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4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拿来主义》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篇1[教学要点]在熟读课文、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精辟论述。
[教学过程]一、诵读鉴赏第8、9段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
2、提问:作者是如何形象地揭示“拿来主义”的具体涵义的?学生讨论。
明确:作者形象地把文化遗产比喻成某穷青年偶得的一所大宅子,以对宅子处理的不同态度来形象说明什么是“拿来主义”。
作者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首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这是批判继承的先决条件和必备的态度。
然后剖析三种错误态度:“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
作者在否定了这三种错误态度之后,再从正面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即占有、挑选。
(加点字板书)3、结合语境,揣摩“孱头”“昏蛋”“废物”的含义。
明确:“孱头”指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昏蛋”指盲目排外全盘否定的人;“废物”指崇洋、全盘接受的人。
(加点字板书)方法点拨:上一节课我们谈到对作品语言讽刺色彩的学习,谈到“把要否定的现象漫画化,示其滑稽”。
这里,作者把准备批判的观点形象化,然后着重刻画它可笑可憎的面目,予以无情的否定,没有生硬的说教,读来生动形象,却又力透纸背。
在我们的写作中应学习运用这两种方法,以取得较好的讽刺效果。
(加点字板书)4、比喻说理使论述具体形象,读来意兴盎然而便于理解,易于认同,试结合第9段分析“鱼翅”““烟枪烟灯”“姨太太”各比喻什么?明确:“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对于精华部分,应该接受;“烟枪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完全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应果断抛弃。
(加点字板书)方法点拨:作者运用比喻说理,把抽象的关于如何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理论问题转化为一个简单的经验性问题。
拿来主义的核心原则拿来主义(Borrowing)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创新方法论,它强调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资源,通过借鉴、融合和改进,创造出新的价值和创意。
在不同领域的实践中,拿来主义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探讨拿来主义的核心原则,并分析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积极借鉴拿来主义的核心原则之一是积极借鉴。
拿来主义不是简单的抄袭或模仿,而是在充分了解和研究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去挖掘其潜在的价值和应用。
例如,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就是在借鉴了众多经济学家和哲学家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成功地解决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问题。
二、融合创新拿来主义的核心原则之二是融合创新。
拿来主义鼓励跨界融合和思维碰撞,通过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的结合,寻找新的解决方案和创意。
例如,iPhone的设计灵感来自于苹果公司在电子产品、工业设计和人机交互等领域的借鉴和融合,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智能手机产品。
三、目标导向拿来主义的核心原则之三是目标导向。
拿来主义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和实现目标,而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新颖和创意。
拿来主义强调通过借鉴和融合创造出的新知识和新经验,能够更好地满足实际需求,并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例如,共享经济模式的兴起就是在借鉴传统商业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创新的互联网技术和平台搭建,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价值创造的目标。
四、持续创新拿来主义的核心原则之四是持续创新。
拿来主义不只是一次性的借鉴和融合,而是一个循环不断的创新过程。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去学习、借鉴和融合,以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环境。
对于企业来说,持续创新是保持竞争力和适应市场变化的关键。
例如,亚马逊作为一个以拿来主义为核心的企业,通过不断学习和借鉴,不断推出创新产品和服务,实现了持续的增长和成功。
在实践中,拿来主义的核心原则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和行业。
无论是科学研究、商业创新还是个人发展,借鉴和融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创意和创新,都可以实现更好的结果和价值。
拿来主义中心观点
拿来主义的中心思想:《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的杂文。
他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
主题思想
本文主要论述的是拿来主义。
在“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的反复比照之下,引出“拿来主义”。
一味的“送去”,则有可能走上卖国之路。
一味的接受“送来”,则意味着甘心接受文化的经济的侵略。
“送去”与“送来”不行,“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主要论点
1.“占有”,即“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批判了那种在旧的遗产面前吓破了胆、无所措手足的“孱头”,也批判了那种为表示自己的“左”而故意毁坏遗产的“昏蛋”,为正确地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扫除障碍。
2.“挑选”,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根据人民的利益,“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对于那种“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的“废物”,即那种“全盘继承”论者,投以蔑视和厌恶。
3.创新,即“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占有”、“挑选”,是为了推陈出新,创造新文艺。
要推陈出新,就必须勇于批判继承。
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
《拿来主义》赏析说起鲁迅,所有人都不会陌生,我们也学过他的很多文章。
今天查字典他问我小编要分享他的另外一篇经典之作《拿来主义》赏析,大家一起来品味下吧。
《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
鲁迅先生首先毫不留情地批判了中国的“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后,帝国主义除侵略我国领土、践踏我国主权外,还实行了文化侵略,向我国源源不断地输入了鸦片、电影、宗教及其他“各种小东西”。
1924年,中国革命运动高涨,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文化侵略也进一步升级。
他们利用报纸等文化形态攻击中国革命,美化侵略。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对于外来文化,奉行一味地拿来、全盘接受的政策,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和民族文化沦丧的严重危机。
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也存在很大分歧。
1929年,胡适提出了“全盘西化”的观点,一度得到了高度的追捧。
一些人肆意贬低中国,全面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全盘西化”是中国救亡的必由之路,应接收西方社会的一切东西。
但是全面否定传统文化就等于砍断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割断了中国文化的源流。
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发现,一味学习西方文化会变得不伦不类,只是一种没有价值的模仿。
“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这句话说的是一些觉醒的青年对于外来的东西又“避之唯恐不及”,对外来的东西全盘否定,产生了一味地排外的错误思想。
引发鲁迅先生强烈批判的除了以上所说的历史背景,还有当时所奉行的“送去主义”。
例如送古董去巴黎展览,去欧洲开画展以“发扬国光”,送梅兰芳到苏联去催进“象征主义”等。
在这里,鲁迅先生说,“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真的是一点进步吗?这里是一种讽刺手法,是对“送去主义”的极大嘲讽。
1.“占有”,即“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鲁迅既批判了那种在旧的遗产面前畏首畏尾的“孱头”,也批判了那种为了表示自己的“革命性”强,而故意毁灭遗产的“昏蛋”。
拿来主义赏析鲁迅的《拿来主义》是一篇极具社会意义和时代价值的文章。
这篇文章借用拿来主义的观念,主张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鲁迅的观点是勇敢的、彻底的、辩证的,具有汉唐气魄。
这篇文章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不仅对于我们今天的思想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也为我们如何看待外来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鲁迅的《拿来主义》论述了如何正确地对待外国文化,文章围绕“拿来主义”这个中心论点展开。
鲁迅首先批判了“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指出这两种错误的文化态度都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接着,他提出了“拿来主义”,即积极地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但又要区别对待,不要盲目地模仿或排斥,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鲁迅看来,正确地对待外国文化,关键在于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和民族特色。
鲁迅的《拿来主义》是一篇具有很强理论性和实用性的文章。
它对于我们今天的思想教育具有深刻的影响,让我们认识到,正确地对待外国文化,关键在于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和民族特色。
因此,无论是在全球化、大数据时代的今天,还是在中国现代史上,《拿来主义》的观点都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此外,鲁迅的《拿来主义》也是一篇语言生动形象、论证严谨、逻辑清晰的文章。
鲁迅运用大量生动的例子和具体的事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这篇文章也引发了对巨人思想和情怀的感悟,并分析了鲁迅为什么创作了那么多杂文而没有写长篇小说。
同时,这篇文章也对如何让语言表达得更有力量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总的来说,鲁迅的《拿来主义》是一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的文章,对于我们正确地对待外国文化,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拿来主义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7篇拿来主义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赏析文章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赏析文章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2、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3、深刻理解“拿来主义”的精髓,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教学重点】鉴赏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透悟“拿来主义”的旨意【教学难点】掌握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布置课前预习(印发导学资料,内容略)一、导语设计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从德、英等当代海军强国购买军舰,打造了一支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七的“北洋水师”,最终的结果却是在威海以几乎没有击沉一艘敌舰的“战绩”全军覆灭今天,通过对苏27战斗机的改装,我们拥有了歼11,性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壮大了我国的空军力量同样是从别人那里“拿来”,一个以失败告终,一个却大获成功两种“拿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结果悬殊?相信我们今天一起研读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之后,答案会了然于胸二、探究与发现——研读标题提问:本文的标题属于议论文标题中的哪种类型?标题隐含了哪些问题?明确:本文标题属于论题型标题告诉我们本文是要谈论有关“拿来主义”的问题研读标题,我们应思考两个问题:1、什么是“拿来主义”?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三、阅读与分析——把握结构思路1.提问:文章的前6段,除去第5段外,作者提到了哪几种“主义”?这几种“主义”的表现是什么?实行这些“主义”有什么样的后果?作者对这几种“主义”分别持什么态度?学生分小组阅读该部分,合作讨论完成表格各小组发言呈现讨论结果,全班交流(多媒体展示,表格略)2、总结提问:综合表格内容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对国际交流中的几种错误做法作批判那么第5段写的是什么内容?明确: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3.作者主张的“拿来主义”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它的内涵明确: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自己独立思考,有主见;有辨别力,有眼光;自主选择,自己行动)4.点拨指导: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在提出自己的论点之前,先对错误的观点作了批驳,采用的是先“破”后“立”的结构5.教师朗读第8自然段,并请学生听读时注意思考:第8段没有谈关于文化的问题,却提到一所大宅子,这所大宅子实际上是比喻什么?明确:比喻文化遗产6.提问:第8段刻画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人?他们的态度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作者对这些态度的看法是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表格各小组发言呈现讨论结果,全班交流(多媒体展示,表格略)7.总结上一环节并提问:作者用生动的比喻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的做法是怎样的?用文中最概括的一句话来回答明确:占有,挑选8.第9段这句话确切、精练,但过于抽象作者接着再次用比喻手法论证了“拿来主义”的内涵请学生朗读第9段,然后小组合作,筛选文中信息并讨论作者是如何论证的,完成表格各小组呈现讨论结果,全班交流(多媒体展示,表格略)9、学生齐读最后一段,提问:想一想这段的5句话分别回答了什么问题明确:①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②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③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④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⑤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何在?10、总结点拨,全文结构(多媒体展示)如下:第一部分(第1~7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提出拿来主义的观点(先破后立)第二部分(第8~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做法,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先破后立)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四、阅读与理解——鉴赏论证艺术提问:尽管全文是在阐明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包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但并没有枯燥地讲述理论,全文写得轻松活泼,很有趣味作者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取得了这样的效果呢?归纳文章在说理的时候运用的论证方法并体会运用这种方法的好处学生分小组研读课文,谈感受,自由发言然后各小组推荐人选发言,全班交流。
拿来主义鲁迅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
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
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鉴赏《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在1923年创作的一篇文章。
本文以拿来主义为标题,探讨了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动向,并对这种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以下是《拿来主义》的原文及鉴赏。
《拿来主义》原文:我们现在有些文人,就叫做拿来主义的。
凡所见所闻,索性只是拿来,模仿一下,修改一改,就用。
其结果,而使他们有了聪明伶俐的名气。
似乎总在他们口口相传中获得一种美丽的力量,忽然而然,成了一股潮流。
我身为文科出身的人物,又生在中国之绝世的困境之时,未免饱以异闻足以悲悯的情感,彷佛没有依靠了。
我三四十年的在都市的生活里,可惜一切信心,除非是自己培养出来的,总有那么亮人的希望,又因而总有一些可怕的日子。
我和江湖比较过,我赞美巫山奇女子和古人中各色丑恶之徒,皆只发表个人的高尚或光荣。
一点尊严像江湖,没有。
但我不赞美拿来主义。
原因何在呢?恐怕命的最后一字已写在揭不破但却又总要破的这个“理”上,虽然没有斧凿破的恐怕。
古人积累的涌泉,所闻到的蛙声,所见的山光,一时一时局外流人,如苍飛赴耕者之去留间,没有一个真正觉察它们悲愉、恶俗,乖激、暗妩、浅薄、深动,真实地接触它们的地方。
在那新的illumination,但是没有它们,就不见这一奇丽之势。
应该到现在为止!这一种拿来主义横暴跋扈了将近一世纪了。
它几乎赶尽了《杂剧》的曹郎、鲁人。
其陆用的,凡实事一概抄写,仿佯,顺风行舵;其海用的,凡希奇的新鲜的情调,一切请款,小册子,皆取之不穷。
其至繁艳而又巫山,但因它的原则,终究那么嘲笑着自己。
拿来主义只是来拿来,来当覆盆草的,知道为什么么?那是因为中国的文学是一个漩(xuan)涡,在其中,谁要去批判呢?何况,中国现成的东西却太质脆,失了尊严;到了这个时势,人们那么需要哥的笑,怎么去批判拿来主义呢!所以拿来主义可以长存。
所以吗,拿来主义终于有了重要的担子哪!只有拿走的东西才有赏值,否则不过只是碑石之类的——《拿来主义》鉴赏:《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对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犀利批判的一篇文章。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鉴赏《拿来主义》原文: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
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对拿来主义的理解和看法1. 拿来主义啊,不就是把别人好的东西拿过来嘛!就像你看到别人有个超酷的玩具,你也想要,那就拿过来玩玩呗!比如说,苹果手机的设计,其他手机品牌不也会借鉴一些好的元素嘛!这有啥不行呢?2. 拿来主义可不是盲目地乱拿呀!这就好比去超市买东西,你得挑有用的、适合自己的拿呀!像一些先进的技术,咱就该好好拿来用,让我们发展得更快更好,不是吗?比如国外的一些高效农业技术,咱引进来多好啊!3. 嘿,拿来主义其实也是一种智慧呢!你想想,别人已经走过的路,咱为啥不能直接拿来走一走呢?就像学骑自行车,看到别人怎么骑得稳,咱照着学不就得了!很多企业不就是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才发展起来的嘛!4. 拿来主义也不是啥都拿呀,得有选择地拿!不能像个贪心的小孩啥都要。
比如一些不好的风俗习惯,咱可不能拿过来呀!就像有些地方铺张浪费的做法,咱得避开呀!5. 哎呀,拿来主义不就是为了让我们进步嘛!就跟学生学习似的,看到别人好的学习方法,赶紧拿来自己用呀!比如人家每天早起背单词,咱也可以试试呀,这多有用!6. 拿来主义可不能只是照搬照抄哦,那多没意思!得像厨师做菜一样,把拿来的食材加工一下,变成自己的美味佳肴!比如把国外的管理模式拿来,结合咱自己的实际情况改一改,不就成咱自己的啦!7. 想想看,拿来主义其实无处不在呢!你穿的衣服款式,说不定就是从时尚杂志上拿来的呢!像一些流行的穿搭风格,大家不都在学嘛,这就是一种拿来呀!8. 拿来主义也是要动脑子的呀,不是一股脑儿全拿过来。
好比选衣服,得挑适合自己身材和气质的拿呀!比如人家的营销策略,咱得分析分析适不适合咱再拿过来用呀!9. 拿来主义也得注意版权问题呀,可不能乱拿别人有版权的东西,那可就不对啦!就像不能随便拿人家的文章说是自己写的,对吧?一些文化创意,咱得合法地拿来呀!10. 总之,拿来主义是个好东西,但要用对地方、用对方法!不能瞎拿乱拿,要让它为我们的发展助力!就像走路要选对方向一样,咱得让拿来主义带我们走向成功呀!。
《拿来主义》教案《拿来主义》教案(精选17篇)《拿来主义》教案篇1一、教学内容本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本单元也是高中必修的五册教材中的一篇杂文,地位重要又特别,承接着第三册“表达交流”单元学过的有关议论文常识,又要为如何学习同单元的随笔三篇摸索道路。
主要学习递进式因果论证思路,理解破立结合方法和论证方法,品赏形象化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提高审美能力,透悟“拿来主义”的旨意。
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创新和宏扬祖国优秀文化,树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关注并能正确评价社会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道德良知,富有创新意识,提高审美能力,把自己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当代学生是伴随着多元文化成长起来的,丰富多彩的信息使他们的视野拓宽,见识大大超过了前代人;社会流行的短平快浅的阅读,使他们追求怪异离奇的情节和搞笑的戏谑语言,而对于真正纯唯美或有思想深度的文学作品反倒缺乏审美能力和兴趣。
而鲁迅先生的杂文是有着强烈鲜明的时代特征,文中针对的背景事件距今时间较久远,不利于学生解读文本内容;论述的方式和逻辑层次较有深度;对文章主旨、结构的理解历来是众说纷纭。
高中生正处于文学鉴赏能力和理性思辨能力提升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如何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所以在教学设计中,确定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赏鉴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透悟“拿来主义”的旨意、掌握层进式因果论证思路是重难点。
三、设计思想1、依据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制定教学目标,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正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用教材教”,利用这个素材和思路,达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2、教学应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有侧重。
注重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查阅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创作动机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
《拿来主义》的句式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所提出的一种文化观点,其核心思想是倡导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同时也要保持自我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以下是一些体现“拿来主义”的句式:
1.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拿来主义”的核心原则之一,意味着在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时,要善于分辨其中的有益部分和不良部分,只保留有益的部分,摒弃不良的部分。
2. “借鉴他人经验,创新自我发展”:这是“拿来主义”的重要体现,意味着在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要注重创新和自我发展,不断探索和创造适合自己的新模式和新方法。
3.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这是“拿来主义”的重要原则之一,意味着在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时,要以自己的需求和利益为出发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和方法,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实践中。
4. “开放包容,兼收并蓄”:这是“拿来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意味着要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积极吸收和融合各种不同的文化元素,以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和创新能力。
5. “批判借鉴,不断进步”:这是“拿来主义”的重要方法之一,意味着在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时,要进行批判和反思,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水平和能力。
1。
拿来主义概述拿来主义(Appropriationism)是一种创作技术或艺术运动,通过借鉴、复制或改编他人的作品来创作新的艺术作品。
拿来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将已有的艺术、文化或知识进行再利用,以此来表达创作者的观点、情感或思想。
1. 拿来主义的起源拿来主义的概念最早由法国艺术家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提出,他以其代表作《泉》而闻名。
这件作品是一个卫生间器具,在1917年的一次展览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杜尚通过挑选并标志性地展示这个现成品,挑战了传统的艺术概念和审美观念,开创了拿来主义的新时代。
2. 拿来主义的特点拿来主义强调艺术创作的自由性和开放性。
创作者可以从多种来源获取素材,包括现成品、文化符号、图像、声音片段等。
这些素材可以来自任何领域,如绘画、音乐、电影、摄影等。
拿来主义的关键在于对现成物品进行重新组合和重构,从而创造出全新的作品。
3. 拿来主义的意义与影响拿来主义对于当代艺术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打破了传统的原创性标准,重新定义了艺术创作的方式。
通过拿来主义,艺术家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批判社会现象,反思传统和权威。
4. 拿来主义与知识产权拿来主义也引发了一系列有关知识产权和版权的辩论和问题。
当创作者使用他人的作品时,是否需要征得原作者的许可?这个问题尚无定论。
一方面,拿来主义主张艺术作品的共享和再创造,认为创作者应该有权利使用已有的素材。
另一方面,一些人认为拿来主义侵犯了原作者的知识产权,剽窃了创造者的劳动成果。
5. 当代拿来主义的艺术家在当代艺术领域,有许多艺术家采用了拿来主义的创作技巧。
他们以自己的方式重新解读和再创作已有的艺术作品,展示出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创意。
例如,美国艺术家雪莉·莱维特(Sherrie Levine)通过摄影复制了一系列传统艺术作品,以此来探讨原创性和艺术权威的概念。
6. 结语拿来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技术和思想,旨在突破传统的艺术观念,推动艺术的自由化和开放性。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与设计理念:
《拿来主义》是一篇关于继承文化遗产方面的杂文,语言犀利,论证特征明显(尤其是比喻论证),在高中教材的议论文部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大纲要求高中阶段的学生能阅读较复杂的议论文,在理清层次,把握中心论点的基础上,分析论证方法,注意文章逻辑性。
这是本篇设计的依据。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分析领会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品析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
3、理解“拿来主义”含义与意义,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祖国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拿来主义含义及实质。
2、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3、学会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新课,指导学生自学并引出下列相关文学知识。
1、简介作者及其重要作品。
(投影展示)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2、了解杂文相关知识。
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偏重于议论,也可以叙事。
而传统意义上的杂文,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
以短小精悍、活泼锋利为主要特点。
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3、了解写作背景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各帝国主义不断输入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
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
针对这些情况,鲁迅
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
二、引导学生读书,熟悉课本,交流展示自学情况。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
什么叫“拿来主义”呢? 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 这就是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弄明白的问题。
1、课文研读
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初读重在快速把握课文主要信息与理清行文思路),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先生将拿来主义与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听凭“送来”放在一起比较,且从闭关主义写起的目的与作用。
)
2、学生速读课文,探讨下列问题:(侧重引导学生分析“送去主义”的成因、表现、实质与危害)
a、(1)鲁迅先生在文中提到了中外文化交流上的哪几种做法?(2)先生主张哪一种做法?
明确:闭关主义,碰了钉子;单纯送去,沦为乞丐;听凭“送来”,深受其害。
先生主张:拿来主义。
b、文章为什么从“闭关主义”写起,而不直接从鲁迅先生的主张“让我们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入手?
明确:(1)因果论证,破立结合。
(2)增强针对性与说服力。
c、文章由哪几部分组成?说明理由
明确: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三、分析讨论,探究课文
1、研习第一部分: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
(1)提问: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
明确: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
文化上的事。
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
(2)提问: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明确:“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3)提问:“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明确: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
2、研读第二部分: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1)提问:第5段中哪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第6段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第7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明确:“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的,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其讽刺意味是很浓烈的。
“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鲜明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语;“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2)提问: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第9段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运用比喻论证说明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②怕:徘徊不敢走进门(逃避主义);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虚无主义);羡慕:欣欣然接受一切(投降主义)。
③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选”。
“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
④“挑选”的具体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⑤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
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
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
3、研读第三部分:要求学生朗读文章最后部分,简要说出每句
话的内容。
第1句话:结论是我们要拿来。
第2句话: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
第3句话:拿来主义的结果。
第4句话: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
件。
第5句话:从反面指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提问:这一段共5句话,如果这5句话是5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是哪5个问题?
明确:①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②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③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④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⑤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
四、精讲点拨,引导学生品读鉴赏语言,交流品读体验。
(1)生动形象的比喻。
如:作者为何用“大宅子”来比喻“文化遗产”而不是用一些古董或珠宝来比喻?探讨:“大宅子”是一个整体,里面有许多东西如鱼翅、鸦片等,用来比喻文化遗产精华与糟粕并存,具体形象,形象易懂。
(2)犀利幽默的语言。
⑴用词灵活,亦庄亦谐,幽默而极具嘲讽意味:将熟知的俗语、成语加字减字(碰了一串钉子,堂皇);贬词褒用(吝啬),褒词贬用(丰富、大度);语义、风格不一的词前后搭配(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⑵描写形象而极具嘲讽意味,如“挂”“背着周游世界”等。
五、矫正反馈。
由学生讨论,归纳写作特点,对于学生分析不到位的地方,教师加以矫正。
①先破后立,破立结合。
②运用贴切的比喻阐明抽象、深奥的道理。
③语言犀利、幽默。
六、总结并布置作业(迁移运用)。
本文批判了国民党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仍是建设民族新文化不可缺少的条件。
鲁迅的见解,与毛泽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剔除糟粕,吸取精华”的主张是一致的,这些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意义的。
请同学们查阅资料,说说这篇文章对我们今天具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
教学反思:
民族文化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要懂得珍惜和维护,作为炎热黄子孙,我们在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保持自己的风格和特点,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文化立于世界文化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