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四节:植物数量性状QTL图位克隆方法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4.34 MB
- 文档页数:33
数量性状的分子标记(定位的原理和方法讲义)作物中大多数重要的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如产量、品质、生育期、抗逆性等都是数量性状。
与质量性状不同,数量性状受多基因控制,遗传基础复杂,且易受环境影响,表现为连续变异,表现型与基因型之间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
因此,对数量性状的遗传研究十分困难。
长期以来,只能借助于数理统计的手段,将控制数量性状的多基因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用平均值和方差来反映数量性状的遗传特征,无法了解单个基因的位置和效应。
这种状况制约了人们在育种中对数量性状的遗传操纵能力。
分子标记技术的出现,为深入研究数量性状的遗传基础提供了可能。
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在基因组中的位置称为数量性状基因座()。
利用分子标记进行遗传连锁分析,可以检测出,即定位()。
借助与连锁的分子标记,就能够在育种中对有关的的遗传动态进行跟踪,从而大大增强人们对数量性状的遗传操纵能力,提高育种中对数量性状优良基因型选择的准确性和预见性。
因此,定位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研究工作。
年,等发表了第一篇应用连锁图在番茄中定位的论文。
之后,随着分子标记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许多物种中分子连锁图谱的相继建成,全世界出现了研究的热潮,每年发表有关研究的论文数量几乎呈指数增长(图),显示了该研究领域的勃勃生机。
目前,定位研究已在许多重要作物中展开,并且进展迅速。
本章主要介绍定位的原理和方法。
图年期间国际上每年发表有关研究的论文的数量. 数据从英国信息系统检索得到第一节数量性状基因的初级定位定位就是检测分子标记(下面将简称为标记)与间的连锁关系,同时还可估计的效应。
定位研究常用的群体有、、和。
这些群体可称为初级群体()。
用初级群体进行的定位的精度通常不会很高,因此只是初级定位。
由于数量性状是连续变异的,无法明确分组,因此定位不能完全套用孟德尔遗传学的连锁分析方法,而必须发展特殊的统计分析方法。
年代末以来,这方面的研究十分活跃,已经发展了不少定位方法。
一、定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孟德尔遗传学分析非等位基因间连锁关系的基本方法是,首先根据个体表现型进行分组,然后根据各组间的比例,检验非等位基因间是否存在连锁,并估计重组率。
植物基因的图位克隆关键词:植物基因、图位克隆、基因功能、实验流程、挑战与解决方案引言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植物基因功能的研究已成为农业、生态学等领域的重要课题。
图位克隆技术作为一种前沿的基因克隆方法,已在许多植物基因的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植物基因图位克隆的技术原理、应用及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主体部分一、植物基因图位克隆的技术原理和应用植物基因图位克隆是一种基于基因组图谱的基因克隆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在基因组图谱中找到与目标基因相关的DNA片段,然后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克隆出该基因。
该技术在植物基因功能研究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揭示基因与表型特征之间的关系:通过图位克隆技术,科学家们可以克隆出与特定表型特征相关的基因,进而研究其功能和作用机制。
2、发掘抗逆基因资源:植物在逆境条件下常常表现出独特的适应性,图位克隆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克隆这些抗逆基因,为作物改良提供宝贵资源。
3、解析植物发育过程中的关键基因:通过图位克隆技术,可以克隆出植物发育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基因,深入研究其调控网络和作用机制。
二、植物基因图位克隆的实验流程和操作植物基因图位克隆的实验流程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1、样本采集:根据研究目标和实验需求,采集不同类型和不同发育阶段的植物组织样本。
2、基因的筛选: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和基因组图谱,筛选出与目标表型特征或生理特性相关的候选基因。
3、定位分析:对候选基因进行定位,可以通过比较基因组序列、染色体构象信息等手段,确定目标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4、基因克隆:根据定位结果,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PCR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克隆出目标基因的完整序列。
5、功能验证:通过转录组分析、蛋白表达及互作等实验手段,验证目标基因的功能及其在植物生长发育和抗逆过程中的作用。
三、植物基因图位克隆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尽管植物基因图位克隆技术已取得许多突破性成果,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基因表达水平低、基因组规模大等。
QTL精细定位和克隆的策略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i)精细定位和克隆是一种用于研究复杂性状遗传基础的策略。
QTL是指影响数量性状的基因或染色体区域,通过精细定位和克隆这些QTL,可以了解底层的基因机制以及其对数量性状的调控方式。
本文将介绍QTL精细定位和克隆的策略及其主要步骤。
1.QTL的初步定位:初步定位是通过建立遗传图谱或关联分析等方法,确定QTL所在的染色体区域。
常用的方法包括构建遗传连锁图和联合鉴定法。
遗传连锁图通过建立基因座之间的连锁关系,得到QTL大致所在的染色体区域。
联合鉴定法是基于多个遗传座的遗传效应与表型表达之间的关系,通过统计模型来确定QTL的位置。
2.QTL的精细定位:精细定位是在初步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QTL的定位区域。
常用的方法包括细分群体和QTL-候选基因关联分析。
细分群体是通过构建更多的染色体互换系或染色体片段替代系,并进行连锁鉴定,缩小QTL区域。
QTL-候选基因关联分析则是通过挖掘精密的关联信号,确定QTL所在的基因区域。
这些关联信号可以来自候选基因的DNA多态性标记或RNA表达水平等。
总之,QTL精细定位和克隆是一种通过缩小QTL区域,最终确定突变基因,揭示底层的基因机制的策略。
通过建立遗传图谱和进行关联分析等初步定位方法,缩小QTL的定位区域。
随后,通过细分群体和QTL-候选基因关联分析等精细定位方法,最终确定QTL所在的基因区域。
最后,通过基因克隆和功能验证,揭示QTL对数量性状的调控方式。
这些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数量性状的遗传基础,提高作物和动物的育种效率。
植物数量性状基因座(QTL)的作图与克隆
李宏;邱芬奇;李友莲
【期刊名称】《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年(卷),期】2008(018)002
【摘要】从QTL定位方法以及QTL精细定位和克隆等方面对植物数量性状遗传进行了综述.
【总页数】3页(P145-147)
【作者】李宏;邱芬奇;李友莲
【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两太谷,030801;山西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两太谷,030801;山西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两太谷,0308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343.1
【相关文献】
1.油菜N13和N18上含油量QTL作图区间相关候选基因克隆 [J], 邵珏;汪义龙;邵玉锁;曹明富;赵坚义
2.猪10号染色体上影响血常规指标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定位 [J], 张陈华;蔡绍倩;巩元芳;卢昕;殷宗俊;张勤
3.肉牛数量性状基因座作图进展 [J], 刘武艺;陈宏权
4.从数量性状基因座作图到标记辅助选择 [J], 唐辉
5.QTL作图在植物数量抗病性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J], 陈万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收稿日期:2011-02-11作者简介:李宏(1966-),男,重庆人,副研究员,从事遗传学与生物技术研究。
植物抗病遗传育种中的QTL 定位和克隆(综述)李 宏(重庆工商大学 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 重庆 400067)摘 要:对植物抗病遗传育种中QTL 定位与克隆研究进行综述。
主要阐述了数量抗性的遗传学基础、作物抗病性QTL 的定位作图、QTL 作图的可靠性及应对措施、QTLs 候选基因的证实和定位克隆等,并对植物抗病遗传育种未来的研究方向予以讨论。
关键词:数量抗性;基因作图;分子标记;数量性状位点;候选基因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11.03.023中图分类号:Q9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791(2011)03-0087-06QTL Mapping and Cloning in Plant Genetic Breeding of Disease Resistance LI Hong(Environment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College,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 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has summarized the QTL mapping and cloning in plant genetic breeding of disease resistance. It mainly expounded the genetic basis of quantitative resistance, QTL mapping and location of disease resistance in crop, the reliability of QTL mapping and adopted measures and the identification and positional cloning of candidate genes of QTLs, etc., and also discussed the future and perspective of plant genetic breeding of disease resistance.Key words: quantitative resistance; gene mapping; molecular marker; quantitative trait loci;candidate gene作物改良依赖于产生遗传变异和选择具有改良性个体的能力。
植物数量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植物数量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QTL分析就是以分子标记技术为工具、以遗传连锁图谱为基础,利用分子标记与QTL之间的连锁关系确定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在基因组中的位置.从植物数量性状的遗传模型、QTL定位原理、作图群体、方法和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QTL的研究方向提出了思考.
作者:王林生李毓珍马晓玉作者单位:王林生(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河南,洛阳,471003)
李毓珍(河南省许昌市种子管理站,河南,许昌,461000)
马晓玉(河南省民权县农业局,河南,民权,476800)
刊名:安徽农业科学ISTIC PKU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年,卷(期): 2006 34(18) 分类号: Q348 关键词:植物数量性状 QTL定位。
图位克隆原理图位克隆(Positional Cloning)是一种重要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它是通过对特定基因的物理位置进行定位,从而实现对该基因的克隆和研究。
图位克隆技术的原理是基于遗传连锁和物理定位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找到与特定性状或疾病相关的基因。
在图位克隆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通过遗传连锁分析确定目标基因的大致位置,然后利用物理定位技术进一步缩小目标基因的范围,最终实现对目标基因的克隆。
下面将详细介绍图位克隆的原理和步骤。
1. 遗传连锁分析。
遗传连锁分析是通过观察不同基因之间的遗传连锁关系,确定目标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大致位置。
这一步骤通常利用家系分析和连锁图谱构建等方法,确定目标基因与已知标记基因之间的遗传距离和连锁关系。
通过这一步骤,可以初步确定目标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和染色体区域。
2. 物理定位技术。
物理定位技术是利用分子标记和染色体显微操作等方法,对目标基因进行更精确的定位。
这一步骤通常利用分子标记的特异性杂交和染色体行为的特征等,进一步缩小目标基因的范围,最终确定目标基因的具体位置。
物理定位技术的发展使得科学家们能够更加精确地定位和克隆目标基因。
3. 克隆目标基因。
通过遗传连锁分析和物理定位技术,科学家们可以确定目标基因的大致位置和具体范围,从而利用克隆技术对目标基因进行克隆。
克隆技术通常包括构建基因文库、筛选目标基因、进行测序和功能分析等步骤,最终实现对目标基因的克隆和研究。
总结。
图位克隆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它通过遗传连锁分析和物理定位技术,实现对目标基因的精确定位和克隆。
图位克隆技术的发展为科学家们研究特定性状和疾病相关基因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方法。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位克隆技术将在基因定位和克隆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数量性状的分子标记(QTL定位的原理和方法讲义)作物中大多数重要的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如产量、品质、生育期、抗逆性等都是数量性状。
与质量性状不同,数量性状受多基因控制,遗传基础复杂,且易受环境影响,表现为连续变异,表现型与基因型之间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
因此,对数量性状的遗传研究十分困难。
长期以来,只能借助于数理统计的手段,将控制数量性状的多基因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用平均值和方差来反映数量性状的遗传特征,无法了解单个基因的位置和效应。
这种状况制约了人们在育种中对数量性状的遗传操纵能力。
分子标记技术的出现,为深入研究数量性状的遗传基础提供了可能。
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在基因组中的位置称为数量性状基因座(QTL)。
利用分子标记进行遗传连锁分析,可以检测出QTL,即QTL定位(QTL mapping)。
借助与QTL连锁的分子标记,就能够在育种中对有关的QTL的遗传动态进行跟踪,从而大大增强人们对数量性状的遗传操纵能力,提高育种中对数量性状优良基因型选择的准确性和预见性。
因此,QTL定位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研究工作。
1988年,Paterson等发表了第一篇应用RFLP连锁图在番茄中定位QTL的论文。
之后,随着分子标记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许多物种中分子连锁图谱的相继建成,全世界出现了研究QTL的热潮,每年发表有关QTL 研究的论文数量几乎呈指数增长(图5.1),显示了该研究领域的勃勃生机。
目前,QTL定位研究已在许多重要作物中展开,并且进展迅速。
本章主要介绍QTL定位的原理和方法。
图5.11986~1998年期间国际上每年发表有关QTL研究的论文的数量. 数据从英国BIDS信息系统检索得到第一节数量性状基因的初级定位QTL定位就是检测分子标记(下面将简称为标记)与QTL间的连锁关系,同时还可估计QTL的效应。
QTL定位研究常用的群体有F2、BC、RI和DH。
这些群体可称为初级群体(primary population)。
植物数量性状变异的分子基础与QTL克隆研究进展
植物数量性状变异的分子基础与QTL克隆研究进展
探讨数量性状变异规律以便对其进行遗传操纵一直是植物遗传学的一个重要领域.DNA分子标记和QTL作图技术的发展以及拟南芥和水稻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极大地促进了植物数量性状分子基础的研究.现已克隆了拟南芥ED1、水稻Hd1、玉米Tb1、番茄fw2.2和Brix9-2-5等控制目标数量性状的基因.数量性状表型变异不仅源于多个数量性状基因(QTL)的分离,而且还受到内外环境的修饰.QTL等位基因变异与孟德尔基因变异具有类似的分子基础,即基因表达或蛋白质功能发生改变.通过分析已克隆的植物QTL的变异特征及分子基础,讨论了植物QTL克隆技术策略,并对QTL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作者:杜春芳李朋波李润植 DU Chun-fang LI Peng-bo LI Run-zhi 作者单位:杜春芳,DU Chun-fang(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山西,运城,044000;山西农业大学,农业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山西,太谷,030801)
李朋波,LI Peng-bo(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山西,运城,044000)
李润植,LI Run-zhi(山西农业大学,农业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山西,太谷,030801)
刊名:西北植物学报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BOTANICA BOREALI-OCCIDENTALIA SINICA 年,卷(期):2005 25(12) 分类号:Q349+.5 关键词:数量性状变异数量性状基因(QTL) QTL基因克隆。
植物数量性状Q T L 体系检测的遗传试验方法教授、博导、所长 盖钧镒 博士 管荣展 博士 王建康(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农业部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南京210095)摘 要:本文概述植物数量性状Q TL 体系遗传试验方法的研究发展过程。
将主基因和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看作通用模型,单纯主基因或多基因模型看作其特例,从而发展了利用一对纯系亲本的杂种分离世代和利用一组纯合亲本杂种世代检测QTL 体系的遗传试验和统计分析方法。
文中给出了实例以说明其应用的效果。
关键词: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TL ) 混合遗传模型 分离分析 双列杂交1.植物数量性状Q TL 体系检测研究的发展 孟德尔发明了植物的杂交试验,从而发现了遗传因子和显性、分离、独立分配规律,由此发展了一门崭新的学科,即遗传学。
从早年的形质遗传到现代的分子遗传,遗传学的发展始终围绕着基因及其物质基础而展开。
早期遗传学所研究的性状均为质量性状,所采用的方法均为两个纯系亲本及其杂种后代包括测交世代的分离分析,从表型分离比例及基因型分离比例推断基因及基因型的种类。
植物育种工作者所涉及的经济性状大多数是数量尺度的性状,难以应用杂种后代分离分析的方法追踪其基因,因为性状尺度间难以找到可以区分表型或基因型的分界点,得不出分离比例。
Nilsson -Ehle 根据小麦粒色深浅的分离分析提出了数量性状遗传的多基因假说。
以后关于数量性状遗传的研究均支持这一假说。
这样便将控制属性性状的基因称为主基因或寡基因;而将数量性状的基因称为微效基因,或多基因,组成多基因体系。
F isher (1918)[1]最早将这种体系中基因的表型效应用基因型效应加环境效应的数学公式表示(p =g +e ,g =d +h )。
鉴于数量性状不像属性性状那样可以从表型推断基因型,M ather (1949)[24]首先提出了一套分析亲本中多基因总体效应而不是追踪个别基因的世代平均数分析方法。
可估计的基因效应类型如加性、显性、加×加、加×显、显×显等的数目与参试世代数有关,现在河南农科院工作,郑州45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