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
- 格式:pptx
- 大小:4.67 MB
- 文档页数:29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名著导读《艾青诗选》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艾青诗选》是我国著名诗人艾青的诗歌选集,收入了他一生中的大部分诗作。
艾青的诗歌以自由诗为主,形式上不拘一格,内容上关注社会现实,呼唤光明与正义,展现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
本套教材选取了艾青诗歌中的经典之作,旨在让学生感受艾青的诗歌风格,领略其中的情感与哲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对诗歌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他们对艾青及其诗歌的了解相对较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艾青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同时,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能够分析诗歌的主题、形象和表达技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艾青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掌握艾青诗歌的特点,能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诗歌、鉴赏文学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艾青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提高他们对文学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艾青诗歌的特点,诗歌主题的分析,表达技巧的鉴赏。
2.教学难点:艾青诗歌中的深刻哲理,诗歌情感的把握,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诵、课堂讨论等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艾青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达技巧,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4.教师讲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诗歌朗诵:让学生朗诵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名著导读(一)》一. 教材分析《名著导读(一)》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和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名著的价值,掌握阅读名著的方法,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和习惯。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和阅读经验,但大部分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理解和思考。
此外,部分学生对名著阅读存在抵触情绪,认为名著难以理解,阅读起来较为困难。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和方法。
2.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和习惯。
3.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能够深入理解和思考名著内容。
四. 教学重难点1.如何激发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兴趣和热情。
2.如何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名著的方法,进行深入理解和思考。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一些典型的名著阅读案例,让学生了解名著的价值和阅读方法。
2.问题驱动法:提出一些与名著阅读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小组合作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名著阅读的方法和经验。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典型的名著阅读案例,用于分析和讲解。
2.准备一些与名著阅读相关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3.准备一些名著阅读的方法和技巧,用于学生的学习和参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名著的封面和简介,引导学生思考名著的价值和意义。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典型的名著阅读案例,让学生了解名著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呈现的名著阅读案例,尝试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进行名著阅读实践。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名著阅读经验和方法,互相学习和借鉴。
5.拓展(10分钟)提出一些与名著阅读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进一步深化对名著阅读的理解和认识。
6.小结(5分钟)对本次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和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名著阅读的任务,让学生在课后进行阅读和实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名著导读1. 作者简介。
- 艾青(1910 - 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他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2. 诗歌创作背景。
3. 诗歌艺术特色。
- 语言自由奔放又饱含深情。
艾青的诗不拘泥于形式,长短句交错,具有散文美。
同时,他的诗歌情感真挚强烈,能够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1. 作者及成书背景。
2. 主要人物形象。
- 鲁智深:他是一个豪爽仗义、嫉恶如仇、粗中有细的人物。
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节,他听到金氏父女的遭遇后,三拳打死镇关西,尽显其嫉恶如仇的性格。
但他在救助金氏父女时,考虑周全,先安排好他们的去处,才去找镇关西算账,又体现出他粗中有细的一面。
- 林冲:本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他性格隐忍,逆来顺受,但最终被逼上梁山。
林冲的妻子被高俅之子高衙内调戏,他一开始忍气吞声,后来高俅设计陷害他,使他误入白虎堂,被刺配沧州。
在草料场看守时,又险些被高俅派来的人害死,他才手刃仇人,雪夜上梁山。
- 武松:他武艺高强,胆大心细,有仇必报。
如“武松打虎”,他在景阳冈上遇到老虎,凭借自己的武艺和勇气将老虎打死。
而在“血溅鸳鸯楼”中,他得知自己被蒋门神等人陷害后,展开报复,杀死了许多仇人,并且在墙上写下“杀人者,打虎武松也”,表现出他敢作敢当的性格。
3. 思想内涵。
- 它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罪恶。
书中描写了众多贪官污吏、恶霸豪强鱼肉百姓的场景,如高俅等奸臣的弄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败。
- 歌颂了农民起义英雄的反抗精神。
梁山好汉们来自不同的阶层,他们因为各种原因走上反抗道路,他们的故事体现了对封建压迫的抗争。
- 同时也反映了农民起义的局限性。
梁山好汉们接受招安,最终走向失败,这表明他们无法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也暗示了农民起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难以取得彻底胜利。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总复习之名著导读一、《水浒传》故事梗概:在宋哲宗时,东京开封府有一浮浪破落子弟高俅,不务正业,被父亲告发成罪犯,遇赦回东京,因踢得一脚好气球,受端王赏识。
端王即位称徽宗,高俅被封为殿帅府太尉,此后依杖权势。
祸国殃民。
高俅上任即挟隙报复,逼得教头王进携母弃家、投奔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
王进路过史家村感恩收九纹龙史进为徒,传授半年武艺,王进母子辞行。
少华山有三条好汉,因去华阴县借粮;与史家村冲突。
史进生擒陈达、朱武、杨春。
义气相投,史进义释陈达并与三人成为知友,一次不慎被告发,官府派兵围困史家村,史进杀人、烧庄,暂避少华山。
史进往关西寻师父王进,至渭州结识提辖鲁达,又遇师父李忠。
鲁达仗义教金老父女,三拳打死恶霸镇关西。
鲁达亡命于代州雁门县,巧遇金老,暂住赵员外七宝村,为安身避难鲁达在五台山文殊院出家。
法名智深。
鲁智深不守清规,醉打山门,真长老命他往东京大相国寺去做职事憎。
智深路过桃花村,醉打小霸王,行至瓦官寺,又与史进除掉匪人生铁佛崔道成及飞天药叉邱小乙。
智深至大相国寺,清长老见其凶悍,便令其看守酸枣门外菜园。
在菜园,他力伏众泼皮,倒拔垂杨柳,艺惊豹子头,与林冲结为兄弟。
高衙内为夺林冲之妻,求其干爹高俅设计陷害。
林冲误入白虎节堂,刺配沧州,其妻又被高衙内逼死。
林冲在充军途中,被两公差百般折磨,至野猪林又奉高俅之意要下毒手,幸鲁智深赶来救护。
林冲至沧州后,高俅又派人来追杀,林冲忍无可忍,火烧草料场杀死陆虞候,被逼上梁山。
梁山大头目王伦,心胸狭窄,见林冲远胜自己就故意刁难,令他在三日内杀人做“投名状”,遂截住丢官的杨志拼杀。
王伦别有心意,出面劝止,收下林冲,并劝杨志入伙。
杨志不愿入伙,至东京贫困卖刀,杀泼皮牛二,充军大名府。
梁中书见杨志武艺高强,提拔他为提辖,并护送给丈人蔡京的生辰纲。
山东郓城县有一好汉叫托塔天王晁盖,他与吴用、公孙胜、阮氏三雄等人,在黄泥冈,智取生辰纲。
不料,消息走漏,白胜被捕,情况危急,幸赖有及时雨宋江冒死送信,朱全、雷横等捕头仗义放行才脱虎口。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水浒传》名著导读【作者简介】施耐庵(约1296~1370)中国元末明初作家。
名子安,一说名耳。
兴化(今江苏兴化县)人,原籍苏州。
相传施耐庵是《水浒传》的作者。
明嘉靖十九年(1540),高儒《百川书志》载:“《忠义水浒传》100卷。
钱塘施耐庵的本。
罗贯中编次。
”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此书为“钱塘施耐庵的本”。
万历年间,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指出:“武林施某所编水浒传,特为盛行。
”今人一致认为施耐庵是《水浒传》作者。
有关施耐庵生平事迹材料极少,搜集到的一些记载亦颇多矛盾。
自20世纪20年代,江苏兴化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有关施耐庵的材料,有《施氏族谱》、《施氏长门谱》和《兴化县续志》卷十三补遗载有《施耐庵传》1篇、卷十四补遗载有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志》1篇。
据这些材料分析,施于元明宗至顺二年(1331)中进士,曾官钱塘二年,因与当权者不和,弃职还乡,回到苏州写作《水浒传》,追溯旧闻,闭门著述,悒悒不得行其志。
还有的传说他此时与元末农民起义将领张士诚有过联系。
【作者简介二】一般认为《水浒传》的作者是元末明初人施耐庵。
从明代到现在说法概有三种:一是施耐庵作;二是罗贯中作;三是施、罗合作。
施耐庵生平材料极少,据笔记和新发现材料推考,其生平大致是:元末明初(约1296─1370)人。
传说为船家子弟,中过秀才、举人和进士。
曾在钱塘(今杭州)任官,因与当权者不合,任期不满便辞官回苏州,著书于家。
张士诚占据江苏时,曾征召,开始时辞免,后入幕府。
但不久离去,往河阳山(今江阴、常熟)一带做塾师。
明朝初年,北归兴化,居白驹镇(今大丰);刘基来访,欲举荐为官,辞而不就;卒于淮安,约70岁。
【作品简介】《水浒传》以梁山泊起义叙写了农民反封建斗争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以深刻的思想、广泛的内容、杰出的艺术谱出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英雄史诗、革命悲剧,反映出没落衰败的封建社会深重的剥削和残酷的压迫激化着阶级矛盾,反动统治的黑暗腐朽造成广大人民的反抗斗争。
名著导读《水浒传》《水浒传》——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一、作品简评《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白话为主体的长篇小说,相比较《三国演义》而言,更加口语化,也更容易为一般读者接受。
因为《水浒传》的空前成功,也带动了明清白话小说的进一步繁荣。
除了开创长篇小说白话为主体的先河之外,《水浒传》在艺术上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首先就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能刻画出内容更加复杂的性格,人物性格因环境而形成,同时随环境的变化而发展。
人物形象带有一定的理想化色彩,同时又能够深深地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
第二个方面就是在情节的设置上,《水浒传》不单以情节的生动紧张取胜,还有较丰富真实的细节描写。
第三个方面是在语言的运用上,小说在民间口语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通俗、简练、生动、富于表现力的文学语言。
第四,在艺术结构方面,与内容相适应,前七十回连环套式的艺术结构独具特色。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对于这些“梁山好汉”,是给予了充分肯定和热情讴歌的。
他不仅歌颂了这些人物的反抗精神、正义行动,也歌颂了他们超群的武艺和高尚的品格。
很多出身下层的好汉,如李逵、三阮、武松、石秀等,对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感受最深,因此他们的反抗性也最强,统治阶级的法度条例,对他们毫无约束,像李逵竟然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
他们为了起义的正义事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从字里行间,能够看得出来作者对这些英雄人物的赞扬,完全是出自内心的热爱。
作品歌颂这样一批被统治阶级视为所谓“杀人放火”的强盗、朝廷的叛逆,一些所谓“不赦”的罪人,把这些造反的逆反分子写得如此光辉动人,可敬可爱,这显示了作者的胆识和正义感情。
与此相反,作者对于所谓“站在上层”的人物,则将他们写得丑恶不堪,和诸位梁山好汉们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启发人们去爱什么人,恨什么人。
金圣叹评论《水浒传》:“无美不归绿林,无恶不归朝廷。
”这句话说明了施耐庵的思想倾向和《水浒传》的深刻社会意义。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中国的农民富有武装斗争的传统和经验,但用文学形象来歌颂农民战争,并且真实而生动地作全面的艺术再现的,只有《水浒传》。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附拓展练习及答案)《艾青诗选》(如何读诗)【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艾青,原名蒋正涵,浙江金华人。
现代文学家,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亦被称为“一生追求光明的作家”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
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
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二十余年。
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
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作品中心】艾青诗歌有着丰富的时代文化内涵,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他的诗歌常常出现两个意象:土地与太阳。
土地土地凝聚着诗人对祖国以及对大地母亲深沉的爱,对祖国命运深沉的忧患意识。
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大堰河”是人民的化身,是中国农民的化身,流露出艾青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同时还有对他们命运的关切与探索。
把爱国主义表达地淋漓尽致的还有他的名作《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这两句诗真实而朴素,却是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来自民族生命深处,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太阳太阳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
在诗人眼中“太阳”是中国光明前途、中国必胜信念的象征,它蕴涵着诗人对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艾青写的最好的光明颂是《向太阳》和《黎明的通知》。
《向太阳》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歌颂了抗日解放战争给民族带来的新生,揭示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寄托了诗人对光明、理想的热切追求。
《黎明的通知》则是以一个更加乐观、明朗的调子宣告着新时代的来临。
【艺术特色】①艾青诗歌创作常从感觉出发,把握瞬间的印象或感受,用来营造能暗示或者象征某种强烈情思的意象。
他还提倡散文化的自由体诗,在奔放与约束之间取得协调,参差里有某种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