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图示)汇总
- 格式:ppt
- 大小:1.94 MB
- 文档页数:59
中国的节日:元旦节[1月1日]腊八节[1月11日]哈尔滨冰雪节[1月5日]中国13亿人口日[1月6日]小寒[1月6日]小年[1月26日]大寒[1月20日]除夕[2月2日]春节[2月3日]立春[2月4日]元宵节[2月17日]传统情人节[2月14日]雨水[2月19日]全国爱耳日[3月3日]学雷锋纪念日[3月5日]惊蛰[3月6日]妇女节[3月8日]保护母亲河日[3月9日]植树节[3月12日]消费者权益保护日[3月15日] 中国国医节[3月17日]春分[3月21日]寒食节[4月4日]清明[4月5日]谷雨[4月20日]劳动节[5月1日]青年节[5月4日]立夏[5月6日]母亲节[5月8日]护士节[5月12日]网络情人节[5月20日] 小满[5月21日]儿童节[6月1日]端午节[6月6日]芒种[6月6日]全国爱眼日[6月6日]父亲节[6月19日]龙船节[6月25日]小暑[7月7日]大暑[7月23日]建军节[8月1日]七夕节[8月6日]立秋[8月8日]全民健身日[8月8日]爸爸节[8月8日]中元节[8月14日]处暑[8月23日]白露[9月8日]教师节[9月10日]中秋节[9月12日]中国网民文化节[9月14日] 全国爱牙日[9月20日]秋分[9月23日]国庆节[10月1日]重阳节[10月5日]寒露[10月8日]霜降[10月24日]记者节[11月8日]立冬[11月8日]消防日[11月9日]下元节[11月10日]光棍节[11月11日]小雪[11月22日]外国的节日:美国新年时间:2011年1月1日美国新年在每年公历的1月1日,也是中国的元旦节。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美国新年与中国的元旦节虽属同一天,但是不管是节日氛围、节日活动还是新年习俗都有很大的不同。
2012年1月1日,农历12月6日,星期日为2012年美国新年。
日记情人节时间:2011年1月14日日记情人节(Diary Day)在每年公历的1月14日,这一节日虽比不上2月14日情人节但也有其特殊的含义。
中西方的社会文化差异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与世界越来越近,在不断的对外交流中,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世界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西方的差异性,有不同才会特别。
文化差异,首先表现在风俗习惯上。
文化冲击或文化震撼,往往也因风俗习惯不同而成。
一、饮食习俗差异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
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1、美国人喜欢一日多餐,每餐适量;而中国人传统习惯一日三餐,每餐食量都较大,且现已开始有不食早餐的风气。
无疑少食多餐会比一日三餐、二餐科学,特别是不食早餐更易患胆石症。
2、许多中国人习惯每日购买新鲜食品烹饪;美国人往往一次性购买一周的食品贮存在冰箱里,每日食用冷冻食品,且食用的罐头和腌制品分别为中国人的八倍和六倍,要知道它们含较多的防腐剂和色素等化学品,均对身体不利,这值得生活日趋简单化的都市白领一族注意的。
3、中国许多家庭逢年过节时菜肴特别多,应酬也特别多。
而美国人宴客或过节,从不铺张,连总统宴请外国元首也是五菜一羹,更不劝酒。
4、中国人烹调时喜欢用植物油,美国人则喜欢用含胆固醇较高的动物油。
植物油为不饱和脂肪酸,不含胆固醇,因此美国人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特别高。
二、价值观念与思维的差异传统的值观念是各国文化的核心。
与西方离散性相反,中国人崇尚聚拢性。
多少年来,汉民族形成一种崇尚集体反对个人主义为主的强烈意识。
个人主义,即一切从个人出发,“只顾自己,不顾别人”。
而西方资产阶级学者提出的“人本”、“人本”则强调人的价值。
它的核心是个人奋斗和独立精神。
具体来说,中国人的思考方式是立体性的,是一种阴阳互补的,内向性,是由远到近,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个别的。
比如说领导讲话,习惯性地都会先讲国际形势,然后讲到国内,再讲本单位。
图示中西文化差异
华裔设计师刘扬曾经出版了《东西相遇》一书,引起巨大反响。
该书用简洁的笔画,用简单明了的图画向读者表现了德中两个社会的细节,比如两国家庭对待孩子的态度,人们旅游的方式,双方的审美观等等。
大部分都是人们的日常经历,让德中读者们都能引起共鸣。
这是一套关于文化对比的作品,共24张图片,是刘扬眼中的德国与中国的差异,蓝色代表德国人,红色代表中国人。
1、表达个人观点
2、生活方式
3、守时
4、人际关系
5、表达愤怒的方式
7、关于自我
8、星期日街景
10、餐厅里
11、胃痛时的饮品
13、审美标准
14、处理问题的方式
15、一日三餐
16、交通工具
17、晚年生活
19、心情与天气
20、领导
22、对待孩子
23、对待新生事物
24、心目中的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