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规律问题
- 格式:ppt
- 大小:97.00 KB
- 文档页数:16
三大基本规律在诗歌审美特征中的体现摘要:物我交融转化律、博而能一综合律、法而无法通变律是写作学的三大基本规律,它们是任何写作实践都不可回避和违背的。
诗歌写作是无数写作实践中的一种,因而,三大规律在诗歌的审美特征中有广泛的运用和体现。
关键词:物我交融转化律;博而能一综合律;法而无法通变律;诗歌的审美特征写作学有三大基本规律,它们分别是:物我交融转化律、博而能一综合律、法而无法通变律。
然而诗歌是一种抽象、是一种形象化概括而成的“纯形式”、是写作学最为特殊的部分,那么它的审美特征是不是也符合写作学的三大基本规律呢?下面笔者就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物我交融转化律与主情艺术“物我交融转化律是指物我交融之后,转化为文章的必然过程。
所谓‘物我交融’,是指写作客体与写作主体的相互作用与有机融合。
所谓‘转化’则是指经过物我交融,一个非物又非我的新的第三者的诞生,亦即‘物’与‘我’和二为一,构成了文章。
”①1.诗歌是一种高度概括地歌唱生活、抒发感情的文学体裁,是一种主情的艺术。
纵观整个历史,我们便知道,诗要言志,但它不会抽象的抒情言志,而总是借助一定的客观的东西,也就是意象,来表情达意。
诗歌的表现手法基本上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相生等,然而无论哪种表现手法都是将客观的事物与主观的情感相结合。
一方面,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加工改造,逐渐使事物带上感情色彩,使事物被自己的主观意识所酿造;另一方面,诗人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情操等内在因素寄寓到客体上,使写作客体在一定意义上成为自己的化身,也就是写作学上说的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
这样,写作客体与写作主体相互作用、有机融合,便成了诗。
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指出:“文学中有二原质,曰情,曰景。
”②他在人间词乙稿序中,更加强调:“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其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苟却其一,不足以文学。
” ③由此便可知,情与景、意与境、物与我是紧密结合、相互交融在一起的。
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案例谈谈对审美心理变化规律的理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美丑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定论,其变化并不是人们主观意识或经验意识的简单反映,而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这种规律一般被称为审美心理变化规律。
美丑和形式美这两种美在本质上可以归结为一种审美心理关系。
形式美是指事物外在形式与内在形式这两种形式和事物内部内在结构这两种状态之间矛盾统一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美感只是一种客观形式而已,与其内在的实质和性质并无直接关系。
但是当这种形式被人们普遍接受之后,其形式美就成为一种外在形式而得到普遍应用后,就会形成审美心理关系了,并且这种关系会随着社会经济条件、审美观念和时代文化不断发展而变化着。
举个例子来说吧,当代艺术家创作的《万泉河水清又清》就是一件很好地体现这一规律发展变化的艺术品。
一、审美心理有两个最基本的规律首先,审美活动是有规律性的,我们在进行审美活动时,必然受到审美心理的影响。
美丑也是这种影响的表现形式之一。
其次,审美活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必须有一定的内在规律性的,这种规律性从事物的外部表现出来。
从这一点上说,审美活动和心理现象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这也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审美活动时,一定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艺术准备。
具体而言,就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所要表现的内容、形式、方法和心理等方面以及审美心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和结果是否符合一定实际和规律等。
当人们经过审美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形式、方法和心理等方面并不满足时,这种心理活动就会发生一些变化,这种变化有可能就成了审美心理发展中不可逆转和不可逆的过程,并通过一定途径和方法进行反映和表达。
所以说,审美心理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不一定能一成不变地按照一定理论程序进行着,但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二、美丑是统一的在人们的审美心理过程中,“美丑”是统一的。
在我们的审美心理活动中,美既有丑的一面,也有美的一面。
丑是美的一种形式;美是丑的一种变化。
美作为人们的一种主观需要,有了美就会产生美感;丑作为人类的一种主观需要,也有了丑就会产生美。
简述马克思关于美的规律的思想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美的规律是“人们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生产方式下,用一定的物质材料生产一定的美的事物。
”“美的规律”是说明人类历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和创造美的法则。
也就是说,美的规律实际上是社会美感经验的法则。
社会生活本身就是内容和形式、目的和手段的统一,它必然要遵循美的规律,并且反作用于它自身。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任何美的事物都是由人的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
因此,美感的规律也必然由人的实践活动去揭示和发现。
一切社会美,特别是艺术美都不是天赋的,而是人的社会生活实践所创造。
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创造了各种各样的美的事物,但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又有着美的规律,因为“美的事物一旦被劳动生产力所把握,便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地发展起来。
”我国古代文论家认为,审美观念的萌芽最早产生于奴隶社会的后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社会生产的需要促使原始先民创造出了他们心目中的“美”。
一切社会美感经验的法则,如崇高、优美、壮美等等,也都随之产生了。
人类的这些审美经验,从本质上讲,都是直接经验,即美感经验。
这是社会美感经验的特点,也是它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说:“由一个现实的感性世界变成美的、诗意的感性世界,乃是创造美的感性世界的那种现实的感性活动的产物。
”“一切社会美的规律都是这样一些普遍的、客观的东西,它们不能从人的头脑中得到,只有从客观世界才能得到。
”也就是说,一切社会美感经验的法则,都是不依赖于人们的感觉经验而独立存在的,都是社会的客观内容和形式相统一。
例如:生产劳动是“人类所独有的对象性存在”,它既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前提条件,又是社会美感经验的源泉;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以审美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艺术美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离不开生活的审美经验,它既可以直接来源于生活的美的经验,又可以从生活的美的经验中升华为艺术美的高度;真、善、美三者本身又是一个互相渗透、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任何一个都离不开其他两个;社会美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孤立的、没有内在联系的,而是与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密切相关。
谈谈你对马克思美的规律的理解
马克思美的规律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美的理论观点和原则。
马克思主义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仅是一种主观感受,更是与社会生产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客观规律。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美是与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发展相适应的。
美的产生与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生产方式密切相关。
在社会生产发展的过程中,人类创造出各种物质和精神产品,这些产品中蕴含着美的元素。
美的规律是在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演变的。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美是与阶级斗争和社会历史发展相联系的。
社会的经济基础和阶级矛盾决定了社会的意识形态和审美观念。
不同的阶级和社会群体对美的认识和追求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美的规律是在阶级斗争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背景下形成和演化的。
此外,马克思主义认为美是与人民群众的创造和享受密切相关的。
美是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和审美情趣的体现。
美的规律是在人民群众创造和享受美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人民群众在艺术和文化领域中的主体地位,提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和审美观念。
总的来说,马克思美的规律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美学观点,它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与社会生产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美的规律是在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发展、阶级斗争和社会历史发展、人民群众创造和享受美的过程中形成和演化的。
这种理解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美的本质和特点,促进美的创造和传播,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对建筑艺术审美特征的探讨摘要:建筑的美是在特定功能条件下的结构形式或结构构件给予建筑以表现力的艺术外观。
在某些建筑中,审美因素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
因此,在今后的建筑设计中,必须运用审美的眼去光去解读,以为社会提供精彩的居住建筑和高品位的艺术环境。
关键词:建筑艺术审美规律审美特征建筑以其丰富的表现语言,深刻地反映着当时当境人们的意识形态。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艺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对建筑艺术的审美活动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差别。
因此,探讨和分析建筑艺术审美特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建筑艺术的审美规律建筑作为一种“美”的艺术形式,不仅要满足建筑本身的实用性功能,还要具备独特的建筑美感。
在长期的建筑实践过程中,建筑师们不断积累经验,探索出创造建筑美感的客观规律,设计出了令人赏心悦目的建筑作品。
下面从现实生活中建筑的美学现象出发,探讨了建筑艺术中的审美规律。
1.1 效法自然人类与其他生物一样本是自然的一个部分,效法自然的准绳而生存,是自人类起源之日就无法改变的客观规律。
任凭科技如何发展,尖端的科学技术、深奥的艺术形式等等被追溯到古代时期的雏形,都离不开效法自然。
人类在自然中学习和模仿,获得启示,并将方法经验用于经济、技术、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是各个领域得以发展的源泉。
自然的准绳好比这个世界的一种法则,从这些法则出发,在自然中获得启示,体会天地之间所蕴含的自然之美,是建筑艺术成功的必经之路。
1.2和谐有序美由秩序而生,是秩序的外在表现。
凡是美的,都是和谐的,比例合度的,美的本质在于和谐。
所谓“和谐”,就是在遵循事物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使得具有差异性的事物之间形成统一、共存的关系,当这种“和谐”表现在建筑艺术中,建筑形式中各个相关要素以及和其他相关内容之间,就形成了“多样统一”,“对立统一”或是“变化统一”的关系。
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在体现欣赏者与建筑物之间的关系时,建筑师常常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引入建筑整体布局之中,这实际上也是在强调和谐有序的关系。
审美递增递减律(一)
1
从文学和审美的角度来看,更具有内在的高度的是()。
A、白话诗
B、古体诗
C、现代诗
D、格律诗
正确答案:D
2
在()时期,国人对于国粹和西化的排斥态度同时存在。
A、改革开放时期
B、新生活运动时期
C、文革时期
D、五四时期
正确答案:C
3
以下错误描述人对事物的好恶的是()。
A、
很多人容易先产生好恶情绪再寻找具体理由
B、
对于某种东西的爱好更多来源于自身的自主选择
C、
好恶的原始冲动是可以被控制的
D、
最初的喜好更多地是冲动
正确答案:B
4
审美递增递减规律的意思是,对于某种东西的爱好或者逐渐递增,或者逐渐递减,不可能在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趋向。
()
正确答案:×
5
文学作品的创作若想要展示创作的独特性,就更要强调摒弃规律与制约。
()
正确答案:×。
谈谈对审美的具体认识审美是指人们对美的感知、认知和欣赏。
具体来说,审美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1. 主观感受:审美是个人对美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
每个人对美的感知和认知都是主观的,受到个人的文化、教育、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审美是一个个体化的体验,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美感受可能会有所不同。
主观感受是审美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个体对美的感知、认知和情感体验。
主观感受是审美的个体化表现,受到个人的文化、教育、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美感受可能会有所不同。
在主观感受的审美过程中,个体会根据自身的认知、情感和经验,对所接触到的事物进行美的评价和感知。
这种感受是由个体的主观意识和情感体验构成的,具有个体化的特征。
主观感受在审美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反映了个体对美的独特理解和感知,是审美活动中的核心部分。
由于每个人的文化背景、教育水平、情感经历等各方面的差异,不同的个体对美的主观感受会有所不同,这也是审美活动的多样性和个性化的体现。
在艺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中,个体的主观感受对于作品的理解和评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不同的人可能会因为自己的主观感受而对同一件作品产生不同的评价,这也是审美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所在。
总之,主观感受在审美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反映了个体对美的独特认知和情感体验,是审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个体化组成部分。
2. 客观规律:尽管审美是个人主观感受,但美的存在也有其客观规律。
美的表现形式可能因文化、时代、地域等因素而有所差异,但美的本质和美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这也是审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探索美的本质和规律。
客观规律是指美的存在和表现具有客观性和规律性。
尽管审美是个人主观感受,但美的存在也有其客观规律。
这意味着美并不仅仅是个体主观感受的产物,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的存在。
美的客观规律可以通过不同文化、时代、地域等因素的比较和分析来揭示。
尽管美的表现形式可能因环境和文化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美的本质和规律是普遍存在的。
审美判断的标准是什么审美判断是人们对美的感知和评价,是一种主观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审美标准也会有所不同。
然而,总体来说,审美判断的标准主要包括客观性、和谐性、独创性和情感性等方面。
首先,客观性是审美判断的重要标准之一。
客观性指的是审美判断不仅仅是主观情感的体验,更需要有一定的客观性基础。
也就是说,审美判断需要建立在客观的美学规律和艺术规律之上,而不是纯粹个人的主观情感。
例如,在绘画艺术中,对于画面的构图、色彩的运用、线条的表现等,都需要根据客观的美学原则来进行评价,而不是纯粹凭个人喜好来判断。
其次,和谐性也是审美判断的重要标准之一。
和谐性指的是审美对象的各种要素之间的协调和统一,是审美对象整体呈现出的和谐美感。
无论是绘画、音乐、建筑还是其他艺术形式,都需要在构图、节奏、结构等方面追求和谐之美。
一个和谐的作品能够给人以愉悦的感受,而缺乏和谐的作品则会给人以不适和不满的感觉。
另外,独创性也是审美判断的重要标准之一。
独创性指的是审美对象具有独特的创造性和个性化特征。
一个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不是模仿和复制他人的作品。
独创性是艺术作品得以被人们所喜爱和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情感性也是审美判断的重要标准之一。
情感性是指审美对象能够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和情感体验。
一个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能够触动人们的内心,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情感共振。
无论是悲伤、喜悦、愤怒还是其他情感,艺术作品都应该能够通过情感的表达和传递,使观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综上所述,审美判断的标准包括客观性、和谐性、独创性和情感性等方面。
这些标准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人们对美的感知和评价的主要依据。
当人们进行审美判断时,需要综合考量这些标准,而非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的特点。
只有在多方面的综合考量下,才能做出准确、全面的审美判断。
第3期2023年6月No.3Jun.2023上海教育评估研究Shanghai Journal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课题“省级政府基础教育统筹的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BFA190061);2022年郑州航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大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评价改革研究”(zzjy22-109)。
收稿日期:2023-03-25,修回日期:2023-04-17对学生审美素养评价几个问题的探析*胡远远1,2,杜晓利2(1.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2.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智力所,上海200032)摘要:学生审美素养评价是衡量学校及政府美育工作的重要参考指标,但从实践来看,其体系尚待完善,标准缺乏共识,信度、效度不高。
当前,迫切需要明晰学生审美素养评价的内涵、夯实评价的理论基础、探索理性评价测量感性美育的可行性。
根据美育的独特规律和内在规定性,学生审美素养评价应坚持情感育人,坚持近距化、日常化、个体化、表象化的评价原则;将不同学科理论有机融合,构建美育评价理论体系,提升美育教师开展学生审美素养评价的能力。
关键词:美育;审美素养;教育评价中图分类号:G40-014,G40-05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80(2023)03-0063-05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Evaluation ofStudents ’Aesthetic LiteracyHU Yuanyuan 1,2,DU Xiaoli 2(1.Post-doctoral Workstation,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in Shanghai Academy ofEducational Sciences,2.Mental Research Institute,Shanghai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s,Shanghai 200032)Abstract :The evaluation of students ’aesthetic literacy i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index to measure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schools and governments,but its system needs to be improved,the standard lacks consensus,and its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re not high.It is urgent to clarify the connotation of the evaluation of students ’aesthetic literacy,tamp the theoretical basis,and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measuring perceptual aesthetic education with rational evaluation.According to the unique rules and inherent stipula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the evaluation of aesthetic literacy of students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emotional education,and adhere to the evaluation principle of proximity,routine,individu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so as to construct the theory system of aesthetic education evaluation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of teachers to evaluate students ’aesthetic literacy.Keywords :Aesthetic education;Aesthetic literacy;Education evaluation审美素养评价是美育教育与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审美素养评价研究的迫切性源于理念和实践落后于时代的要求。
正确审美的主题班会班会主题:正确审美一、导入大家好!今天的班会主题是“正确审美”。
审美是指对美的感知、理解和评价,它是人类对外部事物感受、欣赏的一种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审美观,但正确的审美观念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请大家注意,今天我们将一起探讨正确审美的意义与价值。
二、审美的多元化1.多样的审美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教育环境下,人们对于美的理解会有所不同。
比如,中国传统审美观强调“中和之美”,追求的是自然与谐、简约大方的美;而西方传统审美观倾向于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突破传统的创新美。
这种多样性使得审美观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存在差异性。
2.正确的审美观正确的审美观是基于美的普遍规律和真理,不受个体差异和文化局限的制约。
它提倡客观、公正且理性的评价和对待美。
正确的审美观能够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创造美,增强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培养良好的审美鉴赏力。
三、正确审美的价值1.培养审美情趣正确审美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敏感度。
只有在正确审美的指导下,我们才能更好地欣赏和鉴赏美的存在,使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例如,通过欣赏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我们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品位。
2.增加审美的内涵正确审美通过引导我们了解不同领域的美,拓宽我们的审美视野和知识面。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文学、观看电影、参观艺术展览等方式,了解各种不同的审美形式,提升自己的审美内涵。
3.发展创新思维正确审美可以帮助培养创新思维和审美创造能力。
通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我们可以发掘事物背后的美和可能性,从而激发创新灵感。
例如,许多伟大的艺术家和设计师都是通过对美的敏感和独特的审美眼光,创造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和艺术性的作品。
四、培养正确审美观的途径1.了解美的规律了解美的规律是培养正确审美观的基础。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相关的艺术理论和评价方法,了解美的内涵和评价标准,使自己的审美观更趋向于客观和公正。
审美案例谈谈对社会生活形成审美心理规律的理解审美心理学心得体会1在读过李泽厚,宗白华之后的美学很久以来。
伊始,在接触美学的时候,就对美学坐过不止一次的领悟和想象,美学这个博大而恢弘的学科,以最神秘的方式伴随着人类精神的历史,以最艰苦的承受塑造着人们的心灵,也因此麾集了无数哲人、文学家及艺术家们的激情。
可以说世界的各个地域文明的本质中。
时空流转的隧道星空里,论美学的篇幅实在是恒河沙数。
无疑美是不断地被发现被创造,被建构的。
是不是可以说“美在矢溺呢?”我想还不能与道的发现所同归。
因为有了美必定会有丑有恶,所以才更加显现了,美的崇高与神秘。
美学是个宝物,是塑造心灵,陶冶性情,培育人性,区分美丑的理论根据,人类汲取了美学的精华会在自然中人化山河大地,日月星空和琳琅满目的大千世界,设想如果没有了美学的依托,这个生存的世界将会变得冰冷,缺少人情味。
我们是生活工作在不同领域的人,都从事着不同行业的工作和研究,从某种意义上,我们想要达到过尽善尽美,这也许是求全责备的。
但我想过不论是从哪个行业的工作者,对美学有一些参悟毕竟是一件幸事。
原因有二。
其一。
美学可以说是文学艺术、心理、哲学、实用技术等学科领域的联络锁。
如果忽略了,就如同做机械运动没有美感和灵光。
其二:人人心中都有美的理念和对美的巡礼的经历。
与人于己是何乐而不为呢?美学是世界各地域的传统文化洋溢出的灵性和诗情。
在今天日益强大的现代化的机器时代里让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不那么冷漠。
它赋予我们的是对生命的憧憬和人间美好逝去的和当代的事物的再现和净化。
让我们感同深受这别致的意境,美学时代发展的结晶和歌者,悠扬而又难以让人释怀!在很多极端强烈的痛苦里,因为有了美的呼唤,让我们不再绝望、时而显现出的是一种凄美的状态。
在如海深处寂静的停留中,因为有了美学的复合让我们的生命不再孤独,时而火的激情时空留恋处,因为有了美学的平衡,让我们不在偏激,时而捕获的是高贵而有震撼的美.。
美学规律知识点总结高中一、美学的概念美学是研究美的起源、本质、规律和美的认识、享受、创造等一切问题的学科。
它是研究美的理论问题的学科。
二、美的概念美是一种人类的心理体验,是指人们对于客观存在的美的事物所产生的心理感受。
美分为客观美和主观美。
客观美是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美的性质;主观美是指人们在认识事物时产生的美的感受。
三、美的特征1.美的客观性:美的客观性是指美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因人们的认识、感受而改变。
2.美的相对性:美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它随着不同的文化、时代、环境而产生不同的评价。
3.美的多样性:美是多种多样的,没有统一的标准。
不同的文化、时代、个体对美的认识、感受是不同的。
四、美学的基本问题1.美的起源问题:美是怎样产生的。
2.美的本质问题:美的实质是什么。
3.美的规律问题:美的存在、发展的规律是什么。
4.美的认识、享受、创造等问题:人们是如何认识美、享受美、创造美的。
五、美学的任务1.在美的起源、本质、规律等问题上探求真理;2.指导人们正确认识、欣赏、创造美。
六、美学的历史1.古希腊美学:古希腊美学以美的本质为研究重点,代表人物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2.古印度美学:古印度美学以与宇宙互为关系的“卡玛”为中心,代表人物有《悉达多美论》的作者。
3.中国美学:中国古代美学以对世界的审美问题的研究为主,有“诗、书、画、琴”等记载。
代表人物有孔子、墨子等。
4.近现代美学:西方近现代美学建立了现代审美理论,有康德和黑格尔等。
七、美的来源美来自于人们对于事物的感知、认识和想象。
美的来源有客观的事物美和主观的心理美。
八、美的表现形式1.自然美:自然美是自然界中的美,包括山水之美、草木之美等。
2.艺术美:艺术美是人类在生活中创造的美,包括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形式。
九、美的规律1.对比规律:事物的对比是形成美的一种重要规律。
2.协调规律:协调是事物之间的一种和谐之美。
3.统一规律:统一是事物中个别部分之间统一于整体的美。
审美发生规律
审美是一种主观感受,是每个人对美的理解和欣赏。
虽然个体之间的审美观念存在差异,但在整个人类社会,审美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规律。
首先,审美规律受到文化和历史的影响。
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标准,这是因为人们受到所处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历史时期的不同也会导致审美观念的变化,艺术作品会反映出当时的价值观和思潮。
其次,审美规律与个体经验和情感息息相关。
个体的生活经历、教育背景、家庭环境等都会对其审美观念产生影响。
人们对艺术和美的偏好往往与其个人情感和经验相关联,例如喜欢某种音乐类型或者景色,与个人情感和记忆有关。
另外,审美规律也受到生物遗传因素的影响。
研究表明,对称性、黄金比例、某些颜色和形状在不同文化中更易受到认同和喜爱。
这可能与人类大脑对这些元素的感知和处理有关,即人们对特定的视觉和听觉信息有着天生的偏好。
此外,群体认同也会影响审美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人们在所属群体中获取社会认同感,群体的审美偏好和观念会对个体产生一定的影响。
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个体更容易受到他人审美观念的影响,审美趋同也因此愈发明显。
总之,审美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主题。
它受到文化、历史、个体经验和生物遗传等多个因素的交织影响。
理解这些审美发生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类型的艺术和美学形式。
第十五讲审美欣赏特点和目的规律审美是有目的的还是无目的的?审美目的对审美行为和艺术创造是否具有制约性?审美范畴的扩大是否意味着审美目的的必然丧失?西方后现代艺术的非目的性说明了什么?一、目的,是意志所要达到的结果,也是自控制自调节系统的行为目标。
主体就是根据目的来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的。
马克思曾把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作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审美作为人类的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也离不开一定的审美目的的制约。
但是审美也确实存在着一种无目的性。
所以自康德提出审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这一著名的二律背反以来,不仅在西方而且在东方的文艺思潮、文艺批评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大量的审美经验说明:审美既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一面,又有“有目的的合目的性”的一面,两者都是审美特性的表现。
人类的审美方式之所以分为“无目的的合目的”与“有目的的合目的”两种情况,是因为人类的审美对象本身就存在着高低雅俗之分,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其审美能力和审美期待或审美欲望也有高低之分。
尽管很多人安于无为而为、不期而至的审美愉悦,无所希求,因而也就无所谓明确的审美目的可言,然而也有不少人并不满足于这种不期而至的幸福,而是在不断地发现新的审美目标并创造新的审美对象,也就是说他们不满足于纯粹的现成的美,而是去追求复杂、理想的美,因而就会不断地产生新的审美要求和新的审美目的。
审美方式的这两种情况说到底还是由主体与价值物之间的关系决定的。
人的情感对外界价值物产生亲合力,表现为一种喜爱;与美的事物接触,产生愉悦和激动,就是适应或接受外界价值物的无明确目的的行为。
人的情感不满足于现有价值物而追求或创造理想价值物(包括审美价值物),这就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或审美行为。
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技艺精妙者(如庖丁解牛般的)是从有为而为进入到无为而为、忘乎所以的“无我之境”相反,在审美中,只有审美修养较深的人才能从“无为而为”进入到“有为而为”的“有我之境”。
人类的审美目的本身是在人类社会实践中历史地形成和发展变化的,是在有意识与无意识的交替中控制和调节人们的审美行为的。
审美力批判美学原理审美力是指一个人对于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它是一种主观的能力,因为每个人对于美的理解和感受都有所不同。
然而,审美力也可以通过一定的培养和训练得到提升和发展。
审美力批判是一种对于美的评判和分析的能力。
它不仅仅是对于美的主观感受,更是对于美的客观规律的理解和把握。
审美力批判涉及到美的原理、美的规律以及美的表现形式等方面的知识和理解。
美学原理是研究美的本质和规律的学科。
它探讨了美的起源、美的本质、美的规律以及美的表现形式等方面的问题。
美学原理是审美力批判的基础,它为我们理解和评判美的作品提供了理论依据。
美学原理可以分为客观美学和主观美学两个方面。
客观美学主要研究美的客观规律和客观存在,包括美的本质、美的规律以及美的表现形式等。
主观美学则主要研究美的主体的主观感受和主观评价,包括审美经验、审美情感以及审美价值等。
这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审美力批判的基础。
审美力批判的目的是通过对于美的评判和分析,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品味。
它需要我们通过对于美的作品的观察和思考,探索美的规律和美的本质。
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够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审美力批判能力。
在进行审美力批判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
审美力批判需要我们超越主观情感和个人喜好,以客观的眼光去评价和分析美的作品。
其次,要注重细节的观察和分析。
美的作品往往包含丰富的细节和意象,只有通过仔细观察和深入分析,才能够发现其中的美的奥秘。
再次,要进行多样化的学习和体验。
审美力批判需要我们广泛地接触和了解各种类型的美的作品,包括文学、艺术、音乐等,以拓宽自己的审美视野。
最后,要注重反思和总结。
通过对于自己的审美评判和分析的反思和总结,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力批判能力。
审美力批判是一种对于美的评判和分析的能力。
它基于美学原理,通过对于美的作品的观察和分析,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品味。
审美力批判需要我们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注重细节的观察和分析,进行多样化的学习和体验,以及注重反思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