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素材:重阳节的来历、习俗、古诗词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7
重阳节的来历及习俗转瞬又迎来我国的重要民俗节日重阳节。
你知道重阳节的来历及习俗吗?坚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晰吧,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重阳节习俗和来历,感爱好的一起来看看吧!● 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的起源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是源于《易经》中九之阳数相重。
其次种说法是先秦之前有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际祭天帝、祭祖的活动,而当时也有了重阳节求寿的习俗。
第三种说法是起源于祭祀仪式,因为我国南方地区在重阳节仍旧有重阳祭灶的习俗。
1、源于易经《易经》中九之阳数相重是重阳节的起源之一,在我国古代人的观念里,双九有寿命漫长、安康长寿的寓意,而双九也叫“重九”,因此农历九月初九被定为重阳节。
2、源于祭天活动此外重阳节的源头还可追溯至先秦之前,在当时已经有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际祭天帝、祭祖的活动,而在西汉时期,人们就有在九月九日插茱萸、喝菊花酒的习俗,同时也在这个时候有了重阳节求寿的习俗。
3、源于祭祀仪式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江南大局部地区都有重阳祭灶的习俗,而祭祀的是家居的火神,因此古代九月都有祭祀大火的习俗,但是随着时代的开展,祭火的习俗渐渐消逝。
今日的重阳节,被给予了新的含义,在1101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奇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打算一些可口的饮食。
●重阳节习俗一、赏秋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存了“晒秋”特色。
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
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困难,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化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九九重阳节的来历、文章、诗词及祝福语【编者按】农历九月初九,是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重阳这一天,人们赏玩菊花,佩带茱萸,携酒登山,畅游欢饮。
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
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僻灾之意。
【共3页】重阳节的习俗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
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
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
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
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
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关于重阳节的资料重阳节,全称为重阳节、重阳日,又称敬老节、老人节、祭祖节、踏秋节、登高祭等,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九月初九日。
这一节日始于唐朝,源于道家的重阳思想,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以下是一些关于重阳节的资料。
一、重阳节的起源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意思是说,在异地他倍感思念家乡的亲人,在佳节更是如此。
而“九”是极阳之数,故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重阳节。
此外,古人认为这一天喝菊花酒、赏菊花能散邪消瘀,预防疾病,因此在中国古代,人们在此日会登高祭祖、赏菊花、饮菊花酒,以此来表达对家乡和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重阳节的传统习俗1、登高远眺。
重阳节是秋季的节日,因此登高远眺景色、踏秋赏菊是这一节日的传统活动之一。
有人说登高是要越过灾难、排除疾病的意思,也有人说登高是表达对家乡和故乡的思念之情。
2、赏菊饮酒。
重阳节是喝菊花酒的好时节。
喝菊花酒有散邪消瘀的功效,相信很多人都喜欢在这个日子里品尝一下鲜花做成的美酒。
3、祭祖祈福。
这一天也是祭祀祖先的好日子,因此不少人还会在这一天大扫除、祭祀祖先,为祖先祈福。
4、赛龙舟。
有一些地方也会在这一天举行赛龙舟的活动,让人们在游戏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重阳节与“敬老节”在我国,重阳节被赋予了敬老的含义,因此也有人称之为“敬老节”。
当天,子女们会在社区组织的活动中表演节目、为老人送礼品、为老人干家务等,来表达对老人的尊敬之情。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敬老节实际上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日期。
有一些地方的敬老节是在重阳节那天,有的地方是庆祝老人生日那天,还有一些地方则是在国际老人节那天。
不过,无论是哪一天,我们应该都应该向老人表达敬意、关爱和感激,让老人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总之,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拥有着千年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这个节日里,我们可以登高远眺、赏菊饮酒、祭祖祈福,也可以表达对老人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重阳节的来历及相关习俗重阳节,又被称为“重九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以纪念这个古老的节日。
本文将探讨重阳节的来历及相关习俗。
一、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中国。
相传在古代,人们认为农历九月是阳气渐衰、阴气渐盛的时节,因此在这一天举行祭祀和庆祝活动,以祈求平安健康,驱逐邪气。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习俗逐渐演变成了一个重要的节日。
二、重阳节的习俗1. 登高望远:重阳节的其中一个主要习俗是登高望远。
人们通常会前往郊外、山顶等高地,登高观赏秋景、呼吸新鲜空气,以寻找内心的宁静与放松。
同时,登高也有取吉祥、迎福寿的寓意。
2. 赏菊花:菊花是重阳节的代表花卉。
人们喜欢聚集在一起,欣赏精心布置的菊花展览。
菊花被认为是高洁、坚韧不拔的象征,赏菊成为重阳节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
3. 吃重阳糕:重阳糕也被称为盛糕或茱萸糕。
制作重阳糕需要选用各种新鲜的食材,如桂花、核桃、莲子等,经过糯米蒸制而成。
重阳糕既有符号意义,也具有美食的特色,成为了重阳节必不可少的食品。
4. 佩茱萸:茱萸是一种植物,重阳节时人们通常会佩戴茱萸以驱除邪气、祈求平安。
茱萸被认为具有辟邪、消病的功效,佩戴茱萸被视为一种祈福的行为。
5. 竞技活动:在一些地区,人们会举行竞技活动来庆祝重阳节。
如荡秋千、踏青、斗牛等,这些活动既有娱乐性,也能增强人与自然的互动。
三、重阳节的意义重阳节不仅是一个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人们向老人表达敬意和关爱的时刻。
重阳节这天,人们会回家探望长辈,献上贺礼,以祝福他们健康长寿。
同时,这也是家庭团聚、互相交流、增进感情的机会,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总结: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人们通过登高望远、赏菊花、吃重阳糕、佩茱萸等习俗活动,欢度这个特殊的日子。
同时,重阳节也是表达敬意、团圆和关怀的时刻。
重阳节的来历及相关习俗,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重阳节的来历作文6篇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庆祝。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300多年前的唐朝。
以下是重阳节来历的六篇作文。
作文一:《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起源于唐代。
据传唐朝有一个九岁的小男孩,他的家族长寿且不易生病,他们每年在九月初九这一天都会上山踏青、饮酒、观光。
然后喝着菊花酒、为自己祈福,以祈求家族的幸福长寿。
这个传说广为流传,逐渐演变成为了重阳节的习俗。
作文二:《重阳节的由来》重阳节,又称为登高节。
据史书记载,这个节日起源于唐代,当时人们相信重阳这一天阳气最旺盛,登高寻秋可避灾祛病。
这一天,唐代文人经常登山,饮酒赏菊,以此来祈求吉祥和福寿。
渐渐地,重阳节成为了一个寻亲敬老、感恩父母的节日。
作文三:《重阳节的传说》重阳节盛行的故事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汉代著名的诗人屈原的故事。
屈原是一个忠诚的爱国者,他忧国忧民,为了拯救国家,写下了许多伟大的诗篇。
然而,由于政治斗争,他被不公平地贬谪了。
直到他在重阳节这天跳入了汨罗江,以示对国家的忠诚。
他的精神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了重阳节的象征。
作文四:《重阳节习俗的起源》重阳节最早的习俗源自唐代。
当时人们相信重阳节这一天阳气最旺盛,登高寻秋可以驱邪避病。
因此,每年重阳节,人们都会选择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登高踏青,一边欣赏秋天的美景,一边祈求吉祥如意。
这一习俗已经延续了千百年,被传承至今。
作文五:《重阳节庆祝活动的演变》重阳节的庆祝活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发展成今天丰富多样的形式。
古代人们主要是登高赏景、踏青采菊,之后演变为祭祖、祈福、插茱萸等活动。
现代人们则更多地选择外出旅行、聚餐、拜访亲友等方式来庆祝。
重阳节的庆祝活动多样化,却都寓意着人们追求吉祥如意和幸福长寿的愿望。
作文六:《重阳节文化的传承》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无论是登高赏景、踏青采菊、祭祖、祈福还是家人团聚、感恩父母,都体现着中国人对长寿、健康和幸福的向往。
重阳节的来源及习俗资料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始于中国古代,源于民间祈福的活动。
它的日期是农历九月初九,因此也被称为九九节。
以下是重阳节的来源及习俗资料。
1. 来源:
重阳节最早的来源可追溯到战国时期。
相传战国时期有一位道士告诉了一位叫华佗的
医生,每年的九九重阳,阴气最重,要多喝菊花酒、阳气上升,可以避免疫病的侵袭。
这就是重阳节的最初形成之一。
另外,汉代以来,重阳节也被制定为敬老、登高的节日,表达对长辈的敬意,并祈求
健康长寿的愿望。
2. 习俗:
登高:登高是重阳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
人们登高远眺,欣赏秋天的美景,祈求疾病
远离,身体健康。
赏菊:重阳节正值菊花盛开的时候,人们会赏菊、插菊,以表达对菊花的喜爱和美好
祝愿。
佩艾草:艾草是重阳节的特色植物之一,人们会佩戴艾叶、插艾花,相信可以驱邪辟邪,注重祈福和祈福祖先的安宁。
品茶:重阳节也是一个重要的品茗时刻。
人们会品尝菊花茶,菊花有清热解毒、祛病
延年的作用,也寓意着平安健康。
亲朋聚会:重阳节也是亲朋好友聚会团圆的时刻。
家人会一同登高、赏菊,共度美好
的时光。
祭祖:重阳节也是祭祖的重要日子,人们会祭祀祖先,向祖先祈求家庭和睦、平安幸福。
以上是重阳节的来源及习俗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重阳节的诗句和习俗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它源于古代《易经》中的“重阳卦”,古人认为重阳节是一个重要的吉祥日子。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祭祖、登高、赏菊等活动,同时也会吟诗吟赋,抒发对秋季和生命的感慨。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重阳节的诗句和习俗。
一、关于重阳节的诗句诗歌一直被认为是表达情感、抒发心声的艺术形式,以下是一些与重阳节相关的优美诗句:1. “日午山川黄叶尽,秋风楼阁白云孤。
”——唐代杜牧的《重阳日》2. “浊酒烹鲈鱼,细酣爱古书。
”——宋代陆游的《九日闲居》3. “重阳红叶斗霜天,园中巧植菊花艳。
”——明代吴承恩的《重阳》4. “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白蘋洲。
”——元代杨万里的《临江仙·满地尽银汉》这些诗句描绘了重阳节的景象和气氛,寄托了对自然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使人们更能感受到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二、关于重阳节的习俗1. 登高览秋重阳节正值秋天,天高气爽,人们会纷纷登高远望,欣赏秋景。
登高的活动除了锻炼身体、放松心情,还能体验大自然的壮丽和宇宙的无垠。
2. 祭祖扫墓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扫墓日,人们会回到家乡,祭拜自己的祖先。
整理墓地、上香、祭奠等仪式,是人们表达对祖辈的敬意、怀念和祝福的方式。
3. 赏菊重阳节又被称为“菊花节”,人们会前往花坛、公园等地,欣赏菊花的盛开。
赏菊不仅是对秋天的致敬,也是对生命力和坚韧不拔的赞美。
4. 饮菊花酒重阳节时,人们会采摘新鲜的菊花,用清酒泡制而成的菊花酒。
饮用菊花酒有助于祛寒固元、健脾温胃,被视为保持健康、祛除疾病的丹药。
5. 吃重阳糕重阳节是重阳糕的传统食品,它是用糯米、莲蓉、红枣等原料制作而成。
重阳糕寓意着幸福和团圆,除了作为食品,还常用作馈赠亲朋好友和乡邻的礼物。
总之,重阳节是一个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节日,人们用诗词歌颂这个节日,展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魅力。
通过习俗的举办,人们与亲友团聚、感恩祭祖,增强了情感交流和传统价值的传承。
在今天快节奏的生活中,让我们共同继承并弘扬重阳节的习俗,感受其中的快乐和温暖。
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庆祝。
它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后来融入了诗词赋、登高赏菊等传统习俗,成为了一个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节日。
本文将介绍重阳节的来历以及相关的习俗。
一、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相传九月初九这一天,阳气渐衰,阴气盛长,因此被视为一个煞气较重的日子。
为了消除不利的影响,人们开始在这一天进行祭祀活动。
据《京温旧事》记载,重阳节起源于南京东郊的观音山。
东晋名士陶渊明曾在此举行过一场盛大的登高祭祀活动,以祈求平安和庆祝佳节。
这场活动得到了很大的反响,逐渐演变成了重阳节的庆祝方式。
二、重阳节的习俗1. 登高望远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之一是登高望远。
这源于古人认为登高可以避灾祈福,同时俯瞰山水美景也能心旷神怡。
因此,这一天人们纷纷踏上山岗,登高远眺,欣赏秋天的美景。
尤其是山区地区,往往会举办一些盛大的登山活动,吸引着许多游客和登山爱好者。
2. 赏菊饮菊茶重阳节也是赏菊的好时节。
人们会到菊花展览会、园林等地,观赏各种各样的菊花。
赏菊不仅能欣赏到花朵的美丽,还有助于心情舒畅。
此外,还有人会独自或与亲朋好友一起品尝具有花香的菊花茶,以增添节日的气氛。
3. 喝重阳酒重阳节还有一个传统习俗就是喝重阳酒。
重阳酒是一种独特的饮品,其制作方法独特,口感醇厚。
人们相信喝重阳酒可以祛病延年,同时也与庆祝祭祖的仪式有关。
许多家庭在这一天都会准备一些重阳酒,以招待亲朋好友。
4. 打扫祖坟重阳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传统活动,就是打扫祖坟。
这一天,家人们会前往祖坟,整理墓地,献上花束和食品,祭拜祖先。
这是表达对已逝亲人的思念之情和对祖先的敬仰之意。
总之,重阳节是中国独特的传统节日,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
通过登高望远、赏菊饮菊茶、喝重阳酒以及打扫祖坟等习俗,人们庆祝这个节日,表达对家人、亲友和祖先的敬意。
重阳节不仅是一种传统,更是在快节奏生活中放慢脚步,感受大自然和人情的一种方式。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的简短介绍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九月九日举行。
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珍贵的一部分。
重阳节承载着丰收和祈福的寓意,同时也是晚秋时节登高赏景、纳凉避暑的好时光。
本文将简要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和常见的风俗习惯。
一、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起源于中国古代,其来历源于《庄子·逍遥游》一书中的记载。
相传,南宋时期有位善良的老婆婆名叫朱美人,她是个灵巧敏捷且机智勇敢的人。
在一年的九月九日,朱美人梦见一位仙人,仙人告诉她当天有一只恶鬼会来找她麻烦。
于是,朱美人立即采取措施,并成功地辟除了恶鬼。
为了纪念这个值得庆贺的日子,人们便将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重阳节,以庆祝丰收和祈福。
二、重阳节的风俗习惯1. 登高赏景重阳节时,人们喜欢登高赏景,这是一个重要的风俗习惯。
登高远眺,可以俯瞰大地的壮丽景色,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同时,登高还象征着向上追求,寓意着迈向更高层次的生活和事业。
在登高过程中,人们还可以结伴而行,增加互动和交流,使节日更加热闹、有趣。
2. 赏菊品茗重阳节正值秋季,菊花盛开,所以赏菊也是一项重要的活动。
人们可以欣赏各种各样的菊花,品味菊花的芳香,感受秋天的美好。
此外,人们还可以品尝菊花茶,这种茶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功效,对身体有益。
3. 佩插茱萸茱萸是具有浓郁的香味的植物,被视为重阳节的象征。
人们常常将茱萸挂在床头、门上或佩插在衣帽上,以祈求平安和福寿。
茱萸的形状鲜艳,气味芬芳,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的感觉。
4. 吃重阳糕重阳糕是重阳节的传统美食之一。
它由糯米、核桃、红枣和其他配料制成,味道香甜可口。
人们在重阳节这一天会亲自制作或购买重阳糕,并与亲朋好友一起分享。
吃重阳糕寓意着消灾避邪、祈求平安。
5. 赛龙舟赛龙舟是重阳节的传统竞技项目。
人们组成不同的龙舟队伍,在江河湖海中划龙舟竞速。
这项活动充满了激情和竞争力,也是对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的纪念。
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人物,他的悲剧和自杀被人们称之为端午节的来历。
重阳节来历及诗词早期,诗、歌与乐是合为一体的。
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本店铺在此整理了重阳节来历及诗词,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重阳节来历及诗词11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唐代〕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
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2九月十日即事李白〔唐代〕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这首诗借菊花的遭遇,抒发自己惋惜之情。
在唐宋时代,九月十日被称为“小重阳”,诗人从这一角度入手,说菊花在大小重阳两天内连续遇到人们的登高、宴饮,两次遭到采撷,所以有“太苦”的抱怨之言。
3九日齐山登高 / 九日齐安登高杜牧〔唐代〕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霑同:沾)诗人主观上未尝不想用节日登高的快乐来排遣抑郁。
篇中“须插”、“但将”、“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的运用,都可以清楚的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
至于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从抑郁中挣扎出来,那是另一回事。
重阳节来历及诗词21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王勃〔唐代〕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这首诗前二句以“望乡台”、“送客杯”作对仗,用他乡送客来衬托诗中人思乡的情怀;后二句用呼告语作咏叹,从北雁南飞着想,反衬北人久居南方思念故乡的苦闷。
这首诗仅以四句来写乡思,却将乡愁抒发得淋漓尽致,突破了唐初宫廷绝句多借咏物寓干进之意的小格局。
2行香子·天与秋光李清照〔宋代〕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重阳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的作文500字重阳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以纪念和崇敬老年人,并祈求家庭的健康和长寿。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
一、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一个传说故事。
相传在唐朝,有一位名叫华佗的医生,他有一种令人长寿的药物,这药要在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才能制作。
一年的时光过得很快,而他的母亲已经年迈,身体也渐渐衰弱。
于是,华佗便带着母亲登上一座高山,在山上找到一所小屋,开始制作药物。
最终,他成功地为母亲制作出了长寿药。
从此以后,人们便在每年的九月初九这一天,登山祈福,预祝家人长寿健康。
二、重阳节的传统习俗1. 登高祈福重阳节的重要习俗之一就是登高祈福。
人们会选择早上或者白天,结伴登上高山或者丘陵,欣赏秋天的美景。
在登高的过程中,大家会互相祝福,并祈求家庭的平安、幸福和健康。
登高不仅锻炼了身体,也寓意着向美好生活的追求。
2. 赏菊花重阳节正值菊花盛开的季节,因此观赏菊花也是传统的习俗之一。
人们会前往花坛、公园或者自家的花园,赏赏菊花。
菊花阳刚娇艳,给人以美好的视觉享受,也寓意着顽强不屈的精神。
此外,还会举行一些与菊花有关的艺术表演和展览。
3. 喝菊花酒喝菊花酒是重阳节不可或缺的习俗。
人们采集新鲜的菊花,在清酒中泡制成菊花酒。
菊花酒味道芳香,清凉解渴,有助于提神醒脑。
喝菊花酒被认为可以驱邪、辟邪、消灾、延寿。
4. 吃重阳糕重阳糕是重阳节的传统食品。
重阳糕是用糯米粉制成的,形状圆满,寓意着团圆和祥瑞。
人们在重阳节会制作和品尝重阳糕,与家人朋友分享节日的喜悦和祝福。
5. 穿茱萸重阳节还有一个传统习俗是佩戴茱萸。
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相传可以驱邪避灾、辟邪护身。
人们会将茱萸挂在衣服上或者将其制作成手链佩戴。
佩戴茱萸象征着祈福和保护,希望自己和家人能够平安健康。
以上就是重阳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
重阳节的资料重阳节的资料5篇摘要:重阳节的习俗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吃年糕等,这些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重阳节作文素材: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
__古代以“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正好两个阳数相重,所以人们把它叫做“重阳”,也叫“重九”,又因为“九九”与“久久”谐音,所以人们认为这天是个特别值得庆贺的日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青年必须履行孝敬老年人,爱护老年人,赡养老年人的义务。
因为“九九”与“久久”是“但愿人长久”的谐音,所以规定农历九月初九日重阳节为“敬老日”。
这给重阳节赋予了新的内容。
重阳节的习俗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吃年糕等,这些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
__160;摘要:在这段日子里,那大而纯的美容菊,艳丽的桃花菊,黄灿灿的金丝菊,翡翠般的绿菊,似玉雕般的蜡光菊,黄白相间的万寿菊……无不色彩纷呈、千姿百态地展现在世人眼前,供世人观赏。
重阳节作文素材:过重阳节的风俗登高重阳节里人们有登高的习俗,传说这是因为有个叫恒景的人,为了帮助村民铲除妖魔,苦练本领,等到妖魔九月九出来的时候,他请村民登高避祸,自己与妖魔战斗,后来用宝剑将妖魔扎倒在地。
后来,老百姓每年都登高避祸,形成了登高的习俗。
赏月深秋时节,寒气袭人。
在万花凋零时,唯有秋菊盈园,傲霜怒放,高洁清雅,给秋天的大地增添了勃勃生机。
在这段日子里,那大而纯的美容菊,艳丽的桃花菊,黄灿灿的金丝菊,翡翠般的绿菊,似玉雕般的蜡光菊,黄白相间的万寿菊……无不色彩纷呈、千姿百态地展现在世人眼前,供世人观赏。
菊花,是菊科菊属多年草本生草本植物。
因秋季开花,又叫“秋菊”。
在二千多年前,菊花大多是黄色的,因此,古代诗人的笔下常常把它写成黄色的、金色的,还用“黄花”代菊花。
《礼记月令》篇中有“季秋之月,菊有黄华”的记载,这是关于菊花的最早记载。
故时至今日,也有人称菊花为“黄花”。
特别是菊花又叫“节花”,谓在重阳节而开的意思。
重阳节来历及诗词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以表达对老人的敬意和祝福。
本文将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并通过赏析相关的经典诗词,带您领略这个传统节日的魅力。
一、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战国时期。
相传在战国时期,有一位叫华仲的老者得到神仙的启示,他告诉华仲,每年的九月初九是个阴气最重的日子,会有瘟疫的危险。
于是,华仲告知了周围的人们,让他们在这一天登高祈福,以驱散瘟疫。
人们听从了华仲的建议,结果的确避免了疫病的发生,此后,这一天就成为了重阳节。
随着时间的推移,重阳节逐渐与登高赏菊相结合。
秋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美的季节之一,菊花绽放,金黄的颜色让人赏心悦目。
人们在重阳节这天会登高远望,赏析菊花,同时也表达对秋天的喜爱和美好的祝愿。
二、关于重阳节的诗词1. 杜甫《九日登高望京师》九月九日忆山东,雁门关外忆家乡。
西风簇浪打浮云,背城倚马草萋萋。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是一首唐代诗人杜甫写的著名篇章。
他以重阳节远离家乡的思念之情为主题,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沉痛之情。
通过描绘登高时的景色,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2. 晏几道《重阳日》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
万事能为心快意,千金难买不如休。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饯行客。
把聚离抱收山鸟,说邻舍时谢苍鹰。
这是宋代词人晏几道所作的一首词。
他以重阳节日的欢乐气氛为背景,表达了人们在节日中尽情快乐的态度。
词中借景抒情,描绘了动人的风景和愉悦的心情。
3. 苏轼《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獬豸缙云古渡头,人在崖巅天在楼。
见了飞鸟天下白,踏着银丝万点愁。
犹似昨日沙场雁,千山万水总是情。
背风阴岭寒千尺,故人何在此相逢。
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以忆乡之情写的一首词。
词中他对兄弟的思念溢于言表,通过描绘山水和自然景色的变化,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痴思之情。
通过赏析这些经典诗词,我们可以感受到重阳节的深厚文化内涵和人们对这个节日的喜爱。
九九重阳节的来历_重阳节的起源及习俗整理重阳节被正式定为节日,则始于唐代。
此后的宋元明清,每逢九月初九,宫廷、民间都会一起庆祝重阳节,九九重阳节来历介绍有哪些你知道吗?下面是我整理的2023九九重阳节的来历,欢迎大家阅读共享借鉴,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九九重阳节来历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
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
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期,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
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
也许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
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重阳节的起源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惊,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季节,一如其消失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进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查找到一些古俗遗痕。
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
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
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嬉戏,就此祓禊登高。
”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熟悉,“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
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旧有着特别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照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重阳节的来历作文范文(精选多篇)重阳节的来历作文篇1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习俗。
下面我就来介绍一种“登高”习俗。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
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
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有人丧命,这些百姓受尽了折难。
它也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恒景自己病倒了愈后,他辞别了妻儿,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害。
他四处访师寻道,最终在一座最古老的山,找到了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终于找到了那个神奇法力的仙长,从此恒景刻苦练出了非凡的武艺。
一天仙长把恒景叫来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该回去为民除害了”。
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
恒景回到家,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
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
突然闻到香和酒气,便戛然止步,这时恒景手持宝剑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
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重阳节便被做为老人节。
“老人节”当然要给老人做一些有用的事情咯!比如看看老人,陪陪老人,与老人一起玩一玩儿;为老人洗脚,使老人感到快乐;对老人讲讲故事,让他们心中感到快乐,不再孤独。
“老人节”就是为了老人,在以后,我们要多陪陪老人,多看看老人,帮助老人做一些事情,使老人们不再孤独,不再寂寞吧!这就我想要的重阳节!重阳节的来历作文篇2重阳节的具体日期是:农历九月初九。
因为是二九相重,故成为“重九”;同时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
作文素材重阳节来历的作文重阳节的习俗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吃年糕等,这些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这里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中生作文素材重阳节来历的作文,希望能帮助大家!作文素材重阳节来历的作文1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关于重阳节的由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户户就会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惨不忍睹。
当时汝南县有个青年叫恒景,有一年瘟疫夺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
恒景病愈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害。
恒景历经艰险,终于在一座古山里找到了一位法力无边的仙人,仙人为他不辞劳苦、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动,决定收他为徒,给他一把降妖宝剑,并密传授降妖剑术。
恒景废寝忘食,日夜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有一天,仙人把恒景叫到跟前,对他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如今你的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
这时,仙人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并授以避邪秘诀,让恒景立即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根据仙人的嘱咐把乡亲们领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
中午时分,狂风怒号,北风骤起,天昏地暗,随着几声凄厉地吼叫,瘟魔冲出汝河,扑到山下。
就在这时,瘟魔突然闻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脸色突变,瑟瑟发抖,不敢前行。
说时迟那时快,恒景手持降妖宝剑,立即奔下山来,经过几个回合的激烈搏斗,恒景将温魔刺死,瘟疫消除。
从此,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风俗便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据说,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寓意生命长期、健康长寿,所以人们把重阳节又叫老人节。
九九重阳,还有历史渊源。
早在春秋战国时,屈原在《远游》中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
重阳节写作素材:重阳节的起源及传说重阳节的起源: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
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
这个地方的重阳是指天,还别是指节日。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
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这个地方并且提到菊花和酒。
似乎在魏晋阶段,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
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向来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的传说: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阶段,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浮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少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
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
恒景四处访师找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具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别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寻到了那座高山,寻到了这个有着奇特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同时教给他落妖剑术,还赠他一把落妖宝剑。
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改日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事差不多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
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同时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眼力,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嘱咐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落魔的预备。
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忽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落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写作素材:重阳节的来历、习俗、古诗词
重阳节的来历
来源一
关于重阳节的来历,最早可以推到汉初。
《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
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
来源二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和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有关。
在古代,古人对火总有莫名的恐惧,因而也常常敬畏和祭拜火神。
古人常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
我们可以从流传下来的风俗中,也可以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例如说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
来源三
重阳在古人的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
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重阳节的6大习俗
赏菊
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
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
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
菊展自然多在重阳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
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
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八:“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
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
无处无之”。
登高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
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
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
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
”记隋代风俗,已与后世近似。
在南宋的《梦粱录》卷五载:“日月梭飞,转盼重阳。
……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
”南宋
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
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
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
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
”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
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
”这也是一个颇有诗意的名称。
佩茱萸·簪菊花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
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
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
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
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
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
《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
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
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
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
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吃重阳糕
重阳的饮食之风,除前所述的饮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还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
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
饵,即古代之糕。
《周礼》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
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
蓬饵,想必也类似于黍糕之类。
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
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
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金
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据说,早年不家用发面饼夹上枣,栗诸果的,或以江米、黄米面蒸成粘糕饼,似“上金”、“下银”的花糕。
饮菊酒
菊花,是我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
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
早在屈原笔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
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
魏时曹五曾在重阳赠菊给钟蹈,祝他长寿。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
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
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重阳节古诗词: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宋代: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橱通:厨)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人比一作:人似;销一作:消)
九月十日即事
唐代: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
唐代: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日齐山登高 / 九日齐安登高
唐代: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霑同:沾)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代: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行香子·天与秋光
宋代:李清照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
那堪永夜,明月空床。
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过故人庄
唐代: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