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力学习题课概况
- 格式:ppt
- 大小:2.04 MB
- 文档页数:37
建筑力学(静力学)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1. 课程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建筑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建筑结构力学问题的能力。
2. 适用对象:建筑学、土木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生。
3.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物理学。
4.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讲授静力学基本原理、平面力系、空间力系、摩擦、轴向拉伸和压缩、扭转、弯曲等基本力学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静力学的基本概念,掌握静力学的基本原理。
2. 学会运用静力学方法分析建筑结构中的力学问题。
3. 能够熟练运用公式、图表和计算软件进行力学计算。
4.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工程中的力学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提高课堂互动。
4. 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教学内容1. 静力学基本概念:力、作用点、力的分解与合成、力的矩。
2. 平面力系:力的平衡条件、力矩平衡条件、平面力系的合成与分解。
3. 空间力系:空间力系的平衡条件、力矩和平移法则、空间力系的合成与分解。
4. 摩擦:静摩擦、动摩擦、摩擦力的计算。
5. 轴向拉伸和压缩:轴向拉伸(压缩)杆的应力、应变、强度计算。
五、教学安排1. 课时:32课时。
2.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
3. 作业布置:每课后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4. 课程考核:期末考试,包括笔试和实际操作。
5. 教材:建议使用《建筑力学》(静力学部分),并结合相关教材和参考书。
六、教学策略1. 实践教学:通过实验室演示和模型实验,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力学原理。
2. 软件教学:利用计算机软件(如SAP2000、ANSYS等)进行力学分析,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相关论文和书籍,拓宽知识面。
4. 学术交流: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分享最新研究成果。
高中物理静力学静力学(一)一、一周内容概述这周的主要内容是复习静力学,包括三种基本力和受力分析。
我们把重点掌握三种基本力的概念,大小,方向以及存在的条件,熟练掌握对物体的受力分析的方法,这是我们高中力学里面的基础。
二、重难点知识讲解(一)力1、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同时存在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力学中的研究对象是受力物体。
2、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使物体产物加速度)。
(1)即使很小的力作用在物体上,也会使物体发生形变,只不过有时形变很小,不能直接观察到(这一点对于理解弹力很有帮助)。
(2)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改变指速度的大小、方向之一或同时发生变化。
3、矢量性: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1)大小:弹簧秤称量,单位是牛顿(N)。
(2)方向:力作用的方向。
(3)力的图示法表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注意:物理量有两类,矢量和标量。
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两类物理量的最主要的区别是它们的运算法则,标量的运算法则是代数加减法,而矢量的运算法则是平行四边形定则。
力的矢量性是力概念的一大难点。
4、分类(1)按性质分,可分为万有引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核力等。
(2)按效果分,可分为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等。
(3)按作用方式分,可分为场力和接触力。
万有引力(重力)、电磁力均属于场力,弹力、摩擦力均属于接触力。
(4)按研究对象分,可分为外力和内力。
5、关于力的基本特性在研究与力相关的物理现象时,应该把握住力概念的如下基本特性。
(1)物质性:由于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所以力概念是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的,任意一个力必然与两个物体密切相关,一个是其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其受力物体。
把握住力的物质性特征,就可以通过对形象的物体的研究而达到了解抽象的力的概念之目的。
(2)矢量性:作为量化力的概念的物理量,力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在相关的运算中所遵从的是平行四边形定则,也就是说,力是矢量。
静力学教案解析一、引言静力学是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平衡的原理和方法。
它是工程中设计和分析结构的基础,也是物理学、力学等科学领域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对静力学教案进行解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静力学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静力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静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解并应用牛顿第一、第二定律,以及它们在静力学中的具体表达形式;2. 掌握求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理解力的平衡条件和力矩的概念与计算方法;3. 理解物体平衡条件的物理意义,能够应用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4. 掌握简支梁的受力分析方法,能够计算梁的支反力和跨中最大弯矩;5. 熟悉一些常见结构的受力特点和解析方法,如吊杆、倾斜面等。
三、教学内容1. 牛顿第一定律在静力学中的应用在静力学中,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保持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是合外力为零。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例子或实验来说明这个定律在静力学中的应用。
2. 牛顿第二定律在静力学中的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受力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在静力学中,物体的加速度为零。
因此,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在静力学中可以将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平衡条件等问题进行分析和求解。
3. 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是静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通过将力分解成两个或多个分力,可以更好地分析和计算力的作用效果。
4. 力的平衡条件和力矩在静力学中,平衡条件是物体保持静止的重要条件之一。
通过对物体受力情况的分析,可以建立平衡条件的方程,并求解未知力或其他物理量。
同时,力矩也是静力学中重要的物理量,通过力矩的计算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物体的平衡问题。
5. 简支梁的受力分析简支梁是一种常见的结构,研究其受力情况对于工程设计和结构分析至关重要。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实际案例或问题,教授学生如何进行简支梁的受力分析,包括支反力的计算、跨中最大弯矩的求解等。
《工程力学》〔静力学〕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工程监理专业参考学时:30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2学时>本章主要介绍理论力学〔静力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并指出工程监理专业学生学习理论力学〔静力学〕的目的及其重要性.静力学研究物体机械运动的特殊情况,即物体的平衡问题.研究物体的平衡就是研究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平衡应满足的条件,以及如何应用这些条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所以,静力学主要解决以下两个基本问题:〔1〕力系的简化;〔2〕力系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静力学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和画受力图的方法是学习后续许多课程的基础,在工程技术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第二章静力学基本概念和静力学公理〔4学时〕一、基本要求1、掌握静力学基本概念,力的概念、刚体的概念、平衡的概念.2、理解并掌握静力学公理的内容.3、掌握约束和约束反力的概念.4、熟练掌握受力分析和画受力分析图的方法.二、重点、难点1、力、刚体、平衡、约束的概念.2、理解五个公理两个推论.3、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受力图.第三章平面力系〔14学时〕一、基本要求1、掌握平面汇交力系的几何法和解析法合成的方法.2、掌握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几何条件,应用力系的力多边形封闭和静力平衡方程解平面汇交力系的平衡问题.3、掌握力矩的概念,合力矩定理,掌握力偶和力偶矩的概念和性质.掌握平面力偶系的合成方法和平衡条件,应用平衡方程解决平面力偶系的平衡问题.4、熟悉力的平移定理及适用X围.5、掌握平面任意力系向作用面内任一点简化的方法,分析简化结果.6、掌握固定端约束的特性和约束反力的表示方法.7、掌握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掌握应用平衡条件解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问题;熟悉平衡方程的三种形式.8、掌握静定的物体系统平衡问题的分析方法.9、熟悉平面平衡力系的平衡问题.二、重点、难点1、掌握力的分解与力的投影.2、掌握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3、掌握平面汇交力系的平衡.4、熟练掌握用解析法求解平面汇交力系的平衡问题.5、掌握力矩和力偶矩的概念.6、力矩的计算.7、力偶的性质.8、平面力偶系平衡方程的应用.9、主矢和主矩概念的理解.10、主矢、主矩以及力系合成的最后结果计算.11、熟练掌握三种形式的平衡方程求解单个物体的平衡问题.12、熟练掌握求解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第四章空间力系〔4学时〕一、基本要求1、掌握力在空间直角坐标轴上投影的计算方法.2、了解在空间力系中,力对点之矩的矢量表示,力对点之矩与力对轴之矩的关系.3、掌握力对轴之矩的计算及符号表示.4、了解空间汇交力系的解析法合成、平衡条件,用平衡方程解空间汇交力系的平衡问题.5、了解空间一般力系平衡的解析条件,了解用平衡方程求解空间一般力系的平衡问题.二、重点、难点1、空间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计算.2、空间力对轴之矩的计算及符号表示.二、参考学时分配表:三、能力及技能培养内容:注:习题练习是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和技能培养的重要内容,习题要切合实际,力求简单.学生的平时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20%.《工程力学》〔材料力学〕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工程监理专业参考学时:35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一、基本要求1、明确材料力学的任务和研究对象.2、初步了解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基本概念.3、了解变形固体及其基本假设.4、初步了解杆件的基本变形形式.二、重点、难点1、材料力学的任务2、变形固体及其基本假设3、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第二章轴向拉伸和压缩一、基本要求1、建立内力的概念,能熟练地运用截面法求轴力,并画出轴力图.2、建立应力的概念,能灵活地运用强度条件解决强度计算的三类问题.3、建立变形和位移的概念,明确虎克定律的物理含义及其适用X围;并能正确计算拉压杆的变形和位移.4、低碳钢的应力应变曲线,明确塑性材料和脆性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其差别.5、了解超静定问题的基本概念,会分析超静定次数.二、重点、难点1、拉压杆的概念2、内力和应力的概念3、拉压杆的内力和应力4、材料的力学性质5、许用应力和强度计算6、拉压杆的变形计算7、超静定问题第三章剪切与扭转一、基本要求1、明确剪切和挤压的概念,能正确地确定剪切面积和挤压面积,掌握简单的连接件的强度计算.2、熟练地确定外力偶矩、扭矩和扭矩图.3、牢固地掌握实心和空心圆轴横截面上剪应力的分布规律和计算公式,并准确地计算最大剪应力.4、运用扭转角计算公式计算圆轴的相对扭转角.5、运用圆轴的强度条件,对圆轴进行强度计算.6、正确理解剪应力互等定理和剪切虎克定律的含义.二、重点、难点1、剪切的概念2、铆接件的破坏形式及相应的强度计算3、剪应力互等定理4、剪切虎克定律5、扭转变形及内力图6、圆轴扭转时的剪应力计算7、圆轴扭转时的相对扭转角的计算第四章梁的内力一、基本要求1、准确地计算梁的支座反力,并会校核.2、熟练地计算梁上任意指定截面的内力〔剪力和弯矩〕.会确定弯矩为极值的截面位置并计算弯矩极值.3、正确地列出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了解根据内力方程画内力图的方法.4、掌握M、Q与q之间的微分关系,并理解其几何意义.5、牢固地掌握荷载与剪力图、弯矩图之间应服从的规律;并熟练地运用这些规律画Q图、M图和校核Q图、M图.二、重点、难点1、平面弯曲的概念2、梁及其反力计算3、平面弯曲梁的内力4、内力方程和内力图5、弯矩M、剪力Q与荷载集度q之间的微分关系及其应用第五章截面的几何性质一、基本要求1、掌握静矩、惯性矩、极惯性矩、惯性积、主轴和形心主轴的定义及特征2、会确定截面的形心位置,尤其能熟练地确定具有对称轴的截面的形心位置3、牢记矩形截面、圆形截面的极惯性矩计算公式.二、重点、难点1、静矩、形心及其关系2、惯性矩、惯性积、极惯性矩3、惯性矩的平行移轴公式4、形心主轴和形心主惯性矩第六章梁的应力及强度计算一、基本要求1、掌握有关梁弯曲的基本概念2、正确理解和掌握梁弯曲时的正应力计算公式;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明确公式的适用X围和正应力沿截面高度的分布规律;能熟练地运用该公式计算梁任一横截面上任意点处的正应力以及最大正应力.3、掌握梁弯曲时的剪应力计算公式;明确剪应力沿截面高度的分布规律;能熟练地计算矩形截面梁和工字型、T型截面梁腹板上任一点处的剪应力以及最大剪应力.4、灵活运用梁的正应力强度条件,解决三类强度计算问题:强度校核、截面设计、确定许用荷载.5、掌握梁的剪应力强度条件,并会进行剪应力强度校核.二、重点、难点1、有关梁弯曲的基本概念2、纯弯曲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计算公式3、梁弯曲时的剪应力计算公式4、梁的强度计算5、弯曲中心的概念第七章弯曲变形一、基本要求1、掌握挠曲线、挠度、转角的概念及挠度、转角间的关系.2、熟练应用积分法、叠加法计算梁的位移,会对梁进行刚度校核.3、了解超静定梁的概念.二、重点、难点1、挠曲线概念2、平面弯曲时梁横截面的位移3、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4、积分法求位移5、叠加法求位移6、刚度校核7、求解简单超静定梁第八章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一、基本要求1、建立应力状态概念及其研究方法.2、掌握平面应力状态下,斜截面上的应力计算法;熟练掌握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的计算.3、明确空间应力状态下三个应力的排法,正确理解、应用广义虎克定律.4、了解强度理论的概念以及金属材料破坏的主要形式;理解四个强度理论的基本观点、强度条件;掌握用强度理论对杆件进行强度校核.二、重点、难点1、基本概念2、平面应力状态的分析3、空间应力状态下任一点的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4、广义虎克定律5、强度理论第九章压杆稳定一、基本要求1、掌握压杆稳定、失稳现象、临界力、临界应力、长度系数、柔度、稳定安全系数和折减系数的概念.2、掌握细长压杆临界力的计算公式.3、掌握欧拉公式的适用X围及临界应力的公式,熟练地计算细长压杆的临界应力和临界力.4、掌握压杆的稳定条件.会运用安全系数法和折减系数法对压杆进行稳定性计算.二、重点、难点1、压杆稳定性的概念.2、细长压杆的临界力公式〔欧拉公式〕.3、临界应力、柔度、欧拉公式的适用X围.4、经验公式、临界应力总图.5、压杆稳定的实用计算.6提高压杆稳定性的措施.二、参考学时分配表:三、能力及技能培养内容:注:习题练习是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和技能培养的重要内容,习题要切合实际,力求简单.学生的平时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20%.实训课为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增强感性认识,在授课中间穿插一些实验.《建筑力学》〔结构力学部分〕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工程监理专业参考学时:40学时一、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1-1 杆件结构力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内容:结构的概念,结构的分类,杆件结构力学的对象和任务.§1-2 杆件结构的计算简图.内容:计算简图,杆件结构的简化要点包括杆件的简化,支座的简化和分类及结点的简化.§1-3 平面杆件结构的分类.内容:梁、刚架、桁架、拱、组合结构.§1-4 荷载的分类.内容:分布荷载和集中荷载,恒载和活载、静力荷载和动力荷载. 第二章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2-1 几何组成分析的目的.内容:几何组成分析的目的,几何可变体系和几何不变体系.§2-2 平面体系自由度的概念.内容:刚片、自由度、约束的概念.§2-3 平面几何不变体系的简单组成规律.内容:两刚片的组成规那么,三刚片的组成规那么,二元体规那么,瞬变体系的概念.§2-4 几何组成分析举例.§2-5 静定结构和超静定结构.第三章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3-1 静定梁.内容:单跨静定梁,斜梁,多跨静定梁.§3-2 静定平面刚架.内容:静定平面刚架的类型,静定平面刚架的内力计算.§3-3 三铰拱.内容:概述,三绞拱的内力计算,拱的合理线概念.§3-4 静定平面桁架、组合结构内力计算方法.内容:桁架的有关概念,用结点法和截面法解算桁架结构内力.组合结构的概念和内力计算.§3-5 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和受力特点.内容:静定结构的基本特征,静定结构的受力分析,常用静定结构的受力特点.第四章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4-1 计算结构位移的目的.内容:位移的概念,计算位移的目的,位移计算的假定.§4-2 功广义力和广义位移.内容:功、实功和虚功、广义力和广义位移的概念.§4-3 计算结构位移得一般公式.内容:外力虚功和虚应变能,虚功原理,利用虚功原理计算结构的位移.§4-4 静定结构由于荷载引起的位移.内容:荷载作用下的位移计算公式,不同类型的结构位移计算公式,位移计算举例.§4-5 图乘法.内容:图乘法适用条件及图乘公式,图乘计算中的几个问题.§4-6 静定结构由于支座移动和温度变化下的位移计算.§4-7 线形变形体系的几个互等定理.内容:功的互等定理,位移互等定理,反力互等定理.第五章力法§5-1 超静定结构的概念和超静定次数的确定.§5-2 力法的基本概念.内容:基本结构和基本体系的概念.§5-3 超静定次数的确定.内容:超静定次数的概念.§5-4 力法的典型方程.内容:主系数、副系数、自由项的概念,力法的典型方程.§5-5 用力法计算超静定刚架.§5-6 对称性的利用.内容:结构的正对称和反对称,荷载的正对称和反对称.§5-7 用力法计算绞接排架§5-8 等截面单跨超静定梁的杆端内力.内容:固端弯矩和剪力、线抗弯刚度〔线刚度〕的概念,转角位移方程和旋转角的概念.第六章位移法§6-1 位移法的基本概念.§6-2 位移法基本未知量数目的确定.内容:位移法计算的基本未知量,位移法基本结构.§6-3 用位移法计算刚架的步骤和示例.内容:直接利用平衡条件建立位移法方程.§6-4 位移法的典型方程.内容:附加刚臂和附加链杆的概念,位移法的典型方程.§6-5 用剪力分配法计算等高饺结排架.内容:柱顶作用水平集中力时的单阶柱绞接排架,一般荷载作用时的单阶柱绞接排架.第七章渐近法与近似法§7-1 概述§7-2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概念.内容:力矩分配法的解题思路,转动刚度、分配系数、传递系数的概念.§7-3 用力矩分配法计算连续梁及无结点线位移的刚架.§7-4 无剪力分配法.内容:无剪力分配法的应用条件,固端弯矩,转动刚度和传递系数.无剪力分配法的解题方法.§7-5 用近似法计算多跨多层刚架.内容: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近似计算—分层法,水平荷载作用下的近似计算法—反弯点法.§7-6 超静定结构的受力分析和变形特点.第八章影响线和内力包络图§8-1 影响线的概念.§8-2 用静力法作简支梁的影响线.内容:支座反力影响线、弯距影响线、剪力影响线.§8-3 利用影响线求量值.§8-4 最不利荷载位置.§8-5 简支梁的内力包络图. 内容:包络图的概念,弯距包络图和剪力包络图.§8-6 连续梁的内力包络图.二、能力及技能培养的内容1、习题及习题课注:习题是学生能力及技能培养的重要内容,习题课中讲解例题要力求简单、切合实际,要分析学生作业中碰到的难点问题和容易出错的内容,并可在课堂上布置一部分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对于指定完成的习题,学生必须按时独立完成,对学生要求做到计算方法正确,字、图整洁规整,结果无误,平时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20%〔优:20~18,良:17~16,中:15~14,及格:13~12〕,平时成绩不及格者不得参加期末考试.习题讨论课形式可以采用教师讲授和集体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要列出讨论课的提纲,并且课后应对讨论课的内容进行总结.2、实训课为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增加感性认识,可以用现有的计算机软件如结构力学求解器、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系列软件来校核手算结果,做到手算和机算相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可根据学生完成的质量评定成绩,计入平时成绩.三、学时分配表。
《工程力学》-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部分实验教学大纲一、目的与任务1.使学员巩固所学理论,培养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员掌握测定理论力学性能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3.培养学员的动手能力和严谨科学作风二、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一)实验单元一:理论力学创新应用与转动惯量测定(2学时)实验1.1 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创新应用实验1.实验目的与任务①通过大量工业产品和科技成果向学生展示《理论力学》的工程意义和工程应用,开阔学生的眼界。
②通过学生对大量工业产品和科技成果的观察分析,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理论力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巩固力学分析方法的掌握。
③培训、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锻炼他们建立力学模型的能力。
2.实验原理实验以在课堂所学的理论力学知识为基础,结合实验室所提供的40种左右生活中的理论力学模型,任选一样完成一篇小论文。
3.实验内容及要求实验室的静力学模型有:曲柄滚轮挤水拖把的受力分析、挖掘机部件的受力分析与求解各油缸的推力或拉力、静、动滑动摩擦引述的测定等。
运动学模型有:旋转式、往复式剃须刀的比较,曲柄框架机构与外壳振动控制的技术、推土机的机构运动与分析、不可见轴转速的测定方法等。
动力学模型有:拳击机拳击力的标定方法—动力学普遍定理的综合应用与恢复系数、振动电机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质点系动量定理的演示等。
4.实验结果及要求①积极动脑、动手、观察、讨论。
②每人至少完成1篇小论文。
论文要求WORD文档,AUTOCAD绘图,字数至少1000个汉字,A4纸打印。
期末考试之前交。
③爱护实验室内所有仪器、设备、模型和实物。
实验1.2 转动惯量的测定1.实验目的与任务1) 利用三线扭摆法测定水平圆盘相对圆盘中心的垂直轴的转动惯量。
2) 利用三线扭摆法测定规则几何体的转动惯量。
2.实验原理三线扭摆测定物体转动惯量所依据的理论公式:1)圆盘相对三线扭摆过圆盘中心点的垂直轴的转动惯量0JlT mgr J 22204π= 其中::圆盘的扭摆周期。
机械工程基础静力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静力学的基本概念,掌握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条件。
2. 学会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求解物体在多个力作用下的平衡问题。
3. 熟悉常见力学原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静力学基本概念2. 力的合成与分解3. 平衡条件的应用4. 工程实例分析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静力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利用示教模型或动画,展示力的合成与分解过程。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工程实际中的平衡问题。
4. 课堂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教案、PPT2. 示教模型或动画素材3. 习题及答案五、教学过程:1. 引入:讲解静力学在工程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静力学基本概念,如力、平衡、合力等。
3. 演示力的合成与分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原理。
4. 分析工程实例,运用平衡条件解决问题。
5. 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堂互动,解答学生疑问。
8. 课后辅导,针对学生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讲解。
9. 定期检查作业,了解学生学习进度。
10. 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静力学基本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以及平衡条件应用的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 课堂练习:设置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在课堂上运用所学的静力学知识进行分析,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期中期末考试:设计有关静力学的试题,以全面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馈: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和练习,分析其解答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2. 课堂提问:在授课过程中,适时向学生提问,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
3. 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对课程的看法,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章静力学【竞赛知识要点】重心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物体平衡的种类力矩刚体的平衡流体静力学(静止流体中的压强)【内容讲解】一.物体的重心1.常见物体的重心:质量均匀分布的三角板的重心在其三条中线的交点;质量均匀分布的半径R的半球体的重心在其对称轴上距球心3R/8处;质量均匀分布的高为h的圆锥体的重心在其对称轴上距顶点为3h/4处。
2.重心:在xyz 三维坐标系中,将质量为m的物体划分为质点m1、m2、m3……m n.设重心坐标为(x0,y0,z0),各质点坐标为(x1,y1,z1),(x2,y2,z2)……(x n,y n,z n).那么:mx0=∑m i x i my0=∑m i y i mz0=∑m i z i【例题】1、(1)有一质量均匀分布、厚度均匀的直角三角板ABC,∠A=30°∠B=90°,该三角板水平放置,被A、B、C三点下方的三个支点支撑着,三角板静止时,A、B、C三点受的支持力各是N A、N B、N C,则三力的大小关系是.(2)半径为R的均匀球体,球心为O点,今在此球内挖去一半径为0.5R的小球,且小球恰与大球面内切,则挖去小球后的剩余部分的重心距O点距离为.2、如图所示,质量分布均匀、厚度均匀的梯形板ABCD,CD=2AB,求该梯形的重心位置。
3、在质量分布均匀、厚度均匀的等腰直角三角形ABC(角C为直角)上,切去一等腰三角形APB,如图所示。
如果剩余部分的重心恰在P点,试证明:△APB的腰长与底边长的比为5:4.4、(1)质量分别为m,2m,3m……nm的一系列小球(可视为质点),用长均为L的细绳相连,并用长也是L的细绳悬于天花板上,如图所示。
求总重心的位置5、如图所示,质量均匀分布的三根细杆围成三角形ABC,试用作图法作出其重心的位置。
6、如图所示,半径为R圆心角为θ的一段质量均匀分布的圆弧,求其重心位置。
7、论证质量均匀分布的三角形板的重心在三条中线的交点上8、求半径为R的厚薄均匀的半圆形薄板的重心9、均匀半球体的重心问题10、均匀圆锥体的重心11、如图所示,有一固定的半径为R 的光滑半球体,将一长度恰好等于R 21、质量为m 的均匀链条搭在球体上,其一端恰在球体的顶点上,并用水平拉力拉住链条使之静止,求拉力的大小。
建筑力学(静力学)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1.1 课程名称:建筑力学(静力学)1.2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1.3 学时与学分:共计64学时,4学分1.4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建筑学等相关建筑类专业1.5 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静力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静力学基本概念2.1.1 力的概念2.1.2 作用点和反作用点2.1.3 力的分解与合成2.1.4 力的矩与力臂2.2 静力学基本原理2.2.1 二力平衡条件2.2.2 力的合成与分解2.2.3 力矩平衡条件2.2.4 平面汇交力系和平行力系的平衡条件2.3 静力学基本方法2.3.1 受力分析2.3.2 截面力矩计算2.3.3 固定端弯矩和剪力计算2.3.4 支座反力和支座反力矩计算三、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静力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3.1.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案例,培养学生运用静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1.3 实验法:进行力学实验,巩固理论知识。
3.2 教学手段3.2.1 投影仪:展示PPT课件,辅助讲解。
3.2.2 模型教具:直观展示力学模型,帮助学生理解。
3.2.3 计算机软件:利用力学分析软件进行受力分析,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评价4.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占比30%。
4.2 期中考试:闭卷考试,占比40%。
4.3 期末考试:闭卷考试,占比30%。
五、教学计划5.1 授课时间:共计16周,每周4学时。
5.2 授课安排:具体授课内容安排如下:第1-4周:静力学基本概念第5-8周:静力学基本原理第9-12周:静力学基本方法第13-16周:案例分析与实验实践六、教学资源6.1 教材:《建筑力学》(静力学部分),作者:X,出版社:X。
6.2 辅助教材:《建筑力学学习指导》,作者:X,出版社:X。
6.3 网络资源:相关在线课程、学术文章、论坛讨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