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钢的过冷奥氏体转变图
- 格式:pdf
- 大小:480.75 KB
- 文档页数:17
过冷奥氏体等温冷却转变曲线概述●冷却是钢热处理时的最关键工序,冷却工艺不同可造成钢的热处理组织和性能有巨大差异,合理制订热处理工艺需要准确的理论依据。
●奥氏体的等温冷却转变曲线是冷却工艺的理论依据。
●实验研究建立奥氏体的等温冷却转变曲线的方法是本学科典型的研究方法之一。
内容1.引言2.过冷奥氏体等温冷却转变曲线的建立3.过冷奥氏体等温冷却转变曲线分析重点难点1.引言2.过冷奥氏体等温冷却转变曲线的建立•3.过冷奥氏体等温冷却转变曲线分析目标掌握建立过冷奥氏体等温冷却曲线图的实验方法;掌握过冷奥氏体转变中的相变驱动力及原子扩理解热处理工艺的全过程及关键;能利用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分析钢在热处理过程中的各种组织变化。
初步形成实验研究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模式,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或二年级第二学期的工科专业学生。
●学生对奥氏体在温度变化过程中的转变的认识往往还停留在铁碳相图这一阶段。
同时实验条件的不足使得用实验方法建立过冷奥氏体等温冷却转变曲线只能通过课堂讲授来理解,这对课程学习均产生不利影响。
设计●主要采用讲授法教学,合理引导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用线图、表格、金相照片等多种总结手段对比、归纳进行教学。
●精心设计课堂引言,动学生积极性,交代清楚本课堂要讲授和讨论的问题。
●注意讲授法和其他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过冷奥氏体的等温冷却转变曲线热处理的三个步骤:-Step1.加热-Step2.保温-Step3.冷却图1-1 两种不同的热处理工艺-1.连续冷却转变-2.等温冷却转变-Step1.加热到高于A1的某个温度。
-Step2.在高于A1的某个温度长时间保温。
-Step3.以不同的冷却速度和方式冷却,其目的为获得不同的组织,使得钢具有不同的性能。
-Step1+Step2=奥氏体化-Step3 则是热处理的关键步骤1. 引言奥氏体转变为珠光体?Step1+Step2=奥氏体化获得微观组织: 均匀、稳定的奥氏体组织Step3.当温度降低到低于723℃时:1.稳定奥氏体→ 不稳定奥氏体2.然后,不稳定奥氏体→?(unknow)2.1. ?=珠光体可以!这从相图中也可以直接看出2.2. ?=暂时未知图1-2. 简化铁碳合金相图●等温热处理试验◆共析钢等温热处理实验步骤:Step1.加热;Step2.保温;Step3.淬火;Step4.盐浴保温;Step5.淬火;2134562. 过冷奥氏体等温冷却转变曲线的建立◆步骤Step1.加热Step2.保温Step3.淬火Step4.盐浴Step5.淬火Step6.观察微观组织◆目的1+2.奥氏体化,获得均匀稳定的奥氏体组织;3.迅速降温至低于A1线的某个温度;4.在3步所给定的温度下盐浴保温;5.淬火以保留4步所获得的热处理微观组织;6.观察区分第5步所获得5506502s5s10s30s40s过冷奥氏体+珠光体过冷奥氏体+珠光体过冷奥氏体+珠光体珠光体过冷奥氏体过冷奥氏体+托氏体过冷奥氏体+托氏体托氏体在不同温度下保温将获得不同的组织;如图,从上至下依次为:珠光体(P);索氏体(S);托氏体(T);上贝氏体(B上);下贝氏体(B下);马氏体(M);过冷奥氏体等温冷却转变曲线每一种组织在不同的温度下都有转变的开始和终了点,将开始点和终了点依次相连就得到了过冷奥氏体等温冷却转变曲线。
§6-3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一、过冷奥氏体等温冷却转变曲线1、过冷奥氏体等温冷却转变曲线建立以共析钢为例:取尺寸相同的T8钢试样,A化后,迅速冷却到A1以下不同温度保温,进行等温转变,测出转变的开始点与转变结束点。
将开始点与结束点分别连接起来,就得到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
该曲线称为TTT图(Time Temperature TransformationDiagram)或C曲线。
2、孕育期:转变开始线与纵坐标轴之间的距离。
孕育期越短,过冷奥氏体越不稳定,转变越快。
孕育期最短处称为鼻温3、影响C曲线的因素A的成分越均匀,晶粒越粗,其稳定性越高,C曲线右移;A含碳量越高,稳定性越高,C曲线右移,共析钢C曲线最靠右;合金元素,除Co外所有合金元素均使C曲线右移,并使C曲线改变形状。
二、共析钢过冷奥氏体的转变产物及性能、珠光体型转变(P)转变温度:A1~鼻温(550℃)之间(高温转变)转变规律:是通过碳、铁的扩散完成转变。
铁原子重新排列由fcc bcc,碳从铁中扩散出,形成转变产物:珠光体型组织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产物形态:渗碳体呈层片状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上,转变温度越低,层间距越小。
珠光体型组织按层间距大小分为珠光体(P)、索氏体(S)和屈氏体(T)珠光体3800×索氏体8000×屈氏体8000×2、贝氏体型转变(B)转变温度:鼻温(550℃)~Ms之间(中温转变)转变规律:半扩散型转变,铁原子不扩散,只能做微小的位置调整,由fcc→bcc。
碳原子有一定扩散能力,部分碳原子从铁中扩散出来,形成碳化物。
转变产物:贝氏体型组织,渗碳体分布在过饱和的铁素体基体上的两相混合物。
上贝氏体(B上):550℃~350℃之间形成形态:呈羽毛状, 小片状的渗碳体分布在成排的铁素体片之间。
光学显微照片1300×电子显微照片5000×上贝氏体性能:铁素体片较宽,塑性变形抗力较低;渗碳体分布在铁素体片之间,容易引起脆断,因此强度和韧性都较差。
等温转变图TTT 图,C 曲线。
连续转变图CCT 图。
过冷奥氏体转变图是对钢材进行热处理(确定冷却速率)的重要依据。
过冷奥氏体两种转变图0时间温度加热保温连续冷却临界温度等温冷却1. 等温转变图:概貌表示奥氏体急速冷却到临界点A1以下,在各不同温度下的保温过程中,其转变量与转变时间的关系曲线图,也称TTT曲线,因为其形状象字母C,所以又称C 曲线。
共析钢的C曲线两条C 型曲线中,左边的一条与M s共析钢的C 曲线1. 等温转变图:过冷奥氏体转变开始线线为过冷奥氏体转变开始线。
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右边的一条C 型曲线与M f 线为过冷奥氏体转变终了线。
1. 等温转变图:过冷奥氏体转变终了线共析钢的C 曲线1. 等温转变图:过冷奥氏体区A1~M s间及转变开始线以左的区域为过冷奥氏体区。
共析钢的C曲线1. 等温转变图:转变产物区共析钢的C曲线转变终了线以右及Mf线以下为转变产物区。
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转变开始线与终了线之间及Ms线与M线之间为转变区。
f共析钢的C曲线鼻尖转变开始线与纵坐标之间的距离为孕育期,孕育期越小,过冷奥氏体稳定性越小。
孕育期最短处称为C曲线的“鼻尖”。
对于碳钢,“鼻尖”处的温度为550℃。
共析钢的C曲线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C 曲线左右位置)取决于相变驱动力和扩散这两个因素。
在“鼻尖”以上,过冷度越小,相变驱动力也越小;在“鼻尖”以下,温度越低,虽然相变驱动力增加,但原子扩散越困难,后者是相变的控制因素,因而使得孕育期延长,奥氏体稳定性增加。
1. 等温转变图:存在鼻尖的原因共析钢的C 曲线鼻尖此处的孕育期主要受相变驱动力控制此处的孕育期主要受原子扩散控制(1)含碳量的影响共析钢的过冷奥氏体最稳定,C曲线最靠右。
由共析钢成分开始,含碳量增加或减少都使C曲线左移。
而Ms 与Mf点则随含碳量增加而下降。
1. 等温转变图:影响C曲线因素亚共析钢、共析钢、过共析钢的C 曲线比较注意在下图中,与共析钢相比,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C曲线的上部还各多一条先共析相的析出线。
第6章钢的过冷A转变图
Ø6.1 IT图
Ø6.2 CT图
Ø6.3 IT图与CT图的比较和应用
第6章钢的过冷A转变图
Ø过冷A的冷却方式
6等温冷却→“C”曲线或IT(I sothermal T ransformation)曲
线或TTT(T i me T emperature T ransformation)曲线
6连续冷却→CT曲线(C ontinuous T ransformation)或CCT
(C
ontinuous C ooling T ransformation)曲线
6.1 IT 图
一、IT或TTT图的建立
6金相法:
h优点:能较准确地测出转变的开始点和终了点,并能直接观
察到转变产物的组织形态、分布状况及其数量
h缺点:所得结果是不连续的,并且需大量金相试片,费时且麻
烦
6膨胀法:采用热膨胀仪,利用钢在相变时发生的比容
变化来测定
h优点:测量时间短,需要试样少,易于确定在各转变量下所
需时间,能测出过共析钢的先共析产物的析出线
h缺点:当膨胀曲线变化较平缓时,转折点不易精确测出6磁性法:利用钢中A向其它组织转变的磁性变化来测量
h优点:试样少、测试时间短、易于确定各转变产物达到一定
百分数时所需的时间
h缺点:不能测出过共析钢的先共析产物的析出线和亚共析钢P
转变的开始线
6.1 IT 图
二、IT图的分析
×左侧区域:A不稳定区,孕育期
×右侧区域:转变产物区
×中间所夹区域:转变过渡区
×左侧线:转变开始线
×右侧线:转变终了线
×Ms线:低温转变开始温度,开
始生成马氏体
×Mf线:低温转变终了线
Note:孕育期如何变化?
6.1 IT 图
二、IT图的分析
转变产物
Î高温转变产物:P
A1~650℃:P (pearlite)
650~600 ℃:S(sorbite)
600~550 ℃:T(troostite)
Î中温转变产物:B(bainite)
550~350 ℃:B
(upper ~)
上
350 ℃~Ms:B
(lower ~)
下
Î低温转变产物:M
6.1 IT 图
三、影响IT图的因素
6碳的影响:亚共析钢随C%增加向右移,且多了一条先
共析F线;过共析钢随C%增加向左移,且多了一条先
共析Fe3C线;共析钢最稳定
6合金元素的影响:除Co以外的大部分合金均使C曲线
右移;非碳化物形成元素对C曲线的形状影响不大,碳
化物形成元素使P转变移向高温,B转变移向低温
6A化条件的影响:晶粒粗大,C曲线右移;加热时间偏
低,保温时间不足,C曲线左移;晶粒大小对B转变影
响较小
6塑性变形的影响:塑性变形加快P转变,但对B影响不
完全相同,高温塑变使之右移,低温塑变使之左移
6.1 IT 图
三、IT图的基本类型
6P转变与B转变曲线部分相重叠
6P转变与B转变曲线相分离
6只呈现B转变曲线
6P转变曲线与B转变曲线相分离,但孕育期比P转变长
6只呈现P转变曲线
6只析出碳化物,而无任何其它相变
四、应用
6制定等温热处理工艺:等温淬火、等温退火
6.1 IT 图
四、应用
6制定等温热处理工艺
h普通退火和等温退火
h分级淬火
h等温淬火
h形变热处理
6.2 CT图
一、CT或CCT图的建立
6金相硬度法
6端淬法
6膨胀法
Note:测定CCT图一般较测定TTT图困难
6维持恒定冷却速度十分困难
6连续冷却中一般转变产物不是单一的,故各种组织的
精确定量比较困难
6在快速冷却中,保证测量时间、温度的精度不容易
6.2 CT图
二、CT图的分析
6只出现P转变和M转变区,无B转变
6Pf:P转变终了线,P转变结束,无
剩余A
6PZ:P转变终止线,P转变结束,有
A剩余
6Vc:上临界冷却速度,共析钢以大于
Vc的速度冷却时,直接得到M,如水
冷
6Vc1:下临界冷却速度,冷速小于Vc1
时,钢将全部转化为P,如空冷
6Vc1~Vc1之间:A部分转化为P,剩余
的A在温度到达Ms时转化为M,如油
泠
6.2 CT图
三、IT图与CT图的比较
ÙCCT曲线只有TTT曲线的上半部
分,即只有P转变,而无B转变
ÙCCT曲线中增加了一条转变终止线
ÙCCT曲线位于TTT曲线的右下方,即
连续转变的孕育期较长,转变温度更低
ÙVk为M临界冷却速度,即冷却速度
大于Vk,则不发生非M转变
Ù连续转变可获得不同转变类型的混合
组织
四、CT图的基本类型
6亚共析钢:多了一条先共析F线,一定冷速范围内连续冷却时可形成B
6过共析钢:多了一条先共析Fe3C线,无B形成区
五、应用
6预测热处理后零件的组织与性能6确定临界冷却速度
6选择淬火介质
6根据试棒直径由改性CT图确定显微组织V
5
V
6
思考题
1.说明直径为10mm的45钢退火试样经下列温度
加热、保温并在水中冷却得到的室温组织:
150℃,550℃,750℃,840℃,950℃。
思考题
Ø2.将φ5mm的T8钢加热至760℃并保温足够时
间,问采用什么样的冷却工艺可得到如下组织:P,S,T,B上,B下,T+M,M+Ar,B下+M;在
C曲线上描出工艺曲线示意图
思考题
Ø3.某钢的等温转变曲线如图所示,试说明该钢在
300 ℃经不同时间等温后,按(a)、(b)、(c)线冷却后得到的室温组织
思考题
Ø4.某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如图所示,试说明该
钢在300 ℃经不同时间等温后,按(a)、(b)、(c)、(d)线冷却后得到的室温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