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美学——第五章 人文景观与审美鉴赏——绘画
- 格式:pptx
- 大小:5.16 MB
- 文档页数:8
旅游美学第一章第一节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建立,可以1750年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出版的专著《美学》第一卷中创立了“美学”这门学科的称号作为标志。
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最早提出和探讨了“美是什么”的问题。
美学家们对美的本质的探索大致分为三类:客观美论,主观美论,主客观关系美论。
审美活动的实质是一种价值活动,美是在这种活动中产生或形成的一种价值。
美是一种可以令人感到愉悦的价值。
美的特征:形象性,感染性,新颖性。
美的事物和现象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它的形象。
美的新颖性特征在社会美和艺术美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美的基本形态可以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自然美可分为“原态自然”和“人化自然”两种形态。
人化自然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自然被改造,二是一些自然物通过人类的想象,被赋予神化的色彩,从而获得“人化”。
自然美与社会美和艺术美相比,有着自身显著的特征:(1)、突出的自然性(2)、以形式美为重(3)、美具有多面性社会美主要体现在实践活动美、实践主体美、实践成果美。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生产劳动。
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命活动。
人的美包括外在美和人在美两个方面。
外在美是指人的相貌、体态、服饰、行为、风度等方面。
内在美是指人的精神品质、心灵和情操等等。
艺术美(1)、艺术美来源于生活(2)、艺术美高于现实生活美美感是人类所独具的高级意识,是在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感动。
美感的特征:(1)、具有个人直觉性(2)、美感在个人直觉中潜藏着社会功利(3)、美感的直觉是动情的,具有愉悦性审美的差异性(1)、审美的差异,首先取决于审美主体个性的不同特性(2)、对于性格、气质、兴趣爱好不同的审美主体来说,他们有各自的审美偏好,而文化教养、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的不同会形成千差万别的个性。
审美的共同性:相同的文化心态是构成民族审美情趣的共同性的重要基础。
第二节旅游美学的概念(简答)旅游美学,就是以旅游审美活动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旅游美学电子课件曹丽娟绪论一、旅游美学定义旅游美学是一门研究旅游的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的学科。
二、旅游美学特征a、研究范围丰富b、研究范围具体三、旅游美学研究范围1、旅游的欣赏对象;2、旅游者的审美心理;3、旅游从业人员的审美修养;4、旅游饭店的审美要求。
四、学习旅游美学的现实意义1、为旅游经济服务;2、进一步开发美和创造美;3、具有审美教育功能。
第一章风景美与欣赏第一节风景美的类型1、自然美2、人工美自然景观中创建人造景物的美学原则人造景物:是指那些附属于自然景观的具有功能性的购置。
1、保持自然景观美的完整性;2、人造景物的配置符合美学原则;3、人造景物的选位应适宜;4、人造景物外观设计与自然景观应相协调;5、人造景物的数量应少而精。
第二节风景美的构成要素1、山水2、生物3、气象气象景观包括风、霜、雨、雪等自然现象。
4、天象第三节风景美的主要审美特征1、形象美自然美是以其感性形式,通过人类的感性器官而实现的。
这种美的感知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形象美是指自然景观所展现的外在形象的审美特征。
主要包括雄、奇、险、秀、幽、奥、旷等七大特点。
2、色彩美3、静态美4、动态美5、声音美第四节风景美的欣赏1、审美主体的全心投入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融合,达到神与物同一,物我两忘的境界。
2、正确的欣赏方法审美主体欣赏风景时要注意时间、角度和距离三者的有机结合。
时间:自然景色随四季、朝幕、晴雨的变化而变化,观赏时选择适合的时间。
角度:角度是欣赏者与景物之间构成的视角与方位。
距离:观赏者与景物之间的审美距离包括空间距离、时间距离、视觉距离和心理距离四方面。
第二章人文景观欣赏第一节人文景观概述一、人文景观定义人类长期从事劳动实践和创造的结果,是人类历史的产物或现代文明的结晶。
二、人文景观意义1、人类社会历史生活方式的反映。
2、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3、人类历史沿革的载体;4、人类社会观念的体现;5、各民族特征的再现。
三、人文景观构成1、历史人文景观2、现代人文景观3、风情人文景观第二节历史人文景观欣赏一、中国古建筑概述(一)中国古建筑发展轨迹(二)古建筑结构形式1.单体建筑结构形式A、木构架体系→梁柱式B、木结构体系→榫卬安装2.单体建筑结构特点:(1)墙壁不承担屋顶重量,只分割空间和保护作用;(2)由圆柱支撑屋顶重量;(3)门窗安排灵活;(4)屋顶造型丰富;(5)建筑材料采伐及施工便利;(6)可有效预防地震。
《旅游美学》授课教案目录第1章导论第2章美学基础第3章旅游审美心理第4章山岳景观审美第5章水体景观审美第6章生物第7章中国古建筑景观审美第8章中国古典园林景观审美第9章中国古代雕塑景观审美第10章中国画《旅游美学》授课教案第1章导论(2课时)第1章导论【本章概要】本章是全书的总要和导引,首先对旅游景观美学这一概念及其研究对象和内容进行了阐述,旅游景观及其审美特征、旅游审美心理是其研究的主要内容。
其次,对旅游景观的基本概念、含义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旅游景观的主要类型,概括了旅游景观的特点。
再次,对旅游景观美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主要涉及旅游景观美的特征,以及构成旅游景观美的要素。
最后,对旅游景观观赏的基本原理,从观赏方法、观赏距离、观赏角度和观赏时间进行了阐述。
1.1 旅游景观美学旅游景观美学是随着现代旅游业和旅游教育的快速发展,旅游学科体系不断完善,旅游科研逐步深入的基础上产生并确立起来的。
它是美学的一个分支,但其研究领域却十分广泛,自然山水、人文古迹都是它的研究对象,因此学科交叉性强又是它的一个特点。
其研究方法因涉猎学科的庞杂而具有多样性。
1.1.1旅游景观美学旅游景观美学概念:是以各种旅游景观及其审美特征为研究对象,涉及旅游者审美者心理、审美行为的学科。
它是旅游学与美学的交叉学科,同时在研究中还涉及地理学、历史学、心理学、生物学、民俗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内容和知识。
1.1.2旅游景观美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1)美学基础对美学基础的学习和研究是进行各种审美活动的前提和条件,因为旅游景观美学研究是美学基本原理的具体运用。
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讲,旅游活动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各种旅游景观是旅游者的直接审美对象,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美学常识,才能更好地领略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旅游景观美学涉及到的美学基础主要包括:美感与审美活动、审美存在、审美形态等。
(2)旅游审美心理旅游景观美的存在价值,因为旅游者的观照、欣赏而得到充分的显示,因此研究旅游景观美学,不能忽略对旅游主体——旅游者的研究。
第一编旅游与美第一章美学理论与旅游第一节美学的基本概念与范畴一、美学的基本概念美学是年轻而又古老的学术。
审美意识和审美思想是古老的,但作为一门学科是年轻的。
仰文化时期,陶土上出现纹饰,但从对具体的美的事物的欣赏,到凝聚为一种较为抽象的美的观念,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标志着这一演变过程重要成果是语言和文字中出现“美”。
东汉许慎:“美,甘也”。
徐铉:“羊大则美,故从大”。
现代有的研究认为:“美”就是以羊头和羊角为装饰的人。
古代巫师化装跳舞的象形字。
美的本义从事物的众多涵义中显示出外观形式的美。
孔子的“尽美矣,又尽善也”,“尽美矣,未尽善也”;子“食必常饱,然后求美”的论述,老庄提出的美关系的相对论学说,均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在审美活动的许多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就。
但尽管我国先秦诸子关于美的问题的论述,没有独立构成一门完整的深科。
一直到18世纪,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推动,美学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的美学专著“美学”具有划时代意义,经过康德,格尔等人的努力,形成严密的理论形态。
1858年出版的《新亚美利加百科全书》:“美学是研究自然和艺术中美的科学”。
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西方美学理论:近两百年形成的新型学科,长期隶属哲学,与伦理学、心理学关系密切。
二、西方美学根据研究对象与方法分类(一)、本体论美学:研究美的本质,美的规律。
美学研究中许多分歧,不同学派的形成,主要原因是对美的本质存在不同的理解。
美的本质的学说影响较大的主要有:“美在形式”,“美在理念”,“美在生活”,“美在典型”、“美的主观”。
古希腊毕达格拉斯学派“美在形式”,认为事物形式表现出来的均衡、对称、比例、和谐有关,甚至认为立体图形中最美是球形,平面是圆形。
柏拉图:“美在理念”,黑格尔完善了“美在理念”,提出“美是感性的显现”。
但美的本质问题一担解决,可能美也就不复存在了。
(二)、认识论美学:研究审美活动中的审美经验,人的审美活动中的审美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