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尿液的形成和排出(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1.59 KB
- 文档页数:4
第一节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第二课时)(本文档的教学设计包括以下内容:课时教案、导学提纲、教师课堂实录设计)【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图表数据分析,理解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通过观察泌尿系统组成图,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3.通过尿液的形成过程,认同形态结构特点与功能相适应。
4.通过材料阅读与分析,关注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学会感恩,确立健康的生活态度。
学情及课标分析:见学情分析和课标分析文档重点:1.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难点:尿液的形成过程。
教学思路:课标要求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属于理解层次。
本节课在完成这一教学重点时主要采用了通过设置情景下的相互衔接的四个问题驱动来开展教学:尿素等物质是如何离开血液的;原尿中有用物质是如何保证不被排出的;为什么尿液的形成是连续的,排出是间歇的以及排尿的意义。
通过引导排尿意义的材料故事进行德育渗透。
教学过程:(二)尿液的排出(三)排尿的意义问题三:尿液的形成是连续的为什么排出是间断的?提供材料:泌尿系统组成图展示两个问题:1.泌尿系统有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功能是什么?2.简述尿液由肾脏到排出体外的过程。
提供全国首届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曹于亚的故事,提供关于血液透析和肾移植的内容。
问题四:人体为什么要及时排出尿液?(排尿的意义)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四观察图片,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完成教师提供的两个问题后,很容易可以得出结论:膀胱具有贮存尿液的功能。
阅读教师提供的材料,感受曹于亚故事中的感恩、坚强和感动,通过血液透析和肾移植材料了解生物学与社会,及科学家为人类的贡献。
结合教师提供的材料和课本内容分析问题四得出结论。
本部分内容一个方面是进行课堂的德育渗透,另一方面为问题四的导入进行铺垫三、总结所学1.板书设计2.总结小段人体结构很奇妙,肾脏功能形成尿。
小球小囊和小管,单位组成要记牢。
滤过作用重吸收,原尿尿液相对照。
尿液排出可间断,膀胱贮存离不了。
11.2 尿液的形成与排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人体主要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代谢废物和多余的水。
2.血液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的滤过作用及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
【学习目标】【重难点分析】重点:肾单位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难点:尿的形成过程。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北师大版)第11章第2节第二课时,在第1节学习了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途径,明确了尿液能排出大部分水、大部分尿素、无机盐等代谢废物,在第2节第一课时学习了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本节课的内容是对上一课时内容的深入,尿液的形成过程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讲解时要创设直观的学习情境——结合模型和生活中的实例,并科学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料,如“尿形成示意图”、“肾透析——血液透析装置”等,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相关知识。
【学情分析】本课时是第2节第二课时的内容,即尿的形成和排出。
在本节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学习了“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获得了“肾脏是泌尿系统的重要器官”的概念,同时知道了“肾脏是由多个肾单位组成的,肾单位包含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三部分”。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的知识较抽象,需要借助图片、动画等直观教具完成教学。
【教学过程】《尿的形成与排出》(第二课时)学习任务单【任务一】尿的形成过程一、肾单位结构简图二、尿液在肾单位中形成1.血液由和血浆组成,血浆中主要含有、、、和等物质。
2.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和外,血浆中的一部分、、、等物质由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中,形成。
3.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大部分、全部、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进入中,剩下的物质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任务二】概述尿的形成过程——习题检测三、如图是肾单位结构示意图,表格中的甲、乙、丙三种液体取自肾脏的不同部位,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节《尿的形成》(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说明尿液的形成的两个过程以及血浆、原尿和尿液的成分变化。
2、说出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尿液排出的过程。
3、认同排尿的意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交流互动,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肾脏结构的精巧,感悟生命的宝贵和人间的真情。
【教学重、难点】:1、尿液形成的两个过程2、血浆、原尿和尿液的成分变化。
【教学方法】:阅读课本,联系实际,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学习方法充分理解课本的相关知识,感受人体结构的神奇和生物知识的博大精深。
【教学过程】一、热身运动:1.血液有哪两部分组成?2.血浆的作用是什么?3肾单位(每个肾脏有100...万个..肾单位构成)组成二、言归正传探点一:尿液的形成过程认真观察课本图3.4—3尿的形成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1、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中的液体是,肾小囊中的液体是,肾小管中的液体是。
2、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哪些成分可以由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腔?3、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的哪些成分全部或部分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血液?4、合作探究,交流展示(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1)血液、原尿和尿液的比较(有的打√,没有的打×)(2)观察原尿、血浆和尿液的主要成分表格,分析、比较、归纳、总结:①原尿中缺少 ,其它成分与血浆几乎完全相同。
②尿液与血浆相比,尿液中没有 、 ,而 和 的含量明显上升。
探点二:泌尿系统的组成2、尿液排出的途径是什么?3、排尿对我们身体有什么好处呢?4、我们要养成什么好的卫生习惯呢?三、知识梳理四、反思总结,应用达标(你学会了吗?):(一)初试身手1.尿液是在下列哪个结构中形成的?A 、肾小球B 、肾小管C 、肾小体D 、肾单位2.在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中的液体分别是( )A 、原尿、动脉血、尿液B 、动脉血、原尿、尿液C 、静脉血、原尿、尿液D 、动脉血、尿液、原尿 3.健康的人每天能排出1.5升尿液,约占形成原尿的( ) A 、10% B 、5% C 、2.5% D 、1% 4.尿的形成过程中,起滤过作用的结构是( )A 、肾小球B 、肾小囊C 、肾小管D 、输尿管5.肾小球的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内流的血液分别是( )A 、 动脉血和静脉血B 、动脉血和动脉血C 、静脉血和静脉血D 、静脉血和动脉血(二)重难疑点,一网打尽1.和血浆相比,在原尿中不含( )A.水B.大分子蛋白质C.葡萄糖D.无机盐 2.正常情况下,原尿中有而尿液中没有的物质是( )A. 葡萄糖B.无机盐C.水D. 大分子蛋白质 3.急性肾炎患者尿中出现蛋白质和红细胞,其病变部位发生在( )A 、肾小球B 、肾小囊C 、肾小管 D、出球小动脉 4.正常人的血浆、原尿和尿液中共同含有的物质是( )。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人每天都要排出一定量的尿液,通过排尿把体内的一些代谢废物和多余物质排出体外,从而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一个人,只要活着,就需要每天从外界摄取营养,同时将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尿的形成和排出”主要学习尿的形成和排出两大环节知识,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
它在本册书中既是一个教学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个人生活实际紧紧关联,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密切。
因此解决好尿的形成和排出,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因而本节也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综合所述,结合学生认知特点,本节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会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能说出其他排泄途径。
2、能力目标(1)能通过具体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得出自己的结论。
(2)通过资料分析、观察与思考、讨论等自主学习,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1)进一步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通过本节泌尿系统的学习,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尿的形成与排出教学难点:尿的形成过程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中尿的形成与排出是一个主渠道,而尿的形成过程与机理是学生学习本节的重点,因为只有学好尿的形成才能辩证地理解人体内物质的运用过程,因而它既是本节的难点。
尿的形成与肾脏的结构与功能是紧密相关的,所以肾脏功能、结构必须让学生掌握,而肾单位既是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也是尿形成的起点,所以正确引导学生理解肾单位是任何对血液进行过滤的,是一个难点,本节我采用比喻的方法来突破这一难点。
将肾单位(乃至肾脏)比喻成一个筛子,筛子的作用是将大东西留下,小东西筛下去,而肾单位就是一个过滤血液的筛子,从而形象地理解了它。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泌尿系统模型,肾单位结构挂图,鲜猪肾脏1 个,多媒体课件,教师自制肾单位教具。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概述尿液形成和排出的过程。
②自主学习,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③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
①尿液的形成过程。
②对资料的分析和对尿液的形成过程的理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人体泌尿系统的模型和挂图(或猪、羊的肾脏,有条件的可制作
泌尿系统组成的CAI 课件);准备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和尿液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制作动态的尿液的形成过程的课件。
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或查询书籍、网站,搜集有关人体泌尿系统方面的资料。
课时分配1 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