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适能评定理论和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2.79 MB
- 文档页数:55
体适能的评估方法与标准重新审视体适能是指一个人在身体各个方面的素质水平,包括有氧能力、肌肉力量、柔韧性、协调性等。
评估体适能的方法和标准对于个人健康管理和运动训练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体适能评估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现有的方法和标准也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
本文将对体适能的评估方法与标准进行重新审视,并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和理解。
1. 传统的体适能评估方法和标准传统的体适能评估主要采用身体测量和功能性测试的方法,如身高、体重、肌肉力量测试、有氧耐力测试等。
这些评估方法较为简单直观,能够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然而,传统的评估方法存在着一些局限性,比如只注重某一方面的评估,忽视了身体其他方面的素质水平。
2. 新兴的体适能评估方法和标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兴的体适能评估方法和标准逐渐受到关注。
其中,基因检测和生物标记物的应用为体适能评估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分析个体的基因信息和生物标记物,可以更准确地评估个体的体适能水平,为个体提供精确的健康管理和运动训练建议。
心理学和行为学领域的研究也为体适能评估提供了新的思路。
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对体适能水平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评估体适能时也应考虑这些因素。
3. 重新审视体适能评估标准的必要性传统的体适能评估标准主要基于总体人群的数据,忽视了个体差异。
然而,每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在评估体适能时也应考虑到个体的差异性。
个体化的体适能评估标准将更准确地反映个体的体适能水平,为个体提供更科学合理的健康管理和运动训练方案。
4. 总结与回顾体适能评估方法与标准的重新审视是必要且有益的。
传统的评估方法和标准存在着局限性,新兴的方法和标准为体适能评估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个体化的体适能评估标准将更准确地反映个体的体适能水平,为个体提供更科学合理的健康管理和运动训练方案。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发展体适能评估的新方法和标准,以满足个体健康管理和运动训练的需求。
体适能评估体适能评估是由专业的健康管理和运动科学团队进行的一种系统化的身体能力和功能评估,以了解个体的体能水平、身体健康状况和运动能力,并且为个体合理进行训练和制定健康目标提供参考依据。
下面将介绍体适能评估的步骤和内容。
一、体适能评估的步骤1. 健康问卷调查:了解个体的身体状况、运动史、疾病史、疼痛情况、运动喜好等信息。
2. 生理测量:包括身高、体重、血压、心率、肌肉量、体脂率等指标的测量。
3. 功能评估:测试个体的柔韧性、耐力、肌力和协调性等身体功能。
4. 运动评估:根据个体的所选项目进行运动测试,例如:跑步、游泳、举重、灵敏度测试等。
二、体适能评估的内容1. 体格测量指标:身高、体重、体脂率、肌肉量、骨密度等指标的测量,可以了解个体的体型、肥胖状况和骨骼健康状况。
2. 环境适应能力评估:测试个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能力,例如:耐寒、耐热、耐高原等。
3. 动态平衡评估:测试个体在站立、行走或运动中的平衡能力和姿势控制水平。
4. 柔韧性评估:测试个体各关节的活动范围和柔韧度,例如:腰部灵活度、肌肉伸展度等。
5. 肌肉力量评估:测试个体肌肉力量的水平和平衡性,例如:腿部力量、核心肌群力量等。
6. 心肺耐力评估:测试个体在不同负荷下的氧耗能力和耐力水平,例如:负荷跑步测试、三分钟踏板测试等。
体适能评估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出合理的训练计划和健康目标,从而提高个体的体能水平、预防和改善慢性疾病,并且提高个体的生活质量。
在进行体适能评估时,应选择专业的健康管理和运动科学团队进行评估,他们会根据个体的特点和目标进行针对性的评估测试,并根据评估结果提供个体化的运动和训练建议。
总之,体适能评估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方式,能够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出合理的训练计划和健康目标,从而提高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
运动与健康科学中的体适能评估与训练体适能评估与训练在运动与健康科学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评估个体的体适能水平,可以为设计个性化的训练方案提供依据,并监测训练效果。
本文将探讨体适能评估与训练在运动与健康领域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1. 体适能评估的概念与意义体适能是指一个人的身体各个系统在生理上的适应能力,包括心肺耐力、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柔韧性和身体组成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评估,可以了解个体的整体身体状况和功能水平,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提供依据。
2. 体适能评估的方法体适能评估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包括体测法、心肺功能评估、力量测试和柔韧性测试等。
体测法是通过测量身高、体重、体脂肪含量等指标来评估个体的身体组成和身体状况。
心肺功能评估则通过运动耐力测试、VO2 max测试等来评估个体的心肺功能水平。
力量测试是通过举重、俯卧撑等动作来测试个体的肌肉力量水平。
柔韧性测试则通过测量身体各个关节的活动范围来评估个体的柔韧性水平。
3. 体适能训练的原则体适能训练需要根据个体的评估结果来进行个性化设计,以达到最佳效果。
训练应遵循以下原则:a. 渐进性:训练应逐渐增加负荷,以提高个体的适应能力。
b. 多样性:训练应包括不同的运动形式和训练方法,以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
c. 个性化:训练计划应根据个体的身体状况和目标进行调整,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训练效果。
d. 安全性:训练过程中应注意个体的身体反应,并避免过度训练和损伤。
4. 体适能评估与训练的应用体适能评估与训练在运动与健康科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于个人健康管理,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功能水平,并制定科学有效的健身计划。
此外,它也可以用于运动员的训练与竞技准备,通过评估和训练来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5. 体适能评估与训练的挑战与发展体适能评估与训练仍然面临一些挑战,例如评估方法的标准化、训练计划的个性化和科学性等。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评估工具和训练方法不断涌现,为体适能评估与训练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体适能评定理论与运动处方“体适能评定理论与运动处方”是对体育范畴内身体综合能力及运动健康相关因素进行测量与价值判断的一门新兴的应用学科。
体适能的定义,可视为身体对生活、活动与环境的综合适应能力,是一种满足生活需要和有足够的能量完成各种活动任务的能力。
体适能一般分为三类:与健康有关的,我们称为健康体适能,包括:心肺耐力(心肺适能)、柔韧性、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肌肉适能),以及身体组成;而与动作技能有关的,我们称为运动技能体适能,包括:灵敏性、平衡感、协调性、速度、肌肉爆发力、反应时间等。
“体适能评定理论与运动处方”不仅是本科生体育健身的课程, 也是社区健身指导者的培训课程。
通过学习该课程, 能掌握体育健身、教学及训练过程中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的测量与评价方法, 能为个人、团体和社区体育活动参加者提供体育锻炼有关的科学指导,促使人们从事积极、有规律、适量的体育运动, 为我国全民健身工程服务。
该课程的建设和改革, 符合拓宽专业基础, 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的现代教育理念。
“体适能评定理论与运动处方”可以为我们提供健康生活方式的操作方法, 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
老师讲课突出重点,授课条理清晰,内容详细,条理清晰,细致入微。
对深奥的生物现象解释的通俗易懂,并且见解独到深入,态度认真负责,极有耐心,善于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课堂气氛很活跃,使同学们对知识易与理解。
极大的提高了我们对“体适能评定理论与运动处方”这门课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了以运动增进健康为目的的运动健康体适能和代谢体适能方面的知识。
随着课程建设的不断完善,课程反映了国际体适能理论研究以及方法手段研究的最新动态,新教材理念先进,陈述内容、体适能评定项目与方法与国际接轨。
课程包括理论部分,侧重介绍体适能评定理念与运动处方,包括体适能与健康新理念、健康评估、测量评价的基本理念,身体活动的能量消耗及其营养,身体成分与体重控制,心肺机能及其改善,肌肉力量和耐力及其改善,柔韧性和腰背功能及其改善,健身运动指导,不同人群的运动处方,个性、健身运动、应激和健康等;还有一部分是实验部分,主要介绍体适能测评的操作方法,包括身体形态测评、身体机能测评和身体素质测评等。
健康体适能评估标准
健康体适能评估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身体成分:包括体重、体脂率、肌肉量等指标。
一般来说,健康的身体成分应该是体脂率较低、肌肉量适中。
2. 心肺耐力:通过有氧运动测试来评估,如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
健康的心肺耐力应该是能够持续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而不会感到过度疲劳。
3. 肌肉力量和耐力:通过力量训练测试来评估,如俯卧撑、仰卧起坐、举重等。
健康的肌肉力量和耐力应该是能够完成一定强度的力量训练,而不会出现肌肉酸痛和疲劳。
4. 柔韧性:通过身体柔韧性测试来评估,如坐姿体前屈、仰卧腿部伸展等。
健康的柔韧性应该是能够轻松完成这些动作,而不会感到疼痛或不适。
5. 平衡和协调能力:通过平衡和协调测试来评估,如单脚站立、跳绳等。
健康的平衡和协调能力应该是能够稳定地完成这些动作,而不会失去平衡或摔倒。
1.测量的可靠性:在相同测量条件下,对同一批受试者使用相同的测量手段,重复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2.体适能:从体育学角度评价健康的一个综合指标。
指机体有效与高效执行自身能的能力,也是机体适应环境的一种能力。
3.体型:对人体某个阶段形态结构及组成成分的描述。
4.测量的有效性:所选择的测量手段在测量欲测对象时的准确性程度。
5.测量的客观性:不同测试者或同一测试者对同一受试者测试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6.百分位数法:以大样本调查资料的中位数为基准值,以其它百分数为离散距进行分等级评价的过程。
7.身体成分:是身体脂肪含量和非脂肪组织分别占体重的百分比。
8.BMI:体重指数,是一个参照个体的身高来评价其体重是否合理的简易指标。
9.测量与评价:测量是将一些可以测得的物理量、非物理量转换为数值或记号,进行资料汇集、信息收集的过程。
评价则是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通过科学分析作出价值判断,赋予被测量事物某种意义的过程。
10.骨龄:是儿童少年骨骼发育(钙化)程度,同骨发育标准比较求得的发育年龄。
11.靶心率:通过有氧运动提高人体心血管系统机能时有效而且安全的运动心率范围。
12.热价:1克营养物质在氧化分解时所释放出的热量。
13.氧热价:机体每消耗1L氧所能够产生的热量。
14.运动风险:运动训练和体适能测试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包括运动损伤、诱发心血管疾病甚至造成死亡。
15.生活方式:人们长期受一定民族、文化、社会、经济、风俗、规范、特别是家庭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思的反映。
16.基础代谢率:机体在静息状况下为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所消耗的热量。
17.超负荷原则:要达到一定的锻炼效果,运动者所做的运动必须达到某个基本阈值,即运动量的最低要求要超出平常所习惯的负荷。
18.上肢长:手臂自然下垂时肩峰点至中指尖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19.跟腱长:小腿腓肠肌内侧肌腹下缘至跟点的垂直距离。
填空:1.身体形态测量内容主要有体格、体型、身体成分、身体姿势测量2.上肢全长是测量肩峰点至中指点的垂直距离3.上臂部皮褶厚度的测量部位是肩峰与上臂后鹰嘴连线中点与肱骨平行4.身体成分测量方法水下称重、皮褶厚度、超声波,常以水下称重为效标,而皮褶厚度适于群体测量。
体适能理论及健康评估一、身体适能( Physical Fitness):指身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包括:(一)竞技运动相关体适能(敏捷、协调、速度、平衡、反应能力、爆发力)(二)健康相关体适能元素包括:心肺耐力(有氧体适能)、身体组合(脂肪百分比)、柔韧度、肌力及肌耐力。
1 、有氧体适能(心肺耐力):(1)有氧训练指引:A、在有氧环境下进行,不应达到上气不接下气的程度。
B、全身性的耐力性运动C、训练频率建议每周三到五次,每次的训练时间至少20 分钟D、训练强度控制在最大心率的50%——75%★量度静态心率:最准确量度静态心率(Resting Heart Rate,RHR) 的时间应是充足歇息(睡眠)后刚起床的时候。
测量的方法: a 颈动脉量度法 b 桡动脉量度法★有氧运动与静态心率: (Aerobic Exererse and Resting Heart Rate)心肺适能较好者: 55 次/分;心肺适能较差者: 70 以上(次/分)★ 心肺适能较好者与心肺适能较差者相比较:A、每天心率差别:15000 次B、每星期心率差别:100000 次C、每年心率差别: 52000000 次★卡式公式:卡式公式是用来计算运动目标心率相对准确的方法目标心率:[(220-年龄)-静态心率(RHR) ]×运动强度+静态心率。
如:学生:陈先生年龄:22 岁静态心率:68bpm 最大心率=220-年龄=198m贮备心率(Heart Rate Reserve) =最大心率-静态心率总结:目标心率=[ (220-年龄) -静态心率]×运动强度+静态心率(2)血压收缩压(心缩压 Systolic Pressure):当心室收缩之际所产生的压力。
舒张压(心舒压 Diastolic Pressure) : 当心室舒张时存在的压力。
△血压测试前两个小时避免:1、吸烟2、刺激性食物3、进食咖啡因4、情绪低落△血压剂使用:1、量度前应坐着歇息半小时2、手臂应放在胸部水平3、包扎袖口位于上臂(手肘折痕上 2-3 厘米)成人血压之分类:正常:〈130mmhg(收缩压) 〈85 (舒张压)普通: 130——139 (高压) 85——89 (低压)轻度高血压: 140——159 (高压)中度高血压: 160——179 (高压)严重高血压: 180——209 (高压)90——99 (低压) 100——109 (低压) 110——109 (低压)2、身体组合(身体成份)★身体由以下部份构成:a 、皮下脂肪b 、肌肉c 、器官d 、骨骼e 、其他非脂肪物质 (1)脂肪重要脂肪: 从健康及体适能两方面来分析, 达到及维持最佳体脂比例 是非常重要的。
体适能评定理论与方法实验指导一、形态测量1 >体重器材: 杠杆秤或弹簧称。
方法:被测者应在测量前排空大小便,只穿贴身短裤<女生可加乳罩或背心),轻轻站立于秤台中央,身体不与其他物体接触,并保持平稳,直至测量完成。
测量者移动游码至杠杆平衡后读数。
2 > 身高器材:身高坐高计。
方法: 被测者赤足,背靠立柱以立正姿势站立,足尖分开60。
,足跟、骶骨正中线和两肩胛间三处与立柱紧贴。
头要正直,两眼平视前方,使耳屏上缘与眼眶下缘最低点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躯干伸直,两手自然下垂。
测量者站在被测者侧方,轻移滑动游标板贴紧被测者头顶,测量者平视水平压板读数。
二、测量与评价指数法(一> 显示人体各部分长度的指数1. 坐高,身高指数即坐高占身高的百分数,反映躯干的长短.(坐高 / 身高>✶100评价: 美国18--20岁平均51.9--52日本18--20岁平均54.1中国18--20岁平均53.9欧美白种人标准: <52短躯干型。
52--53中躯干型。
>53长躯干型.2. 马氏躯干腿长指数(Manou Riers Skelic Index>反映下肢的长短,指数越大下肢越长.[(身高 - 坐高> / 坐高] ✶100评价: 74.9以下超短腿型。
75.0--79.9 短腿型。
80--84.9 亚短腿型。
85.0--89.9 中腿型。
90--94.9 亚长腿型。
95.0--99.9 长腿型。
100.0以上超长腿型.3.肩臂长指数 2倍上肢长 + 肩宽评价: 超过身高为正常4.小腿长指数该指数是反映大小腿的比例[(下肢长 - (小腿长 + 足高>> / (小腿长 + 足高>] ✶ 100评价: 男在95以下,女在96以下即为小腿较长.指数越小,小腿越长.5.跟踺长指数该指数是反映跟踺长与小踺长间的比例[跟踺长 / (小腿长 + 足高>] ✶ 100评价: 男女均在50即为跟踺较长.指数越大跟踺愈长.(二> 显示人体各部分围度的指数1. 艾利斯曼指数:胸围 - 1/2身高评价: 据国外资料报道:>0胸廓发育良好。
体适能评定理论与方法一、说明(一)大纲依据根据上海体育学院2003年制定的教学一览中教学计划制订本大纲。
(二)适用对象、总时数和学分数适用对象为运动训练、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等专业的本科学生。
教学时数为32学时,2学分。
(三)编写大纲的指导思想和执行大纲的注意事项体适能评定理论与方法是一门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医学相结合的应用学科。
本课程讲解的主要内容:体育活动和健康、健康评估、测量与评价的理论基础、人体测量的内容与方法、身体活动的能量消耗、身体成分、心肺机能、肌肉力量和耐力、柔韧性和腰背部的功能、健身运动指导、不同人群的运动处方等。
二、课程教育目标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掌握体育健身、教学和训练过程中主要身体机能及形态的测量方法及其正确的评价。
能为个人、团体和社区的体育活动参加者提供体育锻炼方面的科学指导,促使他们从事积极的、有规律的适量的运动锻炼。
三、教学内容安排(形式和时数分配列表)四、内容纲要及基本要求(一)绪论健康和体适能掌握体适能的概念、各组成要素;科学地进行体育健身活动的基本含义;熟悉生活方式的目标和行为方式;了解体育活动和健康之间的密切联系;影响体适能和健康的因素;体适能测评的发展简史及趋势。
(二)健康评估掌握为不同健康水平的体育活动参加者制订运动计划的原则;掌握运动中医学监督的基本原则。
熟悉了解运动医务监督的具体操作(三)测量评价的基本理论掌握测量的科学性;可靠性、有效性、客观性的概念及分类;熟悉测量可靠性、有效性、客观性的检验方法;熟悉评价的基本形式;了解可靠性、有效性、客观性的影响因素。
(四)身体活动的能量消耗掌握各种运动时能量消耗的计算方法。
了解能量消耗单位表示的意义。
(五)身体成分掌握体重和身体成分对健康的影响;掌握身体形态的测量内容。
熟悉身体成分、身体形态测量注意事项了解能量平衡在减体重和维持体重过程中的作用;了解身体形态测量的意义。
(六)心肺机能及其改善掌握运动锻炼中的超负荷原则和特殊性原则。
1、常用的体适能评定方法2、常用体适能训练手段与方法一、灵敏的评定方法140灵敏是指人体在复杂的条件下,快速、准确、协调的变换身体姿势、运动方向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它与速度、力量、体型、疲劳和神经类型等因素有关。
这种能力1力量练习都属于这种力量练习方法2、动力性退让收缩练习方法是指肌肉在拉长状态下以远端固定收缩克服外阻力的力量训练方法。
跳深练习和有水平速度的单腿连续跳跃、双腿跳跃练习都可以很好的发展这种练习方法。
3、等动力量练习方法li是指在等动力量练习器械上进行的肌肉抗阻力始终恒定的力量练习方法。
它被认为是发展最大力量和避免受伤的最好的力量训练方法。
4、超等长收缩练习方法是指肌肉在外阻力作用下在缩短中被拉长,进行超等长收缩。
例如跳跃运动员起跳腿伸肌群在脚着地时就是这种收缩。
5、静力性练习方法是指不改变肌肉长度、张力变化的力量练习方法。
67手段12345、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手段各种徒手的蹲起、跳起、跳跃、跳台阶等力量练习6、利用专门力量训练器械的练习手段利用各种综合、单一功能的、专项的力量训练器械进行力量练习7、电刺激力量练习手段二、发展耐力素质的基本方法1、持续训练法是指较长时间内以一定的强度持续工作的练习方法。
2、间歇训练法在一定训练时间内,严格规定练习的强度、练习的间歇时间和恢复心率的练习方法。
3、重复训练法456手段:耐力素质12345无氧耐力12、原地或行进间车轮跑3、高抬腿跑转加速跑4、间歇后蹬跑5、反复跑有氧耐力1、规定时间跑2、规定距离、时间跑3、变速跑4、重复跑5、越野跑三、发展速度素质的基本方法12采用强化3可4手段:123、俯卧撑听信号跑4、听信号转身起跑5、听枪声起跑发展动作速度1、听口令或节拍器摆臂2、原地快速高抬腿或支撑高抬腿3、仰卧高抬腿4、悬垂高抬腿5、快速小步跑发展移动速度的手段1、小步跑转加速跑234518秒,重复6—82手段12、利用轻器械练习利用短棍、绳、橡皮筋等做拉伸练习3、利用外部阻力练习利用同伴的助力、重力等做拉伸练习4、利用自己体重的练习悬垂、摆、震等练习5、利用专项器械的练习利用体操器械、投掷器械、武术器械等做拉伸练习6、发展各关节柔韧性的练习踢、摆、压、转、绕环、屈伸、震等灵敏性基本方法1234567手段123451、协调性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但具有较强可塑性2、结合专项技术动作训练协调性,动作越复杂,动作难度越大,越要加强协调能力的训练3、无论何种项目,都可利用体操、技巧、弹网、舞蹈、健美操、球类等项目的技术动作发展本专项的协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