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59.00 KB
- 文档页数:5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交通运输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功能;(2)掌握我国交通运输布局的特点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能够分析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势和局限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学会从实际案例中总结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3)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交通运输事业的兴趣和热爱;(2)增强学生对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关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3)培养学生关注国家战略,树立为国家交通运输事业贡献力量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交通运输的定义及分类(1)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念;(2)交通运输的分类: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等。
2. 交通运输布局的特点(1)我国交通运输布局的现状;(2)我国交通运输布局的特点:东西部差异、城乡差异等。
3. 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交通运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2)交通运输对城乡差距的影响;(3)交通运输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我国交通运输布局的特点;(2)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内在联系;(2)如何优化我国交通运输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四、教学方法1. 地图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了解我国交通运输布局的现状和特点;2.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交通运输项目,分析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针对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素材:交通运输布局相关地图、数据和案例;2.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打印机等;3. 教学用具:笔记本、笔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关注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 讲授新课:(1)讲解交通运输的分类及其功能;(2)分析我国交通运输布局的特点;(3)阐述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高中教案: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交通运输布局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
2. 使学生掌握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交通运输布局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
2.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交通运输布局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
2.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交通运输布局的图片和数据。
2. 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实际影响。
3. 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交通运输布局的图片,引起学生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兴趣。
2. 讲解:介绍交通运输布局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讲解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实际影响。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提出解决方案。
5.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完成相关作业。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程度和提问回答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作业的理解和完成质量。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以及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方案的提出。
七、教学拓展1. 邀请交通运输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行业前沿的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访问当地的交通运输枢纽或企业,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交通运输布局的实际运作。
3. 开展相关的校内外竞赛或研讨会,鼓励学生深入研究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应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学生的学习反馈。
2. 根据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帮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
高中教案: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掌握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优缺点。
2. 使学生理解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能够分析实际案例,提出优化建议。
3.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对交通运输事业的关注度。
二、教学内容1. 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优缺点3.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4. 实际案例分析与优化建议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和优缺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提出优化建议。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交通运输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发学生对交通运输的兴趣。
2. 讲解交通运输分类:介绍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交通运输方式,讲解各自的特点和优缺点。
3. 分析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实例分析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引导学生认识交通运输布局的重要性。
4. 案例分析与优化建议:选取具体案例,让学生分析交通运输布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
5. 总结与评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鼓励学生关注交通运输事业。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交通运输基本概念和分类的掌握程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包括分析思路、优化建议等方面。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地理思维能力。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影响的理解。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地理教科书相关章节2. 案例素材:国内外交通运输布局案例资料3. 多媒体课件:交通运输方式图片、视频等4. 地图:世界各国或地区的交通运输布局图5. 网络资源:相关交通运输布局及区域发展的新闻、论文等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和优缺点;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案例分析与优化建议。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地理年级高一学期课题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目标1. 结合实例,理解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2. 结合实例,理解交通运输布局对聚落发展的影响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2.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变化对聚落产生有利影响教学难点:将交通的影响知识迁移至实际案例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杭州湾位于中国浙江省东北部,与舟山、北仑港海域为邻,有钱塘江注入,是中国沿海潮差最大的海湾,其中又以钱塘江潮著称。
宁波作为港口城市,是东南沿海经济最为强劲的城市之一,但在地理空间上,始终给人以孤悬一隅的感觉。
18年前,在浩渺的杭州湾海面,正式开工建设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打下了第一根钢管柱。
08年5月1日,正式通车运营,这座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桥梁,把隔海相望的嘉兴和宁波联结在了一起。
[一、交通运输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学习任务一】材料一:杭州湾跨海大桥横跨南北岸,一下子将宁波与上海之间的陆路距离缩短了120多公里,两地从此构筑起“2小时交通圈”。
宁波从昔日的长三角交通末端,一跃成为交通枢纽。
建设阶段大桥总投资134.54亿元,使杭州湾区域的产出需求增加45亿元;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引来其他中间部门投入的增加,为杭州湾的两岸区域带来经济效益68.63亿元。
大桥通车后,上海与宁波、舟山等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有了很大的提高,杭州湾新区的GDP增长率多年来保持在20%以上,是其他地区增速的2倍多。
材料二:2月28日,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发布《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设立浙江宁波湾等省级旅游度假区的批复》,宁波杭州湾省级旅游度假区正式获批。
结合材料:思考: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对宁波的社会经济发展有何作用?【教师总结】思考:结合材料分析交通运输影响经济发展要素的具体表现:①便捷的交通缩短了不同区域之间的时空距离,使区域活动可以辐射到其他区域,甚至世界各地,从而加快经济发展,提升经济水平,同时节约了运输成本和能源消耗。
高中教案: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教学目标1. 理解交通运输布局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分析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 掌握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出改进交通运输布局的建议。
二、教学内容1. 交通运输布局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3.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4. 交通运输布局的优化原则5. 案例分析:我国交通运输布局的改进建议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交通运输布局的基本概念、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 难点:交通运输布局的优化原则及其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交通运输布局的基本概念、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交通运输布局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交通运输布局的优化原则,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如我国的高速铁路、航空、航运等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引发学生对交通运输布局的思考。
2. 讲解:讲解交通运输布局的基本概念、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交通运输布局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交通运输布局的优化原则,并提出改进建议。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检查学生对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影响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交通运输布局基本概念的理解。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实际案例分析的能力,以及他们对交通运输布局优化原则的应用。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提出的改进建议的合理性。
作业完成情况:通过作业练习来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相关的教科书或教学指导书,用于学生自学和教师授课。
普通高中地理34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教案: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教学目标:1.理解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2.了解不同交通运输方式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掌握交通运输布局的原则及方法;4.能够分析和评价现有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交通运输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2.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和原则;3.分析现有交通运输布局的优缺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交通运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可以列举一些例子。
2.学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15分钟)3.了解不同交通运输方式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5分钟)介绍不同交通运输方式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包括道路、铁路、航空、水运等。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理解不同交通方式的优劣和适用范围。
4.学习交通运输布局的原则与方法(20分钟)讲解交通运输布局的原则,如便捷、经济、安全、灵活性等。
介绍交通运输布局的方法,包括网络分析、节点分析、流量分析等,学生通过练习加深理解。
5.分析现有交通运输布局的优缺点(2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交通运输布局的实地调查,对本地区的交通运输网进行分析和评价。
学生通过讨论和总结,找出现有交通运输布局的优点和不足。
6.总结与展望(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展望交通运输发展对未来区域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评价:1.学生的课堂参与度;2.学生对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关系的理解程度;3.学生对不同交通运输方式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的理解;4.学生对交通运输布局优缺点分析能力的表现。
五、拓展延伸:1.带领学生进行交通运输布局的小组项目,要求设计一条交通线路,满足一些特定区域的需求,并考虑布局的灵活性、经济性等因素;2.组织学生参观交通枢纽,如机场、火车站、港口等,了解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联结和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分组进行交通运输布局的案例研究,选择一个具体的城市或地区,分析其现有交通运输布局的特点和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教师行为学生学习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创设情境:(1)身在大同矿务局的小明高考完了有三个月假期,很是兴奋,他想出去旅游,第一站想去海南岛,第二站想去广西桂林游览漓江,请问他怎么克服这个空间距离呢?(2)同煤集团一批煤炭想要运到上海,请问这批煤炭怎么才能运到呢?2、引入新知:从以上情境我们可以认识到交通工具能够帮助人或者货物实现空间移动,能够促进地区之间联系。
观察动画结合情境我们来说出交通运输的定义。
结合新闻说出发展方向。
1、(1)回答:采用交通工具,先是汽车,再是飞机,再是轮船或火车(其他答案可行也可)。
(2)回答:先是火车再是火车或者海运(可行即可)2、说出交通运输的定义和发展方向创设情境,认识到交通工具能够帮助人或者货物克服地理空间距离。
激发学生学习交通运输的兴趣。
结合情境和动画来说出交通运输的定义。
结合新闻说出发展方向。
(二)创设情境选择工具1、创设情境选择最适交通工具①从乌鲁木齐到北京去开会,第二天必须赶到②从拉萨到西宁,沿途参观访问③从上海到西安探亲④“西气东输”工程⑤五公斤活鱼从郊区到市区⑥荷兰的鲜花到大同的婚礼现场⑦同煤集团一批煤炭想要运到上海2、归纳各种常见交通工1、选择适当交通工具2、归纳常见交通工具的了解常见交通工具的适用范围,能够在不同情境下选择合适交通运输工具具的特点及适用场合特点及适用场合(三)小组合作学习交通与聚落之间关系1、小组合作完成以下问题(1)人类最早期交通工具是什么?(2)人类最早期聚落出现在什么地方?为什么?(3)交通与聚落形成有什么关系?(4)填写下列表格,说出交通与聚落布局之间的关系。
2、案例分析阅读下图结合课本80页活动说明交通运输变化对区域城市发展的影响3、课后拓展中国重要铁路运输枢纽和港口1、小组合作回答问题(提示结合交通发展的历史知识来回答问题)人力、畜力、河运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区位分析(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河运便利、水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有利于聚落形成2、得出结论:交通运输变化会影响该区域城市发展速度3、读图认识重要交通线和交通枢纽;练习巩固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体会知识内在逻辑关系了解中国交通运输发展情况,养成关心我国国情的习惯(四)同桌合作学习交通与商业之间关系1、回忆知识:商业、服务业的区位选择指向_________推测:交通与商业、服务业形成有什么关系?2、同桌合作阅读课文填写表格3、同桌合作完成下列活动判断两幅图哪幅属于山区,哪幅属于平原。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了解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 能够熟练掌握有关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词汇。
3. 能够深入思考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给出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1. 能够深入理解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总结出其中的规律。
2. 能够深入了解交通运输布局对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师可以介绍一些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让学生对本节课有一定的了解。
2. 导学:教师可以播放一些有关交通运输布局的视频,让学生了解交通运输布局的概念,并总结出其中的规律。
3. 启发: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一些问题,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思考交通运输布局对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4. 结论:教师让学生总结出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给出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可以深入地了解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能够给出自己的观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入的思考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从而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做好准备。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区域认知学生能够运用不同区域的案例,说明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综合思维学生能够运用综合的思维能力,辨识交通布局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地理实践力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考察和调查,分析交通运输布局对经济的促进和对聚落变化的影响。
人地协调通过案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交通运输布局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难点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合作探究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45min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展示】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教师分析课程标准。
【了解】为什么要设计这节内容,哪些是本节重难点学生认识本节内容该重点掌握哪些知识,该如何学习。
授课讲解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1.便捷的交通运输缩短了不同区域之间的时空距离,使一个区域的经济活动可以辐射其他区域,甚至世界各地,从而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问题1】“交通能缩短城市间的时空距离”如何理解?(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例)【问题2】广西凭祥如何成为陆路口岸,并成为区域木制品家具中心?2.交通运输不只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本身也是重要的产业,而且还是经济拉动效益明显的产业。
【问题3】“中国中长期铁路规划”,如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问题4】“一带一路”,如何加强区域间联系?【问题5】“雅康高速”如何认真个听讲,思考问题,并回答。
通过分析生活案例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思想、空间观念以及归纳法的地理思想方法,以及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速甘孜藏区发展?二、交通运输布局影响聚落发展1.交通枢纽是旅客和货物集散、周转的地方,服务于客、货集散的餐饮、旅馆、装卸、包装、批发和零售等行业便在交通枢纽集聚;【问题1】新加坡怎么利用优越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2.重要交通运输线路或者运输方式的变化,会引起区域内客、货运输方向和集散地的变化,从而使商业网点甚至商业中心城市的变化;【问题2】对比古今京杭大运河沿岸城市,说明交通变化对城市聚落的影响?课程小结1、交通运输建设既能促进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加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又能拉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及特点。
2.通过图像分析,理解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3.通过网络空间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讨论,理解家乡城市发展过程,能够说出交通运输对青岛城市发展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图像,理解交通运输对聚落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并能分析原因。
2.通过网络学习形式,搜集青岛交通运输发展建设的相关信息,提取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提升信息加工处理能力。
3.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家乡城市发展过程,分析交通运输对区域未来发展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网络信息的搜索和整合,提升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能力。
2.通过了解青岛城市发展历程,增强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交通运输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发展方向的影响
2.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教学难点:交通运输对聚落空间形态影响的动态认识和理解
【教学过程】
学 1. 知识基础:
情学生在必修一已经掌握“地形对交通运输线路和聚落的影响”相关分内容;在必修二中对城市区位、城市等级体系、中心地理论等内析容有所了解;初中具备的对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特点的理解和认识。
2.生活经验: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出行、旅游、新闻、纪录片等形式,了解接
触过大量交通运输知识,对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有基本
认识。
3.能力基础:。
高中教案: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交通运输布局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
2. 使学生掌握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交通运输布局的基本概念、主要类型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 教学难点: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具体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我国不同地区的交通运输布局为例,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 利用图表、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直观地展示交通运输布局的特点和影响。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1. 交通运输布局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a. 交通运输布局的定义b. 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类型(如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2.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a.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b. 改善区域交通运输条件c. 提高区域对外开放程度d. 引导区域产业结构调整e. 产生一系列关联效应(如带来的基础设施、就业等问题)3. 案例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交通运输布局及影响a. 东部沿海地区b. 西部地区c. 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交通运输布局差异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交通运输布局图片,引发学生对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影响的思考。
2. 讲解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交通运输布局的基本概念,并介绍各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类型。
3. 分析影响: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具体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5. 总结与评价: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六、案例研究:交通规划的实际案例分析1. 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交通规划案例,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交通规划。
2. 分析案例中的交通规划目标、策略和实施步骤。
高中教案: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交通运输布局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
分析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掌握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交通运输布局分析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运用地图和图表,培养学生读图和制图能力。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交通运输布局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运用GIS进行交通运输布局分析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具体影响分析。
GIS在交通运输布局分析中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参:《地理》或其他相关高中地理教材。
2. 辅助材料:交通运输布局相关地图、图表、案例等。
3. 技术准备:计算机、投影仪、GIS软件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交通运输布局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交通运输布局的基本概念、主要类型和影响因素。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4. 实践操作:指导学生运用GIS软件进行交通运输布局分析,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准确描述交通运输布局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
学生能分析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具体影响。
学生能熟练运用GIS进行交通运输布局分析。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其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学生能运用地图和图表,进行有效的读图和制图能力展示。
学生能在小组讨论中,表现出合作和交流能力。
3.4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交通运输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2.了解商业网点的含义。
3.了解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密度、位置、兴衰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交通运输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2.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3.通过调查活动的形式,了解聚落的形态、商业网点的布局及形成的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交通运输布局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培养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问题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交通运输布局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与方法(引入新课)大家讨论一个问题,为什么说“要想富,先修路”?“火车一响,黄金万辆”?交通运输是指利用各种运输工具,使旅客、货物沿着特定线路实现空间位移的过程。
它是连接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各地区和各部门的重要纽带。
交通运输已成为影响人们衣、食、住、行和各种产业活动的重要因素。
现代交通运输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等方式。
(提问)国际贸易中主要采用的运输方式是什么?短途货物运输一般采用什么方式?什么情况下采用航空运输?管道运输适合运输什么货物?交通运输日益高速化、网络化、综合化、舒适化,满足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不断提高的需要。
交通运输布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对区域发展有多方面的影响。
一、交通运输与聚落(板书)1.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
聚落的形成,与交通运输有着密切的联系。
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①在两条河流的交汇处或河流入海口处往往会形成较大的城市,原因是什么?②石家庄、郑州、株洲、怀化的形成主要是什么因素?2.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交通运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聚落的空间布局。
另一方面,聚落对交通网络的形成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影响很大。
探究:①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传统交通方式有什么不同?交通方式的差异对聚落的分布有什么影响?②为什么北方地区的聚落多呈块状?南方地区的聚落多呈带状?探究:①我国东部地区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对交通网络的形成和发展有哪些影响?②在进行交通建设和布局时,为什么优先考虑连接较大的聚落?二、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板书)城镇之间的人流和物流要依靠发达的交通运输网,交通运输枢纽对城市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