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控溅射技术和透明导电薄膜讲义教材
- 格式:ppt
- 大小:2.43 MB
- 文档页数:25
《磁控溅射法制备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及其性能研究》一、引言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作为一种重要的功能材料,在光电、电磁、热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的制备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其中,磁控溅射法因其制备工艺简单、薄膜质量高、可重复性好等优点,成为制备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的常用方法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磁控溅射法制备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的过程,并对其性能进行研究。
二、磁控溅射法制备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2.1 实验材料与设备实验材料主要包括靶材(如氧化锡、氧化铟等)、基底(如玻璃、石英等)以及氩气等。
实验设备为磁控溅射镀膜机,该设备具有高真空度、高溅射速率、低损伤等特点。
2.2 制备过程(1)将基底清洗干净,放入磁控溅射镀膜机中;(2)将靶材安装在磁控溅射镀膜机的靶材托盘上;(3)将氩气通入磁控溅射镀膜机内,调整气压至合适范围;(4)开启磁控溅射镀膜机的电源,调节溅射功率和溅射时间;(5)当靶材表面开始发生溅射现象时,基底上的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开始沉积;(6)在设定的时间结束后,关闭电源,停止溅射。
2.3 工艺参数优化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调整磁控溅射镀膜机的工艺参数(如溅射功率、溅射时间、工作气压等),来优化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的制备过程。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控制好各参数的配合关系,以获得最佳的薄膜质量和性能。
三、性能研究3.1 结构性能研究通过X射线衍射(XRD)技术对制备的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进行结构分析。
通过XRD图谱可以确定薄膜的晶体结构、晶格常数等参数。
此外,还可以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薄膜的表面形貌,分析薄膜的致密性和颗粒大小。
3.2 电学性能研究通过四探针法测量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的电阻率、方块电阻等电学性能参数。
同时,还可以通过霍尔效应测试等方法研究薄膜的载流子浓度、迁移率等电学性质。
通过这些研究,可以评估薄膜的导电性能及其在器件中的应用潜力。
3.3 光学性能研究通过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UV-Vis)测量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的光学性能参数,如透光率、反射率等。
《磁控溅射法制备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及其性能研究》一、引言透明导电氧化物(TCO)薄膜作为一种具有优异光学性能和电学性能的材料,广泛应用于光电显示、太阳能电池等领域。
随着科技的发展,对TCO薄膜的性能要求日益提高,制备工艺的优化和性能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磁控溅射法作为一种常用的制备TCO薄膜的方法,具有制备工艺简单、薄膜质量高等优点。
本文将详细介绍磁控溅射法制备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的工艺流程、实验方法及薄膜性能的研究。
二、磁控溅射法制备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1. 实验材料与设备实验材料主要包括靶材(如氧化锡(SnO2)或氧化铟(In2O3)等)、基底(如玻璃或石英等)、溅射气体(如氩气等)。
实验设备主要包括磁控溅射镀膜机、真空泵等。
2. 实验方法(1)基底处理:将基底清洗干净,并进行预处理,以提高薄膜与基底的附着力。
(2)靶材制备:将靶材固定在磁控溅射镀膜机的靶位上。
(3)真空环境:将镀膜机腔体抽至高真空状态,以去除腔体内的杂质和气体。
(4)溅射镀膜:在磁控溅射镀膜机中,通过调节溅射功率、气体流量、基底温度等参数,实现TCO薄膜的制备。
三、薄膜性能研究1. 光学性能通过紫外-可见光谱仪测试TCO薄膜的透光率,分析薄膜的光学带隙、光学常数等性能。
同时,还可以通过SEM(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薄膜的表面形貌,分析薄膜的光散射性能。
2. 电学性能采用四探针法或霍尔效应测试仪等设备测试TCO薄膜的电阻率、载流子浓度和迁移率等电学性能参数。
通过分析这些参数,可以评估TCO薄膜的导电性能和稳定性。
四、结果与讨论1. 实验结果通过磁控溅射法制备的TCO薄膜具有较高的透光率和较低的电阻率,满足光电显示、太阳能电池等领域的应用需求。
此外,薄膜的表面形貌良好,光散射性能较低。
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调整溅射功率、气体流量、基底温度等参数,可以实现对TCO薄膜性能的优化。
2. 结果讨论(1)溅射功率对TCO薄膜性能的影响:随着溅射功率的增加,薄膜的结晶性和致密度提高,从而提高了薄膜的透光率和导电性能。
磁控溅射法制备透明导电氧化物ITO薄膜授课老师:张群材料科学系实验目的: 1. 掌握磁控溅射镀膜系统的原理和操作方法2. 掺锡氧化铟(ITO)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的制备一.引言透明导电氧化物(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 TCO)薄膜是一种高简并态的氧化物半导体材料,以其独特的透明性与导电性结合于一体而广泛应用于平板显示和太阳电池等领域。
TCO薄膜材料一般具有载流子浓度高,费米能级(E F)位于导带能级(E C)以上,电阻率小(可低至10-4 Ω·cm),禁带宽度宽(>3 eV)等特点,使薄膜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的同时在可见光范围具有高的透射率(>80 %)。
其中常见的TCO材料是掺锡氧化铟In2O3:Sn(ITO)、掺氟氧化锡SnO2:F(FTO)和掺铝氧化锌ZnO:Al(AZO)薄膜。
由于ITO薄膜具有优良的电学和光学性能,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几乎成为TCO薄膜的代名词。
ITO薄膜除了具有上述TCO 薄膜的共性之外,还具有紫外线吸收率大,红外线反射率高,微波衰减性好等特点。
另外,膜层具有很好的酸刻、光刻性能,便于细微加工,可以被刻蚀成不同的电极图案等良好的加工性能。
图1是1970-2000年间报道的In2O3 , ZnO和SnO2基透明导电薄膜的电阻率,显然,ITO具有最小的电阻率。
图1 1970-2000年间报道的In2O3 (△), ZnO (●)和SnO2(□)基薄膜的电阻率二. 磁控溅射镀膜磁控溅射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溅射技术,目前在科学研究和大量生产方面都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磁控溅射镀膜具有高速、低温和低损伤等优点。
高速是指成膜速率快,低温和低损伤是指基板的温升低、薄膜表面损伤小。
1. 磁控溅射镀膜工作原理所谓溅射是指将具有一定能量的粒子(离子)轰击靶材表面,使得靶材原子或分子从表面射出的现象。
溅射镀膜就是利用溅射效应,使射出的原子或分子在基板表面沉积形成薄膜。
《磁控溅射法制备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及其性能研究》一、引言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TCO 薄膜)在平板显示、太阳能电池、触摸屏以及电磁波屏蔽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器件的电学、光学以及机械性能。
磁控溅射法作为一种重要的薄膜制备技术,因其高沉积速率、良好的膜层均匀性和优异的膜基结合力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TCO薄膜的制备。
本文将详细介绍磁控溅射法制备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的工艺流程,并对其性能进行深入研究。
二、磁控溅射法原理及设备介绍磁控溅射法是一种物理气相沉积技术,其原理是在真空环境下,利用高能粒子轰击靶材,使靶材表面的原子或分子获得能量并溅射出来,最终沉积在基底上形成薄膜。
磁控溅射设备主要由真空系统、溅射靶材、基底加热装置、磁场系统和控制系统等部分组成。
三、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的制备(一)材料选择与靶材制备在磁控溅射法制备TCO薄膜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靶材是关键。
常用的靶材包括氧化锡(SnO2)、氟掺杂氧化锡(FTO)等。
这些靶材具有较高的电导率和可见光透过率,适合用于制备TCO 薄膜。
(二)工艺流程1. 基底准备:清洗基底表面,去除杂质和油脂,提高基底与薄膜的结合力。
2. 真空环境:将基底放入磁控溅射设备中,并抽至高真空环境。
3. 靶材选择与制备: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靶材并安装在设备上。
4. 溅射条件设置:根据靶材和基底材料,设置适当的溅射功率、气压和温度等参数。
5. 溅射过程:开始溅射,使靶材表面的原子或分子溅射出来并沉积在基底上形成薄膜。
6. 退火处理:为了提高薄膜的性能,可在一定温度下进行退火处理。
(三)工艺参数优化通过实验,优化磁控溅射法的工艺参数,如溅射功率、气压、温度等,以获得性能优异的TCO薄膜。
四、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的性能研究(一)电学性能研究通过测量TCO薄膜的电阻率、载流子浓度和迁移率等参数,研究其电学性能。
分析不同工艺参数对电学性能的影响,为优化制备工艺提供依据。
实验4磁控溅射法制备薄膜材料实验4 磁控溅射法制备薄膜材料一、实验目的1. 掌握真空的获得2. 掌握磁控溅射法的基本原理与使用方法3. 掌握利用磁控溅射法制备薄膜材料的方法二、实验原理磁控溅射属于辉光放电范畴,利用阴极溅射原理进行镀膜。
膜层粒子来源于辉光放电中,氩离子对阴极靶材产生的阴极溅射作用。
氩离子将靶材原子溅射下来后,沉积到元件表面形成所需膜层。
磁控原理就是采用正交电磁场的特殊分布控制电场中的电子运动轨迹,使得电子在正交电磁场中变成了摆线运动,因而大大增加了与气体分子碰撞的几率。
用高能粒子(大多数是由电场加速的气体正离子)撞击固体表面(靶),使固体原子(分子)从表面射出的现象称为溅射。
1. 辉光放电:辉光放电是在稀薄气体中,两个电极之间加上电压时产生的一种气体放电现象。
溅射镀膜基于荷能离子轰击靶材时的溅射效应,而整个溅射过程都是建立在辉光放电的基础之上的,即溅射离子都来源于气体放电。
不同的溅射技术所采用的辉光放电方式有所不同,直流二极溅射利用的是直流辉光放电,磁控溅射是利用环状磁场控制下的辉光放电。
如图1(a)所示为一个直流气体放电体系,在阴阳两极之间由电动势为的直流电源提供电压和电流,并以电阻作为限流电阻。
在电路中,各参数之间应满足下述关系:V=E-IR使真空容器中Ar气的压力保持一定,并逐渐提高两个电极之间的电压。
在开始时,电极之间几乎没有电流通过,因为这时气体原子大多仍处于中性状态,只有极少量的电离粒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做定向运动,形成极为微弱的电流,即图(b)中曲线的开始阶段所示的那样。
图1 直流气体放电随着电压逐渐地升高,电离粒子的运动速度也随之加快,即电流随电压上升而增加。
当这部分电离粒子的速度达到饱和时,电流不再随电压升高而增加。
此时,电流达到了一个饱和值(对应于图曲线的第一个垂直段)。
当电压继续升高时,离子与阴极之间以及电子与气体分子之间的碰撞变得重要起来。
在碰撞趋于频繁的同时,外电路转移给电子与离子的能量也在逐渐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