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考前指导 现代文阅读篇复习指导(一)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7
高中现代文阅读指导一、考查能力:1、文中重要词语、句子含义的理解2、文中有效信息的筛选及整合3、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4、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5、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6、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7、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二、具体题型分类:(一)理解类:理解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二)结构类:句子作用段落作用文章思路材料安排.(三)技巧类:各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各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多与理解类结合)(四)主旨类:文章中心思想,主题(五)概括类:形象特点、信息筛选作者的情感变化(六)阅读延伸题:三、熟悉文体•第一类:记叙性散文这类散文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叙述多是日常生活较为平淡的人事。
主旨即对所写人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悟。
典型写作思路:简叙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反映世态,总结感悟2007北京卷《湿湿地想念》•第二类:写景状物性散文这类散文以描写和议论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描写多是景、物的某一突出特征,议论抒情多是在景、物突出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人生道理的升华。
主旨即物人相通处。
典型写作思路: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景,时空拓展→中间常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2008年北京卷《碧去寺的秋色》2009年北京卷《司马祠》•第三类:议论性散文也叫哲理散文。
这类散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但议论不是凭空而生,往往在文章的开头交代议论的由头,或事,或物,然后逐层递进式议论。
主旨在物(事)与理相通处。
典型写作思路: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的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2011年北京卷《祁连雪》四、五种意识•阅读过程中关注话题意识——全文话题、段落话题段旨意识——每段的中心内容层次意识——几个层次、几个段落思路意识——行文思路、线索文脉主题意识——作者观点、情感态度边看文本,边回答:文或段说什么话题?每段的内容是什么?哪几段讲同一个话题?全文思路是怎么发展的?主要表达了一个什么主旨?2020届西城区本大题共5小题,共22分。
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指南《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中对现代文阅读部分的表述沿用了去年的说法,科技文阅读方面对考生能力的要求和考查并没有作大的改动,文学作品阅读这一部分的考查在经历了客观题的淡出后也已渐趋稳定。
所以考生复习时也要稳中求变:稳,就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变,就是开阔视野,涉猎新题型。
一、科技文阅读部分(一)命题预测与备考方略虽然考纲对科技文的要求基本未变,但透视2019年各地高考题对科技文阅读的考查,我们依然可以把握2019年高考对本部分考查的大致走向。
首先,在材料的选择上,06年17套高考题18篇科技文中,自然科学类与社会科学类的文章各占一半。
由此可见,考生在备考时这两类文章要兼顾。
当然,社科类文章主观性更强,考生多感觉比自然科学类的难读,可以更多地练习,以熟练掌握其阅读及答题技巧。
其次,在考点的分布上,“筛选信息”类题目所占比重最大,几乎每篇文章都有涉及,甚至有的省市一篇中设两道筛选题;“概括类”和“推断类”题目比重相当;“重要词语理解”类题目只有不到一半的文章涉及到;考到“理解重要句子”类题目的文章仅两三篇。
这虽不能证明是一种趋势,但也体现出命题者现今更侧重对考查考生对信息的提取、整合能力,对内容的概括能力,以及对文章的逻辑分析能力。
也就是说,命题更注重将科技文当作信息的载体来考查,而不仅仅当作语言材料。
考生备考时,应在理解文章语言的基础上更多地训练自己对信息的掌控和分析能力。
再次,在题型的设置上,除北京卷、上海卷外,其他各地设置主观题的可能性较小。
因此,多数考生复习时可以以常规题型的训练为主,辅以近几年北京卷、上海卷中的主观题即可。
另外,在设题角度上,错误选项的设置基本从以往常见的几个角度入手,如:偷换概念、以偏概全、强加因果、无中生有等。
此外,设题时还有改变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混淆偶然必然、已然未然等“陷阱”。
考生要通过训练,准确把握这些“陷阱”的特征,力求准确判断。
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技巧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技巧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语文科目中的重头戏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相信很多考生在复习过程中都会有这样的疑惑:现代文阅读该如何复习?该如何答题才能得到高分?下面就来谈一谈现代文阅读的复习方法和答题技巧。
一、复习方法1.讲解分析法:这是最为基础的一种方法,凭借对一些重点知识点的讲解进行分析和扩充。
在考试时遇到这些问题就会有一种找到熟悉的亲人的感觉,更加精准地作答。
经典例子有修辞手法的解释、注音句式的分析等。
2.练习模仿法:这种方法可以用来提高阅读文本的理解难度,增强对于完形填空和阅读小说的掌握能力。
当你做好了一道题目后,可以逆向思考。
把文本当做自己手写一遍,这样可以培养自己观察口感、试探插入的习惯。
3.审题立意法:在熟悉文章题目和文本之后,需要审定题意,看看自己是否理解传达出来的内容。
彻底培养这种能力是成功的关键所在。
首先,要理解文章所讲述的情节设置、角色、动机、事件和背景等。
此外,在阅读中可以深层次探究文章的内在意思,并运用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分析。
4.扩知方法:要想更好地应对阅读,需要进行阅读训练,必须深入研究相关知识和文化背景,并在学习过程之中建立自己的思维体系。
在阅读时要合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比如掌握常见的语法和修辞技巧。
这样,在答题的时候会更轻松自如。
二、答题技巧1.在阅读时重视句子结构和主谓关系。
在处理现代文阅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句子结构和主谓关系,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整体意义。
2.着重把握文章的重点。
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一定要抓住文章的核心观点,看看作者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3.重视文学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在现代文阅读中非常重要。
因此,在阅读文章的时候要注意这类词汇,理解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这样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
4.对于语文题目,一定要仔细阅读。
通常情况下,考生很容易忽视语文题目的读题要求,这样在回答问题时就无法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复习秘籍(一)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复习秘籍(一) 一、整体:是否理清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小说、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开端:文本中矛盾冲突的起因发展:矛盾冲突从展开到激化的过程高潮:主要矛盾最尖锐的时刻,决定人物命运的关键时刻结局:矛盾的最终结局,人物性格的完成,事件的结果,主题的凸显二、段落考察哪一个段落的作用?(先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再思考不同位置的段落的不同作用)(1)开头的作用:①交代时间、地点、背景?②照应题目?③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④点明主题,总领全文?⑤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⑥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2)中间的作用:过渡①承接上文的……内容?②为下文写……做铺垫?③推动……情节的发展?(3)结尾的作用:①卒章显志,点明中心?②委婉含蓄,耐人寻味?③点明题旨,深化主题?④照应前文,首尾呼应?⑤交代故事结局和人物命运⑥是否是欧亨利式结尾a为文章增加波折,使故事曲折生动b照应上文……的伏笔c强化对……赞美或讽刺d委婉含蓄,耐人寻味(4)标题的作用:①点明线索,贯穿全文?②点明主旨?③奠定感情基调?④使用比喻、对比、拟人、双关、象征等手法?⑤有多重含义(表层意+深层意)?⑥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三、情节的作用(1)对人物的:刻画了人物……的心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塑造了……的人物形象?(2)对主题的:突出、深化……的主题?(3)对结构的:为文章增加波折,使情节曲折生动?推动下文……情节的发展?(4)对阅读的: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四、理解词语或句子1、词语理解型:(1)是否有比喻义?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寻找它的本体、喻体和相似性;(2)是否有象征义?象征对象,内在关联;(3)是否有双关义?谐音双关、语意双关(4)代词的词义?(5)是否紧扣上下文?从上句或下句寻找释义。
2、句子理解型:(1)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将形象化的语句转化为概括性的直白的语言,点明表达效果和情感(2)是否有多重含义的字词?将抽象含蓄的概念或词语转化为具体化的阐释,将多重意蕴的词转化成表层和深层两种含义五、环境的作用1、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2、怎样描写的环境?(1)描写内容: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味等方面的描写。
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文本·小说主观题高频考点考前指导【高频考点1:小说标题】高考小说标题的考查的角度①理解小说标题的含义(小说标题的意蕴)②体会小说标题的作用(用意,好处)③与探究题结合在一起考查。
如“××”作为这篇小说的标题,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的考虑。
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作分析④不同标题的比较。
答题思路及规范:(一)小说标题的含意。
①表层:本义。
②深层:比喻义,双关义。
③主旨:象征义,结合人物、主题分析。
例【2017·浙江卷<《一种美味》T12 “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
(5分)【参考答案】①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鱼汤”,或仅仅是对“鱼汤”的渴望,便成了满足口腹之欲的一种“美味”。
(本义)②围绕“鱼汤”的烹制,是一家人快乐、亲情和希望的酝酿,这种处于生活重负下的情感“美味”弥足珍贵。
(比喻义)③在此过程中,“他”由天真惜懂到初通人事,是自我的一次重要发现与成长,更是能够滋养一生的特殊“美味”。
(主旨典型例题小说以“寻找安详”为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分)【参考答案】①表层义:“寻找安详”指的是“我”和老乡去寻找一个叫安详的画家。
②深层义:“寻找安详”也指画家安详安心守山,真情投入,寻找到内心的安静祥和,寻找到了艺术的真谛。
③主旨义:“寻找安详”还指“我”寻找到了内心的安详,表达了作者对当下社会浮躁的反思,每个人都应该寻找内心的“安详”。
(二)小说标题的作用(用意,好处)【识记内容】①人物层面: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突出主人公的形象(品质、特点等),寄托人物的情感。
②情节层面:概括了主要情节、推动或暗示情节的发展、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等。
③环境层面:交代时间、地点、环境、故事背景,渲染氛围等。
④主题层面:紧扣、(体现、揭示、暗示)了主题;使用了某种手法,生动新颖,或含有象征意味、寓意等。
⑤思路结构层面:贯穿全文的线索、抑扬、呼应等。
现代文阅读备考策略(大全5篇)第一篇:现代文阅读备考策略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题一.答题技巧:1.文章主旨题型的备考策略(1)完成知识积累:①解答主旨类题型要点。
首先要明白这类题型一般是考查文章的主旨及主旨是如何表达的。
②着眼全篇整体阅读。
了解作者想表达什么中心,不能断章取义;准确把握文脉,答题时还要注意层次感和规范性。
(2)明确答题模式:一般是“文章通过对…抒发了作者…感情,表达了作者…态度…”2.文章结构题型的备考策略(1)完成知识积累:⑴明确考查局部的作用题型。
A.出现开头的有四个方面作用: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④营造某种气氛,奠定全篇感情基调。
⑵出现中间的有二个方面作用:①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起着前后文的呼应作用。
C.出现在结尾的有六方面作用:①升华感情;②深化主题;③总结上文;④卒章显志,篇末点题;⑤呼应开头,使结构首尾圆和;⑥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结构指文章的布局谋篇。
出现在结构方面的考查题型,一般都是“作用”题,应该从文章写作的角度回答问题。
⑶明确考查全文布局谋篇作用题①角度:线索设置,结构安排,详略主次,过渡穿插,伏笔照应,烘托铺垫。
②术语:如果问过渡或照应的作用?回答:使文章结构严密,气势贯通,前后呼应,条理分明,增强表达效果。
(2)明确答题步骤:指出作用+分析效果+表达主旨(情感)①明确答题规范:联系实际,结合原文,语言简要回答问题。
②不管是考查局部的作用还是考查全篇的作用,都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明确其位置回答,因为这两方面都是极为重要的给分点。
3.修辞题型考查的备考策略(1)完成积累知识:⑴熟悉常见九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
⑵如果考查多种修辞,应联系实际分类说明其作用。
①描绘类(生动形象):比喻、拟人。
②结构类(强调整齐):对偶、排比、反复。
③语气类(增强语气):反问、设问。
④强化类(突出特征):夸张、借代。
高考备考如何备考现代文阅读高考备考阶段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一个紧张而关键的时期。
其中,备考现代文阅读是考生必须要重点关注和妥善准备的一个方面。
本文将给出一些建议,帮助考生高效备考现代文阅读。
1. 理解题目要求在备考现代文阅读过程中,首先要仔细阅读并理解每道题目的要求。
这包括题目中的关键词、所提问题的重点和隐含意思等。
只有充分理解题目,才能确保针对性的阅读和准确的答题。
此外,还需注意题目所要求的回答形式,如是选择题、填空题还是简答题等,以便做好相应的备考准备。
2. 掌握文本解读技巧备考现代文阅读要注重掌握解读技巧。
首先,要通过阅读文章的题目、导语和段落开头等内容,预测文章的主旨或关键信息。
同时,要学会扫描和略读,快速获取文章结构和主题发展线索,培养快速定位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其次,要注重理解词语的具体含义,善于利用上下文信息推测词义。
此外,还需学会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和写作手法,把握文章的写作意图。
3. 积累相关知识和背景备考现代文阅读需要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和背景。
考生应该积累一些文学常识和背景知识,了解一些现代文学作品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等信息。
这样就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和意义,有助于对文章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4. 多做模拟训练备考现代文阅读还需要进行大量的模拟训练。
通过做一些历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可以熟悉考试的题型和答题技巧,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
同时,还可以通过做题积累经验,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和弥补。
5. 注重阅读能力的提升备考现代文阅读不仅要重视技巧的掌握,还需要注重阅读能力的提升。
考生应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多读好文章、名著和现代文学作品,拓宽自己的阅读广度和深度。
同时,还可以参加一些阅读讨论和写作活动,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6. 多进行自测和总结备考过程中,考生应该经常进行自测和总结。
可以通过做一些练习题、写一些文本概括等方式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检验。
现代文阅读篇复习指导(一)一、命题的角度1.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重要词在文中的含义。
3. 理解文章的主旨是最主要的考查角度。
4. 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二、阅读现代文的方法1. 如何整体感知A、仔细阅读关注标题,明确散文分类(文体特征),了解选文写了什么,作者的主要情感倾向和价值取向;a、标题:①线索作用(例:《项链》)②点出文章中心、主要内容或点出文章所写话题(例:《人是什么》点出话题)③修辞上采用比喻等修辞手法,突出题目,形象生动(例:《明月清泉自在怀》)b、分类(文体特征):①写景状物抒情散文②写人叙事抒情散文③文化散文(学者散文)④哲理散文(议论性散文)⑤托物言志散文c、情感倾向与价值取向赞成肯定反对否定注:为降低解题的难度,高考所选散文一般都有较为明确的情感倾向与价值取向。
B、了解各段大概意思,理清思路在阅读选文的基础上大致地概括一下各段的大意,串联起来形成思路,明白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写景状物抒情散文,一般先写景状物再抒情议论,最后说明一种道理,也就是说文章的主旨在文末才点明。
(07届综合练习卷五《感谢生命》)C、把握关键句:①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各段落中的中心句(过渡句、过渡段)。
②尤其注意段首、段尾(总起句、总结句),揭示线索的句子抒情议论句,特别是开头和结尾的抒情议论句。
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③反复出现的词或句子。
④体现主要对象的特点的词句。
⑤运用辞格的句子。
⑥感觉有深意或难懂的句子。
⑦引用的名言2. 如何进行全面的解答A、认真读懂题干,利用好题干中包含的信息揭示05年广东卷高考题《壶口的黄河》第2题:“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题干中“主观感受”已提示我们以他人视角来写正面形象,因而表现手法应为“侧面描写”(侧面烘托、衬托)。
B、查语境,把命题所涉及到的内容放回到原文中,找准相关的信息区,然后还要认真搜索相关信息区的前后,看是否有与之有并列或承接、递进等关系的语句、段落。
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阅读基本技能技巧一.文章构件的一般作用★题目①写作对象;②文章体裁;③其它重要内容。
★ 2.开头⑴开篇点题;⑵总领全文;⑶引出下文;⑷烘托渲染;⑸设置悬念;⑹引人思考。
★ 3.主体部分⑴过渡段:承上启下(过渡)作用;⑵段落总括句:总结上文;引出下文;表明观点态度★ 4.结尾⑴卒章显志(点明……的中心),画龙点睛;⑵总结全文,深化(强调、升华)中心;⑶首尾呼应(照应开头,呼应题目)。
二.文学作品常见表现手法与技巧概览①表达方式:叙述顺序、描写方法、抒情类型。
②表现手法:悬念、铺垫、伏笔、烘托、渲染、衬托、对比、象征、想像、联想……③布局谋篇:线索选择、顺序选用、过渡照应、伏笔铺垫、卒章显志、详略剪裁④语言辞格:a.描绘类:比喻、夸张、拟人、借代——生动形象b.结构类:对偶、排比、反复——强调突出c.语气类:反问、设问——增强语气★特别注意:散文中的衬托(尤其是反衬)手法。
三.文学作品常用表达技巧例析★ 1.象征借用某种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表现特定的人物或某种抽象的事理、概念、思想或感情等,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或内容等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 2.烘托借描写环境或特定的气氛,表现人物(或其它描写对象)的特定情绪。
★ 3.铺垫与伏笔“铺垫”:在主要对象或事件发生之前,先对与之相关的人物、事件或环境、气氛进行描写,为主要人、事、物的出现做好准备。
“伏笔”:是指在作品中对以后将要出现的人物或发生的事件作暗示。
★ 4.正面描写直接对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环境做具体生动而形象的描摹和刻画,也可理解为“实写”。
★ 5. 侧面描写通过描写对象周围的人、事、景物来反映、衬托被描写的主要对象,也可理解为“虚写”。
★ 6.联想由一种事物想起另一种事物,或由想起一种事物的经验又想起另一事物,就叫联想。
★7.想象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8.白描与细描“白描”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也叫“简笔”。
【高三学习指导】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方法摘要:高中三年级的同学们进入了高考前的总复习阶段,各位的复习计划有没有规划好呢?做了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方法,供您参考,相信可以帮助大家的复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形象与抽象的转换如1998年上海卷的阅读文本最后一段“东方的画师呀!麒麟死了,狮子睡了,你还不应该拿起那支当时伏羲画八卦的笔来,在朝阳的丹凤声中,点了睛,让困在壁间的龙腾越上苍天吗?”纯粹是形象表达,考题是要写出文章的主题,学生要看出形象表述的意思是:我们原有的优秀的东西或已丢失或快要丢失,我们必须模仿优秀的东西,复活我们原有的优秀的东西。
这就是形象与抽象的转换。
进而概括一下就是文本的主题。
二、全球和局部转型2021年江苏卷《一幅烟雨牛鹭图》第16题:阅读“有人在渴望它的改变,有人在期待它的延续——一切都在两难之中”(局部)这句话,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作者对古老农耕文明的态度是什么。
抓住这句话本身“渴望改变”、“期待延续”、“两难之中”(局部)等三处,联系全文“在朦胧的诗意氛围中,抒写农耕生活的自然和谐之美,抒发作者迷茫的感情”的主题(整体),找到答案“眷恋古老的农耕文明,为其终将消失而惆怅”(局部所表现出的整体)应该不会太困难。
这道题表面考句意的理解,实际上考查由个别场面把握文本主题的能力。
三、一般和具体的转变2021年全国卷ⅱ第17题是“文中所说的‘光与影的对比’具体指什么?”阅读第10段,可知“光与影的对比”是指新旧时代马缨花的对比;再看作者对“藏在我心中的这一个光与影的对比”的“爱”,可以归纳出由上文1至9段组成的两个大层次的内容,写出答案的另一层意思:“光”中的马缨花长在阳光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
由文本到答案是具体向概括的转换;由问题到答案,是概括向具体的转换。
哲学思维方法也要求我们在阅读现代文学中的答案表达时,要注意把握“度”。
现代文阅读篇复习指导(一)一、命题的角度1.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重要词在文中的含义。
3. 理解文章的主旨是最主要的考查角度。
4. 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二、阅读现代文的方法1. 如何整体感知A、仔细阅读关注标题,明确散文分类(文体特征),了解选文写了什么,作者的主要情感倾向和价值取向;a、标题:①线索作用(例:《项链》)②点出文章中心、主要内容或点出文章所写话题(例:《人是什么》点出话题)③修辞上采用比喻等修辞手法,突出题目,形象生动(例:《明月清泉自在怀》)b、分类(文体特征):①写景状物抒情散文②写人叙事抒情散文③文化散文(学者散文)④哲理散文(议论性散文)⑤托物言志散文c、情感倾向与价值取向赞成肯定反对否定注:为降低解题的难度,高考所选散文一般都有较为明确的情感倾向与价值取向。
B、了解各段大概意思,理清思路在阅读选文的基础上大致地概括一下各段的大意,串联起来形成思路,明白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写景状物抒情散文,一般先写景状物再抒情议论,最后说明一种道理,也就是说文章的主旨在文末才点明。
(07届综合练习卷五《感谢生命》)C、把握关键句:①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各段落中的中心句(过渡句、过渡段)。
②尤其注意段首、段尾(总起句、总结句),揭示线索的句子抒情议论句,特别是开头和结尾的抒情议论句。
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③反复出现的词或句子。
④体现主要对象的特点的词句。
⑤运用辞格的句子。
⑥感觉有深意或难懂的句子。
⑦引用的名言2. 如何进行全面的解答A、认真读懂题干,利用好题干中包含的信息揭示05年广东卷高考题《壶口的黄河》第2题:“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题干中“主观感受”已提示我们以他人视角来写正面形象,因而表现手法应为“侧面描写”(侧面烘托、衬托)。
B、查语境,把命题所涉及到的内容放回到原文中,找准相关的信息区,然后还要认真搜索相关信息区的前后,看是否有与之有并列或承接、递进等关系的语句、段落。
如命题所涉及的句子为总起句,则信息区在下文;如为总结句,信息区在上文;如为过渡句,则在前后。
C、看赋分,配答案,一般来说,现代文阅读每题赋分都在4分以上,这也决定了每个题目的答案要点一般不只是一点。
一般情况4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两点,6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三点。
3. 如何有效地组织答案①善于利用文中的重要词句。
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
②紧扣题意,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回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③需要高度概括的题目,组织答案的时候a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b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c对信息进行或合并或删除或调整,d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运用辞格的句子须还原为本义)④一般不宜一字不差机械地摘录原文,亦不宜完全用自己的话去回答。
一般说来,答案所涉及的一些关键词句就在原文中,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和重组。
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和标准答案较切近。
三、现代文的分类按照内容与文体可以主要分为以下5种:写景抒情散文,写人叙事散文,哲理性散文,学者散文(文化散文),托物言志散文。
行文特点:形散神不散,由景到情到理,由物到人到理(抓住散文形的特点及其共同特点。
透过事物的表象把握深刻意蕴。
)1. 写景状物抒情散文①行文思路:写景:景―情-人-理卒章显志状物:物-人-理(篇末点题)注:关注景物特点—相关联想(起正衬或反衬作用)的事物的共同点—感悟部分(这类文章一般卒章显志)。
②这类散文中,写主体对象同时,又写相关事物,作用是正衬或反衬主体事物特征。
a、类比(相似)――正衬b、对比(相反)――反衬严冬中松树与梅树(类比/正衬)欺霜傲雪的松树与只剩下枯枝败叶的乔木(对比/反衬)③环境描写:a、为主体对象提供背景(烘托)b、正衬/反衬,突出主体特征万物萧索、百花落尽的秋日只有菊花仍然笑傲秋风c、渲染主体活动氛围。
举例:07届综合练习卷四《感谢生命》、05年高考题《壶口的黄河》、《张家界》2. 写人叙事散文在叙事过程中塑造人物的形象。
①关注人、事背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07届综合练习卷七《秋夜》中的历史背景――1956年反右扩大化②关注人物特点、描写方法正面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侧面描写:他人视角、它景烘托③关注事件的前因后果④关注事理05年高考题《贝多芬――一个巨人》3. 哲理性散文(议论性散文)论述人生哲理。
①关注话题,弄清作者所讨论的问题是什么。
《人是什么》讨论的是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与生存意义。
②文章主旨一般有表层与深层含义之分,要关注文章的深层含义。
08年福建省高中毕业班质检试题《目光》中“目光”表面上指的是人的视线与眼神,实际上指的是深邃的思想与广博的爱意。
③关注行文思路:要弄清楚作者如何以小见大、由浅入深、从实到虚、由表及里来论述抽象深奥的人生哲理。
05年福建省高考题《日历》,作者冯骥才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生活中常见的“日历”这种小事物入手切入,论述重大的人生哲理――生命的意义。
注:关注话题――联想的相似点――关注作者抒情议论句――关注深层含义。
4. 学者散文(文化散文)①内容:批判当代的某些不良的文化现象。
05年江苏卷《波滋曼的诅咒》中“媒介文化”的危害。
②特征:经常采用古今对照、今昔对比的手法。
05年重庆卷《阳台上的遗憾》中旧式宅院和高楼大厦的古今对照。
③情感:通过对过去的优良传统与美好生活的缅怀,表达一种对于当代物质社会的忧虑与思考。
08届综合练习卷《古渡》④主旨:希望人们能够反思。
注:关注论题、论点、论证的事例,关注结构。
5. 托物言志散文(象征)①关注物的特点、特质《秃的梧桐》中“梧桐”的顽强的意志和坚强的生命力。
②关注相关事物这类散文中,写主体对象同时,又写相关事物,作用是正衬或反衬主体事物特征。
a、类比(相似)――正衬b、对比(相反)――反衬《秃的梧桐》中挣扎在荒草里的大理菊、早枯萎了蔓的牵牛花,还有连理花、凤仙花都在冷冷凉露中顽强地活着,开出花朵来,显示出生的力量,作者歌颂它们,其实也在歌颂梧桐,使得梧桐体现出来的顽强生命力有了普遍意义。
③关注环境描写,突出主体特征④关注的引申部分与者所要寄托的情感和思想《秃的梧桐》中文章描述了一株濒临枯死的秃的梧桐,即使在遭到“风和雷雨的劈折”、“蚂蚁的啃蚀”后,在春天到来时,树上仍透出许多绿叶,但是这新的生命又遭到风的侵袭,遭到了蚂蚁的伤害。
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求生的志气,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地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地忙了一个夏天。
作者赋予梧桐以顽强的意志和强大的生命力,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注:关注物的特点、特质――文章的引申部分――关注作者所要寄托的情感和思想。
四、叙述顺序与叙述人称一、叙述顺序:1. 顺叙2. 倒叙(作用:突出事件的结局,造成悬念)例:《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亡,然后再回忆她的一生,造成一种悬念。
3. 插叙(介绍有关的背景、情况,作用:插叙的材料与主要内容形成了映衬或对比的作用,从而深化或突出了主题)、二、叙述人称:1. 用“我”第一人称给读者以真实生动感,使文章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情感,并增强文章的真实性;2. 用“你”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情感的交流,便于对话,拉近与读者(对话者)情感心理距离;3. 用“他”或“她”第三人称可以比较直接地展现生活,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有利于客观的叙述。
08泉州市质检《谒昭君墓》第1题:“全文采用第二人称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回答。
(3分)”【解析】采用第二人称直接与王昭君对话,拉近了与王昭君的距离,显得亲切、自然而真实,便于抒发情感。
(3分,意思对即可)例:05年高考湖北卷《土地》中第2题的第(1)小题“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3分)”【解析】第二人称。
既自由、灵活,又具有真切感、亲切感。
五、描写手法鉴赏解题:先确定是哪类描写,再结合具体内容说明作用。
1. 人物描写(写人叙事散文)A正面描写:正面刻画人、物形象,笔墨集中于写人、物本身。
①肖像描写:以形传神《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②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孔乙己》中孔乙己买酒时“排出九文大钱”的动作。
③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史记》中刘、项二人见到秦始皇车仗时的反应,刘邦“嘻,大丈夫当如是哉!”,项羽“彼可取而代之!”。
④心理描写:准确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⑤细节描写:抓住一个生活中的小的细节,尤其是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准确传神,形象鲜明。
08届三维设计《妻子的生日》中等不到女儿祝福后,在家中“妻子坐在电视机前,抓着遥控器不停地调换频道”。
这里妻子无意识地调换频道的动作细节,表现了妻子的焦虑心态。
⑥神态描写:通过描写人物的表情神态,尤其是面部表情和眼神,来刻画人物形象。
例:B侧面描写(他人衬托、它景烘托)不直接描写主体人、物本身,而通过他人对主体人、物的主观感受与评价,从侧面来突出主体人、物的特征。
成语故事:三月不知肉味、绕梁三日05年广东卷高考题《壶口的黄河》中通过渲染主观感受(如心跳、耳聋、眼光、脑子空白等)来写壶口的黄河,好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二是从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
2. 环境描写(自然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A照应前文、后文、标题《奥斯维辛的雪》最后一段的环境描写B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感情《奥斯维辛的雪》中第1段的环境描写就渲染了一种沉痛的哀悼的氛围。
C正衬、反衬主体(或主要景、物、人的特点或人物情感)寒冬中的腊梅沙漠中的胡杨酷寒与缺氧的青藏高原上的红柳D 表现、突出主题E 展示人物活动背景(或时代背景)《祝福》中开篇对于中国社会的一个横切面――鲁镇的描写,那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缩影。
F对下文的议论或描写或抒情作铺垫07届综合联席卷七《秋夜》中开篇的环境描写为下文怀念鲁迅作了铺垫。
G预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这部分为考试重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风雪的环境描写3. 场景描写场景描写,就是要作者摄取一个有意义的生活场景或自然景观,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多方位多角度地去观察与体验,做到用“眼”看,用“耳”听,用“心”感受,使所观察到的场景入脑入心,然后用简洁的语言,采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下来,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如《最后一课》,在情节开端部分有一处场景描写∶“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前一句对自然景物写得轻松明快,让读者从中品味“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沉重:后一句对社会环境的描写,真实而简洁的指出了林绿鸟鸣,绿草如茵的法兰西国土已被普鲁士军队占领贱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