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社会政策学科的历史发展及理论体系
- 格式:ppt
- 大小:257.50 KB
- 文档页数:26
第二章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发展1、《伊丽莎白济贫法》1601年英国颁布《伊丽莎白济贫法》,该法令推动了英国社会福利的制度化发展。
对社会工作发展的意义:指出了政府对社会救助的责任;确立了助人自助的理念,体力健全的贫民要进行劳动;规定了要由专门人员从事济贫救助活动,这就为社会工作职业化奠定了基础(《社会工作综合能力》)。
不足之处在于济贫法所提供的援助极为有限,并且以短期为主,同时受惠者还要以付出个人的尊严和自主权作代价,受到耻辱烙印带来的负面影响。
2、《贝弗里奇报告》又称“贝弗里奇计划”,主要目的是为二战后重建社会福利。
贝弗里奇提出要在战后建立一个新的、统一的、综合的和基本上涵盖全体人民的社会保险体制,以取代旧的国民保险计划。
新的社会保险体制的特点有:以均等缴费和均等待遇水平为基础,充分满足最低限度的生计需求,由被保险者,雇主和政府三方共同负责其经费来源。
对于社会保险范围以外的人,建立一个国民救助系统予以救助,以补充社会保险系统的不足。
3、美国《社会保障法案》包括两个社会保险计划和三个现金援助计划。
社会保险计划包括老年及遗属保险和失业保险。
三个现金援助计划是分别为盲人、孤儿和未列入老年及遗属保险范围内的老年人而设的津贴计划。
该法案标志着美国的社会福利体制从过去以私人福利为主的模式向强调更多的政府开支的公共政策模式转变。
从地方社会福利模式为主向联邦政府承担更多责任的模式转变。
4、简述20世纪80年代智利养老保险改革及其意义。
20世纪80年代开始,智利率先在拉美国家中对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在社会保障运作中引入私营部门的参与和管理,突出反映在智利养老保险制度的变革上。
1980年,智利推出《养老保险法》,由原先的现收现付模式改为完全积累制,交由民营机构经营运作,减轻政府财政机构的压力。
最大的特点就是劳动者的养老问题个人负责制,政府的管理责任转移给私人管理公司,私人管理公司利用资本市场进行有偿运营,投保者既能够分享较高的收益回报,也可能因投资失败而遭受损失,这样政府的直接责任被缩小到最小限度,而个人的责任却被扩大的极大程度,从而成为社会保障私有化的一种典型的表现形态。
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社会政策讲义内容第一编导论:社会政策的概念和发展第一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范畴第一节政策与公共政策一、政策1、含义:国家、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各种行动的总和。
2、基本特征:①制度化的行动体系:政策行动是按照一定的规则体系,由特定组织发起和实施的行动②政策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达到组织目标的重要手段,具有规范和引导的作用③具有明确的行动内容④政策是规则体系与行动体系的结合3、政策(动态行动体系)与制度(规范体系及相对应结构和物质条件)比较(略P5)二、公共政策(社会政策是公共政策体系中的重要方面之一)1、含义: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2、基本特点: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群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①公共性(最突出):面向社会公众,与社会中的公共事务有关,包括主体、对象、目标和过程的公共性②权威性:政策制定中由公共权威组织制定、实施中的有效执行③价值性:政策行动的价值有限性决定走向④群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共同遵循的价值目标、关注于群体利益分化的矛盾焦点3、公共政策的目标与意义a基本目标:为了维护社会中公众的共同利益而不是特定的组织或个人的利益b总目标:以全社会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为最基本出发点,在政策过程中最大限度的考虑到社会中各个群体的利益差异,尽可能地兼顾和协调各群体的利益(最关键是要努力坚持其公共性原则,最大努力符合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①通过利益综合性原则而代表社会中大多数群体和个人的利益②通过利益分配原则兼顾少数弱势群体的利益(社会关照原则和补偿原则)③通过合理的利益选择原则考虑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④兼顾个人利益、地方利益和社会整体的利益⑤注重全人类的共同利益第二节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一、社会政策的定义与实质1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2、实质: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区别于“包揽”)——即针对现有经济制度与社会福利制度的不足而采取行动(市场失灵时、组织和协调、调动群体参与)二、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1、社会保障政策(最基本、重要):政府通过公共行动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政策体系——“收入维持”计划2、公共医疗卫生政策3、公共住房政策4、公共教育政策5、劳动就业政策6、社会福利服务政策7、针对专门人群的社会政策体系8、其他三、社会政策与其他类似概念的关系1、社会福利:在公共资金的支持下向社会成员无偿或低偿提供物质或服务产品的制度和过程(非商业化方式、有公共资金支持)2、社会保护: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建立各种保护性的制度和措施,以避免或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过程中所受到的利益损害(①预防性:基本权利、增能;②治疗性:补偿、社会关照)3、社会行政:政府行政机构在其职权范围内代表国家在社会事务方面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社会政策的执行系统、关键性作用)第三节社会政策的法规体系(略)第二章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发展第一节发达国家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发展一、社会政策实践的发端二、战后西方“福利国家”社会政策体系的形成与发展a贝弗里奇报告b欧洲“福利国家”体制的形成:英国(贝弗里奇)、美国(《社会保障法案》)三、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福利国家”社会政策的改革a影响:将福利国家作为所谓战后政治共识的主要政纲来维持和发展、受到新马克思主义和女性主义者批评、经济方面冲击b调整与福利改革:撒切尔——社会保障待遇、税收措施等第二节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演变一、拉丁美洲(智利)1、率先对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引入私营部门的参与和管理。
附件4:《社会政策概论》课程学习要点第一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范畴1.政策的基本特征2.社会政策的定义3.社会政策的实质4.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5.“社会福利”概念的含义第二章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发展6.19世纪80年代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7.欧洲“福利国家”体制的建立8.美国社会政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9.西方“福利国家”危机10.拉丁美洲国家社会政策发展的一般情况11.韩国社会政策发展简况第三章社会政策学科的历史发展及理论体系12.社会政策概念的提出13.社会政策学科的形成14.美国社会政策研究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第四章社会政策与人的需要15.个人需要的内容和基本类型16.满足个人基本需要的方式17.社会政策在满足个人基本需要中的作用18.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对社会政策的导向作用19.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第五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要素20.社会政策主体的基本含义21.社会政策主体的不同角色22.当代各国政府在社会政策体系中主要的责任和作用23.现阶段社会政策主体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24.社会政策行动中的普惠型福利模式与选择性福利模式25.什么是“社会政策的受益者”26.社会政策的直接受益者和间接受益者分析27.什么是社会政策的受损者28.哪些人和群体是社会政策的受损者29.什么是“弱势群体”30.社会政策在帮助弱势群体中的作用机制31.政府调动社会政策资源的方式32.民间的资源调动方式33.什么是社会支出34.什么是社会政策运行机制35.社会政策行动的服务传递模式36.在社会政策实践中引入市场机制的优点及问题37.我国社会政策运行机制的改革第六章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38.社会政策决策的内容39.影响社会政策决策的基本因素40.影响社会政策决策的其他因素41.社会政策制定过程的主要环节第七章社会政策的实施、评估与变动42.制定实施细则的主要方式43.社会政策实施细则的一般内容44.社会政策管理的组织模式45.福利管理中的漏洞问题46.社会政策评估的含义和重要性47.社会政策变动的方式第八章社会政策的价值分析48.“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49.社会政策研究与实践中主张价值关联的倾向50.公平与效率51.人道主义与人权观念对社会政策的影响52.“第三条道路”第九章社会政策的经济分析53.社会政策水平的评价指标54.社会政策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55.社会政策行动效率测量中的特殊性56.提高社会政策行动效率的基本要求57.社会政策与经济运行:社会政策经济功能的微观分析58.社会政策与经济运行:社会政策经济功能的宏观分析第十章社会政策的政治及社会分析59.关于国家性质的理论60.国家在社会福利制度中的角色61.在社会政策领域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关系62.社会政策与利益集团63.公民参与的方式64.不同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社会政策65.社会政策与社会发展第十一章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政策66.全球化与社会政策之间的关系67.经济全球化对社会政策发展的影响68.国际组织影响社会政策的方式69.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政策议题。
一.社会政策的基本范畴1政策(一)定义: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社会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二)基本特征1.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2.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3.具有明确的行动内容4.是规则体系与行动体系的结合2公共政策(一)定义: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二)基本特征府或其他组织的内部事务。
(三)如何理解政策行动的价值优先性?所谓政策行动的价值优先性,是指某种政策相对其他行动而言的重要性程度。
这种相对重要性不是纯粹由客观事实来决定的,而是在一定的客观现实的基础上,由社会中的组织、利益群体或个人按其利益及价值观为基础做出的主观判断。
(四)目标1.应该通过利益综合性原则而代表社会中大多数群体和个人利益。
2.应该通过利益分配原则兼顾少数弱势群体的利益。
3.应该通过合理的利益选择原则考虑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4.应该兼顾个人利益、地方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
5.应该注重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3社会政策(一)定义: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
(二)实质: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
(三)主要领域(了解)1.社会保障政策2.公共医疗卫生政策3.公共住房政策4.公共教育政策5.劳动就业政策6.社会福利服务政策(四)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的关系1.“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这两个概念所指的行动领域可能是一致的。
在当代社会中,社会福利项目大多是由政府或其他非营利机构直接投入并管理,所以划分是否属于社会福利项目,只需要看它是否在公共资金或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向社会成员提供非商品化的物质和服务帮助,使服务接受者可以免费或低费地获得这些物质和服务。
2.但这两个概念在表达问题的侧重点上有不同。
(1)表达问题的角度不同。
“社会福利”是指一种既定的制度和过程,可以是人为设计的也可以是自然形成的。
第二章:社会工作发展历史第一节:社会工作历史起源一、思想渊源1、古希腊、古罗马及希伯来时期的思想根源2、基督教的博爱思想3、人道主义价值观时间:源于欧洲文艺复兴,强调人生而平等、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的重视对社会工作的出现产生了重要影响,为社会工作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首先,人道主义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提供了价值基础。
人道主义强调人的价值,相信人有能力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创造美好生活,而非依赖外在力量。
个人的潜能和价值、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个人的理性和独立成为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目标。
其次,人道主义也为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提供了方法和途径的支持,科学、理性以及通过社会改革实现美好生活成为实现社会工作专业目标的直接基础。
欧洲的思想传统为社会工作专业所主张的利他主义、社会公正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另一方面,由宗教团体和世俗人士所开展的扶困济弱活动则成为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直接的实践基础。
因此,欧洲古代的社会思想传统、基督教文明以及人道主义的发展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基础,而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变迁则成为社会工作专业产生与发展的直接社会动因。
二、西方社会工作实践1、英国的(伊丽莎白济贫法)1601年,为应对贫困和其他社会问题,颁布济贫法。
意义与贡献:(1)西方历史上第一次承认政府有济贫责任,并建立了初步的救济行政制度与救济工作方法。
(2)为英国奠定了政府主持社会救济(social relief)事业的方式,成为后来各国社会救助的依据。
(3)(济贫法)政府的参与、专人的负责、院外救济的实施等做法,已隐含某些社会工作的观念与方法;为社会工作的诞生创立一个合法性的前提,是社会工作的开端。
2、德国汉堡制和爱尔伯福制的贡献:汉堡制1788助人自助爱尔伯福制1852改良汉堡制,加强调查、预防、监督等工作,并设赈济款最低标准,规范制度实施意义:两套制度遵循了助人自助、不使贫民养成依赖心理等原则各原则都有相应的济贫事业组织管理架构和程序这些精神与做法对后来的社会工作制度与方法发生了深远影响3.英美的慈善组织会社对社会工作的贡献慈善组织会社的实践对社会工作的专业化的贡献:(1)“会社”创造的派友善访问员访问救济申请者,依据调查情况,实施个别化处理,这种“个别化”的做法,促进了“个案工作”方法的产生。
《社会政策概论》课程期末复习资料《社会政策导论》课程讲稿章节目录:第一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范畴第一节政策与公共政策第二节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第三节社会政策的法规体系第二章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发展第一节发达国家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发展第二节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演变第三节中国大陆社会政策发展概况第三章社会政策学科的历史发展与理论体系第一节社会政策研究的发展第二节社会政策的理论基础与理论体系第三节社会政策研究的基本方法第四章社会政策与人的需要及社会问题第一节社会政策与人的需要第二节当代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第五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要素第一节社会政策的主体第二节社会政策的对象第三节社会政策的资源第四节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第六章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第一节社会政策决策的内容和决策模式第二节社会政策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三节社会政策制定过程的主要环节第七章社会政策的实施、评估与变动第一节社会政策的实施过程第二节社会政策行动的管理第三节社会政策的评估与变动第八章社会政策的价值分析第一节社会政策的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第二节社会政策中的价值争议第三节社会政策的意识形态类型第九章社会政策的经济分析第一节社会政策的经济基础第二节社会政策行动的效率第三节社会政策与经济运行:社会政策经济功能的微观分析第四节社会政策与经济发展:社会政策经济功能的宏观分析第十章社会政策的政治与社会分析第一节社会政策的政治分析第二节社会政策的社会分析第十一章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政策第一节经济全球化与社会政策第二节国际组织在社会政策中的作用第三节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政策议题第十二章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一)第一节社会保障政策概述第二节社会福利服务政策第十三章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二)第一节医疗服务体系与公共医疗服务政策第二节住房政策第三节教育政策第四节就业社会政策第十四章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三)第一节老年人社会服务政策第二节残疾人社会政策第三节保护妇女基本权益的社会政策第四节未成年人保护和儿童福利政策第五节反贫困社会政策一、客观部分:(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一)、选择部分★考核知识点: 政策的概念参见讲稿章节:1-1附1.1.1(考核知识点解释):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大学本科专业(社会学类-社会政策),该专业所学具体内容、发展方向以及就业前景大纲:一、社会政策专业的概述与发展历程1.1 社会政策专业的定义与发展背景1.2 社会政策专业的历史发展概述1.3 国内外社会政策专业的现状与特点二、社会政策专业的学科体系与课程设置2.1 社会政策专业的学科体系与学科基础2.2 社会政策专业的课程设置及课程特点2.3 社会政策专业的实践教学与学生实习三、社会政策专业的就业前景与发展方向3.1 社会政策专业的就业现状与岗位特点3.2 社会政策专业未来发展趋势与前景3.3 社会政策专业培养方案与就业指导四、社会政策专业的研究领域及进展情况4.1 社会政策专业的研究领域与学术特点4.2 社会政策专业的科研机构与项目研究4.3 社会政策专业的研究成果与学术影响五、社会政策专业的学科认同与发展趋势分析5.1 社会政策专业的学科定位与认同5.2 社会政策专业的学科交叉与融合5.3 社会政策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战略规划六、结语:发展社会政策专业的建议与展望摘要:大学本科专业(社会学类-社会政策)是一种以社会治理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学科,它是现代社会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该专业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学生成为能够从事各种社会实践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该专业的课程设置较为多元化和丰富,主要包括社会政策理论、社会政策调查研究、比较社会政策、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医疗保障与卫生政策、教育与文化政策、人力资源政策、社区资源管理等多个方向,旨在培养学生对于社会政策领域的深入认识和掌握,从而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社会治理知识基础,为其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专业发展方向上,社会政策专业涉及的领域很广泛,主要包括社会治理、社会保障、教育、环保、卫生、人力资源、城市规划、社区建设等多个方面。
此外,社会政策专业还包括政府公共政策分析、民间社会组织及其社会政策研究等等。
社会政策第一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范畴1.公共政策: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其基本特点是:1)公共性。
公共政策是面对社会公众,与社会中的公共事务有关的政策,而不是处理政府或其他组织的内部事务。
2)权威性。
公共政策要由具有公共权威的组织来制定。
3)价值性。
公共政策反映了政府的价值目标,决策者在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各种政策行动的价值优先性做出判断,然后以此为基础来决定公共政策的走向。
4)群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公共政策的目标具有社会一致性的一面,公共政策的走向往往与某些群体的利益密切相关。
2.公共政策的主要领域各国政府比较重要的政策类别主要有国防政策、外交政策、经济政策、环境政策等几大类。
3.社会政策的定义与实质社会政策:首先,从概念上看,它不是指整个社会生活中的所有领域,而是指其中某些特定的领域;其次,从政府公共政策实施的角度看,社会政策是政府向社会成员提供社会服务和实施社会管理的政策体系;最后,从运行原则上看,社会政策属于福利性原则的领域。
根据以上分析,将社会政策定义为,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
社会政策的实质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
3.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社会保障政策、公共医疗政策、公共住房政策、公共教育政策、劳动就业政策、社会福利政策、针对专门人群的社会政策体系、社会政策的其他内容第二章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发展1.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及其影响内容:1)要求全国普遍设立收容贫民的济贫院,强调对贫民实施救济是每个济贫区的责任,并通过委任贫民救济官的方式建立起全国范围的地方救济行政体系;2)建立征税机构以满足济贫资金筹集所需,并确认了从富裕的地区征税补贴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方式;3)对有劳动能力的强健贫民通过提供劳动场所的方式促其自立;4)对失依儿童,以及孤儿院收养、家庭补助、家庭寄养等方式进行抚养。
社会政策的理论基础与理论体系一、社会政策的理论基础(一)多学科理论(二)经济学——资源的利用。
探讨社会政策的成本、效益及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
(三)政治学——涉及公共权力的使用和政治过程的影响。
探讨社会政策的可行性。
(四)社会学——社会问题、社会阶级和社会统计二、社会政策的理论体系(一)描述性理论威伦斯基与黎贝克:剩余性模型/制度性模型。
蒂特马斯:工业成就——表现模型。
艾斯平—安德森:(1)商品化(2)三个世界模型——工具:非商品化指数盎格鲁——撒克逊模型(自由的)欧洲大陆传统模式(保守的或合作型的)社会民主模式(二)解释或分析性理论一类探讨福利国家产生的原因威伦斯基与黎贝克:剩余性模型/制度性模型。
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民主主义理论探讨福利国家存在的合法性的理论一是公民权理论(英国学者马歇尔)二是集体道德责任说(英国学者蒂特马斯)(三)规范性理论第三节社会政策研究的基本方法一、社会政策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一)社会政策学科的方法论基础(二)方法论特点 17包含强烈的价值诉求,强调价值在社会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等过程中的重要性。
二、社会政策分析的方法(一)什么是社会政策分析(二)基本视角第一,描述性分析一般是指对现有政策的陈述,它主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第二,过程分析主要回答“如何”的问题。
第三,评估对社会政策做出评判。
第四,规范性分析包含着有关“应当是什么”的价值判断。
第五,价值或目的取向——莫罗尼和克里西科强调过程——技术分析强调目的——价值渗透价值渗透在整个政策过程之中,影响着对具体政策议题的选择,以及该议题将如何被界定。
价值是确定政策目标、选择政策方案和评估政策等各项工作的基础。
三、社会政策研究中收集及分析资料的方法(一)定量研究方法(二)定性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