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托孤-文言文讲解PPT
- 格式:ppt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8
刘备字玄德,蜀汉昭烈帝也。
性宽厚,好结交,尤善用人才。
尝与曹操、孙权分天下,而刘备独据蜀地,故有“蜀汉”之称。
后因曹操追击,刘备败走,遂至白帝城,病重,临终之际,召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亲信大臣,托以后事。
原文:刘备临终,召诸葛亮等曰:“吾儿刘禅,孺子也,吾忧之。
汝等与诸葛亮辅之,善自为之,勿负吾托!”拼音:Lǚ Bái lín zhōng,zhào Liǔ Gāo děng yǔ jiǎo wán shuō:“wǒ ér Liú Shàn,rú zǐ yě,wǒ yōu zhī. nǐ děng yǔ Liú Zhèngguāng fǔ zhī, shàn zì wéi zhī, wù fù wǒ tuō!”翻译:刘备临终时,召见诸葛亮等人说:“我的儿子刘禅,还是一个孩子,我为他的将来感到担忧。
你们要和诸葛亮一起辅佐他,好好照顾他,不要辜负我托付你们的重任!”刘备又曰:“吾本布衣,因天下大乱,不得已而称帝。
今吾将死,汝等宜以天下为己任,竭尽全力,保蜀汉社稷。
诸葛亮,汝才德兼备,宜为丞相,辅佐刘禅。
关羽、张飞、赵云,汝等俱为忠臣良将,宜各尽所能,以保国家。
”拼音:Lǚ Bái yòu yuē:“wǒ běn bù yī,yīn tiān xià dà luàn,bù yì qiè ér chēng dì. jīn wǒ jiāng sǐ,nǐ děng yīng yǐ tiān xià wéi jǐ rén rèn,jié jìn lì liàng, bǎo shǔ hàn shè jì. Liú Zhèngguāng,nǐ cái dé jiān bèi,yīng wéi chéng xiàng, fǔ zhù Liú Shàn. Guān Yǔ, Zhāng Fēi, Zhào Yún, nǐ děng jùwéi zhōng chén liáng jiàng, yīng gè jìn néng néng, yǐ bǎo guó jiā.”翻译:刘备又说:“我原本只是一个平民,因为天下大乱,不得已才称帝。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刘备托孤(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汉主病笃,命丞相亮辅太子。
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汉主又为诏敕太子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汉主殂,太子禅即位,封丞相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二谈君臣之交者,竞曰先主之于诸葛。
伐吴之举,诸葛公曰:“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
”公之志能尽行于先主乎?悲哉!公之大节苦心,不见谅于当时,而徒以志决身歼遗恨终古,宗泽咏杜甫之诗而悲惋以死,有以也夫!公之心,必欲存汉者也,必欲灭曹者也。
不交吴,则内掣于吴而北伐不振。
此心也,独子敬知之耳。
孙权尚可相谅,而先主之志异也。
夫先主亦始欲自强,终欲自王,雄心不戢,与关羽相得耳。
故其信公也,不如信羽。
先主不死,吴祸不息,祁山之军不得而出也。
迨犹亭败矣,先主殂矣,国之精锐尽于夷陵,老将如赵云与公志合者亡矣:公收疲敝之余民,承愚暗之冲主①,以向北方,而事无可为矣。
公故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唯忘身以遂志,而成败固.不能自必也。
向令先主以笃信羽者信公,听赵云之言,辍东征之驾,乘曹丕初篡、人心未固之时,连吴好以问中原,力尚全,气尚锐,虽汉运已衰,何至使英雄之血不洒于许、雒②,而徒流于犹亭乎?张良遇高帝而志伸,宗泽遇高宗③而志沮;公也,子房也,汝霖④也,怀深情而不易以告人,一也,而成败异。
公怀心而不能言,诚千秋之遗憾与!(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材料三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注】①冲主:幼主。
②许、雒(luò):许昌、洛阳。
③高宗:指赵构。
【文言文原文】臣备不才,夙遭不造,自幼孤苦,蒙先帝眷顾,托以天下,二十有五年矣。
今先帝崩,嗣子尚幼,事在须臾,恐非长久之计。
是以托孤于丞相诸葛亮,庶几国家得以安宁,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丞相诸葛亮,忠贞之臣,天下之望,必能辅佐嗣子,克承先帝之志。
臣今将后事托付于丞相,望丞相勿以臣之私情,而忘国家之大义。
若嗣子不肖,愿丞相以社稷为重,勉为其难,扶持幼主,俾国家永固。
臣备死之后,嗣子可依凭丞相,若丞相不幸先臣而终,嗣子当以国家为重,不念私仇,以正道自持。
臣之妻子,虽愚昧无识,然皆忠良之辈,愿丞相加以教诲,使之尽忠报国。
愿丞相以天下为己任,竭尽忠诚,辅佐嗣子,克复汉室,还于旧都。
臣备虽死,魂魄犹在,愿丞相勉之,勿负臣所托。
【翻译】臣刘备,资质平庸,自幼遭遇不幸,孤独贫困,蒙受先帝的恩宠,托付以天下之事,已经有二十五年了。
如今先帝驾崩,继位的儿子尚且年幼,国事紧迫,恐怕不是长久之计。
因此,我将国事托付给丞相诸葛亮,希望国家能够得以安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丞相诸葛亮,忠诚正直的臣子,天下人仰望的楷模,必定能够辅助继位的儿子,继承先帝的遗志。
我现在将后事托付给丞相,希望丞相不要因为我的私情,而忘记国家的重大利益。
如果继位的儿子不成器,希望丞相以国家利益为重,勉为其难,扶持幼主,使国家永远稳固。
我刘备死后,继位的儿子可以依靠丞相,如果丞相不幸先我而去,继位的儿子应当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要忘记私仇,坚守正道。
我的妻子和儿女,虽然愚昧无知,但都是忠良之辈,希望丞相加以教导,使他们能够尽忠报国。
愿丞相将天下视为自己的责任,竭尽忠诚,辅助继位的儿子,恢复汉室,回到旧都。
我刘备虽然死去,但灵魂仍然存在,愿丞相勉力而为,不要辜负我的托付。
臣刘备,生于汉末乱世,承前人之遗绪,继万世之基业。
今幸遇明主,得与群英共辅汉室,乃天赐良机,岂敢有负?然臣年事已高,身体多病,恐难久侍左右,是以特此托孤于吾子刘禅,望诸君辅佐,共成大业。
臣刘备言:吾子刘禅,性温良,识大体,虽非英豪之才,然可继吾之志,承吾之业。
诸君宜以礼待之,使之安于君位,勿以吾之旧事相责。
若刘禅有失德之行,宜以忠言相劝,若其不听,则宜以义正言辞,使之改过自新。
臣刘备又言:诸葛亮,才智过人,忠诚可鉴。
自归蜀汉以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今托孤于君,望诸君以诚相待,辅佐诸葛亮,共辅刘禅,使之成就伟业。
诸葛亮若有不测,吾子刘禅必不能独立,诸君宜共谋,以保汉室江山。
臣刘备再言:关羽、张飞,吾之股肱之臣,忠勇无比。
然其性刚烈,不拘小节。
望诸君宽以待之,使之辅佐刘禅,共保蜀汉。
若有不测,宜以礼待之,勿以武力相加。
臣刘备又言:赵云、马超、黄忠、魏延等,皆忠勇之士,各有所长。
望诸君善用其才,使之各尽所能,共成大业。
臣刘备最后言: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吾虽不肖,然赖众贤辅佐,得保蜀汉一方。
今吾将死,望诸君同心协力,共扶刘禅,以保汉室。
若非汉室,吾有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臣刘备泣涕横流,再拜而辞。
诸君皆感泣,齐声应诺。
臣刘备于是安然而逝,享年六十三岁。
《刘备托孤文言文》翻译:臣刘备,生于汉朝末年的乱世之中,继承了前人的遗志,继承了万世基业。
如今有幸遇到明主,能与群英共辅汉室,这是天赐良机,我岂敢辜负?然而我年纪已高,身体多病,恐怕难以长久地侍奉在君主身边,因此特别将后事托付给我的儿子刘禅,希望各位辅佐他,共同成就大业。
我刘备说:我的儿子刘禅,性格温和善良,识大体,虽然不是英雄豪杰之才,但可以继承我的志向,继承我的事业。
各位应该以礼相待,让他安心在君位上,不要因为我过去的旧事而责备他。
如果刘禅有失德的行为,应该用忠言劝告他,如果他不听,就应该用正义的言辞去说服他,让他改正错误。
我刘备又说:诸葛亮,才智过人,忠诚可鉴。
刘备托孤今天我们为大家讲的故事是刘备托孤。
说起刘备,大家一定都听说过,但是这个孤是谁呢?就是刘备的儿子刘禅。
在刘备病危之时,将他托付给诸葛亮的故事。
关羽被东吴杀害以后,刘备报仇心切,竟不听诸葛亮劝告,亲自率军出征,攻打东吴,结果大败,自己也病倒在白帝城的永安宫。
刘备知道自己病难以治好,便派人日夜兼程赶到成都,请诸葛亮来嘱托后事。
诸葛亮留太子刘禅守住成都,带刘备的另外两个儿子刘永、刘理来到白帝城,进了永安宫,看到刘备病得不成样子,慌忙拜倒在刘备跟前。
刘备叫诸葛亮坐在旁边,用手摸着他的肩背说:"自从得了丞相,我发展了自己的事业,只是由于知识浅薄,没听丞相的话,遭到今天的失败,实在后悔万分。
看来我这病是难好了,我儿子能力太弱,不得不将大事托你。
"刘备说完,泪流满面。
诸葛亮也哭着说:"望陛下保重身体。
"刘备用眼睛看了看左右的将官,见马谡也在身边,就叫暂时退出,对诸葛亮说:"这人言过其实,不能重用,对于他,丞相要慎重考察。
"说完,刘备召集众将官到齐,拿笔写了遗嘱,交给诸葛亮,感叹地说:"我本想和你们一同消灭曹丕,不幸中途分手。
麻烦丞相把我的遗嘱交给太子刘禅,以后一切事情,都望丞相指点。
"诸葛亮拜倒在地上说:"望陛下好好安息,臣等一定全力效劳,辅助太子。
"刘备叫左右的人扶起诸葛亮,一手掩盖眼泪,一手握住诸葛亮的手说:"我现在快要死了,有心腹的话要说。
"诸葛亮问:"有什么事吩咐"刘备说:"阁下才干高于曹丕十倍,一定能办成大事,使国家安定,如果刘禅可以帮助就帮助,实在不行,你就作两川之主。
"(其实历史上没有一个君王肯将皇位让给一个异姓人来当,哪怕他的儿子是个弱智,或者残疾,他都不会这样干。
如果诸葛亮真的要夺权,又有这句话,蜀汉就要灭亡在他的手里)诸葛亮听到这话,立即哭拜在地说:"臣一定尽力辅助太子,一直到死了为止。
管理故事赏析之二:刘备托孤的故事【故事原文】刘备永安托孤刘备讨伐东吴,兵败白帝城,忧伤成疾,临终他把诸葛亮召至永安宫,对他说:你的才能十倍于曹丕,儿子刘禅若可辅佐就辅佐他,如其不才,可取代之。
诸葛亮泣拜表示要“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备又嘱赵云“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遗命刘禅与丞相从事,应“事之如父”。
【故事解析】这个故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最流行的一个版本是都说刘备狡猾,临死怕孔明挖自己儿子墙角,将了孔明一军。
是呀,孔明即使有这个想法,面对自己老板这么深情的告白,即使想单干,也不行啊。
刘先生把诸葛先生的脾气禀性摸的清清楚楚,即使你有着想法,让我这感情的炮弹这么一打,你也得乖乖的为我们老刘家卖命。
是呀,诸葛先生整个一生就注定为刘先生卖命了,从茅庐开始就注定了自己的后半生。
但是凭孔明的智慧,刘备再狡猾也是不能逃出诸葛先生的手掌的,即使是刘备托孤的话传遍大江南北,来个替天行道的口号,以及众多哥们的支持,孔明自己当老板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他没有选择。
在上个故事中我们谈到人分为三种,有权利归属型,有集体归属型的,有个人成就型的。
显然诸葛先生同刘备最大的不同是他不属于权利型的,不适合当最高的领导。
有相才,诸葛先生本身对这点也最清楚,所以即使在多么利于自己当老板的情况下,他还是在那里死心塌地的为老板服务。
从旁人的角度来说,好像是一种愚忠,但是从他本人角度来说,是最优的选择。
显然他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而不是一个领导者。
对于管理者来说,他要的是有领导的支持,遇到一个赏识自己的领导是最大的追求,所以当这个条件满足时,他的才能就能最大性的发挥,可以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所以对他来说,刘备托孤儿是对他最好的激励,倒不是说他不愿意做老板,是因为他最高的目标不是老板而已,他认为当老板要干这干那,反而不如他这样一个打工的实惠。
管理者传达信息重要的也是要把握这个双方都能满足的度。
认清属下的真实需求,并给予其相应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