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散的功效与作用
- 格式:docx
- 大小:28.29 KB
- 文档页数:49
半夏的功效与作用半夏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学名为半夏,俗名为半夏白附子。
它是天南星科植物臭椿的块茎,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
半夏的功效与作用十分丰富,世人多称其为“百毒之尊”,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下。
半夏的主要功效之一是化痰止咳。
中医理论认为,半夏性味辛温,具有温中化痰、降逆止呕的功效。
对于咳嗽、痰多、喉咙痛等症状,半夏可以很好地起到缓解作用。
另外,半夏还能对抗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具有缓解胃痛的作用。
此外,半夏还有镇静安神的功效。
对于失眠、多梦、心烦不安等症状,半夏可以调理神经系统,起到安定情绪、促进睡眠的作用。
半夏还有抗菌消炎的作用。
它含有丰富的生物碱类物质,能够发挥抗菌的效果。
对于一些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如喉炎、肺炎、消化道炎症等,半夏可以发挥明显的疗效。
此外,半夏还有调节肠胃功能的作用。
它可以促进胃肠道蠕动,增加胃酸分泌和消化液的分泌,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
同时,半夏还可以缓解胃肠道痉挛、腹痛等症状。
半夏还具有降血脂的作用。
它可以提高机体对脂肪的代谢能力,促进脂肪的分解和消耗。
对于一些血脂异常的患者,长期服用半夏可以起到明显的调节作用。
此外,半夏还具有抗过敏的作用。
它可以抑制过敏原介导的免疫反应,减轻过敏症状。
对于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等症状,半夏可以发挥显著的缓解效果。
最后,半夏还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
它可以扩张血管,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
对于高血压患者,合理使用半夏可以达到降压的效果。
综上所述,半夏的功效与作用非常丰富。
它可以化痰止咳、镇静安神、抗菌消炎、调节肠胃功能、降血脂、抗过敏、降低血压等。
然而,在使用半夏时也需要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避免不当使用导致不良反应。
在服用半夏前,最好咨询医生或中药师的建议。
半夏功效与作用
半夏,又名半夏藻、半夏仁,是一种中药材,属于湿地植物。
半夏有着广泛的功效与作用,下面是对其主要功效和作用的介绍:
1.舒散痰热:半夏具有较强的舒散作用,可用于治疗痰湿阻滞
或痰热壅盛引起的痰饮、咳嗽、咯痰等症状。
尤以用于治疗痰湿阻肺、痰多咳喘、胸闷等表现突出的疾病效果显著。
2.止泻降逆:半夏有着收敛的作用,在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腹泻、呕吐等症状时,具有良好的疗效。
半夏也可用于治疗胃逆气虚、呕吐、反胃等消化系统疾病。
3.止呕安胎:半夏能够抑制呕吐中枢的兴奋,有较好的止呕作用。
因此,半夏可以用来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呕吐症状,特别是孕妇妊娠反应引起的恶心、呕吐,以及妊娠副反应。
4.开窍宁神:半夏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失眠、多梦、烦躁易怒等神经系统疾病。
此外,半夏还可以缓解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引起的症状,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
5.化癌解毒:半夏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炎等效果,并能够促进细胞的凋亡,阻断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因此,半夏可用于辅助治疗肿瘤相关疾病,并且在化疗过程中有助于减轻副作用。
综上所述,半夏具有舒散痰热、止泻降逆、止呕安胎、开窍宁
神以及化癌解毒等多种功效与作用。
然而,半夏属于中药材,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不适合所有人群使用,特别是孕妇、儿童、老年人等需要特别谨慎使用。
请在使用前请咨询专业医生,以确保安全有效。
半夏的功效与作用半夏是一种中药材,它的学名叫Pinellia ternata,是天南星科、半夏属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华北、华东、华中等地区。
半夏在中医药学中常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丰富的药用价值。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半夏的功效和作用。
半夏的功效和作用主要包括:1.止呕、止吐作用:半夏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镇吐的药理作用,对一些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呕吐、恶心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2.平喘、化痰作用:半夏具有镇咳平喘和化痰的作用,适用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
3.镇痛、镇静作用:半夏中的有效成分能够起到镇痛和镇静作用,适用于治疗头痛、偏头痛、神经性疼痛和失眠等疾病。
4.抗菌、抗病毒作用:半夏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等疾病。
5.抗炎、解毒作用:半夏中的有效成分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对一些炎症性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6.降脂、降压作用:半夏中含有一些化学成分具有降脂、降压的作用,适用于高血脂、高血压等疾病。
7.抑制肿瘤生长作用:半夏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可以用于辅助治疗肿瘤疾病。
8.促进消化作用:半夏中的有效成分能够促进肠胃蠕动,增加胃液分泌,对一些消化道疾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以上就是半夏的主要功效和作用,它在中药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使用半夏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半夏具有一定的毒性,因此使用时应按照药师或医生的建议进行使用,不可超量使用或长期服用。
2.孕妇、哺乳期妇女、小孩和老人等特殊人群在使用半夏前应咨询医生或药师的意见。
3.在使用半夏时应注意其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4.半夏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可能会引起皮肤过敏、消化不良、头晕等症状,如果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总之,半夏是一种具有多种功效和作用的中药材,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但在使用时应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并遵医嘱使用。
半夏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有哪些半夏是我们国内常用的一味中药,所以了解它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还是很有必要的。
下面就由店铺为大家介绍下半夏的功效和作用及禁忌,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哦。
半夏的功效和作用1、中药半夏既燥湿以化痰,又善和胃降逆止呕,对多种呕吐均可应用。
用治痰湿犯胃或胃寒呕吐者,常与散寒止呕的生姜同用,如小半夏汤;若胃虚不纳,反胃呕吐者,可配伍补气和中的人参、白蜜等同用,如大半夏汤;若与清热降逆之品同用,亦可治胃热呕吐,如配黄连、竹茹、橘皮同用,谓之黄连橘皮竹茹半夏汤。
还可用于妊娠呕吐,可配伍人参、干姜同用,如干姜人参半夏丸;亦可配伍苏梗、砂仁等理气安胎,和胃止呕之品同用。
2、中药半夏具辛散温燥之性,能燥湿化痰,为治疗湿痰、寒痰咳嗽的要药。
常用于湿痰犯肺而见咳嗽痰多、胸膈满闷、呕恶不适、苔腻脉滑,常与橘皮、茯苓、甘草同用,如二陈汤;若寒饮犯肺,咳嗽气喘,痰液清稀者,可配细辛、桂枝、麻黄等同用,如小青龙汤;若痰热内结,咳嗽痰黄者,则须配伍黄芩、瓜蒌、胆南星等清化热痰之品同用,如清气化痰丸。
3、中药半夏主归脾经而能燥脾湿以除生痰之源,配伍熄风之品,可治脾湿生痰、肝风内动所致的风痰头痛、眩晕,兼见胸膈胀闷,苔腻脉滑之症,常与天麻、白术等同用,如半夏白术天麻汤。
4、中药半夏具有辛散消痞、化痰散结之效,故可用治胸脘痞闷之证。
如为寒热互结而见脘痞呕恶者,可与黄芩、干姜、人参等配伍,以寒热互用,如半夏泻心汤;如为痰热互结,痞闷呕吐者,可配伍黄连、瓜蒌等同用,即小陷肠汤。
若痰气互结,梗于咽中,如有异物,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者,称为梅核气,可配伍厚朴、茯苓、苏叶等同用,如半夏厚朴汤。
5、中药半夏内服外用均有消肿散结之功。
如治瘿瘤、瘰疬痰核之症,可与昆布、海藻、贝母等化痰软坚散结之品同用。
用治痈疽发背及乳疮等症,可用生半夏为末,以鸡蛋白调涂患处,亦可用鲜品捣烂外敷。
半夏的宜忌不宜于乌头类药材同用。
其性温燥,阴虚燥咳,血证,热痰,燥痰应慎用。
《伤寒论》113方——半夏散及汤《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巨著,由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其中的113方——半夏散及汤,是一种常用于治疗伤寒的方剂。
本文将介绍半夏散及汤的药物组成、适应症、用法用量以及临床应用效果等方面的内容。
一、药物组成半夏散及汤的主要成分有半夏、生姜、干姜和法半夏。
其中,半夏为本方的主要药物,其性质为苦、辛、寒,具有止呕、降逆的作用。
生姜和干姜则可以温中散寒,除湿温肺,助半夏的功效。
法半夏是经过砂盐法处理的半夏,具有温中降逆的功效。
二、适应症半夏散及汤适用于治疗伤寒的初起或表现为烦躁不安、恶心呕吐、胸腹胀满等症状的患者。
此外,对于湿热型的伤寒,如口渴、舌苔厚腻、尿赤等症状,半夏散及汤也具有一定的疗效。
三、用法用量半夏散的用法是将半夏、生姜、干姜、法半夏按照一定的比例配伍,研磨至细末,每次3-5克,一日2-3次。
而半夏汤则需要将半夏、生姜、干姜、法半夏煎煮后,去渣取汁,每次10-15毫升,一日2-3次。
四、临床应用效果半夏散及汤作为治疗伤寒的方剂,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经过临床观察,该方剂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症状,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
尤其对于伴有恶心呕吐、胸腹胀满等症状的伤寒患者,半夏散及汤可以迅速起到镇静胃肠、降逆止呕的作用,使患者感到舒适。
此外,半夏散及汤在治疗湿热型伤寒方面也表现出良好的疗效。
湿热型伤寒以口渴、舌苔厚腻、尿赤等症状为主,患者体内湿热蕴结,气滞不畅。
半夏散及汤具有温中降逆、燥湿除湿的作用,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在使用半夏散及汤时,需要严格控制用量,避免剂量过大引起不良反应。
对于患者个体差异较大、病情严重、体质虚弱的患者,要慎重考虑剂量和使用方式。
总结而言,伤寒论113方——半夏散及汤是一种应用广泛、临床疗效良好的方剂。
它由半夏、生姜、干姜、法半夏组成,用于治疗伤寒的早期症状以及湿热型伤寒。
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用量,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疗效。
但需要注意的是,半夏散及汤并非适用于所有的伤寒患者,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调配。
中药半夏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半夏,又名指南半夏,为天南星科、藕节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
中医认为,半夏味甘、性温,具有化痰散结、止咳平喘、安胎止血、止吐、止泻的功效。
它的主要成分为沙门冬酮、半夏碱、半夏酮等。
半夏主要功能及功效:1. 化痰散结:半夏能够入肺,化痰解郁,对于痰湿阻肺引起的咳嗽、痰多、呕吐,有良好的疗效。
尤其对于痰湿结块阻塞而引起的胸闷、郁滞,可起到化痰散结的作用。
如用半夏与苍术、厚朴、陈皮等配伍使用,效果更好。
2. 止咳平喘:半夏具有镇咳作用,对于咳嗽、咳痰、气喘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特别是对于咳嗽痰多、痰液黏稠不易咳出的患者,半夏有较好的咳喘平喘作用。
可以与白芍、川贝母、杏仁等药物配伍使用,增强疗效。
3. 安胎止血:半夏具有抑制宫缩、安胎止血的作用。
对于妊娠性呕吐严重、动胎痛、胎漏、妊娠出血等症状,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常与柴胡、当归、桃仁等药物配伍使用。
4. 止吐:半夏具有镇吐作用,对于呕吐、反胃等症状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尤其对于妊娠呕吐、头晕恶心等症状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可与佩兰、木香、陈皮等药物共同应用。
5. 止泻:半夏具有收敛肠道、止泻作用,对于脾胃虚弱引起的腹泻、便溏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常与茯苓、白术、木香等药物配伍使用。
半夏的禁忌:1. 孕妇禁用:半夏具有抑制子宫收缩的作用,对于正常妊娠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对于已有流产、早产等妇女,以及已有先兆流产、宫缩不正常的孕妇,应禁用半夏,以免影响胎儿健康。
2. 脾胃虚寒者禁用:半夏具有收敛止泻作用,如果脾胃虚寒者大量服用,容易导致脾胃功能进一步受损,使脾胃寒湿更加重,加重腹泻、腹痛等症状。
3. 湿热痰滞者禁用:半夏虽然有化痰散结的作用,但对于痰湿阻滞、湿热痰滞较重者,容易使痰液更加黏稠,加重病情。
4. 阴虚火旺者禁用:半夏具有一定的温燥作用,对于阴虚火旺、阴液不足的人群,容易出现上火、口干等症状。
总之,半夏作为一味常用的中药,具有较好的化痰散结、止咳平喘、安胎止血、止吐、止泻的功效。
半夏散及汤医案
半夏散是中医药中常用的方剂,主要由半夏、甘草、桂枝等药物组成。
它常用于治疗胸腹满闷、呕吐泄泻、寒热不适等症状。
以下是一个关于半夏散的汤医案:
患者:男性,年龄50岁,饮食不节制,常感到胸闷、恶心、呕吐,伴有泄泻和食欲不振。
诊断:中医诊断为脾胃虚弱,湿热蕴结。
处方:中医师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特点,决定使用半夏散加减方。
组成:
- 半夏(10克)
- 甘草(5克)
- 桂枝(3克)
- 生姜(3片)
服用方法:
1. 将上述药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
2. 用文火煎煮约20分钟。
3. 滤出药液,分成两次服用。
用药效果:
经过连续服用一周后,患者的胸闷、恶心、呕吐等症状明显改善,泄泻和食欲也得到了调节。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汤医案仅作为示例,实际运用中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施治。
半夏散及其加减方剂应由经验丰富的中医师开具,并在专业指导下使用。
如果您或他人有相关症状,请及时就医并咨询专业中医师。
半夏的功效和作用半夏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学中。
它的功效作用多种多样,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半夏的主要功效及其作用。
半夏主要功效之一是化痰止咳。
中医学认为,半夏性味苦寒,具有宣肺止咳的作用。
它可以减少痰液的分泌,促进痰液的排出,从而缓解咳嗽症状。
尤其对于痰多而黏稠,难以咳出的慢性咳嗽有明显的疗效。
此外,半夏还具有抑制免疫反应、减少炎症等作用,对于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系统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半夏的第二个主要功效是治疗恶心呕吐。
中医认为,半夏具有宽中化湿的功效,可调理脾胃功能。
当脾胃功能紊乱时,容易引起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
半夏可以改善脾胃功能,减轻消化不良引起的恶心呕吐,尤其对于妊娠反应引起的恶心呕吐有效。
此外,半夏还可以缓解胃酸过多、胸闷、嗳气等胃痛症状。
半夏的第三个主要功效是安神镇静。
中医认为,半夏能清除心热,调理心脉关系,具有镇心安神的作用。
它对于神经衰弱、失眠、多梦等心理压力引起的睡眠问题有一定的疗效。
此外,半夏还可增加γ-氨基丁酸(GABA)的含量,降低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从而起到镇静、安神的作用。
半夏还有一些其他功效和作用。
例如,它可治疗痢疾、湿疹等皮肤病;可以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排尿,缓解小便不畅等尿路系统疾病;还可以促进胃黏膜再生,保护肝脏功能等。
总之,半夏具有广泛而重要的医疗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半夏虽然有许多功效和作用,但也有一些禁忌和不良反应。
例如,半夏不宜用于气滞、气虚、阳虚等病症;长期大剂量使用半夏会对肝脏产生损害;少数人群对半夏过敏等等。
因此,在使用半夏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并在专业指导下合理使用,以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综上所述,半夏是一种药用价值极高的中草药。
它具有化痰止咳、治疗恶心呕吐、安神镇静等多种功效和作用。
但需注意,使用时需遵循医生的指导,合理用药,以确保安全有效。
半夏的作用与功能主治与用量一、半夏的作用与功能半夏,又称黄半夏、青半夏,是中药材之一。
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丰富的药用价值。
主要功能如下:•祛痰止咳:半夏有较强的祛痰作用,能够促进痰液的排出,缓解咳嗽症状。
它对于由于肺热引起的痰多咳嗽、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止呕降逆:半夏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能够缓解胃部痉挛,减轻胃肠道的张力,从而起到止呕降逆的作用。
适用于胃寒呕吐、反胃恶心等症状。
•解痉镇痛:半夏能够舒缓肌肉痉挛,减轻疼痛感。
它对于腹痛、痉挛性头痛、痛经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润肺止血:半夏具有润肺止血的作用,对于肺出血具有较好的疗效。
同时,它还能够促进血管的收缩,减少出血量。
二、半夏的主治病症半夏具有多种功能主治作用,主要适用于以下疾病和症状:1.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咳嗽、哮喘等。
2.消化系统疾病:胃痛、呕吐、反胃、痞满等。
3.神经系统疾病:头痛、痉挛性头痛等。
4.妇科疾病:痛经、闭经等。
5.其他疾病:肺出血、尿血等。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和具体病情合理使用半夏。
三、半夏的用量半夏的用量取决于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一般建议以下用量为参考:•煎服用法:常用煎剂,每次5~10g,一日2~3次。
可根据需要适量增减。
•研末服用法:将研粉后的半夏,每次0.3~1.0g,一日2~3次。
•辅助煎服:将半夏加入其它中药煎剂中共同煎煮,按处方用药。
需要提醒的是,在使用半夏时应注意个体差异和耐受性,遵循医嘱和药品说明书,不可超量使用或长期滥用。
如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四、总结半夏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具有祛痰止咳、止呕降逆、解痉镇痛和润肺止血等多种作用和功能。
它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和症状,如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妇科疾病等。
在使用时,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和病情合理使用,注意用量和服用方法。
同时,要注意个体差异和耐受性,如有不适应及时就医。
半夏散及汤半夏散及汤[组成用法] 半夏、桂枝、炙甘草。
各等分散法:上三味各等分,分别捣筛再合匀,白开水冲服,每次5g,日3,次。
汤剂:以水200ml,煮沸,再下制好之散剂10g,再煮沸,待小冷,少少含咽之。
[方证] 咽中疼痛,或声音嘶哑,舌质淡嫩,苔薄湿润。
[原文点睛]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313)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各等分上三味,等分,当煎汤含服。
[现代应用]1. 以咽喉疼痛或声音嘶哑为主诉的疾病,如急慢性咽炎、咽喉炎、扁桃体及周围炎、感冒所致的声带水肿、声带小结等。
2.本方可扩大运用于急慢性胃炎、风湿性关节炎、痛经、冠心病、功能性消化不良、神经衰弱等。
[经验参考]本方对于咽喉肿痛、声音嘶哑有较好的疗效。
如《经方临证指南》载刘渡舟治一36岁女性,声音哑,咽喉肿痛半年多。
伴:咽喉痞闷,大便偏干,小便自调。
舌苔薄白润滑,脉浮。
服小方6剂,诸症均减。
朱进忠治疗一慢性咽炎患者,咽喉疼痛,时轻时重5年多,屡治无效。
兼见痰多,咽喉、胸部憋胀,烧心泛酸,舌苔薄白而微腻,脉弦细缓。
投以半夏、桂枝、炙甘草各30g,共为细末,分30包,一日3次,一次1包,水煎,频频含咽之,3剂愈(《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
治疗咽喉诸疾,不论病之新久,咽部或扁桃体红肿或化脓与否,是否发热,应用半夏汤的关键在于发病前均有受寒史,舌质淡嫩或暗淡,口不渴,服用寒凉药不效反加剧,小便清。
另外,在治疗咽喉疾病的理解下,容易陷入半夏“止呕”、桂枝“解表”的片面思维。
其实,早在《神农本草经》就说半夏、桂枝主“咽喉肿痛”和“结气喉痹”。
因此,运用本方不必局限于“当有恶寒痰多、呕吐”的成见。
半夏汤的拓展应用有如下的方法:一是根据体质。
半夏汤证可以认为见于半夏体质和桂枝体质的复合体,既是呕家又是失精家。
二是根据药证、方证。
见有桂枝甘草汤证的“心下悸欲得按”和半夏证的“呕而不渴”就可以用半夏汤。
当然,还可以根据《神农本草经》对桂枝、甘草、半夏的阐述加以发挥。
半夏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半夏是一种中药材,常见于中国传统药材中。
其功效与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止咳平喘:半夏具有镇咳平喘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感冒引起的咳嗽、喘息等症状。
2. 止呕降逆:半夏有镇吐降逆作用,适用于胃寒呕吐、胃脘不适等消化道症状。
3. 祛湿化痰:半夏有祛湿化痰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湿气重、痰多等症状,如水肿、肥胖、咳嗽痰水等。
4. 安神作用:半夏具有一定的镇静安神作用,对于失眠、焦虑、多梦等有一定的改善效果。
5. 调节胃肠功能:半夏有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胃肠不适、消化不良等症状。
食用方法:
半夏通常作为中药材使用,可以煎汤、泡茶或制成颗粒等形式。
一般情况下,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半夏。
须注意的是,半夏属于中药材,食用时应注意剂量和方法,避免过量使用或长期连续使用,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另外,个体差异较大,敏感人群应慎重使用,并在使用前咨询专业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
半夏散方剂组成
半夏散是一种中药方剂,由多种中草药组成,主要成分是半夏、枳壳、陈皮、生姜和甘草。
以下是半夏散方剂组成的详细介绍。
1. 半夏(Pinellia ternata)
半夏是半夏散方剂的主要成分之一,被认为具有祛痰、化痰、降逆、宣肺的功效。
半夏富含淀粉酶、蛋白酶、维生素B1、B2、C、钙、铁等多种营养成分,被广泛应用于中药治疗。
2. 枳壳(Aurantii Fructus immaturus)
枳壳是半夏散方剂中另一个重要成分,具有行气、化痰、消食的功效。
枳壳可以缓解胸闷、咳嗽、消化不良等症状,对于胃肠道失调引起的咳嗽、嗳气、腹胀等症状有良好的缓解作用。
陈皮是一种中草药,用于治疗消化不良、咳嗽、胸闷等症状。
陈皮富含挥发油、黄酮类物质、苦味元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可以促进胃肠道蠕动,增强消化功能,促进饮食的吸收。
4. 生姜(Zingiber officinale)
生姜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被广泛应用于中药治疗。
生姜具有行气、疏通经脉、解表散寒的功效,可以缓解肌肉酸痛、胃肠道失调、感冒等症状。
5. 甘草(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甘草是一种中草药,用于调和各种方剂,具有补药之功效。
甘草含有甘草酸、甘草苷等多种营养成分,可以增强免疫力、抗菌消炎、保护肝脏等作用。
以上就是半夏散方剂组成的详细介绍。
不同的中草药搭配在一起,可以发挥出更好的效果,对于治疗咳嗽、气喘、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但是,在使用中药方剂前,一定要先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以免不当使用引起不良反应。
半夏散方剂配方半夏散【方剂名】半夏散,出自汉·《伤寒论》。
本方汤剂,名“半夏汤”。
【组成】半夏、桂枝、炙甘草。
【用法】上药各等分,研末,每用3~5克,开水冲服。
汤剂,每用9克,水煎服。
【功效】涤痰开结,散寒止痛。
【主治】主治咽痛,伴恶寒,气逆,欲呕,痰涎多,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
【临床医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慢性咽炎、白血病化疗性消化道反应等病症。
1.慢性咽炎:应用半夏散及汤加味治疗寒凝痰结型慢性咽炎33例,与口服克拉霉素治疗27例作对照,疗程10日。
以咽痛消失,咽干、咽痒、干咳减轻或消失,咽部黏膜无充血,淋巴组织恢复正常,滤泡消失为治愈标准。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9%,对照组70.3%。
(《陕西中医》2014年第8期)2.白血病化疗性消化道反应:为防治白血病化疗性消化道反应,治疗组54例于化疗前30分钟应用半夏散神阙穴穴位敷贴,对照组55例于化疗前30分钟静脉推注盐酸恩丹西酮,两组均每日1次,持续至化疗结束。
止呕有效率按(完全缓解例数十部分缓解例数)/总例数×100%计算。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32.73%。
(《中国中医急症》2013年第7期)【方解】章虚谷云:“少阴之脉,其直者上循喉咙,外邪入里,阳不得伸,郁而化火,上灼咽喉,仍用辛温开达,使邪外解,则内火散,此推本而治之。
若见咽痛而投寒凉,则反闭其邪,必致更重。
”方中半夏辛温涤痰散结;桂枝通阳散寒;蜜炙甘草调和药性,缓痛。
诸药合用,客寒夹痰之咽喉疼痛,迎刃而解。
【现代研究】临床报道也见于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急性咽喉炎、少阴咽干呕逆、慢性窦道、郁热口疳等证属寒凝痰结的病症。
【方歌】半夏散及汤方并,桂草半夏等分用,桂枝甘草证咽痛,当知不是少阴病。
半夏的功效及应用半夏,又称佩兰、天南星、半夏藤等,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其主要功效来源于半夏贝母科植物的块茎。
半夏在中医理论上具有温里行滞、化痰止咳、顺气宽中的功效。
下面将详细介绍半夏的功效及应用。
一、平喘止咳半夏具有平喘止咳的作用,特别适用于咳嗽咳痰、气息急促、胸闷等症状。
半夏的化痰作用可以将痰液排出体外,缓解咳嗽,而其行气作用可以畅通气机,缓解气促。
临床应用中可以将半夏与其他药物配伍,如与苏子、杏仁配伍,可用于治疗哮喘、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二、化痰止呕半夏具有化痰止呕的功效,尤其适用于痰湿、吐清泄泻等症状。
半夏的温里行滞作用可以提高消化系统的功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同时还能减少痰湿的产生。
半夏与其他药物配伍,如与陈皮、枳壳配伍,可用来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痛、胃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三、解毒退热半夏具有解毒退热的作用,特别适用于中暑、发热等症状。
半夏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降低体温,减轻发热症状。
临床应用中可以将半夏与其他药物配伍,如与黄芩、连翘配伍,可用于治疗感冒、流感等发热疾病。
四、宽中胃气半夏具有宽中胃气的作用,适用于胃痛、胃胀、消化不良等症状。
半夏可以通过顺气宽中作用,促进胃肠蠕动,加快食物的运行速度,缓解胃肠的不适感。
临床应用中可以将半夏与其他药物配伍,如与枳壳、厚朴配伍,可用于治疗胃炎、胃溃疡等疾病。
五、心胸宽畅半夏具有心胸宽畅的作用,适用于心胸痞闷、烦躁易怒等症状。
半夏可以通过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减轻压力,缓解紧张情绪,使心胸舒畅。
临床应用中可以将半夏与其他药物配伍,如与柴胡、黄芩配伍,可用于治疗抑郁症、焦虑症等情绪障碍。
六、其他功效半夏还具有很多其他功效,如抗菌、抗炎、抗肿瘤等作用。
半夏可以通过其活性成分的发挥,抑制细菌、病毒的生长,减轻炎症反应,对一些肿瘤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因此,半夏不仅可以用于治疗常见的疾病,如感冒、胃病等,还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肿瘤等重大疾病。
综上所述,半夏具有温里行滞、化痰止咳、顺气宽中、解毒退热、心胸宽畅等功效,并可用于治疗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理行为等多种疾病。
《伤寒论》113方——半夏散及汤第八十九方——半夏散及汤少阴十三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以上等分上三味,各别捣筛已,合治之。
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半夏有毒,不当散服。
浊阴上逆,冲击咽喉,因而作痛。
半夏、桂枝,降其冲气,甘草缓其急迫也。
1少阴病者,此是阴盛脏寒,咽中痛者,此是内虚,上盛之火,逆冲咽喉。
故半夏、桂枝,降其冲气,甘草缓其急迫也。
此是脏寒虚热,也就是所谓的真寒假热,此不能以解表清热解毒病理论治,更不能用寒凉之药,寒凉败中,越用越痛。
2半夏降胃逆之冲气,桂枝降乙木之冲气,甘草建中缓急止痛。
火有降路,下温癸水,此建中理气之法,没用一味清热解毒药也。
本是中寒,再用凉药,则痛不止,当知。
1咽痛——姜春华医案向某,男,27岁。
初感风热,咽部红肿,经某医院诊断为咽炎,经服抗菌素及清热解毒寒凉药数十剂未愈,延成慢性咽喉炎。
现咽喉疼痛,但无红肿,音低,身倦无力,舌淡苔白,脉弱。
证属少阴咽痛,用半夏散及汤合桔梗甘草汤。
桂枝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桔梗9克,方7剂,药后而愈。
按:此例初感风热,未能及时宣泄,过投寒凉,而致寒凝咽痛,用半夏散及汤辛温祛寒,与桔梗甘草汤相使为用,终获痊愈。
《经方发挥与应用》2咽痛——张长恩医案张某,男,51岁,河北灵寿县中学工友,1968年11月26日初诊。
咽痛3个多月,曾以清热解毒、养阴清咽等法治疗无效,医院认为是喉癌。
视其咽喉,双扁桃体及咽后壁皆有多处脓点,常头痛,汗出,恶寒,口中和,不思饮,舌苔白腻,脉沉细,两寸浮。
此为太阳表虚,邪久伤津,治以半夏散及汤加减:清半夏12克,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桔梗6克,诃子肉6克。
结果:服药当天即感咽痛减轻,原方服半月,诸症消,咽及双侧扁桃体已无脓点。
《解读张仲景医学》3咽痛——朱木通医案咽喉急痛恶寒发热老友黄某某兄五十五岁,平素身体尚佳,唯右颊(三叉神经)神经麻痹(轻度)未愈,是故一切活动不逊青年人。
半夏的作用与功效半夏(学名:Pinellia ternata)是常见的一种草本植物,属于天南星科半夏属,是中药和食品中常用的药物之一。
半夏的主要功效包括解毒、镇咳、祛风湿、止呕等,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中医药理论中,半夏被归为半夏类草药,它的药性味辛、温,具有较强的毒性和刺激性,因此在使用时需要谨慎。
下面将详细介绍半夏的各种作用与功效。
一、化湿化痰、祛风止呕半夏是中医常用的一味用于化湿化痰的草药,主要功效是用于治疗痰多、呕吐、咳嗽等病症。
半夏具有渗湿化痰、燥湿止呕的作用,对于湿阻肺胃、痰湿咳嗽、呕吐等病症有较好的疗效。
半夏含有较多的挥发油和生物碱,可刺激胃黏膜和呼吸道黏膜,起到祛风、止呕的作用。
二、活血化痰、消肿止痛半夏中含有一些有效成分,如甘露醇、半夏碱等,具有活血化痰、消肿止痛的作用。
因此半夏可以用于治疗一些风湿性疾病,如风湿关节炎、痛风症等。
半夏还可以用于治疗一些外伤、骨折等引起的肿胀疼痛。
三、解毒敛疮、化痞消积半夏含有一些刺激性物质,具有很强的解毒作用。
可以用于解除食物中毒引起的腹泻、呕吐等症状。
另外,半夏还可以用于治疗一些痞满、胸闷等症状,具有化痞消积的作用。
四、促进胃肠蠕动、治疗消化不良半夏对胃肠蠕动具有促进作用,可以用于治疗一些胃肠道功能紊乱引起的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症状。
半夏具有很强的刺激性和应激性,可以刺激胃黏膜和肠壁,增加胃肠蠕动,促进食物消化和排出。
五、镇咳祛痰、止咳平喘半夏具有镇咳祛痰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一些咳嗽、咳痰、哮喘等疾病。
半夏中含有的挥发油和生物碱可刺激呼吸道黏膜,促进痰液的排出,从而减轻咳嗽症状。
六、抗菌消炎、抑制癌细胞生长半夏具有较强的抗菌消炎作用,可以用于治疗一些感染性疾病,如支气管炎、肺炎等。
此外,半夏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具有抗肿瘤作用,可抑制癌细胞的生长。
因此,半夏在临床上还可用于治疗一些癌症,如肺癌、食管癌等。
七、清热解毒、利尿通淋半夏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一些热毒性疾病,如痈疮、口疮、尿路感染等。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藿香半夏散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导语:藿香半夏散,作为传统中药方剂在我国应用的历史已很悠久。
我国很多的药物学着作中都将其列为上品,且记述了藿香半夏散的神奇功效。
我们一起
藿香半夏散,作为传统中药方剂在我国应用的历史已很悠久。
我国很多的药物学着作中都将其列为上品,且记述了藿香半夏散的神奇功效。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处方】丁香皮半两,藿香叶一两,半夏(汤浸洗七遍.微炒黄色)二两。
【炮制】上为散。
【功能主治】治胃虚中寒,停痰留饮,哕逆呕吐,胸满噎痞,短气倦怠,不入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七片,煎七分,去滓,温服,食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别名】藿香半夏汤
【处方】丁香皮半两,藿香叶1两,半夏(汤浸洗7遍,微炒黄色)2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胃虚中寒,停痰留饮,哕逆呕吐,胸满噎痞,短气倦怠,不入饮食。
【用法用量】藿香半夏汤(《济阳纲目》卷十八)。
本方改为丸剂,名“藿香半夏丸”(见《圣济总录》)。
【摘录】《局方》卷三
【处方】藿香1两,官桂1两,半夏曲半两,陈皮(去白)半两,
生活常识分享。
小半夏散的功效与作用
关于《小半夏散的功效与作用》,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半夏散是一种对许多病症都是有一定功效的中医药方,小半夏散主要是由几类中草药材依照一定占比制做而成的,能够说成不容易对身体造成的一切损害的,今日就为大伙儿介绍一下。
特异药方生产
半夏30克(汤洗七遍去滑)山参60克(去芦头)茯苓60克(锉)特异制作方法生产
涂药捣粗罗为散。
特异功效与作用生产
治阴黄,小便色不会改变,欲自利而不好,腹满而喘哕者。
特异使用方法使用量生产
每服12克,以水200ml,入姜片4克,煎至180ml,去津,不计入情况下温服。
特异摘抄生产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
看过上边针对小半夏散这类中医方剂的简易详细介绍,大伙儿是不是对它有一定的掌握呢?实际上药方的类型也有许多,一些
新的药方也已经被造就出去,我们希望它的更强的发展趋势。
半夏散(汤)《伤寒论》半夏散(汤)《伤寒论》【组成】半夏,桂枝,炙甘草各等份【用法】上三味各6克,水煎小冷,少量缓缓频饮。
【主治】1.少阴病,咽中痛。
【方义体会】伤寒论中此条很简,仅提出“咽中痛”一证。
从方药来看,半夏、桂枝、炙甘草均爲辛温之品,“咽中痛”若无风寒郁闭则不可用桂枝;无痰湿阻滞亦不可用半夏。
故此当属风寒客於少阴经脉,并兼痰湿阻络,以致阳气郁闭而不伸。
章虚谷云:“少阴之脉,其直者上循喉咙,外邪入里,阳不得伸,郁而化火,上灼咽喉。
仍用辛温开达,使邪外解,则内火散,此推本而治之。
若见咽痛而投寒凉,则反闭其邪,必致更重,如温病咽痛,脉证不同,治法亦异,此邪之来源,所当辨也。
”故此咽喉虽痛,必不红肿,故以半夏辛散涤痰散结,桂枝通阳散寒,炙甘草缓痛。
客寒挟痰之咽喉,非此莫效。
【临床应用】此方常用来治疗慢性咽喉炎及喑哑等证.但不可用于咽喉红肿疼痛的急性咽喉炎。
1、喑哑症例1,赵××.女。
56岁.自述,二年前的隆冬.嗓子肿痛,口乾、咽燥,身徽热,喜冷饮。
食一冰凉罐头泻火,後疼痛减轻,却喑哑至今,时轻时重,诸药不效。
诊其脉沉弱.故以半夏散及汤,三剂,令其缓缓咽之,服三剂後已能发音.後以苦酒汤三剂而癒。
例2:靳××,女,学生。
咽喉疼痛三日,医院诊断爲急性咽炎。
绐消炎药治疗过程中吃冰棍三个即嘶哑失音。
余先与半夏散及汤一煎。
服後半小时即可发音。
後以麦门冬汤加银花12克、元参15克,三剂而癒.此类喑哑症,初多系急性咽炎,实属燥热.过用寒凉药,或过量冷饮,使咽喉表皮爲寒邪所束,气血凝滞,内热同结而不得出,使声门开合不利,故卒然声音不扬,出现音哑.故以半夏散及汤解咽喉在表之寒凝,再以苦酒汤或麦门冬汤清热养阴祛痰。
用之得法,例例皆效。
小半夏散的功效与作用
小半夏散是一种对很多疾病都有一定疗效的中药方剂,小半夏散主要是由几种中药材按照一定比例制作而成的,可以说是不会对人体产生的任何伤害的,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下。
【处方】
半夏30克(汤洗七遍去滑)人参60克(去芦头)葛根60克(锉)
【制法】
上药捣粗罗为散。
【功能主治】
治阴黄,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而不利,腹满而喘哕者。
【用法用量】
每服12克,以水200毫升,入生姜4克,煎至180毫升,去津,不计时候温服。
【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
看了上面对于小半夏散这种中医方剂的简单介绍,大家是否对它有所了解呢?其实方剂的种类还有很多,一些新的方剂也正在被创造出来,我们期待它的更好的发展。
半夏散的功效与作用半夏散,大家应该都听说过这种药用价值很丰富的中药方剂吧。
那么,你对半夏散有多少了解呢?你知道半夏散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吗?它又有哪些营养价值呢?如果不是太了解的话,那就接着往下看吧。
【处方】紫菀(去苗.净洗)、五味子(捡净)、半夏(汤泡七次)、甘草(炙),各五两;肉桂(去粗皮)、细辛(去苗),各二两半。
【炮制】上件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小儿咳逆上气,心胸痰壅,不欲乳食。
【用法用量】三岁儿每服一钱,水一盏,入生姜一片,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加减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处方】半夏(汤洗七遍去滑)45克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香熟)30克赤茯苓30克紫苏叶30克诃黎勒皮45克枳壳(麸炒微黄,去瓤)90克【制法】上药捣粗罗为散。
【功能主治】行气散结,化痰利咽。
主气郁痰结,咽喉中如有炙脔者。
【用法用量】每服9克,以水250毫升,入生姜4克,煎至15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五【处方】半夏(汤洗七遍去滑)30克射干30克牛蒡子(微炒)30克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22克羚羊角屑22克桔梗(去芦头)22克昆布(洗去咸味)22克槟榔22克枳壳(麸炒微黄,去瓤)15克赤茯苓22克甘草(炙微赤,锉)15克【制法】上药捣筛为散。
【功能主治】宜肺理气,化痰软坚。
主气郁痰凝,结成瘿气,咽喉肿塞,心胸烦闷。
【用法用量】每服12克,以水250毫升,入生姜4克,煎至15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五【处方】半夏(汤洗七遍去滑)60克吴茱萸(汤洗七遍,焙干,微炒)15克桂心30克人参(去芦头)30克白术30克当归30克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45克枳实(麸炒微黄)15克【制法】上药捣筛为散。
【功能主治】温中,降逆。
主中焦虚寒,胃气上逆,喘息短气,不得安卧,胸满肠鸣者。
【用法用量】每服15克,以水250毫升,入生姜4克,煎至15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二【处方】半夏60克【制法】上一味,捣罗为散。
【功能主治】一切癣。
【用法用量】以陈酱汁调和如糊,涂摩患处,一日二三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三七【别名】破棺散(《世医得效方》卷十)。
【处方】半夏(汤洗七次去滑,不拘多少)【制法】上药为末。
【功能主治】开窍苏醒。
主魇寐突然死亡;诸物所压,水溺,金疮,卒致闷绝,产妇恶血冲心,诸暴绝证。
【用法用量】每用少许,吹鼻中,即活。
但心头温者,一日可治。
【摘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处方】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赤芍药1两,前胡半两(去芦头),黄芩半两,人参1两(去芦头),知母1两,麦门冬半两(去心),栝楼根半两,黄耆1两(锉),赤茯苓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热病7日,烦躁而渴,胸中痰热。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粳米、小麦各100粒,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七【处方】半夏2两(汤洗7遍去滑),人参1两(去芦头),柴胡2两(去苗),黄芩1两,甘草1两(炙微赤,锉),栝楼根2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伤寒10余日不解,往来寒热,发如疟,胸膈满闷。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个,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四【处方】半夏1两(汤洗7遍去滑),前胡1两(去芦头),紫菀1两(去苗土),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人参3分(去芦头),诃黎勒皮3分,杏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咳嗽呕吐,心胸满闷,不下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四十六【处方】半夏3分(汤浸7遍去滑),赤茯苓1两,人参1两(去芦头),紫苏茎叶1两,前胡1两,桂心3分,槟榔1两,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脚气,烦闷呕逆,心胸壅闷,不能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淡竹茹1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四十五【处方】半夏1两(汤洗7遍去滑),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桂心1两,赤茯苓1两,人参3分(去芦头),白术1两,细辛3分,甘草3分(炙微赤,锉),干姜3分(炮裂,锉)。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胸中冷痰饮,气满,不欲食饮。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五十一【处方】半夏1两(汤洗7遍去滑),黄芩3分,前胡3分(去芦头),芎藭半两,防风半两(去芦头),枳壳3分(麸炒微黄,去瓤),紫苏茎叶1两,羚羊角屑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旋覆花半两,赤茯苓1两,石膏2两,桑根白皮3分(锉),独活3分,槟榔1两。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脚气上攻,心胸痰壅,头痛目眩,背膊烦痛,不欲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四十五【处方】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桂心半两,赤茯苓1两,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人参半两(去芦头),白术半两,大腹皮3两(锉),桔梗3分(去芦头),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腹虚胀,两胁妨闷,喘促,不思食。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四十三【处方】麝香、雄黄、半夏、巴豆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蛇咬。
【用法用量】敷之。
【摘录】《普济方》卷三○七【处方】半夏2两(汤洗7遍去滑),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桂心1两,人参1两(去芦头),白术1两,当归1两,厚朴1两半(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枳实半两(麸炒微黄)。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气上奔,胸中逆满,喘息短气,不得安卧,腹中冷气,肠鸣相逐。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四十二【处方】半夏(汤浸去滑,焙干为末,姜汁和作曲,焙干)2两,杏仁(去皮尖双仁,麸炒,研)2两,木香半两,桂心(去粗皮)1两,陈橘皮1两(汤洗浸),甘草(炙,锉)1两,干姜(炮)3分。
【制法】上药治下筛。
【功能主治】消食,温胃止逆。
主冷痰。
【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加生姜3片,煎至7分,去滓温服。
【摘录】《普济方》卷一六七【处方】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黄连半两(去须),黄芩1分,干姜半两(炮裂,锉),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人参半两(去芦头),当归半两(锉,微炒),甘草1分(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小儿霍乱后,吐泻不止,烦闷。
【用法用量】每服1钱,以水1小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八十四【处方】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赤茯苓1两,人参1两(去芦头),白术3分,木香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消渴、饮水腹胀,烦热呕吐,不思食。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竹茹1分,大枣2个,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五十三【处方】半夏1两(汤洗7遍去滑),木通1两(锉),桂心1两,赤茯苓2两,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槟榔2两。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五膈气,噎闷,饮食不下。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五十【处方】半夏1钱,南星1钱,白僵蚕(直者)1钱。
【制法】用巴豆7粒(去皮油),合上药为细末。
【功能主治】胙腮。
【用法用量】用少许生姜自然汁调涂外面肿处。
【摘录】《朱氏集验方》卷九【处方】半夏3分(生),黄葵子1分,防风1分,远志1分,款冬花1分,桂心1分,前胡1分,干姜1分。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小儿吃食大多,伤脾,即不食吐逆。
【用法用量】每服1钱,空心米饮调下。
服之立效。
【注意】乳母不可服。
【摘录】《普济方》卷三九二【处方】半夏1两(汤浸7遍去滑),前胡1两(去芦头),紫苏子1两(微炒),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桂心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赤茯苓1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上气,胸心满塞,不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个,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四十二【处方】半夏5钱(酢煮),赤茯苓(去皮)2钱,甘草(生)2钱,陈粳米50粒。
【制法】上锉,焙。
【功能主治】暑伏热生痰,呕吐中痞。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不止,调姜茹服。
【摘录】《普济方》卷三九四【处方】生半夏、杏仁各等分。
【制法】上捣烂,与白面等分,新汲水调膏。
【功能主治】消肿止痛。
主【用法用量】涂之。
【摘录】《仙拈集》卷四【处方】半夏1两(汤洗7遍去滑),白茯苓2两,泽泻1两,桂心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麦门冬2两(去心)。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反胃,呕哕吐食,渴欲饮水。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四十七【处方】半夏1两(汤洗7遍去滑),人参1两(去芦头),白术1两,厚朴2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沉香1两,桂心1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七气,脏腑虚冷,心胸气上,劳乏不能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食前稍热服。
【摘录】《圣惠》卷四十二【处方】半夏1两(汤洗7遍去滑),前胡1两(去芦头),射干1两,白术1两,桂心1两,人参1两(去芦头),枳壳1两(裁炒微黄,去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胸痹噎塞,心下烦满。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个,煎至5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四十二【处方】半夏1两(汤洗7次去滑),干姜1两(炮),丁香1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冷痰饮,胸膈气满吐逆,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1钱,以姜汤、粥饮调下,不拘时候。
【摘录】方出《圣惠》卷五十一,名见《普济方》卷一六七【处方】半夏3分(汤洗7遍去滑),白术半两,人参1两(去芦头),桂心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厚朴2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上气呕吐,不能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个,煎至5分,去滓温服,日3-4次。
【摘录】《圣惠》卷四十二【处方】半夏1两(汤洗7遍去滑),前胡3分(去芦头),槟榔3分,杏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