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G染色实验报告
- 格式:docx
- 大小:46.84 KB
- 文档页数:2
关于温度传感器特性的实验研究摘要:温度传感器在人们的生活中有重要应用,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东西。
本文通过控制变量法,具体研究了三种温度传感器关于温度的特性,发现NTC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减小;PTC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但两者的线性性都不好。
热电偶的温差电动势关于温度有很好的线性性质。
PN节作为常用的测温元件,线性性质也较好。
本实验还利用PN节测出了波尔兹曼常量和禁带宽度,与标准值符合的较好。
关键词:定标转化拟合数学软件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THE NATURE OF TEMPERATURE SENSOR1.引言温度是一个历史很长的物理量,为了测量它,人们发明了许多方法。
温度传感器通过测温元件将温度转化为电学量进行测量,具有反应时间快、可连续测量等优点,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一定的研究。
作者对三类测温元件进行了研究,分别得出了电阻率、电动势、正向压降随温度变化的关系。
2.热电阻的特性2.1实验原理2.1.1Pt100铂电阻的测温原理和其他金属一样,铂(Pt)的电阻值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并且具有很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
利用铂的此种物理特性制成的传感器称为铂电阻温度传感器,通常使用的铂电阻温度传感器零度阻值为100Ω(即Pt100)。
铂电阻温度传感器精度高,应用温度范围广,是中低温区(-200℃~650℃)最常用的一种温度检测器,本实验即采用这种铂电阻作为标准测温器件来定标其他温度传感器的温度特性曲线,为此,首先要对铂电阻本身进行定标。
按IEC751国际标准,铂电阻温度系数TCR定义如下:TCR=(R100-R0)/(R0×100) (1.1)其中R100和R0分别是100℃和0℃时标准电阻值(R100=138.51Ω,R0=100.00Ω),代入上式可得到Pt100的TCR为0.003851。
Pt100铂电阻的阻值随温度变化的计算公式如下:Rt=R0[1+At+B t2+C(t-100)t3] (-200℃<t<0℃) (1.2)式中Rt表示在t℃时的电阻值,系数A、B、C为:A=3.908×10−3℃−1;B=-5.802×10−7℃−2;C=-4.274×10−12℃−4。
无菌线染色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无菌线染色的方法,观察细菌的形态和结构,了解无菌线染色的原理和步骤。
二、实验原理
无菌线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通过将细菌移植到无菌线平板上,再进行染色,可以观察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有利于对细菌进行分析和研究。
三、实验步骤
1. 首先,用巴氏液对无菌线平板进行消毒处理。
2. 取一根无菌线棒,在无菌条件下,将细菌样品接种到无菌线平板上。
3. 等待2-4小时,使细菌生长扩展成培养基上的一条线。
4. 准备染色试剂,包括碘液和靛洁液。
5. 将无菌线平板放在染色架上,先滴加碘液,使细菌线变为蓝黑色。
6. 在收取了碘液后,再滴加靛洁液,使细菌线变为红色或紫色。
7. 观察及拍照记录。
四、实验结果
经过染色后,我们观察到无菌线上的细菌线变为蓝黑色,并且在滴加靛洁液后,细菌线变为红色。
五、实验分析
通过观察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到细菌线的形态和结构,并且染色后的颜色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观察到细菌线。
无菌线染色可以用于细菌的鉴定和研究。
六、实验总结
无菌线染色是一种简单而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观察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为对细菌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提供了便利。
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将进一步探索无菌线染色的应用,并利用这种方法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七、参考文献
无菌线染色实验操作手册. (XXXX). 北京: XXXX出版社.
这是一篇无菌线染色实验报告的示例,旨在帮助读者了解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以及实验结果和分析。
实验报告的结构可以根据具体要求进行调整和修改。
革兰染色法实验报告革兰染色法实验报告引言:革兰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分类和鉴定方法。
通过该实验,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类。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了解革兰染色法的原理和步骤,并通过观察染色结果,对细菌进行初步分类。
材料与方法:1. 细菌培养物:选取已培养好的细菌培养物,包括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2. 玻璃片:用于制备细菌涂片。
3. 静电炉:用于固定细菌涂片。
4. 革兰染色试剂:包括革兰染色碱液、革兰染色酸液和洗涤液。
5. 显微镜:用于观察染色结果。
实验步骤:1. 取一枚玻璃片,用火炬或酒精灯加热至红热状态,使其表面无菌。
2. 使用无菌的铁夹夹取一滴细菌培养物,滴在玻璃片上。
3. 用铁夹将细菌涂匀,使其成为一个薄膜。
4. 将涂片放入静电炉中,以固定细菌。
5. 取一滴革兰染色碱液,滴在涂片上,静置1分钟。
6. 用自来水冲洗涂片,使碱液洗净。
7. 取一滴革兰染色酸液,滴在涂片上,静置1分钟。
8. 用自来水冲洗涂片,使酸液洗净。
9. 用自来水冲洗涂片,直至水清澈透明。
10. 用纸巾吸干涂片上的水分。
11. 将涂片放在显微镜载玻片上,并加一滴显微镜油。
12. 用显微镜观察涂片,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与讨论:经过革兰染色法染色后,观察到细菌涂片上的细菌呈现不同的颜色。
根据染色结果,我们可以初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或蓝色。
这是由于革兰染色碱液将细菌的细胞壁染成紫色或蓝色,而革兰染色酸液无法将其染色去除。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含有较多的胆固醇,因此在染色过程中更难被去除。
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有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等。
革兰氏阴性菌: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或粉红色。
革兰染色碱液将细菌的细胞壁染成紫色或蓝色,而革兰染色酸液将其染色去除,使细菌呈现红色或粉红色。
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含有较少的胆固醇,因此在染色过程中容易被去除。
1. 了解染色体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染色体观察、计数和核型分析的操作技能。
3. 通过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提高对染色体变异和遗传规律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染色体是生物细胞中携带遗传信息的结构,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染色体分析是研究生物遗传、发育、进化等领域的重要手段。
本实验通过观察染色体形态、计数染色体数目、分析核型,探讨染色体变异和遗传规律。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人体口腔黏膜细胞、甲醇、冰醋酸、Giemsa染液等。
2. 仪器:显微镜、染色缸、滴管、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载物台等。
四、实验步骤1. 取材:用消毒的牙签刮取人体口腔黏膜细胞,放入盛有生理盐水的试管中。
2. 涂片:将细胞悬液滴于载玻片上,用盖玻片轻轻压平。
3. 固定:将载玻片放入固定液中固定细胞,然后用流水冲洗。
4. 染色:将固定后的载玻片放入Giemsa染液中染色,然后用流水冲洗。
5. 观察:将染色后的载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体形态、计数染色体数目。
6. 核型分析:根据染色体形态、数目和结构,分析核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染色体形态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染色体呈带状,有明显的着丝粒和端粒。
染色体分为两类:A类染色体(长染色体),B类染色体(中染色体),C类染色体(短染色体)。
2. 染色体计数:在显微镜下观察,对染色体进行计数,得到每对染色体的数目。
3. 核型分析:根据染色体形态、数目和结构,分析核型。
本实验观察到的染色体核型为46,XX。
1. 实验过程中,染色体的固定和染色是关键步骤。
固定要适度,以免染色体断裂;染色要均匀,避免染色过深或过浅。
2. 观察染色体时,要调整显微镜的焦距,确保染色体清晰可见。
同时,要注意观察染色体的形态、数目和结构,以便进行核型分析。
3. 染色体变异是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通过染色体分析,可以研究染色体数目、结构变异等遗传现象,为生物遗传、发育、进化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依据。
甲基蓝染色实验报告实验目的:使用甲基蓝染料对动物细胞进行染色,观察染色效果并分析染色机制。
实验原理:甲基蓝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细胞学及组织学研究的碱性染料,其分子中含有大量的芳香环和季铵盐结构,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和亲核性,能够与细胞中的核酸和负电荷的蛋白质结合,形成稳定的染色复合物。
甲基蓝的分子结构如下所示:实验步骤:1. 准备甲基蓝溶液:取适量的甲基蓝固体,加入适量的去离子水,并充分搅拌溶解,得到一定浓度的甲基蓝溶液。
2. 预处理细胞:将待染色的细胞进行固定、去膜等预处理步骤,以保证细胞结构完整。
3. 染色操作:将预处理后的细胞放置在含有甲基蓝溶液的培养皿中,浸泡一段时间(时间可根据实验需要进行调整),使甲基蓝能够充分与细胞中的核酸和蛋白质结合。
4. 洗涤:用去离子水或缓冲液轻轻洗涤染色的细胞,去除多余的染料。
5. 观察结果: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细胞的颜色变化及染色强度,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及分析: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染有甲基蓝的细胞呈现出浅蓝色或深蓝色的染色效果。
这是因为甲基蓝能够与细胞中的核酸和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复合物,从而改变了细胞的颜色。
甲基蓝染色在细胞学和组织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观察和分析细胞和组织的形态结构。
甲基蓝染色的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 核酸染色机制:甲基蓝具有与DNA互补的染色特性,通过与DNA中的碱基对应结合,形成甲基蓝-DNA复合物。
这种染色机制主要用于染色体结构的观察和分析。
2. 蛋白质染色机制:甲基蓝能够与细胞中的负电荷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复合物。
这种染色机制主要用于染色质结构和细胞质的观察和分析。
甲基蓝染色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可用于细胞形态观察、细胞计数、细胞分类、染色体数目分析等方面。
甲基蓝染色的优点包括操作简单、染色结果清晰可见、成本低等;然而也存在一些缺点,如染色均匀性差、染色效果受细胞类型和处理方法的影响等。
总结:甲基蓝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胞染色技术,通过与细胞中的核酸和蛋白质结合,实现对细胞的染色,从而观察和分析细胞的形态结构。
革兰染色实验报告革兰染色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革兰染色法,观察并区分细菌的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的特征,进一步了解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和过程。
二、实验原理:革兰染色是病原微生物鉴定和分类的重要方法之一,可用于判断微生物是革兰氏阳性菌还是革兰氏阴性菌。
原理是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组成不同,前者细胞壁中含有厚壁的murein层和一些多糖类物质,后者细胞壁中只含有薄壁的murein层,革兰染色的原理是根据这一差别来进行染色。
染色步骤如下:1.准备菌液:取一株具有不完全结构的细菌菌落,悬浮在蒸馏水中制备菌液。
2.烘干菌液:从菌液中取一滴,滴在清洁的玻片上,用火焰烘烤几秒钟,待菌液干燥。
3.革兰素溶液:制备革兰染色工作溶液,将1%的革兰素溶液稀释到10倍。
4.染色过程:将烘干的菌液滴在玻片上,滴上革兰素溶液,静置1分钟后用蒸馏水洗净,然后在玻片上滴上碱性紫试剂,再用蒸馏水冲洗,最后在玻片上滴上碘试剂,再用蒸馏水冲洗,使背景显色。
将玻片在浓度逐渐增大的乙酸酒精中漂洗,直到玻片漂洗后无色即可,然后用蒸馏水冲洗。
最后,在玻片上滴上红染试剂,染色10秒钟后用蒸馏水冲洗干净,晾干后,镜下观察。
三、实验步骤:1.准备菌液:取一株细菌菌液,用蒸馏水制备悬浮液。
2.烘干菌液:取一滴菌液滴在玻片上,用火焰烘干几秒钟,使菌液干燥。
3.加染料:滴上革兰素溶液,静置1分钟后用蒸馏水冲洗。
4.加试剂:滴上碱性紫试剂,再用蒸馏水冲洗;滴上碘试剂,再用蒸馏水冲洗。
5.漂洗:用浓度逐渐增大的乙酸酒精漂洗,直到玻片漂洗后无色。
6.染色:滴上红染试剂,染色10秒钟后用蒸馏水冲洗干净,晾干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四、实验结果和分析: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革兰染色后,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或蓝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厚,染色较蓝色。
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薄,染色较红色。
这是由于革兰染色方法中经过上述的染色步骤,革兰氏阳性菌能够保留革兰蓝的颜色,而革兰氏阴性菌会被红染剂覆盖掩盖住。
ve成分实验报告Title: VE Experiment ReportIntroductionIn this experiment, we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vitamin E (VE) o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plant seedlings. Vitamin E is a powerful antioxidant that is known to protect cells from damage caused by free radicals. We hypothesized that the addition of VE to the growth medium would enhance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lant seedlings.Materials and MethodsWe used pea seeds as the model organism for this experiment. The seeds were germinated in petri dishes containing agar growth medium.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 solution of VE,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 standard growth medium without VE. The seedlings were grown under controlled conditions of light,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for a period of two weeks. The growth of the seedlings was monitored daily, and measurements of the plant height, leaf number, and root length were recorded.Results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 showed that the seedlings treated with VE exhibited significantly enhanced growth and development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 The VE-treated seedlings were taller, had more leaves, and longer root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se findings support our hypothesis that VE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plant seedlings.DiscussionThe results of this experiment demonstrate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VE in promoting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plants. The antioxidant properties of VE may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plant cells from oxidative damage, resulting in improved growth and development. These findings have implications for agriculture and horticulture, as the use of VE in plant growth media could potentially enhance crop yields and overall plant health. ConclusionIn conclusion, the results of this experiment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VE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plant seedlings.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effects of VE on plant growth and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concentration of VE for maximum benefit. Overall, this experiment provides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potential use of VE in promoting pla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革兰染色法实验报告一、引言革兰染色法是细菌学常用的染色方法之一,通过染色剂革兰碘紫和酒精洗脱,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两类。
本实验旨在通过革兰染色法的操作步骤,熟悉该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细菌培养液- 革兰染色试剂:革兰碘紫、酒精、脱色剂、碘酒解、碘酒液- 玻璃片- 非吸水性棉签- 显微镜2. 实验步骤:1)取一片玻璃片,用酒精擦拭消毒。
2)取一支无菌棉签,蘸取适量的细菌培养液。
3)将棉签涂抹在玻璃片上,制备细菌涂片。
4)将涂片在室温下晾干。
5)将晾干的涂片固定在火焰上烘烤杀菌。
6)将固定的涂片放入革兰碘紫中浸泡,静置1分钟。
7)将涂片取出,用酒精洗脱涂片,直到洗脱液不再有颜色。
8)用脱色剂洗涤涂片,直到洗涤液变为浅紫色。
9)将涂片放入碘酒解中浸泡3-5分钟。
10)用酒精洗涤涂片,直到洗脱液不再有颜色。
11)用碘酒液洗涤涂片,洗涤液变为深紫色。
12)将涂片晾干,观察细菌染色效果。
13)使用显微镜在1000倍放大下观察细菌形态和染色效果。
三、结果与讨论经过革兰染色法处理后,观察涂片下显微镜图像,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革兰阳性菌:染色后呈紫色或紫黑色,细胞形态较大,常呈固定形状,比如球菌球状、链球菌链状等。
2. 革兰阴性菌:染色后呈红色或粉红色,细胞形态较小,形状多样,比如杆菌、弧菌等。
革兰染色法的原理是基于细菌细胞壁的差异。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含有较多的胆固醇和肽聚糖,革兰碘紫可以与其结合形成革兰碘紫-胆固醇-肽聚糖复合物,导致细胞呈紫色。
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则较薄,革兰碘紫不易穿透,但可以通过酒精洗脱后,用碘酒解中的碘酒液再次染色,使细胞呈红色。
革兰染色法的优点在于简单、快速,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类型。
但也存在一些限制,比如对于某些特殊菌株的染色效果不明显,或者存在某些变构菌株,其细胞壁在革兰染色过程中可能出现异常表现。
四、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进行了革兰染色法的操作,并观察到了不同类型细菌的染色效果。
病原微生物玻片染色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病原微生物玻片染色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玻片染色技术,观察和鉴定不同种类的病原微生物,了解其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实验器材:显微镜、玻片、细菌培养基、染料等。
实验步骤:
1.制备细菌培养基:将适量的营养物质加入水中,加热煮沸至一定浓度,冷却后过滤得到培养基。
2.采集样本:从患者体内或环境中采集样本,如血液、尿液、痰液等。
3.分离细菌:将采集到的样本接种到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细菌会生长并形成菌落。
使用无菌技术将菌落转移到玻片上。
4.染色处理:将玻片浸泡在染料中,使其充分渗透,然后取出晾干。
使用显微镜观察玻片上的细菌,并进行鉴定。
5.记录结果:记录所观察到的细菌形态特征、数量、颜色等信息,并根据已知的细菌分类系统进行鉴定。
实验结果:通过玻片染色技术,我们成功地观察到了多种不同种类的病原微生物,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葡萄球菌等。
这些细菌在玻片上
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和颜色,例如大肠杆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呈淡黄色;沙门氏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呈灰色;葡萄球菌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呈粉红色等。
通过对这些细菌的观察和鉴定,我们可以了解到它们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革兰染色法实验报告革兰染色法实验报告简介:革兰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分类和鉴定方法,由丹麦细菌学家革兰于1884年首次提出。
该方法通过染色处理,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两类。
本实验旨在探究革兰染色法的原理和应用。
一、实验目的通过革兰染色法,观察和鉴定不同细菌的革兰染色特性,了解细菌在染色过程中的结构和组成差异,为细菌分类和鉴定提供依据。
二、实验器材和试剂1. 细菌培养物:包括革兰阳性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阴性细菌(如大肠杆菌)。
2. 无菌平板。
3. 静电片。
4. 静电片架。
5. 革兰染色试剂:包括革兰碘液、革兰洗涤液、乙醇和碱性紫。
三、实验步骤1. 无菌操作条件下,取一小圈静电片置于静电片架上。
2. 用无菌的铁环或无菌的棉签,分别取一小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细菌培养物,分别在静电片上涂抹成薄片。
3. 将静电片架连同静电片放入无菌平板中。
4. 在静电片上滴加革兰碘液,使其完全覆盖细菌涂片,静置1分钟。
5. 用蒸馏水冲洗静电片,使碘液彻底洗净。
6. 滴加革兰洗涤液,使其完全覆盖细菌涂片,静置1分钟。
7. 用蒸馏水冲洗静电片,使洗涤液彻底洗净。
8. 倾斜静电片,滴加乙醇,使其完全覆盖细菌涂片,静置1分钟。
9. 用蒸馏水冲洗静电片,使乙醇彻底洗净。
10. 滴加碱性紫,使其完全覆盖细菌涂片,静置1分钟。
11. 用蒸馏水冲洗静电片,使碱性紫彻底洗净。
12. 静电片晾干后,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和记录结果。
四、实验结果经过革兰染色处理后,观察到金黄色葡萄球菌呈现紫色,而大肠杆菌呈现粉红色。
根据革兰染色法的原理,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革兰阳性细菌,大肠杆菌为革兰阴性细菌。
五、实验讨论革兰染色法的原理是利用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化学成分差异。
革兰阳性细菌细胞壁含有较多的胞内酶和蛋白质,而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壁则富含脂多糖。
在革兰染色过程中,革兰碘液与革兰阳性细菌细胞壁中的胞内酶和蛋白质反应生成复合物,使细菌涂片呈现紫色。
染色体分析实验报告染色体分析是一项关于细胞遗传物质的研究,旨在了解染色体的结构、数量以及可能的异常。
本实验旨在使用不同的实验技术对染色体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染色体的组成和功能。
以下是实验的详细步骤和结果分析。
材料与方法:1. 细胞培养:从人类或动物细胞中取得细胞样本,并在培养皿中进行初级培养。
2. 细胞收集:将培养皿中的细胞进行收集,并处理成单细胞悬液。
3. 染色体制备:利用适当的方法(例如,封闭空气干燥法或骨架制备法)制备染色体悬液。
4. 韧致染色:使用甲醇-冰醋酸固定法等方法将染色体保存在载玻片上。
5. 染色:使用各种染料(例如,吉姆萃、吉姆萃-安尼林染液等)对染色体进行染色。
6. 显微镜观察:使用适当放大倍率的显微镜观察染色体结构并进行图像捕捉。
结果与讨论: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人类细胞样本进行染色体分析。
通过初级培养和细胞收集技术,我们成功地获得了单细胞悬液。
随后,我们使用封闭空气干燥法制备了染色体悬液,并将其进行了甲醇-冰醋酸固定以保持染色体的完整性。
接下来,我们使用吉姆萃和吉姆萃-安尼林染液对染色体进行了染色。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染色体图像非常清晰。
我们能够明显地看到染色体的条带状结构和不同的染色区域。
根据染色体染色的特性,我们能够确定染色体的组成和数量。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了染色体可能存在的异常。
染色体分析的结果对于研究遗传性疾病和遗传突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染色体分析,研究人员可以确定染色体异常与特定疾病之间的关联,并进一步探索相关的遗传机制。
此外,染色体分析还可用于法医学领域,例如确定人体交叉亲权和犯罪现场的DNA配对等。
总结:染色体分析实验的结果表明,该技术对于了解细胞遗传物质的组成和功能是非常有价值的。
通过观察染色体的结构和染色区域,我们可以揭示染色体可能存在的异常,并进一步研究与特定疾病之间的关联。
染色体分析技术在医学和法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于促进人类健康和社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的染色实验报告
微生物染色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染色实验观察和研究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特征,为进一步研究
微生物提供基础资料。
实验材料和方法:
材料:大肠杆菌、革兰氏染色试剂、显微镜等。
方法:
1. 取一定量的大肠杆菌悬液滴在玻片上,使其干燥。
2. 用革兰氏染色试剂对玻片上的大肠杆菌进行染色处理。
3. 用显微镜观察染色后的大肠杆菌样本,记录下其形态和结构特征。
实验结果:
经过革兰氏染色处理后,观察到大肠杆菌呈现出紫色的颜色,表明其为革兰氏
阳性菌。
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大肠杆菌呈现出长圆柱形,且具有明显的细胞
壁和胞质等结构。
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染色实验,我们成功观察到了大肠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为进一步
研究微生物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同时,本次实验也验证了革兰氏染色的可
靠性和有效性,为今后的微生物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总结:
微生物染色实验是微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实验方法之一,通过染色处理可以更
清晰地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特征,为微生物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
希望通过今后的实验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了解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为人类
的健康和环境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实验题目】染色体标本制作与观察【实验目的】1、掌握小鼠睾丸细胞染色体标本的基本制作过程和Giemsa染色法,了解各操作步骤的原理。
2、了解常用实验动物染色体的数目及特点。
3、认识不同生物染色体的特征,学会做染色体组型图。
【实验材料与用品】1.器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手术剪、解剖盘、胶头滴管、离心管、离心机、小烧杯、冰箱、酒精灯、小烧杯等2.材料:小鼠3. 试剂:蒸馏水、0.9%NaCl溶液、0.3%KCl溶液,固定液(甲醇:冰醋酸=3:1)、秋水仙素【实验原理】一、制作染色体标本的先决条件①细胞具有旺盛的分裂能力:选择活跃的组织,如胸腺、骨髓、睾丸、小肠;或施加药物使细胞分裂(PHA)②设法得到大量的分裂中期细胞:利用秋水仙素二、染色体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真核细胞染色体的数目和结构是重要的遗传特性之一。
制备染色体标本是细胞学最基本的技术之一,优良的染色体制片是进行染色体显带、组型分析、原位杂交等的先决条件。
染色体的制备在原则上可以从所有发生有丝分裂的组织和细胞悬浮液中得到。
最常用的途径是从骨髓细胞、血淋巴细胞、、和组织培养的细胞中制备染色体。
本实验采用的方法是从小鼠的睾丸细胞中获取。
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在细胞增殖周期中是不断的运动变化的,一般在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最典型、最易辨认和区分。
因此,制备染色体标本获取的是中期细胞。
染色体特征:数目、长度(绝对长度、相对长度)、着丝粒位置(M/SM/ST/T)、随体与次缢痕的数目大小和位置、带型分析描述染色体的四个参数:①相对长度=(每条染色体的长度)/(单倍常染色体之和+X染色体)*100,相对长度可以用来表示每条染色体的长度。
②臂指数=(长臂的长度)/(短臂的长度),臂指数可以用来确定臂的长度。
③着丝粒指数=(断臂长度)/(染色体全长)*100,着丝粒指数可以决定着丝粒的相对位置。
④染色体臂数(NF),根据着丝粒的位置来确定。
三、操作原理小型动物的染色体制片最好最有效的材料就是骨髓组织(由于分裂活动旺盛,睾丸也可)利用睾丸细胞的制片技术虽然需要离心以及细致的操作,但基本程序并不复杂。
实验原理:令狐采学1)G+菌细胞壁结构较致密,肽聚糖层厚,脂质含量少,乙醇不易透入;同时乙醇使细胞壁脱水形成一道屏障,阻止结晶紫—碘复合物从胞内渗出。
G-菌的细胞壁结构疏松,肽聚糖层很薄,而外膜、脂蛋白、脂多糖又均含大量脂质,易被乙醇溶解,导致细胞壁通透性增加,胞内结晶紫-碘复合物被乙醇溶解析出而脱色。
2)G+菌等电点(PI2~3)比G-菌(PI4~5)低,在相同PH条件下,G+菌所带负电荷比G-菌多,故与带电的结晶紫染料结合牢固,不易脱色。
实验步骤:一、标本的制备:1、涂片:取玻片在火焰上稍微加温,以清洁纱布擦净,放置桌上,左手握菌种管,有搜持接种环,用无菌接种环取生理盐水一滴,置于载玻片的中央,再用接种环在火焰上灭菌,待冷却后,取斜面培养的葡萄球菌或大肠杆菌少许与盐水混匀,直接取1~2环菌液作涂片即可,涂片应厚薄均匀。
接种环采菌后,要通过火焰灭菌才能放下。
2、干燥:目的是是菌体水分慢慢蒸发,固定菌形。
涂片最好在室温中自然干燥,必要是将标本面向上,小心断续在弱火高处略烘,以助水分蒸发;但切勿紧靠火焰,以致标本烤枯,不堪检视。
3、固定:手执玻片一端,标本面向上,在火焰外层快速地来回通过三次,共2-3秒,以玻片反面触及皮肤不觉过烫为度。
冷却后,染色。
目的是杀死细菌,是菌体与玻片粘附较牢以及改变对染料的通透性,因活的细菌一般不能使许多染料进入细胞。
二、染色1、初染:将涂片标本夹持于左手,滴加结晶紫溶液盖满涂抹面,染色1~3分钟,用流水缓缓冲洗(即将龙头打开使水缓慢流出,将玻片倾斜使水在玻片面上端沿玻片流下冲洗染液)直至无颜色流下为止。
2、媒染:加卢戈氏染液4~5滴作用30秒到一分钟,再按上法冲洗,并将片上积水轻轻洒净。
3、脱色:在95%酒精缸中脱色约3~5秒,拿出玻片使酒精由玻片流下,如此反复2~3次,直至流下酒精略呈淡紫色为止,现按上法以流水冲洗,并将玻片轻轻洒净。
4、复染:用稀释石炭酸-复红(或沙黄液)复染半分钟后按上法冲洗。
关于温度传感器特性的实验研究摘要:温度传感器在人们的生活中有重要应用,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东西。
本文通过控制变量法,具体研究了三种温度传感器关于温度的特性,发现NTC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减小;PTC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但两者的线性性都不好。
热电偶的温差电动势关于温度有很好的线性性质。
PN节作为常用的测温元件,线性性质也较好。
本实验还利用PN节测出了波尔兹曼常量和禁带宽度,与标准值符合的较好。
关键词:定标转化拟合数学软件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THE NATURE OF TEMPERATURE SENSOR1.引言温度是一个历史很长的物理量,为了测量它,人们发明了许多方法。
温度传感器通过测温元件将温度转化为电学量进行测量,具有反应时间快、可连续测量等优点,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一定的研究。
作者对三类测温元件进行了研究,分别得出了电阻率、电动势、正向压降随温度变化的关系。
2.热电阻的特性2.1实验原理2.1.1Pt100铂电阻的测温原理和其他金属一样,铂(Pt)的电阻值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并且具有很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
利用铂的此种物理特性制成的传感器称为铂电阻温度传感器,通常使用的铂电阻温度传感器零度阻值为100Ω(即Pt100)。
铂电阻温度传感器精度高,应用温度围广,是中低温区(-200℃~650℃)最常用的一种温度检测器,本实验即采用这种铂电阻作为标准测温器件来定标其他温度传感器的温度特性曲线,为此,首先要对铂电阻本身进行定标。
按IEC751国际标准,铂电阻温度系数TCR定义如下:TCR=(R100-R0)/(R0×100) (1.1)其中R100和R0分别是100℃和0℃时标准电阻值(R100=138.51Ω,R0=100.00Ω),代入上式可得到Pt100的TCR为0.003851。
Pt100铂电阻的阻值随温度变化的计算公式如下:Rt=R0[1+At+B+C(t-100)] (-200℃<t<0℃) (1.2)式中Rt表示在t℃时的电阻值,系数A、B、C为:A=3.908×;B=-5.802×;C=-4.274×。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基因色彩鉴定实验,了解基因在生物体色彩形成中的作用,掌握基因色彩鉴定的基本方法,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
二、实验原理生物体的色彩主要由色素决定,而色素的形成与基因密切相关。
本实验通过检测基因表达产物,观察其与色彩形成的关系,从而鉴定基因色彩。
三、实验材料1. 三角帆蚌基因组DNA2. 引物:Hc-GSK3基因特异性引物3. Taq酶4. dNTPs5. PCR仪6. 紫色、白色内壳色三角帆蚌7. 染色剂:苯胺黑、苯胺红等8. 显微镜9. 数据分析软件四、实验方法1. 基因组DNA提取:采用常规方法提取三角帆蚌基因组DNA。
2. PCR扩增:以Hc-GSK3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条件如下:a. 95℃预变性5分钟b. 95℃变性30秒,55℃退火30秒,72℃延伸30秒,共35个循环c. 72℃延伸10分钟3. 基因产物鉴定:将PCR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条带,判断扩增是否成功。
4. 色彩鉴定:将紫色、白色内壳色三角帆蚌的鳃、斧足、内脏团和边缘膜组织分别提取蛋白质,进行蛋白质印迹实验,检测Hc-GSK3基因表达产物。
5. 数据分析:利用数据分析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紫色、白色内壳色三角帆蚌中Hc-GSK3基因表达产物的差异。
五、实验结果1. PCR扩增:成功扩增出Hc-GSK3基因片段,片段大小与预期相符。
2. 基因产物鉴定: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Hc-GSK3基因在紫色、白色内壳色三角帆蚌中均有表达。
3. 色彩鉴定:蛋白质印迹实验结果显示,Hc-GSK3基因在紫色蚌鳃、斧足、内脏团和边缘膜组织中表达量显著高于白色蚌的表达量。
4. 数据分析: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紫色蚌Hc-GSK3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白色蚌(P<0.05)。
六、实验结论1. Hc-GSK3基因在三角帆蚌色彩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2. 紫色、白色内壳色三角帆蚌中Hc-GSK3基因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基因表达与生物体色彩密切相关。
蛋白质浓度测定——考马斯亮蓝染色法(实验报告)实验日期:2015年4月28日实验温度:室温实验地点:生物化学与遗传学实验室指导老师:***班级:2013级生物技术1班姓名:** 学号:********I. 实验目的1.学习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蛋白质浓度的原理和方法;2.熟悉蛋白质含量测定的影响因素。
II. 实验原理考马斯亮蓝是根据蛋白质与染料相结合的原理设计的,这是一种迅速、可靠的通过染色法测定溶液中蛋白质浓度的方法。
考马斯亮蓝G-250在酸性游离状态下呈棕红色,最大吸收波长465nm,与蛋白质结合后变为蓝色,最大吸收波长595nm,在一定的蛋白质浓度范围内吸光度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
蛋白质与考马斯亮蓝G-250结合,反应2min即可到达平衡,复合物在室温下1h内保持稳定。
蛋白质—考马斯亮蓝G-250复合物吸光系数,使得在测定蛋白质浓度时灵敏度很高,可测微克级蛋白质含量。
III. 实验试剂与仪器1.实验试剂(1) 100μg/mL标准蛋白质溶液5mg酪蛋白溶于50mL 的0.1mol/L氢氧化钠溶液。
(2)考马斯亮蓝G-250试剂50mg考马斯亮蓝G-250溶于25mL的95%乙醇中,加85%的磷酸50mL,蒸馏水定容至500mL。
(3)正常人血浆。
2.实验器材可见分光光度计,100μL微量移液器16支,5mL刻度吸管8支,中试管。
IV. 实验操作步骤1.绘制标准曲线取中试管8支,按下表加入各种试剂混匀,室温放置5min后即可比色。
以“0”号管为空白,记录于下表,绘制标准曲线。
标准曲线绘制数据表012345样1样2标准蛋白μg数020*********A59500.5170.8050.941 1.157 1.192 1.465 1.4402.样品测定中试管2支分别加未知浓度蛋白质(或人正常血浆)0.4mL,各加5.0mL考马斯亮蓝试剂摇匀,室温放置5min,以“0”号管为空白比色,以所测A595于标准曲线查蛋白质含量。
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标本的制备实验报告(一)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标本的制备实验报告实验目的•理解染色体的结构和组成;•学习动物细胞染色体制备方法;•掌握染色体标本制备过程中的一些技巧和注意事项。
实验材料•甲醛•乙醇•醋酸•碘酸钾•毛细管•盖玻片•热水浴实验步骤1.取得动物骨髓细胞标本。
2.将标本浸泡在0.075mol/L的KCl溶液中,通常需要处理2-4h,直到细胞浆干净透明。
3.在干净的载玻片上滴上适量的甲醛和醋酸,待载玻片中的溶液完全挥发后,将浸泡好的标本滴上甲醛和醋酸混合液中,50s即可。
此步是为了固定细胞形态和染色体结构。
4.取出标本,沥干余液后,用毛细管在载玻片中滴入5%碘酸钾,保持2~4min,越长接触时间越好,使染色体膨胀,使得内部染色体更为清晰。
5.取出标本,倒掉碘酸钾溶液,用尽量少的乙醇将载玻片上的染色体表面冲洗干净,加速染色染料的吸附。
6.用淡甲醛在载玻片上将染色体湿润一下,以防染色体干燥,分散染色质和染色体之间的间隙。
7.按一定比例加入染色液(醋酸-布洛克氏Ⅰ选择染色液),一般染色液需要加热干燥,才能使它稳定的存在在载片上,染色液的比例视情况而定。
倒入液就要避免倒在载玻片的一端,因为在染色膏不干透之前,载玻片手触部分很难避免被染色液污染。
染色液沉淀或分层很难影响结果,但是影响颜色深浅和染色体的分辨率。
8.按要求在37℃烘箱中干燥10-30min,使染色液 become stable。
实验结果在制备完染色体标本之后,我们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到染色体的形态和结构。
正常情况下,染色体应该呈现出双染色体的形态,其中一个来自母体,一个来自父体,形态上应该稳定,不应该有扭曲和过度拉伸的情况出现。
实验注意事项•在实验过程中,各种试剂的处理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避免接触到有毒的制剂导致身体受到伤害。
•在标本制备的过程中,需要保证标本的完整性和清洁度,避免在处理过程中将标本破坏导致实验失败。
•在染色体标本的制备过程中,需要注意操作的细节和时间的把握,避免染色效果不佳或染色体损坏等问题的出现。
EVG染色实验报告
一、实验器材及试剂
1、实验器材
名称厂家型号
脱水机武汉俊杰电子有限公司JJ-12J
包埋机武汉俊杰电子有限公司JB-P5
病理切片机上海徕卡仪器有限公司RM2016
冻台武汉俊杰电子有限公司JB-L5
组织摊片机浙江省金华市科迪仪器设备有限公司KD-P
烤箱天津市莱玻瑞仪器设备有限公司GFL-230
载玻片Servicebio
正置光学显微镜日本尼康NIKON ECLIPSE E100成像系统日本尼康NIKON DS-U3
2、主要实验试剂
试剂名称厂家货号
无水乙醇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100092683
二甲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10023418
EVG染液套装Servicebio G1042
中性树胶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10004160
二、实验步骤
1、石蜡切片脱蜡至水:依次将切片放入二甲苯Ⅰ20min-二甲苯Ⅱ20min-无水乙醇Ⅰ5min-
无水乙醇Ⅱ5min-75%酒精5min,自来水洗。
2、EVG染色:酒精苏木素:三氯化铁:碘液5:2:2混合成EVG染液,切片入EVG染
液染30 min,自来水冲洗。
3、背景分化:三氯化铁分化液稍分化一下,自来水洗一下,如此反复操作,在显微镜下
控制分化程度,至弹力纤维呈紫黑色,背景呈灰白色近无色。
4、复染VG:将饱和苦味酸与酸性品红9:1混合成VG染液,染1-3min,快速水洗,无水
乙醇三缸快速脱水。
5、透明封片:干净的二甲苯透明1-5min,中性树胶封片。
6、显微镜镜检,图像采集分析。
三、结果判读:
弹性纤维呈紫黑色,胶原纤维为红色,背景为黄色。
四、注意事项:
1、分化时,至弹性纤维呈紫黑色的细丝状即可,不可过度分化,弹性纤维褪色,若分化不
足,则VG复染后效果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