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二节稻谷与大米
- 格式:ppt
- 大小:3.38 MB
- 文档页数:9
第⼆章粮⾕原料第⼆章粮⾕原料教学⽬的要求:粮⾷原料的营养分布特点、⽣物学特性及其与加⼯的关系。
稻⾕结构、化学性质及其与加⼯的关系重点:⼤⽶、⼩麦、⼤⾖的营养性状、品质管理等知识难点:⼤⽶、⼩麦品质的检测主要内容:第⼀节概论粮⾕类主要包括⾕类、⾖类和薯类,即除园艺作物外⼀般由农作物所提供的⾷物类。
⼀⾕类的⽣产、消费与流通(⼀)⾕类的⽣产我国粮⾷作物播种⾯积占总耕地⾯积的77%左右,⽔稻约27%,⼩麦22%,⽟⽶28%。
(⼆)消费和流通⾕类中⼩麦和⼤⽶主要作为主⾷消费。
⼤⽶主⾷国家:中国、⽇本、东南亚国家,54%。
⼩麦主⾷国家:欧洲、美洲、澳洲及部分亚洲国家。
35.5%(三)⾕类的性状与成分1.构造与组织⾕粒⼀般由稃包裹,⾕粒分为胚芽、种⽪、胚乳三部分。
1)胚芽:种⼦⽣命中枢,含有较⾼浓度的脂质、蛋⽩质、和矿物质。
2)种⽪:含有粗纤维、灰粉和粗脂肪,起保护作⽤,便于⾕物储藏。
3)胚乳:营养贮存细胞,主要成分是淀粉颗粒,也有蛋⽩质成分。
⾕粒的主要可⾷部分是胚乳2 成分组成与营养种: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甲硫氨酸)、苏氨酸、⾊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
限制氨基酸:按照⼈体的需要及其⽐例关系,蛋⽩质中⼀种或⼏种必需氨基酸相对含量较低,导致其他的必需氨基酸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利⽤⽽浪费,造成其蛋⽩质营养价值降低,这些含量相对较低的必需氨基酸称限制氨基酸。
淀粉根据结构差异,可分为直链淀粉和⽀链淀粉两种。
前者由α-1,4-糖苷键连接⽽成,为线性多聚糖;后者由α-1,4-糖苷键和α-1,6-糖苷键连接⽽成,是具有分⽀的多聚糖。
普通淀粉颗粒所含直链淀粉与⽀链淀粉的⽐例为1:3~4。
糊化:淀粉在充分加⽔并加热时,在50-70℃时颗粒发⽣不可逆膨胀,即糊化,也称作α-化。
糊化了的淀粉称为α-淀粉,与此相应的天然状态淀粉称作β-淀粉。
(三)⾕类⾷物的特征1.营养丰富富含碳⽔化合物,能够提供蛋⽩质、油脂,也含有维⽣素、矿物质和功能性⽣物活性成分2.常⾷不厌、供应充⾜3.成本较低、便于流通4.可以转化为动物性⾷品(五)⾕类的保藏与卫⽣1.保藏:温度要求10~15℃,相对湿度70%~80%。
大班科学教案稻谷和大米一、引言本篇文章将围绕大班科学教案中的稻谷和大米展开探讨。
稻谷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人类的生活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而大米作为稻谷经过加工后的成品,是我们餐桌上常见的食物之一。
通过深入研究稻谷和大米的生长过程、栽培技术以及营养价值,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它们对我们生活的重要作用。
二、稻谷的生长过程1.播种阶段:稻谷一般在春季或秋季进行播种,种植时间根据气候条件和栽培区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播种前,农民需要选择优质的种子,并进行处理,以确保种子具备良好的发芽能力。
2.生长阶段:播种后,稻谷会经历幼苗生长、分蘖和抽穗等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稻谷需要充足的水分和日照来保证正常生长。
此外,农民还需及时采取措施,防治病虫害的发生,以保证产量和质量。
3.收获阶段:一般来说,稻谷在生长到一定高度后,就可以进行收获了。
农民会使用机械化收割机具或手工收割工具进行收割。
被收获的稻谷会晾晒一段时间以降低水分含量,并进一步进行加工和储存。
三、大米的制造过程1.脱粒和去壳:收获回来的稻谷被送到大型农机上,通过脱粒机去除稻谷外部的壳。
这一步骤可以让种子暴露出来,便于后续工艺的处理。
2.碾磨和筛分:去壳后的稻谷需要进行碾磨和筛分。
碾磨的过程中,稻谷会经过碾磨机械的处理,去除掉稻壳和糠层,留下纯净的白色米胚。
筛分则是根据大米的粒度和质量进行分级,以去除残留颗粒和杂质。
3.研磨:碾磨后的大米通过研磨工艺,进一步去除米糠层和外层皮,让大米更加洁白。
4.糊化:大米经过蒸煮的过程,使其内部的淀粉糊化,让米饭更易消化。
5.干燥和贮存:糊化后的大米需要进行干燥处理,降低水分含量以防止霉变和腐烂。
干燥后的大米会按照标准进行分类和贮存,以保持其口感和品质。
四、大米的营养价值大米是一种主要的碳水化合物食物,提供人体所需的能量。
此外,大米还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B1、B2、B3和矿物质锌、铁、钙等。
这些营养物质对于人体的发育和生长,以及维持身体正常运作起着重要的作用。
稻谷和大米大班科学教案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幼儿园大班的科学教育中,稻谷和大米这一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可以作为教学资源,引导孩子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大米的加工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以稻谷和大米为主题,提供一份大班科学教案,旨在让幼儿们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了解稻谷的生长环境、大米的加工过程及其重要性,同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案概述:课题:稻谷和大米年级:大班学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稻谷的生长环境和生长过程;2. 了解大米的加工过程;3. 掌握大米的重要性;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1. 稻谷和大米的图片、实物;2. 大米的包装袋;3. 模型工具:米粒模型、剪刀、胶水、颜料;4. 亲自准备的大米食物。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导学生了解稻谷的生长环境和生长过程(30分钟)1. 展示稻谷的图片或实物,让孩子们认识它是什么。
2. 引导幼儿们思考,稻谷在哪里生长?需要哪些条件?3. 引导幼儿们回答问题并进行讨论,然后给予正确的答案。
例如:“稻谷是在水田里生长的,需要充足的阳光和水分。
”4. 让学生们用绘画工具在纸上画出一个水田的景象,画出稻谷生长时的形象。
步骤二:引导学生了解大米的加工过程(30分钟)1. 展示大米的包装袋,问学生们知道这是什么食物吗?2. 引导幼儿们回答问题并进行讨论,然后给予正确的答案。
例如:“这是大米,是我们经常吃的主食之一。
”3. 分发米粒模型给学生们,让他们动手将米粒模型剪下来并黏贴在纸上,模拟大米生长的过程。
4. 向幼儿们解释大米的加工过程,包括去糠层、清洁、蒸煮等步骤。
5. 分发大米的实物给学生们触摸和品尝,让他们亲身感受大米的外观和味道。
步骤三:介绍大米的重要性(30分钟)1. 引导学生们思考,大米对人类有什么重要性?2. 让幼儿们回答问题并进行讨论,然后给予正确的答案。
例如:“大米是我们的主食之一,可以提供能量和营养。
大班稻谷和大米教案反思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稻谷和大米的来源及制作过程。
2.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提高孩子们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准备
1.稻谷和大米实物。
2.图片或PPT介绍稻谷和大米的来源及制作过程。
3.幼儿用剪刀、胶水等。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活动
(1)老师拿出一袋稻谷,让孩子们看看这是什么,有哪些特点?(2)通过图片或PPT介绍稻谷的来源及制作过程,并让孩子们观察图片中的每一个步骤。
2.操作活动
(1)让孩子们自由观察实物稻谷,感受它的质地、颜色等特点,并尝试用手捏一捏,感受其软硬程度。
(2)让孩子们用剪刀将白色纸张剪成稻田形状,并在上面粘贴实物稻谷,模拟真实场景。
(3)通过图片或PPT介绍大米的制作过程,并让孩子们观察图片中
每一个步骤。
(4)让孩子们自由观察实物大米,感受它的质地、颜色等特点,并尝试用手捏一捏,感受其软硬程度。
(5)让孩子们用剪刀将白色纸张剪成米粒形状,并在上面粘贴实物大米,模拟真实场景。
3.总结活动
(1)老师引导孩子们回顾整个活动,思考自己学到了什么?
(2)老师提醒孩子们要爱护环境,节约粮食。
四、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是一次生动而有趣的教育体验。
通过观察实物和图片介绍,
让孩子们了解了稻谷和大米的来源及制作过程。
同时,在操作活动中,让孩子们亲手模拟真实场景,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此外,在总结活动中,老师提醒孩子们要爱护环境、节约粮食等环保意识也
得到了培养。
总之,本次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