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讲解
- 格式:docx
- 大小:77.73 KB
- 文档页数:10
文献综述怎么写文献的阅读和分类,文献的加工、比较和评述摘要:一、引言:了解文献综述的意义和目的二、文献的阅读和分类:筛选相关文献,区分主流观点和争议点三、文献的加工:提炼核心观点和论证方法,归纳研究现状四、文献的比较:分析不同观点的优缺点,找出研究空白五、文献的评述:评价文献的贡献和局限,提出自己的见解六、总结:梳理全文结构,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正文:一、引言文献综述是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相关领域文献的阅读、分析和整理,旨在了解研究现状,挖掘研究问题,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撰写文献综述时,我们需要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文献的阅读和分类、文献的加工、文献的比较和评述。
二、文献的阅读和分类首先,我们要对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阅读和分类。
阅读时,要注意筛选与课题密切相关的文献,关注主流观点和争议点。
分类可以根据研究方法、研究主题和观点进行,以便于后续的分析和整理。
三、文献的加工在完成文献阅读和分类后,需要对文献进行加工。
加工的过程主要包括提炼核心观点、论证方法,以及归纳研究现状。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献的内容,为后续的比较和评述奠定基础。
四、文献的比较接下来,我们要对不同文献进行比较。
比较的过程中,要注意分析各个文献的优缺点,找出观点的异同点和研究方法的优劣。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现有研究的不足,为后续研究提供方向。
五、文献的评述在文献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文献的评述。
评述时要客观、全面地评价文献的贡献和局限,提出自己的见解。
评述内容可以包括对文献观点的赞同、质疑或补充,以及对研究方法的改进意见等。
六、总结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梳理文章结构,概括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和结论。
在总结中,可以提出未来研究的展望,为后续研究提供启示。
通过以上六个步骤,我们可以撰写出一篇结构清晰、内容丰富、具有实用性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格式及写作技巧(附文献综述范文)文献综述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研究者用自己的语言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叙述的情报研究成果。
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都为文献综述的撰写奠定了基础。
文献综述格式一般包括:文献综述的引言: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文献综述的正文: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 (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 (寻求认识的进步),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而且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文献综述的结论:文献研究的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文献综述的附录: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
一、文献综述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一般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
因此,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
文献综述范文1:“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我们在网上浏览了数百种教学模式,下载了二百余篇有关教学模式的文章,研读了五十余篇。
概括起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三类:(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
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
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
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
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3) 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论”。
文献综述的定义及写作步骤文献综述简称综述,又称文献回顾,文献分析。
是对某一领域,某一专业或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相关资料,然后通过阅读、分析、归纳、整理当前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或建议,对其做出综合性介绍和阐述的一种学术论文。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
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检索和阅读文献是撰写综述的重要前提工作。
一篇综述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本题相关的最新文献的掌握程度。
如果没有做好文献检索和阅读工作,就去撰写综述,是绝不会写出高水平的综述的。
好的文献综述,不但可以为下一步的学位论文写作奠定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提供某种延伸的契机,而且能表明写本综述的作者对既有研究文献的归纳分析和梳理整合的综合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对学位论文水平的总体评价。
在《怎样做文献综述——六步走向成功》中,劳伦斯·马奇和布伦达·麦克伊沃提出了文献综述的六步模型,将文献综述的过程分为六步:选择主题、文献搜索、展开论证、文献研究、文献批评和综述撰写。
文献综述根据研究的目的不同,可分为基本文献综述和高级文献综述两种。
基本文献综述是对有关研究课题的现有知识进行总结和评价,以陈述现有知识的状况;高级文献综述则是在选择研究兴趣和主题之后,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确立研究论题,再提出进一步的研究,从而建立一个研究项目。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的篇章结构及表达技巧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文献综述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它不仅能够展现研究者对相关领域已有研究成果的了解,还能够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研究背景。
而文献综述的篇章结构和表达技巧则直接影响着整篇论文的质量和可读性。
本文将从文献综述的篇章结构和表达技巧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帮助读者更好地撰写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部分。
一、篇章结构1.引言文献综述的引言部分应该简要介绍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引出本文的主题,并交代文献综述的目的和范围。
在引言部分,可以适当引用一些相关领域的经典文献,突出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文献综述的主体文献综述的主体部分是对已有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的过程。
在主体部分,可以根据研究的主题和内容进行逻辑分段,每一段可以围绕一个主题展开,逐一介绍相关研究的内容、方法和结论。
同时,要注意文献的时间顺序,从过去到现在,逐渐展现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
3.结论文献综述的结论部分应该对前文进行总结,概括已有研究的主要成果和不足之处,指出研究的空白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结论部分可以展望未来的研究趋势,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二、表达技巧1.准确把握文献的核心内容在文献综述中,要准确把握每篇文献的核心内容,理清作者的研究思路和结论,避免在综述中出现错误或误解。
可以通过反复阅读和笔记整理,确保对文献内容的理解准确。
2.适当引用文献在文献综述中,适当引用相关文献可以增加研究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引用文献时要注明作者、年份和出处,确保引文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3.注意文献的连接和过渡在文献综述的撰写过程中,要注意文献之间的连接和过渡,确保整篇综述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可以通过使用连接词和过渡句,将各个文献之间进行有机的衔接,使整篇综述更具条理和流畅性。
4.客观评价文献在文献综述中,要客观评价每篇文献的优缺点和局限性,避免片面或主观地解读文献内容。
可以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文献的观点和结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展现独立思考的能力。
如何查找、阅读、综述文献一.如何进行文献检索无论要进行什么样的研究,要创作什么类型的论文,对已有资料的整理无疑必不可少,那么我们该如何在学术文献的范范海洋中找到我们需要的文献呢?1对于现阶段的我们而言所阅读的文献大多数以中文文献为主,对中文文献的检索和查找,就可以充分地利用学校图书馆购买下的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等,这些数据库基本足够提供我们对中文文献的需求。
而对外文文献的查找同样可以在校园的图书馆中查找的到,但是如果图书馆的数据库中对所需的文献比较匮乏,则可以在Google学术搜索里进行搜索,里面一般会搜出来要找的文献,如果想找全文的文档最好搜索pdf格式文档。
具体的方法是使用关键词+filetype:PDF。
就可以限定其文件格式。
从Google学术搜索中,还可以得到一些信息,Google学术搜索中会显示出你搜索文章的引用次数,虽然引用次数不准确,但是从侧面反应了这篇文章的质量,经典文章的引用次数一般都是很高的.同时如果用作者进行搜索时,会按引用次数出现他写的全部的文章,就可以知道作者的哪些文章比较经典,在没有太多时间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优先阅读这些较为经典的文献。
如果上面的方法找不到全文,就把文章作者的名字或者文章的题目在Google里搜索(不是Google学术搜索),用作者的名字来搜索,是因为我发现很多国外作者都喜欢把文章的全文(PDF)挂在自己的个人主页(home page)上,这样可能也是为了让别的研究者更加了解自己的学术领域,。
这样你就有可能下到你想要的文献的全文了。
甚至可以下到那个作者相近的内容的其它文章。
如果文献是由多个作者写的,第一作者查不到个人主页,就接上面的方法查第二作者,以此类推。
如果上面两个方法都没有查到需要的文献,可以选择写邮件像作者所要。
一般情况下作者都乐意将自己的文献给别人参考,因为他把这些文献给别人,也相当于在传播他自己的学术思想。
2说完了查找文献的几个途径,下面是我对关键词选择的一些心得。
论文文献综述在科学研究和学术写作中,文献综述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它是对已有文献或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性整理、分析和总结的过程。
文献综述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前人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方法,还能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的指导。
本文旨在对文献综述的定义、目的、步骤和注意事项进行综述,并总结一些常见的文献综述方法。
一、文献综述的定义和目的文献综述是对前人研究成果和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和评价的过程。
它的目的是让读者快速了解特定领域的研究现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启发思路。
文献综述可以包括理论性综述、方法学综述和实证性综述等不同类型。
理论性综述主要对该领域的理论发展和相关概念进行综述,探讨不同理论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趋势。
方法学综述则关注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等方面的综述,旨在探索最适合该领域研究的方法,并指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空间。
实证性综述则是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评价,从中提取出结论和启示。
二、文献综述的步骤进行文献综述时,应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以确保综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 确定综述的范围和目标:在开始综述之前,我们应该明确综述的范围和目标,确定我们要探索的研究领域,并明确我们的研究问题。
2. 收集文献:在收集文献时,我们可以使用数据库检索、文献索引和专业期刊等多种途径。
我们需要选择与研究领域相关的文献,并筛选出与我们研究问题相关的文献。
3. 阅读和筛选文献:在阅读文献时,我们应该注重文献的质量和可信度,并筛选出对我们研究问题有重要影响的文献。
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引用关系和相关文献进行扩展搜索,以找到更多有用的文献。
4. 文献分类和组织:在综述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或研究问题对文献进行分类和组织。
这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综述的内容,也有助于找到特定主题或问题的相关文献。
5. 分析和总结文献:在对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时,我们可以根据研究方法、结果和结论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
我们还可以比较不同研究之间的异同点,并指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空白。
文献综述的定义(名词解释)稿子一:嗨呀,亲!今天咱们来聊聊“文献综述”这个听起来有点高大上的词儿。
其实呀,文献综述简单说就是对一堆相关文献的综合叙述和分析。
就好比你去一个超级大的图书馆,里面有好多好多关于一个主题的书和文章。
你把它们都找出来,然后看看都讲了啥,再整理整理,说说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这整个过程弄出来的东西就是文献综述啦。
文献综述可不是随便翻翻书、抄抄句子就行的哦。
得认真读,用心想,把那些复杂的东西理清楚,用简单明白的话告诉别人。
这就像是你给大家做一个关于这个主题的小导游,带着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逛一逛,让他们一下子就能明白这个主题的大致情况。
所以呀,文献综述就像是一个知识的大汇总和小分析,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一个主题的过去和现在,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础呢!稿子二:亲,咱们来唠唠“文献综述”到底是啥!你可以把文献综述想象成一场知识的大聚会。
比如说,你想研究“智能手机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那你就得把所有跟这个有关的文献都请来参加聚会。
这些文献有的说智能手机让人们交流更方便啦,有的说让人变得不爱面对面交流啦,还有的说对眼睛不好啦。
你呢,就是这个聚会的主持人,要把大家说的话都听清楚,然后整理出来,告诉别人在这个聚会上都讨论了些啥。
文献综述可不是简单地罗列哦,那太没水平啦!你得分析分析,比如说,为啥有的文献觉得智能手机好,有的又觉得不好,是不是研究的方法不一样,还是研究的对象有差别。
这就好像你在拼图,把一块块文献的小碎片拼成一个完整的大画面,让大家一看就明白关于这个主题,前人都研究到什么程度了,还有哪些地方没搞清楚,等着咱们去探索。
文献综述就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咱们看看前面的人都看到了啥,然后自己再努力看得更远、更清楚。
是不是还挺有意思的?。
文献综述是学术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帮助研究者全面了解某个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等,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
以下是14种常见的文献综述类型,了解这些类型有助于提高综述写作水平:1. 综合综述:对某个领域的研究进行全面、系统的综述,涵盖了该领域的基本概念、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等。
2. 主题综述:针对某个特定主题或问题,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深入探讨该主题或问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等。
3. 理论综述:对某个理论或模型的研究进行综述,探讨该理论或模型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等。
4. 方法综述:对某个研究方法或技术进行综述,介绍该方法或技术的原理、应用范围和优缺点等。
5. 历史综述:对某个领域的发展历程进行综述,介绍该领域的发展脉络、重要事件和研究进展等。
6. 比较综述:对多个不同国家、地区或组织的研究进行比较综述,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影响因素和未来发展趋势等。
7. 批判性综述:对某个领域的研究进行批判性评价,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不足和争议等,并提出改进建议和未来研究方向等。
8. 跨学科综述:对不同学科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探讨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交叉和融合等。
9. 文献述评:对某个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综合评价,包括文献的来源、研究方法和结论等,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0. 研究空白综述: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梳理和分析,找出研究中存在的空白和不足之处,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思路和方向。
11. 学术争议综述:对某个学术争议进行综述,介绍争议的产生背景、主要观点和研究成果等,为解决争议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理论应用综述:对某个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介绍理论应用的方法、范围和效果等,为理论的实际应用提供指导和借鉴。
13. 研究趋势综述: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和预测,探讨某个领域的研究趋势和发展方向等,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4. 跨时期综述: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介绍不同时期的研究特点、主要成果和发展趋势等。
文献综述的目的与作用以及如何撰写文献综述资料讲解文献综述的目的与作用以及如何撰写文献综述文献综述的目的与作用&如何撰写文献综述文章阐述了文献综述的目的与作用,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如何撰写好文献综述的概念、框架以及步骤.指出了写作文献综述一般常犯的错误,并推荐介绍了文献综述的四个基本步骤:概述(归类),摘要,批判,建议.文献综述在硕士,博士论文写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论文中的一个重要章节.文献综述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论文的成功与否.文献综述是文献综合评述的简称,指在全面搜集,阅读大量的有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所研究的问题(学科,专题)在一定时期内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问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等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综"即收集"百家"之言,综合分析整理;"述"即结合作者的观点和实践经验对文献的观点,结论进行叙述和评论.其目的并不是将可能找到的文章列出,而是要在辨别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论文来综合与评估这些资料.一个成功的文献综述,能够以其系统的分析评价和有根据的趋势预测,为新课题的确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论证.一,文献综述的作用与目的文献综述要针对某个研究主题,就目前学术界的成果加以探究.文献综述旨在整合此研究主题的特定领域中已经被思考过与研究过的信息,并将此议题上的权威学者所作的努力进行系统地展现,归纳和评述.在决定论文研究题目之前,通常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是:研究所属的领域或者其他领域,对这个问题已经知道多少;已完成的研究有哪些;以往的建议与对策是否成功;有没有建议新的研究方向和议题.简而言之,文献综述是一切合理研究的基础.大多数研究生并不考虑这些问题,就直接进行文献探讨,将在短时间内找到的现有文献做简略引述或归类,也不作批判.甚至与论文研究的可行性,必要性也无关.其实回顾的目的就是想看看什么是探索性研究,所以必须主动积极地扩大研究文献的来源.也只有这样,才可能增加研究的假设与变量,以改进研究的设计.文献综述至少可达到的基本目的有:让读者熟悉现有研究主题领域中有关研究的进展与困境;提供后续研究者的思考:未来研究是否可以找出更有意义与更显著的结果;对各种理论的立场说明,可以提出不同的概念架构;作为新假设提出与研究理念的基础,对某现象和行为进行可能的解释;识别概念间的前提假设,理解并学习他人如何界定与衡量关键概念;改进与批判现有研究的不足,推出另类研究,发掘新的研究方法与途径,验证其他相关研究.总之,研究文献不仅可帮助确认研究主题,也可找出对研究的问题的不同见解.发表过的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就是重要的问题来源,对论文的回顾会提供宝贵的资料以及研究可行性的范例.二,文献综述中常见的问题文献综述可以帮助新研究者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所以撰写此章节时,要向读者交代论文不同于先前研究之所在.它是一个新的有关此类研究主题方面的重要的学术研究.但是研究生在撰写文献综述过程中易犯以下四种错误:1. 大量罗列堆砌文章误认为文献综述的目的是显示对其他相关研究的了解程度,结果导致很多文献综述不是以所研究的问题为中心来展开,而变成了读书心得清单.2. 轻易放弃研究批判的权利我国高等院校多以本校学生考本校研究生者居多,因而往往出现大量引用自己导师的研究成果而不注意其他同行的研究成果的现象,学生担心学位论文答辩通不过,所以难得见到学生批判导师已有研究的不足;遇到名校名师,学生更易放弃自己批判的权利.由于大量引用他人的著作,每段话均以谁说起始,结果使自己的论文成为他人研究有效与否的验证报告,无法说服读者相信自己的论文有重要贡献.3. 回避和放弃研究冲突另辟蹊径对有较多学术争议研究主题,或发现现有的研究结论互相矛盾时,有些研究生的论文就回避矛盾,进行一个自认为是创新的研究.其实将这些冲突全部放弃,就意味着放弃一大堆有价值的资料,并且这个所谓的创新,因为不跟任何现有的研究相关与比较,没有引用价值,会被后人所放弃.遇到不协调或者互相矛盾的研究发现,尽管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处理,但是不要避重就轻,甚至主动放弃.其实这些不协调或者冲突是很有价值的,应多加利用.将现有文献的冲突与矛盾加以整合是必要的,新研究比旧研究具有更好,更强的解释力,原因之一是新的研究会将过去的所得做一番整合与改善.4. 选择性地探讨文献有些研究生不是系统化鼗毓讼钟械难芯课南?找适合研究的问题或可预测的假设,却宣称某种研究缺乏文献,从而自认他们的研究是探索性研究.如果有选择性地探讨现有文献,则文献综述就变成了研究生主观愿望的反映,成了一种机会性的回顾. 因此一定要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文献综述,以严谨的科学设计来寻找,评估以及整合科学研究的证据,确保文献综述完整不偏.要端正学风,勇于探索和不回避冲突.分析冲突的原因,方法与结论,可以为未来的研究及论文奠定成功的基础,使论文的研究结果对后续研究有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三,综述的基本方法与步骤文献综述不仅仅是对一系列无联系内容的概括,而且是对以前的相关研究的思路的综合.文献综述的基本步骤为:1. 文献综述的第一步:概括归纳收集文献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各种检索工具,如文献索引,文摘杂志检索,也可利用光盘或网络进行检索;二是从综述性文章,专著,教科书等的参考文献中,摘录出有关的文献目录.选择文献时,应由近及远,因为最新研究常常包括以前研究的参考资料,并且可以使人更快地了解知识和认识的现状.首先要阅读文献资料的摘要和总结,以确定它与要做的研究有没有关系,决定是否需要将它包括在文献综述中.其次要根据有关的科学理论和研究的需要,对已经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做进一步的筛选,详细,系统地记下所评论的各个文献中研究的问题,目标,方法,结果和结论,及其存在的问题,。
文献综述题目注塑模具的发展学生姓名专业班级机制12-02 学号5412020102 院系机电工程学院指导教师李立伟(讲师)完成时间2016年3月7日注塑模具的发展摘要:注塑成型是将熔化的塑料由高压射入模具,经冷却凝固,得到一定形状产品的一种加工形式。
注塑模具是成型塑料制件的工艺装备或工具,其在注塑成型中处于核心地位。
根据塑料成型工艺方法的区别,通常将塑料模具分为注塑模具、压缩模具、传递模具、挤出模具、中空吹塑模具等。
塑料模具对实现塑料成型工艺要求、保证塑料制件质量、降低生产成本起着重要作用。
模具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模具的生产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产品制造业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关键词:塑料/注塑模具/发展趋势/研究现状1 塑料及塑料模具塑料是 20 世纪发展起来的新兴材料,以其成本低廉、成型方便、性能优良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机械工业、电子工业、日常用品工业、医疗机械、包装等领域[1]。
其使用范围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与生产的方方面面。
由于应用广泛,已替代部分金属、木材、皮革及硅酸盐等自然材料,成为现代工业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人造化学合成材料,并与金属、木材和硅酸盐三种传统材料一起,成为现代工业生产中四种重要的原材料之一1.1常用塑料[2]1.1.1热塑性塑料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塑料能加热软化或熔融流动,冷却硬化成一定形状。
受热后可多次成型,废料可回收利用。
此类塑料有聚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碳酸酯、ABS、有机玻璃等。
1.1.2 热固性塑料加热温度达到一定程度后能成为不溶或不熔性物质,使形态固化下来不在变化。
废料不能回收再利用。
此类塑料有酚醛塑料、氨基塑料、环氧塑料等。
1.2塑料模具塑料模具是塑料加工工业中和塑料成型机配套,赋予塑料制品以完整构型和精确尺寸的工具。
塑料模具是一种生产塑料制品的工具.它由几组零件部分构成,这个组合内有成型模腔。
注塑时,模具装夹在注塑机[3]上,熔融塑料被注入成型模腔内,并在腔内冷却定型,然后上下模分开,经由顶出系统将制品从模腔顶出离开模具,最后模具再闭合进行下一次注塑,整个注塑过程是循环进行的。
对塑料模具设计的要求是:能生产出在尺寸精度、外观、物理性能、力学性能等各方面均能满足使用要求的优质制件。
在模具使用时,力求生产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便、寿命长;在模具制造方面,要求结构合理、制造容易、成本低廉。
2塑料注射模具塑料模具按照成型方法的区别,可以划分出对应不同工艺要求的塑料加工模具类型,主要有注射成型模具、挤出成型模具、吸塑成型模具、高发泡聚苯乙烯成型模具等。
注射成型[4]是热塑性塑料制品生产的一种重要方法,几乎所有热塑性塑料都可用此方法成型。
此方法特点是成型周期短,能一次成型外形复杂、尺寸精密的塑料制品,生产效率高。
注塑模具对应的加工设备是塑料注射成型机,塑料首先在注射机底受热熔融,然后在注射机的螺杆或柱塞推动下,经注射机喷嘴[5]和模具的浇注系统进入模具型腔,塑料冷却硬化成型,脱模得到制品。
其组成结构有成型部件、浇注系统、导向部件、推出机构、调温系统、排气系统、支撑部件等。
制造材料通常采用塑料模具钢模块,常用的主要材质为碳素结构钢、碳素工具钢、合金工具钢,高速钢等。
注射成型加工方式通常只适用于热塑料品的制品生产,它是塑料制品生产中应用最广的一种加工方法。
注塑模具在塑料制品的推广与使用方面占有核心的地位,因此,注塑模具也有“工业之母[6]”之称。
3注塑模具设计步骤3.1塑件分析3.1.1明确塑件设计要求仔细阅读塑件制品零件图,从制品的塑料品种,塑件形状,尺寸精度,表面粗糙度等各方面考虑注塑成型工艺的可行性和经济性,必要时,要与产品设计者探讨塑件的材料种类与结构修改的可能性。
3.1.2明确塑件的生产批量小批量生产时,为降低成本,模具尽可能简单;在大批量生产时,应保证塑件质量前提条件下,尽量采用一模多腔或高速自动化生产,以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率,因此对模具的推出机构,塑件和流道凝料的自动脱模机构提出严格要求。
3.1.3计算塑件的体积和质量计算塑件的体积和质量是为了选用注塑机,提高设备利用率,确定模具型腔数。
3.2注塑机选用根据塑件的体积或重量大致确定模具的结构,初步确定注塑机型号,了解所使用的注塑机与设计模具有关的技术参数。
3.3模具设计的有关计算凹凸模零件工作尺寸的计算;型腔壁厚,底板厚度的确定;模具加热,冷却系统的确定。
3.4模具结构设计1塑件成型位置及分型面选择;2模具型腔数的确定,型腔的排列和流道布局以及浇口位置设置;3模具工作零件的结构设计;4侧分型[7]与抽芯机构的设计;5顶出机构设计;6拉料杆的形式选择;7排气方式设计;8模具总体尺寸的确定,选购模架。
模架已逐渐标准化,根据生产厂家提供的模架图册,选定模架,在以上模具零部件设计基础上初步绘出模具的完整结构图。
3.5模具总体尺寸的确定,选购模架模架已逐渐标准化,根据生产厂家提供的模架图册,选定模块,在以上模具零部件设计基础上初步绘出模具的完整结构图。
3.6注塑机参数的校核1最大注塑量的校核;2注塑压力的校核;3锁模力的校核;4模具与注塑机安装部分相关尺寸校核,包括闭合高度,开模行程,模座安装尺寸等几方面的相关尺寸校核。
3.7模具结构总装图和零件工作图的绘制模具总图绘制必须符合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其画法与一般机械图画法原则上没有区别,只是为了更清楚地表达模具中成型制品的形状,浇口位置的设置,在模具总图的俯视图上,可将定模拿掉,而只画动模部分的俯视图。
模具总装图应该包括必要尺寸,如模具闭合尺寸,外形尺寸,特征尺寸(与注塑机配合的定位环尺寸),装配尺寸,极限尺寸(活动零件移动起止点)及技术条件编写零件明细表等。
通常主要工作零件加工周期较长,加工精度较高,因此应首先认真绘制,应尽量采用标准件。
实际上,以上设计步骤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互相牵制的,在设计中应随时根据出现的不合理结构及时调整。
3.8 全面审核投产制造模具设计员一般应参与加工,组装,试模,投产的全过程。
3.9模具安装及试模步骤3.9.1模具安装1)清理模板平面定位孔及模具安装面上的污物、毛刺。
2)如果模具外形尺寸不大,可采用整体安装法。
先在机器下面两根导轨上垫好板,模具从侧面进入机架间,定模入定位孔,并放正,慢速闭合模板,压紧模具,然后用压板或螺钉压紧定模,并初步固定动模,然后慢速开闭模具,找正动模,应保证开闭模具时平稳、灵活,无卡住现象,然后固定动模。
3)调节锁模机构,保证有足够开模距及锁模力,使模具闭合适当。
4)慢速开启模板直至模板停止后退为止,调节顶出装置,保证顶出距离。
开闭模具观察顶出机构运动情况,动作是否平衡、灵活、协调。
5)模具装好后,待料筒及喷嘴温度上升到距离预定温度20~30℃,即可校正喷嘴浇口套的相对位置及弧面接触情况,可用一纸片放在喷嘴与浇口套之间,观察两者接触印痕,检查吻合情况,须使松紧合适,校正后拧紧注射座定位螺钉,紧固定位。
6)开空车运转,观察模具各部分运行是否正常,然后才可注射试模。
3.9.2试模试模时,塑件上常可能会出现各种弊病,为此必须进行原因分析、排除故障。
造成次、废品的原因很多,有时是单一的,但经常是多方面综合的原因。
需按成型条件、成型设备、模具结构及制造精度、塑件结构及形状等因素逐个分析找出其中主要矛盾,然后再采取调节成型工艺参数、修整模具等方法加以解决。
4.模具的发展和现状我国模具工业起步较晚,特别是塑料模具。
20 世纪 80 年代前,模具工业基础差,技术设备落后,管理水平低。
1989年,模具被列为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8]。
国家的大力支持促进了我国模具工业的飞速发展。
在我国模具生产企业中,已经有比较齐全的数字化设备,模具,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程( CAE)技术[9]也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CAD/CAM技术得到普及的同时, CAE技术应用越来越广,以 CAD/CAM/CAE一体化得到发展,模具新结构、新品种、新工艺、新材料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特别是汽车、家电等工业快速发展,使得注塑模的发展迅猛。
企业也逐渐增多对高速加工的先进技术的采用。
模具标准间使用覆盖率级模具商品化率都已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热流道技术在塑料模具行业中应用开始推广,少数单位采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难度针阀式热流道模具。
但总体上热流道技术的采用率达不到10%,与国外的50~80%相比[10],差距较大。
成型工艺方面,多材质塑料成型模、高效多色注射模、镶件互换结构和抽芯脱模机构的创新设计方面也取得较大进展。
气体辅助注射成型技术的使用更趋成熟。
整体来看我国塑料模具无论是在数量上、质量、技术研发能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
模具产品逐渐向着大型、精密、复杂、高速的方向发展,我国最大的注塑模具单套重量己超过50吨[11],最精密的注塑模具精度己达到2微米,制件精度很高的小模数齿轮模具及达到高光学要求的车灯模具等也已能生产。
综合技术含量不断提高,模具制造周期不断缩短。
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仍很大。
大多数企业开发能力弱,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满足不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一些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的中高档塑料模具每年仍需大量进口。
在总量供不应求的同时,一些低档塑料模具却供过于求,市场竞争激烈,还有一些技术含量不太高的中档塑料模具也有供过于求的趋势,供需矛盾短期难以缓解。
但最根本的差距是的观念,即质量观念!5.注塑模具的发展趋势经过三十几年来的发展,我国在注塑模具的研究方面有巨大进步,先进制造技术的采用与新材料的应用使我国的注塑模具逐渐朝着精密、高速、节能等方向发展。
具体趋势如下:5.1在塑料模具设计和制造中应用CAD/CAM/CAE技术当前CAD/CAE/CAM技术[12]已发展成为一项比较成熟的技术。
利用CAD技术的人机交互功能,能让设计人员和计算机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更加准确、快速地完成模具的设计。
注塑模具设计方面普及推广CAD /CAM /CAE 技术,可以大大提升注塑模具设计的标准化、集成化。
在今后CAD/CAM软件的智能化程度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5.2 逐渐提高热流道模具在注塑模具中的比重热流道模具[13]成型后的制品没有残留的凝料,所以,这种成型方法可以节省大量的塑料制品的原材料,可以大幅度提高塑件的质量,而且利于实现自动化,提高产品的生产率。
目前我国也有很多厂家将热流道技术应用于注塑模具的生产,但平均只占10%左右,跟国外50% ~ 80%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今后我国的热流道技术在注塑模具中的使用率将不断提高。
5.3大力提高注塑模开发能力将开发工作尽量往前推,直至介入到模具用户的产品开发中去,甚至在尚无明确用户对象之前进行开发,变被动为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