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语文《河渠书》教案(2)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7
《史记》选读--《河渠书》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史记》及其《河渠书》的背景和作者司马迁。
(2)掌握《河渠书》中涉及的主要河渠及其历史意义。
(3)理解《河渠书》在《史记》中的地位和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河渠书》的理解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通过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引导学生认识到水利工程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河渠书》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价值。
(2)司马迁在《河渠书》中的史学研究方法。
2. 教学难点:(1)对《河渠书》中一些专业水利术语的理解。
(2)分析司马迁在《河渠书》中的史学观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
(2)阐述《河渠书》在《史记》中的地位和价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河渠书》,理解文章内容。
(2)让学生结合注释,解释文中的一些专业水利术语。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河渠书》中涉及的主要河渠及其历史意义。
(2)每组选取一个河渠,进行分享和交流。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思考司马迁在《河渠书》中的史学观点。
(2)让学生分析司马迁在《河渠书》中的史学研究方法。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熟读《河渠书》,理解文章内容。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作业和课堂表现中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河渠书译注【说明】中国古代记述水道的著作,最早的当然要数《尚书·禹贡》。
但是它还不是专记水道,其中有导山、导水两部分。
此外如《管子·水地》、《度地》篇,《山海经》中的山经、海经等,都大体相似。
专门记水道昉自《史记·河渠书》,此例一开,不但正史·地方志将水道列为专节,还出现了如《水经注》那样的专门巨著,蔚成了古代地理书的一个大类,这意义实在非同小可。
《河渠书》的内容特征,首先是它不是对现有河渠做静态描述,如像《水经注》那样,分别记述某水系有某支流,发源某处、流经某地、沿途有何地形、地物、掌故,入于某川、某河、某海等等,而是主要通过河道的开凿、治理过程,阐述人们变水害为水利的伟大斗争。
一般地,这项活动有三部分内容:治理水害、修筑漕渠和灌渠,司马迁以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对许多成功的事实和经验做了详细记述,同时他还怀着满腔郁愤,对于豪门的阻挠、气数等迷信思想的干扰做了揭露,从而对汉代弊政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司马迁为写《河渠书》曾做过大量、长期的实际考察和研究,所以,写来不但真实性强,许多地方三言两语,恰中肯棨。
如写井渠的开凿,是由于“岸善崩”;褒斜道的失败是由于“水湍石”等,都正确反映了该地区的土壤、地形特征。
为写禹迹,他曾沿江、淮、河三大河流最易出事的地段实地踏勘,而后悟出禹为何不迳挽黄河东行入海,反而使它东北流入渤海湾的原因。
他说这是由于自塑方至龙门一段,地势高,水流急,孟津以东地势渐低,落差太大,易生水灾。
所以把它引入鲁西北的高地,以减小水势。
这是一个很少有人提出的问题,司马迁不但提出来,还给了正确的解答。
《夏书》记载:禹治理洪水经历了十三年,其间路过家门口也不回家看望亲人。
行陆路时乘车,水路乘船,泥路乘橇,山路坐轿,走遍了所有地方。
从而划分了九州边界,随山势地形,疏浚了淤积的大河川,根据土地物产确定了赋税等级。
使九州道路通畅,筑起了九州的泽岸,度量了九州山势。
然而还有黄河泛滥成灾,给中国造成很大危害。
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河渠书》选文,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辉煌成就,以及作者对水利事业的重视和关注。
2. 分析《河渠书》的篇章结构,掌握作者运用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表现主题的方法。
3. 深入理解文中涉及的人物形象,如郑国渠、李冰等,学习他们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精神。
4.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合作探讨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1. 《河渠书》选文的理解与分析。
2. 掌握作者运用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表现主题的方法。
3. 学习文中涉及的人物形象及其精神品质。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词汇的理解与运用。
2. 对文中水利工程的专业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文中具体水利工程的分析,让学生了解水利事业的重要性和价值。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史记》及《河渠书》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读选文:让学生自主阅读《河渠书》选文,注意理解文中水利工程的相关知识。
3. 检查反馈:针对学生自读的情况,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文言文词汇和篇章结构的理解。
4. 内容分析:分析《河渠书》的篇章结构,引导学生掌握作者运用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表现主题的方法。
5. 人物分析:通过对文中涉及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学习他们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精神。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水利事业的重要性和价值。
8. 课后辅导:针对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9. 课程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10. 教学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内容1. 对比阅读:《河渠书》与其他篇章的比较,了解《史记》不同篇章的写作特色。
2. 实践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古代水利工程对现代水利事业的启示。
《史记》选读--《河渠书》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2)掌握《河渠书》的基本内容、结构及写作特点;(3)了解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河渠书》;(2)学会分析史实,提炼观点,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学会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水利政策,探讨其变迁原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司马迁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2)认识水利工程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3)增强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河渠书》的基本内容、结构及写作特点;2.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分析史实,提炼观点,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2. 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水利政策,探讨其变迁原因。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史记》相关资料、水利工程图片及视频素材;2. 学生准备:预习《河渠书》,了解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基本情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史记》及作者司马迁;(2)引导学生关注水利工程在古代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河渠书》,了解其主要内容;(2)引导学生关注《河渠书》的写作特点,如史料选取、叙述方式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课前准备的水利工程图片及视频素材,分析《河渠书》中所述水利工程的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2)全班交流:分享各组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水利工程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 分析与拓展(1)让学生举例说明不同历史时期的水利政策及其变迁原因;(2)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不同水利政策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感受司马迁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
7. 作业布置(2)选取一部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相关的历史文献进行阅读。
《史记选读》之《河渠书》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史记选读》之《河渠书》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史记选读》之《河渠书》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选用理由本教案所选用的教材是《史记选读》中的《河渠书》,其选用原因在于该篇历史文献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有助于学生理解当代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历史根源、文明传承和历史演变。
2. 教学对象分析该教案面向的是苏教版高二学生,他们已经学过历史基础知识,对历史和文化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于历史文献的阅读和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3.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河渠书》的背景、内容与特点等相关知识,了解《河渠书》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2)学生能够通过分析《河渠书》体现出的水利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探究古代水利建设的重要性与现代水利建设的发展趋势;3)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河渠书》中的文字描述和图表,了解古代水利建设的技术原理和实用方法;4)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文学知识、地理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全面认识和评价《河渠书》的重要性和意义,从中汲取历史和文化的营养和启示,培养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设计1. 教学内容梳理本教案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河渠书》的背景及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2)水利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古代水利建设的技术原理和实用方法;4)全面认识和评价《河渠书》的重要性和意义。
2. 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环节通过问题导入的方式带入课题:“水是生命之源,水利工程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如果没有水,就没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水利工程发挥着怎样的关键作用?你听说过《河渠书》吗?它对中国古代灌区水利建设的发展有怎样的贡献?”2)讲授环节2.1 了解《河渠书》的背景及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通过综合解析、图文并茂的讲解方式,介绍《河渠书》的背景、作者、内容和特点,深入剖析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2024年《史记》选读《河渠书》教案(苏教版选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河渠书》是《史记》中的一篇,主要记载了中国古代的河流和水利工程。
本篇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能够分析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能够了解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历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历史、尊重先祖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到水利工程在古代社会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的背诵;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历程。
2.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难懂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技术特点和历史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用于讲解课文中的重要内容和历史背景;2. 自主学习法: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文背诵;3. 合作学习法:用于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4. 案例分析法:用于分析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特点和意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史记》和《河渠书》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共同解决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和自学情况,讲解课文中的重要内容和难点问题。
5.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案例,分析其技术特点和历史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水利工程在古代社会的重要性。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表达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知和理解。
2. 问题驱动: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第5课河渠书——一部治水史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知识。
2.思维:认识司马迁写此书的用意及体现出的科学精神。
3.文化:认识我国古代水利治理对国计民生的意义。
学法点拨《史记》中的“八书”是司马迁创设的八篇分门别类的文化制度史。
《河渠书》简要叙述了从上古至秦汉的水利发展情况。
全文通过河道的开凿、治理等25件史实,阐述了人们变水害为水利的伟大斗争。
同学们可能会因为它是写水利的,学之较难,又是自读文章而忽视它,甚至不去读它。
这都是不可取的,要知道,司马迁写此文是做过大量的、长期的实地考察和研究的,不仅真实性强,而且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甚至满腔悲愤。
因为他对治水的重要性有明确的认识。
因此,同学们学习此文,不仅可以了解古代水利知识,认识到人们变水害为水利的伟大斗争,其中的成功和经验,其中的失败和教训,进而认识到水利在中国历史上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它关系到国计民生,甚至国运,还可以认识到司马迁对水利重要性的明确认识和深切关注,体会到他的科学调查精神及文字后的民生情怀。
本文难,难在作者写了大量的古地名和山川名称,它们令我们陌生。
除此之外,本文文字流畅,活跃着大量常见的文言词语,可读性很强,是提高我们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好文章。
诗美晨读河复(并序)①苏轼煕宁十年秋,河决澶渊,注巨野,入淮泗,自巨魏以北皆绝流而济,楚大被其害。
彭门城下水二丈八尺,七十余日不退,吏民疲于守御。
十月十三日,澶州大风终日,既止。
而河流一枝已复故道。
闻之喜甚,庶几可塞乎!乃作河复诗,歌之道路,以致民愿,而迎神休②,盖守土者之志也。
君不见西汉元光元封间,河决瓠子二十年③,巨野东倾淮泗满,楚人恣食黄河鳣。
万里沙回封禅罢④,初遣越巫沉白马。
河公⑤未许人力穷,薪刍⑥万计随流下。
吾君盛德如唐尧,百神受职河神骄,帝⑦造风师下约束,北流夜起澶州桥。
东风吹冻收微渌⑧,神功不用淇园竹。
楚人种麦满河淤,仰看浮槎栖古木⑨。
[注]①作者此年改任徐州,四月到任,七月就遇到这一场巨大的水患,计自七月十七日黄河决堤,八月二十一日水到了徐州城下,至十月五日水退,在这些日子里,他率领徐州的官吏、士卒、人民,大力地防守,抢救了徐州全城的生命财产。
2024年《史记》选读《河渠书》教案(苏教版选修)教案教学设计教案2024年《史记》选读《河渠书》教案(苏教版选修)教案教学设计1.1 背景介绍:1.1.1 介绍《史记》作为中国史学史上的一部巨著,其价值与地位。
1.1.2 阐述《河渠书》是《史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记载了我国古代的水利建设。
1.1.3 说明选读《河渠书》对于学生了解古代水利工程、提高文化素养的重要性。
1.2 教学方法:1.2.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1.2.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实例,掌握相关知识点。
1.2.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1.3 教学目标:1.3.1 让学生了解《河渠书》的基本内容,把握其主旨。
1.3.2 提高学生对古代水利工程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1.3.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知识点讲解2.1 《河渠书》的篇目特点:2.1.1 介绍《河渠书》在《史记》中的地位及其与其他篇目的关系。
2.1.2 阐述《河渠书》的篇章结构,概括其主线。
2.1.3 分析《河渠书》的写作风格,如实地记录与生动描绘相结合。
2.2 古代水利工程的基本情况:2.2.1 介绍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历程。
2.2.2 阐述古代水利工程的主要类型及其功能。
2.2.3 分析古代水利工程在保障农业生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3 《河渠书》中的典型水利工程:2.3.1 介绍郑国渠、白渠等古代著名水利工程的基本情况。
2.3.2 分析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3.3 评价这些水利工程在古代社会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三、教学内容3.1 《河渠书》选读篇目的安排:3.1.1 说明选读《河渠书》的原因,如体现古代水利工程的重要性等。
3.1.2 确定选读的篇目,如郑国渠、白渠等。
3.1.3 分析选读篇目的教学目标,如了解水利工程的基本情况、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等。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河渠书》的基本内容,掌握其叙述特点和历史价值。
(2)了解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基本情况,认识水利工程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古文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敬意,认识到水利工程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河渠书》的基本内容及其叙述特点。
2.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基本情况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河渠书》中的古文词汇和句式。
2.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技术特点和历史价值。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河渠书》,理解其基本内容。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水利工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 讲授法:教师讲解《河渠书》的叙述特点,分析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基本情况。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相关水利工程案例,让学生了解水利工程的技术特点和历史价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史记》和《河渠书》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独立阅读《河渠书》,理解其基本内容。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水利工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4. 讲授法:教师讲解《河渠书》的叙述特点,分析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基本情况。
5.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相关水利工程案例,让学生了解水利工程的技术特点和历史价值。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学生按要求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1. 学习《河渠书》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分析《河渠书》中描述的水利工程,理解其在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七、教学步骤:1.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回顾《河渠书》的基本内容。
河渠书-苏教版《史记》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苏教版《史记》选读教材,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点:1.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背景和相关史事;2.掌握商、周、秦、汉等历史时期的重要人物、事件和政策;3.掌握汉武帝的改革政策和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简要史料分析能力;2.培养学生的史料整合和比较能力;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意识。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2.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敬畏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历史时期的重要人物、事件和政策;2.掌握汉武帝的改革政策和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2.培养学生的对历史事件的深入思考能力;3.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发现和思考当代问题。
三、教学方法和过程1.教学方法1.幻灯片讲解2.分组研究报告3.课堂讨论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教师介绍河渠书-苏教版《史记》选读教材,重点讲解教材的组织架构和知识点安排。
2.教师利用幻灯片讲解商、周、秦、汉等历史时期的重要人物、事件和政策。
;第二课时1.学生分组进行研究报告,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特定时期,或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分析发生的原因、影响和对后世的启示。
第三课时1.学生进一步讨论本次分组研究报告中的重要问题;2.教师带领全班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发现和思考当代问题。
第四课时1.分组进行微视频创作,主题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小组利用创意的方式,向全班呈现。
3.教学评估1.分组研究报告和微视频创作;2.观察学生参与讨论的态度和表现、对历史事件的把握和理解程度;3.按照学生自主创新思考的程度、个性。
四、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活动的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思路要全面,除了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模式外,更好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这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创新思维,更好的提高学生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应在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历史事件并体会到历史的变迁。
《史记选读》之《河渠书》教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第一篇:《史记选读》之《河渠书》教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学习目标展示1、了解“书”的体例,能知道如何来阅读“书”类文章。
2、通过阅读,能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想象。
了解《河渠书》对后世的地理、水利乃至中华文明的影响。
一、自主阅读导引“书”是《史记》中很有特色的体例,是记载历代朝章国典,以明古今制度沿革的专章,非是熟悉掌故的史家,是无法撰写成书的。
班固《汉书》改称“志”,成为通例。
“书”的修撰,为研究各种专门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史记》中共有书8篇。
《史记》中的“八书”是司马迁创设的八篇分门别类的文化制度史。
其中《河渠书》简要叙述了从上古至秦汉的水利发展情况,表明了司马迁对治水重要性的明确认识和深切关注。
《河渠书》是中国第一部水利通史,记述从禹治水开始,延续到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黄河瓠子堵口,及其以后各地区倡兴水利,开渠引灌等史实,共13段,25事。
其中防洪6事、航运3事、灌溉11事、航运兼灌溉5事,所叙河流有黄河、长江、淮河、济水、淄水、漳水等。
它是系统介绍古代中国水利及其对国计民生影响的权威性记录。
司马迁在此书篇末,历叙他阅历过的江淮河济等众多水系和地区,从而归结为一个概念:“甚哉,水之为利害也!”深刻地反映他对水的可为利又可为害的两面性认识和对水利问题的重视与关切。
《河渠书》是以后历代史书撰述河渠水利专篇的典范。
二、文言现象梳理1、文言实词:⑴一词多义:陆行载车,水行载舟:载:乘随山浚川,任土作贡任,任随、随同为逆河,入于勃海逆,相向迎受,九河同受一大河之水,将其导入海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
艾(yì),治理。
施,延续,延伸辟沫水之害辟:避秦以为然,卒使就渠就:修,造于是天子使汲黯、郑当时兴人徒塞之人徒:普通人与罪徒未易以人力为强塞,塞之未必应天应天:与天意相应,相符合抵蜀从故道,故道多阪,回远。
回:回环曲折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
河渠书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参考课下注释,依靠工具书,疏通课文,了解文本的内容。
体会司马迁对许多成功的事实和经验的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及对于豪门的阻挠、气数等迷信思想的干扰的揭露,对汉代弊政无情的鞭挞。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虚词、实词及句式,并能翻译浅易的句子。
教学难点:体会司马迁对许多成功的事实和经验的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及对于豪门的阻挠、气数等迷信思想的干扰的揭露,对汉代弊政无情的鞭挞。
教学方法:练习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古代记述水道的著作,最早的当然要数《尚书·禹贡》。
但是它还不是专记水道,其中有导山、导水两部分。
此外如《管子·水地》、《度地》篇,《山海经》中的山经、海经等,都大体相似。
专门记水道昉自《史记·河渠书》,此例一开,不但正史·地方志将水道列为专节,还出现了如《水经注》那样的专门巨著,蔚成了古代地理书的一个大类,这意义实在非同小可。
《河渠书》的内容特征,首先是它不是对现有河渠做静态描述,如像《水经注》那样,分别记述某水系有某支流,发源某处、流经某地、沿途有何地形、地物、掌故,入于某川、某河、某海等等,而是主要通过河道的开凿、治理过程,阐述人们变水害为水利的伟大斗争。
一般地,这项活动有三部分内容:治理水害、修筑漕渠和灌渠。
《河渠书》给我们写了哪些河流的治理过程呢?下面我们来学习它。
二、整体感知文本1、文本按时间顺序写了哪些治水工程?大禹治水西门豹兴水利郑国渠的开凿元光年间瓠子决口――――田鼢及望气用数者以为天意郑大农开凿漕渠――――益肥关中之地河东守番系议绕砥柱开漕运――――河移徙,渠不利御使张汤议通褒斜道以漕――――水湍多石,不能漕庄熊罴议穿洛溉卤地――――水颓挖井渠,未得其饶天子使人塞瓠子决口,下淇园竹为楗天子作歌塞瓠子建宫,复禹旧迹,梁、楚复宁无水灾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2、掌握文言词语《第二教材》一填空简答1、2、3三、探讨1、《史记》中的"八书",是司马迁创设的八篇分门别类的文化制度史。
第4课 *河渠书[学生用书P11]奇货可居卫国的富商吕不韦经常往来于各地做买卖。
一次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去做买卖,遇到在赵做人质的秦国公子异人。
异人是秦国太子安国君的儿子,但是因为异人的母亲夏姬不受宠,因此异人被送到赵国当人质。
赵国由于与秦国交战,因此十分轻视异人,其处境有些困窘。
吕不韦却从商人角度看到了他身上的价值,认为奇货可居,是稀有的值得投资的“货物”,现在获取以便有朝一日赚取名利,也就是一个政治交易。
回家后,吕不韦说起秦国公子异人的事,并表示要设法把他弄到秦国去做国君,做个一本万利的大买卖。
他的父亲非常赞成。
吕不韦于是告诉异人,表示愿助他回国成为太子。
异人自然非常高兴,并表示有朝一日成为国君,必将与吕不韦共享天下。
在与异人接洽后,吕不韦立即带了大量财宝去到秦国求见太子安国君十分宠爱的华阳夫人。
吕不韦竭尽全能说服没有生过儿子的她认异人为自己儿子,并通过她要求安国君派人将异人接回秦国,改名子楚。
此后,安国君答应华阳夫人要求立子楚为太子。
几年后,秦昭王去世,安国君做了国君,即秦孝文王。
孝文王即位一年后死去,子楚如愿以偿,继任国君,称为秦庄襄王。
子楚没有食言,他让吕不韦享受着十万户的纳税,并当上了丞相。
吕不韦所买下来的奇货,终于换得了无法估量的名利。
“奇货可居”指把少有的货物囤积起来,等待高价出售。
也比喻拿某种专长或独占的东西作为资本,等待时机,以捞取名利地位。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河渠书》的由来司马迁从20岁开始,从北方南下,游历长江、淮河一带,登上庐山,观看禹疏导的九江,又到会稽太湟,上姑苏台,眺望五湖;东行考察了洛汭、大邳,逆河而上,走过淮、泗、济、漯洛诸水;西行看到了蜀地的岷山和离碓;北行自龙门直到朔方。
从夏禹能分流水势,防止洪水泛滥,河道沟渠得以疏通,作者深切感到:水的为利为害太大了!并且随从皇上背负薪柴填塞宣房决口,因感伤《瓠子》诗而写下了《河渠书》。
书“书”是《史记》的五种体例之一,它分门别类地记述了历代历法、礼乐、封禅、水利、经济等典章制度,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史记》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学生用书P105(单独成册)](时间:45分钟分值:55分)一、积累运用(25分)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随山浚川,任.土作贡任:依据B.至于大陆,播.为九河播:分布,分散C.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施:施行D.岁因以数不登.登:丰收解析:选C。
施:延续,延伸。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3分)A.河决而南.则鄃无水菑B.令齐人水工徐伯表.C.则田.者不能偿种D.拜.汤子卬为汉中守解析:选D。
A项,“南”为名词作动词,向南流;B项,“表”为名词作动词,指以表测量地势高下,从而确定水流走向;C项,“田”为名词作动词,种田。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于是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B.于是关中为沃野..C.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D.山东从沔无限..解析:选D。
无限:古义,没有险阻;今义,没有穷尽,没有限量。
4.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东方则通沟江淮之间A.拟于巴蜀B.中作而觉C.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胜言D.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解析:选A。
A项与例句均为状语后置句。
B项为被动句,意为“修渠途中郑国的目的被发觉”;C项为定语后置句,意为“劈山通水道的其他小渠,不可尽言”;D项为宾语前置句,意为“烧尽了柴草啊如何防御水灾”。
5.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组是()(3分)A.文章在记述春秋战国时期河渠开凿情况及其给人们带来的利益时,简述了西门豹灌溉邺郡农田的事迹。
B.太史公的总结,交代了写《河渠书》的原因,抒发了“甚哉,水之为利害也”的感慨。
C.郑国修渠,旨在为韩,但渠成亦秦之利也,有一种利己利人的态度。
而汉代的统治者田蚡则为自己封地,损人利己,破坏兴修水利的计划,并以天命、气数来作借口,而天子也因此放弃了利国利民的工程。
D.《河渠书》的内容,在于对现有河渠作静态描述,就像《水经注》那样,分别记述某水系有某支流,发源某处,流经某地,沿途有何地形、地物、掌故,人于某川、某河、某河等。
2019-2020年高二语文《河渠书》教案(2)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参考课下注释,依靠工具书,疏通课文,了解文本的内容。
体会司马迁对许多成功的事实和经验的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及对于豪门的阻挠、气数等迷信思想的干扰的揭露,对汉代弊政无情的鞭挞。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虚词、实词及句式,并能翻译浅易的句子。
教学难点:体会司马迁对许多成功的事实和经验的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及对于豪门的阻挠、气数等迷信思想的干扰的揭露,对汉代弊政无情的鞭挞。
教学方法:练习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古代记述水道的著作,最早的当然要数《尚书•禹贡》。
但是它还不是专记水道,其中有导山、导水两部分。
此外如《管子•水地》、《度地》篇,《山海经》中的山经、海经等,都大体相似。
专门记水道昉自《史记•河渠书》,此例一开,不但正史•地方志将水道列为专节,还出现了如《水经注》那样的专门巨著,蔚成了古代地理书的一个大类,这意义实在非同小可。
《河渠书》的内容特征,首先是它不是对现有河渠做静态描述,如像《水经注》那样,分别记述某水系有某支流,发源某处、流经某地、沿途有何地形、地物、掌故,入于某川、某河、某海等等,而是主要通过河道的开凿、治理过程,阐述人们变水害为水利的伟大斗争。
一般地,这项活动有三部分内容:治理水害、修筑漕渠和灌渠。
《河渠书》给我们写了哪些河流的治理过程呢?下面我们来学习它。
二、整体感知文本1、文本按时间顺序写了哪些治水工程?大禹治水西门豹兴水利郑国渠的开凿元光年间瓠子决口――――田鼢及望气用数者以为天意郑大农开凿漕渠――――益肥关中之地河东守番系议绕砥柱开漕运――――河移徙,渠不利御使张汤议通褒斜道以漕――――水湍多石,不能漕庄熊罴议穿洛溉卤地――――水颓挖井渠,未得其饶天子使人塞瓠子决口,下淇园竹为楗天子作歌塞瓠子建宫,复禹旧迹,梁、楚复宁无水灾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2、掌握文言词语《第二教材》一填空简答1、2、3三、探讨1、《史记》中的\"八书\",是司马迁创设的八篇分门别类的文化制度史。
其中《河渠书》简要叙述了从上古至秦汉的水利发展情况,表明司马迁对治水工程重要性的明确认识和深切关注。
请结合译文理解本文这一内容。
2、文本写作特点①鲜明的对比②详略得当,结构完整1、如何理解司马迁的独到见解四、重点语段练习汉兴三十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
其后四十有余年,今天子元光之中,而河决于瓠子,东南注钜野,通于淮、泗。
于是天子使汲黯、郑当时兴人徒塞之,辄复坏。
是时武安候田蚊为丞相,其奉邑食鄃。
鄃居河北,河决而南则鄃无水菑,邑收多。
蚊言于上曰:\"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为强塞,塞之未必应天。
\"而望气用数者亦以为然。
于是天子久之不事复塞也。
是时郑当时为大农,言曰:\"异时关东漕粟从渭中上,度六月而罢,而漕水道九百余里,时有难处。
引渭穿渠起长安,并南山下,至河三百余里,径,易漕,度可令三月罢;而渠下民田万余顷,又可得以溉田。
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得谷。
\"天子以为然,令齐人水工徐伯表,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
通,以漕,大便利。
其后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田矣。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人徒事为度2、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①河决酸枣,东溃金堤②通,以漕,大便利③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为强塞④而望气用数者亦以为然3、翻译①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
②是时武安候田蚊为丞相,其奉邑食鄃。
③天子以为然,令齐人水工徐伯表,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
2019-2020年高二语文《游褒禅山记》粤教版知识精讲【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游褒禅山记》二.学习目标:1.思想教育目标:认识作者“尽吾志”的思想。
2.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借游记抒发议论的写法。
3.能力培养目标:古文的字词句篇。
[学习要点]一. 作者简介。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
二. 文章结构:《游褒禅山记》全文可分为五个段落:第一段先概括介绍褒禅山,然后写发现仆碑,又从碑上残文看出此山原名“花山”。
第二段具体写游洞。
先略写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然后较详细地叙述游后洞的经过,表达了“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心情。
第三段写游山的心得体会。
先充分肯定古人的“求思”精神,再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它对比,然后精辟地阐述了宏伟的目标、险远的道路与必不可少的主客观条件三方面的内在联系。
第四段就仆碑足以证讹一事,指出求学的人们对于学问应该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第五段交代同游者的姓名和写作这篇文章的时间。
三. 主题思想:作者在此文中所抒发的感想:无论治学处事,都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才能无讥无悔,同时还应该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四.文言知识:(一)“其”的用法:“其”用作实词,主要的作用是用作代词,既可以用作人称代词,也可以用作指示代词。
1.“其”用作人称代词,最通常的是用作第三人称代词。
(1)它可以用在名词之前。
表示领属关系,可译为他的、他们的、她的、她们的、它的、它们的。
A.始舍于其址:译作,最初在它的山脚下建筑庐舍定居下来。
“其”代华山的。
B.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译作,它上面的碑文已被剥蚀得模糊不清了,只是从它上面残留的字还勉强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
“其”代仆碑的。
C.其下平旷:译作它的山脚下土地平旷宽广。
“其”代华山的。
D.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译作,可是看看它的左右洞壁,来到这里,并且在洞壁上题字记游的人已经很少了。
“其”代后洞的。
(2)用为主语或宾语: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译作,是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才叫它为华山洞。
“其”在这里是作为“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这个主谓结构的主语,只能译作“它”,不能译作“它的”。
B.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的“其”也是作为“其为文”这一主谓结构的主语,应译作“它上面”不译作“它上面的”。
C.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译作,是因为他们探求得深入而且广泛。
“其”是“其求思之深……”这一主谓结构的主语,应译作“他们”。
2.“其”的称代作用还可以用于第一人称第二人称。
用于第一人称可译为“我”、“我的”或“自己”。
用于第二人称可译为“你”、“您”。
A.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译作,而我也后悔自己跟着他出来因而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洞中奇景的乐趣。
这是承前称代,“余”“其”是互文,“其”指代自己。
3.“其”字用作代词,可以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之前,起指示作用,表示人、事、物的范围,或者表示对具体对象的强调,可译为“那”、“那个”、“那些”。
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译作,因此那以后就把它叫“褒禅山”。
“其”指代埋葬慧褒的时间,译作“那”。
B.距其院东五里:译作距离那个慧褒禅院东面五里。
“其”代慧褒禅院,译作“那个”。
C.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译作,要问那个洞的深度,就是那些好游的人也没有谁走到过洞的尽头。
“问其深”的“其”,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译作“那个洞”;“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的“其”指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D.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译作,进洞越深,那往前进就越难,可是那看见的东西就越新奇。
“其进”的“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译作“那”,“其见”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译作“那”。
E.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译作,大概那更深的地方,那些来到的人就更少了。
“其又深”的“其”指代后洞,译作“那”,“则其至”指代那些。
F.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译作,出了洞,有人就责怪那主张退出的人。
“其欲出者”的“其”,指代“欲出者”,译作“那”。
G.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译作,后代人就使那流传的事弄错,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这种情况怎么能说得完呢?“谬其传”的“其”指代那些以讹传讹的情况,可译为“那”4.“其”用作虚词,可以充当副词。
例如: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谁能讥笑我吗?“其……乎”这个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吗?5.“其”用作助词,最常见的是用作语气助词,表示推测、希望等语气。
例如: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译作,已经出了洞,就有人责怪那主张退出的人。
“既其出”的“其”是句中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二)疑难句解析:1.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这是一个“……者,……也”表判断的句式。
谓语部分的“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又是一个判断句式。
“乃”是判断词。
在这里还要注意:“乃华山之阳”是原因,“名之”是结果。
“名”在这里充当动词使用,释为:称或叫做。
整句可以翻译为:所谓华山洞的说法,是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才这样称呼它。
2.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这是个翻译时难度较大的句子。
除了课文上的注释,还要弄清楚①于:对于。
②谬:是由形容词充当使动。
“谬其传”就是使那流传的情况弄错。
③“莫能名者”就是没有人能以之为名,可意译为: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
整句译成现代汉语是:我对倒下来的石碑很惋惜,又因而感叹那些古籍不存在了,后代人就使那流传的情况弄错,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这种情况怎么说得完呢?五. 鉴赏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
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
文中的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
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
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
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
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
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
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