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一年级数学流程图
- 格式:pdf
- 大小:89.58 KB
- 文档页数:3
小学数学思维导图(全)一、数的概念1. 自然数自然数是无限的,可以一直往上数。
自然数是离散的,相邻的自然数之间没有其他数。
自然数是可数的,可以一个一个地数出来。
2. 整数整数是可加的,可以相加得到新的整数。
整数是可减的,可以相减得到新的整数。
整数是可乘的,可以相乘得到新的整数。
整数是可除的,可以相除得到新的整数。
3. 分数分数有分子和分母两部分,分子表示被等分的部分,分母表示等分的总份数。
分数可以相加、相减、相乘、相除。
分数可以化简,即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4. 小数小数有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两部分,整数部分表示整体中的整数部分,小数部分表示整体中的小数部分。
小数可以相加、相减、相乘、相除。
小数可以化简,即去掉末尾的0。
二、数的运算1. 加法加法是可交换的,即加数的位置可以交换。
加法是可结合的,即加数可以按照任意顺序相加。
加法的结果是唯一的。
2. 减法减法的结果是唯一的。
减法的结果可以是正数、负数或0。
3. 乘法乘法是可交换的,即乘数的位置可以交换。
乘法是可结合的,即乘数可以按照任意顺序相乘。
乘法的结果是唯一的。
4. 除法除法的结果可以是正数、负数或分数。
除法的结果是唯一的。
三、几何图形1. 线段线段有长度。
线段可以测量。
线段可以比较长度。
2. 角角有大小。
角可以测量。
角可以比较大小。
3. 三角形三角形有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可以用公式计算。
三角形的面积可以比较大小。
4. 四边形四边形有面积。
四边形的面积可以用公式计算。
四边形的面积可以比较大小。
四、数学应用1. 解决实际问题数学可以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计算购物时的找零。
计算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计算物体的面积和体积。
2. 数学游戏数学游戏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兴趣,例如:猜数字游戏。
24点游戏。
数独游戏。
3. 数学竞赛数学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例如:数学奥林匹克竞赛。
华罗庚金杯赛。
小学生数学竞赛。
五、数学思维方法1. 归纳法归纳法是一种从具体事例出发,得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式。
小学数学教学流程图篇一: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流程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流程一、教学流程小学数学新授课一般是为了形成某一数学概念,确立某一数学定型、法则或学会解答某类数学问题的方法而进行教学的一种课型。
其主要任务在于体验、弄懂、学会、理解、探索、掌握新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索研究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其教学特点是教师引导下的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相互作用的共同活动。
其教学过程按施教侧重点的不同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激情定向阶段、探索认知阶段、精讲点拨阶段、反馈评定阶段。
二、环节解读(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促思定向教学中要依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找到学生学习新知的心理基础、知识基础和思维方法基础。
抓住教学的突破点,尽量在学生的情绪和体验中找到响应的支撑点,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教学的落脚点就是使学生的心理定向、情绪定向、思维定向。
这个阶段较常见的教学策略有如下几种: 1、创设学习情境,质疑问难根据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作为一种诱导学生自觉进入学习活动的因子,通过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
2、动手操作儿童都有爱动的特点,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具,如摆摆、拼拼、数数、画画等活动,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入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或从学生关心的事情做起,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有趣,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身边就有很多数学问题,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说明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即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告诉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的,说明当前的学习对未来学习的意义或将来社会实践的意义,调动学生学习的动机。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知概念此阶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和同学们的相互合作下,利用已有的知识,借助于直观与操作,经历体验、感知、探索、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动手操作活动和思维操作活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教学活动过程。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数》单元教学案例一、单元教材分析(一)前后知识联系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以前,已经积累了生活中数的概念。
本单元在学生学前经验基础上第一次以数的形式表示10以内物体的量,需要将直观的认识数逐步过渡到对抽象数的认识。
为后续数的计算及其应用打下基础。
表1:《生活中的数》单元前后知识联系(二)单元学习内容主要学习通过直观数数,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就在他们身边,建立数感;10以内数的认识;1~10各数的书写;0的认识与书写。
本单元的学习要点如下:表2:《生活中的数》单元学习内容二、单元教学目标(一)学科性目标1.能正确地数出1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认、会读、会写0~10各数。
2.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二)创新性目标1.能用不同的物体或图形表示1~10各数。
2.知道“0”表示的多种含义。
3.能用不同的方法比较数的大小。
(三)教育性目标1.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乐趣。
2.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单元三课规划(一)原教材教学规划表3:《生活中的数》单元原教材教学规划(二)单元三课教学规划四、单元三课实施(一)单元课教学案例1.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2.学习目标(1)学科性目标①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用1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并能认、读、写0~10各数。
②在一一对应的活动中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认识“=”“<”“>”,能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③能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能用一- -对应等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教育性目标教会学生阅读教材,提取、勾圈关键字词,归纳概括的能力。
(3)创新性目标在单元知识体系的建构中,建立单元整体框架的意识。
【学习重点】学会阅读教材内容,提取、勾圈关键字词,归纳概括知识。
3.学习过程我们根据单元课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其流程如图所示:图1:小学数学单元课教学流程图(1)师带生阅读,领悟第一课内容①首学,在老师带领下阅读。
立体图形的拼组教学流程图:
Mp_Lab
MP_Lab显示各种立体图形
开始
Mp_Lab
MP_Lab动画演示机器人及它说的话。
教师让学生说出自己
认识的立体图形。
总结拼法,并提问8个正方
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Mp_Lab 在MP_Lab平台上进行
拼组
学生分组讨论,引起思考,动手操作揭示课题
引导学生用2个、3
个正方体拼组。
Mp_Lab MP_Lab出示不同的拼法
引导学生用长方体拼组
Mp_Lab 学生在MP_Lab平台上动手拼组。
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出8个正方体可
以拼成很多种图形
学生猜一猜,数
一数。
学生4人讨论各种图形的拼组Mp_Lab
在MP_Lab平台上进行
动态操作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一张纸可以做成一个纸筒Mp_Lab
MP_Lab演示旋转。
学生交流学习的
体会和收获
教师补充并总结
Mp_Lab
MP_Lab 出示美丽的家乡景色图。
结束引导学生要热爱数
学、热爱家乡的情
感。
江苏版一年级数学(上1一、数一数(教材 2-3页1.1 知识点一:数数(掌握1.1.11、将物体分类1.1.22、使用”点数法”分类数数1.1.33、归纳总结如何数数看图时, 要按一定的顺序数, 可以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数, 可以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数。
数数时, 为了不重复、不遗漏,可以数一人做一个记号,数到最后那个是几,这种物体的个数就是几。
还可以根据数量由少到多数一数。
1.2 知识点二:用圆点表示相应物体的数量(掌握 1.2.11、理解图意1.2.22、数一数,画一画(1根据物体数量画出相应圆点(2根据圆点数量找出相应物体1.2.33、归纳总结如何用圆点表示物体数量用圆点表示物体时,物体的个数与圆点的个数是一一对应的,有几个物体就画几个圆点。
2二、比一比(教材 4-7页2.1 知识点一:比长短(掌握2.1.11、理解题意2.1.22、探究比较方法2.1.33、归纳总结如何比长短比较物体的长短时,把物体的一端对齐,看另一端的长短,或用眼睛直接观察物体的长短。
2.2 知识点二:比高矮(掌握2.2.11、理解题意2.2.22、认识“高”和“矮”2.2.33、探究比较方法2.2.44、归纳总结如何比高矮比较物体高矮时,把物体放在同一水平上,一端对齐,看另一端。
2.3 知识点三:比轻重2.3.11、理解题意2.3.22、理解轻重2.3.33、探究比较方法2.3.44、归纳总结如何比轻重比较物体的轻重时可以用手掂一掂,也可以用工具(如天平等来称量。
3三、分一分(教材 8-9页3.1 知识点一:分类的含义及方法 (掌握运用3.1.11、理解题意3.1.22、找出物品的摆放规律3.1.33、意义点拨3.1.44、分类的作用3.1.55、归纳总结如何分类1、反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就是分类。
2、分类的方法:可以根据物品的特征(如颜色、形状、功能和用途(如衣、食、住、行等进行分类。
3.2 知识点二: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掌握运用 3.2.11、理解题意3.2.22、选择分类标准(1按颜色分类(2按形状分类3.2.33、检查分类结果是否正确3.2.44、归纳总结如何按不同标准分类选择不同的标准把物体进行分类,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一般也不同。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各单元新授课知识结构图第一单元:数一数方法 整体到部分 观察有序数数具体数量:表示物体有多少个(数和合适的单位名称)符 对号 应 体会用圆点表示数 圆点的数量表示物体或人的数量 作用第二单元:比一比数一数第三单元:分一分什么是分类:把不同物体分开观察分类思想为什么分类交流怎样分类选择标准分类,检查分类结果(不重复不遗漏)分类方法唯不日常积累物体分一分一唯分类的经验一不同的分类标准分类结果也不同(分类标准决定分类结果)积累会分类:自己确定标准第四单元:认位置关于物体第五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第1课时:“认识认数 写数认识1—5第3课时:“认识0”一个也没有 0的含义认识0表示起点 0的读写:起笔、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0的应用第4课时:“认识=、>和<”×和×同样多 数量关系 ×比×多×比×少比较两数大小:一一对应抽象 “=”“>”“< 符号 名称 读法、写法 应用认识=、>、<第5课时:“认识认数写数:写“8”比较大小第6课时:“认识10” 认识6—9第六单元:认识图形建模第七单元:分与合第1课时:“2—5的分与合”“分”联系“合”4的分与合4的分与合的完整表述一种分法的两种表述(推想)5的分与合分实物5的分与合的完整表述认识102—5的分与合抽象出2,3的分与合2,3 分与合的完整表述积累图形的排列规律数学规律的感性认识第2课时“6、7的分与合”6的分与合由一种表达推想另一种表达理解6的分与合的完整表述体会有序操作、思考数的分解式2-5、7的分与合分与合的关系体会体会7的分与合的完整表述7的分与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第3课时:“8、9的分与合”8体会形成有序的分解式8,9的组成、记忆2-7、9的分与合体会9的分与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第4课时:“10的分与合”涂一涂形成2-9的分与合10的分解式10的分与合的完整表述有序操作体会应用记忆分与合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第八单元: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第1课时:“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数量关系:原来的+后来的=总共的一图一式原来的-走了的=剩下的5以内的分与合认识加号、减号,加、减法算式的读、写数形结合思想 5 算理:加、减法的意义以内的加法▲分与合与相应的减法算法数数法摆小棒应用第2课时:“有关0的加减法”数量关系:原有的-走了的=还剩的第一盆的+第二盆的=一共的0有关0的加、算理:加、减法的意义(0的含义)减法分与合算法数数法操作法应用数量关系:一部分+另一部分=总共的一图两式总共的-一部分=另一部分6、7的分与合数形结合思想得数是6 算理:加、减法的意义看图列式的经验的加法▲分与合与相应的减法算法数数法摆小棒应用:提问题第4课时:“得数是8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数量关系:一部分+另一部分=总共的一图四式总共的-一部分=另一部分8的分与合数形结合思想得数是8 算理:加、减法的意义看图列式的经验的加法▲分与合与相应的减法算法数数法摆小棒应用:有序思考、发散思维第5课时:“得数是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数量关系:一部分+另一部分=总共的总共的-一部分=另一部分9的分与合数形结合思想得数是9 算理:加、减法的意义看图列式的经验的加法▲分与合与相应的减法算法数数法摆小棒应用:有序思考、发散思维数量关系:一部分+另一部分=总共的总共的-一部分=另一部分10的分与合数形结合思想得数是10 算理:加、减法的意义看图列式的经验的加法▲分与合与相应的减法算法数数法摆小棒应用:一一对应、有序思考、发散思维第7课时:“加法与减法的应用”数量关系:一部分+另一部分=总共的总共的-一部分=另一部分10以内的分与合数形结合思想加法与算理:加、减法的意义看图列式的经验减法▲分与合的应用算法数数法摆小棒应用:填写未知数第8课时:“连加、连减”数量关系:一部分+另一部分+第三部分=总共的总共的-一部分-另一部分=第三部分10以内的分与合数形结合思想连加算理:加、减法的意义看图列式的经验连减▲分与合算法数数法(从左至右依次分步计算)摆小棒应用:有序思考第9课时:“加减混合运算”数量关系:原有的-下车的+上车的=现有的10以内的分与合数形结合思想加减算理:加、减法的意义看图列式的经验混合▲分与合运算算法数数法(从左至右依次分步计算)摆小棒应用:有序观察、细致思考第九单元:认识11~20各数第1课时:“数数、读数”1个十和几个一1是二十10进12个十1根1根地数)10以内的数组成11~20各数一、十10个一是一个十10里有10个一数法数数排列规律→有序→数感第2课时:“数的组成、写数”摆一摆拨一拨十几的组成组成二十的组成十进制计数法说一说读法写法20和读写数位的名称、顺序↓十进制计数法↓数轴(有序数数)↓生活中的数↓数感第3课时:“10加几与相应的减法”加法算理:相同计数单位相加减10加几数的组成与相应的减法减法算法“一图四式”推算十几减一位数加、减法的联系相邻数的含义(有序思考、填写未知数)第十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第1课时:“9加几”数量关系:一部分+另一部分=总数 10以内的加减法 9加几 算理:加法的意义一个一个的数算法▲凑十法 拆小数凑大数应用第2课时:“8、7加几”数量关系:一部分+另一部分=总数9 加几 十几减8、7 算理:加法的意义算法 ▲凑十法应用第3课时:“6、5、4、3、2加几”数量关系:一部分+另一部分=总数算理:加法的意义算法:▲凑十法应用9、8、7加几。
1.快乐的家园---(10以内数的认识)2课时:基数 、序数2.玩具---(1~5的认识与书写)3.小猫钓鱼---(0的认识与书写)4.文具---(6~10的认识与书写)2课时:试一试10的认识 第一单元知识点分解可爱的校园---(数数)生活中的数新增:5.快乐的午餐——分餐具中比多少,体会一一对应思想 可爱的校园(数数):1.按一定顺序手口一致地数出每种物体的个数。
2.能用1-10各数准确地表述物体的数量。
快乐的家园(10以内数的理解)(2课时)1.能形象理解数“1”既能够表示单个物体,也能够表示一个集合。
2.在数数过程中理解1-10数的符号表示方法。
3.理解1~10各数除了表示几个,还能够表示第几个,从而理解基数与序数的联系与区别:基数表示数量的多少,序数表示数量的顺序。
玩具(1~5的理解与书写)1.能准确数出5以内物体的个数。
2.会准确书写1-5的数字。
小猫钓鱼(0的理解)1.理解“0”的产生,理解“0”的含义,0即能够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能够表示起点和分界点。
2.学会读、写“0”。
文具(6~10的理解与书写)1.能准确数出数量是6-10的物体的个数。
2.会读写6—10的数字。
快乐的午餐(分餐具比多少)1.体验“同样多”、“多”、“少”、“最多”、“最少”的含义。
2.学会用“配对”实行比较,从而体验“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3.学会用“数数”实行比较,掌握比较谁多谁少的两种策略。
动物乐园(理解“>”、“<”、“=”)1.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意义的理解,学会写法。
2.学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
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
立体图形的拼组教学流程图:
Mp_Lab
MP_Lab显示各种立体图形
开始
Mp_Lab
MP_Lab动画演示机器人及它说的话。
教师让学生说出自己
认识的立体图形。
总结拼法,并提问8个正方
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Mp_Lab 在MP_Lab平台上进行
拼组
学生分组讨论,引起思考,动手操作揭示课题
引导学生用2个、3
个正方体拼组。
Mp_Lab MP_Lab出示不同的拼法
引导学生用长方体拼组
Mp_Lab 学生在MP_Lab平台上动手拼组。
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出8个正方体可
以拼成很多种图形
学生猜一猜,数
一数。
学生4人讨论各种图形的拼组Mp_Lab
在MP_Lab平台上进行
动态操作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一张纸可以做成一个纸筒Mp_Lab
MP_Lab演示旋转。
学生交流学习的
体会和收获
教师补充并总结
Mp_Lab
MP_Lab 出示美丽的家乡景色图。
结束引导学生要热爱数
学、热爱家乡的情
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