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之战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1、为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义项。
①穆公访.诸蹇叔
A 询问
B 拜访
C 查访
②殽有二陵焉.
A 代词,之
B 语气词,啊
C 兼词,于此
2、在下列句子中()部分补出省略部分。
①杞子自郑使()告于秦
②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③公使()谓之曰
3、为下列句子选择正确的翻译。
①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A 如果派兵前来,郑国就可以得到了
B 如果暗中派兵前来,郑国的都城就可以得到了
C 你派兵前来,郑国就可以得到了
D 你暗中派兵前来,郑国的都城就可以得到了
②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A 动用军队去袭击远方的国家,这种传闻是不对的
B 动用军队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不是我听说过的事
C 使军队劳累去袭击远方的国家,这种传闻是不对的
D使军队劳累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不是我听说过的事
③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A 军队劳苦却没有用武之地,一定会有违背军纪不服约束的情绪
B 军队劳苦却没有用武之地,一定是违背军心
C 军队勤奋去做却没有成绩,一定会有违背军纪不服约束的情绪
D 军队勤奋去做却没有成绩,一定是违背军心
④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A 我肯定死在这里了,你来收骨头吧
B我肯定死在这里了,余下的事就是你来收骨头吧
C 你肯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骨头
D你肯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余下的事就是到那里去收你的骨头吧
5、概括蹇叔和秦穆公的性格特征。
蹇叔:
秦穆公:
6、蹇叔战争的分析在全文之中起什么作用?。
曹刿论战与秦晋崤之战文言文阅读题附答案曹刿论战与秦晋崤之战文言文阅读题附答案(一)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日:“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日:“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日:“未可:”齐人三鼓。
刿日:“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日:“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日:“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二)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日:“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①,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②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
选自《左传.秦晋崤之战》注释:①管:钥匙。
②无乃:大概。
17.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间又何间焉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B.故公问其故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C.信必以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十则》)D.属忠之属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18.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9,选文(一)略写了长勺之战的.过程,你是如何理解的?(3分)20,选文(二)写蹇叔对秦国准备攻打郑国的看法,结合选文(一)说说曹刿和蹇叔对战争取胜因素的看法有何不同?(2分)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答案17.D(2分)18.(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会按照实情处理。
《秦晋崤之战》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秦晋崤之战》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下面是小编为您带来的是《秦晋崤之战》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秦晋崤之战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穆公访诸蹇叔。
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
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
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胃而下,超乘者三百乘。
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
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
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
奉不可失,敌不可纵。
纵故,患生;违天,不祥。
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
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
《秦晋崤之战》练习一、解释常见实词含义1居则具一日之积
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3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4彼实构吾二君
5秦伯素服郊次
二、找出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1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2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3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
4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
5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
6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
三翻译句子
1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2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3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
四、指出虚词“其”的意义与用法
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3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4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五、指出词类活用现象1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2秦师遂东
3秦违蹇叔,而以贪勤
民
4子墨衰绖
5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6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
7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曹刿论战与秦晋崤之战文言文阅读题附答案曹刿论战与秦晋崤之战文言文阅读题附答案「篇一」《曹刿论战》阅读下列两段选文,完成6—10题。
(12分)【甲】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乙】宋公①与楚人期②战于泓③之阳。
楚人济④泓而来。
有司⑤复曰:“请迨⑥其未毕济而系之。
”宋公曰:“不可。
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吾虽丧国之馀,寡人不忍行也。
”既济⑦,未毕陈⑧,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宋公曰:“不可。
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
”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
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
②期:约定时日。
③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
④济:过河。
⑤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
⑥迨:趁着。
⑦既:尽,完了。
⑧陈:通“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的字。
(2分)(1)彼竭我盈,故克之克:(2)然后襄公鼓之鼓: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D.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2)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译文:4.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
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2分)5.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参考答案:1.(1)战胜(攻破)(2)击鼓进军(答成“击鼓”也算对)(每小题1分)2.C (ABD三项均为介出所处,可译为“在”;C项为介出对象,可译为“对”)3.(1)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枯竭)了。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崤之战(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崤之战(节选)《左传》冬,晋文公卒。
庚辰..,将殡于曲沃。
出绛,柩有声如牛。
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
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
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明,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
崤有二陵焉。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
超乘者三百乘。
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
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
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
奉不可失,敌不可纵。
纵敌,患生,违天,不祥。
必伐秦师。
”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
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
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
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
《殽之战》练习题一、关于字词(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殽.山()蹇.叔()悖.心()犒.师()秣.马()衅.鼓()一眚.()饩.牵()(二)释加点字的含义。
1.北门之管.() 2. 穆公访诸..蹇叔()3.公辞.焉() 4. 尔墓之木拱.矣()5.秦师遂东.() 6. 轻.则寡谋()7.以乘韦..先() 8. 遽.告于郑()9.不可冀.也() 10.秦……以贪勤.民()11.彼实构.事二君() 12. 武夫子而拘诸原.()13.堕.军实而长寇仇() 14.不以累.臣衅鼓()15.素服郊次.() 16.不替.孟明()(三)填空。
1.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是《____》,又名《______》、《______》,其编者相传为春秋时期的鲁国史官_______。
2.《殽之战》记述了春秋时期两个诸候大国_____和_____在殽山进行的一次战争,主要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秦国的三帅等。
二、课文阅读练习(一)全文共九个场面,概括写出每个场面叙述的内容。
1.第一个场面:2.第二个场面:3.第三个场面:4.第四个场面:5.第五个场面:6.第六个场面:7.第七个场面:8.第八个场面:9.第九个场面:(二)据课文试分析秦穆公、蹇叔、原轸的形像。
(三)找出下列句中省略的成分,并根据句意在省略的地方补出被省略的词语。
1.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与东门之外。
2.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3.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4.必死是间。
5.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6.杞子自郑命使告于秦……(四)翻译下列各句。
1.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2.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
3.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4.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
(五)背诵“文赢请三师”至“三年将拜君赐”一段。
三、阅读练习(一)阅读下面的课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崤之战》冬,晋文公卒。
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
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越过。
轶,超越】;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派】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秘密出兵】以来,国可得也。
”穆公访诸蹇叔。
蹇叔曰:“劳【劳累不堪】师以袭远【远方的郑国】,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大概】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所得】,必有悖心【怨恨之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辞谢,没有采纳】焉。
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肴。
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君主,帝王】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同“避”躲避】风雨也。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向东进】。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一跃而上车】者三百乘。
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
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做买卖】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您】将步师出于敝邑,敢【敬辞,冒昧地】犒从者。
不腆敝邑,为【如果,假如】从者之淹【久留】,居则具【供给】一日之积【粮食】,行则备一夕之卫。
”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同“砺”磨刀石】兵、秣马矣。
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同“粢”粮食,干粮】饩牵竭矣。
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
奉不可失,敌不可纵。
纵故患生;违天不祥。
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
《秦晋崤之战》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下面是小编为您带来的是《秦晋崤之战》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秦晋崤之战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穆公访诸蹇叔。
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
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
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胃而下,超乘者三百乘。
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
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
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
奉不可失,敌不可纵。
纵故,患生;违天,不祥。
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
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
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
《崤之战》学案《<崤之战>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崤之战》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分析文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4、探讨战争胜负的原因和历史教训。
二、作品简介《崤之战》是《左传》中的一篇著名战役记录。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和人物事迹,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历史进程。
三、背景知识1、时代背景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霸权,经常发生战争。
2、秦晋关系秦国和晋国是春秋时期的两个大国,两国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矛盾。
在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曾得到秦穆公的帮助,两国关系友好。
但随着两国势力的扩张,利益冲突逐渐加剧。
四、课文解读1、字词解析(1)实词“劳”:慰劳。
“腆”:丰厚。
“脯”:干肉。
“饩”:活的牲口。
“遽”:匆忙。
“原”:原野。
(2)虚词“以”:①介词,用;②介词,因为;③连词,表目的,来。
“焉”:①兼词,于之;②疑问代词,哪里。
“其”:①代词,他们的;②语气助词,表揣测。
(3)句式①判断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②宾语前置句:“何厌之有?”③状语后置句:“以其无礼于晋。
”2、内容梳理文章开篇交代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的原因。
郑国大夫烛之武凭借出色的口才,说服秦穆公退兵,瓦解了秦晋联盟。
后来,晋文公去世,秦穆公想趁机向东扩张,派兵攻打郑国。
但秦军在返回途中,在崤山遭遇晋军的伏击,全军覆没。
3、人物形象(1)秦穆公:有野心,但决策失误,不听蹇叔的劝阻,最终导致失败。
(2)蹇叔:深谋远虑,能预见到秦军出征的危险,但无法改变秦穆公的决定。
(3)晋襄公:果断勇敢,善于抓住战机,一举击败秦军。
五、战争胜负原因分析1、秦国方面(1)战略失误:秦穆公盲目出兵,没有充分考虑到地理环境和敌人的实力。
(2)不听劝谏:蹇叔多次劝阻,但秦穆公一意孤行。
《殽之战》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一、学习要点(一)作品简介《殽之战》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
《左传》是记载中国春秋时期历史的编年史书。
多用事实解释《春秋》,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春秋》记事太简,于是有三本为这部经书作解释的“传”,除《左传》外,还有《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
西汉时称《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据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说,作者是鲁国的左丘明。
据杨伯峻考证,《左传》大约作于公元前403~前386年之间。
《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
其中保存了许多宝贵的哲学思想资料,反映了西周末期已开始动摇的宗教天道观的进一步瓦解,记录了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说、无神论和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发展。
例如,周内史叔兴认为“陨石”等现象是“阴阳之事”,并非鬼神借以预示吉凶;“吉凶由人”。
秦国医和认为疾病不是鬼神作祟,而是阴、阳、风、雨、晦、明“六气”作用的结果。
鲁国梓慎和叔孙昭子认为日蚀和水灾、旱灾是阴阳相克引起的。
晋国史墨认为“地有五行”。
宋国子罕认为“天生五材”,把由五行构成的自然界看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郑国子产认为“天道远、人道迩”,用宝物祭神不足禳除火灾。
齐国晏婴在论述“和”与“同”的区别时,表述了相异、相反的事物可以“相成”、“相济”的朴素辩证思想。
晋国史墨还提出了“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的变化观点。
(二)背景简介秦、晋两国的关系在春秋时代是颇为特殊的。
它们为了各自的利益结成联盟,并“联姻”来巩固这个联盟。
晋献公的女儿是秦穆公的夫人,是晋文公(名重耳)、晋惠公(名夷吾)的姐姐,秦穆公后来又把自己的女儿先嫁给晋惠公的太子围(晋怀公),后又嫁给晋文公。
晋献公晚年因为听信宠妃骊姬的谗言,逼迫太子申生自杀,重耳与夷吾流亡国外。
晋献公死后,晋国局势混乱,晋惠公和晋文公都先后依靠秦国的力量回国为君。
秦穆公实际上是要建立自己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晋惠公由于背信弃义,没有处理好跟秦国的关系,联盟曾一度破裂。
秦晋崤之战阅读答案秦晋崤之战阅读答案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并对今后的学习做出调整。
那么一般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秦晋崤之战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秦晋崤之战阅读答案1秦晋崤之战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穆公访诸蹇叔。
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
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
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胃而下,超乘者三百乘。
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
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
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
奉不可失,敌不可纵。
纵故,患生;违天,不祥。
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
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
14《秦晋肴之战》(字词答案)14、《秦晋肴之战》(字词答案)“秦金飞战争”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冬天,晋文公死了,死吧,死吧。
2人将被埋葬在Quwo_______________________;葬礼上。
3.棺材听起来像牛的棺材。
4.布颜让医生拜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生命中的大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君命大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君向我们发布战争命令....7.将有西师过轶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边的军队..8.将有西师过轶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越过..9.击之,必大捷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攻打.10.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____________________钥匙.11.若潜师以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秘密.12.国可得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都,都城.13.穆公访诸蹇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兼词,“之于”.14.师劳力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军队疲劳..15.师劳力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力量都用完了..16.远程主要待机,远程主要主要待机,远程主要待机,远程主要待机,一遥远国家的君主(指郑郑国国)远主要待机(指郑郑郑国)的国家,远主要待机,远主要待机,远的主要待机,远的主主国家的君主(指郑国)的国家)远主要待机,远主要待机,远主要待机,远主要待机,远主要待机,远主要待机,远主要待机,远主要待机,主要待机,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由??BA(固定句型)。
)(高三上)《秦晋崤之战》练习答案1.《春秋左氏传》,左丘明,编年体,解释经书,《春秋》2.⑴钥匙;⑵暗地里、悄悄地;⑶兼词,之于;⑷拒绝;⑸参加;⑹同“避”,躲避;⑺抵御,抵抗;⑻这,这个;⑼往东进军;⑽轻狂放肆;⑾丰厚,富饶;⑿停留,驻扎;⒀磨砺;喂饱;⒁通“闲”,休息;⒂送,给予;⒃使……结怨;⒄通“餍”,满足,甘心;⒅放掉;⒆能“隳”,损害,毁坏;⒇通“缧”,捆绑犯人的绳子。
3.⑴结构助词,做的事情;⑵代词,代“功劳”;⑶句中语气助词,不译;⑷表反问语气的副词,可译为“岂”、“难道”;⑸句末语气助词,不译;⑹代词,蹇叔的意见;⑺副词,表示时间的承接;⑻副词,表前因后果。
4.D,(1)染黑;(2)穿黑色衣服;(3)(4)为……请求5.⑴远方国家的君王作好了准备,恐怕不行吧?⑵我们国君听说您将行军到敝国去。
⑶住下就准备一天的军需给养,要走就做好一夜的保卫工作。
⑷我听说过,一旦放走了敌人,会给后世几代留下祸患。
⑸战士竭尽全力才把他们从战场上抓回来,妇人几句话就从都城把他们放走了。
⑹秦穆公穿着简朴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向着军队哭着。
6.原轸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栾枝未报秦施,而伐其师7.(1)讥刺晋君放虎归山的愚蠢;(2)嘲笑阳处父诱捕的徒劳;(3)暗示报仇雪恨的决心8.决策阶段:蹇叔谏伐郑、蹇叔哭秦师;行军阶段:王孙满观秦师、弦高犒秦师;战争阶段:郑国巧辞逐客、原轸论击秦师;战后阶段:先轸怒斥纵囚、秦伯引咎自责。
9.本文以蹇叔论战为全文纲领,按秦军东征活动始末时间顺序,把秦晋郑三方有条不紊地组织起来,从各个侧面与战争的前因后果,印证篇首蹇叔对这场战争的分析。
作者的意图不在于“叙战”,而在于“论战”——揭示战争胜负的因果规律:贪暴轻狂必败,知己知彼必胜。
故而文章只用一句话略写秦晋崤之战,使全文中心突出,详略得当。
《苏武传》练习答案1.《汉书》班固孟坚东汉纪传体断代班昭班超2. ①职位②升迁③屡次④辈分⑤乘便⑥送⑦逐渐⑧正⑨暗中⑩拜访⑾财物⑿告诉⒀如果⒁报告⒂囚禁⒃跟外界隔绝⒄生育⒅全部3.A4.B5.D6.C7.⑴以汉朝使节的身份屈身受审,玷辱国家的使命,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⑵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才,我为什么要见你⑶把他(苏武)和部下常惠等人分开,分别安置别的地方8.卫律:先“威逼”再“利诱”,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殽之战》能力训练检测能力训练检测(一)给下列加红的字注音殽蹇悖与师胄乘韦犒腆遽圃脯饩囿轸栾衰绖眚堕唾累稽首阳处父骖殽(yáo)蹇(jiǎn)悖(bâi)与(yù)师胄(zhòu)乘韦shâng wãi 犒(kào)腆(tiǎn)遽(jù)圃(pǔ)脯(fǔ)饩(xì)囿(yòu)轸(zhěn)栾(luán)衰绖(cuī diã)眚(shěng)堕(huī)唾(tuò)累(lãi)稽(qǐ)首阳处父(fǔ)骖(cān)(二)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1.文王之所辟风雨也2.则束载、厉兵、秣马矣3.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 4.堕军实而长寇仇5.乡师而哭1.辟——避,躲避 2.厉——砺,磨3.厌——餍,满足 4.堕——隳,毁弃5.乡——向(三)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古义1.国可得也 2.君何辱讨焉 3.妇人暂而免诸国1.国都 2.屈尊 3.一下子国都(四)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1.劳师以袭远 2.秦师遂东3.左右免胄而下 4.入险而脱5.束载厉兵秣马 6.吾子取其麇鹿,以闲敝邑7.为从者之淹行则备一夕之卫 8.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9.子墨衰绖/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10.秦伯素服郊次 11.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12.弦高将市于周13.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1.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 师以袭远(形容词用如名词,远方的国家。
) 2.秦师遂东(方位名词用如动词,向东进军。
)3.左右免胄而下(方位名词用如动词,下车步行。
)4.入险(形容词用如名词,险要的地方。
)5.束载(动词用名词,装载之物)厉(名词用作动词,磨)兵秣(名词用如动词,喂草料)马6.吾子取其麇鹿,以闲(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闲暇)7.为(介词,读wâi)从者之淹,行则备一夕之卫(动词用如名词,保卫工作) 8.秦违蹇叔,而以贪勤(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苦)民9.子墨(名词用如动词,穿上染黑的丧服。
《崤之战》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蹇.()悖.()甲胄.()犒.师()遽.()脯.()饩.()具囿.()栾.枝()衰绖()眚.()累.臣()稽.首()骖.()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2.则束载、厉兵、秣马矣()3.堕军实而长寇仇() 4. 乡师而哭()
三、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劳.师以袭远2.秦师遂东.
3.入险.而脱4.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5.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6.晋于是始墨.
7.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8.弦高将市.于周
9.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
四、判断下列四句中“其”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A.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B.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C.行李之往来,供其发困
D.吾其还也
五、判断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先指出词性,再解释。
1.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2.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3.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
4.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
5.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6.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
影响中国历史的战争
就在晋国成为中原霸主的过程中,西边的秦国在秦穆公的领导下,国力也日益强盛,只可惜,秦国地处偏壤,其东进窥探中原之路被晋国阻挠,因此秦穆公在位30多年,仍未能达成称霸中原的愿望。
周襄王二十四年(西元前628年),郑文公、晋文公相继逝世。
就在此时,戍守在郑国的秦国大夫杞子派人禀报秦穆公,他已掌握郑都北门钥匙,假如秦国出兵来袭,他可以作为内应,如此就能拿下郑国。
杞子的主意打动了秦穆公。
然而,秦国若要远袭郑国,从秦都到郑都约一千五百华里,而且中间需经过桃林、殽函等险要地区,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军事行动。
因此蹇叔谏道:“我军越千里以袭人,郑必知之,我军劳而力竭,欲攻敌人之有备,实无成功之望。
”秦穆公不听劝阻,执意要越过晋境偷袭郑国。
他以孟明视(名相百里溪之子)、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人为将,精锐尽出,志在必得。
秦军出兵袭郑的消息被晋国得知。
晋襄公为维护霸业,决心打击秦国,于是派遣卿大夫先轸率军秘密赶至崤山,控制崤山北麓险要路段,并连合姜戎军队,埋伏在隘道两侧,布成一个庞大的陷井以待秦军。
周襄王二十五年(西元前627年)春,秦军通过崤山隘道,越过晋军南境,抵达滑国(今河南偃师东南),正好与郑国贩牛商人弦高相遇。
弦高为人机警,断定秦军此行必定是前往偷袭郑国,于是牵了12头牛,假托其乃奉郑君之命,特地前来犒劳秦军。
秦军将领孟明视听了弦高这一番话,以为郑国早有防备,不敢再进,于是撤军回秦。
回程中,秦军再次行经崤山。
秦军由于疏于戒备,对晋军的埋伏全然不知,而晋国军队以逸待劳,见秦兵已经全部进入伏击地域,立即封锁峡谷,发起猛攻。
这段道路崎岖狭窄,秦国大军陷于隘道之中,进退不能,前后不能相应,惊恐大乱之中,全军被歼灭。
这次秦晋崤之战是中国春秋时代众多战事中一次典型的彻底歼灭战,而且战争中显示了利用复杂地形作战的成功效果,也体现了设阵、埋伏、围歼等战术运用,在中国战争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而在春秋历史舞台方面,崤战之后,秦、晋在五年之中又发生了数次战役,这段期间,晋国的中原霸业被秦国牵制,因此使得中原宿敌──楚国趁机将其势力往中原扩张,成了日后晋、楚再战的导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