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西津渡历史街区
- 格式:ppt
- 大小:19.01 MB
- 文档页数:41
西津渡古街忆旧作者:***来源:《华人时刊》2020年第09期這辈子到过不少城市,走过不少大街老巷,看过众多古道通衢,若说常印在脑里的,还是故乡的西津渡古街。
千年古街因其东部元代过街石塔下有依洞样山崖建造的观音寺,故曾俗称“观音洞”,又因曾经濒临长江增设了渡口,又叫“小码头”。
现改用“西津渡”,同时仍沿用旧称“小码头街”。
提起西津渡古街,起初很多老镇江人还有点懵,若说就是“观音洞”“小码头”街,他们是再熟悉不过了。
西津渡古街,它西连新河路,东接老主街大西路,是西乡人入城上主街的必经近道。
村里绝大多数人每年都要多次进城的,销售农产品、购物、做衣服、挑猪食、拖运肥料、修车、理发洗澡、看戏看电影、打牙祭等等,每每都会穿越西津渡。
我是西乡人,也一次次走进走出这古街。
西津渡是父辈们时常叨念、很神往的地方。
“唐宋元明清,从古说到今”,童年时就听得大人津津乐道这古街道,并从他们口里得知“金山河”“小码头”、与西津渡连在一起的“小铁路”。
总觉得那是一个很美好很神奇的地方,可以解决方方面面的所需,只觉得很近,又似乎很遥远。
稍大些,给上城拉肥料的亲人送“二顿”饭、背线(拉纤绳),常常可走到金山河,翘首东望,古街就在咫尺间了。
我已不记得第一次去西津渡的具体时间及所为何事了。
只记得临到古街西还被又噪又灰的火车阻挡了好一阵。
那古街道窄窄的,街道两边几乎是二层木结构砖墙瓦盖的居民小楼,一般上面住家,下面开店。
街面上有老虎灶、小百货铺、古玩店、煤炭店、小面店、烧饼店、小诊所、理发店、小修理铺等等。
门前台阶上,隔一段便可见一排向右看齐的马桶,头顶上是一件件晾晒的衣裤。
路面由乱石铺就,坡面处是台阶,路中有条石铺成的独轮车道,车辙印深深的。
街上有数座外方内拱砖砌的过街牌坊,每座牌坊上方嵌有白条石,上刻“层峦耸翠”“飞阁流丹”“同登觉路”“共渡慈航”等字样。
透过屋宇间缝隙,紧紧靠在街南的云台山,笔直高耸。
街中部有古渡遗址,街东有元代过街石塔、古观音寺、童子拜观音的53级台阶,还有近代“救生会”、英国领事馆等。
项目名称:厚载历史再续辉煌——“镇江市西津渡历史街区保护与城市发展关系”暑期社会实践文化考察报告来源: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小类:哲学大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简介:西津渡历史街区位于镇江市区西北,面积约60万平方米。
史载西津渡形成于三国时代,唐代具有完备的渡口功能,一直是我国南北水上交通﹑漕运枢纽。
发生过众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重大历史事件,同时也见证了镇江城市发展史。
本作品以西津渡古街为首,一方面整合透过地方政府所引进之外来资源,另一方面更带动前述各区之更新与发展。
详细介绍:西津古渡历史街区历史文化名城镇江是为数不多的“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山林城市,她三面环翠,一面临江,秀雅兼具,气度不凡。
而西津渡历史街区正是这一特点的集中体现,她背山面水,以其恰如其分的尺度和布局,引入大江横陈的气势,其内涵丰富,形态独特,堪为历代文人墨客称颂。
西津渡历史街区位于镇江市区西北,面积约60万平方米。
史载西津渡形成于三国时代,唐代具有完备的渡口功能,一直是我国南北水上交通﹑漕运枢纽。
发生过众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重大历史事件,同时也见证了镇江城市发展史。
街区内有2个国家级文保单位,14个省市级文保单位,保存着自唐代以来大量的历史遗存和成片的传统民居,被誉为“中国古渡博物馆”。
街区内昭关过街石塔﹑观音洞﹑救生会的维修工程获得联合国科教文亚太地区2001年优秀保护奖,救生会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命救助机构,为镇江最重点保护的历史文化遗产。
其范围包括西津渡﹑伯先路﹑京畿路等街区。
英籍华人、著名女作家韩素英,曾慕名来到西津渡历史街区,当她漫步在这方神奇的土地上,目不暇接地观赏这里的古渡、古街、古迹、古韵,目光里充满了惊喜,心灵上受到了震撼,她情不自禁地说:“我仿佛是在一座天然历史博物馆内散步”。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先生更是把这里誉为“中国古渡博物馆”。
以研究西津渡历史街区为题,不仅是对独特的“渡口文化”及明、清江南民居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和纪念,更是一项面向当代,面向未来的很有意义的工作。
镇江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简介一、案例背景(一)案例概况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位于镇江城西,形成于三国时代,唐代具有完备的渡口功能,一直是我国南北水上交通、漕运枢纽,发生过众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重大历史事件。
街中有2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多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存着自唐朝以来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成片的传统民居,是我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古渡历史街区。
这里有世界创建最早的江上救助组织遗址——“救生会”、全国保存最完整的租界西洋建筑群——“英国领事馆”、全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元代过街喇嘛塔——“昭关石塔”等。
被誉为“中国古渡博物馆”。
“西津渡古街”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1998年以来,镇江市政府以弘扬津渡文化为核心,以“传承历史文脉,复兴街区风貌,提升街区功能”为主要目标,在保护中复兴,在保护中传承,提高街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保存街区生活风情,实现了街区的可持续发展和永续利用。
(二)案例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和问题20世纪末期,由于西津渡区域年久失修,许多文物建筑、历史建筑残缺不全、摇摇欲坠,房屋质量极差;周边企业污染严重,环境较差。
项目启动之初,镇江市政府对眼前的棘手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1.保护与更新的矛盾突出由于基础设施不配套,房屋建筑岌岌可危,街区百姓仍然过着生煤炉、倒马桶的生活,要求拆迁改造的愿望迫切。
然而专家学者更倾向于保持这种原生态生活习惯和社区肌理,保护与更新矛盾突出。
分析认为, 历史街区需要保护的是文物建筑的原真性、历史建筑的风貌特征、空间肌理的完整性、生活方式的地域性、人文精神的延续性,需要更新的是残破的房屋结构、落后的基础设施、凌乱的沿街搭建、肮脏的环境死角、不协调的新建建筑、老化的人口结构、衰败的经济活力。
在更新过程中要避免大拆大建,在保护过程中要避免过度开发,破坏历史文化街区的文物“原真性”。
2.拆迁与安置的矛盾突出历史街区内实施拆迁与安置,一是拆迁群众不愿意离开原居住区,就地安置极为困难;二是拆迁情况复杂,街区内有居民、商铺、学校、工厂、医院等;三是拆迁周期长,涉及到的医院、工厂等搬迁,需要新的设施建成后方可搬迁,搬迁周期长影响改造进程。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作者:田慧来源:《华人时刊》2011年第07期西津渡位于江苏省镇江城西的云台山麓,北濒长江,南临云台山,西起玉山大码头,中心轴线1800 米。
始创于六朝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建设,留下了如今的规模,整条街道随处可见六朝至清代的历史踪迹,故有一眼看千年的美誉。
街巷,是西津渡历史街区的主要民居格局。
这里既有上海的里弄,又有北方的胡同;庭院既有南方天井民宅,又有北方四合院布局;单体建筑既有江南民居风貌,又有北方建筑的纯朴、厚实;整体风格既有东方神韵,又有西方特色。
当你站在云台山朝西北向下望去,呈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古朴壮观的景象:它是城市中背景一样的东西。
街道和房屋凸现在它之上,是一些点和线。
古街两边鳞次栉比的两层小楼多为明清时期的遗迹,房屋看上去挨挨挤挤,它们像大河一般有着许多支流,又像大树一样,枝枝杈杈。
解放前,镇江大部分居民就居住在这些街巷中,正是这些广大街巷居民的生生息息形成了镇江城市生活的节奏。
西津渡,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
清代以后,由于江滩淤涨,江岸逐渐北移,渡口遂下移到玉山脚下的超岸寺旁,离长江江岸已有300 多米距离。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政府加大了对西津渡的保护,环境的改变使西津渡逐渐淡化和削弱了作为渡口的功能,但是它活化石般的风貌却得以基本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现在,我们仍能清晰地看到沿街“民国元年春长安里”、“吉瑞里西街· 1914 ”、“德安里”等题额。
据老人们回忆,从观音洞下行一直到现在的长江路,这短短的几百米长的街道上竟有各式店铺150 多家。
从行业种类上看,大致有饮食方面的,有生活方面的,有文化方面的;当然,这里还有许多为船家服务的店铺,诸如木匠店、缆绳店等。
解放前这里还专门设了一个警察分局,这些林林总总的店铺加上救生会和救火会,简直就是一个完整的小社会。
砖木结构、飞檐雕花的窗栏,青石板路面上那深深的车辙都在向我们展示这千年古渡、千年老街当年的繁华。
名街志I STREET//Daxi Road^Zhenjiang 从大西路到茜臧镇江老街的沧桑世事姚力094盟GRAPHY•%左右页图:自镇江被辟为通商口岸后,大西路迅速发展起来,成为繁盛一时的城市核心区;后随着城市重心的迁移,大西路逐渐没落,但福音堂等老建筑,老存仁堂、宴春酒楼等老字号却保存了下来,昭示着这条老街的旧日荣光。
对于外地人而言,提起镇江,想到的总是闻名遐迩的金山寺和北固山,而大西路,则是一个陌生的地名;但对于镇江人来说,这条东起解放路,西至伯先路,与西津渡相连的老街,却承载着他们难以忘怀的古老记忆,它见证了镇江的崛起,记录了车水马龙的昔日繁华。
如果你想了解镇江,便该来大西路走走,这座城市的底蕴,就藏在这条老街的街头巷尾之间。
大西路上的老记忆关于大西路的城市记忆,还要追溯到久远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其时,清政府战败,遂于1858年与英国签订了《中英天津条约》,其中规定,需将镇江增设为通商口岸。
条约的签订实属丧权辱国,却也意外地给镇江带来了发展机遇:自1861年被辟为通商口岸后,镇江的经济便快速发展起来,其间,从镇江西门到镇江英租界之间的地段迅速形成了繁盛的商业区,1936年,这个路段又被拓宽改建为江苏省第一条柏油马路,这条马路,便是“大西路”o1937年11月,在日本全面侵华的大背景下,大西路两侧繁盛的商业区基本毁于战火,幸而一些精美的建筑保存了下来,成为了镇江人共同的记忆。
比如创办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的老存仁堂,旧时曾有"南有存仁堂,北有同仁堂”之誉。
其名"存仁”,便有"存其仁义,同济众生”之义。
这个药铺传承到今天,样貌已与最初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存心存仁,造福百姓”的经营理念却始终如一,坐稳了镇江人心中独一无二的位置。
位于大西路343号的福音堂,是美国传教士郎登•库思勻滩1889年所建。
教堂为砖木结构,正立面设置有圆形玫瑰花窗,顶部悬置十字架。
·97·文化产业摘 要: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历史街区的文化特色逐渐消失,其更新利用迫在眉睫,如何继承、延续、发展历史街区文化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以镇江西津渡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历史街区载体的文化特色,评估历史遗存文化价值,归纳历史街区发展脉络,从注重历史传承和尊重历史文化的角度,提出西津渡历史街区文化遗产传承的策略。
关键词:历史街区;文化遗产;城市更新;西津渡1…研究背景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文化的物质载体和演变见证,历史文化遗存是历史街区文化传承的基础与前提。
由于认知的局限性,其在过往的城市建设中受到严重损坏,此后,新型的仿古建筑开始热火朝天地建设。
相似的街区风格不仅使原有的地区特色逐渐泯灭,而且蚕食了文化基因。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经历了萌芽、发展和基本成熟三个阶段,[1]思维角度经历了从单体建筑到城市景观再到街区周边环境的不断改变。
[2]镇江西津渡历史街区采取修旧如旧的方式,运用拆除部分建筑、重建的建筑仿制旧式建筑、修缮其余建筑、原住民搬迁的更新模式。
2…镇江西津渡历史街区简介镇江西津渡历史街区位于镇江老城区,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的交界处,自古便是交通要道。
其北临长江,南枕云台山,东西横贯金山、北固山,呈“山环水抱”的地理格局。
三面环山的独特地理优势,使其形成了特色的临山古街建筑群。
西津渡历史街区的保护区面积约6万m 2,规划用地面积14万m 2。
[3]街区内保存并延续了清末民初以来的建筑形制和街巷路网格局。
街区全长约为1000m,街区内路的宽为7~10m,街的宽为3~5m,支巷宽度为1~3m,等级序列明显,街巷长度则长短不一。
[4]街区内历史遗存主要包括东方传统民居和西式古典公共建筑。
街区西部由成片的清末民初民居建筑组成,建筑密度高,间距小,具有建筑肌理。
街区东部保留有原英国租界区的公共建筑,以独栋建筑为主,建筑体量和建筑间距相对较大,立面装饰复杂,具有西方特色,反映现代城市的特征。
西津古渡文化历史街区概况1986年,镇江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是镇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根,是城市“看得见的历史”,久远的历史文脉,丰富的文化遗存,展示着城市个性风貌,反映着城市发展脉络,是城市文化特色最重要的载体、最集中的体现。
西津古渡文化历史街区位于镇江市区西北,面积0.5平方管理公里。
史载西津渡形成于三国时代,唐代具有完备的渡口功能,一直是是我国南北水上交通﹑漕运枢纽。
发生过众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重大历史事件,同时也见证了镇江城市发展史。
西津古渡文化历史街区内有2个国家级文保单位,14个省市级文保单位,保存着自唐代以来大量的历史遗存和成片的传统民居,被誉为“中国古渡博物馆”。
街区内昭关过街石塔﹑观音洞﹑救生会的维修工程获得联合国科教文亚太地区2001年优秀保护奖,救生会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命救助机构,为镇江最重点保护的历史街区。
其范围包括西津渡﹑伯先路﹑京几路等街区。
西津渡古街(环境建筑)位于镇江市区西北,面积0.5平方管理公里。
史载西津渡形成于三国时代,唐代具有完备的渡口功能,一直是是我国南北水上交通﹑漕运枢纽。
发生过众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重大历史事件,同时也见证了镇江城市发展史。
街区内有2个国家级文保单位,14个省市级文保单位,保存着自唐代以来大量的历史遗存和成片的传统民居,被誉为“中国古渡博物馆”。
街区内昭关过街石塔﹑观音洞﹑救生会的维修工程获得联合国科教文亚太地区2001年优秀保护奖,救生会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命救助机构,为镇江最重点保护的历史街区。
其范围包括西津渡﹑伯先路﹑京几路等街区。
自1999年以来,我们先后制定了历史街区的各种规划,在宏观和微观上都明确了街区保护建设的总体原则,保护手法和发展规划。
并积极开展保护建设工程,并取得初步成效:修缮了五十三坡道路西侧围墙;救生会、昭关石塔、观音洞、金陵渡小山楼等文物建筑;完成了“蒜山游园”;“西津雅苑”和“长江渔港”工程。
西津渡历史街区保护研究1. 引言1.1 背景西津渡历史街区位于中国浙江省嘉兴市,是一处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遗产。
这里是古代运河的交通要道,也是商贸交流的重要场所。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西津渡历史街区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环境污染、城市化进程加快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开展西津渡历史街区保护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西津渡历史街区的保护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这一地区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也可以探讨如何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的传承。
西津渡历史街区保存完好的建筑、古迹以及传统文化,对于城市发展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开展西津渡历史街区保护研究,不仅可以为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供参考,也可以为其他地区的历史街区保护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西津渡历史街区保护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保护现状、分析保护措施、研究社会影响、探讨文化价值,并结合城市发展规划,从而更好地认识历史街区保护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进一步推动西津渡历史街区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推动城市文化自信建设,实现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1.3 研究意义历史街区保护研究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街区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遗产,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传承和弘扬城市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历史街区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保护历史街区可以有效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吸引游客和投资,促进经济的发展。
历史街区保护也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增强市民的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街区保护不仅是地方性问题,也是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对于维护国家文化自信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开展西津渡历史街区保护研究,对于推动文化传承、城市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 正文2.1 历史街区保护现状西津渡历史街区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古镇,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建筑风貌。
西津渡建筑介绍
西津渡是镇江的历史文化街区,位于镇江城西的云台山麓,是依附于破山栈道而建的一处历史遗迹。
这里保存了大量镇江的历史文化古迹,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
街区共有文物保护单位38处,其中国家级3处,省级6处。
西津渡的建筑风格独特,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青砖黑瓦,木格门窗,古朴典雅。
这里的建筑多为两层楼房,一层为商铺,二层为住宅或仓库。
商铺的建筑风格各异,有的采用仿古木结构,有的采用砖混结构。
住宅和仓库的建筑风格则较为简单,以实用为主。
西津渡的建筑群布局紧凑,街道狭窄,错落有致。
这里的建筑多为前店后宅,商铺的招牌各具特色,有的采用木刻招牌,有的采用铁艺招牌。
街面上还有许多古老的店铺和手工艺作坊,如铁匠铺、木匠铺、染坊等。
这些店铺和作坊至今仍保持着传统的工艺和经营方式,让人感受到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
此外,西津渡还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建筑,如救生会、昭关石塔等。
这些建筑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镇江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
总之,西津渡是一处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的街区,这里的建筑风格独特,布局紧凑,街道狭窄,具有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
“一街看千年”镇江西津渡,此情此景,王安石赋诗一首,附路线图“西津古渡”在古时候曾经是个长江渡口,后来河道走偏了,这里泥沙堆积反而成了条路。
这可是条有千年历史的古街,路虽不长,建筑风格却是别具一格。
王安石当时在这里上船赶赴京城时,在途中写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线路简介:西津渡古街不仅被称为一部“活着的历史”,更是历史文化名城镇江的“文脉”所在。
讲解点:超岸寺—蒜山—二翁亭—京江亭—待渡亭–一眼看千年—西津渡古街—鉴园—火油公司旧址—昭关塔—镇江博物馆—赛珍珠故居(共12点)1、超岸寺核心介绍:“超岸”二字,取佛家“超渡众生,共登彼岸”之意。
曾经是金山江天禅寺的下院,后又曾一度是“玉山佛学院”,当时国内外僧侣纷纷慕名前来攻习佛学。
游览时间:20分钟// 移动距离:460米;// 移动方式:步行;移动时间:7分钟;2、蒜山核心介绍:蒜山是一座智慧之山,相传1700多年前的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和周瑜曾在山上的亭子里,商议盘算抗曹的策略,所以就叫“算山”,又因为当时山上长满了泽蒜,所以习惯上称蒜山。
游览时间:10分钟// 移动距离:25米;// 移动方式:步行;移动时间:1分钟;3、二翁亭核心介绍:二翁亭原来叫蒜山亭,因丹阳新旧太守林子中、杨杰首曾经来到这里而改名为“二翁亭”。
游览时间:15分钟// 移动距离:90米;// 移动方式:步行;移动时间:2分钟;4、京江亭核心介绍:京江亭旁池水里有一尊婀娜的美女塑像——唐代润州(镇江古称)的奇女子杜秋娘。
此女不仅美艳动人,而且精通曲艺,擅长诗词歌赋,一首《金缕衣》成为《唐诗三百首》的压卷之作。
游览时间:10分钟// 移动距离:140米;// 移动方式:步行;移动时间:2分钟;5、待渡亭核心介绍:待渡亭是古人迎来送往或者小憩避雨等待摆渡的场所。
传说当年乾隆皇帝曾经在这座待渡亭里钓鱼,所以待渡亭也被称为钓鱼台。
西津渡历史街区保护研究【摘要】本文主要对西津渡历史街区的保护研究进行探讨。
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指出西津渡历史街区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与传承。
正文部分包括西津渡历史街区的概述,保护现状分析,保护措施分析,保护效果评估以及保护前景展望。
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成果,提出未来展望,并强调了这一研究对于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西津渡历史街区的保护情况,为未来的保护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西津渡历史街区、保护研究、引言、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正文、概述、保护现状分析、保护措施分析、保护效果评估、保护前景展望、结论、结论总结、未来展望、研究意义。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西津渡历史街区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西津渡历史街区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保护问题。
传统的建筑和文化逐渐被现代化的城市发展所取代,使得西津渡历史街区的原貌和特色逐渐消失。
为了有效保护西津渡历史街区,需要深入研究其保护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制定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评估保护效果,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西津渡历史街区保护工作的深入探讨,为其持续发展和变革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有机结合,实现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意义西津渡历史街区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具有非常重要的保护价值。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历史街区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对西津渡历史街区进行保护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西津渡历史街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这一遗产对维护城市文脉十分重要。
历史街区的保护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旅游业的繁荣,带来经济效益。
保护历史街区也有利于提升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从长远发展来看,对西津渡历史街区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研究可以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历史记忆,传承传统文化,推动文明进步。
镇江故事镇江社会科学2019年第2期徐西津渡古街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其中历史文化名人的故居,是镶嵌在这一街区的颗颗 璀灿珍珠,但遗憾的是,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笔者就西 津渡街区的文化名人故居作一些介绍和考证,以作史 料留存,也可供西津渡的建设者和研究者参考。
一、张峑的蒜山别业张峑,字宝崖,号夕庵,京江画派开派人物。
张峑 祖父在薛家巷经营张升大布庄。
父自坤即在城外蒜山 下大兴土木,营造别业。
据丁淇《京口画征录》记载:“先生家素封,居蒜山 下,园林之胜。
有皆吉室、澄华室、书画轩、晴佳阁、白华居、$文本堂、友山阁、自钣依室、安蔬草堂、惟我亦有 余斋”。
张履《张夕庵自传》载:“旧居在蒜山颇有池馆之 胜,祀先于皆吉堂,供佛于澄华室,供大士于大士阁,礼斗于梧桐阁,作画于书画轩,其余如晴佳阁、白华 居、敦本堂绣球室,或为藏书之府,或为作画之斋,或 为栖息之堂,或为游宴之处,惟于我亦有余斋、安蔬草 堂而日记中独未一及何也。
”丁淇与张履所记虽略有 出人,但其别业确有池馆之胜,且楼台馆阁颇盛。
前几年镇江书画鉴定家束晓东曾在北京泰和嘉 诚拍卖公司的拍卖会上拍得张峑的《董巨遗意》山水 画一幅,落款“作于西津之萧爽阁”。
可见张峑故居在 西津渡的蒜山下是无疑的了。
张自坤、张若筠两兄弟经常组织“澄华室”文酒 会。
《丹徒县志•文苑》这样描述:“张若筠与兄弟自坤,弟堂相友爱,家有园亭竹木之胜,兄弟并能诗善饮,精鉴赏。
暇日具壶觞,召朋旧流连唱和互出所藏元明人 画,品题甲乙以为乐。
”而“晚年文酒之会月不下二旬 余”。
书画家常出没于“澄华室”,周序培为张自坤居绘 《白华居图》,潘恭寿绘《友山阁图》这些都是对文酒会 场面的描绘。
所以张峑的蒜山别业,也是京口文人墨客宴集的 场所。
二、祝应瑞的见山楼见山楼楼主祝应瑞,字荔亭,是康熙间颇有名气 的诗人兼画家。
他原来是白沙(今丹徒区高桥镇西南, 现已树入江中)人,后迁居京口(镇江市区)。
西津渡位于镇江城西北的云台山麓,是依附于破山栈道而建的一处历史遗迹。
西津渡自古乃南北咽喉,长江锁钥,兵家必争之地。
据史料记载,六朝时西津渡就具有一定的规模。
千百年来,始终控江河要津,扼漕运咽喉,因此被称之为“江南第一渡”。
历朝历代,西津渡樯桅林立,商贾众多,迎来送往着无数文人墨客。
清代画家周镐的画作《西津晓渡》,为我们描绘了西津古渡的胜景。
宋熙宁元年 (1068) 春,王安石应召赴京,从西津渡扬舟北去,舟次瓜洲时,即景抒情,写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元朝时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 ·波罗从扬州到镇江来,也是在西津渡登岸。
清代诗人于树滋所写的诗更道出了西津渡口人来舟往的繁忙景观:粮艘次第出西津,一片旗帆照水滨。
稳渡中流入瓜口,飞章驰驿奏枫宸。
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是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城区西北部的一处行政区,该区北濒长江,南临云台山,西起玉山。
三面环山一面背水,号称“连岗三面,一水横陈”。
西津渡历史街区分为:老码头文化园、小码头民俗历史文化街区、环云台山商业步行街、云台山景区、伯先公园、镇江博物馆。
老码头文化园东起迎江路,西至西津渡街,南靠云台山,北临长江路,面积约3.4公顷。
西津渡古街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
这里共有文物保护单位30多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
有唐朝以来的大量历史遗存,是中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渡口历史文化街区,被誉为“中国古渡博物馆”。
关于西津渡,可以用“唐宋元明清,一眼望千年”来概括。
金山寺游览结束已经天黑,出来按计划去西津渡古镇。
西津渡也称为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位于镇江市区西北,从金山公园往东步行十五分钟就能到。
这里有一片历史气息浓郁的老房子,著名的西津渡古街就坐落于此。
西津渡自三国时期便是渡口码头,后因江岸逐渐北移,渡口已不在。
为了节省时间,能用图片说明的就不多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