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提要晁补之《鸡肋集》校注
- 格式:docx
- 大小:41.37 KB
- 文档页数:8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东皋子集》·三卷(两江总督采进本)唐王绩撰。
绩字无功,太原祁人。
隋大业中授秘书省正字。
出为六合丞。
归隐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唐初以前官待诏门下,复求为太乐丞。
後乃解官归里。
是身事两朝,皆以仕途不达,乃退而放浪於山林。
《新唐书》列之《隐逸传》,所未喻也。
然绩为王通之弟,而志趣高雅,不随通聚徒讲学,献策干进,其人品亦不可及矣。
史称其简放嗜酒,尝作《醉乡记》、《五斗先生传》、《无心子传》。
其《醉乡记》为苏轼所称。
然他文亦疏野有致。
其诗惟《野望》一首为世传诵。
然如《石竹咏》,意境高古。
《薛记室收过庄见寻诗》二十四韵,气格遒健。
皆能涤初唐俳偶板滞之习,置之开元、天宝间,弗能别也。
《唐书·艺文志》载绩集五卷,陈振孙《书录解题》亦云“其友吕才鸠访遗文,编成五卷,为之序”。
而今本实止三卷。
又晁公武《读书志》引吕才序,称绩年十五,谒杨素,占对英辨。
薛道衡见其《登龙门忆禹赋》,叹为今之庾信。
且载其卜筮之验者数事。
今本吕才序尚存,而晁公武所引之文则无之。
又序称“鸠访未毕,缉为三卷”,与《书录解题》不合。
其《登龙门》一赋亦不载集中。
或宋末本集已佚,後人从《文苑英华》、《文粹》诸书中采绩诗文,汇为此编,而伪托才序以冠之,未可知也。
此本为明崇祯中刊本。
卷首尚有陆淳序一首,晁、陈二家目中皆未言及。
其真伪亦在两可间矣。
△《寒山子诗集》·一卷、附《丰干拾得诗》·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案寒山子,贞观中天台广兴县僧。
居於寒岩,时还往国清寺。
丰干、拾得则皆国清寺僧也。
世传台州刺史闾邱允遇三僧事,踪迹甚怪。
盖莫得而考证也。
其诗相传即允令寺僧道翘寻寒山平日於竹木石壁上及人家厅壁所书,得三百馀首。
又取拾得土地堂壁上所书偈言,并纂集成卷。
丰干则仅存房中壁上诗二首。
允自为之序。
宋时又名《三隐集》,见淳熙十六年沙门道南所作记中。
《唐书·艺文志》载寒山诗入释家类,作七卷。
今本并为一卷,以拾得、丰干诗别为一卷附之,则明新安吴明春所校刻也。
晁补之简介_晁补之的诗全集_古诗大全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
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
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
与张耒并称“晁张”。
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
诗学陶渊明。
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
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
着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晁补之的诗全集:《吴松道中二首其二》作者为元代文学家晁补之。
其全文如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咏素蝶诗》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孝绰。
其全文如下: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翻译】素蝶随蜜蜂在翠绿的香草蕙间环绕,为了躲避雀而隐匿在青薇间。
和旭日一同起飞,争着飞向天空,忽然大风袭来,只好匆忙踏上回程。
经常在繁花、参差不齐的绿叶间飞荡。
希望花朵不要凋谢;愿与嘉树长久相依。
《临江仙·信州作》作者为唐代诗人、文学家晁补之。
其古诗全文如下: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
松间药臼竹间衣。
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一个幽禽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月斜西院愈声悲。
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水龙吟·次韵林圣予惜春》作者为宋代文学家晁补之。
其古诗全文如下:问春何苦勿勿,带风伴雨如驰骤。
幽葩2细萼,小园低槛,壅培未就。
吹尽繁红,占春长久,不如垂柳。
算春长不老,人愁春老,愁只是、人间有。
春恨十常八九,忍轻孤、芳醪经口。
那知自是,桃花结子,不因春瘦。
世上功名,老来风味,春归时候。
最多情犹有,尊前青眼,相逢依旧。
【翻译】试问春光,你为何这样行色匆匆,带着风伴着雨奔驰急骤。
绿萼纤细香花清幽/a/26395htm,小园里栏槛低矮,刚刚壅土培苗,花枝尚未挺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
一、背景介绍
1.1 四库全书的概述
1.2 四库全书总目的重要性
二、四库全书总目的历史演变
2.1 初编和清理
2.2 补正和修订的必要性
2.3 补正的方法和原则
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具体内容
3.1 经部总目
3.1.1 《五经总义》
3.1.2 《经籍考异》
3.1.3 《经籍疏证》
3.1.4 《经籍纂例》
3.2 史部总目
3.2.1 《通志考》
3.2.2 《通志疏证》
3.2.3 《通志纂例》
3.2.4 《通志补正》
3.3 子部总目
3.3.1 《子部总目》
3.3.2 《子部考异》
3.3.3 《子部疏证》
3.3.4 《子部纂例》
3.4 集部总目
3.4.1 《集部总目》
3.4.2 《集部考异》
3.4.3 《集部疏证》
3.4.4 《集部纂例》
四、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的意义和影响
4.1 对学术研究的重要性
4.2 对文化传承的意义
4.3 对后人研究的影响
五、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5.1 古籍整理中的困难和问题
5.2 利用现代技术解决方案
5.3 加强团队合作和专业人才培养
六、结论
6.1 四库全书总目补正的重要性再强调
6.2 补正工作的前景和展望。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御选古文渊鉴》·六十四卷康熙二十四年,圣祖仁皇帝御选,内阁学士徐乾学等奉敕编注。
所录上起《春秋左传》,下迨於宋,用真德秀《文章正宗》例。
而睿鉴精深,别裁至当,不同德秀之拘迂。
名物训诂,各有笺释,用李善注《文选》例。
而考证明确,详略得宜,不同善之烦碎。
每篇各有评点,用楼《古文标注》例。
而批导要,阐发精微,不同之简略。
备载前人评语,用王霆震《古文集成》例。
而罗赅备,去取谨严,不同霆震之芜杂。
诸臣附论,各列其名,用五臣注《文选》例。
而夙承圣训,语见根源,不同五臣之疏陋。
至於甲乙品题,亲挥奎藻,别百家之工拙,穷三准之精微,则自有总集以来,历代帝王未闻斯著,无可援以为例者。
盖圣人之心无不通,圣人之道无不备。
非惟功隆德盛,上轶唐虞,即乙鉴之馀,品题文艺,亦词苑之金桴,儒林之玉律也。
虽帝尧之焕乎文章,何以加哉!△《御定全唐诗》·九百卷康熙四十二年,圣祖仁皇帝御定。
诗莫备於唐。
然自北宋以来,但有选录之总集,而无辑一代之诗共为一集者。
明海盐胡震亨《唐音统签》始,罗成帙,粗见规模,然尚多所舛漏。
是编禀承圣训,以震亨书为稿本,而益以内府所藏《全唐诗》集。
又旁采残碑、断碣、稗史、杂书之所载,补苴所遗,凡得诗四万八千九百馀首,作者二千二百馀人,冠以帝王、后妃,次以乐章、乐府,殿以联句、逸句、名媛、僧道、外国、仙神、鬼怪、谐谑及诸杂体。
其馀皆以作者先後为次,而以补遗六卷、词十二卷别缀於末。
网罗赅备,细大不遗。
然如《册府元龟》所载唐高祖《赐秦王诗》,则考订其伪托。
又旧以六朝人误作唐人者,如陈昭仪、沈氏、卫敬瑜妻之类;以六朝人讹其姓名误为唐人者,如杨慎即陈阳慎、沈烟即陈沈炯之类;以六朝诗误入唐诗者,如吴均《妾安所居》、刘孝胜《武陵深行》误作曹邺,薛道衡《昔昔盐》误作刘长卿之类;唐诗之误以诗题为姓名者,如上官仪《高密公主免词》作《高密诗》、王维《慕容承携素馔见过诗》作《慕容承诗》之类,亦并正。
《四库全书总目》著录提要解读——以《分类补注李太白集》
为例
孙潘懿
【期刊名称】《今古文创》
【年(卷),期】2024()4
【摘要】《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最大的官修图书目录,《分类补注李太白集》作
为现存最早的李白集注本收录于《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四库馆臣从传世情况、名
目及编次、考证正误及撰注者生平四个方面对其进行评点。
通过考辩,发现由《分
类补注李太白集》提要的个案反映了《四库全书总目》存在考辩有欠精核、评点精练中肯和受正统观念影响的突出特点。
【总页数】3页(P35-37)
【作者】孙潘懿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
【相关文献】
1.《四库全书总目》词集提要考辨——以《梦窗词提要》为例
2.《蒙求》作者究
竟是哪个李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疏漏1例3.《文渊阁四库全书总目》词曲
类提要考证——以《安陆集》为例4.《四库提要》“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条辨正
5.中国古代书目提要结构功能识别研究——以《四库全书总目》著录的古代科技文献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库全书》史部史抄类(3种,存目40种,共43种)提要《四库全书》史部史抄类(3种,存目40种,共43种)提要卷六十五?史部二十一○史钞类帝魁以後书,凡三千二百四十篇,孔子删取百篇。
此史钞之祖也。
《宋志》始自立门。
然《隋志?杂史类》中有《史要》十卷,注“汉桂阳太守卫飒撰,约《史记》要言,以类相从”。
又有《三史略》二十卷,吴太子太傅张温撰。
嗣後专钞一史者,有葛洪《汉书钞》三十卷、张缅《晋书钞》三十卷。
合钞众史者,有阮孝绪《正史削繁》九十四卷。
则其来已古矣。
沿及宋代,又增四例。
《通鉴总类》之类,则离析而编纂之。
《十七史详节》之类,则简汰而刊削之。
《史汉精语》之类,则采摭文句而存之。
《两汉博闻》之类,则割裂词藻而次之。
迨乎明季,弥衍馀风。
趋简易,利剽窃,史学荒矣。
要其含咀英华,删除冗赘,即韩愈所称记事提要之义,不以末流芜滥责及本始也。
博取约存,亦资循览。
若倪思《班马异同》惟品文字,娄机《班马字类》惟明音训,及《三国志文类》总汇文章者,则各从本类,不列此门。
△《两汉博闻》?十二卷(两淮盐政采进本)明嘉靖中黄鲁曾刊本。
不著撰人名氏。
案晁公武《读书志》,乃宋杨侃所编也。
侃,钱塘人,端拱中进士,官至集贤院学士。
晚为知制诰,避真宗旧讳,更名大雅。
是编摘录前後《汉书》,不依篇第,不分门类。
惟简择其字句故事列为标目,而节取颜师古及章怀太子《注》列於其下。
凡《前汉书》七卷、《後汉书》五卷。
虽於史学无关,然较他类书采摭杂说者,究为雅驯。
《後汉书》中间有引及《前汉书》者,必标颜师古字。
而所引梁刘昭《续汉志注》,乃与《章怀注》无别,体例未免少疏。
至所列纪传篇目,亦往往多有讹舛。
然如《四皓》条下引《颜师古注》曰:“四皓称号,本起於此,更无姓名可称。
盖隐居之人,匿迹远害,不自标显,秘其氏族,故史传无得而详。
至於皇甫谧、圈称之徒及诸地理书说,竟为四人安姓字。
自相错互,语又不经。
班氏不载於书,诸家皆臆说。
今并弃略,一无取焉”云云。
《四库全书总目》明人别集提要订误十八则作者简介何宗美,文学博士,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明清文学研究,出版《文人结社与明代文学的演进》《〈四库全书总目〉的官学约束与学术缺失》等专著。
余嘉锡先生《四库提要辨证》序曰:“《四库》所收,浩如烟海,自多未见之书。
而纂修诸公,绌于时日,往往读未终篇,拈得一义,便率尔操觚,因以立论,岂惟未尝穿穴全书,亦或不顾上下文理,纰漏之处,难可胜言。
”他所说的存在于《四库全书总目》中的“难以胜言”的“纰漏”,在明人别集提要中迄今为止还很少有人专作考辨,拙著《明代文学还原研究——以〈四库总目〉明人别集提要为中心》亦限于宏观研究的模式,因此逐篇的考辨仍付阙如。
笔者近日着力这一方面的工作,发现《总目》“纰漏”遗留之未考者在在皆是,兹整理若干则如下,以作《辨证》之补充,并就正于方家。
一、危素《说学斋稿》提要(一)据《千顷堂书目》,其文集本五十卷,明代已散佚不存。
按,清代《千顷堂书目》载“危素《说学斋集》五十卷,又《云林诗集》一卷”,则不能说“明代已散佚不存”。
又,明焦竑《国史经籍志》亦载“危素学士集五十卷”。
归有光跋《说学斋稿》只云“公集五十卷,尚未之获见”,未言时已散佚。
散佚之说,最早出自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曰“有文集五十卷,宋元史稿若干卷,皆失传”。
朱彝尊也说过“太朴《说学斋文》,传钞都非足本”。
看来,从归有光到钱谦益、朱彝尊,再到后来的四库馆臣,都没有见过危素文集的五十卷本。
但焦竑、黄虞稷又有确载。
那么,这多少有点蹊跷的五十卷本到底是否存在呢?以下两条材料足以解开这一谜底。
首先是与危素同时的宋濂所作的《故翰林侍讲学士中顺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危公新墓碑铭》,该文载曰:“有文集五十篇,奏议二卷,宋史稿五十卷,元史稿若干篇藏于家。
”原来,危素文集根本就不存在“五十卷”之说,而是“五十篇”,五十卷指的是他另一著述《宋史稿》。
其次是明中期廖道南《殿阁词林记》中的危素本传,载“所著有宋史稿、元史稿、文集五十篇、奏议三卷”,亦说是“文集五十篇”而非“五十卷”,与宋濂的说法相同。
《四库集部提要汇辑汇校汇考》“考论”三则江庆柏【摘要】各四库提要著录的《离骚图》一书,有萧云从原绘本与乾隆年间补绘本的差异,致使纂修者、纂修时间以及书名、卷数也都有差异,体现了四库全书纂修的阶段性特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与文津阁《四库全书》本《曹子建集》,据以缮录的不是同一个本子;文津阁本与明活字本相同处甚多,但也并不是简单的照录;今人《四库提要辨证》用明活字本来评说文渊阁本的错误,并不合适.宋晁补之《鸡肋集》提要的模糊说法对后世造成了误解.【期刊名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00)001【总页数】6页(P96-101)【关键词】四库提要;《钦定补绘离骚全图》;《曹子建集》;《鸡肋集》【作者】江庆柏【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6.3清萧云从原图、乾隆四十七年奉敕补绘《钦定补绘离骚全图》二卷“考论”本书《文渊阁提要》《文溯阁提要》《文津阁提要》,均校上于乾隆四十九年十一月,是同一时间所上。
故三篇提要文字内容完全相同。
《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与《文渊阁提要》内容有一处差异。
《文渊阁提要》云:“考《天问》序称:‘屈原放逐,彷徨山泽,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谲佹,及古圣贤怪物行亊,因书其壁,呵而问之。
’是《楚辞》之兴,本由图画而作。
”“《楚辞》之兴”,《总目》作“《天问》一篇”。
《文渊阁提要》之所以在引用了《天问》序之后,说“是《楚辞》之兴,本由图画而作”,可能与下文所说“后世读其书者,见所征引,自天文地理、虫鱼草木,与凡可喜可愕之物,无不毕备”等等有关。
《文渊阁提要》认为这是就整个《楚辞》而说的,并非仅限于《天问》一篇,故称“是《楚辞》之兴”。
然《楚辞》之兴固与图画有一定关系,但将全部《楚辞》的兴起均归之于此并不确切。
《总目》定稿改作“《天问》一篇”,即明确认为见壁间画图呵问而作的仅仅是《天问》一篇,而与其它篇章没有关系。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共426册)书目详表(带详细页码)集部第001册-001页楚辞集解?蒙引?考异集部第001册-343页离骚草木疏补集部第001册-371页楚骚协韵集部第001册-371页读骚大旨集部第001册-409页楚辞听直?合论集部第002册-001页楚辞评林集部第002册-144页天问补注集部第002册-156页楚辞灯集部第002册-156页楚怀襄二王在位事迹考集部第002册-243页九歌注集部第002册-243页离骚经注集部第002册-261页离骚经解略(离骚经解)集部第002册-265页离骚解集部第002册-275页楚词九歌解集部第002册-295页读骚列论集部第002册-301页读骚管见集部第002册-301页离骚中正集部第002册-335页屈骚心印集部第002册-409页楚辞新集注(楚辞新注)集部第002册-505页屈子章句(楚辞章句)集部第003册-001页诸葛丞相集集部第003册-154页陶元亮诗(陶诗析义)集部第003册-219页东山草堂陶诗笺(陶诗笺)集部第003册-276页陶诗汇注集部第003册-344页漫叟拾遗集部第003册-359页李诗钞述注集部第003册-582页杜工部七言律诗(杜律注)集部第004册-001页读杜诗愚得(读杜愚得)集部第004册-001页重定杜子年谱诗史目录(杜子年谱诗史目录)集部第004册-343页杜工部诗通(杜诗通)集部第004册-467页杜律意注集部第004册-500页杜诗钞述注集部第005册-001页杜律意笺集部第005册-080页杜诗分类集部第005册-335页杜工部诗说(杜诗说)集部第005册-335页杜诗概说集部第005册-511页集部006册-001页读书堂杜工部诗集注解集部第005册-511页集部006册-001页杜工部编年诗谱目集部第006册-270页杜诗会粹集部第007册-001页杜诗论文集部第007册-525页集部008册-001页杜诗阐集部第008册-255页杜律详解(杜律疏)集部第008册-517页集部009册-001页读杜心解集部第009册-199页类笺唐王右丞诗集?文集(类笺王右丞集)集部第009册-480页樊绍述集(樊绍述集注)集部第010册-001页玉川子诗集(玉川子诗集注)集部第010册-135页西昆发微集部第010册-156页李长吉歌诗(李长吉歌诗汇解)集部第010册-269页丰溪存稿集部第010册-283页文正公尺牍(范文正公尺牍)集部第010册-303页居士集集部第011册-001页欧阳先生遗粹(欧阳遗粹)集部第011册-088页重编东坡先生外集(东坡外集)集部第011册-577页苏文忠公胶西集(东坡守胶西集)集部第012册-001页苏文奇赏集部第013册-001页东坡禅喜集集部第013册-087页东坡养生集集部第014册-001页苏诗摘律集部第014册-068页支离子诗(支离子集)集部第014册-081页山谷老人刀笔(山谷刀笔)集部第014册-207页黄太史精华录(精华录)集部第014册-261页后山居士诗集(后山诗集)集部第014册-344页舒双峰先生存稿(双峰存稿)集部第014册-416页集部015册-001页宋李忠定公奏议选?文集选(李忠定集选) 集部第015册-266页林泉结契集部第015册-282页具茨晁先生诗集(晁冲之诗)集部第015册-306页汪文定公集(别本江文定集)集部第015册-413页李延平先生文集(延平文集)集部第015册-518页芦川归来集(别本芦川归来集)集部第015册-576页陈文正公文集(陈文恭公集)集部第015册-637页志道集集部第015册-643页新刊庐陵诚斋杨万里先生锦绣策(锦绣论)集部第016册-001页批点分类诚斋先生文脍前集后集集部第016册-001页批点分类诚斋先生文脍前集?后集(分类诚齐文脍后集)集部第016册-193页蘂阁集集部第016册-202页晦庵文钞续集集部第016册-303页集部017-019册-001页朱子文集大全类编集部第019册-271页象山先生全集(别本象山文集)集部第019册-614页撙斋先生缘督集集部第020册-001页蛟峰批点止斋论祖(止斋论祖)集部第020册-054页南塘先生四六(南塘四六)集部第020册-073页骚略集部第020册-089页棠湖诗稿集部第020册-102页重编古筠洪城幸清节公松垣文集(松垣文集)集部第020册-151页臞轩先生四六(臞轩四六)集部第020册-214页献丑集集部第020册-220页断肠集集部第020册-246页巽斋先生四六(巽斋四六)集部第020册-267页选镌石堂先生遗集(石堂遗集)集部第020册-372页剪绡集集部第020册-387页汪水云诗钞集部第020册-409页刘须溪先生记钞(须溪记钞)集部第020册-488页何希之先生鸡肋集(鸡肋集)集部第020册-522页牧莱脞语集部第021册-001页赵宝峰先生文集(宝峰集)集部第021册-042页宋郑所南先生心史集部第021册-151页宋贞士罗沧洲先生集集部第021册-172页林屋山人漫稿(林屋山人集)集部第021册-193页遗山先生诗集(遗山诗集)集部第021册-387页松雪斋集集部第021册-454页草庐吴先生辑粹集部第021册-567页剡源先生文钞(剡源文钞)集部第021册-627页赵待制遗稿(赵仲穆遗稿)集部第021册-635页清江碧嶂集集部第021册-658页太平金镜策集部第021册-697页水镜元公诗集(水镜集)集部第022册-001页山林清气集集部第022册-019页道园集集部第022册-414页伯生诗后(虞伯生诗续编)集部第022册-441页选校范文白公诗集(范文白诗集) 集部第022册-556页揭曼硕文选(揭曼硕遗文)集部第022册-569页存复斋文集(存复斋集)集部第023册-001页啽呓集集部第023册-032页欧阳论范(论范)集部第023册-110页书林外集集部第023册-168页栖碧先生黄杨集(黄杨集)集部第023册-230页肃雝集集部第023册-260页倪云林先生诗集(倪云林诗集)集部第023册-360页韩山人诗集(韩山人集)集部第023册-440页九灵山房遗稿集部第023册-538页吴书山先生遗集(书山遗集)集部第023册-594页茶山老人遗集集部第023册-612页得用稿集部第024册-001页拱和诗集集部第024册-030页荻溪集集部第024册-069页大明宣宗皇帝御制集(明宣宗诗文) 集部第024册-268页元宫词集部第024册-277页朱枫林集(枫林集)集部第024册-383页槎翁文集(槎翁集)集部第024册-607页沧浪棹歌集部第024册-846页元辉集集部第025册-001页爱礼先生集(爱礼集)集部第025册-082页坦斋刘先生文集(坦斋文集)集部第025册-174页广游文集集部第025册-174页朱一斋先生文集(一斋集)集部第025册-264页甘白先生张子宜诗集(甘白集)集部第025册-272页时用集集部第025册-404页重刻秣坡先生文集集部第025册-524页竹居集集部第025册-538页海叟集(别本袁海叟诗集)集部第026册-001页安分先生集(安分斋集)集部第026册-133页三畏斋集集部第026册-160页白石山房逸稿(新本白石山房槁)集部第026册-250页静庵张先生诗集(静庵集)集部第026册-308页陈竹山先生文集(陈竹山文集)集部第026册-390页退庵邓先生遗稿(退庵遗稿)集部第026册-451页尹讷庵先生遗稿(尹讷庵遗稿)集部第026册-511页集部027册-001页黄文简公介庵集(黄介庵集)集部第027册-102页翰林学士耐轩王先生天游杂稿(王天游集)集部第027册-198页黄志宣公文集(黄忠宣集)集部第027册-443页坦庵先生文集(坦庵文集)集部第027册-520页松月集集部第027册-550页天台林公辅先生文集(林公辅集)集部第028册-001页逃虚子道余录集部第028册-001页逃虚子集补遗集部第028册-001页逃虚子类稿集部第028册-001页逃虚子诗集(逃虚子集)集部第028册-182页光庵集集部第028册-182页吴中古迹诗集部第028册-252页东里文集(别本东里文集)集部第028册-511页集部029册-001页胡文穆公文集(胡文穆集)集部第029册-199页节庵集集部第029册-256页澹然先生文集(澹然集)集部第029册-439页集部030册-001页觉非集集部第030册-072页刻曾西墅先生集(曾西墅先生集·西墅集)集部第030册-253页明永乐甲申会魁礼部左侍郎会稽质庵章公诗文集(质庵文集) 集部第030册-312页南斋先生魏文靖公摘稿(南斋摘稿)集部第030册-494页东冈集集部第031册-001页岁寒集集部第031册-071页芳洲文集集部第031册-071页芳洲先生年谱集部第031册-071页再和车行百咏集集部第031册-350页东行百咏集句集部第031册-395页赠言集部第031册-395页重刻袜线集(袜线集)集部第031册-522页石溪周先生文集(石溪文集)集部第032册-001页河汾集集部第032册-124页高漫士木天清氧集(木天清氧集)集部第032册-217页道山集集部第032册-322页草窗集集部第032册-431页马学士文集(别本澹轩集)集部第033册-001页尚约文钞(尚约居士集)集部第033册-169页淡轩稿集部第033册-325页吴竹坡先生文集?诗集集部第034册-001页畏庵周先生文集(畏庵集)集部第034册-076页呆斋前稿?存稿?续稿(呆斋集)集部第034册-076页刘文安公呆斋先生策略(呆斋集)集部第034册-414页重刻完庵刘先生诗集(完庵诗集)集部第034册-460页姚文敏公遗稿(姚文敏集)集部第034册-615页沈兰轩集(兰轩集)集部第035册-001页商文毅公集集部第035册-139页菉付堂稿集部第035册-335页卞郎中诗集集部第035册-524页白沙先生诗教解(白沙诗教解)集部第035册-524页白沙先生诗教外传(白沙诗教外传〕集部第035册-623页殿试策集部第035册-623页彭文宪公集(彭文宪集)集部第036册-001页古直先生文集(刘古直集)集部第036册-165页王端毅公文集(王端毅文集)集部第036册-274页鸣秋集集部第036册-301页王文肃公集(王文肃集)集部第036册-445页黎阳王太傅诗文集(王太傅集)集部第036册-519页黎阳王襄敏公疏议诗文辑略(王襄敏集) 集部第036册-644页张方洲奉使录(奉使录)集部第036册-661页彭文思公文集(彭文思集)集部第037册-001页礼庭吟集部第037册-027页石田先生诗钞?文钞(耕石斋石田集)集部第037册-167页桂坡集集部第037册-217页徐康懿公余力稿集部第037册-259页定庵集集部第037册-402页巽川祁先生文集(巽川集)集部第038册-001页柬泷遗稿集部第038册-078页闵庄懿公诗集(闵庄懿集)集部第038册-154页桃溪净稿集部第038册-514页沧洲诗集(沧洲集)集部第038册-661页陈剩大先生集(陈剩夫集)集部第039册-001页思玄集(思元集)集部第039册-193页文涞水诗?遗文(涞水集)集部第039册-210页龙皋文稿(龙皋文集)集部第039册-374页张东海先生诗集?文集(东海文集)集部第039册-503页集部04O册-001页张文僖公文集?诗集集部第040册-075页屠康僖公文集(太和堂集)集部第040册-273页文温州集集部第040册-373页石淙诗稿(石淙稿)集部第041册-001页东溪续稿?别稿(东溪稿)集部第041册-095页梅岩小稿集部第041册-284页马东田漫稿(东田漫稿)集部第041册-491页东田集集部第042册-001页碧川文选集部第042册-122页半江赵先生文集(半江集)集部第042册-381页柴墟文集(柴墟斋集)集部第042册-579页集部043册-001页蔡文庄公集部第043册-072页雪洲集(雪洲文集)集部第043册-188页松筹堂集集部第043册-307页都下赠僧诗集部第043册-311页菊花百咏集部第043册-323页灯窗末艺集部第043册-323页攒眉集集部第043册-351页东所先生文集(东所文集)集部第043册-446页南海杂咏集部第043册-495页大屋李先生诗集?文集(李大厓集)集部第043册-622页明太保费文宪公文集选要(费文宪集选要) 集部第044册-001页湘皋集集部第044册-339页堇山文集(堇山集)集部第044册-534页西轩效唐集录集部第045册-001页鳌峰类稿集部第045册-224页明夏赤城先生文集(赤城集)集部第045册-477页戒庵文集集部第046册-001页草窗梅花集句(集古梅花诗)集部第046册-001页梅花集句集部第046册-051页鹤滩纪事集部第046册-051页鹤滩遗事集部第046册-051页钱太史鹤滩稿(鹤滩稿)集部第046册-274页勉斋先生遗稿(勉斋遗稿)集部第046册-328页三江遗稿(毛文简集)集部第046册-387页何燕泉诗集集部第046册-458页东泉文集集部第047册-001页樗亭集集部第047册-001页矩洲诗集(矩洲集)集部第047册-168页汪仁峰先生又集(仁峰文集)集部第048册-001页渼陂集集部第048册-270页南川漫游稿(南川稿)集部第048册-337页兰渚先生遗稿(兰渚遗稿)集部第048册-337页陶庄敏公文集(陶庄敏公集)集部第048册-432页静观堂集集部第049册-001页华泉先生集选·华泉集选)集部第049册-030页阳明先生要书(阳明要书)集部第049册-425页集部050册-001页王阳明先生文钞集部第050册-235页集部051册-001页王阳明先生全集(阳明全集) 集部第051册-351页张伎陵集集部第051册-381页凌溪先生集(凌溪集)集部第051册-503页贞翁净稿集部第052册-001页白斋先生诗集集部第052册-001页白斋竹里诗集集部第052册-248页对山集集部第052册-278页梦蕉存稿集部第052册-520页集部053册-001页浚川公移集集部第052册-520页集部053册-001页丧礼备纂集部第052册-520页集部053册-001页王氏家藏集集部第053册-598页内台集集部第054册-001页鲁文恪公文集(鲁文恪存集)集部第054册-149页山堂萃稿集部第054册-400页水南稿集部第054册-561页集部055册-001页周恭肃公集(周恭肃集)集部第055册-160页樗林摘稿集部第055册-231页顾文康公文草?诗草(未斋集)集部第056册-001页钤山堂集集部第056册-353页崔氏洹词(洹词别本)集部第056册-509页集部057册-001页湛甘泉先生文集(甘泉集) 集部第057册-251页梅国前集(梅国集)集部第058册-001页宝制堂录集部第058册-074页金陵稿(石川集)集部第058册-074页石川瀛洲遗集(石川集)集部第058册-074页芝田道集(石川集)集部第058册-074页芝田稿(石川集)集部第058册-121页孟有涯集集部第058册-294页玉岩先生文集(玉岩集)集部第058册-422页倪小野先生全集(倪小野集)集部第059册-001页南原家藏集(南原集)集部第059册-021页西樵遗稿集部第059册-154页陆文裕公行远集(行远集)集部第059册-438页霞城集集部第060册-001页涂子类稿(类稿)集部第060册-091页士齐诗集(士斋集)集部第060册-123页黄丹岩先生集(丹岩集)集部第060册-177页康谷子集集部第060册-295页谦光堂诗集集部第060册-417页张禺山戊己吟(禺山文集)集部第060册-457页集部061册-001页泾野先生文集(泾野集) 集部第061册-516页集部062册-001页矫亭存稿集部第062册-137页韩五泉诗集部第062册-185页鸟鼠山人小集(鸟鼠山人集)集部第062册-497页可泉拟涯翁拟古乐府(拟涯翁拟古乐府)集部第062册-531页拟汉乐府集部第063册-001页戴氏集(邃谷集)集部第063册-104页毛襄懋先生文集(毛襄懋集)集部第063册-479页东塘集(东塘诗集)集部第064册-001页欧阳恭简公文集(欧阳恭简集)集部第064册-199页钱临江先生集(东会集)集部第064册-335页棠陵文集(棠陵集)集部第064册-448页集部065册-001页筠溪文集(钟筠溪家藏集) 集部第065册-183页南湖先生文选(丁吏部文选)集部第065册-340页渔石集集部第065册-496页涂水先生集(涂水集)集部第065册-546页集部066册-001页东廓邹先生文集(东廓集) 集部第066册-252页阳峰家藏集集部第067册-001页黼庵遗稿集部第067册-149页巽峰集集部第067册-276页明少保费文通公文集选要(费文通集选要)集部第067册-346页夏东岩先生诗集(东岩诗集)集部第067册-402页古庵毛先生文集(古庵文集)集部第067册-606页蓉川集集部第067册-606页入夏录集部第068册-001页渐斋诗草集部第068册-054页王襄敏公集(襄敏集)集部第068册-111页常评事集集部第068册-111页写情集集部第068册-173页杏东先生文集(杏东集)集部第068册-325页张南湖先生诗集(南湖诗集)集部第068册-399页古山先生文集(古山集)集部第068册-436页集部069册-001页渭厓文集集部第069册-411页溪田文集集部第070册-001页颐山私稿集部第070册-111页蒋南泠集(南泠集)集部第070册-231页函山先生集(函山集 )集部第070册-329页集部071册-001页嵩渚文集(嵩渚集)集部第071册-396页观政集集部第071册-440页人瑞翁诗集(人瑞翁集)集部第071册-508页谷平先生文集(谷平文集)集部第072册-001页明水陈先生文集(明水文集)集部第072册-180页鹿原集(鹿原存稿)集部第072册-223页双江聂先生文集(双江文集)集部第072册-597页集部073册-001页崔东洲集集部第073册-136页东麓遗稿(东麓稿)集部第073册-329页青湖先生文集(青湖文集)集部第073册-477页紫峰陈先生文集(紫峰集)集部第073册-654页西玄诗集(公元集)集部第074册-001页戴中丞遣集集部第074册-103页笔峰文集(笔峰存稿)集部第074册-154页集部075册-001页夏桂洲先生文集(桂洲集) 集部第075册-128页朱福州集集部第075册-189页过庭私录集部第075册-189页泉亭外集集部第075册-329页半洲稿集部第075册-409页同安林次崖先生文集(林次崖集)集部第076册-001页玩鹿亭稿集部第076册-203页少石集集部第076册-352页张龙湖先生文集(龙湖文集)集部第076册-538页张水南文集(张水南集)集部第077册-001页太师张文忠公集(张文忠集)集部第077册-314页弘艺录(宏艺录)集部第077册-531页困亨别稿集部第077册-531页群王楼稿(群玉楼集)集部第078册-001页甓余杂集(甓余集)集部第078册-315页李征伯存稿集部第078册-315页李征伯东行稿集部第078册-412页嗜泉诗存集部第078册-441页性理吟集部第078册-467页鸿泥堂小稿?续稿集部第078册-592页东原集集部第079册-001页雅宜山人集(雅宜集)集部第079册-116页十岳山人诗集(十岳山人诗集)集部第079册-116页王十岳乐府集部第079册-320页睡足轩诗选(边仲子诗)集部第079册-327页集部080册-001页世经堂集集部第080册-195页少湖先生文集(少湖文集)集部第080册-329页欧阳南野先生文集(欧阳南野集)集部第081册-001页欧阳南野先生文集(南野文选)集部第081册-139页潘笠江先生集(笠江集)集部第081册-533页章介庵文集(章介庵集)集部第081册-716页集部082册-001页芝固定集集部第083册-001页疣赘录(赘疣录)集部第083册-187页北泉草堂诗集(北泉集)集部第083册-187页北泉文集(北泉集)集部第083册-187页蓝侍御集(北东集)集部第083册-451页石比部集集部第083册-506页集部084册-001页飞鸿亭集集部第084册-146页叶海峰文集(叶海峰文)集部第084册-191页重镌两崖集(两崖集)集部第084册-263页凤林先生文集(王凤林文集)集部第084册-425页中川遗稿集部第085册-001页大常少卿魏水洲先生文集(水洲文集)集部第085册-100页东游集集部第085册-109页端简郑公文集(端简文集)集部第085册-499页娄子静文集集部第085册-588页集部086册-001页海樵先生全集(海樵先生集)集部第086册-157页长谷集集部第086册-418页衡藩重刻胥台先生集(胥台集)集部第087册-001页赵波谷诗集?文集集部第087册-488页浚谷先生集(别本浚谷集)集部第087册-657页集部088册-001页云岗选稿集部第088册-173页东汇诗集集部第088册-399页田叔禾小集(田叔禾集)集部第088册-602页玩芳堂摘稿集部第089册-001页午坡文集(江午坡集)集部第089册-149页少泉诗集(少东集)集部第089册-287页谷原文草集部第089册-361页谷原诗集(谷原集)集部第089册-473页集部090册-001页念庵罗先生集(别本罗念庵集)集部第090册-088页程文恭公遗稿(程文恭遗稿)集部第090册-478页陈后冈诗集?文集集部第090册-532页燕诘录集部第091册-001页胡庄肃公文集(别本胡庄肃集)集部第091册-370页鹤田草堂集集部第091册-512页南沙先生文集(熊南沙文集)集部第092册-001页环溪集集部第092册-329页集部093册-001页李中麓闲居集(闲居集)集部第093册-264页葛端肃公文集(端肃公集)集部第093册-388页侍御静生张公遗集集部第093册-388页忠谏静思张公遗集(张静思文集)集部第093册-533页洨滨集~见洨滨蔡先生文集(洨滨蔡先生文集川洨滨集) 集部第094册-001页笔山崔先生文集(崔笔山文集)集部第094册-149页环碧斋诗?尺牍(环碧斋诗集尺牍)集部第094册-368页罗司勋文集(司勋文集)集部第094册-529页五岳山人集集部第095册-001页孔文谷集(孔文谷文集)集部第095册-554页佑山先生文集(佑山文集)集部第095册-664页序芳园稿集部第096册-001页菲泉先生存稿(菲泉存稿)集部第096册-097页白洛原遗稿(洛原遗稿)集部第096册-193页蒋道林先生文粹(蒋道林文粹)集部第096册-361页午塘先生集(闵午塘诗集)集部第096册-489页冰玉堂缀稿集部第096册-489页二余词集部第096册-489页兰舟漫稿集部第096册-586页包侍御集集部第097册-001页海石先生文集(承启堂稿)集部第097册-443页自知堂集集部第098册-001页泾林诗文集(泾林集)集部第098册-236页龙溪王先生全集(龙溪全集)集部第098册-408页奉使集(南北奉使集)明唐顺之撰集部第099册-001页卓吾先生批评龙溪王先生语录钞(龙溪语录) 集部第099册-268页王侍御集集部第099册-273页寒邨集集部第099册-324页期斋吕先生集(期斋集)集部第099册-617页孙文恪公集(孙文恪集)集部第100册-001页西野李先生遗稿(西野遗稿)集部第100册-238页赵文肃公文集(文肃集)集部第100册-608页骆两溪集集部第101册-001页奚囊蠹余集部第101册-174页琏川诗集集部第101册-274页梧冈文正续两集合编(陈梧冈集)集部第101册-534页集部102册-001页骊山集集部第102册-223页方山先生文录(方山文录)集部第102册-481页靳两城先生集集部第103册-001页嵩阳集集部第103册-061页王氏存笋稿集部第103册-258页天山草堂存稿集部第103册-436页大司马凤冈沈先生文集(沈凤冈集)集部第103册-537页陈文冈先生文集(陈文冈集)集部第104册-001页二台稿集部第104册-001页符台稿集部第104册-001页容台稿集部第104册-001页省中稿集部第104册-001页许太堂归田稿(归田稿)集部第104册-256页阳溪遗稿(徐阳溪集)集部第104册-349页袁文荣公诗略集部第104册-375页集部105册-001页崇兰馆集集部第105册-066页已宽堂集集部第105册-282页集部106册-001页白华楼藏稿?续稿?吟稿集部第105册-282页集部106册-001页耄年录集部第105册-282页集部106册-001页玉芝山房稿集部第106册-395页鸡土集诗(鸡土集)集部第106册-504页青峰先生存稿(青峰存集)集部第107册-001页董学士泌园集集部第107册-572页严文靖公集集部第108册-001页高文襄公集集部第109册-001页万子迂谈集部第109册-195页万文菉公摘集(履庵集)集部第109册-475页瞿文懿公集(瞿文懿诗文集)集部第109册-475页瞿文懿公制敕稿集部第109册-475页瞿文懿公制科集集部第110册-001页石龙庵诗草集部第110册-084页山带开集集部第110册-278页石室私抄(石室秘抄)集部第110册-474页白雪楼诗集集部第110册-611页补注李沧溟先生文选(李沧溟集选)集部第111册-001页敬所王先生文集(敬所文集)集部第111册-684页五鹊别集集部第112册-001页崇质堂集集部第112册-327页无闻堂稿集部第112册-593页刻孙百川先生文集(百川集)集部第113册-001页李文定公贻安堂集(贻安堂集)集部第113册-324页集部114册-001页新刻张太岳先生诗文集(太岳集) 集部第114册-030页周叔夜先生集(周叔夜集)集部第114册-152页塘南王先生友庆堂合稿(友庆堂合稿)集部第114册-518页凤洲笔记集部第115册-001页弇州山人四部稿选(弇州稿选)集部第115册-412页林学士诗集?文集(文恪集)集部第115册-650页金舆山房稿集部第116册-001页冲溪先生集(彭比部集)集部第116册-280页华阳馆文集集部第116册-496页华阳馆诗集文集(华阳文集)集部第117册-001页集部118册-001页太函集集部第119册-001页副墨集部第119册-125页东岱山房诗录集部第119册-125页江右稿(江右诗稿)集部第119册-375页李氏山房诗选集部第119册-418页北虞先生遗文集部第119册-563页集部120册-001页刘子威集(子威集)集部第121册-001页素园存稿集部第121册-374页云山堂集集部第121册-590页天目先生集(天目山堂集)集部第122册-001页青萝馆诗集部第122册-059页余德甫先生集(余德甫集)集部第122册-219页丰阳先生集(丰阳集)集部第122册-312页采薇集集部第122册-312页邕歈稿集部第122册-312页幽贞集集部第122册-451页集部123册-001页戏甄洞稿集部第124册-001页苏山选集集部第124册-072页小渔先生遗稿(小渔遗稿)集部第124册-222页集部125册-001页徐氏海隅集集部第125册-427页集部126册-001页归有园稿集部第126册-153页李温陵集集部第126册-450页子相文选集部第126册-582页九愚山房诗集集部第127册-001页尝惺先生书经补说集部第127册-001页皇明史惺堂先生遗稿(惺堂文集)集部第127册-001页史惺堂先生年谱集部第127册-210页曹太史合斋先生文集(曹太史合斋集)集部第127册-443页集部128册-001页姜凤阿文集集部第128册-361页刘尧诲先生全集(虚籁集)集部第128册-489页绿波楼诗集集部第129册-001页学孔精舍诗钞(学孔精言舍汇稿)集部第129册-001页幽心瑶草(学孔精言舍汇稿)集部第129册-096页百可亭摘稿集部第129册-372页石泉山房又集(石泉山房]集部第129册-545页集部130册-001页耿中丞杨大史批点近溪罗子全集(近溪子文集)集部第130册-326页潜学编集部第131册-001页耿天台先生文集集部第131册-496页济美堂集集部第132册-001页屠渐山兰晖堂集(兰晖堂集)集部第132册-152页蔡恭靖公遗稿(怡云堂集)集部第132册-305页浒东先生文集(张浒东集)集部第132册-499页华阳洞稿集部第133册-001页王奉常集集部第133册-759页关洛纪游稿集部第134册-001页赐闲堂集集部第135册-001页集部136册-001页王文肃公全集(王文肃集)集部第136册-497页敬和堂集集部第136册-549页卫阳先生集(衡阳集)集部第137册-001页穆考功逍遥园集选(逍遥园集)集部第137册-259页处实堂集。
晁补之:早岁艰辛仕途蹇促的落寞文人一笑千秋事,今古眼中稀元祐党争,苏东坡在朝堂上起起伏伏,他的弟子们也随着吃瓜落,一个个都难逃贬谪之命运,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䃼之自在其列,其一生也很是悲催,与声名远播的秦观和黄庭坚不同,晁䃼之似乎同张耒一样,很多人其实只知道其名而不知其事,除了一个“苏门四学士”的专业名词将其概括外,其它大概就知之甚少了。
我对晁补之的认识度其实是同大家一样的,但当上个世纪末收集到一套台岛发行的《宋词》邮票后,于是便产生了认真研究一下这既熟悉又陌生的人物了。
台岛发行的这套邮票共四枚,包括把晏殊的《浣溪沙》、贺铸的《青玉案》、范仲淹的《苏幕遮》和晁䃼之的《行香子·梅》,将这四首著名的词用国画的形式作了精彩演绎。
前三位词人大家都是很熟悉的,这选用的词应该都能背诵,唯有这首《行香子·梅》我是完全地没个记忆,于是书籍网络地一通折腾,总算有了个大致的了解。
晁补之,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人,北宋词人、文学家。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进士出身,试开封及礼部别院皆第一。
初,任太学正,著作佐郎,又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
曾知齐州,即今山东济南历城,后因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亳州通判,又贬至浙江丽水,江西上饶,四川达州等地,最后是死于泗州,也就是今天江苏省盱眙市;有《鸡肋集》和《晁氏琴趣外篇》等著作传世。
晁氏宗族自称是汉代御使大夫晁错之后,亦是北宋的名门望族、士宦之家、书香门第,在约二百年中,先后有十几人考中进士,二十多人见诸史籍记载,几乎代代有人金榜题名、在朝中做官,人称“晁半朝”。
晁补之从小就受到家庭良好的文化熏陶,加上他聪敏强记,幼能属文,日诵千言,故早负盛名。
他12岁时从父仕会稽,此后一直在江南各地历览胜景,开拓了胸襟眼界。
时值苏轼通判杭州, 17岁的晁补之因久慕苏轼大名,乃往拜谒,退而撰《七述》,备述钱塘山川风物之秀丽。
苏轼读后赞叹说:“吾可以搁笔矣”,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由是知名。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總敘集部之目,楚辭最古,别集次之,總集次之,詩文評又晩出,詞曲則其閏餘也。
古人不以文章名,故秦以前書無稱屈原、宋玉工賦者。
洎乎漢代,始有詞人(1)。
迹其著作,率由追錄。
故武帝命所忠求相如遺書(2),魏文帝亦詔天下上孔融文章(3)。
至於六朝,始自編次。
唐末又刋板印行。
夫自編則多所愛惜,刋板則易於流傳。
四部之書,别集最襍(4),茲其故歟!然典冊高文,淸詞麗句,亦未嘗不高標獨秀,挺出鄧林(5)。
此在翦刈巵言(6),别裁僞體,不必以猥濫病也。
總集之作,多由論定。
而蘭亭、金谷(7),悉觴咏於一時,下及漢上題襟、松陵倡和(8)。
《丹陽集》惟錄鄕人(9),《篋中集》則附登乃弟(10)。
雖去取僉孚衆議,而履霜有漸(11),已爲詩社標榜之先驅。
其聲氣攀援,甚於别集。
要之,浮華易歇,公論終明。
巋然而獨存者,《文選》、《玉臺新詠》以下數十家耳。
詩文評之作,著於齊梁,觀同一八病四聲也(12)。
鍾嶸以求譽不遂,巧致譏排(13);劉勰以知遇獨深(14),繼爲推闡。
詞場恩怨(15),亘古如斯。
冷齋曲附乎豫章(16),石林隠排乎元祐(17)。
黨人餘釁(18),報及文章,又其已事矣。
固宜别白存之(19),各核其實。
至於倚聲末技,分派詩歌,其間周、柳、蘇、辛,亦遞爭軌轍,然其得其失,不足重輕,姑附存以備一格而巳。
大抵門戸搆爭之見,莫甚於講學,而論文次之。
講學者聚黨分朋,往往禍延宗社。
操觚之士(20),筆舌相攻,則未有亂及國事者。
蓋講學者必辨是非,辨是非必及時政。
其事與權勢相連,故其患大。
文人詞翰,所爭者名譽而巳,與朝廷無預,故其患小也。
然如艾南英以排斥王、李之故(21),至以嚴嵩爲察相(22),而以殺楊繼盛爲稍過當。
豈其捫心淸夜,果自謂然?亦朋黨旣分,勢不兩立,故决裂名教而不辭耳。
至錢謙益《列朝詩集》更顚倒賢姦,彝良冺絶(23)。
其貽害人心風俗者,又豈尠哉(24)!今掃除畛域(25),一凖至公。
明以來諸派之中,各取其所長,而不回䕶其所短。
新城游北山记新城游北山记晁补之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
初犹骑行石齿间。
旁皆大松,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
松下草间有泉,沮洳伏见;堕石井,锵然而鸣。
松间藤数十尺,蜿蜒如大螈。
其上有鸟,黑如鸲鹆,赤冠长喙,俯而啄,磔然有声。
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
系马石觜,相扶携而上,篁筱仰不见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
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
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盾,如蜗鼠缭绕乃得出,门牖相值。
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
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
且莫,皆宿。
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
窗间竹数十竿相磨戛,声切切不已。
竹间梅棕,森然如鬼魅离立突鬓之状。
二三子又相顾魄动,而不得寐。
迟明,皆去。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隐追忆之。
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写作背景本文作者晁补之,字无咎,号归来子。
自幼能文。
熙宁间,父亲晁端友为新城县令,补之随父同往新城。
时苏轼为杭州通判,补之登门求教,获其指导。
曾作《七述》,述苏轼之言,叙钱塘风物之美,苏轼有“吾可以阁笔”之叹。
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补之创作成绩斐然,苏轼称赞他“于文无所不能,博辩俊伟,绝人远甚”(《晁君成诗集引》)。
补之对记体颇为擅长,《鸡肋集》内有记三卷,计23篇。
其《照碧堂记》叙登堂眺望之情景,有“其南汴渠,起魏迄楚,长堤迤靡,帆樯隐见,隋帝之所以流连忘返也”云云,凭吊古迹,抒发感慨,气势磅礴,与苏轼《超然台记》“南望马耳、常山”一段,意态甚相似。
《四库全书总目》内《鸡肋集》提要称晁氏之“古文波澜壮阔,与苏氏父子相驰骤”。
新城,宋属杭州路(今属浙江桐庐),其北三十里有官山,即北山。
此文为作者游北山数日后所追记。
层次结构本文为新城北山的游记。
第一段记叙此游所见之景物。
第一层,即开头一句:“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
”总叙此地山深景幽的特点。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于江集》·三十七卷、《年谱》·一卷、《外集》·三卷(浙江孙仰曾家藏本)宋李觏撰。
觏字泰伯,建昌南城人。
皇初以荐授太学助教。
终海门主簿、太学说书。
事迹具《宋史·儒林传》。
考觏年谱,称庆历三年癸未,集《退居类稿》十二卷。
又皇四年庚辰,集《皇续稿》八卷。
此集为明南城左赞所编。
凡诗文杂著三十七卷,前列年谱一卷,後以制诰、荐章之类为外集三卷。
盖非当日之旧。
宋人多称觏不喜《孟子》,余允文《尊孟辨》中载觏常语十七条。
而此集所载仅《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及《伊尹废太甲》、《周公封鲁》三条。
盖赞讳而删之。
集首载祖无择《退居类稿序》,特以孟子比觏。
又集中《答李观书》云:“孟氏、荀、扬醇疵之说不可复轻重。
”其他文中亦颇引及《孟子》,与宋人所记种种相反。
以所删常语推之,毋亦赞所窜乱欤?觏文格次於欧、曾,其论治体,悉可见於实用。
故朱子谓觏文实有得於经。
不喜《孟子》,特偶然偏见。
与欧阳修不喜《系辞》同,可以置而不论。
赞必欲委曲弥缝,务灭其迹,所见陋矣。
集中《平土书》、《明堂》、《五宗》皆别有图。
此本不载,则或久佚不传,未必赞所刊除也。
觏在宋不以诗名。
然王士祯《居易录》尝称其《王方平》、《璧月》、《梁元帝》、《送僧还庐山》、《忆钱塘江》五绝句,以为风致似义山。
今观诸诗,惟《梁元帝》一首,不免伧父面目。
馀皆不愧所称,亦可谓渊明之赋闲情矣。
《湘山野录》载觏《望海亭席上作》一首,集中不载。
考是时蔡襄守福唐,於此亭邀觏与陈烈饮。
烈闻官妓唱歌,才一发声,即越墙攀树遁去。
讲学家以为美谈。
觏所谓“山鸟不知红粉乐,一声拍板便惊飞”者,正以嘲烈。
殆亦左赞病其轻薄,讳而删之欤?△《金氏文集》·二卷(永乐大典本)宋金君卿撰。
君卿字正叔,浮梁人。
《江西通志》载:“君卿登庆历进士。
累官知临川,权江西提刑。
入为度支郎中。
”洪迈《夷坚志》载君卿读书浮梁山一条,称其策高科,历郡守,部使者,积伐至度支郎中。
【课外阅读】屈原形象的历史诠释及其演变内容提要:两千多年来,不同时代、不同学者的笔下有着不同的屈原形象。
两汉人心目中悲剧的屈原,宋代以后逐渐被塑造成为忠君爱国的圣贤,明清之际遗民学者笔下的屈原则是富有民族气节、满怀孤愤的爱国志士。
20世纪以来,随着中西文化的整合与融汇,传统的屈原形象发生深刻的裂变,屈原被分别描写为一个纵横家、巫官、有洁癖的殉情者、法家诗人,还有人认为屈原是一个“病态狂人”。
屈原形象的接受史既反映了接受者的个人心史,也折射出历史群体的政治及文化心态。
在“楚辞”两千多年的传播与接受中,有一种现象特别引人关注,这就是历史诠释中屈原形象的不断变迁。
在不同时代、不同学者的笔下,出现了不同的屈原形象。
这种“辗转看花花不定”、“美人如花隔云端”的现象,在中国古代经典文本阐释中并不罕见,其背后则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奥秘。
本文试图对此加以清理与探索。
一、两汉:悲剧的屈原在西汉文人的心目中,屈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他生活在一个是非混淆、政治昏暗的时代,那时,谗邪小人得势横行,忠贞之士却遭受迫害。
在这样的社会,屈原遭到放逐,被迫自沉而死,他的悲惨结局自然引起了后世深沉的同情。
贾谊在《吊屈原赋》中,这样描写屈原所处时代的社会状况: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
阘茸尊显兮,谗谀得志。
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
世谓随、夷为溷兮,谓跖、为廉。
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铦。
……斡弃周鼎,宝康瓢兮。
腾驾罢牛,骖蹇驴兮。
骥垂两耳,服盐车兮。
章甫荐履,渐不可久兮。
嗟苦先生,独离此咎兮在贾谊笔下,屈原生活的时代一切都是颠倒的:猫头鹰在天上飞翔,鸾凤却深藏起来;小人得志尊显子却不得其用;正直廉洁的人(卞随、伯夷)受到诬蔑,强横残暴的人(盗跖、庄)却得到称誉;宝剑被贬为钝口,铅刀却被说成锋利;国之重宝周鼎被抛弃,空瓦罐却被当成宝物;疲牛跛驴骖驾着马车,千里马却拉着沉重的牛车;帽子本应戴在头上,现在却垫在脚下,被汗水湿透。
陶诗“悠然见南山”的“见”字读音问题陶渊明《饮酒》其五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毫无疑问是陶诗中最受称赏的经典名句.。
不过,就“悠然见南山”的“见”字读音,却时见争议.。
目前通行的由今人校注的陶渊明诗文集以及今人编写的各类古代文学作品选本和教材,对此字均不注音.。
我们通常读作“jiàn”,但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时常听到学生将此字读作“xiàn”,就连个别电视台在播放产品广告时引用此诗也读为“xiàn”.。
事实上,不少读者在私下交流时就常常对“见”字的读音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不读“jiàn”?而读为“xiàn”,表示“显现”或“显露”的意思,不是显得更自然、更好吗?由此看来,这看似不大的读音问题,在陶诗的实际阅读中的确造成了某种困惑.。
对于这个问题,以往在报刊上也曾有过若干讨论,但是这些讨论不惟在读音上各执一词,而且在解释依据方面也往往显得不够充分.。
因此,有关讨论实际上并未很好地解决一般读者对“南山”句“见”字的读音困惑.。
而能否解决好这个问题,关涉到能否理解好陶渊明的这一句诗乃至整首诗.。
笔者认为,我们通常将“悠然见南山”的“见”读作“jiàn”是正确的,而读为“xiàn”则是一种的误读.。
为什么?本文拟从陶诗辑录、文本语境以及句法结构等多个层面来加以说明.。
首先,从陶诗的辑录及陶集传本的流传来看,“见”字是从“悠然望南山”的“望”字改动而来.。
这一点确立了“见”字的读音基础.。
今存陶集最早的版本为宋代刻本.。
此前陶渊明在世时有无自定集本,历来没有定论,也难确考;而梁代萧统为陶渊明编定的诗文集早已亡佚.。
从现存的文献看,陶渊明诗文最早见录于萧统所编的《文选》(诗八首,文一篇).。
《文选》卷三十所收的陶渊明《杂诗二诗》,“其一”即为后来陶集的《饮酒》第五首.。
而此诗的第六句,《文选》即录作“悠然望南山”.。
此后,唐代欧阳询所编的《艺文类聚》以及《文选》李善注和六臣注本,“南山”句均作“悠然望南山”.。
●收稿日期:2020-03-16《四库全书总目》集部提要补正七则贺仁洁(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 225000)摘 要:《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古代官修目录学著作的集大成者,然而因其成于众手,体量庞大,疏漏谬误在所难免,文章以集部提要为研究对象,进行考证、订补,撮录数则成文,以就正于方家。
关键词:《四库全书总目》;集部提要;补正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136(2021)02-0097-04SevenEmendationsofJibuAbstractinTheCatalogueofSikuQuanshuHERen jieAbstract:TheCatalogueofSikuQuanshuisacollectionofancientofficialbibliographicworksinChina Asitcompletedbymanyauthorswithnumerouscontents,theomissionsanderrorsareunavoidable ThispaperdoestextualresearchandsupplementbytakingtheJibuabstractastheresearchsubjectandthenofferssevenemendationsforreceivingexperts suggestions Keywords:TheCatalogueofSikuQuanshu;Jibuabstract;emendation作为“治学门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前辈学人已对其进行了诸多辨误订正工作,可谓成就卓越,然可捃拾补正者仍多,本文试为举出,以期丰富“四库学”研究。
1 《芸窗词》一卷原文:宋张榘撰。
榘字方叔,南徐人。
其始末不可考。
观集中被檄出郊《青玉案》词,有“六朝旧事,一江流水”句。
又和上元王仇香猷、含山邵梅仙有涣叙别《浪淘沙》词,有“锺阜石城何处是”句。
《鸡肋集》七十卷(两淮马裕家藏本)宋晁补之撰。
补之字无咎,巨野人。
【笺证】晁补之《求志赋》:幼余不自知蠢兮,愿求古人而与之游。
高平邑于大野兮,鲁东鄙而北邹。
《释求志》:“求志,自叙也。
余从先人寓巨野。
……高平邑于大野,谓高平、巨野县也。
”1(《鸡肋集》卷一)张耒《晁太史补之墓志铭》:惟晁氏自汉御史大夫错而后,不能谱其世。
国初为清丰人,真宗皇帝时,有讳迥者,为翰林学士承旨,谥文元,始徙居开封,或居巨野。
迥之子讳宗悫,为参知政事,谥文庄,又三世而生公。
讳宗简,赠特进吏部尚书者,为皇曾祖;讳仲偃,尚书员外郎,即为皇祖考。
2黄庭坚《晁君成墓志铭》:晁氏世载远矣,而中微。
有讳逈者,事某陵,为翰林学士承旨,以太子少保致仕,谥文元。
生子,执政开封,晁氏始显。
君成曾王父讳迪,赠刑部侍郎。
王父讳宗简,赠吏部尚书。
父讳仲偃,库部贠外郎。
刑部视文元,母弟也。
夫人杨氏,生一男则补之。
3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六):济州晁端友,文元公之孙也。
4《宋史》:晁补之,字无咎,济州巨野人。
太子少傅迥五世孙,宗悫之曾孙也。
5按:晁氏入宋之后,分东、中、西三脉。
东眷一世祖为晁迪,子孙居济州巨野;西眷一世祖晁遘,子孙居济州任城;中眷一世祖晁迥,子孙居东京昭德坊。
6据张、黄二人《墓志铭》,补之五世祖为晁迪。
《宋史》与《渑水燕谈录》称补之五世祖为晁迥,盖因《墓志铭》称“迥之子讳宗悫,为参知政事,谥文庄,又三世而生公。
”未详勘下文。
亦或因晁迥一脉显达,故将其高祖追述为晁迥。
元丰间举进士。
试开封及礼部别院皆第一。
【笺证】《宋史》:举进士,试开封及礼部别院,皆第一。
神宗阅其文曰:“是深于经术者,可革浮薄。
”《晁太史补之墓志铭》:举进士,礼部别试第一,而考官谓其文词近世未有,遂以进御神宗,见之曰:“是深于经,可革浮靡。
”于是名重一时。
《宋登科记考》:(神宗)元丰二年(1079)礼部别试第一,登进士第,初授澶州司户参军。
历知齐、湖、密、果、达诸州,终知泗州。
7宋彭百川《太平治迹统类》卷二八《祖宗科举取人·神宗》,宋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四《晁太史补之墓志铭》元佑中除校书郎。
【笺证】1(宋)晁补之著,乔力笺注:《晁补之词编年笺注》,齐鲁书社,1992年03月第1版,第225页2(宋)杜大珪《名臣碑傳琬琰集》中卷三十四宋刻元明遞修本3(宋)黄庭坚著;郑永晓整理.《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M](上).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第338頁4周义敢.周雷:《晁補之資料匯編》[M]. 北京: 中華書局, 2008,第1頁5(元)脱脱,. 宋史[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第10204頁6周祖譔主編:《歷代文苑傳箋證》(肆)[M]. 南京: 凤凰出版社, 2012,第495頁7龔延明,祖慧,《宋登科記考》.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9第347頁《宋史》:元佑初,为太学正,李清臣荐堪馆阁,召试,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召还,为著作佐郎。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四十五):元佑五年秋七月己巳(1090年)正字陈察、晁补之、李昭玘并为校书郎。
十二月十六日可考。
8《晁太史补之墓志铭》:哲宗即位,右丞李清臣举公馆职。
召试学士院,除秘书正字。
俄迁校书郎,以亲老求补外。
除秘阁校理,通判扬州。
按:元佑(1086年—1094年)是宋哲宗赵煦的第一个年号。
据《长编》载晁补之于元佑五年迁校书郎,故《提要》称“元佑中”。
绍圣末落职,监信州酒税。
【笺证】《宋史》:坐修《神宗实录》失实,降通判应天府、亳州,又贬监处、信二州酒税。
(明)盛仪《(嘉靖)惟扬志》(卷七):摘星楼:《长编》绍圣二年,晁补之坐修故摘星楼,不覆实支省钱,降通判应天府。
(《续资治通鉴长编》缺)《南京谢到任表》:臣补之言:“臣昨任知齐州,为扬州修过摘星楼事,伏䝉圣恩,特从寛典,就差通判应天府。
臣已于三月二日到任上讫。
”(《鸡肋集》卷第五十五)《罢齐州先茔焚黄告祭文》:绍圣二年二月八日,男左承议郎、充秘阁挍理、新就差通判应天府、南京留守司、畿内劝农事、武骑尉补之,谨以清酌庶羞之奠,敬祭告于先君著作晁公之墓。
(《鸡肋集》卷第六十)《信州谢到任表》:臣补之言:“先奉敕落秘阁校理,添差监处州盐酒税,寻丁母忧,服阕,奉敕添差监信州盐酒税,已于闰九月十二日到任。
”(《鸡肋集》卷第五十五)杜纮《宋寿光县太君杨氏墓志铭》:后补之亦连蹇,谪通判应天府,又夺校理,监处州盐酒税。
而夫人时年六十七矣。
补之曰:“以不忠获罪,不可以不孝累吾亲。
愿迎夫人之曹州而后行。
”夫人曰:“汝知为忠,孝可以免咎,吾行也。
”至丹徒,疾病发,绍圣二年三月丁丑卒。
9《晁太史补之墓志铭》:绍圣元年,朝廷治党人,公亦坐累,降通判应天府,以亲嫌,通判亳州。
复落职,监处州酒税。
中途丁母忧,毁瘠几不胜。
丧服除,监信州酒。
按:补之因党争之故,于绍圣二年被排挤出朝廷。
《宋史》记载补之因编修《神宗实录》失实而被贬至南京。
而明修《惟扬志》记载补之被贬官的缘由,是其在扬州任上修葺摘星楼时,没有审计最后的开支。
最直接的材料则是补之自撰的《南京谢到任表》,表明这次贬官的缘由实为修摘星楼一事。
然无论何种缘由,皆是新党用来打压驱逐旧党的借口。
又按补之绍圣二年被贬南京后,因岳父杜纯之弟杜纮即赴南京任职,为避嫌遂改判亳州,俄而贬为处州酒税,赴任途中其母逝世。
关于补之母卒年,《宋寿光县太君杨氏墓志铭》记为“绍圣二年三月丁丑卒”然补之绍圣三年十月尚在亳州(所作《亳州祭土地神文》曰:“维绍圣三年岁,次丙子十一月戊子,谨以清酌庶羞之奠,祭于土地之神”),《题大寳箧经后》云:“丁丑岁,遭太夫人杨氏丧于丹阳,哭诣金山,修水陆供。
”查《二十四史朔闰表》,绍圣四年(1097年)为丁丑8李焘,.《續資治通鑑長編》[M]. 第2版. (第18冊)北京: 中华书局, 2004.第10711頁99曾枣庄.《全宋文》[M] (第四十二冊).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第277頁年,补之母或卒于绍圣四年。
《信州谢到任表》云:“已于闰九月十二日到任”,据《朔闰表》元符二年(1099年)乃有闰九月,故知补之于元符二年始至信州酒税任上。
《提要》云“绍圣末”似不谨严。
大观中起知泗州,卒于官。
后入元佑党籍。
事迹具宋史文苑传。
【笺证】《宋史》:大观末,出党籍,起知逹州,改泗州,卒,年五十八。
《晁太史补之墓志铭》:大观四年,用近制诣部,授知达州,擢知泗州,到官无几何,以疾卒,年五十八。
10《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百二十二徽宗皇帝):禁元佑党人下崇宁三年正月,诏三苏集及苏门学士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等集并毁板。
二月□□,诏翰林学士张康国,编类元佑臣寮章疏。
四月甲辰朔,尚书省勘会党人子弟,不问有官无官,并令在外居住,不得擅到阙下。
令具逐路责降安置、编管等臣寮姓名下项。
……戊午,诏复位佑元符党人及上书邪等者,合为一籍,通三百九人,刻石朝堂,余并出籍,自今毋得复弹奏。
11按:“大观”乃宋徽宗年号,北宋使用此年号共四年(1107年-1110年)。
根据《墓志》记载,补之于大观四年知泗州,应为大观末,与《宋史》之记载暗合。
初,苏轼通判杭州,补之年甫十七。
随父端友宰杭州之新城。
【笺证】《宋史》:十七岁从父官杭州,稡钱塘山川风物之丽,着《七述》以谒州通判苏轼。
轼先欲有所赋,读之叹曰:‘吾可以阁笔矣。
’又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由是知名。
《苏轼年谱》卷十煕宁四年有条目曰:(十一月)二十八日,到杭州通判任。
《王谱》、《纪年录》、《施谱》亦谓十一月到任。
《总案》谓到任为十一月二十八日,参十二月初一日纪事。
12按:四库馆臣所据材料乃《宋史》,《宋史》谓补之年十七着《七述》谒苏轼,据其生年,则事在煕宁二年(1069年),是年苏轼尚在京师,至煕宁四年(1071年)始通判杭州,十一月到任,《宋史》称补之年甫十七,谬矣。
又按《上苏公书》(《鸡肋集》卷五十一):“某济北之鄙人,生二十年矣,其才力学术,不足以自致于合下之前。
独幸合下官于吴,而某亦侍亲从宦于吴也。
故愿随吴人拜堂庑而望清光焉。
”煕宁四年底,苏轼方抵杭州,盖晁补之不及见苏轼,是年晁补之十九岁。
及至煕宁五年,作文谒见苏轼,故称“生年二十矣”,未果,又作《再见苏公书》云:“某再拜上书某官合下,昔者尝有言于左右而未获奉教,不敢进亦不敢退,辄复俯心下首,因门下人,以求毕其区区之说,而少试其愚,合下容察之。
”故知补之初见苏轼时必不早于二十岁。
轼见所作钱塘七述,大为称赏。
由是知名。
【笺证】10(宋)杜大珪《名臣碑傳琬琰集》中卷三十四,宋刻元明遞修本(四庫有點校本)11(宋)杨仲良撰.《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第4册[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第2041頁12孫凡禮:《蘇軾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8(2005重印)《晁太史补之墓志铭》:公从祖考于杭之新城,公览观钱塘人物之盛丽,山川之秀异,为之作文以志之,名曰《七述》。
今端明苏公轼通判杭州,苏公蜀人,悦杭之美而思有赋焉,公谒见苏公,出《七述》。
公读之叹曰:“吾可以阁笔矣。
”公以文章名一时,士争归之,得一言足以自重,而延誉公如不及,至屈軰行与公交,由此公名籍甚于士大夫间。
《晁君成诗集引》(《苏轼文集》卷十):乃者官于杭,杭之新城令晁君君成,讳端友者,君子人也。
吾与之游三年,知其为君子,而不知其能文与诗,而君亦未尝有一语及此者……而其子补之,于文无所不能,博辩俊伟,絶人逺甚,将必显于世。
《郡斋读书志》:在杭州作文曰《七述》,叙杭之山川人物之盛丽。
时苏子瞻倅杭州,亦欲有所赋,见其所作叹曰:“吾可以阁笔矣。
”子瞻以文章名一时,至屈辈行与之交,由此声名籍甚。
后与黄庭坚、张耒、秦观声价相垺。
【笺证】《答李昭玘书一首》:独于文人胜士多获所欲,如黄庭坚鲁直、晁补之无咎、秦观太虚、张耒文潜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轼独先知之。
《郡斋读书志》卷一九云:(黄庭坚)元佑中为校书郎,先是秦少游、晁无咎、张文潜,皆以文学游苏氏之门,至是同入馆,世号四学士。
《宋史》:(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
《苕溪渔隐丛话前后集》(后集卷三十):《复斋漫录》云:子瞻、子由门下客最知名者,黄鲁直、张文潜、晁无咎、秦少游,世谓之四学士。
按:有关“苏门四学士”之由来,苏轼已将黄晁秦张四人并称,然最早有“苏门四学士”确称之文献见于《郡斋读书志》,曰“世号四学士”。
盖四人声价相垺,又经苏轼举荐同入馆阁,时人已将其并称为“四学士”。
耒常言:“补之自少为文,即能追步屈宋班扬,下逮韩愈柳宗元之作。
促驾力鞭,务与之齐而后已。
”【笺证】《晁太史补之墓志铭》:自少为文,即能追考左氏、战国策、太史公、班固、扬雄、刘向、屈原、宋玉、韩愈、柳宗元文作,促驾而乃鞭之,务与之齐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