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审美客体
- 格式:ppt
- 大小:2.91 MB
- 文档页数:32
审美客体的存在审美主体固然具有特殊性、平等性和心智健全性这些特征,但是否就可以说凡是具有这三大特征的主体就是审美主体呢?答案是否定的。
以上三个特征知识构成审美主体的必要条件,但还不是充分条件。
要想由具备三个特征的一般主体转换为审美主体,还必须有赖于另外的三个条件:一是审美客体的存在。
我们谈审美主体的时候要永远记住,它是时刻与审美客体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审美客体谈审美主体,谈审美体验都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都是不可信的,也就是说说某人在审美也就同时意味着某人或者在读小说《色戒》,或者是看电影《色戒》,或者是在泰山极顶,或者是在林海雪原,即审美主体总是与审美客体同在的,具有密不可分的影子效应和现场感。
审美客体的消失,审美主体也将不复存在,也就变成了一般主体。
二是审美心胸的存在。
光审美客体的存在还不够,比如说泰山、黄山、九华山上来往穿梭于山上山下的挑夫,既具备审美客体的三大特征,也天天在审美客体现场,可你能说他天天在审美吗?显然这样说是很牵强的。
原因就在于,这些挑夫们并没有一种审美的心胸。
什么是审美心胸?无非就是一种自由意志作用下的精神或者心灵状态。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的意志都是不自由的,总是为自身的衣食住行问题而奔波和操劳,也就是说我们的意志总是被随时都威胁着我们的生命安全的各种现实因素所困扰和羁绊,我们读书上学并非是出于我们的自愿,更多是屈从于社会的压力。
我们学习好并非是我们真的喜欢学习,更主要是同伴的竞争、老师的管理和家长的压力。
如果有可能,我们宁愿放弃工作,特别是那些辛苦劳累的工作,甚至如果有可能,我们会选择一辈子不工作,而过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然而,现实中恐怕没有几个人能够实现。
上完了大学,我们还会选择考硕士,读完了硕士,还有博士,读完了博士,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我们总该满足了吧,可是很少有人会停止奋斗,于是当了教授就想着当博导,到了博导就会想着院士。
而另一些人则是从最底层的公务员做起,然后、科长、处长、局长、司长、部长、总理、国家主席。
043[摘 要] 由于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当代社会中的审美焦虑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而在美学领域中,审美主体判断时表意的偏离与审美客体遭受的客观价值的消解共同形成了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的虚无矛盾。
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出现的虚无悖论进一步加深了审美焦虑。
从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的关系切入,指出审美客体的客观性和审美主体的主观性,借助虚无悖论的理论框架,分析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的矛盾关系,进而揭示虚无悖论和审美焦虑之间的关系。
最终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审美判断的过程,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审美焦虑的现象。
[关 键 词] 审美焦虑;审美主体;审美客体;虚无悖论审美焦虑:美学领域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虚无悖论陈思行过去,人们通常认为审美主体的评价反映了审美客体的内在品质。
然而,随着文化发展的现代化和多元化趋势的加强,使人们发现艺术和美学领域的审美评价是非常主观和有限的。
审美主体在欣赏艺术时不仅是在评价艺术品本身的价值,更多是在评价自身的审美水平和品位,这样就会产生一种焦虑:审美主体无法确定自己的评价是否正确,也无法确定别人的评价是否正确。
审美焦虑也表现为对于审美品位的困扰和不自信,这种困扰和焦虑往往导致人们无法真正欣赏和享受艺术,从而使艺术无法被完整地理解和传达。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新反思审美主体评价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特别是关于言语描述与审美客体真正审美价值之间的关系。
审美主体凭借自身的审美价值观去评价艺术品,在评价的同时产生对审美客体的认识,但是这种认识又会集中于审美主体自身的感受,从而导致审美客体在美学价值上存在虚无。
审美主体作为审美客体的价值赋予者,其审美过程的主观性反而剥夺了审美客体一定的价值,然而不经受审视同样会导致审美客体无法拥有主观价值。
审美主体既希望对审美客体进行客观的评价,又无法避免主观性的介入,二者产生的矛盾关系正是审美中的虚无悖论(Paradox of the criterion)。
第五章审美客体审美客体特指审美活动中的客体,是在审美活动中历史地形成并与审美主体构成对象性关系的另一方。
第一节审美客体及其主要特征审美客体是与审美主体同时在审美活动中历史地形成的,它不能离开审美主体而独立存在,因此要把它作为与审美活动、审美主体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来探讨它的客观规定性与主要特征。
一.审美客体的本质规定性1、作为在人类的审美活动中历史地形成的审美客体,首先同任何客体一样,是人的一种对象性存在。
客体之成为客体,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历史产物,是“属人的存在”、“为人”的存在,即马克思所说的“人化的自然界”或“人类学的自然界”。
审美客体是相对于审美主体而言的客体,只有先成为人的客体的对象,才有可能进一步在人类产生审美需要后成为人的审美客体。
审美客体的范围是开放的,是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展开不断扩大和丰富的。
审美客体作为人的一种对象性存在,是相对于整个人类的实践活动来说的,而不是相对于个体来说的。
审美客体相对于作为个体存在的审美主体而言,还只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审美客体成为个体的现实的审美对象,要有一个转换的过程。
这种转换过程是与作为个体的审美主体的审美追求、审美标准与审美能力相关联的。
马克思:“从主体方面来看: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也就是说,它只能像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自为地存在着那样对我存在,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说来才有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第125~12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9。
)杜夫海纳说:“是否说博物馆的最后一位参观者走出之后大门一关,画就不再存在了呢?不是。
它的存在并没有被感知。
这对任何对象都是如此。
我们只能说:那时它再也不作为审美对象而存在,只作为东西而存在。
如果人们愿意的话,也可以说它作为作品、就是说仅仅作为可能的审美对象而存在。
名词解释:审美客体一、审美客体——本体与审美关系1.人类在审美活动中,除了需要知觉的感性对象外,还必须有自己的认识主体。
审美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是不可分割的,它们是同一审美对象在不同情境中的两个方面。
从这个意义上讲,审美对象是两种形态的统一。
所以,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都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而是包含在作品中的具体形态。
审美主体不等于审美创造者;审美客体也不等于欣赏者。
艺术之为艺术,在于它不但通过艺术家的表现活动传达给我们某种外在世界,同时也通过艺术家的心灵告诉我们一些更深刻的东西。
就像画一条流水,不仅仅表现山石林泉等自然景物,而且还表现出自然风景内在生命的生长。
因此,读者只有联系作品去深入探索作品所蕴涵的丰富意蕴,才能获得审美的享受。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真正的艺术家总是最富有灵性和个性色彩的。
2.审美主体即欣赏者或观众,他的主体性在于:一是他应该是审美文本中各种形象的主动积极的创造者;二是他应该是在某种特定心理状态下,能够进入审美文本的创造过程,并且以自身的审美趣味去对待它。
可见,欣赏者和审美对象在精神上是融为一体的,审美活动是他们共同参与的一种对象化的过程。
正是这种由审美活动参与主体和对象的完全交融构成了审美活动的整体特征。
3.审美对象的属性是多样化的,是复杂的。
这里既包括历史的社会的各个层面的复杂内容,又包括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和个人情感特征,甚至也包括同一作品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的诸多因素。
正是因为如此,作品的审美意义才是无限丰富的。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作品才具有审美意义呢?审美意义实际上就是作品对人类产生了哪些价值或者说哪些效用,是指作品满足了欣赏者的哪些基本需要,具有多少意蕴,给人留下了什么启迪或者印象。
从根本上来说,这些不同的回答都是围绕着同一个问题:审美价值。
二、审美客体——主体与艺术作品在审美关系中,客体、主体和审美客体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在主体与客体的交互影响下,使作品产生了巨大的审美价值。
论审美文化的客kè体tǐ形xíng 态tài人是创造文化和生活在文化中的动物。
人的文化世界是灿烂辉煌的。
人类的审美活动无疑属于一种丰厚悠绵的文化创造或创造文化的活动。
与其说人类的审美活动创造了美,毋宁说它创造了关于美的文化。
因此,文化中的审美或审美文化便构成了当代美学中新的研究课题。
Là nh ững sáng t ạo c ủa n ền văn hóa và đời s ống văn hóa ở động v ật. Văn hóa thế gi ới nhân dân là tuy ệt. Không nghi ng ờ r ằng ho ạt động c ủa con người là m ột hình th ức bông Yau th ẩm m ỹ văn hóa phong phú của sáng t ạo hay t ạo ra cácn ền văn hóa. Thay vì tạo ra m ột ho ạt động c ủa con người th ẩm m ỹ Hoa K ỳ, thay vì nó đã tạo ra trên n ền văn hóa Mỹ. Do đó, các nền văn hóa hoặc th ẩm m ỹ th ẩm m ỹ và văn hóa của th ẩm m ỹ đương đại, hình th ức nghiên c ứu m ới.关于审美文化,学人多有论及:或者偏重于历史学的考察;或者偏重于社会学的考察;或者偏重于语义学的考察;或者偏重于教育学的考察;然而,唯独少有从一般哲学理论或审美理论角度作出清晰而明瞭的描述。
1、审美活动(主体,客体,关系)在马克思看来,所谓美(对象)的问题,根本上是人(主体)的问题。
只有当人的审美本质力量生成以后,美才向人生成,亦即美才对人具有了真实的意义,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美作为对象并不存在于审美活动之外,它就具体地生成并存在于审美活动之中. 主体:1审美主体不可能离开审美对象而孤立存在;2主体的审美感觉与审美能力是在与对象的人化关系中,在“人化的自然界”即人化的对象世界中产生起来,并得到确证的;3人的“主观感觉”包括审美感觉与这种感觉的人性,是长期实践活动的历史产物,是在全部人类不断发展的时间中不断发展与丰富的。
对象的性质与主体本质力量之间的相互适应与相互统一的互动关系,即对象化的审美活动造就了现实的审美活动主体与客体,规定了主客关系的审美特征。
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是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审美活动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相互激荡的矛盾运动过程。
客体:审美对象就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所涉及的一个客体。
关系:审美活动是很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所以可能并具有现实性的根本条件。
我们只有在审美活动的存在结构中,才能真正把握住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以及它们之间所形成的审美关系的真是特性。
2、审美的发生游戏说:康德《判断力批判》席勒游戏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
生物本能说:达尔文巫术说:泰勒《原始文化》弗雷泽《金枝》。
劳动说:卡·毕歇尔普列汉诺夫悲剧:亚里士多德: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黑格尔:冲突论a客观条件产生的冲突b心灵的冲突尼采:直觉主义日神酒神推崇以酒精神为根基的悲剧文化并以此来反对理性主义文化马克思恩格斯:辩论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人物内心矛盾是导致悲剧的根源性格悲剧理论喜剧:柏拉图《斐利布斯篇》喜剧与悲剧一样,都引起快感和痛感的混合。
滑稽可笑大体是一种缺陷,缘起于大多数人在心灵品质方面所犯的认识错误亚里士多德:戏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模仿康德《判断力与批判》心理效应黑格尔:矛盾冲突过程结果来自于人物自身性格与行动,目的与动作的内在矛盾悲剧是内容大于形式,压倒形式。
1、审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分层:静观关系、对话关系、存在关系。
2、西方关于美学研究对象主要偶四种:美,艺术,人的审美心灵、感受、意识、,扩大到世界现象的全体。
3、中国当代的美学研究也由于四方大致相近的四种意见:主张以美为对象,认为美是美的科学。
美得研究对象是艺术。
主张走十九世纪以来实验学心理学和心理学美学路向,以人的审美心理、审美感受、审美经验为对象。
主张美学的对象怎位在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一身没关系为中心,从客体方而研究,从主体方而研究美感,从主客体同一点上研究艺术以及审美教冇。
4、为什么长期以来没学研究对象没能?原因四个:审美现象的不同反思认识影响美学统一的确立。
2、对审美现象不同的理解视角影响美学统一对象的确立。
3、审美现象的不同构成层次影响美学统一对象的确立。
4、美学自身的历史性影响美学对象的确立。
魏晋人的审美自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审美及艺术与社会伦理有分离而独立的倾向,2、审美与艺术对人的作用也不仅仅停留在教化、抒发状态,是将人生境界提升到对行而上哲思体悟的超越上。
5、我们不同意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模式,而主张按照人一世界一体的存在论模式来解释审美关系原因如下:1、审美关系不是认识关系, 而是体验关系。
2、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客体,而不是审美主客体在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
3、审美关系本身是在人生的意义关系中,在人的具体生存实践的时机性境遇中当下生成的。
4、审美关系具有多层次性和流变性。
5、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
6、审美活动与审美关系属于统一层次的概念,二者如呼吸,密切相关,如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
审美关系含于内,审美活动显于外。
审美关系的外在展开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的内在构成是审美关系。
审美关系是通过审美活动而建构起来的,而审美活动则只有通过审美关系才得到体现。
7、美感与审美经验,但它又不同于感官欲望。
审美经验与理性认识以及其他一些感性经验本身相比,有三个特点:1、在审美经验中, 感性本身即具有意味的形式。
审美客体的名词解释审美客体,作为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所关注、研究和欣赏的各种艺术作品、自然景观以及各种物品或事物。
它是审美主体与外在事物之间的桥梁,通过审美过程中的感知、思考和情感体验,使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产生一种特殊的互动与交流,从而达到审美的愉悦和文化鉴赏的目的。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审美客体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
最早的审美客体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的洞穴壁画,人们通过欣赏这些绘画作品,体验到了创作者所表达的深厚情感和艺术造诣。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演变,审美客体的范围不断扩大,涵盖了绘画、音乐、舞蹈、雕塑、建筑等各个艺术门类。
在艺术领域,审美客体是艺术家表达情感、思想和观念的具体形式。
绘画作品通过色彩运用、绘画技法以及主题的选择等元素,传递出艺术家对于世界的理解和感悟。
音乐作品通过旋律、节奏和和声的结构,引发听众的情绪共鸣和反思。
舞蹈作品通过身体的动态和舞者的表演,展现出人体的美感和动感。
雕塑作品通过立体空间的塑造,创造出具有独特气息的艺术形象。
建筑作品则通过空间布局、材料运用和建筑风格,为人们创造出宜居、美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除了艺术领域,自然景观也是常见的审美客体。
从壮丽的大自然风光到细腻的花草树木,自然界提供了无尽的美丽景观供人们欣赏和体验。
人们在欣赏自然景观时,往往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与生命的美妙。
无论是高山流水的奇观,还是微观的昆虫花朵,都能够激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此外,审美客体还可以是各种物品或事物,世俗的或日常的。
一件设计精美的家具、一辆流线型的汽车、一件精致的珠宝或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都可以成为人们审美的对象。
这些物品或事物通过其独特的外观、材料和工艺,给人们带来美学上的享受和愉悦。
总的来说,审美客体是通过感知和思考与审美主体产生联系的各种事物。
它是创作者表达与传播情感、思想和价值观的媒介,也是观赏者从中获得审美享受和情感体验的来源。
无论是艺术作品、自然景观还是各种物品,审美客体都在不断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名词解释:审美客体所谓审美客体,是指在艺术活动中呈现出来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各种对象。
其具体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两大类。
1、社会性具有审美属性的事物和现象称为审美客体,这些客观存在和事物往往集中反映了一定时代和一定地域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面貌,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因而就是审美客体。
例如,苏州园林、北京故宫等建筑,都是经过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设计师进行设计的,这些建筑以一定的形式表达了当时特定的社会思想意识、道德情操、审美理想以及时代气息。
所以,它们既是审美客体,又是特定历史时期的重要的历史见证。
2、自然性具有审美属性的事物和现象,在广义上也可称之为“美的事物和现象”,但在我们平常的理解里,主要是指自然界中的事物和现象。
自然中的事物和现象是具有审美属性的事物和现象中最基本、最直接的组成部分,对于自然,我们可以称之为自然美。
自然界中的事物和现象千姿百态、纷繁复杂,其中既有雄伟、秀丽、优雅、庄严的,又有雄浑、博大、壮阔、幽深的,它们散发着多样的美感,洋溢着勃勃生机,令人产生无尽的遐想。
我国古代文论中曾有“风景即文章”的说法,主张从风景着手进行文学创作。
《庄子》中曾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观点。
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也讲究写景,要求以情带景,以景显情。
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等,大都是这样。
这些都是很好的例证。
我国古典美学思想中有“以自然为美”的命题,这种“自然为美”的命题所蕴含的美学思想,实际上是中国古代自然美理论。
我国古典美学思想认为自然是美的,是完整的美,是“自然之美”,其美感渗透在自然事物的形态、色彩、声音、气味等自然属性之中,是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美。
我国古代文论中曾有“风景即文章”的说法,主张从风景着手进行文学创作。
《庄子》中曾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观点。
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也讲究写景,要求以情带景,以景显情。
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等,大都是这样。
从一般客体到审美客体这里,我们也是从同样的意义上来讨论审美客体的,审美客体是与审美主体相对的具体生动形象的个别存在物,而不是任何抽象、普遍意义上的客体。
审美客体有三个基本属性:第一,凡审美客体都具有特殊性,不存在一类具有普遍属性的审美客体。
审美客体的特殊性首先是指任何一个审美客体独有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属性,这种价值和属性决不仅仅是客体的形式要素,还同样包括其内容构成要素,实际上任何一个审美客体都是一个系统有机的存在,是不可分的状态。
这可以从审美主体的特殊性引申出来。
因为任何一个审美主体在另一个审美主体的视野中则是一个不折不扣地审美客体,既然审美主体具有特殊性,那么由此转化而来的审美客体当然也就具有特殊性了。
问题的难点是在审美客体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非生命状态的存在即非人性质的存在,这部分存在显然是无所谓充当审美主体的,至少从目前来看,这些没有生命的存在不大可能具有像人类一样的生命意志和思维活动(尽管叔本华认为宇宙中的一切存在都具有意志)。
对于这部分存在如何看待呢?显然,它们无疑有资格充当审美客体,日月星辰,江河湖海,一草一木,甚至一砖一瓦,在一定的审美情境下都可以充当审美客体。
但在这部分审美客体中还有一些从现象上看是非自然形态的,即它们是人类社会的生产创造物,譬如说同一部小说的无数个同样印刷线上的文本,从外形和内容上看几乎是没有区别的,起码人类的肉眼是难以区别出细微的差别的;再如毕加索的一幅作品,现在可以通过先进的工艺大量复制出来,对于这些复制品之间的细微差别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还有更多的现代化生产线上下来的各种各样的日用品和其他用品,毫无疑问都具有雷同性。
对于这些人工创造物,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呢?在我们看来,这些人工创造物的复制品和其原创作品从本质上只能算作同一审美客体,即我们所谓的审美客体的特殊性并不意味着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客体都具有特殊性,只有称得上审美客体的才具有特殊性,才有实际的审美价值。
音乐审美趣味的客体信息作者:闫兵来源:《文学教育》 2011年第19期内容摘要:音乐审美趣味的生成机制虽然主要是音乐审美主体功能的表现,但作为功能与信息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实际上是由音乐审美主客体并及时空环境三方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种立体的、动态的、有序的、多层次综合性的结构机制。
它是在无数次音乐感知和审美体验中逐渐积淀并形成的,并且,这种定向一旦形成,无论对音乐体裁和音乐风格的选择,还是对音乐表演形式和音乐元素的偏爱,以及在音乐审美方式上,都会形成一种审美心理定势,一个相对稳定的趣味观。
关键词:音乐审美趣味客体信息“审美客体,指人类审美行为所及的客体。
具体的说,是指具有审美价值属性、与主体结成一定审美关系的对象性存在。
”音乐审美趣味的形成离不开主体功能和客体信息双向运动,相互作用的过程。
“一般来说,音乐审美力强,音乐审美信息量大,相互作用产生的机制功能也就相应地大,音乐审美的效果就好。
”在音乐审美活动中,音乐审美主体与音乐审美客体对象之间的机制效应在音乐审美信息交流活动的过程中表现为相对相应的双向运动,能够发挥音乐审美主体的功能性作用至关重要,而作为其把握的对象——音乐客体信息的丰富内涵则是产生音乐审美趣味的信息源——音乐美。
音乐审美趣味客体是人的一种对象性存在,它不能离开主体——人而独立存在。
与审美客体相比,音乐审美趣味的客体信息更具有一种明显的倾向性。
这种倾向性并非否定音乐的“非倾向性”特征,而是这样的对象,对于人来说必然具有某种肯定的价值,从而产生审美期待,形成审美趣味。
作为对象性存在的音乐审美客体,它的审美趣味属性主要体现在音乐音响的基本组织元素和音乐音响的基本组织结构中。
一、音乐音响趣味的元素信息“音乐是人类为满足听觉感性需要与表现内心感受需要而创造的丰富而有序的声音组合体。
”音乐的美是“丰富有序的声音组合”,美的体现在于“人的听觉审美理想的感性显现”。
在音乐中,构成音乐美及其表现特征的音乐音响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感觉形成的原动力。
教学篇•方法展示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鉴于语文这一学科的特殊性,承担着学生美育、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任,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必须重视高中语文的美育教学,并结合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不断提升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审美主客体分析就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主客体来说,审美主体主要是指学生、教师,主要是认识、欣赏和评判审美客体、创造美的人群。
其中,学生是最为重要的审美主体,在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应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具备一定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并在学习中逐渐形成一种高尚的审美观;另外,教师也是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审美主体,主要是教师针对审美客体,引导学生这一审美主体,促使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感知、鉴赏和创造等,并借助有效的审美教育,引导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定的审美观。
就审美客体来说,主要是指教材和教学方法等,是指审美主体认识、欣赏、体验、评改和改造审美性质的客观事物。
一方面,阅读教材是最为重要的审美客体。
这主要是因为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一定的观念,通过一定的文学语言符号,可促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间接引起对事物的认知,并促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文章的意义,经过头脑的联想和想象等,从中受到感染,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美;另一方面,教学形式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审美客体,主要是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优化教学形式,结合阅读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审美的原则等,优化阅读课堂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进而促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感受到美的熏陶,以实现审美教育[1]。
二、审美主客体间性在语文深度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鉴于审美主客体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教师在开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切实结合审美主体、审美客体的内容,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深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最终实现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1.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鉴于审美主体、客体的关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时候,必须充分结合语文阅读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识特点等,科学制订审美教育目标,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中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技术美、艺术美等,进而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真善美,进而完成学生的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