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土地评价研究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基本农田的研究综述吕振宇;牛灵安;郝晋珉【摘要】为系统总结中国基本农田的研究成果,进而为新时期基本农田保护及建设提供借鉴,采用文献综合法及归纳总结法,阐述基本农田的内涵,分析基本农田的保护制度、基本农田划定以及基本农田建设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基本农田保护及建设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的内容.【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年(卷),期】2017(045)020【总页数】4页(P24-27)【关键词】中国基本农田;划定;保护;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研究进展;生态化高标准基本农田【作者】吕振宇;牛灵安;郝晋珉【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河北曲周 057250;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河北曲周 057250;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1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2自1989年5月农业部与原国家土地局在湖北省监利县召开基本农田保护现场会以来,中国的基本农田保护已历时近30年。
在近30年间,伴随着基本农田保护、建设的实践,众多学者在基本农田的内涵、保护制度、划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综观已有文献,缺乏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
因此,本文梳理基本农田的研究成果,以期为新时期更加科学有效地进行基本农田保护及建设提供借鉴。
基本农田是中国特有的一个概念。
“基本农田”一词首现于1963年中国召开的“黄河中下游水土保持工作会议”,该会议提出了“通过水土保持,逐步建立旱涝保收、产量较高的基本农田”[1]。
可见首次提出的基本农田具备2个特征:旱涝保收、产量较高,即能够抵御旱涝自然灾害实现稳产且又高产的农田即为基本农田。
至20世纪80年代末期,基本农田的核心内容一直是指高产稳产的农田[2]。
1994年国务院颁布的《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定义的基本农田,是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3]。
相较20世纪80年代末之前,该条例所指的基本农田的内涵已变更为综合考虑农产品的需求及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耕地,其关注的焦点已非高产稳产,此时基本农田的确定是基于“要吃饭,也要建设”。
土地评价研究综述引言:土地评价是针对一定的利用目的,对土地的性状进行质量鉴定和数量统计的过程;是查清、掌握土地动态变化信息和发展规律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国土管理的重要内容[1]。
一. 国外土地评价研究进展国外土地评价体系的产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比我国要晚得多。
国外出现的最早的土地评价是土壤地理学家13.13道库恰耶夫提出的,他在俄罗斯黑钙土地11区和尼日格勒自治州考察时,对该地区土地进行了自然的和历史的鉴定[2]。
在希腊、埃及、罗马古国的文献史料中,曾有关于土地划分成各种等级的记载。
1834年,英国成立了土地测量师协会,主要从事土地评价和测量。
其后,土地研究发展大致可分为土地分类定级阶段、土地潜力评价阶段、土地适宜性评价阶段、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阶段。
国际上,以合理利用土地为目的的土地评价研究是随着资源调查与土地合理利用规划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其后,美国进行了大范围详细的土壤调查,绘制了一系列土壤图,为完善土地评价系统奠定了基础。
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是研究土地对于某种单项技术目的的适宜性。
20世纪30年代开始出现了以合理利用土地、发展农业为目的的土地评价。
这一时期,土地评价研究以美国的土地潜力分类系统为代表,表现为一般目的的土地评价,评价考虑的是土地自然属性的变化,未涉及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因素的变化[3]。
20世纪60年代后期,土地利用理论开始吸收生态学中的不可逆性和匹配性等理论,强调土地生态利用。
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在进行土地评价和调查过程中,借鉴生态学思想提出了土地生态单元、土地生态分类等概念[4][5]。
70年代对土地资源的研究更广泛、更深入,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及土地利用规划的广泛开展标志着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进入真正的实质性阶段[6]。
197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布了土地评价纲要,这是目前国际上影响最大、使用最广泛的土地评价方案,它使各国的土地评价在形式上得以标准化,为进行土地资源分析及优化配置奠定了基础。
农村土地流转的国内外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对于提高农业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国内外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研究进行全面的综述,以期为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将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土地流转的内涵、特点及其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农村土地流转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评价,包括土地流转的动因、影响因素、流转模式、流转效果等方面。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的对比分析,本文将揭示国内外研究的共性与差异,以及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本文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的规范化、法制化、市场化提供有益的参考,进而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国内土地流转研究现状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乡统筹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流转问题逐渐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国内学者在土地流转的动因、模式、影响及对策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
在土地流转的动因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需求是推动土地流转的主要力量。
土地政策的调整、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以及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等因素也对土地流转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土地流转模式方面,国内研究主要关注了家庭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股份合作制流转以及土地信托流转等模式。
学者们对各类流转模式的运作机制、优缺点以及适用条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在土地流转的影响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土地流转有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
同时,土地流转也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民生,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文章编号:1000-8462(2009)06-0977-07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国内外研究进展朱天明1,2,杨桂山1,万荣荣1(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国江苏南京210008;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北京100039)摘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缓解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土地需求与耕地保护矛盾的根本途径,也是促进我国城市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未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进行了展望,指出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应重视以下几个问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界定和具体的研究目标相结合;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与RS 、GIS 技术手段相结合;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与城市土地利用的具体问题相结合;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成果和土地利用管理相结合。
关键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土地评价;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F293.2文献标识码:A土地是城市经济、社会、文化活动的必需载体,城市土地合理利用问题研究从城市诞生之日起便已开始[1]。
随着世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问题的出现,众多的学者日益意识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而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城市空间过度扩张和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非常突出[2,3]。
国务院对我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出了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以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扩张为重点,以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为核心的指导思想。
国土资源部近年来也积极推进土地集约利用工作,结合国土资源调查先后开展了城市和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和评价工作,提出了大量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和实践的课题,促进国内学术界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蓬勃展开。
在此背景下,对国内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总结,有助于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进一步拓展。
1国外相关研究城市土地利用的重要性很早就被西方学者所认识,如何集约利用城市土地资源也是西方学术界一直较为关注的问题。
土壤质量评价研究进展汪媛媛;杨忠芳;余涛【摘要】阐述了土地质量及土壤质量评价的内涵,综述了国内外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土壤质量评价方法,以反映土壤质量评价的发展过程.系统总结了土壤质量评价最新研究进展,指出土壤生物学指标的研究是我国土壤质量评价研究未来发展的方向,提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除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外,将土壤质量与社会经济指标相结合能更有效地预警和监测土壤变化的趋势.%On the basis of elucidating the connotation of soil quality assessment, soil quality indicator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were reviewed in order to reflect the development of soil quality assessment. The latest progress on soil quality assessment was summarized, and it was pointed out that soil biological indicators would be the orientation of soil quality research. All those soil quality indicators used to be divided into physical ,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indicators, but combining the soil quality with social economic indicators could early warn and monitor the changes of soil more efficiently.【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1(039)036【总页数】7页(P22617-22622,22657)【关键词】土壤质量;土壤质量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作者】汪媛媛;杨忠芳;余涛【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825土壤作为土地的重要载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资源,因此,土壤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发展[1]。
城市土地利用评价常用评价分析方法研究综述Research Review on Common Evaluation Method of Urban-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Assessment■ 于志敏 严志强 ■Yu Zhimin Yan Zhiqiang[摘 要] 文章分析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常用评价分析方法,比较不同方法之间的优劣,得出评价方法的特点,探讨未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分析方法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评价方法 研究综述[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mmon method to asses- sment urban-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by comparing the diffe- rent methods to reac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thods. It discuss the future trend of development on urban land intensive use evaluation method.[Keywords] urban-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evaluation meth- ods, review前言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 城镇化的推进, 城市用地规模日益扩展。
土地资源短缺导致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因此,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 我国的一些学者就对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进行了探索,经过20多年的发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领域出现了很多新的方法,本文通过对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评价方法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各个方法的优点与缺点。
一、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对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最早来自农业土地的研究, 李嘉图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首先提出。
耕地质量评价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综述耕地质量评价和等级划分方面,大多数西方国家侧重对耕地自然特征的详细分析,如降雨或灌溉形成的田间持水量、种植适宜温度、耕作季节、酸碱耐受程度、土壤盐分含量、土壤透水透气性、地形坡度、是否有较大石块等土壤特性,以及不能够长期存在侵烛、水淹、温度骤变等外部不良因素。
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Collins (1976)从土地利用规划的角度研究农地保护问题,并正式提出了优质农田(Prime Farmland)的概念。
继而Raup (1976)又进一步对其内涵进行了剖析。
美国农业部结合相关研究,立足于本国国情和资源禀赋,把耕地划分为:优质耕地(Prime Farmland)、特种耕地(Unique Farmland)、州重要耕地(Farmland of StatewideImportance)和地方重要耕地(Farmland of Local Importance),以此确立了全国耕地质量评价和保护识别的标准(Ward, 1991)。
随着人们对生产便利、规模经营、综合加工等经济理念的认识提升,单一地以耕地生产力和粮食产量进行耕地质量划分难以满足从业人员的需求。
区位成为西方社会划分耕地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若区位适当,即便是耕地质量中等或偏下,只要能与周围未开发土地资源或耕地连片分布,也可视为优质耕地(Olsen and Jones,1989;Nelson,1990;Greene and Stager,2001)。
另外,在资源区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方面,传统西方社会强调土地利用的分区管制,对于优质耕地的识别与评价停留在集中连片的农业用地地块或分区上(Daniels, 1990;Greene,1997)。
随着都市农业的形成与发展,许多国家认识到在建成区内进行作物种植可以带来经济、生态和景观等多方面的效益,因此逐步将优质耕地的界定与管理向城镇区域延伸,结合周围景观、区位、采光、通风等条件,通过调节土地利用分区的管制规则对分区内的作物种类进行分类管理,以提高这些地块的经济利益、景观效能和美学价值(Schiffman,1983;Wassmer, 2009)。
基于GIS的耕地质量评价研究综述摘要: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和条件,耕地质量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发展。
耕地质量评价是全面衡量耕地质量水平,其结果主要应用于农业和国土政策的制定。
本文主要从GIS在耕地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着手做一综述,着重回顾了耕地质量评价的国内外发展的状况,分析指出GIS技术在耕地质量评价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同时对耕地质量评价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想法。
关键字:GIS;耕地质量;评价0 引言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和条件,耕地质量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以后,人口数量不断地增多,耕地数量不断减少,虽然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首先要确保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耕地最新数据为20.3077亿亩,比原来掌握数据增加2亿亩,但是我国耕地总体质量不高、后备资源不足的国情没有改变,而草原、滩涂、冰山积雪等生态空间不断被挤压。
根据土资源部副部长、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世元的说法,从数据增加耕地区位特点、损毁情况看,尽管二次调查耕地数据多了2亿亩,但增加耕地中相当部分需要安排退耕,相当数量不宜耕种,相当数量正常耕种受影响。
我国适宜稳定利用的耕地也就是18亿亩多。
从优质耕地减少情况看,全国城镇用地增加较快,优质耕地减少较多,后备耕地资源严重不足。
因此,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对当前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决定性的影响,开展耕地资源的质量评价、科学管理和保护已成为当前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1]。
本文主要从GIS在耕地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着手做一综述,包括耕地质量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等。
1 耕地质量评价国内外研究进展1.1国内耕地质量评价研究进展我国的耕地质量评价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也是世界上研究土地分类、进行土地评价最早的国家。
据《禹贡篇》记载,4200多年前的夏禹时代,全国疆土分为九州,按土色、质地、植被、水文将土地划分为三等九级,依据其肥力制定贡赋等级。
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研究综述作者:魏静来源:《中国房地产业·下旬》2017年第12期【摘要】土地整治是目前提高耕地质量的主要手段,对土地整治适宜性进行评价是土地整治项目布局和提高整治效率的前提,本文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基于2010-2016年间土地整治相关的文章,参照土地整治方面国内外的研究,对比土地整治的适宜性评价的不同形式和,对评价方法中应用的模型方法进行整理归纳,揭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科学合理的开展土地整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土地整治;适宜性;展望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我国许多大型、特大型城市不断向周边附属区域扩张,城镇建设用地的盲目扩张加剧了人地矛盾的演变。
土地整治是目前缓解土地资源供需矛盾、加强耕地保护和新农村建设主要手段。
随着土地整治活动的大规模推进,以耕地整理的方式来提高区域农用地质量尤其是耕地质量必将成为未来保证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
基于此,针对耕地整理的适宜性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研究意义.本文以文献综述的方式,基于2010-2016年土地整治适宜性方向的文章,通过整理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方面的研究,从评价指标的选择、评价体系的构建,评价方法的差异性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集中论述基于不同类型用地的土地整治和土地整治过程中不同方面的适宜性评价。
本文主要以年代顺序和观点比较相结合的综述方式,对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予以分析预测,研究结果以期揭示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的研究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各地政府及相关技术单位做土地整治适宜性分析提供参考。
1、国外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研究21世纪以来,土地适宜性分析被广泛应用于各个方面,GIS技术在适宜性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在国外发展较早,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和方法。
其中地质适宜性评价、农地适宜性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景观评价等国外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大多是基于GIS的基础之上,随之采用多指标决策方法、人工智能方法、计算机辅助叠加制图方法等对土地进行适宜性分析。
国内外有关土地利用的研究综述【摘要】国外方面,本文对土地利用调查、土地集约利用、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土地利用规划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归纳。
国内方面,本文从城市土地利用的相关研究、对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评价方法研究、对土地利用效率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对影响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诸多因素的研究等方面对其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归纳。
【关键词】土地利用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土地利用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研究领域,是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历史时期土地覆被和全球环境变化的最直接和主要的驱动因子,是土地利用者、人和利用对象、土地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表现。
土地的利用与变化,不仅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对资源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故土地利用研究在国内外倍受关注,已经成为当今土地资源管理学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针对土地利用的研究,国际国内范围内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又可以根据侧重点的不同,划分成不同的阶段。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国内外关于土地利用的理论标进行综合分析,并加以总结归纳,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一、国外主要研究现状从时间上来看,最早对土地利用进行研究的是德国的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其提出的杜能环模式,为以后土地利用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也由此拉开了世界范围内对土地利用系统研究的序幕。
综合来看,国外关于土地利用研究主要围绕土地利用调查、土地集约利用、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土地利用规划等开展。
1、土地利用调查研究国外早期土地利用研究主要是土地利用调查。
之后,亨丁顿、堪达尔等学者对农业生产力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标志着人们已开始考虑土地综合利用效益的问题。
上世纪40年代,土地利用调查与研究在全球广泛开展。
1946年澳大利亚完成了1/3以上地区大、中比例尺的土地调查。
之后,英国、加拿大、荷兰以及东欧一些国家,亚洲的印度、日本,北美的墨西哥、南美的巴西等先后对土地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
土地生态评价研究综述彭慧;昌亭;薛红琳;戴靓【摘要】对从19世纪中期土地生态思想萌芽以来的相关评价研究成果作了综述.在发展历程上,将土地生态评价发展总结为4个方面.在发展指标上,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和目标,主要有基于FAO土地质量评价演化而来的评价指标、概念性框架评价指标和基于景观视角的评价指标,更加完备和统一的指标有待进一步探索.在评价方法上,将其归纳为数学模型法、空间模型法和景观生态模型法,逐渐体现空间格局和景观一体化格局的重要性.在东部地区资料充足的发达省份可尝试建立土地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生态情况具有特殊性的区域需更多的针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情况建立专门的评价指标.【期刊名称】《国土资源科技管理》【年(卷),期】2013(030)006【总页数】8页(P28-35)【关键词】土地生态评价;发展历程;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作者】彭慧;昌亭;薛红琳;戴靓【作者单位】江苏省土地勘测规划院,江苏南京 210024;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江苏省土地勘测规划院,江苏南京 210024;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一定时间内的气候、水文、土壤、地质地貌、动植物微生物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是自然产物,也是社会经济综合体[1]。
近几十年来,人们盲目地向土地索取经济利益而忽视了保护,使土地资源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影响和破坏,土地生态问题频频进入人们的视野。
土地生态评价能够系统衡量并综合评价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及其生态效应的影响,从而为达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工具和重要途径[2]。
通过对土地进行生态评价,人类就可以解决相关的问题,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服务。
目前,国内外有关土地生态系统研究成果已很多,主要集中在土地生态安全、生态风险、生态质量、适宜性、敏感性、脆弱性、生态环境、生态退化等方面[3-6]。
土地整治文献综述摘要:土地整治已经成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平台。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分析研究,从土地整治模式、土地整治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土地整治相关技术4个方面总结了现在的研究进展,继而提出了土地整治的研究展望。
关键词:土地整治、研究综述、研究展望literature review of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adjustmentAbstract: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adjustment has become the gripper and platform that promot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new type of urbanization, and realiz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Through the analysi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study, from the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adjustment mode,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adjustment planning,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adjustment planning,and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adjustment technology summarizes the current research progress,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research advances in the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adjustment.Key words: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adjustment literature reviews literature prospect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维系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支撑社会经济系统发展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和战略储备[1-2]。
土地资源调查的国内外比较研究任军(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摘要:土地资源调查是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基础内容之一。
本文首先综述了国内外的土地资源调查情况。
接着,从时间、调查内容与技术手段、体制与制度三个方面初步比较了中外土地资源调查的异同。
最后,就国内土地资源调查的进展提出一些看法。
认为,今后应在制度创新、基础数据库建设、城市土地利用调查与动态监测、新调查领域拓展等方面深化土地资源调查研究。
关键词:土地资源调查;比较研究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1995)将支撑土地资源管理的技术分成四组,“提供土地资源现状、潜在用途、土地利用限制、土地市场和交通、环境、其他土地经济信息的信息科学和技术”为其中之一。
可见土地资源调查与监测是土地资源管理领域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技术性基础工作。
通过不同目的的土地资源调查,能够及时可靠地获得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如不同区域的土地类型的数量、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利用情况,进而通过土地评价对土地资源的质量、适宜性、生产潜力等做出科学的鉴定与预测,为土地资源的动态监测、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现实的依据。
学者们对土地资源调查的研究,从国内来看多数论述空间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研究中的应用[1-14]。
本文试着从对比的角度,对国内外土地资源调查情况进行初步研究,希望能够在理论、制度和技术等层次对我国的土地资源调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国外土地资源调查研究情况综述国外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土地资源调查工作开展较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已经十分普遍了。
其中英、美、日、澳、德、法、波兰等国还建立了相应的土地调查规划和管理机构,先后开展了全国性和地区性的土地利用调查与制图工作[15]。
程烨[16]从欧洲、澳洲、美洲和亚洲分别选取典型国家为代表,论述了国外土地资源调查情况,并进行比较。
1.1各国土地资源调查概述英国土地利用调查与制图工作开展最早,于1930年成立土地利用调查所。
1931年开始第一次土地调查,历时十年多。
国内外耕地保护问题研究综述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命线。
温家宝在2007年的政府⼯作报告中强调:“在⼟地问题上,我们绝不能犯不可改正的历史性错误,遗祸⼦孙后代。
⼀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
”鉴于此,本⽂对国内外耕地保护相关问题的研究进⾏了综述,以期为我国耕地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耕地保护的内涵耕地保护的内涵⽐较丰富,耕地保护的内容与⽬的随时空条件的变化⽽改变,⾄今国内外并没有形成统⼀的耕地保护内涵。
(⼀)国外学者对耕地保护内涵的认识在国外,耕地保护的范围⽐国内⼴,⼀般称为农地保护。
国外学者对农地保护内涵与⽬的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种观点认为,农地保护的⽬的主要是对于环境或⼟质的保护,侧重于环境质量及与⼟地相关的因素研究。
⼤部分经济学家在研究耕地变化问题时主要关注耕地损失的环境影响,集中在探索宏观经济政策与⼟地利⽤⾏为变化对耕地资源质量与数量的影响以及对⼟地景观⽣态的保护(Van Kooten,J.Graff,1994);Duke and Hyde则通过在美国特拉华州的问卷调查,发现农地保护最重要的原因是保持农业⽣产⽣活⽅式,保护⽔资源的质量等。
另⼀种观点认为,农地保护的主要⽬的是处于粮⾷安全的考虑,侧重于⼟地本⾝数量质量的实证研究。
代表性的有,Krieger(1999)认为在美国芝加哥各个地⽅,农地保护的重要原因是保证将来的⾷品供应,保护家庭农场和控制发展;M axim Shoshany(2002)研究了以⾊列1950年⾄1990年⼈⼝密度变化与建设⽤地扩展的关系,研究表明相对于⼈⼝密度增加的需要,建设⽤地的扩展超过了所需⾯积的50%以上。
可以说,国外以北美和欧洲为研究范围的学者较多关注耕地⾮农化过程的环境影响,⽽以亚洲、中美洲为研究范围的学者更多关注耕地⾮农化对粮⾷供给的影响以及政府的调控措施(唐健,2003)。
(⼆)国内学者对耕地保护内涵的认识在国内,学者们对于耕地保护内涵的认识主要有以下⼏种观点:1.耕地保护主要是为提⾼地⼒。
国内外土地评价研究综述摘要:土地评价主要是根据土地的自然生产能力或其他方面利用潜力的高低对土地的质量作出评估。
本文在对国内外的土地评价系统的发展进行研究比较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农用土地评价形成的三大体系,即土地资源分类体系、农业部耕地地力等级体系和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体系。
关键词:土地;评价体系;自然生产力1 国外土地评价研究土地评价是土地利用战略规划的重要工具[1]。
土地评价通常被认为是鉴定土地质量的好坏。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定义为:“当土地作为特定的用途时对土地的特性进行估计的过程[2]。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考委会定义为: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的性能进行鉴定的过程。
傅伯杰定义为:对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要素的综合鉴定,是对土地生物生产能力及其他生产能力的鉴定,是对土地功能的综合评价。
倪绍祥定义为:土地评价,有人称之为土地质量评价。
主要是根据土地的自然生产能力或其他方面利用潜力的高低对土地的质量作出评估。
国外土地评价体系的产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古希腊、埃及、印度、罗马的文献中都有关于耕地等级划分的记载。
其中土地评价的资料最早见于十五世纪莫斯科公国税册中,将耕地分为上、中、下三等。
1834年,英国成立了土地测量师会,主要从事土地评价和土地测量。
1877年,俄罗斯著名的土壤地理学家道库恰耶夫在尼口格勒自治州和包勒特夫斯克省开展了土地评价工作。
在随后的一个多世纪,土地评价得到了较为迅猛的发展,其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的阶段:1.1土地分类定级阶段在此阶段的研究主要是为征收土地税而发展起来的。
古罗马著名学者和农学家瓦罗的著作《论农业》中提出按农地的价值大小来排列进行土壤的分级。
英、美、法、德、俄等国都开始了以税收为目的的土地评价活动,并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上半叶。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德国财政部1934年提出的《农地评价条例》。
美国1933年提出的斯托利指数分等(STR)和康乃尔评价系统(Cornell system)。
科学的土地评价起源于美国的土地潜力评价,距今不到一个世纪。
1.2土地潜力评价阶段以合理利用土地为目的的土地评价研究是随着资源调查与土地合理利用和规划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历史可上溯到上世纪30年代。
30年代早期,在美国,尤其是中西部,由于严重的土壤侵蚀和大量的水土流失,很有必要根据自然环境环特征,提出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
于是,基于土地利用不导致环境退化的原则,提出了土地利用潜力分类.最初是以土壤分类为基础,按土壤、坡度、侵蚀类型和侵蚀强度划分了八个土地利用潜力级,目的是为水土保持服务。
1961年,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正式颁布了土地潜力分类系统[5]。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较为全面的土地评价系统,它以农业生产为目的,主要从土壤的特征出发来进行土地潜力评价,分为潜力级、潜力亚级和潜力单位三级。
继美国之后,1963年,参照美国的系统与方法,加拿大土地清查中的土地潜力分类系统(1963);1969年,英国土壤调查局相继推出的土地利用潜力分类系统; 1963年,澳大利亚哈恩田斯制定的土地评价系统、日本农林省技术会议事务局制定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7]、FAO的土壤肥力潜力分类系统等是土地潜力评价的典型代表。
此外,在印度、中国、巴基斯坦等许多发展中国家土地潜力评价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之后,在气候生产力方面,1971年H.Lieth提出了迈阿密模型。
1972年,H. Lieth和E. Box应用蒸散量模拟陆地生物产量提出了桑斯维特纪念模型。
1977年,Kassam提出了农业生态区域法。
在土壤生产力方面,1950年,G.R. Clalk拟订了一个乘法系统,以此来计算土地的生产率指数。
197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了“土壤生产率指数模型”;1985年,加拿大的M.R. Moss提出了莫斯模型,并在加拿大安人略省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9],在这一时期的土地评价,定级指标多,定量分析少在评价过程中,只将经济作为一种背景来考虑,忽视了土地的区位因索和社会因素,分类不能显示土地的相对价值和获利水平,没能指出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式。
1.3土地适宜性评价阶段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土地对特定的利用方式的适宜性及其适宜程度的评价,是针对土地评价的不足而提出的[3]。
进入70年代,随着更广泛的资源调查和遥感技术手段在资源调查中的应用,土地研究开始从土地清查走向土地评价,从一般目的的土地评价过渡到有针对性的专门评价。
评价工作在世界各地相继展开,许多国家有了自己的土地评价系统,致使情报交流难以进行[11]。
针对这种局面以及美国土地潜力分类系统的不足,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1972年10月在荷兰的瓦格宁根举行了国际专家会议,对土地的概念、土地利用类型、十地评价的方法及诊断指标等进行了讨论,就土地评价的大部分原则达成了协议,于1973年出版了会议纪要和建议。
又在一些国家实践的基础上,于1976年正式公布了《土地评价纲要》[4],它是对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全面总结,是最为典型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指南。
从土地适宜性角度出发,分为纲、类、亚类和单元四级。
尽管其没有提出具体的评价方案,但是,具体的评价方案可依据此大纲拟订,联合国粮农组织近年来发表的《雨耕农业土地评价指南》[14]和《林业土地评价》等即为其例。
安东尼在非洲马拉维的土地评价工作和毕克在拉丁美洲的十地评价[16]都是该系统应用的范例。
随着景观生态学研究的迅速发展,使土地生态评价成为土地评价研究的新方向之一。
土地生态评价是以土地生态类型为基础,着重生态价值和功能的评价,它直接服务于景观生态设计和景观生态规划汇。
1978年FAO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研制了“农业生态区(AEZ)”法,这是一种基于气候生产潜力和土壤生产潜力,并考虑到土地投入水平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并在非洲、东南亚和西亚实施。
加拿大的杜曼斯基和斯图尔特发展了这一方法,用来预测加拿大作物生产潜力并估计土地对各种作物的适宜性。
最初的工作是对土壤和气候资料进行计算机处理,然后计算作物生长期内与气候相关的参数,主要根据的是温度。
他们采用半定量的方法评价了土壤制图单位对每种作物的适宜程度,并将其分为三级.根据作物产量资料,找出与土壤有关的减产因素,逐步计算出作物生产潜力。
先根据温度和水分指标计算出假定无限制因素的产量和预测产量,再把气候参数、杂草、病虫害、田间耕作条件等因素的作用综合起来,然后,由预测产量得出土地适宜性值,并定出六个适宜性等级.这一研究工作的主要优点是可以对加拿大各地土地适宜性进行直接比较。
FAO通过农业生态区计划,曾设计出不同农业投人水平下可养活人口的估算方法,并用它评价117个发展中国家20(X)年的人口承载能力.至今,国际应用系统研究会(ⅡASA)采用了AEZ法对中国耕地生产潜力进行评价。
我国现阶段农用地分等方法也以AEZ 法为理论基础。
1.4土地评价综合化及可持续利用评价阶段继土地潜力评价和适宜性评价之后,土地评价朝着综合化方向发展。
前苏联在1955年以来在大规模的土地资源研究的基础上,农业部于1976年正式颁布了应用于地籍工作的土地评价方法.该方法以区划单位为背景,根据土壤特征确定土地评价单元—农业土壤组,然后按照经济指标评价土地质量,将土地的自然特征和土地的利用特征(产量和生产费用湘结合,是一较为综合的土地评价方法。
1985年,特纳(Tumer)从土地的生态条件评价、财政与经济分析、社会条件评价等方面论述了土地评价综合分析过程。
1984年,斯密特(Smit)等人发展了毕克提出的综合土地评价的概念,他们把土地评价看作是一种综合的方法,主要是为土地利用规划或政策制订者服务,其目的是提供把土地清查与土地利用规划衔接起来的分析手段。
在土地潜力分类的基础上,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于1981年提出了“土地评价和立地评价”系统[5],并在伊利诺斯州和华盛顿州应用实践。
土地评价子系统包括土地潜力分类,重要农田鉴定和土壤生产力,立地评价子系统主要是对除土壤以外的其他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评价,通常考虑的是那些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的因素,如土地的分布、位置、适应性和时间性等。
这一系统除了考虑土壤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外,也反映了经济因素,既考虑了土地管理措施,又考虑了土地税收和法规,同时结合了地方政府的农地政策。
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精确性和法律性。
进入90年代以来,人口膨胀,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和自然生态失衡,影响了社会的健康发展。
1991年在泰国清迈举行的“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国际研讨会”和1993年6月在加拿大Lethbridge大学举行的“21世纪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国际研讨会”上,许多专家、学者从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各个方面探讨了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的指标和方法。
在此基础上,FAO于1993年正式提出了《持续土地评价纲要》,确立了持续利用的五大纲要,即土地生产性、土地生产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水土资源保护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
之后,在荷兰召开了“国际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及信息系统学术会”,各国专家认为土地利用可持续衡量应当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习俗等方面予以考虑,这标志着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成为土地评价的重要方向。
2 我国土地评价研究我国是世界上进行土地评价最早的国家,因此对土地的研究也具有悠久的历史。
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2.1为税收服务的土地评价我国土地评价具有悠久的历史。
据《禹贡篇》记载,4200多年前的夏禹时代,全国疆土划分为九州,按土色、质地、植被、水文将土地划分为三等九级,依其肥力制定贡赋等级。
战国时的《管子·地员篇》按土色、质地、结构、空隙、有机质、盐碱和肥力条件等因素,并结合地形、水文等条件,对土地生产力进行分等定级,将九州的土地分为18类,按其性质对于农林生产的差别依次排序,分为上土、中土、下土三等。
据《禹贡篇》和《周礼》中均记载着我国以制定贡赋为目的的土地分类评价。
距今2635年前的《管子地员篇》中记载,根据地下水位、自然植被、土壤性质和生产力差异,将土地分为三等十八类,每类又分为五种,共九十种。
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规定按大块产量评定其等级,将田地分为三等九级。
解放后,我国科学的土地评价工作逐步展开,为农林牧业服务的土地评价一直是中国土地评价研究的传统和主流,由于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的需要,耕地评价倍受重视。
1951年财政部组织了全国性的查田定产工作。
为了确定农业税率,用发动群众进行民主评议、逐级平衡法对全国土地类别划分和级别评定,并界定了制定常年产量作为确定农业税的依据,这可算是简单的土地经济评价法。
但对耕地等级的划分和地区间平衡的方法都没有科学的规定。
2.2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的土地评价阶段我国较系统的土地评价研究工作始于五十年代的荒地调查,六十年代的农业区划中进行了部分区域的农业土地评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