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专题三 第五讲 小说语言类2大题型——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3.78 MB
- 文档页数:33
202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2 小说阅读与散文阅读专题3 考题研析第5讲鉴赏小说语言特色分析文本基本特征教案年级:姓名:第5讲鉴赏小说语言特色分析文本基本特征对小说语言的鉴赏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赏析作者的语言风格,如平实、朴素、华丽等;二是赏析语言的描写技巧,如修辞技巧、刻画人物的技巧、遣词造句的技巧等。
对小说文本特征的考查,是近两年的热点。
如“历史与现实”交织手法的分析、“科学”与“幻想”的关系如何理解,“故事”与“新编”的解读,都属于对小说文本特征的深度考查。
一、语言特色鉴赏题鉴赏小说语言特色,要熟悉小说语言常见的风格类型和描写技巧,深入阅读文本,精准判断分析。
☞掌握核心知识(一)小说语言常见的风格类型豪放与柔婉豪放景象→境界开阔动词→富有力度形容词和副词→色彩鲜明抒情→大多激越昂扬修辞手法→多用排比、夸张、反复、反问等柔婉对象→纤巧细致情感→细腻缠绵画面→色调柔和修辞手法→少用排比、夸张、设问直露与含蓄直露表达感受和观点→比较直接含蓄表达情意→不直接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多用象征、设问、比喻质朴与华丽质朴(平实)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少用修辞,少用描绘性语言华丽(典雅)多用描绘性语言→讲究节奏韵律修辞手法→多用引用、排比、对偶、用典等庄重与诙谐庄重话题→较为严肃另外,语言风格的赏析还要注意以下三点:(1)时代特色。
常表现为文章的一些词语只在某一些特定的时代使用,有明显的时代气息。
如“斗私批修”“早请示晚汇报”等词语反映了“十年探索”时期的时代特征;“共享汽车”“手机支付”“云计算”则展现了当前的时代风貌。
(2)地域特色。
常表现为大量使用方言、俚语等。
比如老舍出生并长期生活在北京,他的《骆驼祥子》中就带有浓郁的北京口语化的词汇。
(3)语体特色。
口语充满生活气息,书面语则典雅庄重。
(二)分析命题角度鉴赏语言特色“3角度”根据句子(段)内容,判断其语言风格和运用了什么技巧。
作答时可以采用“3角度”法全面赏析,具体做法如下:☞规范答题思路[典例1] (2020·浙江卷)阅读《雪》(阅读文本见“本专题第2讲[典例2]”),完成后面的题目。
高考语文小说考点讲解一、小说语言的赏析角度一、修辞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形象夸张:易于突出本质,表达强烈情感排比:增强气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反语:比直接表达更有力,感情强烈二、表现手法象征:形象表现思想情感,深沉含蓄以小见大:突出表现中心,增强感染力细节描写:使小说描写丰富细腻,深化主旨对比:突出鲜明特征,表现作者好恶褒贬三、表达技巧1.五种语言表达方法: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相结合2.描写语言的表达技巧、方法角度:(1)景物描写:动静结合、视觉的位移、各种觉得综合运用(听、视、触、感觉等的综合运用)、颜色得搭配、点线面结合(2)人物描写:正面(动作、语言、神态、心理、肖像、外貌)、侧面(3)场面描写:点面结合(4)五种语言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四、表达技巧的分类认定粗笔勾勒(白描)精笔细描(工描)五、语言特色1.看词语使用:重点关注小说中的形容词、动词、叠词。
①形容词:使塑造的形象生动活泼,有感染力②动词:真实形象,充满灵气③叠词:音律和谐,富有艺术魅力2.看句式特点:重点关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①长短句交错使用:使语段错落有致,富于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
②整散结合:使句式富于变化,使文章语势激荡而又意味绵长。
3.看艺术手法:重点关注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小说生动形象,活泼有趣,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②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旨,使小说意蕴深刻4.看语言风格:辨析语言风格的类型,并分析其表达效果①平实质朴:亲切自然,通俗易懂,感情真②含蓄幽默:含蓄深刻地揭示小说的主旨,引人深思5.看语体色彩:辨析书面语和口语,并指出其效果①书面语:语言表达精确、严谨、规范。
符合小说中特定的环境背景②口语:使小说更加真实、接地气儿,吸引读者二、小说的语言1.小说中人物语言的作用人物语言是小说中人物的对话、独白。
由于人物的身份经历、文化修养、习惯爱好、心理状态以及所处的特定场合不同,语言也就呈现出个性化特征。
第五讲散文技巧鉴赏、语言鉴赏2类题散文所讲的艺术技巧,主要指散文在行文中运用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方法(构思技巧)以及语言的风格、特点等.不管作者选择了什么样的艺术技巧,都是为了把所绘的景与物、所写的人与事、所述说或阐发的道理,明白清楚地告诉读者。
因此,散文所有的艺术技巧,都是为表现文章的主旨服务的,这是在掌握散文艺术技巧时必须明白的一个根本原则。
题型一鉴赏表达技巧题错误!“表达技巧”是个综合性概念,它包括了散文表情达意的所有手段,如表达方式运用技巧、表现手法运用技巧、修辞手法运用技巧、构思技巧,等等.[教材联想]《故都的秋》一文中,作者为什么要写到“南国之秋”?参考答案:作者写“故都的秋”和“南国之秋”,都是写“秋味”,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反衬北国之秋的“浓”,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
江南之秋,只能使人“感到一点点清凉”,使人“赏玩不到十足”,相比之下,北国之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总之,作者写南国之秋,主要是衬托北国之秋,突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赞美和眷恋。
答案分析:本题考查表达技巧鉴赏。
先指出手法,这是以南国之秋来反衬北国之秋;再分析内容,分析如何以南国之秋的“淡”来反衬北国之秋的“浓”;最后概括效果,通过反衬,突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赞美和眷恋.[教你审题]二、知道答什么,怎么答(一)“3审"题目明方向散文表达技巧鉴赏题的审题同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鉴赏题的审题类似,也包括以下3点:1.审题型即审表达技巧鉴赏题是明考型还是暗考型.所谓明考型,即在题干中直接要求分析其表达特色,如“请分析其表达特色”;所谓暗考型,即题干中带有“赏析"或“如何描写(表达)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等。
2.审范围即审所给的材料是片段、局部的(如一段或几段、一段中的画线句子),还是全文、整体的。
审清这一点对答题尤为重要。
行话有“整体看手法,局部看修辞”,说的就是如果鉴赏的是全文,则首先要考虑表现手法;如果是局部,则首先看修辞手法。
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考查特点问题设计侧重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和主题。
往往在以下题型中选择4个考查:①把握故事情节(含“探究情节的合理性”);②揣摩人物形象;③赏析环境描写;④概括(或探究)主题(意蕴);⑤品味赏析语言;⑥赏析艺术技巧;⑦理解小说的标题。
第1讲情节题型一情节概括[常见设问方式][解题方略]概括小说情节题熟悉情节运行模式这是梳理概括情节的前提。
分析小说情节必须注意小说情节的常见模式。
情节运行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1.遵循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2.摇摆式,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
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3.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又俗称为“欧·亨利式结尾”。
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却不能不承认又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题型二情节手法[常见设问方式][解题方略]“情节手法”类题目解题必备知识一、情节叙述手法1.叙述人称小说中叙述的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即叙述者以当事人口吻来进行叙述。
叙述者叙述的事件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
解题时要注意,小说中的“我”并不是作者本人,而只是一个角色。
这个角色有时指作品中的主人公,如鲁迅的《一件小事》中的“我”;有时指所叙述事件的见证人、次要人物,如鲁迅的《孔乙己》的“我”——酒店里的小伙计;有时指全文的线索人物,如鲁迅《祝福》中的“我”。
第一人称叙述的优点是,便于作者抒发自己或人物的思想情感,有如袒露胸怀,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
第三人称叙述,即叙述者站在第三者的旁观角度,把“他”或“他们”的经历或事件的发展变化呈现在读者面前。
采用这种人称叙述,叙述者无所不知,事件的来龙去脉,人物的内心秘密等,叙述者都了如指掌。
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模板高考散文阅读常见题型答题技巧一、行文思路类【一】行文思路(或结构)答题格式: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二】行文表达作用答题格式:某段或语句:写了……内容(概括这句话或者段落的大致意思),运用……手法,起到了……作用或表达效果(联系中心)引文的作用: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结构上起到了……作用景物描写:这一景物描写了……自然环境,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境或性格;暗示……社会环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附:引文作用常使用的术语(1)开头: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的……情节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④开篇点题,营造……的气氛,奠定……的感情基调;④制造悬念或埋下伏笔,吸引读者。
(2)中间: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③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引起下文的……内容;④照应上文的……内容、转换话题。
⑤或衬托作用(在行文中为了彰显叙述主体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具有衬托作用);或渲染烘托某种氛围(描写环境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氛围)(3)结尾:①升华感情;②点明中心,深化主题;③总结上文;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或含蓄的表明主旨(往往借助象征性的景物描写)⑤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⑥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4)其他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某一事件: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史实: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
具有例证的作用诗句: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名言:表明……观点,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增强文章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二、词语或句子含义理解词语含义分析题:弄清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分析表达作用(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概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2023高考语文各类题型考前梳理2023现代文阅读Ⅱ考前梳理与指导——小说阅读01 客观题〔通用版〕前言:全国高考教育部命制的四套试,分别为新高考1卷2卷,全国甲卷,乙卷,四套试卷现代文阅读Ⅱ均为文学类文本,新高考卷为2道选择题〔3+3〕两道简答题〔6+6〕共18分,全国卷为1道选择题〔3〕+2道简答题〔6+6〕,分值共15分。
小说的选择题根本上侧重检测考生对小说文本内容的阅读和艺术手法的赏析。
原那么上新高卷2道选择题分别为1道文本内容,1道艺术手法,全国卷那么是文本内容和艺术手法合二为一。
原那么上,小说选择题是易得分点,认真阅读,认真比对,特殊关注选项中的结论术语等,一般是能够拿准这两道题的总分值。
小说阅读考查要点:小说的考查离不开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四个关键词,设题根本围绕关键词进行。
1.环境。
“一景三考〞,分析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的特点、写法和作用。
有时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与深刻寓意。
2.情节。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的阶段〔序幕、开端、开展、、结局、尾声〕,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情节支配的特点及作用;探究情节支配的作用。
3.人物。
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探究人物性格的典型意义,对人物形象的评价。
分析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能分析直接〔正面〕描写,间接〔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4.主题。
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评价小说主题,探究小说主题的现实意义,探究情感取向。
5.构思:分析小说构思的特色6.理解标题含义及作用。
7.重点关注:叙事方式、文学评论、改写效果新题型。
01 选择题设题侧重点梳理新高考卷模式,2道选择题,内容与艺术特色分开命题。
例1〔2023高三广东3月联考〕6.以下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泥瓦匠“断没有想到他却为大自然供应了一张作画的温床〞,说明他们在砌墙之初并未想到墙在风雨的侵蚀下,会产生艺术美。
B.在作者看来,美需要发觉,如夕阳晚照中的老墙就美得让人心颤;同时,美也需要爱护,如立在窗前的新居就破坏了老墙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