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水肿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2.05 MB
- 文档页数:34
脑外伤的护理观察一.对于颅脑损伤病人应设特护记录单,在24—48小时内要严密观察和记录意识,生命体征,瞳孔,肢体活动等变化,不可因诊断的较重,而忽视病情变化的观察,以至延误抢救时机。
病例,女,17岁,因车祸跌倒,伤后昏迷数分钟,入院时意识清楚,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存在,诊断为腹壁软组织损伤,脑震荡。
当日下午出现轻度意识障碍,问话不愿回答,血压逐渐升高,脉搏,呼吸减慢,瞳孔右>左,对光反射迟钝,经检查诊断为脑挫伤,脑水肿继发脑干损伤,立即手术。
由于护士观察病情细致,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给抢救争取了时间。
二.要注意意识的改变,观察有无意识障碍。
在颅内血肿或脑疝形成过程中临床上以意识改变最为明显且出现得最早,典型的意识变化过程是昏迷→清醒→再昏迷。
但也有14病例,不具有上述典型过程。
对于颅脑损伤的病人入院后或手术后,不论病人是清醒或意识障碍都应密切观察意识变化,如病人由意识清楚发展为朦胧或嗜睡时,由安静转烦躁不安时由昏迷转意识清楚后出现剧烈头痛和频繁的呕吐时,意识障碍逐渐或突然加深时,均为颅内血肿,脑疝先兆,应高度重视,及时处理。
尤其在夜间不应把昏迷后的鼾声误认为熟睡对于伤后或手术后2天内神志清楚的病人,夜间也要每隔约2小时唤醒1次,以避免把昏迷当成熟睡。
病例,男,20岁,因石头击伤右顶部,伤口流血,昏迷1小时后清醒,入院后能准确答话,右顶骨凹陷骨折整复清创术,术后神志清楚,午夜鼾声大作,值班护士误认为是熟睡,次日交班时发现病人已处深昏迷,脑疝形成,立即行开颅探查,见脑组织高度水肿,未见血肿,抢救无效而死亡。
此类教训在予把昏迷当熟睡,严重耽误抢救时机。
三.注意对生命体征的观察。
生命体征的测定时间应按伤情而定,一般伤后24—72小时内,每15—60分钟测量1次,并做好记录。
脑震荡和轻中度脑挫裂伤,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变化不大,据统计295名脑震荡轻中度脑挫伤病人中生命体征平稳者231人,占78.3%,有轻度改变者64人占21.7%,体温在37.2—37.5℃之间11人,血压收缩压在130—150mmHg之间,舒张压正常者53人(其中2人有高血压病史)。
降低颅内压的护理措施颅内压的升高可能由于脑部受伤、脑水肿、脑出血、脑肿瘤等引起,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导致严重的脑损伤甚至生命危险。
因此,降低颅内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护理工作。
以下是一些降低颅内压的护理措施:1.维持呼吸道通畅:保持患者头部处于中性位置,避免使颅内压增高。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防止窒息发生。
在需要辅助通气时,使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
2.牢固固定颈椎:避免颈椎过度活动和受伤,避免引起脊髓损伤,从而减少颅内压的升高。
3.预防和治疗感染:及时给予抗生素治疗,预防感染的发生。
护理过程中要保持患者皮肤的清洁和干燥,及时更换床单和衣物。
4.控制头部体位:将患者头部抬高15至30度,可以减少颅内静脉回流压,降低颅内压。
但同时要注意避免过度抬高头部,以免影响颈椎稳定性。
5.降低体温:高体温可能导致颅内压的升高,因此要及时控制患者的体温,可以用退热药物或物理降温的方法。
6.积极治疗脑水肿:给予利尿药物如呋塞米等以减少脑水肿,同时注意监测尿量和电解质平衡。
7.避免和减轻咳嗽和呕吐:咳嗽和呕吐会增加胸腔和腹腔内压力,从而加重颅内压。
给予抗咳嗽药物和抑制呕吐中枢药物是有效的手段。
8.尽量避免便秘:便秘会增加腹腔内压,进而增加颅内压。
通过饮食调理、适量运动和使用相关药物来预防和治疗便秘。
9.使用低渗溶液:使用低渗溶液来控制颅内压,降低脑组织的渗透压。
例如通过静脉滴注葡萄糖,减少脱水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10.维持安静环境:避免环境嘈杂,尽量减少刺激,保持患者的安静和放松。
此外,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状况,定期查体和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可以了解病情的变化和颅内压的效果。
总之,降低颅内压需要综合的护理措施和团队合作。
在实施上述措施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护理,以达到降低颅内压的最佳效果。
脑出血护理常规一、定义脑出血是指原发于脑实质内和脑室内的出血。
主要发生于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的患者。
多发于50岁以上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人,男多于女。
常在情绪激动或活动用力时突然发病,出现头痛、恶心、偏瘫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肢体感觉运动障碍等。
重症脑出血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面色潮红,昏迷、尿便失禁、肢体强直、抽搐、瞳孔散大或不等大等。
二、护理关键点(一)脑水肿(二)脑疝(三)意识改变(四)偏瘫(五)呕吐(六)剧烈头疼(七)呼吸衰竭三、按危重症基础护理常规执行四、专科护理(一)、严密观察病情变化1、意识、瞳孔:术后每半小时观察意识、瞳孔一次,有无脑疝现象,病情平稳后意识每2小时观察一次,瞳孔每小时观察一次,病情变化随时观察,作好记录。
注意瞳孔的动态变化,同时判断意识,及时通知医生。
术后24小时内易再次出血,当患者意识障碍加重、脉搏缓慢同时血压增高要考虑再次脑出血的可能,应及时通知医生。
血压过高患者应及时应用药物控制血压,但应避免血压过低造成脑供血不足而加重脑损害。
2、肢体活动:每班观察四肢肌力的变化,并注意两侧肢体的对比,及时记录。
3、生命体征的观察:术后15分钟观察一次生命体征,连续观察3小时无异常则每小时观察一次,如血压急剧上升,呼吸脉搏变慢,剧烈头痛、昏迷都是颅压增高的表现,及时通知医生。
(二)、预防和降低颅内压增高的护理1、体位:麻醉未清醒前应去枕平卧,头偏向健侧,以防呕吐物吸入呼吸道。
清醒后血压平稳者,抬高床头15-30度,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可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肢体偏瘫的病人,应尽量避免患侧卧位,患肢功能位摆放,加床档,每2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动作要轻,尽量减少搬动。
颅内压增高病人,呕吐时侧卧位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免引起误吸、窒息。
2、患者安静,避免躁动,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药。
躁动的患者做好保护性约束,以防止发生意外,每2小时松解,观察局部皮肤的情况,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3、遵医嘱给药,遵医嘱静脉输注脱水药物,一般给予20%甘露醇,一般250ml在30分钟内大号套管针或中心静脉导管内输完,防止药液外渗,以免造成皮下组织坏死;不可与其他药液混用;血压过低禁止使用。
产伤引起的脑水肿的护理一、疾病概述产伤引起的脑水肿是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由于机械性损伤导致的脑组织内水分增加、脑体积增大的病理状态。
这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若不及时处理和精心护理,可能对新生儿的神经系统造成永久性损伤,影响其未来的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 产程异常产程过长,胎儿头部在产道中长时间受到挤压,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渗出到脑组织间隙,引起脑水肿。
急产时,子宫收缩过强、过快,胎儿头部在短时间内受到剧烈的压力变化,也会造成脑组织损伤和水肿。
2. 分娩方式难产时,使用产钳、胎头吸引器等助产器械,如果操作不当或用力过猛,可能直接损伤胎儿头部,导致脑组织受损和水肿。
剖宫产时,如果胎儿取出速度过快,外界压力突然变化,也可能引起脑组织的损伤和水肿。
3. 胎儿因素胎儿过大,通过产道时困难,头部受到的压力过大,容易引发脑水肿。
胎儿本身存在脑血管畸形、脑部发育不良等情况,在分娩过程中更容易出现脑水肿。
三、临床表现1. 神经系统症状意识障碍,表现为嗜睡、昏迷或烦躁不安。
频繁惊厥发作,可呈局限性或全身性。
肌张力异常,如增高或降低。
原始反射减弱或消失,如吸吮反射、拥抱反射等。
2. 颅内压增高症状前囟隆起、饱满,张力增高。
频繁呕吐,可能为喷射性。
头痛(新生儿表现为哭闹、烦躁)。
眼部症状,如凝视、斜视、眼球震颤等。
3. 其他症状呼吸节律改变,如呼吸增快、减慢或不规则。
心率变化,可出现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
血压升高。
四、治疗要点1. 一般治疗保持患儿安静,避免刺激。
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包括呼吸、心率、血压等。
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吸氧或机械通气。
2. 脱水治疗常用甘露醇、呋塞米等脱水剂,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根据患儿的病情和体重,调整脱水剂的剂量和使用频率。
3. 营养神经治疗应用神经节苷脂、脑蛋白水解物等药物,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4. 控制惊厥选用苯巴比妥、地西泮等抗惊厥药物,控制惊厥发作。
常用护理诊断及目标1.意识障碍与脑水肿所致大脑功能受损有关目标:患者意识障碍程度逐渐减轻,或意识清晰。
(1)严密观看并记录生命体征及意识、瞳孔变化,观看有无恶心、呕吐及呕吐物的性状与量,预防消化道出血和脑疝发生。
(2)使用气垫床,保持床单干净、干燥,取平卧位或侧卧位,取下活动性义齿,定时翻身拍背,准时清除口鼻分泌物和吸痰。
(3)赋予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补充沛够水分,鼻饲流质者应举行正确的鼻饲流程和管道护理。
(4)谵妄躁动者加床栏,须要时适当约束,防止坠床和自伤或损害他人。
2.自理缺陷与医源性限制、偏瘫或共济失调有关。
目标:患者能适应自理能力降低的状态,住院期间生活需要得到满足。
(1)给病人讲解清洁护理的重要性。
(2)做好晨晚间护理:洗脸、洗手、口腔护理、温水擦背、会阴檫洗、温水泡脚等增强病人舒服感。
(3)操作时注重保暖,避开裸露病人过久,预防感冒。
(4)保持床单元清洁、干燥。
(5)帮助进食、穿衣、入厕等生活护理。
3.痛苦与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症或颅内外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有关。
目标:病人能讲述加重或激发头痛的缘由并能设法避开;头痛发作次数削减或程度减轻。
(1)向病人解释痛苦的缘由。
(2)提供宁静、舒服、光芒严厉的环境,避开环境刺激,加重头痛。
(3)劝慰病人,消退其紧急心情,鼓舞病人保持最佳心理状态。
(4)遵医嘱赋予脱水剂和止痛剂,并观看用药后反应(5)做各种操作规程时动作要轻便,以免加重病人痛苦。
(6)指导病人使用放松技术,如:听音乐、簇拥注重力等。
4.养分失调:代于机体需要量与吞咽困难、意识障碍等各种缘由导致养分素摄入不足、消耗增强或走失过多有关。
目标:机体获得足够热量,水电解质和各种养分物质,养分状态改善。
(1)帮助病人实行舒服的体位,饭前保持情绪开心。
(2)挑选软饭或半流汁,避开粗糙、干硬、辛辣的食物。
(3)给病人提供充沛的进餐时光:喂饭速度要慢,每次喂食量要小,让病人充分咀嚼,吞咽后再继续喂。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水肿的观察与护理王育文 朱小莲 沈梅芬(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江苏苏州215006)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脑水肿 护理 Key words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Cerebral edema Nursing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6975(2012)22-2060-02 作者简介:王育文(1976-),女,江苏苏州,本科,主管护师,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通信作者:沈梅芬 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开放性脑损伤等需施行紧急开颅手术,术后常出现不同程度的继发性脑水肿,一般3~7d内发展到高峰[1],导致颅内高压、脑疝形成,成为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的主要原因。
高质量的护理是患者度过脑水肿高峰期的重要保障。
笔者回顾了2010年6月~2012年6月我科收治的18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资料,对其脑水肿期在严密的病情观察的同时,及时控制脑水肿不利因素,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187例,其中男127例,女60例。
年龄14~76岁,平均约43岁。
按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GCS),所有病例GCS评分为3~8分。
CT诊断:硬膜下血肿89例,硬膜外血肿48例,脑内血肿50例。
其中合并颅底骨折118例,合并脑挫裂伤150例;手术治疗135例,保守治疗57例。
治愈88例,轻残64例,中残20例,去皮层生存5例,死亡10例。
2 护理2.1 病情观察2.1.1 意识的观察 意识障碍是反映颅脑损伤的重要标志,意识进行性加重是中枢神经系统继发性损伤的表现。
通过做口腔护理,观察吞咽反射,躲避动作,以了解意识的变化;通过每30~60min观察和对各种刺激的防御反应、各种病理及生理反射来判断意识障碍程度;GCS评分是反应意识状态的客观指标,通过每天3次进行睁眼、语言、运动情况的综合评定GCS评分来及早诊断与处理脑水肿。
脑水肿护理措施有哪些发表时间:2019-09-05T17:29:34.760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第08期作者:杨瑞芳[导读] 水肿,是指组织间隙内的体液增多现象。
脑水肿,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脑组织内水分异常增多的病理状态。
四川省达州市开江县人民医院 636250 水肿,是指组织间隙内的体液增多现象。
脑水肿,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脑组织内水分异常增多的病理状态。
脑水肿,分为多种类型,包括血管源性水肿、间质性水肿、渗透性水肿、细胞性水肿、创伤性水肿、缺血性水肿等,无论是哪一种类型,都会危及患者生命健康安全。
对于本病的治疗,主要以解除病因为主,以改善脑血氧、降低颅内压、改善脑代谢等为辅,为了保证临床治疗效果,防治相关并发症,配合全面、科学的护理服务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现对脑水肿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进行如下介绍。
1脑水肿的临床表现1.1脑损害脑损害,包括局限性脑水肿、弥漫性脑水肿两种类型,前者以癫痫、瘫痪症状持续性加重最常见,另外,由于水质范围的扩大,导致患者语言运动中枢系统受到损伤,进而造成运动性失语的发生。
后者的发生与局限性脑水肿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进一步发展成全脑性有关。
1.2颅内压增高普遍存在头痛、呕吐加重、躁动不安等症状,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患者随机进入嗜睡状态,甚至昏迷状态,对其进行眼底检查,可以看到患者视乳头水肿。
如果未得到有效控制,就会发展成脑疝,危及健康安全。
1.3其他症状当患者的额叶、颞叶、丘脑前部等受到脑水肿影响时,将会出现精神障碍,甚至神志不清、昏迷等不良后果。
所以,认为积极解除水肿对改善患者临床转归、预后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除此之外,也要对脑水肿患者护理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优化治疗效果,提升机体健康水平。
2脑水肿的护理措施2.1急救护理首选,备好氧气、冰块、吸引器冰帽等器械,以及镇静剂、脱水剂、利尿剂、抗生素、激素、呼吸兴奋剂等药物;其次,确定发生脑水肿后,协助患者平卧位,确定无低血压症状后,适当抬高床头15°~30°,促进脑静脉回流;立即予以吸氧,氧流量为3~4L.min,改善脑缺氧,缓解脑水肿,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恶化。
脑水肿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脑部疾病,可引起颅内高压,表现为头痛、失语等症状,是颅脑疾病进展到相应程度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病理状态,如果不及时干预,将会遗留较多后遗症,甚至引起脑疝,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做好脑水肿的护理干预,将疾病带来的伤害降到最低,是实现康复促进的重要手段。
一、什么是脑水肿脑水肿这种病理状态通常好发于颅脑术后,指脑体积明显增大和(或)脑积液明显增多,该病持续时间个体差异性大,短的2-3周,长的4-6周,其包括间质性脑水肿、血管源性脑水肿以及细胞毒性脑水肿三种类型,其中间质性脑水肿在阻塞性脑积水中比较多见,因脑室孔道被增生的胶质堵塞所致。
血管源性脑水肿类型最多见,常发于化脓性脑膜炎、脑外伤、脑梗塞、中毒以及肿瘤患者群体中。
细胞毒性脑水肿好发于脑缺血、心脏骤停、尿毒症、水中毒、急性缺氧患者。
二、脑水肿的表现脑水肿的临床表现及症状取决于脑水肿的严重程度、进展速度,最典型、最突出的症状就是颅内压升高、神经功能缺失。
颅内压升高会导致躁动不安,引起头痛眩晕、呕吐、嗜睡。
早期呼吸脉搏减慢,血压上升,如果得不到及时干预,将会继续恶化而引起脑疝。
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多表现为瘫痪、失语、癫痫发作。
脑体积进一步增大,会压迫语言中枢、运动中枢,进而引起失语症、肢体活动功能障碍。
部分脑水肿患者还可能伴发高热、视力障碍。
三、脑水肿的治疗患有脑水肿的患者建议卧床静养,头颈部避免扭曲;呼吸不畅、用力排便、情绪过激、便秘、癫痫、咳嗽、发热等因素是导致颅内压升高的常见因素,日常护理期间应当注意规避。
目前,药物、手术、物理等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消除脑水肿。
常用药物有神经营养剂、七叶皂苷钠、20%甘露醇、呋塞米、高渗盐水、甘油果糖、白蛋白等。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药物治疗效果也可能会存在差异,应当根据个体病情严重程度以及疾病发展情况,选择最佳的用药治疗方案。
物理治疗方法通常有高压氧、亚低温等疗法,其中高压氧常常用来辅助脑出血后脑水肿的治疗,可以改善微循环,纠正缺氧状态,抑制脑细胞凋亡,还可以建立侧支循环,为脑组织及时供氧,减轻神经功能缺损。
颅脑损伤护理常规一、术前护理1、评估和观察要点(1)病情评估:评估病人的健康史,了解受伤的原因、部位、程度及现场急救情况。
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原发病治疗用药情况、既往病史以及全身有无合并症等;了解患者饮食、二便及睡眠情况。
(2)安全评估:评估有无颅高压或脑疝的临床表现,注意生命体征、意识、瞳孔等变化,观察头部伤口的情况评估患者年龄、精神状况及自理能力。
(3)疾病认知:了解患者及家属对疾病和手术的认知程度,评估患者及家属的配合程度。
(4)心理状况:了解患者和家属的心理状态。
2、护理要点(1)术前检查:1)常规检查:血、尿常规,生化全项,APTT+PT,HBsAg,HIV,HCV,梅毒抗体,心电图,胸部X光片。
2)专科检查:影像学检查:头颅CT注意事项: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术前检查的目的、方法,积极协助其完成各项检查;告知患者静脉抽血前需要禁食水6小时以上;留取尿标本时,应取晨起、空腹、首次、中段尿液。
(2)术前准备:1)呼吸道:保暖,预防感冒,避免因受凉,嘱病人勿用力咳嗽、打喷嚏、擤鼻涕等,以免颅内压骤然升高导致气颅或脑脊液逆流,必要时遵医嘱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2)胃肠道:全麻手术需禁食、水6-8小时,防止全身麻醉所导致的吸入性肺炎、窒息等。
3)过敏试验:询问患者过敏史,遵医嘱做抗生素皮肤过敏试验,记录结果。
皮敏试验阳性者,应在病历、床头卡和患者一览表名牌上注明,并及时通知医生。
4)皮肤准备:术前由责任护士根据医嘱为患者剃头,范围为全颅毛发,为手术做准备。
5)个人卫生:术前给予刷牙漱口、沐浴、剪指(趾)甲,保持全身清洁,男性患者剃净胡须。
颅底骨折发生脑脊液漏患者不可填塞鼻腔、耳道,保持清洁。
6)睡眠:创造良好环境,保证充足的睡眠,必要时,遵医嘱于术前晚给予口服镇静剂。
7)术晨准备:嘱患者取下假牙、眼镜、角膜接触镜,将首饰及贵重物品交予家属妥善保存,入手术室前应排空二便。
手术前遵医嘱给予术前针,并将病历、术中用药等用物带入手术室;检查患者腕带的信息是否清楚、准确、齐全,以便术中进行患者身份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