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典白芷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白芷的止咳化痰白芷,中医草药中的一味珍贵草药,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和药理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白芷被广泛应用于止咳化痰、祛风除湿等方面。
本文将详细介绍白芷的止咳化痰作用,包括其药物性质、质量标准、应用方法以及禁忌症等方面。
一、白芷的药物性质白芷,又名天门冬、大活门,为伞形科植物芷草的根茎。
性温、味辛、辣,入肺、脾经。
其主要成分包括挥发油、香豆素、黄酮类物质等。
二、白芷的质量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规定,对于白芷的质量标准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 性状特征:干燥的白芷呈长圆柱形,质地坚硬,外表呈淡黄色或灰黄色,具有清香气味。
2. 挥发油含量:白芷中的挥发油含量应大于等于1.2%。
3. 香豆素含量:白芷中的香豆素含量应大于等于0.5%。
4. 无杂质:白芷中不得有明显的霉斑、虫蛀、异物等。
三、白芷的止咳化痰作用白芷在中医中常常被用于治疗咳嗽和痰多等症状。
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作用:1. 止咳作用:白芷能够平肺降逆,散寒祛湿,从而起到镇咳止咳的作用。
它可以缓解咳嗽症状,减少咳嗽的频率和程度。
2. 化痰作用:白芷具有温肺散寒的效果,能够促进痰液的排出,减少痰液的黏稠度,改善痰多的情况。
3. 抗炎作用:白芷中的香豆素等成分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以缓解炎症反应,减少肺部组织的损伤。
四、白芷的应用方法1. 冲剂:将白芷研磨成细末,每次取5克左右,用开水冲服,每日2-3次。
2. 口服饮片:将白芷加工成饮片,每次取适量,用开水冲服。
3. 煎剂:将白芷与其他草药配伍,煎煮后取汁液,可口服或外用。
五、白芷的禁忌症尽管白芷具有显著的药理活性和药用价值,但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
以下情况下,应慎用或避免使用白芷:1. 孕妇:孕妇应当避免使用白芷,以免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2. 皮肤损伤:如果皮肤有损伤或溃疡,不宜外用白芷药物,以免刺激伤口。
3. 过敏体质:对白芷或其成分过敏的患者应禁用。
4. 高热状态:在高热状态下,不宜服用白芷,以免加重体温升高。
中药饮片应阴凉库储存的品种
阿魏、矮地茶、艾叶、安息香、八角茴香、巴豆、白药子、白芷、白术、百部、柏子仁、荜茇、荜澄茄、蓖麻子、薄荷、苍术、草豆蔻、草果、沉香、陈皮、澄茄子、重楼、虫白蜡、川防风、川木香、川牛膝、川香薷、川芎、川紫菀、当归、丁香、冬虫夏草、豆蔻、阿胶、法落海、防风、枧香脂、蜂蜡、蜂蜜、佛手、盐附子、干蟾、干姜、甘松、高良姜、藁本、蛤蚧、隔山撬、枸杞子、瓜蒌、瓜蒌皮、瓜蒌子、官桂、光前胡、广藿香、桂枝、海狗肾、海龙、海马、核桃仁、鹤虱、红大戟、红豆蔻、花胡椒、红花、化橘红、火麻仁、藿香、荠菜、建曲、姜黄、降香、椒目、金银花、荆芥、菊花、橘络、苦石莲、蜡梅花、老?草、雷丸、李仁、凉山虫草、两头尖、灵香草、龙血竭、芦荟、芦子、鹿骨胶、鹿角胶、鹿茸、鹿肾、吕宋果、罗布麻叶、花麻黄、马槟榔、麦冬、蔓荆子、芒硝、毛前胡、没药、玫瑰花、梅花、母丁香、牡丹皮、木瓜、南坪细辛、牛黄、牛膝、排草、佩兰、千年健、前胡、羌活、蔷薇花、青蒿、青皮、苘麻子、人参落、人参叶、肉豆蔻、肉桂、肉桂子、乳香、三七、山柰、山银花、山茱萸、苕叶细辛、蛇床子、麝香、参须、生姜、石榴皮、石南藤、水灯心、松节、松香、苏合香、酸枣仁、台乌、檀香、桃仁、藤黄、甜杏仁、兔耳风、乌梅、乌药、吴茱萸、西红花、西洋参、细辛、香附、香加、香薷、香椽、小匾蓄、小茴香、辛夷、熊胆粉、徐长卿、亚麻子、野菊花、益智、茵陈、郁李仁、月季花、杂寄生枣、槟榔、枳?、枳实、猪胆粉、紫苏梗、紫苏叶。
⽩芷 Radixngelicae Dahuricae (英) Taiwan Angelica Root 别名 ⾹⽩芷、川⽩芷。
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杭⽩芷Angelica dahurica(Fisch.ex Hoffm.)Benth.etHook.f.var.formosana(Boiss.)Shan et Yuan的根。
植物形态 多年⽣草本。
茎具细纵棱,中空,近花序处密⽣柔⽑。
叶互⽣,下部叶2~3回⽻状分裂,终裂⽚卵形⾄长卵形,顶端尖锐,基部下延,边缘密⽣尖锐的重锯齿,仅脉上有⽑;叶柄长3~6cm,基部扩⼤成鞘;上部叶简化成鞘。
复伞形花序,总苞0~2⽚,鞘状;⼩总苞⽚多数,披针形;花瓣5,黄绿⾊,卵状披针形,顶端内曲;雄蕊5;⼦房下位。
双悬果椭圆形或近圆形,扁平,分果具5棱,侧4棱成翅状。
花期5~6⽉,果期7⽉。
⽣于湿草甸⼦、灌⽊丛、河旁沙⼟或⽯砾质⼟中。
主产浙江、四川。
采制夏、秋季间采挖,去杂质,洗净,拌⽯灰,放置⼀周后,取出,晒⼲。
性状 根呈圆锥形,长10~20cm,直径2~2.5cm。
表⾯灰棕⾊,有横向突起的⽪孔,顶端有凹陷的茎痕。
质硬,断⾯⽩⾊,粉性⾜,⽪部密布棕⾊油点。
⽓芳⾹,味⾟、微苦。
化学成分 含异欧前胡素(isoimperatorin)、欧前胡素(imperatorin)、佛⼿柑内酯(bergapten)、珊瑚菜素(phellopterin)、氧化前胡素(oxypeucedanin)等。
性味 性温,味⾟。
功能主治 祛风湿,活⾎排脓,⽣肌⽌痛。
⽤于头痛、⽛痛、⿐渊、肠风痔漏、⾚⽩带下、痈疽疮疡、⽪肤瘙痒。
白芷熏硫与不熏硫质量分析白芷是一种常见的中药。
目前白芷只有药用根,但我们发现除了药用根外,还有药用叶的记录。
为了有意义地开发利用白芷,进一步扩大药材来源,保障药品质量,我们测定了白芷熏硫前后不同成分的含量,并对白芷的品质变化进行了研究。
通常采用熏硫方法进行干燥的白芷有效成分含量有很大的损失,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硫磺熏蒸对川白芷的化学成分和镇痛作用有重要影响,加强川白芷加工标准化研究,采用干燥法或科学、方便、实用的加工方法,确保药材质量安全,是迫切需要重视并加以解决的。
标签:白芷;熏硫技术;质量分析传统的中药炮制方法是用中药熏硫。
它主要用于防虫防潮,方便医疗储存,减少药物流失,增加药品的色泽,但会对药材饮片的指标性成分、活性成分等有明显影响,还会对呼吸道,肝脏,肾和其他身体器官产生不利的影响。
一、中药材熏硫工艺概述熏硫是为了增加某些药品的白色而广泛使用的药材干燥技术。
中药产地加工不仅是中药生产的初级加工衔接,也是中药生产的重要环节,了解中药的质量它是不仅影响中药的质量,而且影响其临床应用和贮存。
用硫磺熏蒸的防腐技术,优点是容易干燥,杀灭虫卵,保证药材的色泽,广泛应用于多种中药材的加工。
中药现代化的发展越来越重视硫磺烟气和防霉对中药质量的负面影响,《中国药典》增加了植物试验法-测定二氧化硫残留量的方法,以测定经硫处理的中草药或饮片中的二氧化硫残留量。
中药熏蒸会破坏配方的功效。
硫磺本身作为中药,内服有调火、助阳的功效,熏硫之后药品表面附着一定数量的升华硫磺颗粒,川芎、百合、泽泻等寒性药本身就影响这些药物的寒凉性质,从而影响药物临床疗效的正常发挥。
此外,硫磺被燃烧,进而可以创造合成硫酸的条件,硫酸在某些条件下具有极强的氧化性,研究中,导致样品的特征峰的范围在熏硫后大大减少。
将硫磺掺入汤剂后升华,药液中药物表面的硫颗粒的升华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阻止硫进入人体,在实际用药的过程中难以实现,从而难以避免有害物质进入人体进而损害人体健康,其中一些劣质甚至发霉腐烂的药物通过熏硫也可呈白色,流入市场之后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了威胁。
白芷在中风后遗症中的应用中风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心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常常导致丧失生命质量和生活能力的损害。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后出现的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包括语言障碍、瘫痪、认知障碍等。
这些后遗症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交功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然而,许多研究发现,白芷等中药植物可能有助于改善中风后遗症患者的症状和功能恢复。
白芷,学名为Angelica dahurica,属于伞形科植物,是一种中草药常见的成分。
白芷具有辛温解表、行气止痛的功效,且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中。
在中药典中,白芷被列为常用药物之一,其应用在临床中被广泛探讨和应用。
研究表明,白芷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血小板凝聚等作用。
它具有增加脑血流和改善脑缺血的功效,这可以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产生积极的影响。
白芷在中风后遗症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改善神经功能:中风后遗症患者常常出现语言障碍、运动障碍等神经功能障碍。
白芷中的活性成分可以通过增加脑血流,改善中风后受损的神经功能。
研究发现,白芷能够通过减轻炎症反应和减少自由基产生,进而改善神经细胞的功能,促进神经再生。
这一作用对于促进中风后遗症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2.降低炎症反应:在中风过程中,炎症反应的产生是一个重要的病理过程。
炎症反应会导致神经细胞的损伤和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加重中风后遗症的症状。
白芷中的活性成分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应的产生,减轻神经细胞的损伤。
这对于缓解中风后遗症的症状和推动康复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3.促进循环恢复:中风后遗症患者常常伴随着脑血管的破裂或血管狭窄的问题。
白芷中的活性成分具有行气活血的作用,在中风后遗症中通过促进脑血管的再生和扩张,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
这一作用可以提高患者的营养供应和氧气供应,促进病灶的恢复。
当然,应用白芷治疗中风后遗症需要遵循中医理论和个体化的原则。
患者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白芷,并根据自身病情和身体状况进行剂量和疗程的调整。
白芷的研究进展摘要:白芷作为一种常用的中药,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活性。
本文对白芷近年来的研究做一综述, 旨在为其研究、开发、应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白芷;, 化学成分,提取,含量测定白芷为常用中药,《中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自芷为伞形科植物白芷Angelica dahurica (Fisch ex Hoffm) Benth et Hook f或杭白芷Angelica dahurica (Fisch ex Hoffm) Benth etHook .f .va r .formosana(Boiss.)Shan et Yuan的干燥根。
白芷具有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牙痛,白带及疮疡肿痛。
本文对白芷近年来的的研究做一综述, 旨在为其研究、开发、应用提供借鉴。
1. 白芷的主要化学成分白芷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尤其在消炎、镇痛、皮肤病方面作用显著,而且白芷也是一种很好的香料和调味辅料,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
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白芷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大量研究,现对它的成分作如下总结:1.1脂溶性和水溶性:白芷中脂溶性成分最主要为香豆素类(coumarins),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本类化合物不溶于水,易溶于石油醚、乙醚等有机溶剂。
杨涓[1]等人采用 90 %乙醇渗漉提取 ,所得提取物经硅胶柱色谱(石油醚-乙酸乙酯系统和氯仿-甲醇系统)梯度洗脱,Sephadex L H220 (氯仿2甲醇)及制备薄层等方法分离纯化 GS,MS 确定鉴定结构。
从白芷中共分离、鉴定出了九种已知化合物 ,分别为:1.异欧前胡素(isoimperatorin)、2.欧前胡素 ( imperatorin)、3.异氧化前胡内酯(isooxypeucedanin)、4.佛手柑内酯(bergapten)、idilin、6.白当归素(byakangelicol)、7.别异欧前胡素(alloisoimperatorin)、8.花椒毒酚(xanthotox ol) ,都是线型呋喃香豆素其结构如下:此外,卢嘉[2]等在杭白芷药材中首次分得佛手酚(bergapt01)、广金钱草碱(desmodimine)。
白芷的配伍禁忌白芷,又称川芎,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活血祛瘀、舒筋活络的功效,被广泛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然而,尽管白芷具有诸多益处,但在配伍上仍然存在一些禁忌。
正确了解白芷的配伍禁忌对于用药安全和疗效的提高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白芷的配伍禁忌,以便临床上更好地使用此药。
首先,白芷不宜与防风同时使用。
虽然白芷和防风均为风湿病的常用药材,且均具有活血祛瘀、舒筋活络的作用,但二者具备相似的化学成分,如挥发油和黄酮类物质。
因此,同时使用白芷和防风,可能会增加药物成分在体内的积累,引起药物过量反应,如头晕、恶心等。
因此,患者在选择白芷和防风联合使用时,应谨慎遵循医生的建议,并在用药过程中定期监测身体反应。
其次,白芷也不宜与砂仁同时使用。
砂仁和白芷都具有行气活血、舒筋活络的功效,但二者相互配伍可能会引起肝脏损伤。
砂仁中含有对肝细胞具有毒性的成分,而白芷则可能加速这些毒性成分的排泄,导致肝脏负荷过重,甚至损害肝功能。
因此,如果患者需要同时使用砂仁和白芷,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严密监测肝功能,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此外,白芷配伍时也应注意避免与一些醇类药物同时使用。
因为白芷中的有效成分苯乙烯酮有可能与醇类药物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沉淀等不良反应。
因此,在与醇类药物同时使用时,应遵循以《本草纲目》等药典为依据的配伍原则,注意避免不恰当的配伍搭配。
此外,白芷不适宜与某些中药联合应用,例如与附子、大黄等寒凉药材的配伍。
白芷性温而寒凉药材性寒,两者相互配伍可能会引起体内寒凉之气过重,导致脾胃功能紊乱、腹泻等不适。
因此,在临床上,应尽量避免将白芷与寒凉性药物联合使用。
注意,以上仅仅是关于白芷的一些常见配伍禁忌,具体的用药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因此,在使用白芷时,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在合理的用药剂量下进行使用,并随时与医生保持沟通和监测,以确保用药的安全和有效。
总结而言,白芷作为一种常用的中药材,虽然具有许多益处,但在配伍上仍然有一些禁忌。
1. 白 芷 (欧白芷/白芷根)英 文 名:Angelica拉丁文名:Angelica archangelica家族科别:伞形花科 Apiaceae/Umbelliferae精油外观:根部精油:淡黄至深琥珀色种子精油:淡黄色近无色液体根部净油:粘稠的黄棕色香 味:青草味协 调 油:柑橘属类精油、鼠尾草、广藿香、缬草。
植物简介:白芷具有医学价值。
白芷的根部更被列入欧洲某些国家的药典中。
从前,白芷根甚至被称为“圣灵之根”,并与大天使圣迈可(St.Michael)相连结。
因为,人们相信,白芷根药草是在瘟疫盛行时,由天使赋予教会修道士用来驱除疾病的。
白芷因此也受天使赠于在每年的五月八日开花,而该日即为圣迈可天使之节日。
但是,白芷根也有一个不太好听的名字‐“腹痛之根”,人们认为若将之含于口中,则能赶走瘟疫,避免人们患病。
药草师将白芷用作滋补品及止咳驱风之药剂,而若嚼食其地下根茎亦有助于消减胃胀气。
在1665年英国伦敦瘟疫蔓延时,皇家外科学院(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即研制出白芷水,作为除病的药方。
白芷的拉丁名为Angelica,源自于希腊字Angelos,意谓信差(天使)。
在欧洲,白芷为普遍的家庭园艺植物,许多国家基于医药及香水的用途而栽种它。
其叶柄蕴含糖分,常被用于糕饼制作上,同时也是草药酒的调味料。
整株白芷皆具芳香之气,因此,被蜜蜂视为其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
种植地区:广布于欧洲及亚洲各地,特别是北半球或高海拔之地区,主要种植于匈牙利、荷兰、比利时、德国、法 国和印度。
目前,以法国为主要产地。
萃取部位及方式:白芷有一形似萝卜的地下茎及粗壮的芽,其根部及果实皆含有精油成分。
精油来自其根部、球茎、果实(或种子)等部位皆以蒸馏法萃取而得。
根部需要12‐24小时蒸馏时间。
安全性:1.CHIP细节:有危害且易燃。
若吞食的话可能对肺脏会造成损伤。
若不小心误食,不要催吐,立即送医并让医生查看物品包装或标签。
第一批160味中药配方颗粒国标品种001.巴戟天配方颗粒002.白芍配方颗粒003.白鲜皮配方颗粒004.白芷(白芷)配方颗粒005.白芷(杭白芷)配方颗粒006.百部(对叶百部)配方颗粒007.百合(卷丹)配方颗粒008.板蓝根配方颗粒009.半枝莲配方颗粒010.薄荷配方颗粒011.北柴胡配方颗粒012.补骨脂配方颗粒013.侧柏叶配方颗粒014.煇苦杏仁(西伯利亚杏)配方颗粒015.煇桃仁(桃)配方颗粒016.炒白芍配方颗粒017.炒苦杏仁(西伯利亚杏)配方颗粒018.炒莱菔子配方颗粒019.炒牛劳子配方颗粒020.炒桃仁(桃)配方颗粒021.炒王不留行配方颗粒022.炒栀子配方颗粒023.车前草(车前)配方颗粒024.车前子(车前)配方颗粒025.陈皮配方颗粒026.赤芍(芍药)配方颗粒027.川牛膝配方颗粒028.川射干配方颗粒029.川芎配方颗粒030.醋北柴胡配方颗粒031.醋延胡索配方颗粒032.大黄(药用大黄)配方颗粒033.大青叶配方颗粒034.大枣配方颗粒035.丹参配方颗粒036.淡竹叶配方颗粒037.当归配方颗粒038.地肤子配方颗粒039.独活配方颗粒040.杜仲配方颗粒041.防风配方颗粒042.防己配方颗粒043.粉葛配方颗粒044.佛手配方颗粒045.麸炒苍术(北苍术)配方颗粒046.麸炒薏苡仁配方颗粒047.麸炒枳壳配方颗粒048.麸炒枳实(酸橙)配方颗粒049.甘草(甘草)配方颗粒050.干姜配方颗粒051.葛根配方颗粒052.钩藤(钩藤)配方颗粒053.骨碎补配方颗粒054.广金钱草配方颗粒055.合欢花(合欢花)配方颗粒056.合欢皮配方颗粒057.何首乌配方颗粒058.荷叶配方颗粒059.厚朴(厚朴)配方颗粒060.虎杖配方颗粒061.槐花(槐花)配方颗粒062.槐角配方颗粒063.黄柏配方颗粒064.黄连(黄连)配方颗粒065.黄芪(蒙古黄芪)配方颗粒066.黄芩配方颗粒067.火麻仁配方颗粒068.鸡血藤配方颗粒069.姜厚朴(厚朴)配方颗粒070.焦山楂(山里红)配方颗粒071.焦栀子配方颗粒072.金钱草配方颗粒073.金银花配方颗粒074.荆芥配方颗粒075.酒大黄(药用大黄)配方颗粒076.酒丹参配方颗粒077.酒当归配方颗粒078.酒黄芩配方颗粒079.酒女贞子配方颗粒080.酒萸肉配方颗粒081.菊花配方颗粒082.苦参配方颗粒083.苦杏仁(西伯利亚杏)配方颗粒084.款冬花配方颗粒085.莱菔子配方颗粒086.灵芝(赤芝)配方颗粒087.龙胆(龙胆)配方颗粒088.蜜百部(对叶百部)配方颗粒089.蜜百合(卷丹)配方颗粒090.蜜槐角配方颗粒091.蜜款冬花配方颗粒092.蜜枇杷叶配方颗粒093.蜜桑白皮配方颗粒094.蜜旋覆花(旋覆花)配方颗粒095.蜜紫菀配方颗粒096.墨旱莲配方颗粒097.牛蒡子配方颗粒098.牛膝配方颗粒099.女贞子配方颗粒100.批杷叶配方颗粒101.蒲公英(碱地蒲公英)配方颗粒102.前胡配方颗粒103.秦艽(粗茎秦艽)配方颗粒104.秦皮(尖叶白蜡树)配方颗粒105.肉桂配方颗粒106.桑白皮配方颗粒107.桑寄生配方颗粒108.桑叶配方颗粒110.山萸肉配方颗粒111.山楂(山里红)配方颗粒112.射干配方颗粒113.升麻(大三叶升麻)配方颗粒114.生姜配方颗粒115.生地黄配方颗粒116.首乌藤配方颗粒117.熟大黄(药用大黄)配方颗粒118.熟地黄配方颗粒119.烫骨碎补配方颗粒120.桃仁(桃)配方颗粒121.天花粉(栝楼)配方颗粒122.天麻配方颗粒123.土茯苓配方颗粒124.菟丝子(南方菟丝子)配方颗粒125.王不留行配方颗粒126.乌梅配方颗粒127.乌药配方颗粒128.夏枯草配方颗粒129.香橼(香圆)配方颗粒130.续断配方颗粒132.旋覆花(旋覆花)配方颗粒133.延胡索配方颗粒134.盐补骨脂配方颗粒135.盐车前子(车前)配方颗粒136.盐杜仲配方颗粒137.盐黄柏配方颗粒138.盐菟丝子(南方菟丝子)配方颗粒139.盐续断配方颗粒140.盐知母配方颗粒141.野菊花配方颗粒142.益母草配方颗粒143.茵陈【滨蒿(绵茵陈)】配方颗粒144.淫羊藿(淫羊藿)配方颗粒145.鱼腥草配方颗粒146.远志(远志)配方颗粒147.泽兰配方颗粒148.泽泻(泽泻)配方颗粒149.知母配方颗粒150.栀子配方颗粒151.积壳配方颗粒152.积实(酸橙)配方颗粒153.制何首乌配方颗粒154.炙甘草(胀果甘草)配方颗粒155.炙甘草(甘草)配方颗粒156.炙淫羊藿(淫羊藿)配方颗粒157.肿节风配方颗粒158.紫花地丁配方颗粒159.紫苏子配方颗粒160.紫菀配方颗粒第二批36味中药配方颗粒国标品种001.白术配方颗粒002.苍术(北苍术)配方颗粒003.炒苍耳子配方颗粒004.炒火麻仁配方颗粒005.炒蒺藜配方颗粒006.炒酸枣仁配方颗粒007.炒紫苏子配方颗粒008.醋青皮(个青皮)配方颗粒009.醋青皮(四花青皮)配方颗粒010.醋香附配方颗粒011.党参(党参)配方颗粒012.麸炒白术配方颗粒013.瓜萎(栝楼)配方颗粒014.蒺藜配方颗粒015.酒管花肉苁蓉配方颗粒016.酒苁蓉配方颗粒017.桔梗配方颗粒018.连翘配方颗粒019罗布麻叶配方颗粒020.木蝴蝶配方颗粒021.木香配方颗粒标准022.炮姜配方颗粒023.青皮(个青皮)配方颗粒024.青皮(四花青皮)配方颗粒025.瞿麦(石竹)配方颗粒026.人参配方颗粒标准027.肉苁蓉(管花肉苁蓉)配方颗粒028.桑椹配方颗粒029.蛇床子配方颗粒030.苏木配方颗粒031.酸枣仁配方颗粒032.吴茱萸配方颗粒033.香附配方颗粒034.制巴戟天配方颗粒035.制吴茱萸配方颗粒036.制远志(远志)配方颗粒。
Baizi
ANGELICAEDAHURICAERADIX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白芷Angelicadahurica(Fisch.exHoffm.).Benth.etHook.f.或杭白芷Angelicadahurica(Fisch.exHoffm..)Benth.etHook.var.formosana(Boiss.)ShahetYuan的干燥根。
夏、秋问叶黄时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状】本品呈长圆锥形,长l0~25cm,直径1.5~2.5cm。
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根头部钝四棱形或近圆形,具纵皱纹、支根痕及皮孔样的横向突起,有的排列成四纵行。
顶
端有凹陷的茎痕。
质坚实,断面白色或灰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棕色,近方形或近圆形,皮部散有多数棕色油点。
气芳香,味辛、微苦。
【鉴别】(1)本品粉末黄白色。
淀粉粒甚多,单粒圆球形、多角形、椭圆形或盔帽形,直径3~25μm,脐点点状、裂缝状、十字状、三叉状、星状或人字状;复粒多由2~12分粒组成。
网纹导管、螺纹导管直径10~85μm。
木栓细胞多角形或类长方形,淡黄棕色。
油管多已破碎,含淡黄棕色分泌物。
(2)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醚10ml,浸泡1小时,时时振摇,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乙酸乙酯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白芷对照药材0.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
再取欧前胡素对照品、异欧前胡素对照品,加乙酸乙酯制成每1m1各含1mg 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检验标准操作程序》(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4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一乙醚(3:2)为展开剂,在25℃以下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检查】水分不得过14.0%(附录ⅨH第二法)。
总灰分不得过6.0%(附录ⅨK)。
【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项下的热浸法,用稀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
15.0%。
【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检验标准操作程序》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一水(55:4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00nm。
理论板数按欧前胡素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欧前胡素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0bi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0.4g,精密称定,置50ml量瓶中,加甲醇45ml,超声处理(功率300W,频率50kHz)1小时,取出,放冷,加甲醇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
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欧前胡素(C16H14O4)不得少于0.080%。
饮片
【炮制】除去杂质,大小分开,略浸,润透,切厚片,干燥。
本品呈类圆形的厚片。
外表皮灰棕色或黄棕色。
切面白色或灰白色,具粉性,形成层环棕色,近方形或近圆形,皮部散有多数棕色油点。
气芳香,味辛、微苦。
【检查】总灰分同药材,不得过5.0%。
【鉴别】【检查】(水分)【浸出物】【含量测定】同药材。
【性味与归经】辛,温。
归胃、大肠、肺经。
【功能与主治】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用于感冒头痛,眉棱骨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渊,牙痛,带下,疮疡肿痛。
【用法与用量】3~1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