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电网管理系统技术方案书1
- 格式:docx
- 大小:455.33 KB
- 文档页数:21
电力行业智能电网优化管理方案第一章智能电网概述 (2)1.1 智能电网的定义与特点 (3)1.1.1 定义 (3)1.1.2 特点 (3)1.2 智能电网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3)1.2.1 发展历程 (3)1.2.2 发展趋势 (4)第二章智能电网技术架构 (4)2.1 智能电网的技术层次 (4)2.1.1 基础设施层 (4)2.1.2 信息通信层 (4)2.1.3 数据处理与分析层 (4)2.1.4 决策与应用层 (4)2.2 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 (5)2.2.1 分布式发电技术 (5)2.2.2 电力电子技术 (5)2.2.3 信息通信技术 (5)2.2.4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 (5)2.2.5 智能调度与控制技术 (5)第三章电力系统优化管理 (5)3.1 电力系统优化管理的意义 (5)3.2 电力系统优化管理的方法 (6)3.3 电力系统优化管理的实施策略 (6)第四章电力市场与智能电网 (7)4.1 电力市场的发展现状 (7)4.2 电力市场与智能电网的关系 (7)4.3 电力市场优化管理策略 (7)第五章智能电网调度与控制 (8)5.1 智能电网调度系统 (8)5.2 智能电网控制系统 (8)5.3 调度与控制策略优化 (8)第六章电力设备优化管理 (9)6.1 电力设备状态监测与诊断 (9)6.1.1 状态监测技术概述 (9)6.1.2 监测手段及设备 (9)6.1.3 状态诊断方法 (9)6.2 电力设备故障预测与处理 (9)6.2.1 故障预测方法 (9)6.2.2 故障处理流程 (10)6.2.3 故障处理措施 (10)6.3 电力设备维护与优化 (10)6.3.1 维护策略 (10)6.3.2 维护实施 (10)6.3.3 优化措施 (10)第七章电力需求侧管理 (11)7.1 电力需求侧响应 (11)7.2 电力需求侧管理策略 (11)7.3 电力需求侧优化配置 (11)第八章电力网络安全与防护 (12)8.1 电力网络安全风险 (12)8.1.1 概述 (12)8.1.2 具体风险分析 (12)8.2 电力网络安全防护技术 (13)8.2.1 防火墙技术 (13)8.2.2 入侵检测系统 (13)8.2.3 加密技术 (13)8.2.4 安全审计 (13)8.3 电力网络安全防护策略 (13)8.3.1 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 (13)8.3.2 定期进行网络安全风险评估 (13)8.3.3 强化网络安全防护技术 (13)8.3.4 建立应急预案 (13)8.3.5 加强人员培训 (14)第九章智能电网与新能源 (14)9.1 新能源的发展现状 (14)9.2 智能电网与新能源的融合 (14)9.3 新能源优化管理策略 (15)第十章智能电网优化管理实施与评价 (15)10.1 智能电网优化管理实施方案 (15)10.1.1 目标设定 (15)10.1.2 实施步骤 (15)10.1.3 实施保障 (16)10.2 智能电网优化管理效果评价 (16)10.2.1 评价体系 (16)10.2.2 评价方法 (16)10.3 智能电网优化管理持续改进策略 (16)10.3.1 技术创新 (16)10.3.2 管理优化 (17)10.3.3 人员素质提升 (17)10.3.4 政策支持 (17)10.3.5 社会合作 (17)第一章智能电网概述1.1 智能电网的定义与特点智能电网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力系统技术,是在传统电网基础上,通过集成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实现电力系统运行、管理、服务等方面智能化的一种新型电网。
城市供电系统的电力负荷控制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供电系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电力负荷压力。
为了保证城市居民的正常用电需求,科学合理地控制电力负荷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一些可行的城市供电系统的电力负荷控制方案,从提高供电系统的效率、利用新技术以及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着手。
一、提高供电系统效率1. 升级设备:通过升级供电设备,提高设备的能效比,从而减少能源的浪费。
例如,采用更节能的变压器和开关设备,减少能源损耗。
2. 增加高效照明:鼓励居民和企业采用节能的照明设备,如LED 灯,以提高照明效果的同时降低能源消耗。
3. 优化配电网络:通过优化供电网络结构和降低线损,提高电力传输效率。
例如,减少长距离输电线路,增加配电站数量以缩短供电距离。
二、利用新技术1. 智能电网:建设智能电网,通过实时监测和控制电力负荷,调整用电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峰谷差距。
智能电网可以利用先进的通信和信息技术,实现对电网的远程监控和管理。
2. 储能技术:利用储能技术,如电池储能、超级电容储能等,储存低谷时段的电力,并在高峰期供给电力。
这可以平衡电力负荷,减少对传统发电设备的依赖。
3. 分布式能源系统:鼓励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建设,如太阳能、风能等,使城市供电系统能够更充分地利用可再生能源。
分布式能源系统不仅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消耗,还可以降低电力输配损耗。
三、调整用电模式1. 峰谷电价差异化:通过设定不同时间段的电价,提高用户在低谷时段的用电积极性,减少高峰时段的用电需求。
这可以引导用户将用电集中在低谷时段,从而平稳电力负荷。
2. 合理安排用电计划:通过宣传普及合理用电知识,鼓励居民和企业在高峰期尽量避免用电高峰,如避免同时使用大功率电器,推迟耗电设备的使用等。
3. 能源管理系统:建立城市供电系统的能源管理系统,实现对用电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为电力负荷控制和调度提供决策支持。
综上所述,城市供电系统的电力负荷控制方案应该从提高系统效率、利用新技术和调整用电模式等多个方面入手。
电工程技术方案怎么写范文一、项目背景为了完善现代化生活,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性,满足社会对电力需求的增长,我公司计划在某地区进行电工程技术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该地区电力网络基础设施尚不完备,存在分布不均和老化严重的问题。
我公司希望通过电工程技术的改造和升级,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电力供应的可靠、高效和安全。
二、项目目标1.提高电网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减少停电次数和时长;2.提高电网的传输效率,减少能源损耗和环境污染;3.提供更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4.提高电力系统管理的智能化水平,为未来能源发展做准备。
三、项目内容1.改造并新建变电站,提高变电站的性能和容量,提高电网的耐受力;2.升级电网传输线路,采用新一代输电材料和技术,减少输电损耗;3.利用智能监控和遥控技术,提高电网运行的智能化水平;4.优化电力系统的配置和布局,提高供电线路的覆盖面和可靠性。
四、技术方案1.变电站改造a.升级变压器,提高变压器的能效和容量,优化变压器的布局,减少变压器损耗;b.增加并重构电抗器,优化电力系统的电抗性能,提高负载承受能力;c.安装智能监控装置,实时监测变电站设备的运行状态,及时预警和处理故障。
2.输电线路升级a.采用新一代输电线材,提高电线的导电性和耐腐蚀能力,减少线路损耗;b.增加用于平衡负荷和调节电能的电容器,提高输电线路的负载能力;c.在关键地段增设智能监测装置,及时掌握线路的运行情况,预防线路故障。
3.智能化监控系统a.建立电力系统的远程监控中心,实现对电力系统各个环节的遥控和智能化管理;b.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电力系统的预测和分析,优化电力系统的运行方案;c.实现电力系统的可视化管理,提高电力系统的运维效率和可靠性。
4.供电线路优化a.优化供电线路的布局,提高供电线路的连通性和备份能力;b.增加智能开关装置,实现自动切换和跳闸功能,减少供电中断的时间;c.采用新型绝缘材料,提高供电线路的耐候性和安全性,减少线路故障的发生。
电力系统调度作业指导书第一章:引言电力系统调度是指对电力系统进行统一协调管理和调控的过程,旨在保障电网的稳定运行和电力供应的安全可靠。
本作业指导书旨在提供电力系统调度工作的规范要求和操作指南,以确保调度员能够正确有效地执行其职责。
第二章:调度员基本要求2.1 知识与能力要求调度员应具备电力系统运行和控制的基本知识,了解电力行业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并具备相关技术能力,包括但不限于:- 电力系统的结构和运行原理;- 电力系统控制设备和监测装置的操作和维护;-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的使用;- 突发事件的处理和应急措施。
2.2 个人素质要求调度员应具备以下个人素质:- 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与各方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 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在紧急情况下正确决策;- 具备紧迫感和责任心,能承受工作压力并保持冷静。
第三章:调度工作流程3.1 日常调度工作流程3.1.1 接受工作任务调度员应按照工作安排准时到岗,并接受上级下达的工作任务。
任务可能涉及电力系统运行状态的监测、控制设备的操作、应急事件的处理等。
3.1.2 数据分析和评估调度员应及时收集、整理和分析与调度工作相关的数据,并根据情况评估电力系统的运行状况。
在评估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系统负荷、发电机组状态、输电线路负载等指标。
3.1.3 制定调度方案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调度员应制定相应的调度方案,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方案内容可能包括电力资源调配、设备运行方式调整等。
3.1.4 指令发布和执行调度员应将制定的调度方案通过调度自动化系统发布给各相关单位,并确保各单位按指令执行,调控设备操作正确无误。
3.1.5 监测和记录调度员需全程监测电力系统的运行状况,并准确记录重要的操作和事件信息,以备后续分析和查询。
3.1.6 交班和总结当班结束时,调度员应将工作交接给后续调度员,并对当班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估,提出改进建议或对有关问题进行反馈。
美国伊顿UPS EDX 单机系统方案书XXX有限公司目录一、UPS系统配置方案 (1)1.1系统配置 (1)1.2设备规格 (1)二、系统工作原理 (2)2.1工作原理 (2)2.2工作方式 (3)2.3工作方式 (5)三、EDX系列UPS介绍(1-20KVA) (7)3.1技术特点 (7)3.2技术指标 (9)四、公司介绍 (11)五、技术支持与服务 (16)5.1伊顿中国服务体系概述 (16)5.2售前技术支持 (16)5.3售后服务体系 (16)5.4备品备件 (17)5.5工程施工 (18)5.6培训计划和方式 (19)一、UPS系统配置方案根据贵方的实际需求,我们推荐世界著名的大功率UPS第一品牌:美国伊顿Eaton Powerware公司的最新产品EDX系列UPS不间断电源,组成“1+1”并机系统。
具体配置如下:1.1系统配置1.2设备规格二、系统工作原理EDX系列UPS采用整流器-逆变器的双转换(在线)式拓扑结构(按照IEC 62040-3标准),保证了高质量的连续输出特性,对于市电电网上出现的任何形式的干扰,被彻底清除,输出波形是经过重组再生的纯正弦波,电池仅作为后备电源使用。
该UPS具有超前的设计理念,采用最新的集成功率器件和DSP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大幅度降低了整机尺寸和重量。
同时高密度的表面焊接处理技术,简化了电路及连接,降低了电磁干扰,提高了可靠性。
2.1工作原理UPS的组成电路框图如下所示:EDX系列UPS的电路框图整流器采用了最新的高频脉宽调制+BOOST 电路,使整流器的输入电压范围宽达-25%~+20%。
特别适合大部分地区的恶劣电网情况,大大减少了电池的放电次数,延长了电池的寿命,输入因数高达0.98。
性能明显优于传统的可控硅整流器。
•减少了对电网的谐波污染(符合绿色电源)•UPS输入端的线缆,保险,空开等容量可以减小(降低用户的投资成本)•与发电机的容量能得到最佳匹配•不会因加装滤波器而造成能量损失•机器重量轻(易于安装和运输)⏹IGBT逆变器采用高频脉宽调制技术,由IGBT组成桥式换向电路,经过输出交流滤波器滤波,再生一个完美的220V正弦波电压输出;•效率高,损耗少•开关频率 20 kHz•对冲击性负载和局部短路能快速响应⏹旁路静态开关采用正反向并联的可控硅组成,以便与逆变器实现0ms的切换;⏹输入输出具有EMI滤波器,是为了消除UPS内部的开关电路对市电或负载产生干扰,并对来自市电或负载的干扰,产生滤波作用,属于电磁兼容性滤波器。
/*ICS29.240 Q/GDW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GDW 10248.1—2016代替 Q/GDW 248.1—2008 输变电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实施管理规程第1 部分:通则Management regulation for enforcing the compulsory provisions of standards oftransformer substa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Part 1:General rules/*2016 -12 -22 发布2016 - 12 - 22 实施国家电网公司发布/*/*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强制性条文的实施 (1)3.1 基本规定 (1)3.2 强制性条文实施准备 (1)3.3 强制性条文的执行 (2)3.4 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的检查 (3)3.5 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的核查 (4)编制说明 (5)/*前言为加强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建设过程控制,强化质量安全责任,规范质量安全行为,确保输变电工程建设严格执行强制性条文,保证工程质量及电网安全,根据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制定本部分。
《输变电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实施管理规程》标准分为8个部分:——第1部分:通则;——第2部分:变电(换流)站建筑工程设计;——第3部分:变电(换流)站建筑工程施工;——第4部分:变电(换流)站电气工程设计;——第5部分:变电(换流)站电气工程施工;——第6部分:输电线路工程设计;——第7部分:输电线路工程施工;——第8部分:输变电工程施工安全。
本部分为《输变电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实施管理规程》标准的第1部分。
本部分代替Q/GDW 248.1—2008,与Q/GDW 248.1—2008 相比,主要技术性差异如下:——修改了强制性条文执行、检查及强制性条文汇总方式;——增加了编制强制性条文执行计划表时,识别强制性条文执行条号的规定。
智能电力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力系统的发展,智能电力管理系统逐渐成为新的发展方向。
智能电力管理系统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对电力系统进行智能化管理的技术方案。
该系统通过对电网各个端口的监控与控制,实现了对电网及时、准确、安全的管理。
本文将详细介绍智能电力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需求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智能电力管理系统的设计目的和功能。
根据电力系统的实际需求,我们需要设计一套系统,能够对电力系统进行动态监测、预警、控制和操作,并能够对各种情况进行智能分析和处理。
需求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硬件部分需要具备高速性能,能够满足实时监测、数据采集和控制的要求;2、系统软件部分需要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能够对电网各个端口的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提供科学、准确的决策依据;3、系统需要具备可靠的通信和传输功能,保证数据的快速传输和远程控制功能的实现;4、系统设计需要满足普适性和灵活性要求,能够适应各种电力设备和场景的应用需求。
二、系统框架设计基于需求分析,我们可以得到智能电力管理系统的框架设计。
系统框架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前端采集系统、数据中心、前端控制系统。
1、前端采集系统前端采集系统是智能电力管理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负责数据采集、传输和存储等任务。
该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采集精度、采集速度和采集范围等多个方面。
在采集数据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数据格式、存储方式和传输协议等问题。
2、数据中心数据中心是智能电力管理系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平台。
该平台主要负责数据处理、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等任务。
数据中心需要满足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要求,提供可靠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服务。
3、前端控制系统前端控制系统主要负责对电力设备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
通过前端控制系统,用户可以对电力设备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三、技术实现系统框架设计完成后,我们需要进行技术实现。
技术实现主要包括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两个方面。
供配电工程设计项目新技术建议书及服务计划一、项目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供配电系统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其稳定、高效、安全运行日益受到重视。
为满足越来越高的供电可靠性要求,降低能耗,提高电力供应质量,本项目将引入新技术,提升供配电工程设计水平。
二、新技术介绍1. 高压配电网智能化技术采用智能电网技术,实现对高压配电网的实时监测、故障诊断、自动愈合等功能,提高供电可靠性和运行效率。
通过部署智能设备,如故障指示器、光纤传感器等,实现对配电网状态的全面感知,为运行维护提供数据支持。
2. 分布式发电及微电网技术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通过分布式发电和微电网技术,实现对配电网的互补和优化。
分布式电源的接入不仅可以提高供电可靠性,降低线损,还可以促进能源结构的优化,减少碳排放。
3. 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在供配电系统中的应用,可以实现对电力设备的精准控制和高效运行。
如采用变频调速技术,实现电机的高效运行;采用动态无功补偿技术,提高电网的功率因数,降低线损。
4. 能源管理系统构建能源管理系统,实现对供配电系统的全面监控、分析和优化。
通过收集和分析各类数据,如电量、负荷、能耗等,为运行维护提供决策支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三、项目实施方案1. 项目前期进行详细的现场调查和数据收集,了解供配电系统的现状,明确项目目标和要求。
结合新技术,制定实施方案,进行技术和经济可行性分析。
2. 设备选型及采购根据实施方案,选择合适的设备和技术,进行设备采购。
重点关注设备的性能、质量、兼容性等因素,确保设备能够满足项目需求。
3. 施工及验收组织施工力量,按照实施方案进行施工。
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循相关规范和标准,确保工程质量。
项目完成后,进行验收,确保工程达到预期目标。
4. 运行维护及优化建立运行维护团队,制定运行维护规程,对供配电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和定期检查。
通过数据分析,不断优化供配电系统,提高供电质量和效率。
110kV**输电线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及风险控制方案编制单位(章):编制时间:年月日批准(分管领导)年月日技术审核(技术部门)年月日安全审核(安全部门)年月日编写(项目总工)年月日目录1。
概述11.1编制目的11。
2编制依据11。
3工程概况22 安全目标32。
1安全管理目标32.2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目标4 2。
3文明施工目标43 安全管理机构及职责43。
1管理机构43。
2安全职责44 施工安全管理措施74。
1作业人员基本条件74.2安全管理制度和台帐74.3专项施工方案94。
4施工机械管理104。
5安全费用管理104。
6作业人员行为管理105 施工安全风险管理115.1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措施115。
2重大施工安全风险控制措施12 6.安全文明施工管理276。
1施工准备阶段276.2基础施工阶段296.3杆塔组立阶段306。
4架线施工阶段317.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措施327.1防止大气污染327。
2防止水土污染327。
3防止噪声污染328.分包安全管理329.安全检查及隐患排查3310.信息管理3411.安全管理评价341。
概述1.1 编制目的为规范和指导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文明施工及安全风险过程管控,明确各岗位职责,落实参建人员安全责任;按照“安全管理制度化、安全设施标准化、现场布置条理化、机料摆放定置化、作业行为规范化、环境影响最小化”的要求,对本工程施工安全工作进行全方位细致的策划,预判重大作业风险,制定风险预控措施,保障作业人员和设备财产安全,实现工程安全目标。
特制定本方案.1.2 编制依据主席令2002年第7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务院令2003年第393号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国务院令2011年第599号电力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条例GB50194—1993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GB2894—2008安全标志及使用导则GB6722—2011爆破安全规程GB13308—1998起重滑车安全规程GB/T50640-2010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JGJ80—1991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程JGJ130—2011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33-2012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46-2005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程JGJ180-2009建筑施工土石方工程安全技术规范Q/GDW248-2008输变电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管理规程Q/GDW250-2009输变电工程安全文明施工标准Q/GDW274—2009变电站工程落地式钢管脚手架搭设安全技术规范Q/GDW434。
国家电网公司35kV输变电工程施工项目部标准化管理手册国家电网公司基建部组编2016年2月本手册依据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国家、行业和公司规程规范,结合“大建设”体系建设方案和公司基建管理通用制度基本要求,在总结公司系统监理项目部标准化建设及运作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广泛征求公司各单位意见编制而成.本手册根据35kV输变电工程建设特点,按照管理内容和工作流程简单实用、易于操作的原则进行编制。
一是手册正文按照工程建设过程的各个阶段工作内容进行描述,将五大专业管理内容穿插其中;各阶段应产生和收集的管理资料用统计表一一列出,方便管理者使用.二是按照输变电工程进行编制,整合了变电和线路专业监理工作内容,仅对两个专业不同的内容进行分别描述,便于工程综合管控。
三是管理资源按照工程实际需要合理配置,精简了项目部人员设置、适当放宽了上岗条件,统一和简化了项目部上墙图牌。
四是简化了项目管理策划和审批流程,监理实施细则、安全监理工作方案、安全质量旁站方案、质量通病控制措施、标准工艺应用监理控制措施、强制性条文监理检查控制措施等不再单独编制,其内容全部纳入《监理规划》相应章节中,一并报审.五是简化了总结内容,将质量通病防治工作评估报告合并到工程监理总结中.六是简化了管理审批流程,主体工程的各单位工程及分部工程不再单独报审,实行主体工程开工一次性审批。
七是将监理例会与业主项目部、施工项目部的月度例会合并召开,监理月报不再单独编制,内容并入综合会议纪要中。
八是简化了部分管理内容,达标投产考核、流动红旗竞赛、交叉互检、安全管理评价和安全风险动态管理等内容本手册未作硬性规定.本手册正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1 施工项目部设置.明确了施工项目部组建和施工项目部工作职责及各岗位职责.2 工程前期阶段。
明确了施工合同交底、项目管理规划、管理体系建立、标准化开工管理内容.3 工程建设阶段。
明确了项目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造价管理、技术管理五个专业的主要工作内容与方法、管理流程.4 总结评价阶段。
电力项目技术方案(投标书方案)项目背景本项目旨在实施一项电力项目,满足当地对电力供应的需求。
在此背景下,我们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技术方案概述我们的技术方案旨在实现可靠、高效的电力供应。
它包括以下主要组成部分:1. 电力生产:我们计划采用先进的发电设备,如燃气轮机或太阳能光伏板,以确保可靠的电力生产。
2. 电力传输:我们将建立适当的输电网络,以将发电所得的电力传输到用户之间,保证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电力分配:我们将建设电网,并安装变电站和配电设备,将电力有效地分配给不同的用户。
4. 监控与控制:我们将采用先进的监控系统和远程控制技术,实时监测和控制电力生产、传输和分配过程,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技术创新我们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创新特点:1. 可再生能源利用:我们将优先考虑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等,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并增加环境可持续性。
2. 智能化管理:我们将采用智能监控和控制系统,实时监测能源生产和消耗情况,并根据需求进行智能调节,实现能源的最佳利用和节约。
3. 电力储能技术:我们将研究和应用先进的电力储能技术,如电池储能系统和压缩空气储能技术,以解决能源波动和峰谷差异问题,提高电力供应的质量和可靠性。
实施计划我们的实施计划包括以下关键步骤:1. 前期调研:我们将进行详细的项目调研,包括地理环境、用户需求和电力市场情况,为后续的技术设计和规划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2. 技术设计:基于调研结果,我们将进行详细的技术设计,包括发电设备选型、输电线路规划、变电站布局等。
我们将确保设计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3. 设备采购与建设:在技术设计完成后,我们将采购合适的设备,并组织项目建设工作,包括土地准备、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安装等。
4. 系统调试与运行:完成设备的安装和建设后,我们将进行系统调试和运行测试,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稳定供电。
5. 运维管理:我们将建立完善的运维管理体系,包括定期的设备检修、故障排除、安全防护等,以确保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和持续性。
供电公司输电网安全性评价实施方案___供电公司输电网安全性评价实施方案为进一步提高输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科学管理水平,根据华中电网公司和省电力公司的统一部署,公司决定开展输电网安全性评价工作,为保证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并取得较好的效果,特制订《济源供电公司输电网安全性评价实施方案》。
一、评价的依据___公司___年颁发的《输电网安全性评价》(___生〔___〕___号)。
二、评价实施方法步骤和时间安排此次评价包括迎接华中电网公司对___输电网进行安全性评价,整个评价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评价前的准备阶段(___年(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___月___日—___年___月___日)(1)成立公司评价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宣传、发动、部署评价工作任务;协调各部门、各小组间的关系;审定输电网安全性评价自评价报告。
组长:___副组长:___成员:___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___协调工作;编制输电网安全性评价自评报告。
主任:___成员:___(2)成立专业工作小组,主要负责按照评价标准逐项查评输电网符合评价标准的情况;对查评出不满足要求的项目,书面提出存在问题和建议;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相关工作。
①电网组组长:___成员:___②调度组组长:___调度组下设___个专业组。
调度运行及运行方式组:___通信组:___调度自动化组:___③电气一次设备与继电保护组组长:___电气一次设备与继电保护组下设___个专业组:电气一次设备组:___继电保护组:___(二)根据标准对照自查评分表逐项查评、评分(___年___月—___年___月)(1)各相关部门根据查评标准,进行查评、评分,并对存在的问题写出书面建议。
各专业工作组的报告编写由各专业工作组组长安排。
(2)各专业组于___月___日前将查评结果(电网现状、存在问题、建议等写出书面意见)报评价工作办公室。
评价工作办公室于___月___日前济源供电公司输电网安全性评价自评报告报省电力公司。
供电工程新技术方案有哪些一、智能电网技术方案1. 智能电网技术智能电网技术是建立在先进的通信、计算机、传感器、控制和保护设备等与电力系统结合的新技术。
其核心是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实现供需侧灵活互动、多能源协同调度、分布式能源接入和有效管理。
智能电网技术可以支持供电系统的运行优化和智能化管理,提高电网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2. 智能变电站技术智能变电站技术是基于EMS和SCADA系统的设备监控与故障分析,实现了变电站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和智能化管理。
通过智能变电站技术,可以实现变电站的自动化运行、远程控制和自愈功能,提高了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和抗灾能力。
3. 智能配电网技术智能配电网技术是通过智能化开关设备、智能电能表、智能负荷控制器等设备实现配电网的远程监测和控制。
通过智能配电网技术,可以实现对用户侧用电行为的实时监测和管理,提高了电网供需侧的灵活互动性和运行效率。
二、可再生能源技术方案1. 光伏发电技术光伏发电技术是利用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将太阳能光能直接转换成电能。
随着光伏发电技术的不断发展,光伏组件的效率和成本都得到了大幅提升,使得光伏发电成为了现代供电系统中重要的可再生能源。
2. 风力发电技术风力发电技术是利用风能驱动风力发电机组发电。
由于风力发电的资源广泛分布、可再生性强和环保清洁,近年来风力发电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通过风力发电技术,可以实现对电网的清洁供电,提高了供电系统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性。
3. 生物质能技术生物质能技术是利用生物质资源进行燃烧发电或发酵制气发电。
生物质能技术可以有效利用农林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等资源,实现了可持续发电和资源循环利用,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三、电力电子技术方案1. 高压直流输电技术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是通过高压直流变换器实现交流电转直流电和直流电转交流电的技术。
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远距离、大容量、跨区域输电等问题,提高了电网的输电效率和经济性。
2. 变流器技术变流器技术是将不同频率、不同相数、不同电压、不同电流的交流电互相转换的技术。
智能电网高压直流输电系统设计说明书执行摘要1. 概述1.1 项目背景1.2 输电系统规模和路径1.3 设计依据1.4 设计目标1.5 适用的主要技术标准和规范2. 系统总体方案2.1 输电容量确定2.2 电压等级选择2.3 换流站选址2.4 输电线路路径规划2.5 系统运行方式3. 换流站设计3.1 换流阀设计3.2 变压器选型3.3 交流滤波器设计3.4 直流滤波器设计3.5 接地极系统设计4. 控制与保护系统4.1 控制系统架构4.2 主控制器设计4.3 极控制器设计4.4 阀控制器设计4.5 保护系统设计5. 直流输电线路设计5.1 导线选型5.2 绝缘子设计5.3 杆塔结构设计5.4 线路防冰设计5.5 避雷器配置6. 接地系统设计6.1 换流站接地网设计6.2 极线接地设计6.3 中性点接地方案6.4 接地电极设计6.5 过电压保护措施7. 辅助电源系统7.1 交流辅助电源设计7.2 直流辅助电源设计7.3 不间断电源系统7.4 应急发电机组配置7.5 电源切换方案8. 冷却系统设计8.1 换流阀冷却系统8.2 变压器冷却系统8.3 电抗器冷却系统8.4 水处理系统8.5 温度监控系统9. 测量与监控系统9.1 电气量测量系统9.2 气象参数监测9.3 视频监控系统9.4 在线监测系统9.5 数据采集与处理10. 通信系统设计10.1 光纤通信系统10.2 电力线载波通信10.3 微波通信系统10.4 卫星通信备份10.5 时间同步系统11. 电网接入方案11.1 交流系统接入点选择11.2 系统稳定性分析11.3 谐波影响评估11.4 无功功率补偿11.5 并网测试方案12. 功率控制策略12.1 定功率控制12.2 定电流控制12.3 定电压控制12.4 频率支撑控制12.5 功率摆动抑制13. 故障分析与保护13.1 直流线路故障分析13.2 换流站内部故障分析13.3 交流系统故障影响13.4 故障录波装置配置13.5 故障恢复策略14. 绝缘配合设计14.1 内部过电压分析14.2 外部过电压分析14.3 绝缘水平确定14.4 避雷器选型14.5 绝缘协调方案15. 电磁环境影响评估15.1 电场强度计算15.2 磁场强度计算15.3 无线电干扰分析15.4 可听噪声评估15.5 缓解措施设计16. 系统可靠性分析16.1 设备可靠性评估16.2 系统可用率计算16.3 关键设备冗余设计16.4 预防性维护策略16.5 应急预案制定17. 智能化功能设计17.1 自动电压控制(AVC)17.2 自适应控制策略17.3 状态估计与评估17.4 预测性维护系统17.5 人工智能应用18. 网络安全设计18.1 物理安全措施18.2 网络隔离与访问控制18.3 加密与认证机制18.4 入侵检测系统18.5 安全审计与应急响应19. 调试与试运行19.1 系统调试方案19.2 单机测试程序19.3 系统联调方案19.4 试运行计划19.5 性能验证测试20. 运行维护20.1 运行管理制度20.2 日常维护计划20.3 检修策略20.4 备品备件管理20.5 技术培训方案21. 经济性分析21.1 投资估算21.2 运营成本分析21.3 输电损耗评估21.4 效益分析21.5 敏感性分析22. 环境影响评价22.1 生态环境影响22.2 电磁环境影响22.3 噪声影响22.4 视觉影响22.5 缓解措施23. 未来扩展与升级23.1 容量扩展预留23.2 多端直流系统展望23.3 柔性直流技术应用23.4 智能化升级路径24. 结论与建议附录:A. 系统单线图B. 换流站总平面图C. 控制系统框图D. 主要设备技术规格E. 可靠性分析报告F. 电磁环境影响评估报告G. 相关标准和规范列表。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通用设计通用设备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以下简称“公司”)“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要求,全面推广应用通用设计、通用设备,建立管理常态机制,依据《国家电网公司基建技术管理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输变电工程通用设计、通用设备管理,主要包括通用设计、通用设备研究制定,成果发布,应用实施,评价考核和滚动修订等工作。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公司建设管理的35千伏及以上输变电工程(含新建变电站同期配套10千伏送出线路工程)的通用设计、通用设备管理工作,其他工程参照执行。
第二章职责分工第四条国网基建部管理职责(一)制定通用设计、通用设备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二)组织开展通用设计、通用设备的需求规划、研究制定、发布应用工作;(三)指导和评价省公司级单位(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力公司和公司直属建设公司,以下同)的通用设计、通用设备管理工作,协调管理工作中的重大事项。
第五条国网物资部负责在工程物资采购环节全面应用通用设备,并按照公司相关规定对未能履约的设备供应商进行管理。
第六条国网交流部、直流部负责所管辖输变电工程通用设计、通用设备的应用管理工作。
第七条国网发展部、运检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在工程可研规划、运维检修等环节全面应用通用设计、通用设备。
第八条省公司级单位基建管理部门管理职责(一)执行公司通用设计、通用设备管理相关制度及规定,负责管辖范围内通用设计、通用设备管理工作;(二)指导地市供电企业通用设计、通用设备管理工作;(三)组织开展所管辖输变电工程设计策划,落实应用要求,提出需沟通汇报的技术问题;(四)组织所管辖输变电工程设备招标技术规范书编制,审查技术要求,核查通用设备应用情况。
第九条各级物资部门负责在所管辖输变电工程物资采购、监造等环节全面应用通用设备,在采购合同中明确通用设备应用要求,并体现于违约责任相关条款;组织监造单位按照合同进行监造,落实通用设备应用要求。
国家电力公司印发《关于加强电网调度系统管理的若干规定》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电力公司•【公布日期】1999.08.20•【文号】国电调[1999]438号•【施行日期】1999.08.20•【效力等级】行业规定•【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电力及电力工业正文国家电力公司印发《关于加强电网调度系统管理的若干规定》的通知(1999年8月20日国电调[1999]438号)现将《关于加强电网调度系统管理的若干规定》印发给你们试行,请注意收集试行中的问题并及时反馈。
附件:关于加强电网调度系统管理的若干规定(试行)附件:关于加强电网调度系统管理的若干规定(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电网调度系统建设,保障电网的安全、稳定、优质、经济运行,维护电力投资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和《电网调度管理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电网调度是指电网调度机构(以下简称调度机构)为保障电网的安全、稳定、优质、经济运行,对电网运行进行的组织、指挥、指导和协调。
电网运行实行统一调度,分级管理的原则。
第三条各电力企事业单位及与电网调度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规定。
第二章调度机构第四条调度机构是组织、指挥、指导和协调电网运行的机构。
调度机构分为五级,依次为国家调度机构;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调度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调度机构;省辖市(地)级调度机构;县级调度机构。
对尚未设立县级调度机构的县(含县级市)电网,原则上不再设立县级调度机构。
各级调度机构分别是本级电网经营(或供电)企业的组成部分。
调度机构既是生产运行单位,又是电网运行管理的职能机构,依法在电网运行中行使调度权。
第五条各级调度机构在电网运行调度业务活动中,是上下级关系,下级调度机构必须服从上级调度机构的调度。
各级调度机构在调度活动中,是垂直的专业技术领导关系,上级调度机构必须依照本规定对下级调度机构实行指导、协调与监督。
国网(基建/3)183-2014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通用设计通用设备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以下简称“公司”)“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要求,全面推广应用通用设计、通用设备,建立管理常态机制,依据《国家电网公司基建技术管理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输变电工程通用设计、通用设备管理,主要包括通用设计、通用设备研究制定,成果发布,应用实施,评价考核和滚动修订等工作。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公司建设管理的35千伏及以上输变电工程(含新建变电站同期配套10千伏送出线路工程)的通用设计、通用设备管理工作,其他工程参照执行。
第二章职责分工第四条国网基建部管理职责(一)制定通用设计、通用设备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二)组织开展通用设计、通用设备的需求规划、研究制定、发布应用工作;(三)指导和评价省公司级单位(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力公司和公司直属建设公司,以下同)的通用设计、通用设备管理工作,协调管理工作中的重大事项。
第五条国网物资部负责在工程物资采购环节全面应用通用设备,并按照公司相关规定对未能履约的设备供应商进行管理。
第六条国网交流部、直流部负责所管辖输变电工程通用设计、通用设备的应用管理工作。
第七条国网发展部、运检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在工程可研规划、运维检修等环节全面应用通用设计、通用设备。
第八条省公司级单位基建管理部门管理职责(一)执行公司通用设计、通用设备管理相关制度及规定,负责管辖范围内通用设计、通用设备管理工作;(二)指导地市供电企业通用设计、通用设备管理工作;(三)组织开展所管辖输变电工程设计策划,落实应用要求,提出需沟通汇报的技术问题;(四)组织所管辖输变电工程设备招标技术规范书编制,审查技术要求,核查通用设备应用情况。
第九条各级物资部门负责在所管辖输变电工程物资采购、监造等环节全面应用通用设备。
(一)在采购合同中明确通用设备应用要求,并体现于违约责任相关条款;(二)组织监造单位按照合同进行监造,落实通用设备应用要求。
电力行业智能电网与分布式能源管控方案第1章绪论 (3)1.1 背景与意义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3)第2章智能电网技术概述 (4)2.1 智能电网的定义与特征 (4)2.2 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 (4)2.3 智能电网的发展趋势 (5)第3章分布式能源概述 (5)3.1 分布式能源的概念与分类 (5)3.2 分布式能源的优势与挑战 (6)3.2.1 优势 (6)3.2.2 挑战 (6)3.3 分布式能源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6)第4章智能电网与分布式能源的融合 (7)4.1 融合的必要性与意义 (7)4.1.1 必要性 (7)4.1.2 意义 (7)4.2 融合的关键技术 (8)4.2.1 信息通信技术 (8)4.2.2 储能技术 (8)4.2.3 新能源技术 (8)4.2.4 能源管理系统 (8)4.3 融合的发展趋势 (8)第5章分布式能源接入技术 (9)5.1 分布式能源接入方式 (9)5.1.1 低压接入方式 (9)5.1.2 中压接入方式 (9)5.1.3 高压接入方式 (9)5.2 分布式能源并网控制策略 (9)5.2.1 电压控制策略 (9)5.2.2 频率控制策略 (9)5.2.3 功率和功率因数控制策略 (9)5.3 分布式能源接入对电网的影响 (9)5.3.1 电压水平影响 (10)5.3.2 系统频率影响 (10)5.3.3 电网损耗影响 (10)5.3.4 电网可靠性影响 (10)5.3.5 电网运行与管理影响 (10)第6章智能电网调度与优化 (10)6.1 智能电网调度技术 (10)6.1.2 关键技术 (10)6.2 分布式能源调度策略 (11)6.2.1 分布式能源概述 (11)6.2.2 调度策略 (11)6.3 智能电网优化方法 (11)6.3.1 优化目标 (11)6.3.2 优化方法 (12)第7章分布式能源管控平台设计 (12)7.1 管控平台架构设计 (12)7.1.1 硬件层 (12)7.1.2 数据处理层 (12)7.1.3 应用层 (13)7.1.4 用户界面层 (13)7.2 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 (13)7.2.1 数据采集技术 (13)7.2.2 数据处理技术 (13)7.3 分布式能源调度与控制策略 (13)7.3.1 能源调度策略 (13)7.3.2 控制策略 (13)第8章系统稳定性与可靠性分析 (14)8.1 系统稳定性分析 (14)8.1.1 静态稳定性分析 (14)8.1.2 暂态稳定性分析 (14)8.2 系统可靠性评估 (14)8.2.1 供电可靠性评估 (14)8.2.2 电压稳定性评估 (14)8.2.3 频率稳定性评估 (15)8.3 提高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措施 (15)8.3.1 优化电力系统结构 (15)8.3.2 完善调控策略 (15)8.3.3 强化设备管理 (15)8.3.4 引入先进技术 (15)8.3.5 加强人才培养和培训 (15)第9章案例分析与应用示范 (15)9.1 案例一:某地区智能电网与分布式能源融合项目 (15)9.1.1 项目背景 (15)9.1.2 项目实施 (16)9.1.3 项目效果 (16)9.2 案例二:某城市分布式能源管控平台应用 (16)9.2.1 项目背景 (16)9.2.2 项目实施 (16)9.2.3 项目效果 (16)9.3 应用示范与效果评价 (17)9.3.2 效果评价 (17)第10章未来展望与政策建议 (17)10.1 智能电网与分布式能源的发展趋势 (17)10.2 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17)10.3 政策建议与产业推动策略 (18)第1章绪论1.1 背景与意义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电力行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SHTA-2000 输电线路状态监测系统——助力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技术方案书北京水木源华电气有限公司B e i j i n g S e m e u r e k a E l e c t r i cC o.,L t d目的和意义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宏伟蓝图,按电力流的方向来考虑,智能电网分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户五个环节,其中超高压输电线路作为山东电网的主网架,其稳定性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但是超高压输电线路智能化的研究相对较少,线路一旦发生故障会严重影响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对输电线路进行有效监控、管理和维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研究超高压智能电网是对国网智能电网的有益补充,也是智能电网的必然要求。
随着500 千伏架空输电线路日益壮大,超高压输电线路已经构成为我省骨干网架,其稳定性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伴随着“外电入鲁”战略的逐步实施,500 千伏电网建设将进一步提速,输电线路运行维护任务工作量将持续增加。
目前的输电线路是基于传统电网的运行模式设计建造的,信息化程度低,输送能力偏低,故障预警能力低、故障恢复时间长使电网可靠性下降。
超高压智能电网的研究,能够实现对超高压线路的全面、直观、实时的监控和智能分析,能提供更精确、更及时、更完整和更一致的信息。
为线路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可以提高电网安全稳定水平和防灾减灾能力;提高生产的科学、智能决策水平;加强设备的全寿命周期监视和管理,提高生产效率。
目前的超高压输电线路是基于传统电网的运行模式设计建造的,信息化程度低,输送能力偏低,故障预警能力低、故障恢复时间长使电网可靠性下降。
超高压智能电网的研究可使输电线路智能化,可以提高运行效率,提高线路可靠性,提高输送容量。
超高压输电线路是电力系统用量最多的设备,变电站已经由传统变电站向数字化变电站转变,并进而实现智能化变电站,而超高压智能输电线路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电网的必然要求,应用前景广阔。
国内外研究水平综述线路信息系统即线路信息监测基本是成熟的技术,但是根据所测信息进行分析,建立了智能电网安全监控预警管理平台,能够对线路状态进行评估、提高输电线路输送容量、对故障点定位的智能输电线路还未见报导。
1、输电线路在线监测与状态评估的研究与应用现状目前成功应用的输电线路在线监测手段主要包括人工步行巡视、驾车巡视,直升机航拍、红外航测以及基于GPRS 无线通信网络的线路绝缘子泄漏电流和视频监测等,输电线路巡视机器人也正在开发研制阶段。
2、在输电线路故障监测与故障定位方面研究与应用现状。
对于故障后的保护控制和分析有很多的研究和应用,线路上也配备了相关的保护装置,但是对于单相高阻接地这类保护控制范围之外的故障隐患,还缺乏有效的监测措施和手段。
在输电线路故障定位方面,基于行波检测的定位方法模型简单,不受系统运行参数、故障过渡电阻的影响,定位精度高,倍受国内外关注。
但现有研究没有提出如何选取用于故障定位的具体行波频带及与该频带相对应的行波波速的测量方法。
3、输电线路在线监测与状态评估的项目与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输电线路在线监测项目与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绝缘子泄漏电流监测;②零值绝缘子监测;③绝缘子电场监测;④电晕电流监测;⑤局部放电监测;⑥红外成像温度监测;⑦光纤温度监测;⑧超声波监测绝缘子放电;⑨视频录像监测;⑩射频噪声监测。
目前常用的输电线路在线监测项目和技术主要是①、②、③、⑥、⑨五种。
而状态评估则主要应用人工神经网络、粗糙集理论、信息融合等理论结合专家系统,实现输电线路的综合状态描述。
目前已有了适用于输电线路综合在线监测的相关技术,一些成果已经得到了成功应用。
开发了基于DLR 的提高输电线路输送容量技术,以及智能输电线路安全监控预警管理平台。
项目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对超高压智能电网的数字化输电网监控管理系统研究分为以下两方面:1、运行管理1)地理信息系统。
将输电线路信息与地理信息结合,形成输电线路电子地图,包含输电线路路径图和巡视路径图。
实现输电线路的图形化信息管理,以PDA 掌上电脑为平台,图像化显示输电线路,并定位报警故障点、人工巡视和检修地点,为工作人员的线路巡视、检修提供准确的地理位置、参数、图形、照片等信息支持。
2)气象信息系统。
基于输电线路地形地貌等信息,形成符合实际生产要求的各种专题图,包括:污区分布图、雷电监测图、气象图(雷云图)、冰区分布图。
2、在线监测系统在线监测系统可接收现场监测单元的实时数据,也可控制监测单元。
监测数据管理平台提供一定范围内、多参数、可扩展的线路监测的良好通信和数集平台;实现多传感器、多参数的信息监测;实现数据的智能化管理、开放性功能。
分析现场数据,诊断线路现场情况,采取分级预警机制,针对不同的预警等级,启动和采取相应等级的应急预案。
信息系统的各种状态监测内容拟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
绝缘子污秽在线监测主要通过研制绝缘子串泄漏电流传感器,同时监测工频泄漏电流和表面局部火花放电时泄漏电流脉冲情况,分析绝缘子表面污秽状况并实现闪络预警。
利用采集到的泄漏电流平均值、电流最大幅值,单位时间脉冲电流数等相关特征值以及温度、湿度、雨量等环境因素,对历史数据进行比较,并采用专家系统,神经网络,模糊数学等人工智能方法结合常规数学方法科学地确定污秽状况及可能发生的污闪概率,并实现闪络预警。
低零值绝缘子的检测主要通过研制分布电压传感器,在线测量接地端绝缘子的分布电压,对实时测量数据和历史测量数据以及不同相之间测量数据进行比较,来判断有无低零值绝缘子出现。
其基本原理是:如果绝缘子串上有绝缘电阻严重下降的低零值绝缘子,由于该绝缘子自身承担的电压严重下降,引起绝缘子串电压分布的改变,即造成其它绝缘子分布电压升高。
输电线路覆冰(或舞动)视频监视的主要方法是当输电线路覆冰(或舞动)的条件满足时自动启动摄像头监视,采集的摄像画面通过先进的图像处理技术进行自动识别,给出覆冰(或舞动)的特征。
导线弧垂主要通过超声波测距进行监测,结合温度、日照、风力等环境参数,建立导线热容量与导线弧垂及导线负荷的计算模型,给出保证输电线路安全稳定运行的最大输送容量。
导线温度的测量拟采用热电型热敏元件与高性能多模石英光纤进行光电耦合,利用光纤传输温度光脉冲信号,并对高电压进行隔离,然后经主控单元进行数据处理,实现导线温度的实时监测。
微气候监测主要通过温度、湿度、风向、风速、雨量等气候传感器实现。
气候状况与外绝缘水平的关系需要通过现场数据的积累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
杆塔塔材盗窃行为的监控主要通过振动传感器检测杆塔振动信号,对振动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实现杆塔塔材防盗报警。
主要研究方法是利用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对背景干扰和由不良企图引起的杆塔振动进行模式识别,以提高判断的准确性。
线路下施工现场的视频的监视主要由摄像头拍摄图像后进行动态数据压缩,通过高效的无线数据通信将现场图像传输至控制中心。
输电线路状态的综合评估主要利用信息融合技术和智能专家系统等方法研究对输电线路状态进行的综合评估的方法,建立输电线路动态参数综合评价模型,最终给出实用的输电线路运行健康状况评价结论。
项目研究内容和实施方案结合某地的地形地貌、气象、线路等特点,实时采集输电线路的实际运行参数,环境气象参数,并把与输电线路相关的各种外部信息融合到地理信息系统中,构建数字化输电网监控管理系统,实现对输电线路运行状况的实时测控,及输电线路的输送余量分析,使输电环节具有快速故障判断和快速故障恢复功能,以利于全面实施输电线路状态检修和全寿命周期管理。
数字化输电网监控管理系统中的各个功能由相应的监测终端(传感器)和相应的数据通信单元组成,通过GPRS 移动蜂窝网与监控中心建立通信连接(如下图所示)。
传感器故障监测单元负荷温度单元微气象单元图像监控单元温度传感器湿度雨量传感器湿度传感器风速传感器覆冰监测单元数据传输处理单元弧垂测量单元绝缘子监测单元GSM/GPRS 移动蜂窝网Internet2 U路由器客户端客户端客户端服务器数字化输电网监控管理系统可分为以下几个子系统作为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1地理信息平台地理信息平台实现输电线路的图形化信息管理,集成各管理系统,将各输电线路的在线监测数据、离线检测数据、设备管理数据和决策分析数据在地理信息平台上实时显示,并定位报警故障点、人工巡视和检修地点,实现整个输电网络的综合管理。
·输电线路图像化管理将输电网线路信息与地理信息结合,图像化显示输电网络。
·三维显示技术采用标准的三维技术和卫星图像,对线路、杆塔、地形地貌进行立体显示,可清楚地张力测量单元显示线路的走向和杆塔位置、高度及挂线位置、换位情况以及故障点、检修和巡视位置。
·指导线路运行、检修及辅助设计功能为工作人员的线路巡视、检修提供了准确的地理位置、参数、图形、照片等信息支持,提供查巡线路与检修情况的全部详细资料。
2 数据分析处理平台数据分析管理平台,做为数字化输电网监控管理系统的后台软件系统按照功能可分为以下主要模块:·通信服务系统适用于多种通信方式的数据接收和发送,如GSM/GPRS、光纤通信、以太网等。
·数据处理系统实现监控中心和子系统终端单元之间所交换信息的协议适配和数据解析。
·监控管理系统各子系统的终端单元的信息和数据存储和管理。
·综合分析评估系统对各种监测数据和状态信息进行提取、综合、分析;研究利用信息融合技术和智能专家系统对杆塔和输电线路运行状态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
3 输电线路绝缘状态监测系统·绝缘子污秽的监测和评估通过在线、实时监测绝缘子的泄漏电流及局部放电情况,结合温度湿度等气候监测参数,评估绝缘子污秽状况并实现闪络预警;对泄漏电流与污秽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利用泄漏电流、空气湿度、温度等参数来预测污闪发生概率的模型和方法。
·低零值绝缘子的在线检测采用敏感绝缘子方法通过在线测量分布电压在线监测低零值绝缘子;研究低零值绝缘子对敏感绝缘子分布电压的影响。
测量原理如下图所示:监控中心后台专家分析系统可根据所检测到的漏电流等数据,实时判别线路绝缘子表面污湿状态、向管理员和相关部门及时发送预警信息,使线路安全运行及管理现化水平显著提高。
适用范围:- 35KV-1000KV 的输电线路中运行的瓷质、玻璃质及合成绝缘子的在线状态监测主要技术指标:- 监测终端工作电源:DC 5V(太阳能+蓄电池);- 传输方式:有GPRS- 采样时间间隔:用户可按自己实际情况设定;- 采样速率:200kHz- 泄露电流测量精度:1%- 泄露电流测量范围:10uA-100mA- 测点数量/监测终端:1~6 串绝缘子- 整机功耗:≤0.5W(可在无阳光情况下连续运行21 天)- 通信误码率:小于0.1%4 导线运行状态监测系统·绝缘子覆冰和线路舞动情况的监测通过摄像头监视绝缘子覆冰和线路舞动情况;研究通过图像处理技术由系统自动识别判断绝缘子覆冰和线路舞动情况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