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抵抗的产生机制与防治探讨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4
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险因素调查及临床防治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险因素调查及临床防治的实验研究背景: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非甾体抗炎药,常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然而,近年来研究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对阿司匹林存在抵抗现象,即阿司匹林对预防血栓作用不明显或无效。
这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还会增加患者的风险,如术后心肌梗死等。
因此,需要深入探讨阿司匹林抵抗现象背后的危险因素,并针对性地开展防治措施。
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阿司匹林抵抗现象的危险因素,探讨临床防治措施,并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为临床对抗阿司匹林抵抗现象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本研究将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
首先,我们将通过对一定量的患者进行口服阿司匹林基因检测、血小板聚集率检测等实验,筛选出存在阿司匹林抵抗现象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形成研究组。
同时,我们还将从同一医院内抽取同期的血栓性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
然后,我们将对两组患者进行危险因素调查,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饮酒、糖尿病、高血压等,以探讨阿司匹林抵抗现象的危险因素。
接着,我们将根据研究结果,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防治措施,并进行随访观察,记录其远期预后,并分析各种干预方式的效果。
最后,我们将进一步探讨阿司匹林抵抗现象的机制,探讨其发生的分子调控机制。
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我们将明确阿司匹林抵抗现象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开展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同时,我们将验证不同防治干预措施的效果,并探索其作用机制,从而为临床解决阿司匹林抵抗现象提供科学依据,为提高阿司匹林的应用效果和预防血栓的发生提供支持。
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患者的阿司匹林抵抗摘要:目的:研究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患者的阿司匹林抵抗(ar)现象和影响。
方法:选取2012年5月到12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328例病患,其心脑血管疾病或是糖尿病等病情都较为稳定。
结果:在328例病患中ar4.9%,asr27.4%,高血压和糖尿病是诱发ar和asr 的主要原因。
结论: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病患中ar的发生率是4.9%,ar和asr可能由高血压和糖尿病导致,同时不吸烟者的ar 和asr的发生危险性上升。
关键词:阿司匹林抵抗心血管疾病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156【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143-02阿司匹林是一种有效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对心脑血管急性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不是所有病患都可以通过服用阿司匹林来获得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近年来这种现象被称之为“阿司匹林抵抗(ar)”[1]。
ar会在服药时或是过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对此,本文将选取来我院接受治疗的328例病患,观察病患的ar的发生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328例病患,其中165例男性,163例女性,年龄为36到80岁,平均年龄为(61.58±9.38)岁。
所有病患对阿司匹林无应用禁忌,无个人或是家族出血疾病病史。
1.2 方法。
每天早餐后半小时服用100mg肠溶阿司匹林,连续服用14天,第14天时空腹服用药物,之后2到3小时内,用枸橼酸钠(质量分数:3.18%)按照1:9与静脉血混合,4小时后,采用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检查血小板的聚集率。
1.3 评价标准:具体见表1表1 评价标准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组间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阿司匹林“抵抗”及处理策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靖一、阿司匹林是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及治疗的基石心脑血管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已形成流行趋势,极大程度地威胁公众健康,并带来严重的社会负担。
50年代末至今,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上升了4倍,占全年死亡人口的1/3。
据估计,每年由此造成的医疗费用,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分别高达19亿和196亿元。
因此,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选用安全、有效、经济的药物,是减少死亡、降低医疗费用的关键。
WHO指南指出,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应以所有人群和高危人群相结合的策略。
简单有效的预防方法,包括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就可以控制50%的致死或致残率。
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被发现至今已近40年,大量的研究奠定了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基石地位。
新近的抗栓试验协作组(ATC)汇总分析显示,阿司匹林使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高危患者的血栓性血管事件和非致死性卒中分别减少四分之一,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减少三分之一,血管性死亡减少六分之一。
阿司匹林的抗栓效果显而易见。
然而仍有部分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会出现血管事件。
针对这种现象,一些学者提出了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的概念。
二、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阿司匹林“抵抗”,又被称为“耐药”或“治疗反应变异”等,目前尚无确切而统一的定义。
阿司匹林“抵抗”通常用来描述如下两种现象。
一是服用阿司匹林不能预防缺血性血管事件的发生,被称作“临床阿司匹林抵抗”。
根据A TC的数据,其发生率估计在10.9%~17.3%之间。
阿司匹林“抵抗”也被描述为针对一种或多种血小板功能试验,阿司匹林无法产生预期效应,如抑制血栓素的生物合成等,被称作“生化阿司匹林抵抗”。
根据不同的研究人群和所采用的血小板功能测定方法,其发生率估计在5%~20%之间。
关于阿司匹林“抵抗”的实验室检测,目前尚无公认的方法。
主要采用测定皮肤出血时间、光镜下检测或采用血小板功能分析仪PFA-100检测血小板聚集力及通过尿中的血栓素排泄产物反映体内血栓素生成情况等,但由于特异性、敏感性、与临床的相关性不确定,以及可重复性差等原因,未广泛应用于临床。
阿司匹林抗板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阿司匹林作为一种常见的非处方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领域。
它具有抗炎、退热、镇痛等多种作用,但其最重要的作用之一是抗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通过干扰血小板中的血小板激活因子的生成和释放,从而阻止血小板的凝聚,进而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抑制血小板中的一种酶——环氧化酶。
具体而言,阿司匹林可以通过与血小板中的环氧化酶结合,使得该酶失去活性。
环氧化酶是一种参与前列腺素生成的关键酶,而前列腺素是一类具有促血小板聚集作用的物质。
因此,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阿司匹林可以降低前列腺素的合成水平,从而减少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
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的机制不仅仅局限于抑制环氧化酶,它还可以干扰血小板中血小板激活因子的合成和释放。
血小板激活因子是指一类可以刺激血小板激活和凝聚的物质,如血栓素A2等。
阿司匹林可以通过不完全明确的机制干扰血小板激活因子的生成,从而减少血小板的功能性活化和凝聚。
总结起来,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原理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活性和干扰血小板激活因子的合成来实现。
这一原理使得阿司匹林成为了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药物,并在临床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对阿司匹林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阿司匹林的应用前景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和优化。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阿司匹林的作用和背景,然后详细解释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原理。
最后,结论部分将强调阿司匹林的重要性,并展望它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首先介绍阿司匹林的作用。
阿司匹林是一种非处方药,广泛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的疼痛、降低发热和减轻炎症症状。
它也被用作预防心脏病和中风的一种药物。
阿司匹林的多种作用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常用的药物之一。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解释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原理。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来发挥抗血小板作用。
它通过抑制血小板产生血栓素A2(TXA2)的酶(TXA2合成酶)的活性,从而抑制了血小板的聚集。
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及相关临床问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史旭波胡大一 2021-7-14 由于在损伤的血管内皮具有黏附与聚集的能力,血小板是生理性止血和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核心参与者。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突然破裂所引发的血小板黏附与聚集及凝血系统的激活,是机体维护脉管系统结构完整性的一种生理性防护反响,但过度的反响所产生的闭塞性血栓可以导致组织一过性缺血甚至坏死。
目前的抗血小板药物从不同的环节干扰了血小板的活化或聚集,从而显著减少临床血栓事件。
阿司匹林作为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已经被充分评估,抗栓试验协作组对超过100个随机临床试验所做的荟萃分析显示,阿司匹林可以使血管性死亡减少15%、非致命性血管事件减少30%。
1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细胞中的花生四烯酸以磷脂的形式存在于细胞膜中。
多种刺激因素可激活磷脂酶A,使花生四烯酸从膜磷脂中释放出来。
游离的花生四烯酸在〔COX〕的作用下转变成前列腺素G2〔PGG2〕和前列腺素H2〔PGH2〕。
在体内有两种同工酶:COX-1与COX-2,两者都作用于花生四烯酸产生相同的代谢产物PGG2和PGH2。
COX-1是结构酶,正常生理情况下即存在,主要介导生理性前列腺素类物质形成。
COX-2是诱导酶,在炎性细胞因子的刺激下大量生成,主要存在于炎症部位,促使炎性前列腺素类物质的合成,可引起炎症反响、发热和疼痛。
血小板内有血栓素A2〔TXA2〕合成酶,可将COX的代谢产物PGH2转变为TXA2,有强烈的促血小板聚集作用。
血管内皮细胞含有前列环素〔PGI2〕合成酶,能将COX的代谢产物PGH2转变为PGI2,它是至今发现的活性最强的内源性血小板抑制剂,能抑制ADP、胶原等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释放。
血小板产生TXA2的与内皮细胞产生PGI2的之间的动态平衡是机体调控血栓形成的重要机制。
阿司匹林可使COX丝氨酸位点乙酰化从而阻断催化位点与底物的结合,导致COX永久失活,血小板生成TXA2受到抑制。
第37卷2013年第5期黑龙江医学H E I L O N G J I A N G M E D I C A L J O U R N A LV01.37,N o.5M ay.2013369综述阿司匹林抵抗与脑梗死防治陈静(天津市蓟县人民医院脑内科,天津301900)关键词: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抵抗;脑梗死doi:10.3969/j.i s sn.1004—5775.2013.05.027学科分类代码:320.27中图分类号:R743.33文献标识码:A阿司匹林(A SA)用于临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作为脑梗死的预防和治疗药物被广泛应用,减少了约25%的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但部分患者在常规服用阿司匹林后仍发生血栓栓塞等血管事件,这种现象被称为阿司匹林抵抗(A spi r i n r esi st.ane e,A R)旧J,又名阿司匹林无反应或阿司匹林耐受。
阿司匹林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方面,已经作为常规药物广泛应用。
然而并非所有的患者均能获得一致的抗血小板聚集效益,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使得已用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仍会发生脑血管血栓事件。
A R可能在开始服用阿司匹林时即出现,也可能在服用一段时间阿司匹林有效后才出现。
早期发现阿司匹林抵抗,使抗血小板治疗方案个体化,必将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l阿司匹林抵抗的分类目前对A R的分类尚无统一标准。
H ankey 等f3’认为可分为临床性和生化性两类:阿司匹林不能防止患者发生缺血性血管事件为l临床性A R;而在一种或多种血小板功能试验中阿司匹林不能产生如抑制血栓素A2的生物合成、抑制血小板聚集或不能引起B T延长的作用被称为生化性A R。
W e—ber等【4o根据检测TX B2和血小板聚集率将A R分为3种类型,I型抵抗(药代动力学型):口服A SA 抗血小板无效,但是体夕t qJ D人100m m ol的A SA能完全抑制胶原介导的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素的合成;l I 型抵抗(药效学型):无论是口服还是体外试验加入A SA均不能抑制胶原介导的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素合成;nl型抵抗(假性抵抗):指尽管口服A SA能完全抑制血栓素的合成,但低浓度的胶原便可引发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的药物研究标签:阿司匹林;药物研究阿司匹林,学名又叫乙酰水杨酸(ASA),自问世以来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
近年来,由研究发现它可以通过不可逆抑制环氧化酶-1(COX-1)的活性,抑制血小板的聚集的作用。
被付昂凡的应用到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抗血小板。
它可以将各类栓塞和血栓形成发生率降低25%。
但是,经过长期访查,发现大多数患者即使接受了ASA的治疗,还是有血管事件复发,于是提出了ASA抵抗(AR)。
1AR的定义及相关研究阿司匹林主要通过不可逆地将脂肪酸环氧合酶-1(COX-1)活性部位附近的529位丝氨酸乙酰化,阻断花生四稀酸生成前列腺素H,从而减少血栓素A2(TXA2)的生成,抑制血小板聚集。
临床试验证明,仍有一部分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再发心脑血管缺血性事件。
因此,一些学者提出了“阿司匹林抵抗”这一概念。
通常从两方面来定义AR:①服用常规剂量阿司匹林不能有效抑制血小板功能及血栓素合成者,即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70%,及以5×10-3mg/ml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20%,有学者称为“生化阿司匹林抵抗”;②临床上使用治疗剂量的阿司匹林仍发生血栓事件,称为“临床阿司匹林抵抗”。
临床阿司匹林抵抗有助于确定动脉栓塞高危患者,并随之采取某些干预措施来预防致死或致残,因而有更大的临床价值。
Weber等学者应用简单的生物化学方法和体外试验,将AR分型为:Ⅰ型抵抗(药动学型),阿司匹林在体内不能抑制血栓素生成,但体外加入100mmol/L浓度的阿司匹林能完全抑制胶原介导的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素的合成;Ⅱ型抵抗(药效学型),阿司匹林在体内外均不能抑制血栓素生成;Ⅲ型抵抗(假性抵抗),非血小板依赖的血小板活化,指尽管服用阿司匹林能完全抑制血栓素的合成,但低浓度的胶原(1mg/m1)便可引发血小板聚集。
2AR的可能机制虽然目前对AR的研究比较多,但是对AR的机制目前还不是很清楚,主要有以下几种:2.1剂量不足或患者依从性差这种情况目前被认为是产生AR的主要原因。
阿司匹林的反应原理
阿司匹林(Acetylsalicylic acid)是一种非处方药物,常用作镇痛药和抗炎药。
它的反应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阿司匹林抑制了环氧化酶(COX)酶的活性,特别是COX-1和COX-2。
COX-1和COX-2是参与前列腺素合成的酶,它们使花生四烯酸(AA)转化为不同类型的前列腺素,如PGE2和TXA2。
阿司匹林通过乙酰化COX酶中的丝氨酸残基,从而降低了它们的活性。
由于前列腺素在炎症和疼痛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是阿司匹林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
2. 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还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它通过抑制血小板中的COX-1酶活性,阻断了TXA2的合成。
TXA2是一种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物质。
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可以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因此常用于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3. 抗炎作用:阿司匹林的抗炎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和减少血管通透性来实现的。
前列腺素PGE2是引起炎症反应的一种重要介质,阿司匹林的抑制作用可以减少炎症反应,并缓解相关的疼痛和肿胀。
需要注意的是,阿司匹林作为药物,其反应原理是多方面的,而且可能还涉及其他机制。
此外,个体差异和剂量选择等因素也会影响阿司匹林的作用效果。
因此,
在使用阿司匹林或其他药物前,建议咨询医生的建议并按照医生的指导使用。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及药理作用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阿司匹林又称乙酸水杨酸,具有强解热镇痛药理作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抗风湿、抗感染治疗[1]。
小剂量的阿司匹林药物能对血液中血小板中的环加氧酶1起到抑制作用,还能减少血栓素A2形成,可应用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及短暂缺血症状发展,如冠心病、偏头痛以及心肌梗死、脑血栓或是其他手术治疗后出现血栓、血栓闭塞脉管炎症等。
本文主要对阿司匹林临床药理作用进行探讨,并且简单介绍了阿司匹林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1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临床研究指出阿司匹林的应用不断得到推广应用,应用于防治乳腺癌及直肠癌,能帮助有效降低死亡率或发病率[2]。
根据相关报道可知,对1400多名女性进行研究调查,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女性每周口服阿司匹林3次,连服6个月,对照组女性不服用阿司匹林,经过6个月后对比分析发现观察组女性患卵巢癌症风险率比对照组降低了约40%。
流行病学经过研究得出结论:常规采用阿司匹林能降低直肠癌的发生率。
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是从根本上预防癌症,控制癌症病变而不是治疗或溶癌。
2阿司匹林的其他药理作用镇痛、抗感染和解热作用阿司匹林能起到镇痛、解热以及抗感染的作用,其机制主要是:(1)镇痛作用是因为抑制机体痛觉刺激发生脉冲,控制致痛物的活性,抑制合成前列腺素以及控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中枢性等,帮助缓解疼痛。
(2)通过体温自动调节功能以及抑制机体合成前列腺素,能达到降低体温的效果。
(3)抗感染药理作用是通过控制出现炎症组织中合成前列腺素而达到治疗效果。
阿司匹林通常与其他镇痛解热药物配合治疗感冒发热以及慢性钝痛等疾病,因其具有抗感染性和抗风湿性作用,能缓解急性风湿患者患肢的红肿、疼痛等症状。
抗凝剂防治心肌梗死和中风临床研究证明血栓A2是在环氧化酶物质作用下将花生四烯酸转化而成,其是一种血小板凝聚及释放的强诱导剂,能直接诱发机体血小板释放腺苷二磷酸加强血小板的凝聚,而前列环素也是一种强力血小板聚集及血管扩张抑制剂[3]。
阿司匹林抵抗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阿司匹林在防治血栓栓塞性血管疾病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抗血小板试验协作组(Antip latelet Trialists Collaboration)认为,阿司匹林用于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可分别使心脑血管病事件如死亡、心肌梗死(MI)或卒中降低25%,冠状动脉搭桥及动脉栓塞事件降低48%,肺栓塞减少67%,深静脉血栓形成减少23%。
然而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存在着个体差异。
有的患者尽管长期服用常规剂量(75~325mg/d)的阿司匹林,但实验室检测发现其血小板聚集能力未被很好地抑制,有的患者仍发生血栓栓塞事件;这些患者可能存在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前者称为生化阿司匹林抵抗,后者称为临床阿司匹林抵抗。
临床阿司匹林抵抗(Clinical Aspirin Resistance)指阿司匹林不能使患者免于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临床表现为在服用阿司匹林情况下仍然发生了心血管病事件。
生化阿司匹林抵抗(Biochemical Aspirin Resistance)指服用阿司匹林后不能引起血小板功能试验的预期改变:①延长出血时间;②抑制血栓素A2(TXA2)的生物合成;或③在体外对血小板功能检测指标产生预期的影响。
根据临床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如果不发生阿司匹林抵抗,患者只要服用阿司匹林,就不会发生心血管病事件之虞;按照这一定义,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75%(汇总分析显示,阿司匹林减少心血管病事件20%~25%),然而事实是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涉及诸多的因素,阿司匹林治疗只能减少、而不可能根绝心血管病事件,而且根据被研究人群的临床特点、样本数量和随访时间长短,“临床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可以从0~100%不等。
因此临床阿司匹林的定义缺乏临床意义。
临床阿司匹林抵抗可能与血小板激活的替代途径、阿司匹林对血栓素的生物合成不敏感、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阿司匹林剂量过低、同时服用与阿司匹林有不利相互作用的药物如布洛芬、血小板加速更新、血小板组分或花生四烯酸代谢酶的基因多态性、非动脉粥样硬化因素引起心血管病事件等因素相关。
阿司匹林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与药学监护探讨摘要:阿司匹林属于一种非选择性COX抑制剂。
阿司匹林能够控制患者体内的内源性胆固醇合成,具有良好的降血脂效果。
阿司匹林不仅能够调节血脂,同时还能抗氧化,改善患者的内皮细胞功能。
同时,阿司匹林还能调节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状况,使患者平滑肌增殖,对于患者的血管内皮保护以及自由基清除来说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阿司匹林还能够使患者的斑块稳定度得到提升,进而使患者的大脑血流通量得到改善,降低患者脑梗死以及其他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而阿司匹林在临床上的应用,可能会引发患者出现出血等不良反应,需要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研究并探讨对应的药学监护方案,进而保障阿司匹林的合理应用。
关键词:阿司匹林;作用机制;药理分析;药学监护阿司匹林是一种传统的解热镇痛药物,已有百年以上的临床应用历史,但医学界对于阿司匹林的研究从未中断。
阿司匹林能够治疗头痛、发热和风湿痛等疾病,同时这种药物对于血小板聚集也能够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
近年来,阿司匹林凭借自身的药理特性,被广泛应用于抗血栓和心血管事件的防治中,大大降低了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将其应用于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产生的治疗效果也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中针对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药学监护方向,旨在为我国现代化的阿司匹林应用提供方向与管理方案。
一、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进展1.抵御炎症因子的影响2型糖尿病的发生与进展和不同及血管事件的发生,都与炎症标志物有极为密切的关联。
阿司匹林可抑制IKKB炎症通道的中心蛋白质,抑制IKKB激活所致的肥胖、高脂肪饮食导致胰岛素抵抗,同时逆转肥胖和高脂饮食导致的胰岛素抵抗。
能够对高脂饮食和肥胖诱发的胰岛素抵抗进行控制,进而产生逆转效果。
除此之外,阿司匹林还能够延缓人体内前列腺素E2的合成以及多种炎症因子的合成,改善患者的局部炎症状况。
1.促进一氧化氮的形成近期研究证明,阿司匹林可增加正常人血小板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eNOS)的活性来增加一氧化氮(NO)的产生,从而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阿司匹林抵抗的产生机制与防治探讨【摘要】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类型的抗炎药,临床上使用的时间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但是对于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以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仍未中断。
阿司匹林在最初时被用于抗炎、解热以及镇痛,随着人们对阿司匹林研究的深入,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的二级预防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阿司匹林的运用降低了25%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而在临床治疗上还是有5%~60%的疾病患者在正常服用完阿司匹林之后仍然不能对血小板的抑制有着较好的效果,通常称这种现象为阿司匹林抵抗(ar)。
以下本文将对阿司匹林抵抗的产生机制以及防治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阿司匹林;抵抗
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32-0129-01
1 阿司匹林抵抗产生的可能机制
1.1 ar和环氧化酶二者之间的关系
环氧化酶(cox)含有环氧化酶1(cox-1)和环氧化酶2(cox-2)两种不同的异构体。
cox是前列腺素与花生四烯酸生成血栓素a2两者之间在合成过程中的重要限速酶。
血小板效应的形成主要是
cox-1失活,同时血栓素a2的合成被失活状态的cox-1抑制。
许多学者在对阿司匹林抵抗(ar)的研究是很注重cox-2方面的[1]。
在人体的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以及平滑肌细胞之中有很多cox-2,
细胞因子可以激活诱导作为诱导酶的cox-2,同时,在多种病理的状况下作用有所增强,也是pgh2产生的另外一种途径。
即便是接受了阿司匹林的治疗,cox-2之中产生的pgh2也可以恢复血小板从而生成txa2的能力,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txa2合成能力,进而对血小板的聚集进行诱导。
基本上不同患者的cox-2的表达情况不太相同,而且在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炎性细胞也存在cox-2,例如巨噬细胞以及单核细胞。
当有炎症进行刺激的时,cox-2可以增强10倍甚至20倍的有核细胞表达[2]。
一般情况下,阿司匹林对cox-1的抑制作用较强,一般是cox-2的170倍,所以阿司匹林在对txa2的抑制量需要达到txa2总量的90%以上才能有利发挥自身抗血栓的作用,这种情况很可能是血液中血小板具有较高的
cox-2含量的患者产生ar的一种机制。
1.2 几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般在心血管事件二级预防治疗中,患者不仅仅会使用阿司匹林,同时还会使用降糖药、其他非甾体类型的抗炎药以及降脂药,通常情况下这几种药物往往会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
在以前对非甾体类型的布洛芬研究中发现,布洛芬可以很大程度上对cox-1进行阻滞,进而使ar产生,但是最近一项新的研究则否认了以前的观点——布洛芬与安慰剂在同时对血栓素b2抑制方面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因此,必须对以下问题进行研究:(1)在心血管事件二级预防治疗之中,不仅仅要使用阿司匹林,基本上会使用多种药物;
(2)相同的研究常常出现不同的研究结果,因此,要对研究的手段方法进行考察,同时也不可忽视群体之间特征和差异。
1.3 剂量的使用与ar产生之间的关系
治疗心血管疾病时,对于阿司匹林的剂量使用存在明显的个体性差异,但是,目前尚未有具体的实验数据能够说明。
例如,在脑卒中、心肌梗死这些二级疾病的预防中,阿司匹林的长期服用剂量推荐范围是在75~160 mg/d之间,而在急性事件中,往往要达到160 mg以上才能达到对血小板的抑制。
2 阿司匹林抵抗的防治策略
对于出现了ar的患者群体的治疗可以采用不同种类的抗血小板药物进行治疗,又或者是采用其他药物来进行替代治疗。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其他种类的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使用也存在一些和使
用ar相似的情况。
另外一方面需要注意的是,两种不同的血小板抵抗药物的使用极容易导致严重出血,类似于氯吡格雷这种血小板抵抗药物的价格比较高,基本上不适用于长期治疗,所以同时使用多种血小板抵抗药物不是好的治疗方法。
因为ar的存在,在心血管疾病治疗控制方面不能做到长久稳定,病情容易反复发作。
久病入络是属于我国传统医学络病的一种,总体上是属于本虚标实。
3 对阿司匹林抵抗治疗的展望
对于ar的研究和治疗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可探究因素,ar的群
体性和复杂性是共同存在的,在临床治疗时需要慢慢深入研究。
在对ar的研究和临床防治之时,不单单考虑复杂性,对群体的差别性也要有所兼顾,要进行辩证区别对待。
目前在对于ar的分析研究还有待深入,需要相关科研学者进行更加系统更加全面的研究,要积极吸收中外医学的先进科学知识进行探索,为ar的治疗找出一条光明之路。
参考文献
[1]李洁,刘春风.阿司匹林抵抗[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5,13(2):136-139.
[2]石星原.阿司匹林抵抗的产生机制及防治对策[j].山东医药,2010,50(13):113-114.
(收稿日期:2012-08-27)(编辑:陈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