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时期世界局部战争的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4
美苏冷战的具体表现及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苏联、中国和英国等国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
赫鲁晓夫上台以后,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
随着苏联经济、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从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
美苏争霸分为三个阶段。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既有缓和又有争夺。
在缓和方面:1955年,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签订了对奥和约,解决了二次大战的一大遗留问题。
同年,苏联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
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美苏首脑戴维营会议是苏联推行美苏合作外交战略的重大行动,美国实际上承认苏联是超级大国这一事实。
在紧张方面:1961年苏联修筑“柏林墙”,封锁了东西柏林边界,使美苏关系更加紧张。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表明苏联开始走上同美国进行全球争夺的道路,同时也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然在美国方面。
这一时期,苏联还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企图控制中国,使得中苏关系恶化。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是美苏争霸的第二阶段。
其特点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至70年代,苏联的经济实力同美国的差距大为缩短,1975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上升,相当于美国的80%。
苏联在军备方面赶上了美国,苏联的战略导弹至1975年已达2402枚,超过美国40%,1979年苏联在战略核力量上的开支几乎为美国的3倍。
苏联大力增强常规军事力量。
1978年,美军210万人,苏军440万人,美军拥有坦克10500辆,苏军拥有坦克50000辆。
这一时期苏联推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
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美苏在欧洲都集结了重兵,处于两军对峙的僵持状态。
苏联一方面对欧洲以“缓和”战略麻痹西方,另一方面加紧在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张。
1979年入侵阿富汗,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
冷战时期的东西方对峙与战略博弈冷战时期,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对峙和战略博弈成为世界的焦点。
这一时期持续了几十年,是一场没有实质性战斗的战争。
本文将探讨冷战时期的东西方对峙和战略博弈。
一、背景与引发原因冷战始于二战结束后,以苏联和美国为代表的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立。
二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美苏两个国家分别代表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不同的制度。
二、军备竞赛冷战时期,东西方之间的军备竞赛达到了空前的高潮。
两个超级大国为了在军事领域垄断优势,不惜耗费巨大的资源用于研发新武器和军备装备。
核武器成为战略武器的代表,相互之间的核威慑使得两个超级大国始终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
三、意识形态之争冷战时期,东西方之间的意识形态之争也是一大焦点。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对立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和政治制度上,更在于两种制度背后的理念和价值观。
西方国家强调个人自由和民主制度,而东方国家则主张集体主义和计划经济。
这种意识形态之争使得两个超级大国在全球范围内积极争夺盟友和影响力。
四、地区冲突与代理人战争冷战时期,东西方之间的战略博弈不仅仅是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更体现在局部冲突和代理人战争中。
例如,越南战争就是苏联与美国在东南亚角逐地区影响力的缩影。
两个超级大国通过向各自支持的势力提供援助和军事支持,间接地参与了这些冲突和战争。
五、科技竞争与太空竞赛冷战时期,东西方之间的科技竞争也不可忽视。
苏联和美国争夺太空优势成为时代的焦点。
1969年,美国成功登月,这一事件标志着美国在太空竞赛中获得了重要的胜利。
而苏联在其他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突破,例如,第一个人造卫星的发射等。
这种科技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六、后果与影响冷战时期的东西方对峙和战略博弈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立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许多地区冲突和代理人战争,给世界带来了许多不稳定的因素。
另一方面,这种对抗也激发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第4卷 第1期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3月 Vol.4 No.1JOURNAL OF CHON GQIN GJ IAOTON 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Mar.2004 ・国际政治・21世纪初期国际政治格局及其斗争的特点Ξ张 静(西南师范大学经济政法学院,重庆400715)摘 要:新世纪的国际政治格局及其斗争异常复杂和尖锐,这种复杂和尖锐的表现形式与过去不甚相同。
当前影响国际稳定的不定因素增多,但由于种种原因,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
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显著转换,世界形势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特点:大国关系、南北关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都是在共存中竞争,在竞争中依存;世界多极化发展是大势所趋,但不会一帆风顺;世界各国政党政治更趋活跃,党际交往成为国家间交往的一条重要渠道。
关键词:政治格局; 合作; 竞争; 多极化; 政党政治中图分类号:D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794(2004)01-0029-04 人类进入21世纪,国际形势变幻莫测,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比过去更加复杂多变。
“9・11”事件作为世纪开年的预警,揭开了新世局的序幕。
它对世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对国际安全形势、国际关系造成了巨大冲击,使国际形势和大国关系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
归纳起来,21世纪初世界的主要表现和近期的发展趋势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和平与发展出现了新情况,但仍是时代的主题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趋向缓和。
但到了新世纪,核威胁依然存在,军费开支依然高昂,从而增加了各国财政负担和减低了发展经济的财力。
美国为扩展其政治和经济利益,强行实施NMD和TMD,引起地区乃至全球军备竞赛;一些地区大国走向军事大国,引起邻国的严重不安;热点问题突出,严重影响地区安全局势;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国际恐怖主义“三股势力”相互配合,活动猖獗。
“9・11”事件及其后续发展,从深层次影响和改变着国际局势,世界陷入了局部动荡、局部战争、局部紧张之中。
美苏冷战的特点冷战是指1947年至1991年之间,美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华沙条约组织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斗争。
美苏之间的冷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自己的特点:第一阶段是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其特点是特点是既有缓和又有争夺;第二阶段是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其特点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第三阶段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其特点是美国处于攻势,苏联转攻为守。
一、第一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苏联在对战败国的处理方式上产生了分歧,为了能够更好的遏制苏联的发展,来实现称霸全球的目标,美国开始采用各种的手段拉拢同盟国,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对立的格局。
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正式拉开了冷战序幕。
而美国在1947、1948、1949三年之内相继推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从政治、经济、军事上三管齐下,对苏联实行政治上的孤立打击、经济上的封锁和军事上的包围。
其中1947年3月12日,美国杜鲁门主义上台,标志着冷战开始。
从这时期开始到60年代,是美苏冷战的发展时期,美苏两国在不断地试探对方,退与进相互融合,试图在推搡中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这一时期的冷战是既有缓和又有争夺。
(一)缓和1、苏联促使签订对奥和约二次大战结束后,内奥地利及其首都维也纳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
对于奥地利的解决方式,苏联一贯主张根据保障奥地利民族独立的利益和保障欧洲安全的利益尽快缔结对奥和约,但是美、英、法三国不仅在草拟对奥和约的工作上一味拖延阻挠,而且力图把奥地利拉入西方军事集团,以堵塞解决奥地利问题的道路,致使奥地利问题拖延了十年之久而未获解决。
在斯大林逝世后,苏联改变了斯大林时期坚持的对奥和约应在德国问题解决以后才能签订的立场,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于1955年签订对奥和约,这不仅使奥地利恢复了自由和独立,而且为和平协商解决其他悬而未决的国际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
冷战时期的紧张局势美苏两强对峙在 20 世纪的历史长河中,冷战时期无疑是一个充满紧张与对峙的阶段。
美苏这两个超级大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诸多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与对抗,使得世界陷入了长期的不安与动荡。
冷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战结束后的国际格局变化。
随着纳粹德国的战败和日本的投降,世界的权力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
美国凭借其在战争中积累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而苏联在战争中经受住了巨大的考验,其军事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也大幅提升。
两国在意识形态、地缘政治等方面存在着深刻的分歧,这为冷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政治上,美苏分别代表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理念。
美国倡导自由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试图将其价值观推广到全球;苏联则实行计划经济和集权政治,强调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这种意识形态的对立,导致双方在国际事务中常常采取相互指责和对抗的态度。
在经济方面,美国拥有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先进的科技水平,通过马歇尔计划等援助计划,加强了对西欧国家的经济控制和影响力。
苏联则通过建立经互会,加强了与东欧国家的经济合作,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双方在经济领域的竞争,不仅体现在国内经济的发展上,还表现在对全球资源和市场的争夺上。
军事领域的对峙是冷战时期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
美苏两国展开了大规模的军备竞赛,不断研发和生产先进的武器装备。
核武器的出现更是将这种对峙推向了极端。
双方都拥有足以毁灭对方甚至整个世界的核力量,形成了所谓的“核恐怖平衡”。
在冷战期间,美苏多次发生军事危机,如古巴导弹危机,险些引发核战争,让世界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
除了直接的军事对抗,美苏还通过代理人战争和局部冲突来争夺势力范围。
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许多国家成为了美苏博弈的战场。
例如,在越南战争中,美国试图阻止共产主义在东南亚的扩张;而在阿富汗战争中,苏联则陷入了长期的战争泥潭。
科技领域也是美苏竞争的重要战场。
冷战时期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对峙与全球影响冷战是二战后国际关系中一段重要且紧张的时期,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峙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这场对峙不仅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全球格局和民众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冷战背景二战之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改变,美国和苏联崛起为两个主要的超级大国。
但是由于意识形态、经济制度以及势力范围的不同,两国的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了冷战的爆发。
二、美苏两国的对峙冷战期间,美苏两国之间的对峙表现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多个领域。
1. 政治对峙美苏两国的政治对峙主要表现在意识形态上。
美国坚持自由民主制度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并倡导西方传统价值观;而苏联则主张共产主义和计划经济体制,试图推广世界革命。
双方的意识形态冲突导致了政治上的对抗,例如美国的“遏制政策”和苏联的“扩张主义”政策。
2. 经济对峙在经济领域,美苏两国之间存在经济意义上的对峙。
美国以自由市场为基础,发展了强大的市场经济体系,并通过马歇尔计划支持欧洲的经济重建;而苏联则以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试图通过集体化和工业化追赶美国的发展。
两国在经济上的竞争和对抗推动了科技和军事领域的进步。
3. 军事对峙冷战期间,美苏两国之间的军事对峙达到了高峰。
美国以北约为核心,在欧洲部署了大量军事力量以抵御苏联的威胁,而苏联则在东欧建立了华沙公约组织,并在全球范围内扩张军事势力。
双方通过核武器和军备竞赛来展示自己的实力,并试图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影响力。
三、全球影响冷战期间,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对峙对全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地缘政治格局改变冷战导致了世界的二分格局,即东方阵营和西方阵营的对峙。
美国和苏联通过对周边国家的操控和干预,试图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冷战加剧了国际关系的紧张程度,形成了国际社会的两极分化。
2. 经济竞争和科技进步冷战期间,美苏两国之间的经济竞争推动了科技的进步。
为了在军事和航天领域取得优势,美苏两国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科研和技术发展。
冷战后的战争分析1945年8月15日,人类历史上付出惨重代价的浩劫终于结束。
此时,人们似若如梦初醒,无论是政治家,还是军人或是民众,都在竭力反思,重新认识战争这个梦魇。
然而,世界安宁不多时,人们的心灵还未从旧日的战争创伤中痊愈,中东巴基斯坦、南亚克什米尔、东方朝鲜半岛,就又接二连三的爆发了战争。
但从20世纪90年代初始,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利用现代微电子技术、空间技术和高效能通讯技术等手段,武装了一支强大的军队,打了几场信息化程度很高的大规模局部战争,结果是掠国擒王,屡屡得手。
尽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此渲有托词,但战争总归以绝大多数无辜人的生命为代价的,这难道不是人类的悲剧吗?因此,重新认识冷战后的世界战争规律与特点、熟识和掌握其中的名堂很有必要。
只有这样,面对战争时,才能做到“见月晕而识风,触础润而识雨”,不为之可固防,欲为之可赢算。
简单的说,战争是人类应某种目的和原因,在一定场所和时间内所进行的有组织的对抗性暴力活动。
就像政治家对战争的解释“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战争已成为国家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凡争夺重大战略利益时战争一定是最后采取的手段。
总的来说,自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战场三维空间的动态数字化和高科技武器系统的信息化构成现代化战争的特点,军事打击越开越精确和“创伤面小”,战争过程、范围、和规模变得越来越具有可控性。
1991年1月爆发的海湾战争以参战国之多、战况之激烈、作战进程之迅猛以及双方损失之悬殊为世人所瞩目,更因其大量使用了当代尖端武器装备,使战场条件、作战手段以及对抗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揭开了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序幕。
首先,战争要素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战争形态向信息化方向发展。
现代高技术战争将围绕信息的搜集、处理、分发、防护而展开,信息化战争成为高技术战争的基本形态,夺取和保持制信息权成为作战的中心和焦点。
在海湾战争开战前,美军实施宽带强功率压制式干扰,造成伊军大部分通信联络中断,达成了空袭的突然性。
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冷战是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之间的一场全球政治、经济和军事对抗。
从1945年到1991年,这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引发了许多局部冲突和竞争,但幸好没有直接爆发全面战争。
本文将探讨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的不同方面。
一、意识形态对立在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识形态: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
美国推崇个人自由、私有财产和民主制度,而苏联则主张集体主义、国有财产和单一党制。
这种意识形态的对立导致了两个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系统上的冲突。
二、核武器竞赛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核武器竞赛使得全世界都生活在核战争爆发的阴影之下。
两个国家在核武器技术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致力于提高武器的威力和射程。
这种核威慑使得两个国家之间的冲突变得更加危险和不可预测。
三、武装冲突的代理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世界各地利用代理人进行武装冲突和冲突介入。
美国支持西方国家和亲西方政权,而苏联则资助社会主义和亲苏政权。
这些代理人战争在越南、朝鲜、阿富汗和尼加拉瓜等地引发了激烈的冲突,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破坏。
四、间谍活动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间谍活动达到了空前的高潮。
双方设法渗透对方的政府、军队和情报机构,以获取对方的机密信息并进行秘密行动。
著名的间谍事件,如美国的凯西案和苏联的美国间谍内森·哈利登,进一步增加了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
五、竞争与合作尽管美苏两大国在冷战期间是核心对手,但他们之间也存在一些合作与竞争。
其中之一是太空竞赛,两国都试图证明自己在科技领域的优势。
另一个是战略武器限制谈判,例如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甘迺迪之间的古巴导弹危机后,双方开始进行重要的军备控制和裁军会谈。
结论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两国之间存在意识形态的冲突,核武器竞赛,代理人战争,间谍活动等问题,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合作与竞争。
冷战的结束标志着全球政治格局的重塑,为后来的国际关系和全球经济合作奠定了基础。
二战与冷战时期的全球格局在20世纪的上半叶,世界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而二战的结束又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这段历史时期,全球的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的调整,给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着重探讨二战与冷战时期全球格局的变化,及其对世界局势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二战前全球格局:在二战爆发前,世界格局由几个大国主导,包括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和苏联等。
这些国家在经济、军事和政治上都拥有重要地位,其中英国和法国是殖民帝国,日本则正在迅速崛起。
此时的全球格局主要以欧洲为中心,殖民地和势力范围遍布世界各地。
二、二战全球格局的形成:二战的爆发彻底颠覆了现有的全球格局。
纳粹德国的侵略行动挑战了欧洲的平衡,而日本的侵略则进一步动摇了亚洲的局势。
与此同时,苏联作为反纳粹同盟中的重要力量,逐渐崭露头角。
英国和法国在战争初期遭受重大挫折,而美国则在珍珠港事件后参战,成为战争胜利的关键。
三、冷战时期全球格局的演变:随着二战的结束,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意识形态冲突。
冷战期间,两个霸权国家之间的竞争成为全球格局的主要特征。
除美苏两国之外,其他国家则被迫在两个大国之间进行取舍和联盟选择。
在这个时期,世界逐渐分为两个对立的阵营:西方阵营和东方阵营。
四、全球格局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全球格局的变化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冷战竞争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战略对抗。
两个大国通过意识形态的扩张和军事力量的较量,试图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地盘。
另一方面,其他国家则被迫在两个大国之间选择立场,以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安全。
这种选择往往是复杂而困难的,并经常导致地区冲突和紧张局势的产生。
五、全球格局的演变对世界局势的影响:全球格局的演变对世界局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冷战时期,全球范围内发生了许多局部战争和冲突,包括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这些战争都是由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竞争而导致的。
二战与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全球陷入了二战与冷战时期。
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强国崛起与意识形态对立交织成复杂的关系网,影响着全球政治、经济和军事的走向。
本文将就二战与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进行探讨与分析。
一、二战与冷战的起因二战爆发的导火索是纳粹德国的侵略行为,随后扩大成为一场全球规模的战争。
战争结束后,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成为主角,二战也间接导致了冷战的爆发。
冷战是指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对抗,这两个国家因为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和势力范围的扩张而展开竞争。
二、二战后的重构与霸权的转移二战后,世界进入了重构时期,美国成为新的世界霸主。
经济繁荣使得美国成为全球超级大国,世界经济中心由欧洲转移到了美国。
同时,苏联也通过战争重建成为了美国的对手,逐渐形成两极格局。
三、冷战局势的紧张与对峙冷战时期,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冲突成为主要矛盾。
美国和苏联在军事、政治和经济领域展开了对抗。
争夺欧洲影响力和军事优势逐渐演变为两大阵营的对峙。
美国通过发动冷战,推动了北约的建立,以遏制苏联的扩张。
同时,苏联通过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巩固了自己在东欧的势力。
四、冷战时期的军备竞赛冷战期间,美苏两国进行了长时间的军备竞赛,大规模的军事扩张和核武器的研发加剧了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
军事冲突曾在古巴导弹危机时一度进入高潮,世界徘徊在核战争的边缘。
五、冷战时期的区域冲突除了美苏两国之间的较量,冷战时期还发生了许多地区冲突。
比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这些都是冷战时期的局部战争。
这些战争暴露了两个超级大国在影响力范围上的争夺和意识形态的冲突。
六、冷战结束与世界格局的调整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剧变标志着冷战结束。
美国成为了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进入了单极格局阶段。
但是,冷战结束后新的挑战和问题也随之出现,如中东地区的紧张局势和恐怖主义等。
七、二战与冷战时期的影响二战与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改变了全球政治、经济和军事的走向。
冷战时期世界局部战争的特点在过去的二十世纪这一百年中,人类的历史经历了两个最主要的阶段,那就是两次世界大战以及随后的冷战时期。
二十世纪本身就是一个伴随着巨大变化的世纪,在这百年中,人类社会发生了几千年来少有的变化,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宗教等等各个方面都经历了巨大的变迁,尤其是人类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变化,更是导致了各个方面随之而来的革新,其中战争也许是最能体现这一革新的人类的行为方式之一。
在二十世纪上半页的时候,两次世界大战是其中主要的旋律,其中的一战是热兵器登上历史舞台的一个机遇,飞机被用于侦查和投弹,英法联军一天的时间内就被德国部队的马克沁机枪干掉六万多人,而在索姆河战役中,英国那二十辆在现在看来简陋的不能再简陋的坦克也同样取得了惊人的战果。
这些,都是热兵器开始显示威力的机会。
而规模更为庞大的的二战,更是各方穷其所有,竭其全力的一次演出,各个参战国动员一切能动员的力量,将国家机器发挥到其所能达到最大效能让自己所在的一方赢得最后的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蔓延到亚洲,非洲,美洲,欧洲和大洋洲,世界上六十多个国家参战,近二十亿人口卷入战争,各国的武装力量总人数超过了1.1亿,其中一半的武装人员伤亡,再加上平民,伤亡总数达到了九千多万,物质损失总数达到了四万亿美元。
这就是二十世纪的上半页带给历史的回忆。
而热战的结束却并没有给人们带来他们梦寐以求的和平,相反,它意味着冷战的开始。
伴随着美苏两个大国开始争夺世界霸权,北约和华约开始在政治,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开始了全面的对抗,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富尔顿发表的关于“铁幕”的演说,它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而在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的咨文则意味着“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而它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冷战时期两个政治集团处于敌对状态,双方都想搞垮对方,但是双方本身又都有太强大的军事力量,尤其是双方的核力量,都足以把地球毁灭了几十次,所以谁都不敢动用军事力量来发动战争,因此他们都是动用了除直接军事行动以外的一切手段,比如:经济封锁,政治对立,颠覆破坏,军备竞赛等。
世界战争的类型和特点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少于两百字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初最重要的一场世界战争。
它被认为是现
代战争的开端,创造了全新的战争格局。
这场战争的特点是:全球规模的
参与,战场地域广阔,大规模使用新兴武器技术,战争形式的巨大变革,
对经济和人力资源的过度消耗等。
同时,它也展示了战争对社会和人类的
严重破坏力,给各国带来了巨大的人员和物质损失。
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是另一场具有全球性影响的世界战争。
它是自第一
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为毁灭性的战争。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比,第二次世界
大战体现了更为高度的科技发展与集中化战争,以及种族灭绝等人类历史
上前所未有的罪行。
这场战争的特点包括: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原子弹
等新兴武器,战场地域更加广泛,战争目标更加明确,对人类文明和道德
的严重挑战等。
此外,冷战期间的各种局部战争也是世界战争的一种类型。
这些战争
虽然没有像前两次世界大战那样全面爆发,但同样具有全球性的影响。
冷
战时期的战争特点是:由于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抗而引
发的,大多在发展中国家发生,采用的战争手段和目的远距离导弹、内战、间谍战等多样化,战争目的与意识形态、资源争夺等有关。
总的来说,世界战争的类型和特点多种多样,但它们都共同展示了战
争的恶性、毁灭性和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冲击。
战争对人类来说是一次深思
熟虑的教训,我们应该努力维护和平,促进国际间的合作与对话,以避免
再次陷入战争的深渊。
冷战时期世界局部战争的特点
冷战时期世界局部战争的特点
所谓“冷战”,就是指二战后1947—1991年间苏美两大阵营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等方面进行紧张激烈的对抗而又没有爆发直接的武装冲突,简单地讲就是不用枪炮的战争。
冷战的产生是复杂的,但也是必然的。
战后美苏冷战局面来源于战争结束时的形式,触发点是战后西方对东欧的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东欧国家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西方(特别是美国)对此事不能容忍的,它们妄图在这个地区重建亲西方的政权,恢复资本主义制度,遭到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人民的反对,于是东西方形成对峙之势,终于爆发了冷战,它是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政策的产物。
冷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开始,随着八十年代苏联的经济危机,和戈尔巴乔夫(戈巴卓夫)的民主改革,促成共产国家倒台,到1990年代初苏联解体冷战正式结束。
中国国共内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1979年)是几个东西方国家发生区域冲突的例子,但是大多数时候只是双方代理人之间的冲突,在这些冲突中,主要强国只是通过资金和武器援助各自支持的国家或组织。
这么做就减少了两大阵营冲突的紧张性。
美国与苏联竞争的一个主要领域就是科学技术,此外还包括了十分隐蔽的间谍战,和双方的政治宣传战。
虽然双方的谍报系统经常采取秘密的暗杀行动,但是由于核武器的威慑,两阵营一直没有发生全面冲突。
当然在当时,人们并不清楚,一个地区性的小规模冲突是否有可能引发核战争,有鉴于此,每一次的冲突都会引发人们极高的关注。
这种紧张态势几乎像真正的战争那样改变了全世界所有人的生活。
二战结束后,美国无论是经济实力、军事力量还是政治影响都是举世无双的。
美国还控制着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泛美同盟等国际组织。
雄厚的实力使美国领导人的政治野心大大膨胀,认为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的美国世纪已经到来,声称决心担当起领导世界的责任。
二战后苏联作为政治、军事强国在欧洲的崛起使欧洲国际形势发生了根本不同于战前的重大变化。
这对于妄想称霸世界的美国来说无疑是一个严重障碍。
对此,美国自然不会善罢甘休。
杜鲁门上台后,加紧推行称霸全球的计划,他摈弃了罗斯福大国合作的和平缓进战略,利用其战争中膨胀起来的经济、军事实力和对核武器的垄断地位,企图把介于美苏之间的广大中间地带控制在自己手里,于是杜鲁门政府制定了遏制苏联的冷战政策。
为了遏制苏联,美国统治集团有意识地制造了苏联利用共产主义进行扩张的舆论。
,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去一份长达8000字的电报,对战后苏联的“理论、意图、政策和做法”以及美国应采取的对策,提出了全面的分析和建议。
凯南断言,苏联无视“理智的逻辑”,却对“武力的逻辑”十分敏感,如果美国拥有足够的实力,并且表明准备随时动用的话,那么用不着真的动武便可遏制住苏联,甚至迫使苏联退却。
不久,凯南在长电报的基础上又写了一篇分析苏联主权以及美国应采取的政策的文章,并以《苏联行为的根源》为题发表。
这篇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凯南8000字电报中的观点,指出美国必须“把苏联看作是对手,而不是伙伴”,必须“灵活而警惕地运用对抗力量加以遏制”,最终导致“苏维埃政权的瓦解或逐步趋于软化”。
这样,凯南为杜鲁门政府提供了一整套所谓“遏制”苏联的战略,这套战略很快就成为美国对苏政策的指导方针。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攻击苏联奉行扩张政策,威胁欧洲和世界和平。
他危言耸听地指出:“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的里亚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他呼吁英美结成联盟,是双方的军事力量、道义力量和其他物质力量联合起来,有效地遏制铁幕后面苏联的扩张。
丘
吉尔的演说是美国准备发动对苏冷战的信号。
与此同时,美国内部也加紧研究对付苏联的长远方案。
,杜鲁门的白宫主力克里福德提出了长达50页的《美国对苏联关系》的报告。
这时美国政府内部全面分析美苏关系,确定对苏方针的重要文件。
报
告提出的对苏方针的着眼点,实际上是在反对苏联扩张的旗号下控制处于美苏之间的广大中间地带。
“代理人”战争。
这一类局部战争,除了极个别的例子(如第二次中东战争中美苏一致反对英法)以外,几乎都是美苏两强或者说东西方两大阵营以局部战争中的双方为代理人展开较量。
如朝鲜、越南、阿富汗、历次中东战争等。
从表面上看,朝鲜、越南战争本身是国内战争,目标是统一,但事实上没有美苏一方的撑腰,战争是绝对爆发不了的,所以说事实上从一开始这些战争就是代理人战争。
这种“代理”的特点还有一个显著表现,就是冷战处于弱势的一方,通常更倾向于使用代理,而自己隐身幕后以防止直接面对对方阵营。
如朝鲜战争时期苏联处于冷战弱势,主要就是以中国和朝鲜在前台;美国较强就可以和代理人并肩作战。
到了阿富汗由于冷战地位的变化,这种情况就反过来了。
势力范围内的低烈度冲突。
这一类的战争或者冲突,由于地缘上就发生在雅尔塔体系说认可的东方或西方集团的势力范围内,因此表现出来的就是势力范围的所有者当仁不让,而对方通常只是口头抗议,事实上心照不宣。
这一类冲突以二战后的美国平定希腊、社会主义阵营的波匈事件等为主。
“对峙大路、大打两厢”。
中国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曾在东北争夺中提出一个战略,叫做“让开大路,占领两厢”,意思是把主要的交通线以及交通线上的大城市让给国民党,而自己优先占领交通线两边的广大农村地区,以此最终取得对国民党的战略优势。
我个人一直借用这个概念来形容冷战时期双方的冲突。
所谓“大路”,就是双方对峙的核心地区,以西欧为主,双方的主要战略力量都集中于此,
正是因此,双方在这条大路上都不敢动,因为谁都知道一动就是世界大战,弄不好就是人类毁灭。
苏联曾经试图在美国的核心区域也就是古巴动作一下,结果果不其然险些酿成大战,其结果苏联也不得不夹着尾巴走掉。
而这条大路之外,又不属于双方固有势力范围的地区,主要是亚洲大陆的第三世界,就成为“两厢”,双方就在此利用除了核武器以外(或者说是不公开使用核武器,因为秘密提供核技术是有的)的一切力量,纵横捭阖甚至大打出手。
意识形态领导一切。
在分析冷战后的局部战争时,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冷战时期美国(苏联)的控制,压制了当地原有的民族(宗教等等)冲突,冷战结束后,这一冲突重新爆发出来”。
这种分析所依据的,就是冷战期间,由于世界上的国家都被迫进行“站队”(虽然有法国、南斯拉夫、不结盟这样的例子,但是总体来说他们还是有所倾向的,而且就全球来讲也只是支流)因此压制了原有的其它很多矛盾,使得所有冷战时期的冲突,都或多或少的变现为意识形态的冲突。
对于战争的解释,也就有了凯南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和“帝国主义侵略”这样典型的意识形态方式。
总而言之,冷战时期热战的特点恰恰是“冷战”两个字,这种以意识形态为指导、以特定地域为空间、以超级大国为支撑的形式,构成了冷战时期各类局部战争的共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