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幸福指数指标体系
- 格式:pdf
- 大小:2.94 MB
- 文档页数:2
社区养老服务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我国目前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主要由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等三个部分组成。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加上独生子女政策导致的家庭结构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面对家庭“空巢”化和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临极大危机。
另一方面,除了公办的机构养老面临一床难求“等不起”的难题;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养老机构的模式,也可能在我国面临“水土不服”的风险。
以高端养老机构为例,在我国未富先老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有限的支付能力限制了高端养老机构的定价空间,护理服务的高人力、高管理成本也抑制了高端养老机构的利润。
高端养老机构空置率高,“付不起”已成普遍现象。
所以,目前,大力发展介于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社区养老是我国目前养老模式的必然选择。
本文旨在依托我国强有力城镇基层社区管理组织,创新我国社区养老模式的实践与发展。
1资料与原则1.1资料来源1.1.1国际研究进展为了更好地应对老龄化,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选取世界卫生日的主题〔1〕是“老龄化与健康”,口号是“健康有益长寿”。
如,肯特大学个人社会服务研究小组发布的“健康与社会照料单位成本”2013年度报告〔2〕;欧洲六国的国家卫生和社会保障系统中,关于老年人护理需要与社会照料服务的范围〔3〕。
1.1.2国内统计资料主要有:①参考与老年人社区服务相关的统计资料,包括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国民政统计年鉴、天津统计年鉴等在内的各种全国性统计年鉴及国家及地方相关文件,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办发〔2011〕60号),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办发〔2011〕61号),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等。
②选择天津高校的相关专家学者、部分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民政部门的管理人员、老龄委工作人员、社区工作者对他们进行访谈,获得最终指标。
老人幸福指数调查报告老人幸福指数调查报告概述本报告是对老人幸福指数进行调查的结果。
我们通过对一定数量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了老人的幸福感的来源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我们共有1500名受访者,其中1000名接受了问卷调查,500名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
问卷调查包括了老人的基本信息、幸福感评估以及对老年生活质量的评价。
访谈主要探讨了老人的家庭关系、社会支持、生活安排等方面的情况。
调查结果幸福感评估在幸福感评估中,我们使用了0-10的评分标准,其中0代表极度不幸福,10代表极度幸福。
调查结果显示,平均幸福指数为7.5,老年人整体上具有较高的幸福感。
幸福来源我们进一步分析了老人幸福感的来源。
调查结果显示,最主要的幸福来源是家庭关系和社交活动。
老人们普遍认为与家人的关系对于幸福感有着重要影响,积极参与社交活动能够增加他们的社会支持和满足感。
影响因素从访谈结果中,我们发现以下几个因素对老人的幸福感有较大影响:1. 健康状况:老人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身体健康的老人更容易感受到幸福。
2. 经济状况:经济状况是老年人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拥有足够的经济来源能够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满足基本需求。
3.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包括来自家人、朋友和社区的帮助和关注。
老人们普遍认为社会支持对于幸福感至关重要。
4. 自主生活能力:能够自主安排生活和享受自由是给予老人幸福感的重要保证。
5. 心理状态:老人的心理状态对于幸福感起到重要作用。
积极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的应对方式能够增强老人的幸福感。
建议基于以上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鼓励老人与家人保持良好的关系,提供更多的家庭支持和陪伴。
2. 加强社区活动和社交机会,为老人提供更多的社交交流平台。
3. 提倡老年人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鼓励参与适合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4. 加强医疗保障和健康服务,提供更好的健康照护和支持。
老人幸福指数调查报告老人幸福指数调查报告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老龄人口的增加,老人幸福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保障老人的幸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老人的幸福状况,本次调查旨在探讨老人幸福指数及影响因素。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有500名老年人参与。
问卷包括了个人信息、经济状况、身体健康状况、社交活动、生活满意度等内容。
采用定量和定性的方式收集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调查结果幸福指数分析根据调查结果,老人的幸福指数平均得分为7.5分(满分10分)。
其中,有15%的老人的幸福指数得分在6分以下,35%的老人的幸福指数得分在6分至8分之间,50%的老人的幸福指数得分在8分以上。
可见,大部分老人对幸福感较高。
影响因素分析针对幸福指数,本次调查分析了以下几个主要影响因素:1. 经济状况:经济状况是老人幸福感的重要保障之一。
调查显示,经济困难会对老人的幸福感产生负面影响。
2. 身体健康状况:身体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老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调查结果显示,健康问题是老人幸福指数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3. 社交活动:参与社交活动可以增加老人的社交关系和交流,提高幸福感。
调查结果显示,积极参与社交活动的老人幸福指数较高。
4. 生活满意度:生活满意度是老人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显示,对生活满意度较高的老人其幸福指数也相对较高。
与建议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1. 大部分老人对幸福感较高,但仍有部分老人面临幸福指数较低的问题。
2. 经济状况、身体健康状况、社交活动和生活满意度是影响老人幸福指数的主要因素。
基于以上,我们建议:1. 加大对经济困难老人的救助力度,提高老人的经济状况,为老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2. 加强老人健康服务,提供更全面的健康保障,尤其是针对老年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3. 鼓励老人积极参与社交活动,提供更多的社交支持和交流平台。
4. 关注老人的生活满意度,为老人创造更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经济与管理研究】幸福指数指标体系的构建宫春子①(辽东学院会计学院,辽宁丹东 118001)摘 要:经济增长的终极目的是使人民生活得更幸福。
但由于过去在评价经济发展时过多的关注G DP 等硬数据,而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重视不够,对人民幸福程度这一软指标关注不够,使得虽然经济增长了,但人们的幸福感不但没有随之增长甚至还有所下降。
因此,研究幸福指标的经济学意义及幸福指数指标体系的构建,对决策部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出台以人为本的相关人文关怀政策、促进社会全面和谐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幸福指数;幸福指标;幸福指标体系中图分类号:F2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572(2006)06—0084—04一、问题的提出从1980年到2005年的25年间,我国经济连年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达9.4%,2005年G DP 总额已达18.23万亿元,较上年增长9.9%。
但增长不等于发展,富裕不等于文明进步。
2005年底,一份叫《2005年社会蓝皮书》出版了,其中有关数据显示,截止到2004年底中国居民有精神障碍的患者超过了1600万人,这个数字,说形象点,是有精神障碍的患者超过了北京、上海的常住人口。
另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中国约有3900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
如果黑色代表不健康、白色代表健康、灰色代表亚健康,用这三种颜色描画中国人,很多人会得到一张“铅灰色”的肖像。
此外,另有一项调查表明,中国人的“幸福感”在过去的十年中先升后降,与逐年增长的经济并不同步。
中国社会科学院不久前的一项调查显示,2004年,我国城乡居民感觉生活幸福的达到77.7%,到2005年,这一比例下降了5个百分点,降到72.7%,而2005年比2004年经济增长了9.9%。
又据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在北京发布的国内第一份《中国“工作幸福指数”调查报告》(此次调查面向全国I T 、医疗、房地产、物流、金融、政府机关等多个行业的在职人士,共有5350位在职人士填写了问卷,问卷列示了十二项影响职场人士工作幸福状况等因素),资料显示:有三分之一的在职人士认为他们的工作量不合理;百分之四十的被调查者对工作环境和工作关系不满意;有近半数的被调查者对自己在单位的发展前途缺乏信心;近40%的被调查者表示不喜欢自己的工作;超过百分之五十的被调查者对自己的薪酬不满;六成多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所在的单位管理制度与流程不合理;还有超过百分之五十的被调查者表示对自己的直接上级不满意。
(国内外统计信息之六)上海市统计局《上海统计信息》编辑部编2011年6月1日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OECD发布“幸福指数”近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了其34个成员国的“幸福指数”(Your Better Life Index)排名结果。
该指数通过对民众关注的物质条件和生活质量等多个因素的测算,得出衡量民众生活满意度指数,并实现了国家间的比较。
一、OECD“幸福指数”的指标体系构成OECD发布的报告提出,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但不能反映安全、休闲、收入、环境等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众多因素。
为超越传统的GDP指标的局限性,更好地衡量民众福祉和社会进步,OECD推出了可量化的“幸福指数”。
OECD“幸福指数”是由多个指标合成的综合性指标,包括住房、收入、就业、社交、教育、环境、政府治理、健康、生活满意、安全、工作与生活平衡等11个类别,总共20项指标。
其中,住房、收入、就业等方面的指标用于衡量生活的物质条件,其他方面的指标用于衡量生活质量水平。
从指标属性看,客观指标有17项,主观指标有3项;正向指标有14项,逆向指标有6项(见附件)。
二、OECD“幸福指数”排名情况从OECD“幸福指数”综合排名结果看,澳大利亚排名居首位,加拿大排名第2位,北欧国家瑞典、挪威、丹麦、芬兰等排名前10位,美国排名第7位,英国排名第13位,德国、法国分别排名第16位和第18位,日本、韩国排名相对靠后,分别排名第19位和第26位, 土耳其、墨西哥、智利排名“榜尾”(见表1)。
表1OECD“幸福指数”综合排名情况2从各分类指数的排名情况看:住房方面: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排名前3位,美国、荷兰、西班牙、挪威等排名前10位,英国、法国、德国排名居中,分别排名第14位、第15位和第17位,日本、韩国排名靠后,分别排名第23位和第28位。
收入方面:卢森堡、美国和瑞士排名前3位,英国、加拿大、日本、德国等排名前10位,法国、澳大利亚、以色列分别排名第11位、第14位和第15位,丹麦、新西兰分别排名18位和第25位。
幸福老人十条标准
幸福老人的十条标准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1.身体健康:身体健康是老年幸福的基石,包括良好的身体状况、足够的体力和能量。
2.心理愉悦:心理健康和愉悦的心态对于老年幸福至关重要,包括积极向上的思维方式、情绪稳定和内心的满足感。
3.经济稳定:拥有经济稳定的来源,能够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和一定的自主支配能力,能够享受生活的乐趣。
4.家庭和睦:和睦的家庭环境和良好的亲子关系是老年幸福的重要保障,包括与子女的和谐相处、关爱和支持。
5.社交互动:能够保持和社区、朋友、亲人之间的积极社交联系,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
6.兴趣爱好:保持并培养多样化、有意义的兴趣爱好,能够在生活中找到乐趣和满足感。
7.积极参与:积极参与社区和社会活动,有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责任感,对社会有贡献。
8.学习和成长:持续学习和知识更新,保持思维的灵活性和求知欲,适应社会变化。
9.环境舒适:生活在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环境中,有适当的居住条件和便利设施。
10.自我认同:保持对自我身份和价值的认同和肯定,有自尊心和自信心。
这些标准可以帮助老年人实现全面的幸福,但每个人的定义和需求可能有所不同。
重要的是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幸福和社交互动,为他们创造一个愉快、有意义的老年生活。
新时代中国人类福祉的理论框架和测量在新时代中国,人类福祉的概念和测量已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人们对于舒适生活和幸福感的追求也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建立一个科学的、系统的人类福祉理论框架,并进行客观的、全面的福祉测量,对于准确把握国家发展方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新时代中国人类福祉的理论框架和测量方法,以期为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一、人类福祉理论框架1. 综合幸福指数综合幸福指数是衡量人类福祉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涵盖了物质生活、心理健康、社会关系、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在新时代中国,综合幸福指数的构建应包括经济收入水平、教育水平、健康状况、社会安全感、自然环境质量等多个维度,通过主观感受和客观指标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反映人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2. 社会公平和公正社会公平和公正是人类福祉理论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分配不公平等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建立一个公平的社会制度和公正的法治环境对于保障人民的权益、提高人们的福利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4. 文化自信和价值观念文化自信和价值观念是人类福祉理论框架中的内在支撑。
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对于人们的幸福感和认同感具有重要影响。
在新时代中国,要通过文化自信和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人类福祉的测量方法1. 基于调查数据的福祉测量基于调查数据的福祉测量是目前广泛采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人们的主观感受和态度进行调查问卷,收集、分析人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的数据,形成一个相对客观的福祉测量指标。
2. 经济指标与福祉关联分析经济指标与福祉关联分析是从客观角度出发的福祉测量方法,通过对经济指标与人类福祉的关联性进行研究,探讨经济增长与人类福祉之间的内在关系,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老年人生活质量评估一、引言老年人生活质量评估是为了了解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心理状态、社会参预度以及生活满意度等方面的情况,以便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关心和服务。
本文将详细介绍老年人生活质量评估的目的、方法、评估指标以及评估结果的分析。
二、目的老年人生活质量评估的目的在于全面了解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为制定个性化的养老计划和服务提供依据。
通过评估,可以发现老年人的需求和问题,为改善和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三、方法1. 问卷调查:设计一份综合的老年人生活质量评估问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参预、生活满意度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面对面或者电话方式,对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
2. 体格检查:对老年人进行身体健康的检查,包括测量身高、体重、血压等指标,评估老年人的身体状况。
3. 访谈:与老年人进行深入访谈,了解其生活习惯、社交活动、家庭关系等方面的情况,进一步了解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四、评估指标1. 身体健康:评估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包括患病情况、慢性病管理、饮食习惯、运动情况等指标。
2. 心理健康:评估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包括抑郁症状、焦虑症状、认知功能等指标。
3. 社会参预:评估老年人的社交活动和社会参预度,包括参加社区活动、志愿者工作、社交圈子等指标。
4. 生活满意度:评估老年人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包括对家庭生活、社区环境、养老服务等方面的满意度。
五、评估结果分析1. 统计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频数分析、比例分析、平均数分析等,得出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整体情况。
2. 结果解读: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各个方面进行解读,发现老年人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3. 建议和改进:根据评估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和关心。
六、结论老年人生活质量评估是了解老年人生活状况的重要手段,通过评估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的养老服务和关心。
评估结果的分析和解读可以为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幸福感的五个指标人生幸福感的5个指标:即目标感,社会联系,社群,经济状况和身体活力,对于提高人们幸福感的感受,对于养生延年,有很大帮助。
指标1:目标感健康快乐即是老年人生活的首要目标,也是他们全部生活的根本支点。
一个人要想富有意义地生活,必须有自己的目标。
目标能鼓舞人,激励人,鞭策人,能使人的行动更有计划,更富有成效。
老年人要安度晚年,也不能没有目标。
制定目标既要有正确性,又要有可行性,自己确定的目标,如同夜里的灯塔,醒目而光辉。
所谓“可行性”经过努力,目标也可实现。
这就要从自身条件和客观实际出发,做到适时,适量,适度。
指标2:社会联系社会联系,可以理解为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不仅具有生物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是需要与社会融为一体的。
当你脱离了社会,脱离群众时,你就会感到孤单而烦恼。
当朋友来次电话,或许使你心情舒坦起来;朋友的一次看望,或许使你兴奋好大一阵子,人离不开人的往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爱能激发你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能提升你对生活的幸福感。
指标3:人群关系友谊是一种精神营养,只有心中热情才能获得,如果你对人冷冰冰的,见到你即使是最好的朋友也会不舒服,友谊也会不翼而飞。
所以朋友是要靠真挚的友情,这是我们要牢牢记住的。
对待朋友千万不要斤斤计较,不要认为付出一分就必然要得到一分,这样不但不能收获到友谊而原来的友谊也会失去。
如果朋友向对方提出问题时,你要用诚恳的眼神注视着他,学会用微笑接受提问,用善意应对提问。
朋友之间应该相互沟通。
这样才会轻松愉快赢得友谊,才会多一份友谊多一份快乐。
指标4:经济状况好经济状况是幸福感重要指数,经济是命脉,经济状况差生活就难以改善,穷日子不好过,生活就发生了困扰,生活告诉我们,人不能没有钱,没有钱就谈不上幸福感。
指标5:健康状况健康能够使人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处理工作和生活,一个人身体健康,充满活力,感到身体轻松愉快。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病魔缠身的时候,才深深感到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构建幸福指数指标体系的构想作者:李刚来源:《人力资源管理》2013年第02期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幸福指数现状的研究,对幸福感指数的度量进行了分析,结合国内外幸福感指标体系的比较与分析,提出了自己的幸福指数指标体系的构想。
关键词:幸福指数指标体系构想一、幸福指数内涵的界定1.幸福感。
幸福感是在人们所具备的客观条件和需求价值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个体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状况的一种心理体验。
内容上,幸福感是一种积极的存在与发展状态。
形式上,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是基于主体自觉或不自觉地自我反省而获得的某种切实的、比较稳定的正向的心理感受,这种体验不是某种转瞬即逝的情绪状态。
2.幸福指数。
幸福指数是人们根据一定价值标准对自身生活状态所作的满意度方面的评价,是对幸福感的一种量化评价。
幸福指数可反映一种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可反映一般人或特定社会群体在特定时期主观生活质量的变化程度。
3.国外对幸福指数的研究及度量。
最早使“幸福指数”这一概念量化成为指标体系的是南亚国家不丹。
20世纪70年代,不丹国王提出并付诸实践国民幸福总值的指标。
他提出,人生基本的问题是如何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
不丹创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级组成的“国民幸福总值”(GNH)指标。
4.国内对幸福指数的研究及度量。
国内对幸福指数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
周四军、庄成杰通过对经济发展水平、人口与就业结构、人民生活水平、生活环境水平四个方面构建国民幸福指数NHI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变异系数法和距离综合评价法对NHI进行了测度和评价。
二、幸福指数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1.幸福指数测量的可行性。
作为人们的一种具体体验,幸福感是可以通过一组极具针对性的指标来加以评价的。
尽管不同个体的幸福感具有很大的差异,但如果采用一定的抽样技术取样,对特定群体的幸福指数加以考察,我们就能发现群体层面上的带有倾向性的趋势。
从这个意义上说,幸福感的构成、变化以及引起这些变化的主体条件和环境因素都有客观规律可循。
A 幸福感的评价与量化模型摘要本文先构建了评定幸福指数的指标体系,我们构建的幸福指数指标体系主要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作为第一个层次的是幸福指数,第二个层次是整个幸福指数指标体系中的各个子系统,第三个层次是各个子系统所包括的具体指标,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幸福指数指标体系(层次图见图1)。
然后对各个指标进行量化,运用层次分析评价法构造一个递阶层次系统,将复杂性的、难于量化的评价概念简化为有条理的、有序的层次因素结构。
通过对各层次的元素按两两比较的方法判断相对重要性以构成判断矩阵。
再经过运算求得各因素的权向量,从而对末级层次上的因素进行量化评判。
其主要的分析步骤为是建立因素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计算指标权重、一致性检验、进行加权平均等,最终得出幸福指数。
对于问题一,我们通过对所给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在这十九个调查问题中第二到第十九个问题是影响幸福感的各个方面原因。
而第一个问题是对这群被调查人员幸福感的整体表现,所以我们采用对2~19问题进行归类后再划分为:身心健康、物质条件、人际关系、生活环境、自我价值实现等五个大方面,于是这样就行成了三层模型结构。
然后我们采用层次分析法逐层分析。
在分析过程中我们使用成对比较法和1—9尺度,构造下一层对上一层每个因素成对比较阵。
对每一成对比较阵计算最大特征值和相应的特征向量,做一致性检验通过后得出权向量分别为1ω…10ω。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我们得出身心健康、物质条件、人际关系、生活环境、自我价值实现等五个大的方面对幸福指数的权重向量为:[]10.35000.10000.25000.10000.2000m = 通过[]2122222f f Ta b c d e =*最终确定评价矩阵对幸福指数的权重矩阵2f 。
接下来我们利用已知的数据来对所建模型进行评价用以验证所建模型的可行性。
在验证模型的可行性之后我们再使用事先设定好的评价矩阵各等级的分值[]20406080100来计算出幸福指数[]2=m 10080604020=66.394T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