生存的客观自然地理环境不同,使其形成了不同的个性特征,也影响了各自的生存方式,产生了不同的物质文化,并促成了不同的精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