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学案2012版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8
沁园春长沙学案(五篇)第一篇:沁园春长沙学案《沁园春长沙》学案【教学目标】一、通过学生分组协作、交流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词的常识、词作的背景,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变革社会、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
二、通过诵读、领会、分析和鉴赏,理解诗词中景中寓情、情中言志的表现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二、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难点)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测1.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盛行于宋。
词又被称为()()()()。
按字数多少,词可以分为()(58字以内)、()(59字至90字)、()(91字以上)。
按照段数分,有()()()()等。
、2、橘()子寥()廓()百舸()争流峥()嵘()挥斥方遒()浪遏()飞舟3、形近字辨析沁()园春遏()行云分泌()物拜谒()百舸()争流寥()廓坎坷()姓廖()一气呵()成蓼()蓝 4.默写全词二、课程推进(一)上阕1.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有何作用?2、“看”字领起下面几句话?这几句话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的,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3.“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二)下阕1、下阕写出了“同学少年”怎样的精神风貌?2、这首词以设问结尾,起到什么作用?三、合作探究1、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试分析“染、争、击、翔、竞”这几个字所达到的表达效果。
2、秋天,为历代文人骚客所吟咏,如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秦观的“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等等。
试分析毛泽东咏秋与以上古人传统咏秋在感情色彩上有何不同?为何会有这种不同?3、默写全文(大作业)四.巩固练习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沁园春长沙》学案单位:晋中市盲聋人学校姓名:刘光丽学习内容:《沁园春长沙》学习目标:1、准确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了解词的有关知识,提高诗词鉴赏能力2、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及文中壮阔激昂的意境3、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重点难点: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导学策略:抓住诗的思路,反复朗读,着重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而具体深入地感受诗的意境,学习诗人的宽广襟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学法指导:1、反复诵读课文,用圈点法标记勾画重点字词2、学习本词由远及近、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3、自主、讨论、交流、质疑,及时修正自己的答案教具准备:多媒体学习流程:【预习案】教材助读1、写作背景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
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工作,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
站在橘子洲头,面对如画的秋色,展望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澎湃,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篇。
2、走进作者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诗人,书法家。
他的诗词是中国革命的一部英雄史诗。
3、文体知识词:兴于唐,盛于宋,配乐歌唱,也称“长短句”“曲词”“曲子词”“诗余”。
词牌:词的格式,它决定了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词的分类: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基础知识积累1.易错读音----注音百舸()争流携()来百侣峥嵘()岁月挥斥方遒()浪遏()飞舟怅廖廓()2.易错字形----- 改错针贬()时弊行踪鬼()秘挥斥方酋()群英汇()萃布()署已定愤()发图强事()态人情和霭()可亲成群结对()廖()廓3.词义--------注解词义意气/义气辽阔/寥廓风采/丰采风韵/丰韵风姿/丰姿峥嵘岁月风华正茂书生意气4.背诵全诗◆整体感知①诗词诵读中的停顿和重音对准确、清晰地表意有重要作用,试用“/”标出句中停顿的地方,用“﹒”标出朗读中重读的地方。
沁园春·长沙学案(通用3篇)沁园春·长沙学案篇1学习目标1.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理想。
2.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力量。
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力量。
4.背诵这首词学习重难点通过朗读训练,赏析诗句的表现力。
学习设想抓住诗的思路,反复朗读,着重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而详细、深化地感受诗的意境,学习诗人的宽广襟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学习流程:一、温故知新金手指结合学校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沁园春雪》等词的学习,说说有关词的学问。
词,又称长短句。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后来渐渐跟音乐分别,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有词牌,又称词调。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
由于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根据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想一想:《沁园春长沙》,哪个是词牌名,哪个是标题?这首词写于1925年。
当时正值国内第一次大革命爆发的前夜,全国各地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
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夫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夫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
1925年10月,他奉命前往广州创建农夫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战斗的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篇。
“诗言志。
”词是抒情性很强的文体。
用词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的秋色和形势的剧烈感受,抒发了革命的理想和豪情。
二、鉴赏品尝想一想:上下阕各写了些什么?上、下阕有什么内在联系?芝麻开门上阕主要写景,写眼前之景。
即描绘了绚丽的湘江深秋景色,突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精神。
顺流而下,自然地提出苍茫大地应当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主要抒情。
通过追忆往事,表现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远大理想。
上阕为景,下阕为情,借景抒情,景情合一。
高中《沁园春·长沙》学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沁园春·长沙》。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点。
(3)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沁园春·长沙》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毛泽东伟大的革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领悟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背诵《沁园春·长沙》。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掌握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点。
(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哲理的领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毛泽东及其诗词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沁园春·雪》诗歌,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沁园春·长沙》,理解诗歌内容。
(2)学生查找并学习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点。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2)教师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哲理。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诗歌的主题思想,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
(2)学生互相交流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沁园春·长沙》。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点。
3. 准备下一节课的预习内容。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等环节。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学习目标】(带着目标努力,带着梦想飞翔)1、诵读涵咏,品味诗歌语言,学习感情的诗意表达。
2、领悟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体会字里行间的豪情壮志。
3、理解作品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感受凝练、豪放的语言风格【学习重难点】1、由意象出发,赏析宏阔的深秋意境;通过朦胧意象,把握全诗的内涵。
2、指导朗读,探究情景关系;寻找进入诗歌的朦胧意象。
【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知识链接】一走近作者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哲人、诗人,他在生活的各个时期都有诗作,或抒情或怀古或咏物,展现那风起云涌、瞬息万变的世界。
著名诗人克家曾说过:"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二背景资料片段一:毛泽东(1893-1976)政治家、革命家、诗人。
1910年毛泽东离开韶山投考湘乡县东山小学。
在回答《言志》作文题时,他写下了《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充分表达了17岁的少年的宏大抱负。
片段二:这首诗写于1925年,当时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
当年10月毛泽东离开韶山前往广州,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预习检查】(一)给下列加点字标注读音,写出括号内相应汉字。
橘子zhōu( )头层林尽rán ()百舸()争流鱼xiáng()浅底万类霜天jìng()自由怅()liáo kuò()问cāngmáng()大地Zhēng róng()岁月稠挥斥方qiú()万户hóu() màn()江碧透浪è()飞舟(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漫江:舸:寥廓:遒:苍茫:主:峥嵘:激扬文字:稠:风华正茂:遏:挥斥:击水:指点江山粪土当年万户侯:三、品读全词,探究下列问题。
《沁园春长沙》学案设计一、预习导学1. 导入: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什么叫做“春”? 春天有什么特点?2. 自主预习:阅读《沁园春·长沙》,了解诗人对于长沙春天的描写。
尽量将重点词句标记出来,理解诗中的主题和意境。
3. 合作交流:与同桌讨论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标记的重点词句,并尝试对诗歌进行简单的概括。
二、理解诗意1. 导入:请同学们向大家朗读自己标记出来的重点词句,并互相解释。
2. 集体探究:①针对同学们标记的重点进行分析,共同理解。
②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向大家分享,进行深入探究。
3. 诗意总结:共同概括出《沁园春·长沙》的主题和意境。
三、进一步思考1. 导入:作者写长沙春天的初衷是什么?读了这首诗,你有何感受?2. 分组讨论:分小组展开讨论,探究诗人表达的情感和思考。
3. 汇报讨论结果: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并与全班一起分享,相互学习和启发。
四、写一篇读后感1. 导入: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诗中哪个词句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为什么?2. 写作指导:以你对《沁园春·长沙》的理解和对诗人情感的感受为基础,写一篇100字左右的读后感。
3. 提示:词句选择、表达情感、思考问题等。
五、小结回顾1. 导入: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有哪些难点和亮点?2. 总结:老师进行回顾总结,指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帮助同学们总结学会的方法和技巧。
3. 展望:帮助同学们展望下一堂课的学习内容和主题,引导同学们进行思考和预习。
六、第一部分:预习导学1. 导入: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美丽的季节,代表着生机和希望的开始。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春天有什么特点?春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2. 自主预习:阅读《沁园春·长沙》,了解诗人对于长沙春天的描写。
尽量将重点词句标记出来,理解诗中的主题和意境。
3. 合作交流:与同桌讨论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标记的重点词句,并尝试对诗歌进行简单的概括。
七、第二部分:理解诗意1. 导入:请同学们向大家朗读自己标记出来的重点词句,并互相解释。
《沁园春·长沙》学习目标1、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
2、品味关键3、把握词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重点:1、品味词中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毛泽东同志宽广的胸襟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精神。
教学难点:1、词人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悲秋”情调。
2、深刻领会“浪遏飞舟”的含义。
【问题情境】一背景: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
但陈独秀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
毛泽东看到了革命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因而这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追忆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豪放词,巧妙地回答了革命领导权问题。
二、了解作者,背景,文体知识1、毛泽东,字润之。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2、写作背景:这首词写于1925年。
3、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后来词也跟乐府诗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
它原本是配合燕乐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
初起是称“曲子”、“杂曲子”和“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长短句”或“诗余”。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
《沁园春·长沙》学案一、教学目的: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诵好全词。
二、背景介绍: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的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
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
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是后作《沁园春•长沙》。
三、熟读成诵,体会诗歌表现的情感。
【字词积累】四、品评、鉴赏全词:(一)评鉴上阕1、本词的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语序这是这样的吗?按现在的语言习惯应是怎么样的?2、“看”字统领到哪一句?3、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4、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5、哪些词具有表现力?6、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7 “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8、诗人“独立寒秋”,他不是想着自己被军阀追捕的处境,而是放眼宇宙,胸怀祖国,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忧思着民族的命运,这是一种什么心境?小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
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9、齐读上阕。
(二)评鉴下阕1、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是怎样回答的呢?“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百侣”与上阕的哪个词呼应?2、“橘子洲”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
旧地重游,很自然地回忆起往昔不寻常的岁月。
下阕的领字是哪个?一直统领到哪里?3、这几句是回忆往事以“抒情”方式回答“谁主沉浮”。
最后三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五、总结:纵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
思路清晰,情贯全词。
通过学习,毛主席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
阅读学案:必修一1沁园春·长沙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毛泽东不仅是领袖、军事战略家,更是一位艺术家和诗人,可以称得上是政治家中的诗人,诗人政治家。
柳亚子先生曾以“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和“才华俊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的诗句赞美之。
他的诗词里有蓬勃的青春意气,有谁主沉浮的浩歌;有残阳如血的壮烈,有战地黄花的灿烂;有临海而迎潮博浪的激情,有登山而倚天抽剑的呼喊;有风流人物的慷慨,有人间正道的沧桑;有坐地巡天的浪漫华章,更有闲庭信步的击水新唱;有宏图惊世界,更有腊梅傲雪霜……菩萨蛮·黄鹤楼(一九二七年春)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注释】龟蛇:龟山在汉阳,蛇山在武昌。
酹(lèi):祭奠,浇酒于地。
【鉴赏】上阙写景:登楼纵目,茫茫沉沉,莽莽苍苍,自远而近,宏伟壮丽。
“锁”字,连接双山大江,不仅形象地描绘了龟蛇夹峙的形势,而且暗写出乱石崩云、惊涛拍岸的一段江景。
下阙言情:倚危把酒,怀古思今,豪放深沉。
“逐”字,绾合心潮江浪,不但生动地写出了浪花的滚滚催进,而且隐喻汹涌澎湃、如火如荼的革命高潮。
1927年正值中国多事之秋,大革命处于低潮时期,北伐虽然获得了一些胜利,但军阀及各种势力依然存在,蒋介石正洋洋得意地初临王位。
是年毛泽东途经武汉,怀以苍凉悲壮之情登上黄鹤楼一吐心曲。
这位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修养的诗人兼革命家以其独有的胸襟及气概表达了他对于他所处的时代的沉郁抱负和热切期待。
忆秦娥·娄山关(一九三五年二月)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题解】娄山关:遵义市之北,从四川入贵州的要道。
黔军企图凭娄山关天险力阻红军,会合川军、滇军和中央军聚歼红军于云贵川交界处。
彭德怀亲自带兵以急行军在二月二十六日下午抢占娄山关,接着几天,又在娄山关周围歼敌二个师,取得了自从惨败湘江,损失一半人马以来的长征途上的第一个大胜利。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共5篇]第一篇:《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两课时)课文分析:《沁园春·长沙》是统编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这一单元由3篇教材组成。
第2课现代诗群文阅读,分别由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闻一多的《红烛》、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雪莱的《致云雀》四篇课文组成,而第3课则由两篇小说,分别是茹志鹃的《百合花》以及铁凝的《哦,香雪》组成。
《沁园春·长沙》是一篇单篇的课文,编写的意图不言而喻,新课标、新教材并不是说就摒弃了单篇教学,依然重视单篇课文的教学。
对文本的精读,仍然是语文课的一个教学重点。
其次,《沁园春·长沙》作为现代诗的经典篇目,在新教材也继承了下来,无疑是印证了温儒敏先生所言的“守正创新”的理念。
但是我们这篇课文到底应该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教学,还是用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任务驱动课堂的方式来教学呢?我认为还是应该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来教学,也可以说是“旧课新教”的一次有益的尝试吧。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掌握朗诵技巧,并能够较有感情地朗诵此词。
(2)让学生运用“矛盾还原法”鉴赏该词的意象特点、把握该词的意蕴内涵。
(3)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感受人物的情怀、通过“问题导引法”了解该词的炼字炼句的精妙之处。
(4)教师通过设计真实情境,让学生领悟青春的意义与追求。
(5)引导学生通过仿写的方式写作诗词。
创作背景:一九二五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发展势头异常迅猛。
震惊世界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也遍及十几个省。
这时候,一方面是工农运动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为了维护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
那么中华民族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是继续维护黑暗衰退的反动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向兴盛进步,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向的力量,这些问题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设置情境,课前预习(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思考“当国家遭遇危难时,我们应该如何做?”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理念。
沁园春长沙完整版教案《沁园春·长沙》完整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包括词牌、词题、词的分类等。
2、理解并背诵《沁园春·长沙》,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
3、学习通过意象分析、语言品味等方法鉴赏诗词。
4、体会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中重要意象的含义和作用。
(2)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教学难点(1)分析词的艺术手法,如对比、情景交融等。
(2)引导学生理解毛泽东同志的革命胸怀和壮志豪情。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词的意境。
2、问题引导法: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深入理解词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有关秋天的视频或展示一些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描述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然后引出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长沙》,看看他笔下的秋天有何不同。
(二)知识讲解1、介绍词的相关知识(1)词牌:“沁园春”是词牌名,规定了词的格律和字数等。
(2)词题:“长沙”是词的题目,表明了词的写作地点。
(3)词的分类:按字数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2、作者简介简要介绍毛泽东同志的生平、主要事迹以及他在文学上的成就。
(三)诵读感知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情感。
2、学生自由诵读,初步感受词的内容和情感。
3、指名学生诵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四)文本赏析1、上阕赏析(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引导学生思考:这三句交代了什么?营造了怎样的氛围?(2)“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提问:作者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体现了怎样的情感?2、下阕赏析(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回忆了怎样的往事?(2)“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沁园春长沙》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思想内容。
2.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通过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3.学习情与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掌握毛泽东诗词的风格特点。
一、预习检测:1、字音辨识:单音字沁.园春()百侣.()峥嵘..()百舸.()寥廓..()方遒.()浪遏.飞舟()多音字中()流曾()祖父干劲()中()肯曾()经劲()敌空()洞看()守年度()空()白看()望揣度()2、字形辨认jìng()自由万户hóu()橘子zhōu()毕jìng()等hòu()九zhōu()chàng()寥廓cāng()茫钓yú()为虎作chāng()cāng()桑()yú夫3、词的有关知识:(回忆词牌作用,本词词牌和题目)词,又称为,是我国诗歌中的一种题材,萌芽与南朝,形成于宋,盛行于宋。
它原本是配合燕乐(“燕”通“宴”)曲调的歌辞,但在发展中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
每一首词都有词牌。
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
词的题目,可用可不用。
不同词牌规定的各种词调和词体,都有特定的字数、句数和格律。
“沁园春”是本词的,与词的内容无关。
“长沙”是词的,和词的内容有一定的关系。
二、背景资料呈现,辅助解读作词动机与写景寓意。
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
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信息整合利用辅助:1.如何理解“红”色的含义?“万山红遍”有什么含义?词中写“竞自由”有什么寓意?。
高一语文教案沁园春长沙学案9篇沁园春长沙学案 1【学习目的】1、感受*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2、对比诵读,了解词的格律特点,加深对情感内涵的把握和理解。
3、品味词的语言和意境,了解诗词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4、背诵全词,提高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诗词朗读,赏析诗词的语言表现力,感受作者的情怀。
【建议课时】1.5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板块学习方法介绍(结合人文主题)1、说说: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自由表达。
(引入写作与阅读的结合)2、读读:初读、对比读,感知诗词的形式特点──音韵、节奏与格律。
范读后整体感知本文的思想情感与风格。
3、议议:品味鉴赏诗歌的语言和技巧,深入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品语言、知诗艺、思想)4、写写:拓展鉴赏。
二、品读课文1、说说:⑴同学们,踏入高中也就踏入青春的门槛,今天老师想问问大家,你的青春理想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你的理想?(学生自由表达)⑵交流后,教师点评后引导:刚才同学们都畅谈了自己的理想,非常简洁的一句话或几句话。
但老师想问问你们中有谁能诗意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形象地表达自己的理想?⑶导入课文:今天我们来学习词《沁园春•长沙》,看看作者青春时代的理想是什么?又是如何形象地表达自己的理想,如何诗意地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伟人的伟大,并从中学到一些诗词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2、读读:⑴我们先来读读读这一首词。
读了之后,我想和大家一起来交流同学们读了之后的初步感受。
提醒注意:把握情感,注意语气,划分节奏,读出重音。
(交流初读的感受,请学生推荐学生来范读,探讨该词的朗读处理。
)⑵将《沁园春•雪》与课文对比读(投影呈现《沁园春•雪》)。
⑶总结: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读来发现同一词牌具有许多相同的特点。
(交流后再明确:词牌,题目,一般分为上片或称上阕和下片或称为下阕相同词牌的词有相同的体例,古人称作词为“填词”。
)⑷“诗言志”,读了本词,你能略微知道它的思想情感吗?你能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吗?集体朗读。
《沁园春长沙》教案《沁园春长沙》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沁园春长沙》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沁园春长沙》教案1一、教学目的1、感受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学习作者的革命精神。
2 、对比诵读,了解词的格律特点。
3、品味词的语言和意境,继续学习诗词的阅读鉴赏方法,了解诗词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4、背诵全词,提高朗读能力;借鉴写法,学写现代诗歌。
二、教学重点赏析诗词的表现力三、教学方法诵读法、交流探讨、教师点拨四、教学工具计算机辅助教学五、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单元教学模式介绍(投影呈现)a、说说: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自由表达。
(引入写作与阅读的结合)b、读读:初读、对比读,感知诗词的形式特点――音韵、节奏与格律。
范读后整体感知本文的思想情感与风格。
c、议议:品味鉴赏诗歌的语言和技巧,深入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品语言、知诗艺、明思想)d、写写:拓展鉴赏仿写、学写新诗(二)、课文学习《沁园春长沙》1、说说:a、说说你的理想?(学生自由表达)b、教师点评后引导:你们能诗意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吗?你们能形象地表达自己的理想吗?(投影呈现教师的所作:《一个战斗机飞行员的独白》)c、导课: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 长沙》(投影呈现课题),看看作者是如何形象地表达自己的理想,如何诗意地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感受伟人之伟大,并从中学到一些诗词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2、读读:a、初读课文,注意押韵;再读部分词句,引导学生明了诗词的节奏划分,特别是其中“一字领”部分。
b、将《沁园春 .雪》与课文对比读(投影呈现《沁园春. 雪》)c、总结: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读来发现同一词牌具有许多相同的特点。
(呈现投影词的体例知识)d、“诗言志”,读了本词,你能略微知道它的思想情感吗?你能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吗?(听范读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谈听后感受。
《沁园春·长沙》学案【学习指引】《沁园春·长沙》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与高一新生刚刚进入高中生活,开始高中学习的时间节点密切相连,与高中生正值美好青春年华的时间段紧密相连。
学习这篇文章时,我们要紧扣“青春”的主题,将美好的梦想、纯真的感情,带入对自我的认识、对社会的思考以及对理想的追求中,号召生命的崭新活力。
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秋景,毛泽东填写了这首词,抒发了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表达了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
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我们要注意领略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品味其中意象的活泼灵动、意境的丰盈深邃。
【素养目标】1.明确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感受毛泽东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鉴赏这首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1.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从写景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把握词作在意象选择上的形象性和抒情性。
【学习方法】1.语言品读法:诵读——美读——成诵2.点拨法:抓关键词语,点拨学生理清脉络,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学习过程】一、情景导入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这样评价毛泽东的作品:他(毛泽东)的作品,给传统的诗词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境界,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坚强的革命意志,博大渊深的胸怀,厚实的文学修养,高超的表现艺术。
他还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的确如此,我们从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中已经感受到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和磅礴气势。
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毛泽东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沁园春·长沙》教学案课前预习【知识衔接】1、文体知识词这种文学样式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又名“长短句”、“诗余”等。
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
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长沙》。
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做“片”或者“阕”。
2、诗歌鉴赏相关术语——意象“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
这里的“意”是指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这里的“象”指的是作为创作课题的客观物象。
合起来看,“意象”是一个带有浓厚主观感情色彩的概念,体现着诗人主观情意(志)的具体物象,是诗人借以寄托感情的物象,是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是“意中之象”。
诗歌大多用意象组合成意境,从中蕴藏自己的思想感情。
因而,利用意象来揣摩诗人的思想感情是诗歌鉴赏的主要途径。
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将“意”立在“断肠人在天涯”,所选之“象”便自然是“枯藤”“老树”“昏鸦”“瘦马”等。
3、诗歌鉴赏术语——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和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意”与“境”的融合。
常用的概括意境特点的词有:恬静幽美\闲适淡远\静谧清冷孤寂幽清\萧条冷落\怅惘凄迷\慷慨壮烈\悲壮苍凉\浩瀚广漠\壮美雄浑\绚丽多姿等【课文预习指导】1、本词写作背景:这首词写于1925年初秋,当时,毛泽东在韶山从事革命运动,后来为躲避军阀的逮捕,秘密离开韶山,南下广州开展革命斗争,路过长沙,重游橘子洲头,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词。
2.给下列加点字音沁.()园春漫.江()寥廓..()..()遒劲..()峥嵘浪遏.()飞舟百舸.()脊.()椎脊.()梁惆怅..()( )3、辨析多音字读音尽.管()尽.快()尽.情()尽.人皆知()一夫当.关()螳臂当.车()当.中流击水()罚不当.罪()安步当.车()当.做()当.真()当.成()中.肯()中.伤()中空()笔杆.()旗杆.()4、字形:橘子zhōu 神zhōu 大地 zhōu 际导弹神zhōu 九号百gě争流枝kē契hē夫病入沉kē jìng 相生长有志者事jìng 成 hòu 鸟 hòu 车室万户hóu Cāng 茫cāng 桑浪â飞舟东临jiã石 xiã手共进 juān 刻shǔ光 shǔ名秸gǎn 笔gǎn 百尺gān 头揭gān 而起鱼gān 钓gān bō乱反正掂斤bō两5、词语解释:漫江:粪土:挥斥:遒:6、近义词辨析(1)[A.意气 B.义气] ①人民群众________风发,斗志高昂。
《沁园春·长沙》教学案课前预习【知识衔接】1、文体知识词这种文学样式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又名“长短句”、“诗余”等。
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
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长沙》。
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做“片”或者“阕”。
2、诗歌鉴赏相关术语——意象“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
这里的“意”是指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这里的“象”指的是作为创作课题的客观物象。
合起来看,“意象”是一个带有浓厚主观感情色彩的概念,体现着诗人主观情意(志)的具体物象,是诗人借以寄托感情的物象,是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是“意中之象”。
诗歌大多用意象组合成意境,从中蕴藏自己的思想感情。
因而,利用意象来揣摩诗人的思想感情是诗歌鉴赏的主要途径。
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将“意”立在“断肠人在天涯”,所选之“象”便自然是“枯藤”“老树”“昏鸦”“瘦马”等。
3、诗歌鉴赏术语——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和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意”与“境”的融合。
常用的概括意境特点的词有:恬静幽美\闲适淡远\静谧清冷孤寂幽清\萧条冷落\怅惘凄迷\慷慨壮烈\悲壮苍凉\浩瀚广漠\壮美雄浑\绚丽多姿等【课文预习指导】1、本词写作背景:这首词写于1925年初秋,当时,毛泽东在韶山从事革命运动,后来为躲避军阀的逮捕,秘密离开韶山,南下广州开展革命斗争,路过长沙,重游橘子洲头,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词。
2.给下列加点字音沁.()园春漫.江()寥廓....()遒劲..()峥嵘()浪遏.()飞舟百舸.()脊.()椎脊.()梁惆怅..()( )3、辨析多音字读音尽.管()尽.快()尽.情()尽.人皆知()一夫当.关()螳臂当.车()当.中流击水()罚不当.罪()安步当.车()当.做()当.真()当.成()中.肯()中.伤()中空()笔杆.()旗杆.()4、字形:橘子zhōu 神zhōu 大地 zhōu 际导弹神zhōu 九号百gě争流枝kē契hē夫病入沉kē jìng 相生长有志者事jìng 成 hòu 鸟 hòu 车室万户hóu Cāng 茫cāng 桑浪è飞舟东临jié石 xié手共进 juān 刻shǔ光 shǔ名秸gǎn 笔gǎn 百尺gān 头揭gān 而起鱼gān 钓gān bō乱反正掂斤bō两5、词语解释:漫江:粪土:挥斥:遒:6、近义词辨析(1)[A.意气 B.义气] ①人民群众________风发,斗志高昂。
②他们两个________相投。
③这人很讲________。
(2)[A.辽阔 B.寥廓] ①怅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②我国幅员________.(3) [给予给以] ①对见义勇为的人,我们要__金钱奖励。
②山区洪灾暴发以后,党中央、国务院__灾民无限的关怀。
(4) [寄予寄寓 ] ①悠悠唐诗,_______着诗人对艺术的独特视角与见解。
②射击小将被_______厚望。
7、名句默写(1)恰同学少年,,,。
(2)指点江山,,。
(3)曾记否,,?(4)看,,,,,,。
课内探究1.《沁园春·长沙》上阕中的"看",下阕中的"忆",有领起下文的作用。
"看"和"忆"分别领起哪些内容?2、上阕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怎样描绘的?3、诗词讲究炼字,从上阕选取2个字加以赏析。
4、词的下阙描绘了哪两幅画面?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课内拓展——高考考点强化阅读下面一首小令,回答后面问题。
小桃红秋江倪瓒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
雪晴天,绿蘋红蓼参差见。
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
1、这首小令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请从动静和色彩两方面对这首小令进行赏析。
课外阅读:2012广东高考优秀作文:生于此岸心无岸洪荒宇宙之中,岁月长河之上,我们就降生在这一时代,不偏不倚,不快不慢,诞生在属于我们的时代。
我们生长的这片土地,有林立高楼,灯红酒绿;我们停靠的这个海岸,有冷漠喧嚣,名利冲突……于是我们埋怨此岸的风景,一心想跋涉到看似富饶的彼岸。
恰如历史学家汤因比,他选择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去感受众多文化交织迸发的绚烂景象。
但正如狄更斯所说的:“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每个时代都有其两面性,所以面对身处的时代要积极地投入其中,纵使身处喧嚣,只要在心中修篱种菊,也如身处净土。
还记得大唐时代的玄奘,那时只有烽火狼烟,锦书雁帛,交通不便,但他乘危远迈,策杖孤征,穿越一百二十多个国家,心怀“宁可西行求生,绝不东还求生”的信念,最终达到印度,取经返回大唐。
从此,让更多人在佛经中虔诚地洗涤尽自我的灵魂。
玄奘没有生于这个科技发达的年代,但他凭借心中的信念,到达了心中的圣地。
因此,环境的束缚并不重要,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适应时代,尽自己所能为脚下的土地植树种花,涵养灵魂的源泉。
所以面对生活节奏快的今天,我们要在日常工作后为自己冲一杯净心之茶,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面对道德缺失,人情冷漠的现状,更要坚守内心本真,尽自己所能为世界点亮一丝光。
生于此岸,认真走好每一步,尽管岁月的跫音落在了此岸,灵魂却尽情地游荡,去感受过去的淳朴,揣摩未来的发展。
著名作家熊召政便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
独自行走在黄山的雨夜中,他不感到寂寞,因为黄山的每一山、每一水、每一木都是等待了他千年的酒友,陪他把酒言欢,与他在崇山峻岭间完成了一次心灵的对话,让他领略了千年间时光留下的箴言。
恰如居里夫人所说的:“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生活在这个钢筋水泥筑成的年代,我们也依旧寻得自我的价值,同时也能在心灵清净中闻宫商角徵羽,行仁义礼智信,我无法赶上李白的春夜桃李夜宴,也不想到未来的土星上居住,我需要的是好好爱护脚下的土地,欣赏此岸的风景,然后让心灵携取古今的有益的思想,细描未来的美妙,且歌且行,足矣!《沁园春长沙》教学案答案课前预习2、Qìn màn liáo kuò qiú jìng zhēng róng è gě jǐ jǐ chóuchàng3、Jǐn jǐn jìn jìn dāng dāng dāng dāng dàng dàng dàng dàng dàzhòng zhòng Zhōng gǎn gān4、橘子洲神州大地洲际导弹神舟九号百舸争流枝柯契诃夫病入沉疴竞相生长有志者事竟成候鸟气候万户侯苍茫沧桑浪遏飞舟东临碣石携手共进镌刻曙光署名秸秆笔杆百尺竿头揭竿而起鱼竿钓竿拨乱反正掂斤播两5、漫江:满江。
漫,满,遍。
粪土:名词意动,把……看作粪土。
挥斥:奔放。
遒:强劲有力。
6、(1)意气意气义气解析:"意气"指意志和气概,也指志趣和性格,还可以指由于主观的偏激而产生的情绪。
"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敢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名词;也指有敢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和感情,形容词,如"你看他多么义气"。
(2)寥廓辽阔解析:寥廓:指天空;辽阔:指土地。
(3)给以给予解析:读音不同,给予念jǐyǔ,给以念ɡěiyǐ。
其次是搭配对象不同,’给以”后面只能跟所给的事物(并且多为抽象事物),不说接受的人。
“给”或“给予”则可以先跟接受的人再跟所给的事物。
(4)寄寓寄予解析:“寄予”后面常跟“希望”“厚望”类的词,“寄寓”后不跟“希望”类的词,课内探究1“看”领起下面的7句,从“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竞自由”,“忆”领起下面的8句,从“往昔峥嵘岁月稠”到“粪土当年万户侯”。
(考点:领字的作用)2、词人通过群山、红叶、碧江、百舸、雄鹰、游鱼,描绘出一幅绚丽壮美、生机蓬勃的湘江寒秋图。
选取典型景物,从远到近,从高到低,层次分明,动静结合,色彩对比鲜明(考点:意象、意境、描写手法)3、“万”——写出了群山重叠之态。
“遍”——写出了红之广,红得彻底。
“染”——拟人手法。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让人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漫”字写出了江水的溢满之状,“争”的使用,给碧绿清澈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呈现在读者面前。
“击”准确地展现了雄鹰展翅翱翔,迅猛有力的矫健身姿。
“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竞”字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的生命力。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答题要素:字义+描绘画面+概括意境+手法+形象特点+情感)4、峥嵘岁月图和中流击水图表现了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的国家责任感和蔑视功名利禄的豪迈气慨。
(考点:概括画面,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类题型)课内拓展1、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意境幽远的秋水景色。
2、头两句写出江面水影浩白如绢,属静景描写,最后几句“吴歌……惊起白鸥眠”,则显出动景,首尾动静呼应,和谐统一。
(如写出“第三句写视线之内只见几行大雁在天空飞行为动景,与前两句的静景描写和谐统一”,亦可。
)“雪晴天”两句描写了在晴朗的天空之下,绿色的浮萍、粉红色的蓼花高低不齐地长在水边,白鸥被划桨的声音惊起。
作者将白、绿、红几种色彩巧妙地调和在一起,把秋天点缀得异常绮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