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敷脐治疗皮肤病
- 格式:docx
- 大小:13.24 KB
- 文档页数:2
(33)中药敷肚脐,暖身有奇效中药敷肚脐,暖身有奇效肚脐(也叫神阙)没有皮下脂肪,血管非常丰富,所以药物易于渗透、吸收,加上药物不受胃酶的干扰破坏,因此用药量少、见效快。
肚脐作为人体一个独特的给药途径,用药物贴敷或施以热熨等方法,有复元回阳、开窍固气之功能。
特别适合于有胃肠、肝脏疾病的患者,由于中药敷肚脐不经肝脏代谢,可减少毒副反应,因此是一独特而理想的给药途径,对危重病人口服药疗效不显著者,敷脐疗法可收奇效。
另外,有一种说法:《艾灸神阙(肚脐眼),万病自灭》!一、功能与原理肚脐有个孔,把药放在肚脐,用纱布把它封住去睡觉,药力就会进入到人体内。
为了增加药力,可每次取药末(药粉)适量,滴几滴醋调成硬糊状,敷于脐中,以纱布覆盖,用医用胶布固定(伤湿止痛膏等都可,用剪子剪一小块),这样能增强疗效。
皮肤敏感者可缩短敷脐时间。
用热性药外敷刺激神阙穴(肚脐),调动人体功能,舒筋活血,使身体气血畅通,让血液流速加快,增加人体热量,从而达到暖身的目的。
二、适用范围14岁以上男女均可,对年老者效果稍差。
三、配方花椒10克白胡椒60克肉桂20克附子5克炮姜10克陈皮5克。
四、制作将花椒,陈皮,胡椒,肉桂,附子,炮姜研末,密封备用。
五、方法敷药时将神阙穴(肚脐)周围擦洗干净,平卧,取配制好的药末(药粉)适量,(为了增加药力,可每次取药末(药粉)适量,滴几滴醋调成硬糊状)放入肚脐孔,用医用胶布(伤湿止痛膏等都可,用剪子剪一小块)盖住固定即可。
最好晚上睡觉前用,白天不需要拿下来。
一般保留6~12小时即可。
使用本方后,敷药的神阙穴(肚脐),会有一股暖流冲向全身,让人红光满面,精神倍增,冬季怕冷的朋友,请用此法。
注:生姜、干姜和炮姜本为一物,均能温中散寒,适用于脾胃寒证。
由于鲜干质量不同与炮制不同,其性能亦异。
生姜长于散表寒;干姜偏于祛里寒,为温中散寒之药;炮姜善走血分,长于温经而止血。
干姜:为姜的干燥根茎,性味辛、热。
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的功效。
什么是敷脐疗法_敷脐疗法的作用和功效敷脐疗法也被称为脐疗,是把合适的药物放入脐中,用胶布固定,让身体吸收药效,以起到防病治病的功效。
敷脐疗法具体有哪些内容呢?和店铺一起来了解一下吧!敷脐疗法的操作方法1.根据病情选定方药。
2.将选定的药物研细末,或作散剂用,或用调和剂调匀作膏剂用。
如为新鲜湿润药物,可直接捣如泥,作膏剂用。
3. 将患者脐部洗净擦干,然后将配制好的药粉或药膏置入脐中,然后用脐布或纱布垫敷盖固定。
4.根据病情,或l-2天换药二次,或3-5天换药1次。
敷脐疗法要辩证施治肝肾阴虚型:耳鸣、目眩、腰膝萎软、五心烦热、肋下隐痛、潮热盗汗、舌淡红、少苔无津、脉细数、治宜滋补肝肾。
脾肾阳虚型: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气弱懒言、少食纳呆、脘腹胀满、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弱无力,宜治温甚健脾。
气虚血淤型:面色白少华。
气弱懒言、心悸、气短、常自汗出、四肢不温。
腹部硬结疼痛拒按;周身困痛,肝脾肿大,脾齿血,肌肤甲错或便血、尿血、舌淡脉细或舌紫脉涩,治以益气活血逐淤。
邪毒肺型:咳嗽咯血,胸闷作痛、咽干发热、恶寒、四肢困痛、舌质红,少苔或紫暗、脉细数或涩,治以养阳益肺兼清邪毒。
肝气犯胃型:呕吐吞酸、暖气频繁,胸肋闷痛或刺痛,舌边红、苔薄腻、脉弦或细弦细,治宜舒肝和胃、降逆止呕。
脾胃虚弱型:面色光白,倦怠乏力,口干而不欲饮,饮食稍有不慎,既而呕吐,时作时止,四肢不温,大便溏薄。
舌质淡濡细弱。
宜治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治疗痛经当归、吴茱萸、乳香、没药、肉桂各50克,细辛10克,樟脑适量。
用法:先将当归、吴茱萸、肉桂、细辛水煎2次,煎液浓缩为糊状,混入溶于95%酒精适量的乳香、没药液,烘干后研细末,加樟脑适量备用。
于月经前3天取药粉5克,用黄酒调成稀糊状,外敷肚脐上,再用胶布固定,药干则调换1次,月经后3天取下。
每月1次,连续使用,直至痊愈为止。
治疗月经不调失笑散20克,当归、赤芍、木香、白芍各15克,红花10克,益母草、山楂各20克,姜汁、黄酒适量。
民间疗法—敷脐2.敷脐疗法2.1.含义:是将药物放在脐部,上面用胶布或纱布等覆盖固定,以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敷脐疗法属中医外治疗法的范畴,可广泛应用于内、儿、妇、五官、皮肤各科常见疾病,不但见著于历代典籍,而且广泛流传应用于民间。
其疗效可靠,取材方便,操作简单,作用迅速而痛苦小,尤适用于儿童、妇女、老人等畏针忌药者,是群众乐于接受的一种治疗方法。
(505神功元气袋、贴肚脐治痔疮的肛泰等).它是以中医经络学说,脏腑学说为理论基础,根据病情需要,选择相应的药物治疗,制成膏、丹、丸、散、糊等剂型敷于脐部,通过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特点:简、廉、效、安全。
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中已有肚脐填药、敷药、涂药及角灸脐法的记载,此可谓开脐疗实际运用之先河。
历代医家均有所发挥。
2.2.理论基础:先天之根、胎儿营养来源。
“神阙”穴,认为“脐通百脉”.2.3.常用药物和剂型:根据病情和体质不同而辨证之。
脐疗用药应遵循以下原则:①脐疗用药必须遵循辨证施治、选方用药的原则。
②所用药均应有一定的刺激性,但又不致发泡溃破,损伤皮肤。
③所用药物应气味俱厚,但有毒之品一定要控制用量,做到低毒高效。
④应注意选择具有浓烈芳香走窜性味的药物,以便增强药剂的皮肤穿透性。
⑤一般选用醋、酒、油、水等作调和剂,或以其减缓药物性味,或以其增强药物通达走窜之性,或以其调和赋形,也均是必不可少的。
散表寒:葱白、生姜、荆芥、紫苏等;温里寒:肉桂、附子、干姜等;消食积:莪术、莱菔、莪术等;驱虫积:乌梅、槟榔等;利尿:猪苓、大戟、甘遂等;理气:陈皮、木香等;活血:当归、川芎、丹参、红花等;补虚:人参、黄芪等;健脾:党参、白术、甘草等;泻实:大黄、巴豆等;泻火:黄连、黄柏、山栀等;消肿解毒类:蟾蜍、雄黄等。
剂型:脐疗法临床和民间流行的药物剂型有以下5种:1.散剂:将所用药物碾研成极细的粉末,直接填入脐内,用胶布或敷料固定。
2.膏剂:从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加丹制成油膏,或将中药碾成极细末,配合香油、蜂蜡等炼制成膏,敷贴时加热烊化。
中药外敷治疗多种疾病敷脐疗法中药外敷疗法是将中草药切碎、捣烂,或加入一定辅料调成糊状后,敷于患处或特定穴位(常用的为神阙穴和涌泉穴),从而起到舒筋活络、祛瘀生新、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等功效的一种外治法。
该疗法历史悠久,方简效捷,现重点介绍中药外敷神阙和涌泉。
【中药敷神阙】神阙即肚脐,此处皮肤是全身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的地方,药物敷于此,易于穿透、弥散而被吸收,可发挥神奇的治疗作用。
药物敷脐后最好热敷半小时,可使局部毛细血管稍微扩张,促进药物吸收。
少数患者在初次用药时,脐周会隐隐作痛,或肠鸣软便,或呕恶不适,不必过于担心。
中药敷脐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具体如下:(1)感冒:葱、姜、淡豆豉、盐各适量炒热敷脐。
(2)肠胃炎:生白芷末60克,小麦粉15克,食醋调糊敷脐。
(3)黄疸:茵陈、栀子、芒硝、大黄各30克,杏仁、常山、鳖甲、巴豆霜各12克,豆豉60克,共煎汁热敷于脐。
(4)便秘:生姜60克,豆豉15克,葱头3根,共捣敷脐。
(5)尿闭:葱、姜、蒜共捣敷脐中;或葱、车前子捣敷脐中;或用海金砂6克捣敷;或用鲜青蒿200至300克,捣烂敷脐。
(6)遗精:五倍子、牡蛎,盐水调敷脐中。
(7)腹胀:厚朴、枳壳等量研末,每次取0.3克,食醋调后敷脐。
【中药敷涌泉】涌泉穴位于足心,是人体最重要的养生穴位之一,中药敷涌泉蕴含着“上病下取,引火归原”之意,适应症广,简便验廉,可治疗感冒、呕吐、发热、火眼等病症,还可用于催产,具体应用如下。
(1)口腔炎:吴茱萸5至15克,研末,加适量陈醋调成糊状敷涌泉穴,24小时后取下。
也可用吴茱萸15克,胡黄连6克,大黄6克,生南星3克,研末,以醋调后敷涌泉穴,12小时后取下。
(2)小儿口角流涎:吴茱萸12克,胆南星4克,研末,用陈醋糊后敷涌泉穴;或用生南星9至12克,研粉,醋调后于临睡前外敷涌泉穴,连用2至4天。
(3)腮腺炎:吴茱萸9克,虎杖5克,紫花地丁6克,胆南星3克,研末,醋调后敷涌泉穴。
南怀瑾先生贴脐万病万消方威力大——真正花钱买不到的南怀瑾先生贴肚脐的万病方,南怀瑾先生说,这是道医方,可以调理肠胃,特别是手脚冰凉的人效果最好,老人用了可以长寿;
南怀瑾先生公布的处方,全是大热之药,桂圆肉、花椒以及艾绒,肚脐总理人体诸经百脉,可以通调周身之经气,其脐下无脂肪组织,皮肤筋膜直接相连,皮肤最薄,最易于药物皮肤吸收;
南怀瑾先生没有公布三种药的比例,我就根据直觉将桂圆肉、花椒以及艾绒按照2:1:1的比例配齐;为什么桂圆多一些呢因为我想药物要粘才好在脐下吸收,我将三药配齐放入家用粉碎机中粉碎,多打几次,三药自动在粉碎机中变成了球形的大药丸;
万病方可以长期用,一开始治病时可以给药量大一点,以后可以小剂量长期用,为什么要长期用呢因为我们每天都在生气每天都在怨人,产生的寒毒自然积聚在肠胃里,老人长期用自然可以长寿,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嘛,消化吸收的好,自然营养好,能活得长一些;
我分析南怀瑾先生的万病方除调理肠胃外,可以治疗痛经、寒性便秘就是喜欢喝热水,拉不出大便也不太难受、手脚冰冷、乙肝、感冒、寒性的肥胖等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此方晚上睡前贴,早晨一定要取出,千万别贪心;因为肚脐需要休息,才能吸收药,老贴着,肚脐该不工作了,还会发炎;
配药注意事项:
桂圆即超市中买的桂圆肉即可,花椒即家用炒菜用的花椒,艾绒以淡化色的优质艾绒,如果买不到优质艾绒,则可用清艾条代替;。
中药外敷治疗多种疾病敷脐疗法中药外敷疗法是将中草药切碎、捣烂,或加入一定辅料调成糊状后,敷于患处或特定穴位(常用的为神阙穴和涌泉穴),从而起到舒筋活络、祛瘀生新、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等功效的一种外治法。
该疗法历史悠久,方简效捷,现重点介绍中药外敷神阙和涌泉。
【中药敷神阙】神阙即肚脐,此处皮肤是全身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的地方,药物敷于此,易于穿透、弥散而被吸收,可发挥神奇的治疗作用。
药物敷脐后最好热敷半小时,可使局部毛细血管稍微扩张,促进药物吸收。
少数患者在初次用药时,脐周会隐隐作痛,或肠鸣软便,或呕恶不适,不必过于担心。
中药敷脐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具体如下:(1)感冒:葱、姜、淡豆豉、盐各适量炒热敷脐。
(2)肠胃炎:生白芷末60克,小麦粉15克,食醋调糊敷脐。
(3)黄疸:茵陈、栀子、芒硝、大黄各30克,杏仁、常山、鳖甲、巴豆霜各12克,豆豉60克,共煎汁热敷于脐。
(4)便秘:生姜60克,豆豉15克,葱头3根,共捣敷脐。
(5)尿闭:葱、姜、蒜共捣敷脐中;或葱、车前子捣敷脐中;或用海金砂6克捣敷;或用鲜青蒿200至300克,捣烂敷脐。
(6)遗精:五倍子、牡蛎,盐水调敷脐中。
(7)腹胀:厚朴、枳壳等量研末,每次取0.3克,食醋调后敷脐。
【中药敷涌泉】涌泉穴位于足心,是人体最重要的养生穴位之一,中药敷涌泉蕴含着“上病下取,引火归原”之意,适应症广,简便验廉,可治疗感冒、呕吐、发热、火眼等病症,还可用于催产,具体应用如下。
(1)口腔炎:吴茱萸5至15克,研末,加适量陈醋调成糊状敷涌泉穴,24小时后取下。
也可用吴茱萸15克,胡黄连6克,大黄6克,生南星3克,研末,以醋调后敷涌泉穴,12小时后取下。
(2)小儿口角流涎:吴茱萸12克,胆南星4克,研末,用陈醋糊后敷涌泉穴;或用生南星9至12克,研粉,醋调后于临睡前外敷涌泉穴,连用2至4天。
(3)腮腺炎:吴茱萸9克,虎杖5克,紫花地丁6克,胆南星3克,研末,醋调后敷涌泉穴。
中药敷脐治疗皮肤病
药物敷脐治疗皮肤病属于中医的外治法范畴。
肚脐在中医经络学中命名“神阙穴”,是任脉上的一个重要穴位,脐为先天之命蒂,后天之气舍,是人体经气之汇,五脏六腑的根本。
敷脐治疗皮肤病的作用机制在于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调节免疫功能和内分泌功能,降低其过敏性,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功能,激发机体调节作用,使某些抗体生成。
敷脐治疗与内治一样,需要在辩证论治的理论指导下,对症用药,来调整脏腑,平衡阴阳。
皮肤科常用此法治疗各种皮炎、湿疹、皮肤瘙痒症、硬皮病、黄褐斑、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银屑病、痤疮、毛囊炎等等。
1. 治疗一般荨麻疹:常选用生地、赤茯苓、牛蒡子、白鲜皮、银花、薄荷、荆芥、白蒺藜等。
用麻油调成糊状。
2. 治疗寒冷性荨麻疹:常选用五倍子、地肤子、硫磺、肉桂、木香、露蜂房、白芷、麻黄等。
用黄酒调成糊状。
3. 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常选用红花、桃仁、杏仁、生栀子、荆芥、地肤子等,用蜜调成膏状。
4. 治疗湿疹:常选用苦参、黄连、黄柏、荆芥。
防风、马齿苋、银花、地骨皮、白矾等。
用麻油调成糊状。
5. 硬皮病:常选用麝香、丹参、当归、红花、桂枝、地龙、黄芪、小茴香、艾叶等。
用蜜或黄酒调成膏状。
6. 治疗黄褐斑:常选用柴胡、香附、白芍、栀子、白芷、苡米、冬瓜仁、丹参、白附子、冰片等,用醋调成膏状。
7. 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常选用香附、木香、川芎、赤芍、雄黄、吴茱萸、花椒、冰片、山奈等。
用黄酒或食醋调成膏状。
8. 治疗银屑病:常选用升麻、大枫子、丹参、冰片、葛根、,赤芍、生地、地榆等,用麻油调成糊状。
9. 治疗痤疮:常选用菊花、连翘、生地、黄连、柴胡、丹皮、花粉、山慈菇、决明子等。
用麻油或蜜调成膏状。
10. 治疗神经性皮炎:当归、丹参、大枫子、苦参、石菖蒲、皂角刺、夏枯草、佛手等。
用麻油或食醋调成糊状。
敷脐方法操作非常简单,用清水将肚脐擦洗干净,将已经调制好的药物填入脐窝,以药物填平为度,再用橡皮膏盖上贴牢,保留数小时。
但是注意橡皮膏应尽量贴紧密闭,以防止药物药性的外泄,敷脐期间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防止皮肤起泡溃烂,如有明显瘙痒及烧灼感,则应及时取下,并对症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