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超声造影
- 格式:ppt
- 大小:15.96 MB
- 文档页数:51
超声造影LI-RADS 3类对肝硬化背景肝癌阳性率的诊断价值引言肝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
而在肝硬化患者中,肝癌的发病率更是明显升高。
由于肝硬化背景下的肝癌通常较难及时发现和治疗,因此对肝硬化患者进行早期的肝癌筛查和诊断显得尤为重要。
而超声造影(CEUS)是一种无放射性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肝脏的血流情况,对于肝癌的检测和诊断有着较高的准确性。
而LI-RADS(肝脏肿瘤成像报告与数据系统)是国际上常用的肝脏成像学评估标准,能够对肝脏异常结节进行规范化的描述和诊断,并且提供一定的肿瘤分类和诊断建议。
本文将对超声造影LI-RADS 3类对肝硬化背景肝癌阳性率的诊断价值进行探讨。
一、肝硬化患者中肝癌的诊断难点肝硬化是由于长期的肝脏损伤导致的肝脏纤维化和结构破坏,同时也是肝癌最主要的诱因之一。
临床上约80%的肝癌都发生在肝硬化的病变基础上,因此对肝硬化患者进行肝癌筛查和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由于肝硬化患者肝脏结构的改变和血流动力学的紊乱,传统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在肝癌的早期诊断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CT和MRI检查虽然是常用的肝癌筛查和诊断手段,但是其放射性和造影剂的不良反应以及对肾功能的影响,使得其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而超声检查则是一种无创伤、无放射性的检查方法,对于肝脏异常结节的筛查和辅助诊断有着一定的优势。
二、超声造影在肝癌诊断中的优势超声造影是通过静脉注射超声造影剂,观察其在肝脏血流动力学上的影响,从而明显增强肝脏的超声成像效果。
与传统的超声检查相比,超声造影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肝脏的血流情况,有助于发现和区分肝脏的异常结节。
超声造影可以清晰地反映肝脏的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的血流情况,对于肝癌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而且,由于超声造影是一种无放射性的检查方法,因此适用于肝硬化患者和孕妇等特殊人群。
三、LI-RADS对肝脏异常结节的分类和诊断建议LI-RADS是由美国肝脏疾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发起的一项肝脏肿瘤成像报告与数据系统,其目的是对肝脏的异常结节进行规范化的描述和诊断,提供一定的肿瘤分类和诊断建议。
超声造影LI-RADS 3类对肝硬化背景肝癌阳性率的诊断价值【摘要】肝硬化是肝癌的高危因素之一,而超声造影LI-RADS 3类在肝硬化患者中的肝癌阳性率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本文通过介绍肝硬化与肝癌的关系,LI-RADS分类系统以及LI-RADS 3类的特点,探讨了超声造影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研究发现,LI-RADS 3类对肝硬化背景下的肝癌阳性率有明显影响。
结论表明,LI-RADS 3类在肝硬化患者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其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这些发现将有助于提高肝癌的早期诊断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治疗效果。
【关键词】肝硬化, 肝癌, 超声造影, LI-RADS 3类, 诊断价值, 肝癌阳性率,肝癌诊断, 肝硬化背景, 研究意义, LI-RADS分类系统, 超声造影应用, 结论, 研究目的, 引言.1. 引言1.1 背景介绍肝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导致肿瘤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肝硬化是肝癌最常见的潜在基础病变。
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肝脏疾病,其特征为肝细胞坏死和纤维化,最终导致肝功能受损。
肝硬化患者患肝癌的风险显著增加,因此密切监测和及时诊断对于肝硬化背景下的肝癌至关重要。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造影LI-RADS 3类在肝硬化背景下对肝癌的诊断价值,明确其对肝硬化患者中肝癌的阳性率影响。
通过对大量病例的回顾性分析,我们希望能够准确评估LI-RADS 3类在肝硬化患者中的诊断效果,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早期发现肝癌,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
我们还将探讨超声造影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特点,以及LI-RADS分类系统的优势和局限性,为进一步研究超声造影LI-RADS 3类在肝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肝硬化患者的肝癌筛查和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并为临床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
1.3 研究意义肝癌是一种常见且致命的恶性肿瘤,而肝硬化是肝癌的主要诱因之一。
肝癌的影像学诊断新进展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肝癌的影像学诊断也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
影像学诊断是一种无创且高效的方法,通过对肝脏进行成像,可以帮助医生早期发现、鉴别和评估肝癌的情况。
本文将介绍肝癌影像学诊断的新进展,并解释这些技术如何帮助提高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
一、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方法,通过声波在人体组织内的传播和反射来生成图像。
在肝癌的影像学诊断中,超声检查具有简单、无创、无辐射以及实时性好的特点。
近年来,超声诊断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声速影像和三维超声:声速影像和三维超声技术使得医生能够更清晰地观察和评估肝脏结构和病变。
它们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使医生能够准确地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形状等特征,对肝癌的早期诊断起到重要作用。
2. 弹性成像:弹性成像是一种通过测量刺激组织的变形来评估其硬度或弹性的方法。
肝癌通常具有较高的硬度,因此弹性成像可以帮助医生鉴别肝癌和其他肝脏病变,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性。
3. 超声造影剂:超声造影剂是一种通过给患者静脉注射微小气泡,在超声图像中增加对比度的方法。
它可以提供更清晰的血流动力学信息,帮助医生准确定位肝癌病灶,并与周围组织进行鉴别。
4. 超声引导下的介入治疗:超声检查不仅可以用于诊断,还可以在肝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超声引导下的介入治疗包括肝癌的穿刺活检、射频消融、微波消融等。
通过超声引导,医生可以准确地定位肝癌病灶,引导治疗器械进入病灶,并进行精确的治疗。
5. 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一种结合超声图像和多普勒技术的方法,可以观察肝脏血流情况。
肝癌通常伴随着异常的血流模式,如肿瘤血管的扩张、缺血或血流速度的改变。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肿瘤的血供情况,进一步提供诊断依据。
6. 超声弹力成像与血管成像相结合:超声弹力成像和血管成像相结合可以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超声弹力成像评估肿瘤的硬度,血管成像则可以观察到肝血管的异常情况,如动脉瘤、血管侵犯等。
肝硬化结节和小肝癌的超声造影表现肝细胞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肝硬化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每年我国有20万—30万人死于肝癌,占全国恶性肿瘤的第二位。
肝癌大多发生在肝硬化背景下,在肝硬化患者中,鉴别肝硬化非癌性结节、早期检出小肝癌,对正确治疗及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近年来新型超声造影剂在肝肿瘤方面的应用,为肝内小病灶提供了新的检测手段,依据超声造影的不同表现,对二者的鉴别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应用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5MHz,造影剂为Bracco公司生产的SonoVue六氟化硫微泡。
患者禁食8小时,首先使用二维和彩色超声观察病灶的大小、形态、边界、回声和血流情况,然后选择造影模式,机械指数调至0.07,聚焦点设置于病灶后方,选择最佳切面,经肘部浅静脉团注造影剂2.4ml,随即快速推注5ml生理盐水,自造影剂开始推注计时,实时观察病灶的动态灌注过程,全部图像存入仪器硬盘,由2名超声医师共同读片分析,依据病灶在造影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相对于肝实质的回声,将增强程度分为高、等、低增强3种。
造影过程分为3个时相,动脉期(注射造影剂后30s),门脉期(31-120s),延迟期(121s至微泡消失为实质相)。
肝硬化以肝细胞大量坏死、肝细胞及结缔组织结节状再生为特征。
其结节可由良性再生结节到癌前病变的不典型增生结节,进一步演变成原发性肝癌。
从肝硬化发展至合并肝癌历经肝硬化再生结节、低度异型增生结节、高度异型增生结节、包含肝癌中心的异型增生结节、到肝癌的逐步演变过程。
1、再生结节是肝细胞被破坏后,肝组织反应性增生形成的结节,以门静脉供血为主,与正常肝组织细胞类似,造影的三个时相均表现为等增强。
随着病变的进展,出现了主要由门静脉供血,少量肝动脉供血的结节,造影表现慢于周围肝实质开始增强,与周围肝实质同步消退,始终呈等增强,或者病灶与周围肝实质同步增强,延迟期有轻度退出。
2、高分化癌为呈快进慢出表现的病灶,高分化癌的门静脉供血少于结节但多于典型肝癌结节,微泡由门静脉持续注入导致造影剂消退缓慢。
超声造影与B超检查对原发性肝癌及转移至肝脏癌肿的诊断价值李香英【期刊名称】《实用临床医学》【年(卷),期】2011(012)005【摘要】目的超声造影与B超检查对原发性肝癌及转移至肝脏癌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8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均采用B超检查,探头频率3.5 MHz.超声造影检查:经肘静脉快速团注2.4 Ml造影剂,在注入造影剂的同时启动内置录像记录,在谐波状态下实时观察整个增强过程.B超与超声造影分别检查肝脏原发性肝癌与胃、肺、结肠、乳腺、胰腺转移至肝脏的癌肿的病灶个数.对原发性肝癌与胃、肺、结肠、乳腺、胰腺转移到肝脏癌肿的时间-强度曲线反映的始增时间、峰值时间、峰值增强强度、增强速率、50%清除斜率进行比较.结果 B超检查总病灶数平均为(34.50±25.02)个,超声造影检查总病灶数平均为(85.00±53.39)个,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肝癌与胃、肺、结肠、乳腺、胰腺转移至肝脏的癌肿的峰值增强强度与50%清除斜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始增时间、峰值时间、增强速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对原发性肝癌与转移至肝脏癌肿的诊断明显优于B超检查,是鉴别原发性肝癌与转移至肝脏癌肿较理想的方法.【总页数】3页(P87-89)【作者】李香英【作者单位】弋阳县人民医院超声室,江西,弋阳,334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1【相关文献】1.肝脏超声造影在原发性肝癌术后肝内肿瘤复发的诊断分析 [J], 芦淑华2.肝脏孤立性炎性病灶与原发性肝癌的超声造影鉴别诊断研究 [J], 王凇;杨薇;严昆;吴薇;3.肝脏孤立性炎性病灶与原发性肝癌的超声造影鉴别诊断研究 [J], 王凇;杨薇;严昆;吴薇4.超声造影检查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 [J], 苏湘淋5.超声造影定量分析鉴别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与原发性肝癌初步探讨 [J], 乔志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癌分为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 ,PLC )、转移性肝癌(metastatic liver cancer ,MLC ),PLC 主要通过手术切除、放化疗等治疗,而MLC 在此基础上还需寻找和治疗原发灶,因此如何有效鉴别PLC 、MLC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超声是有效方法之一。
本研究探讨超声造影、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 )临床鉴别PLC 、MLC 的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6年1月—2018年1月,PLC 、MLC 患者各68例,病理学检查为肝癌,年龄>18岁,无精神病病史。
PLC 患者年龄28~78岁,BMI 18.05~29.67,肿瘤直径1.8~9.6cm 。
MLC 患者年龄29~80岁,BMI 18.02~29.74,肿瘤直径1.6~9.8cm ;按原发灶分为肺18例、胃16例、乳腺10例、甲状腺10例、结直肠8例、胰腺6例。
两组性别、年龄、BMI 、肿瘤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
1.2方法(1)CDFI 检查检查前禁食12h 、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肝部检测区域,平静状态下,采用LOGIQP 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凸阵探头频率3.5~5.0MHz ,线阵探头频率10.0~15.0MHz ,GE 公司)先以探头接触法行二维超声检查,确定肿瘤部位、组织边缘回声等,再切换三维超声模式观察肝动脉最小流速、峰值流速、内径、阻力指数和门静脉流速、肝内部及周围血流等情况,常规记录参数和图像。
(2)超声造影检查:CDFI 检查后即行超声造影检查。
经肘静脉注射2.4mL 造影剂声诺维(瑞士Brac ⁃co International B.V.,H20160349),启动仪器中内置录像装置并对造影过程予以实时观察,采用时间-强度曲线软件观察和记录始增时间、增强速率、50%倾斜率、峰值时间、增强强度等参数,并记录图像。
1.3观察指标(1)两组肝动脉最小流速、峰值流[作者简介]高洪彦(1984-01~),女,山东临沂人,主治医师,研究方向:超声介入。
超声造影报告模板1原发性肝癌超声造影:肝组织开始增强时间秒,病灶开始增强时间秒,边界清晰。
动脉期呈均匀高增强,增强范围约mm;至门脉期和延迟期消退为低增强。
2肝转移癌(少血供)超声造影:肝组织开始增强时间秒,病灶开始增强时间秒,边界清晰。
动脉期无明显增强,门脉期为低增强,至迟期为明显低增强。
转移性肝癌(多血供)超声造影:肝组织开始增强时间秒,病灶开始增强时间秒,边界清晰。
动脉期为周边厚环状高增强,增强范围约mm。
面圈征(+),门脉期消退为低增强,至延迟期为无增强黑洞征(+)。
3 FNH超声造影:肝组织开始增强时间秒,病灶开始增强时间秒,边界清晰。
动脉期呈辐轮状均匀高增强,伴中央短棒状低增强,门脉期和延迟期为等增强。
4肝血管瘤超声造影:肝组织开始增强时间秒,病灶开始增强时间秒,边界清晰。
动脉期呈周边结节状高增强,门脉期高增强范围继续扩大,至延迟期为全瘤均匀高增强。
5肝硬化结节超声造影:肝组织和病灶同步开始增强,均为秒,三个时相均表现为均匀等增强。
6局灶性脂肪变、肝岛6超声造影:川组织和病灶同步开始增强,均为秒,三个时相均表现为均匀等增强。
7肝腺瘤超声造影:肝组织开始增强时间秒,病灶开始增强时间秒,边弄清晰。
动脉期呈均匀高增强,门脉期和延迟期为等增强。
8肝脓肿脓肿早期超声造影:肝织开始增强时间秒,病灶开始增强时间秒,边界清晰。
动脉期呈均匀高增强,伴中央不规则低增强,门脉期和延迟期为等增强。
脓肿期超声造影:肝组织开始增强时间秒,病灶开始增强时间秒,边界清晰。
动脉期呈环状高增强,中心无增强,门脉期和延迟期周边为等增强,中心仍为无增强。
肝脓肿错构瘤超声造影:皮质期开始增强时间秒,病灶开始增强时间秒,边界清晰。
皮质期呈等增强,至髓质期和延迟期仍为等增强。
肾脏实性占位性病变(考虑:错构瘤可能)妇产科造影宫内残留超声造影:子宫开始增强时间14秒,病灶开始增强时间约13秒,动脉期均表现为不均匀高增强,明显强于子宫,其内见部分区域无增强区,延迟晚期消退为低增强并较子宫消退晚。
超声造影LI-RADS 3类对肝硬化背景肝癌阳性率的诊断价值1. 引言1.1 介绍研究背景肝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高度侵袭性和复发率。
而对于肝硬化患者而言,肝癌的风险更是显著提高。
传统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肝癌的诊断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出现了LI-RADS (肝脏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系统,这一系统通过标准化的诊断标准和分类,提高了肝癌的诊断准确性和一致性。
LI-RADS的分类中,3类属于肝脏病变的潜在肝癌低风险类别,通常需要进行定期随访。
对于患有肝硬化的患者来说,LI-RADS 3类的临床意义尤为重要,因为他们本身就存在肝癌发生的高风险。
探讨LI-RADS 3类在肝硬化背景下对肝癌阳性率的诊断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LI-RADS 3类的定义与特征、肝硬化背景下肝癌的诊断挑战、超声造影在LI-RADS 3类诊断中的应用、相关研究及发现以及LI-RADS 3类对肝硬化背景肝癌阳性率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探讨,旨在揭示超声造影LI-RADS 3类在肝硬化患者中对肝癌诊断的重要意义。
1.2 目的和意义肝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在肝硬化背景下发生的肝癌更是难以治愈,具有高度恶性和快速进展的特点。
及早发现和准确诊断肝硬化背景下的肝癌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
超声造影LI-RADS 3类是一种用于评估肝脏病变的系统,对于肝硬化患者进行肝癌的筛查和诊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了解LI-RADS 3类在肝硬化背景下对肝癌阳性率的影响因素,对于提高肝癌的早期诊断率、降低误诊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LI-RADS 3类在肝硬化背景下的诊断价值进行研究,探讨其对肝癌阳性率的影响,并就未来的研究方向和临床应用提出建议,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以更好地提高肝硬化患者肝癌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2. 正文2.1 LI-RADS 3类的定义与特征LI-RADS是肝脏造影影像数据报告和数据系统(Liver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的缩写,它是针对肝脏病变的标准化分类系统。
超声造影及CTA在肝癌区域血供动态监测中的应用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生和发展与肝脏的血供密切相关。
了解肝癌的血供动态变化对于诊断肝癌、评估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情况以及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超声造影(CEUS)和CT动态血管成像(CTA)是常用的非侵入性检查手段,可用于肝癌区域的血供动态监测。
本文将从CEUS和CTA两个方面介绍它们在肝癌血供动态监测中的应用及优势。
超声造影(CEUS)是一种利用超声造影剂(常见的是硫酸铜、微珠蛋白等)的显影技术。
通过将超声造影剂注射入患者体内,通过超声图像显示出血管的充盈情况和肿瘤的灌注情况。
相比于常规的B超检查,CEUS具有动态、实时、定量化的优势。
在肝癌的血供动态监测中,CEUS可以显示出肿瘤的血供特点,如动脉期高强化、门脉期低强化等,有利于提供肝癌的血供特征和灌注模式的信息。
同时,CEUS还可以通过评估血管内超声造影剂的显像时间和强度来评估肝脏的灌注状态,判断肿瘤的血供情况。
相对于CEUS的超声技术,CT动态血管成像(CTA)利用多层螺旋CT扫描,结合静脉注射造影剂,能够实现超快速连续扫描。
CTA不仅可以提供肝脏血管的详细解剖结构,还可以显示出血管内造影剂的分布情况和动态变化,从而评估肿瘤的血供。
在肝癌区域的血供动态监测中,CTA可以观察到肿瘤的血供特征,如动脉期高密度灌注、门脉期低密度灌注等。
此外,CTA还可以通过测量肿瘤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如动脉供血比例(APR)、动脉供血时间(ART)和动脉供血强度(ART)等来评估肝脏血管的功能和肿瘤的血供情况。
超声造影和CTA在肝癌区域血供动态监测中的应用各有其优势,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CEUS作为无辐射、无创伤的检查方法,在肝癌患者中应用广泛,尤其适用于对肝脏有潜在损伤风险的患者。
其次,CEUS具有动态、实时的特点,可以直观地观察血流动态变化。
然而,由于CEUS受到肺部气体干扰的影响,有时难以清晰显示血流动态变化。
超声造影检测技术在肝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并且是一种十分恶性的肿瘤。
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尤其是在我国,肝癌的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排名第二。
针对这一情况,早期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关键。
而超声造影检测技术作为一种无痛、无创、简便、经济、快速、重复性好的成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肝癌早期诊断。
本文就重点介绍超声造影检测技术在肝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一、超声造影检测技术的原理超声造影检测技术是一种利用微泡造影剂的特殊声学性质,结合B超成像技术,对人体内脏器官的病变进行成像的技术。
常用的微泡造影剂主要有两种:气体型和非气体型。
其中气体型微泡造影剂是一种由气体和液态表面活性剂组成的微细气泡,微泡的直径通常在1-10微米之间。
当微泡造影剂被注入到人体体内后,就可以在肝脏等器官的肝脏内生成超声影像,从而反映出肝脏的情况。
然而,传统的B超成像技术只能检测肝脏的形态和位置,对肝脏内部的血流动力学状况不太敏感,因此在肝癌纳米级粒子和血流动力学的检测上有所不足。
而超声造影检测技术则能够弥补这一不足,通过对微泡造影剂的特殊声学性质的应用,提高了对肝脏内部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敏感性,从而有效地检测肝癌的存在和位置。
二、超声造影检测技术的应用1、肝癌的诊断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其早期诊断和治疗很关键。
在肝癌的早期,通常可以通过超声造影检测技术来进行诊断。
超声造影检测技术可以更加敏感地检测到肝脏内部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并通过动态观察检测微泡造影剂在肝脏内的运动轨迹,来发现肝癌的存在和位置。
此外,与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相比,超声造影检测技术简便易行、较为经济,能够满足临床应用和肝癌早期诊断的需求。
2、治疗方案制定对于已经被确诊为肝癌的患者,超声造影检测技术同样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由于超声造影检测技术能够更加准确地判断肝癌的定位和大小,因此也能够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例如,医生可以根据肝癌的大小和位置,进行手术切除、介入治疗、放射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的选择,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