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
- 格式:doc
- 大小:181.37 KB
- 文档页数:15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姓名省市区、县(市)街道、乡镇目录1、训练登记 (1)2、训练评估 (2)3、训练计划 (4)4、训练记录 (5)训练登记先天□ 早产□ 难产□ 疾病□其它□诊断诊断机构诊断结果智商(IQ)社会适应行为诊断时间年月既往康复情况1、药物治疗□ 4、上幼儿园□2、传统方法□ 5、上学□3、康复训练□ 6、其它□需要说明的情况康复员签名登记日期年月日注:1.此表由康复员在相应的栏目填写文字或在“□”中划√。
2.“需要说明的情况”栏,填写表中需要进一步详细说明或未涉及到的康复训练服务相关的内容。
时间训练评估项目分值初次中期末期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2 1 0 2 1 0 2 1 0运动能力1翻身2坐3爬4站5步行6上下台阶7跑8抻手取物9捏取10拧盖11系扣子12穿珠子13折纸感知能力14注视物体15追视移动物体16分辨味道17分辨气味18分辨常见生活环境声音19触觉分辨认知能力20认识物体的存在21物品归类22认识物体之间常见关系23认识颜色24认识方位25认识形状26分辨有无27认识蔬菜、水果等食品28知道天气情况29知道因果关系30点数31认识时间32认识钱币初次中期末期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2 1 0 2 1 0 2 1 0语言交往能力33知道自己的名字34服从简单的指令35表达需求36说简单的短句37语言交流38书完的基本能力生活自理能力39拿着食物吃40用餐具吃41用餐具喝42小便自理43大便自理44脱衣物45穿放牧46穿鞋袜注:1.此表由康复指导员填写。
2.训练对象的初次、中期、末期三次评估,均需对六个领域30个训练项目进行整体评估计分。
3.评估分值“2”、“1”、“0”分别指智力残疾儿童能、部分能、不能独立完成康复训练评估项目的动作、活动和要求。
训练计划注:此表由康复指导员在相应的栏目填写文字或在“□”中打√。
训练记录注:此表由康复员每月将训练内容、次数、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等情况填写一次。
脑瘫儿童康复档案(一)姓名省市县/市/区康复训练定点机构名称训练的起止时间: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开始年____月___日结束使用说明为做好中国残联贫困脑瘫儿童康复救助项目的组织实施和业务管理,在总结以往康复训练档案基础上,根据新的任务要求和项目管理工作的需要,制定了脑瘫儿童康复档案,主要用于贫困肢体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实施的监测、检查和督导。
档案内容涉及功能和效果评估、康复计划制定、康复服务记录等康复流程中的重要环节,对规范康复训练与服务,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将脑瘫儿童康复档案使用有关事宜作如下说明:一、康复档案的使用及填写(一)训练登记筛选7岁以下、诊断明确、身体状况稳定、家长配合的脑瘫儿童,纳入贫困肢体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任务,由具体负责的康复专业人员填写“训练登记”。
(二)训练评估脑瘫儿童康复训练评估包括:粗大运动、精细动作、生活自理、语言沟通、认知和社交六大领域。
各康复机构根据本单位实际使用的评估方法和评价量表进行训练评估,按实际得分及时填写评估结果,原则上要求康复训练评估至少每季度进行一次。
(三)评估评估结果(提高分数)为:本次评估得分-前次评估得分;提高1分以上为“有效”;提高分数占评估项目满分总分的20%以上为“显效”(四)康复计划根据功能和效果评估结果,由各类康复专业人员、脑瘫儿童家长、志愿者等组成康复小组,针对当前的主要障碍制定和调整康复计划,原则上要求康复计划制定、调整至少每季度一次,由具体负责的专业人员作简要的记录。
(五)年度评估、总结“年度评估、总结”包括:效果评估、家长培训、家长对孩子康复的满意度等内容。
“效果评估”为:本年度评估得分末次-初次评估得分;“家长培训、家长对培训满意度和对孩子康复的满意度”须有家长签名,由具体负责的专业人员将年度评估、总结情况及进一步康复的意见等及时填入档案。
(六)康复记录由康复训练人员将训练的主要内容、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等情况进行记录,原则上要求至少每月填写一次二、康复训练档案使用的注意事项(一)使用脑瘫儿童康复档案是项目实施监测管理重要的措施,有利于促进康复服务的规范化开展,各定点康复机构应按要求认真填写。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家长培训登记表填表单位(公章):性□□出生年□农业户家庭住□非农业类宅联系电家长姓手□不良文化因□原因不其□一□二□三□四□药物治□手□康复治□传统方既往医疗、康复情□上□上幼儿□其家庭经济状□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领取社会救济□家庭经济困是否接受过对贫□□接受救助项残疾儿童的救日康复训练起止时□机构名称联系电话康复训练场所□社区和家庭是否接受家长培训□是□否接受培训的次数:次□显效康复训练效果□有效□无效填表人:审核人:填表日期:填表说明:此表由街道(乡镇)残联填写,并报县(市、区)残联审核汇总。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姓名市省街道(乡镇)县(市、区)明用说使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提出的一项重点工程任务。
为使这项工作科学、规范的开展,使智力残疾儿童通过康复训练改善康复状况,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组织“全国残疾人康复训《智力残疾练与服务技术指导组”成员和有关专家,结合各地实际工作需要,对儿童康复训练档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统一了指导用语、细化了训练方法、规范了评分依据、增设了评分等级,以提高训练评估的敏感度,更有利于基层使用。
档案涉及功能评估、训练计划制定、训练情况记录、训练效果评估等康复训练的各个环节,对规范康复训练有重要意义。
现就该档案的使用方法说明如下。
一、康复训练档案的使用及填写说明(一)训练登记。
岁以下非18岁以下和部分筛选诊断明确、有康复潜力、家庭成员配合的7在校贫困智力残疾儿童作为训练对象,纳入重点工程任务,由康复训练人员填写“训练登记”。
(二)训练评估.训练对象的初次评估,中期评估和末期评估均应依据“训练评估”和“评估标准”进行,由康复训练人员对训练对象的能力逐项评估、计分。
通过初次评估,掌握训练对象目前的障碍和困难情况,为制定训练计划、选择适宜的训练项目提供客观依据;通过中期评估(在康复训练的中期进行),及时检查训练效果,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训练计划;通过末期评估,总结实现康复目标的情况,提出进一步康复的意见。
一、总则为了规范智力残疾儿童档案管理工作,确保档案的完整、准确、安全,提高档案利用效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制度。
二、档案管理范围1. 智力残疾儿童的出生证明、户口簿、身份证等个人身份证明材料。
2. 智力残疾儿童的评估报告、诊断证明、康复训练记录等医疗档案。
3. 智力残疾儿童的入学证明、学习成绩、特殊教育记录等教育档案。
4. 智力残疾儿童的福利救助、社会保障、心理咨询等社会服务档案。
5. 智力残疾儿童的其他相关资料。
三、档案管理制度1. 档案收集与整理(1)档案收集:由智力残疾儿童监护人或服务机构负责收集,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档案整理:按照档案分类、编目、归档等要求,对收集到的档案进行整理,建立档案目录。
2. 档案保管(1)档案存放:档案应存放在通风、干燥、防火、防盗、防虫蛀的专用档案柜中。
(2)档案防护:对重要档案采取加密、备份等措施,确保档案安全。
3. 档案查阅与利用(1)查阅申请:查阅档案需填写查阅申请表,经批准后方可查阅。
(2)查阅范围:查阅者只能查阅与其工作相关的档案,不得擅自复制、摘抄、传播档案内容。
4. 档案销毁(1)档案销毁需经单位领导批准,并报上级档案管理部门备案。
(2)销毁档案时,需严格按照档案销毁程序进行,确保档案安全。
四、档案管理责任1. 智力残疾儿童监护人或服务机构负责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
2. 档案管理人员应具备一定的档案管理知识和技能,严格执行档案管理制度。
3. 单位领导应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指导,确保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五、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 本制度由XX单位负责解释。
3. 本制度如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表5编号:2272残疾人康复服务档案(2013年)姓名高xx安徽省xx市x县xx特殊教育学校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编制目录1、使用说明2、康复需求调查表3、康复服务记录4、康复服务评估使用说明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既是我国政府提出的奋斗目标,也是残疾人的迫切需求。
在基层使用统一规范、适合各类残疾人的康复服务档案,是掌握残疾人康复需求,提供有针对性服务,确保康复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科学推进社区康复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
依据中国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各地应为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普遍建立康复服务档案。
为此,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组织有关成员单位和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相关专家,并征求了地方意见,编制了“残疾人康复服务档案”(2006年-2010年)。
该档案包括:康复需求调查表、康复服务记录、康复服务评估三个部分,现就使用及填写方法说明如下:一、康复需求调查表此表由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康复需求调查的基础上负责组织填写,保存在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委托的社区康复站。
其内容包括残疾人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和各类残疾人的基本康复需求。
填写人员根据残疾人的实际情况在相应的□中划√或填写文字。
“其它需求”栏中填写本表未包括的康复需求内容。
二、康复服务记录康复服务记录由提供康复服务的人员于每次服务后如实填写。
“服务情况”主要填写提供服务的项目、方式、康复进展情况及下一步康复服务计划等。
服务人员于每次服务后签名,并交回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委托的社区康复站。
三、康复服务评估康复服务评估于每年第四季度进行。
内容包括“残疾人康复服务满意程度”、“服务效果评估”和“下年度康复服务建议”三方面。
“残疾人康复服务满意程度”由残疾人或其监护人在相应□划√并签名;“服务效果评估”和“下年度康复服务建议”由评估负责人分别在相应□划√和文字描述;评估后由评估负责人签名并交回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委托的社区康复站。
一、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安置协议书(样本)为进一步加强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的管理,确保项目的顺利开展,项目定点康复机构与受助残疾儿童监护人特立以下协议:一、定点康复机构职责和义务1、负责及时安置受助残疾儿童进入机构接受康复训练。
2、负责保障受助残疾儿童在机构受训期间的安全。
3、确保受助残疾儿童接受康复训练的时间(次数)不少于项目规定的时间(次数)。
4、为受助残疾儿童提供优质康复服务,提高康复质量和效果。
二、受助残疾儿童监护人职责和义务1、自愿选择定点康复机构,不得随意更换机构或中断康复训练。
2、按照项目规定的时间(次数)送训受助残疾儿童。
3、积极配合机构开展家庭康复训练,提高康复质量和效果。
定点康复机构名称:受助儿童姓名:负责人签字:监护人签字:年月日年月日二、知情同意书尊敬的先生/女士:经过研究、审批,您的孩子符合“安徽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民生工程”要求的标准,将免费进行为期一年的康复,其中,在我机构康复不少于6个月,社区、家庭训练指导每月至少一次,社会活动及家长培训每项每年不少于4次。
如果您同意参加此项康复,请仔细阅读下列内容,如有任何疑问,请咨询您孩子的教师,您可以保留此份“知情同意书”复印件,以供参考。
“安徽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民生工程”是为了贯彻落实《贫困残疾人康复工程实施意见》和《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七彩梦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文件精神,财政安排专项补助资金为贫困残疾儿童提供康复训练经费补贴。
中心作为我省民生工程项目定点机构之一,有责任和义务对符合要求的残疾儿童进行抢救性康复:1、城乡有康复需求的贫困残疾儿童,其中优先资助城乡低保家庭的贫困残疾儿童;2、年龄7岁以下;3、诊断明确、生命体征稳定、家庭成员配合、有康复潜力(轻、中度为重点);4、经费补贴:每人每年 1.2万元。
经费使用包括:康复训练费、家长培训费、家庭指导费用、社区活动、康复档案及材料等费用,其中生活补贴不低于2000元。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家长培训登记表填表人:审核人:填表日期:填表说明:此表由街道(乡镇)残联填写,并报县(市、区)残联审核汇总。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姓名省市县(市、区)街道(乡镇)使用说明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提出的一项重点工程任务。
为使这项工作科学、规范的开展,使智力残疾儿童通过康复训练改善康复状况,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组织“全国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技术指导组”成员和有关专家,结合各地实际工作需要,对《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统一了指导用语、细化了训练方法、规范了评分依据、增设了评分等级,以提高训练评估的敏感度,更有利于基层使用。
档案涉及功能评估、训练计划制定、训练情况记录、训练效果评估等康复训练的各个环节,对规范康复训练有重要意义。
现就该档案的使用方法说明如下。
一、康复训练档案的使用及填写说明(一)训练登记。
筛选诊断明确、有康复潜力、家庭成员配合的7岁以下和部分18岁以下非在校贫困智力残疾儿童作为训练对象,纳入重点工程任务,由康复训练人员填写“训练登记”。
(二)训练评估训练对象的初次评估,中期评估和末期评估均应依据“训练评估”和“评估标准”进行,由康复训练人员对训练对象的能力逐项评估、计分。
通过初次评估,掌握训练对象目前的障碍和困难情况,为制定训练计划、选择适宜的训练项目提供客观依据;通过中期评估(在康复训练的中期进行),及时检查训练效果,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训练计划;通过末期评估,总结实现康复目标的情况,提出进一步康复的意见。
“训练评估”由康复训练人员负责填写。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评估内容共60个项目(详见“训练评估”)。
(三)训练计划康复训练人员、智力残疾人及其亲友、志愿工作者等,依据初次评估结果,结合机构、社区和家庭康复训练条件,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
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档案姓名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使用说明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是《省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提出的一项重点工程任务。
为使这项工作科学、规范的开展,使脑瘫儿童通过康复训练改善康复状况,广东省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组织“广东省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技术指导组”成员和有关专家,在中残联编制的《脑瘫康复训练档案》基础上,根据新的训练任务要求,结合各地实际工作需要,对《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档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统一了指导用语、细化了康复评估与训练方法、规范了评分依据、细化了评估内容,以提高训练评估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更有利于基层使用。
档案涉及功能评估、训练计划制定、训练情况记录、训练效果评估等康复训练的各个环节,对规范康复训练有重要意义。
现就该档案的使用方法说明如下。
一、康复训练档案的使用及填写说明、康复训练档案的使用及填写说明(一)训练登记筛选18岁以下,诊断明确、有康复潜力、家庭成员配合的脑瘫儿童作为训练对象,纳入重点工程任务,由康复训练人员填写“训练登记”。
(二)训练评估训练对象的初次评估、中期评估和末期评估均应依据“训练评估”进行。
按照评估标准,由康复训练人员对训练对象的能力逐项评估、计分。
通过初次评估,掌握训练对象目前的障碍和困难情况,为制定训练计划、选择适宜的训练项目提供客观依据;通过中期的评估(在康复训练的中期进行),及时检查训练效果,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训练计划。
通过末期评估,总结实现康复目标的情况,提出进一步康复的意见。
“训练评估”由康复训练人员负责填写。
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档案分A、B两份,A表评估内容共11个项目,供医疗康复机构使用,B表评估内容共7个项目,共非医疗康复训练机构使用(详见“评估量表”)。
(三)训练计划康复训练人员依据初次评估结果,结合机构、社区和家庭康复训练条件,共同确定长期与近期康复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
训练计划包括针对训练对象主要障碍和困难所确定的训练项目、训练内容、训练安排等。
脑瘫儿童康复档案姓名省市县/市/区康复训练定点机构名称:南阳市吉福能力康复训练中心训练的起止时间: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开始年____月___日结束使用说明为做好中国残联贫困脑瘫儿童康复救助项目的组织实施和业务管理,在总结以往康复训练档案基础上,根据新的任务要求和项目管理工作的需要,制定了脑瘫儿童康复档案,主要用于贫困肢体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实施的监测、检查和督导。
档案内容涉及功能和效果评估、康复计划制定、康复服务记录等康复流程中的重要环节,对规范康复训练与服务,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将脑瘫儿童康复档案使用有关事宜作如下说明:一、康复档案的使用及填写(一)训练登记筛选7岁以下、诊断明确、身体状况稳定、家长配合的脑瘫儿童,纳入贫困肢体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任务,由具体负责的康复专业人员填写“训练登记”。
(二)训练评估脑瘫儿童康复训练评估包括:粗大运动、精细动作、生活自理、语言沟通、认知和社交六大领域。
各康复机构根据本单位实际使用的评估方法和评价量表进行训练评估,按实际得分及时填写评估结果,原则上要求康复训练评估至少每季度进行一次。
(三)评估标准评估结果(提高分数)为:本次评估得分-前次评估得分;提高1分以上为“有效”;提高分数占评估项目满分总分的20%以上为“显效”(四)康复计划根据功能和效果评估结果,由各类康复专业人员、脑瘫儿童家长、志愿者等组成康复小组,针对当前的主要障碍制定和调整康复计划,原则上要求康复计划制定、调整至少每季度一次,由具体负责的专业人员作简要的记录。
(五)康复记录由康复训练人员将训练的主要内容、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等情况进行记录,原则上要求至少每月填写一次(六)年度评估、总结“年度评估、总结”包括:效果评估、家长培训、家长对孩子康复的满意度等内容。
“效果评估”为:本年度评估得分末次-初次评估得分;“家长培训、家长对培训满意度和对孩子康复的满意度”须有家长签名,由具体负责的专业人员将年度评估、总结情况及进一步康复的意见等及时填入档案。
脑瘫儿童康复档案姓名省市县/市/区康复训练定点机构名称训练的起止时间: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开始年____月___日结束使用说明为做好中国残联贫困脑瘫儿童康复救助项目的组织实施和业务管理,在总结以往康复训练档案基础上,根据新的任务要求和项目管理工作的需要,制定了脑瘫儿童康复档案,主要用于贫困肢体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实施的监测、检查和督导。
档案内容涉及功能和效果评估、康复计划制定、康复服务记录等康复流程中的重要环节,对规范康复训练与服务,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将脑瘫儿童康复档案使用有关事宜作如下说明:一、康复档案的使用及填写(一)训练登记筛选7岁以下、诊断明确、身体状况稳定、家长配合的脑瘫儿童,纳入贫困肢体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任务,由具体负责的康复专业人员填写“训练登记”。
(二)训练评估脑瘫儿童康复训练评估包括:粗大运动、精细动作、生活自理、语言沟通、认知和社交六大领域。
各康复机构根据本单位实际使用的评估方法和评价量表进行训练评估,按实际得分及时填写评估结果,原则上要求康复训练评估至少每季度进行一次。
(三)评估标准评估结果(提高分数)为:本次评估得分-前次评估得分;提高1分以上为“有效”;提高分数占评估项目满分总分的20%以上为“显效”(四)康复计划根据功能和效果评估结果,由各类康复专业人员、脑瘫儿童家长、志愿者等组成康复小组,针对当前的主要障碍制定和调整康复计划,原则上要求康复计划制定、调整至少每季度一次,由具体负责的专业人员作简要的记录。
(五)年度评估、总结“年度评估、总结”包括:效果评估、家长培训、家长对孩子康复的满意度等内容。
“效果评估”为:本年度评估得分末次-初次评估得分;“家长培训、家长对培训满意度和对孩子康复的满意度”须有家长签名,由具体负责的专业人员将年度评估、总结情况及进一步康复的意见等及时填入档案。
(六)康复记录由康复训练人员将训练的主要内容、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等情况进行记录,原则上要求至少每月填写一次二、康复训练档案使用的注意事项(一)使用脑瘫儿童康复档案是项目实施监测管理重要的措施,有利于促进康复服务的规范化开展,各定点康复机构应按要求认真填写。
智力残疾少儿痊愈训练 / 家长培训登记表填表单位(公章):姓名性别□男□女出生年代年月家庭地址户口□农业户类型□非农业户家长姓名与残疾少儿关系联系电话宅电手机致残原因□遗传□发育阻碍□疾病□创伤不测损害□中毒与过敏反响□不良文化要素□原由不明其余致残级别□一级□二级□三级□四级既往医疗、痊愈状况□药物治疗□手术□痊愈治疗□传统方法□上学□上幼儿园□其余□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家庭经济状况□乡村领取社会救援金能否接受过对贫穷□家庭经济困难□是□否接受救援项目残疾少儿的救援痊愈训练起止时间痊愈训练场所能否接受家长培训年月□机构名称□社区和家庭□是□否日-年联系电话接受培训的次数:月次日痊愈训练成效□显效□有效□无效填表人:审查人:填表日期:填表说明:此表由街道(乡镇)残联填写,并报县(市、区)残联审查汇总。
智力残疾少儿痊愈训练档案姓名省市县(市、区)街道(乡镇)使用说明智力残疾少儿痊愈训练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大纲》中提出的一项要点工程任务。
为使这项工作科学、规范的睁开,使智力残疾少儿经过痊愈训练改良痊愈状况,全国残疾人痊愈工作办公室组织“全国残疾人痊愈训练与服务技术指导组”成员和有关专家,联合各地实质工作需要,对《智力残疾少儿康复训练档案》进行了改正和完美:一致了指导用语、细化了训练方法、规范了评分依照、增设了评分等级,以提升训练评估的敏感度,更有益于基层使用。
档案波及功能评估、训练计划拟订、训练状况记录、训练成效评估等痊愈训练的各个环节,对规范康复训练有重要意义。
现就该档案的使用方法说明以下。
一、痊愈训练档案的使用及填写说明(一)训练登记。
挑选诊疗明确、有痊愈潜力、家庭成员配合的分 18 岁以下非在校贫穷智力残疾少儿作为训练对象,程任务,由痊愈训练人员填写“训练登记”。
(二)训练评估7 岁以下和部归入要点工训练对象的首次评估,中期评估和末期评估均应依照“训练评估”和“评估标准”进行,由痊愈训练人员对训练对象的能力逐项评估、计分。
[智力残疾儿童基本康复项目服务规范]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二、服务时间机构内康复每年不少于9个月,平均每月不少于22天,每天不少于6节课(3.5小时)。
三、服务流程提交康复训练《救助卡》、《转介单》、医院诊断证明、儿童体检报告、监护人和受助儿童身份证明材料等一资格审核一办理入机构手续,包括登记、问询、评估、建档、签订康复协议、进班一制定康复教育计划、实施康复教学、家长培训、社会融合活动一定期评估、修订康复教育计划一康复随访、家庭指导。
四、服务内容及要求1.基木情况调查。
主要包扌舌儿童基本情况、心理卫生、学习特点、学习兴趣、家长教养态度、儿童情绪行为观察等,每学年1次。
2.康复评估。
主要对儿童运动、感知、认知、语言、生活自理、社会适应等领域和感觉统合能力评估,训练评估体现阶段性、动态化,通常每学年至少2次。
3.制定个别化康复教育计划。
由康复评估人员、教师、家长和其他相关专业人员共同参与,根据评估情况,拟定个别化康复计划,内容包括残疾类别、学习优势、未来发展潜能、残疾影响、建议对策、进班安置、康复重点、家长建议与希望等;召开个别化康复教育计划分析会,讨论确定适合儿童的能力发展和生活实际的长、短期目标;修改拟定个别化康复教育计划。
4.康复教学。
根据康复教育计划,安排并细化“月一周一日”康复教学活动,遵从智力残疾儿童的生理发育、认知程度和行为特征开设相关课程作为康复支持。
(1)集体课/(小组/组别):采取综合主题课活动形式,开展儿童运动、感知、认知、语言、生活自理、社会适应等领域康复教学;康复教育目标考虑到每个儿童的需要;康复教学活动教案与个别化康复教育计划一致;有体现每个儿童进步的记录。
每天集体课时间不少于4节课,每节课不少于30分钟。
(2)个训课:针对儿童在集体课中的“短板”或特别的需要进行一对一训练;康复教育目标清晰具体、符合儿童发展需要;每次个训后要对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记录。
每天至少1节课,每节课不少于30分钟。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姓名省 市县(市、区) 乡镇(街道)使 用 说 明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提出的一项重点工程任务。
为使这项工作科学、规范的开展,使智力残疾儿童通过康复训练改善康复状况,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组织“全国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技术指导组”成员和有关专家,在以往《康复训练档案》的基础上,根据新的训练任务要求,结合各地实际工作需要,对《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统一了指导用语、细化了训练方法、规范了评分依据、增设了评分等级,以提高训练评估的敏感度,更有利于基层使用。
档案涉及功能评估、训练计划制定、训练情况记录、训练效果评估等康复训练的各个环节,对规范康复训练有重要意义。
现就该档案的使用方法说明如下。
一、康复训练档案的使用及填写说明(一)训练登记筛选18岁以下,诊断明确、有康复潜力、家庭成员配合的贫困智力残疾儿童作为训练对象,纳入重点工程任务,由康复训练人员填写“训练登记”。
(二)训练评估训练对象的初次评估、中期评估和末期评估均应依据“训练评估”进行。
按照评估标准,由康复训练人员对训练对象的能力逐项评估、计分。
通过初次评估,掌握训练对象目前的障碍和困难情况,为制定训练计划、选择适宜的训练项目提供客观依据;通过中期的评估(在康复训练的中期进行),及时检查训练效果,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训练计划。
通过末期评估,总结实现康复目标的情况,提出进一步康复的意见。
“训练评估”由康复训练人员负责填写。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评估内容共60个项目(详见“训练评估”)。
(三)训练计划康复训练人员、智力残疾人及其亲友、志愿工作者等人员, 依据初次评估结果,结合机构、社区和家庭康复训练条件,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
训练计划包括针对训练对象主要障碍和困难所确定的训练项目、训练场所以及预期实现的康复目标等。
康复训练人员负责填写“训练计划”。
(四)训练记录由康复训练人员将训练内容、训练次数、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等情况进行记录,要求每一个月填写一次。
残疾儿童
康复训练档案
姓名
省市区、县(市)街道、乡镇
使用说明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一项重点工程。
为使康复训练工作科学、规范的开展,有效地改善残疾人功能状况,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组织制作了《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并要求纳入国家康复训练重点工程任务的智力残疾儿童使用,现就康复训练档案说明如下:
一、康复训练档案的组成部分
《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包括训练登记、训练评估、训练
计划、训练记录、评估与总结和评估标准六部分。
二、康复训练档案的使用说明
(一)训练登记
筛选诊断明确、有康复潜力、有康复意愿、家庭成员配合的智力残疾儿童做为训练对象,纳入康复训练重点工程任务,由康复员员填写“训练登记”表。
(二)训练评估
训练对象的初次评估、中期评估和末期评估均依据“训练评估”表进行,按照评估标准,由康复训练人员和康复员共同对训练对象的功能和能力逐项评估、计分。
通过初次评估,掌握训练对象目前的功能障碍和困难情况,为制定训练计划、选择适宜的训练项目和判定训练效果提供客观依据;中期评估(康复训练的第六个月末),应按照“评估估标准”,由康复指导人员和康复员共同对训练对象再次进行整体评估、计分,掌握训练对象功能障碍和困难的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训练计划;末期评估(康复训练的第十二个月末),应总结实现康复目标的情况,提出进一步康复的意见。
“训练评估”由康复训练人员负责填写。
残疾儿童康复训练评估内容共60个项目,运动能力训练包括翻身、坐、爬、
站、步行、上下台阶、跑、伸手取物、捏取、拧盖、系扣子、穿珠子、折纸13项;感知能力训练包括注视物体、追视移动物体、分辨味道、分辨气味、分辨常见生活注视物体、追视移动物体、分辨味道、分辨气味、分辨常见生活环境声音、触觉分辨6项;认知能力训练包括认识物体的存在、物品归类、认识物体之间常见关系、认识颜色、认识方位、认识形品归类、认识物体之间常见关系、认识颜色、认识方位、认识形状、分辨有无、认识蔬菜、水果等食品、知道天气情况、知道因果关系、点数、认识时间、认识钱币13项;语言交往能力训练包括知道自己的名字、服从简单的指令、表达需求、说简单的短名、语言交流、书写的基本能力6项;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包括着食物吃、用餐具吃、用餐具喝、小便自理、大便自理、脱衣物、穿衣物、穿鞋袜、刷牙、洗脸、洗手、洗脚、盖被子、叠被理床、认识家居环境15项;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包括知道自己、认识熟悉的人、认识家庭环境、知道居家安全、认识公共设施、参加集体活动,懂安全常识7项。
(三)训练计划
康复指导人员组织康复员、残疾人及其亲友、志愿工作者等人员,依据初次评估结果,结合社区和家庭康复训练条件,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
训练计划包括针对训练对象主要功能障碍和困难所确定的训练项目、训练场所、采取的训练方法以及预期实现的康复目标等。
康复指导人员负责填写“训练计划”表。
(四)训练记录
由康复训练人员将训练内容、训练次数、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等情况进行记录,填写“训练记录”表。
训练记录要求二个月填写一次。
(五)评估与总结
“评估与总结”表包括中期评估和末期评估与总结两部分。
智力康复训练的第六个月末进行中期评估、记分,计算由初次评估至中期评估提高的分数,小结训练计划的执行情况,掌握存在的主要要功能障碍和困难,训练中存在哪些问题以及训练进行了哪些调整。
末期评估与总结栏应填写末期分数和初次至末期提高的分数,判断训练效果,总结实现康复目标的情况,提出进一步康复意
见。
由康复指导人员负责填写“评估与总结”表。
(六)评估标准
评估标准适用于智力残疾儿童在机构、社区和家庭进行康复训练的效果评估,包括康复训练“评估项目”、“评分依据”和“效果判定”三项内容。
“评估项目”与“训练评估”表中的项目和说明一致。
“评估依据”是依据训练对象完成康复训练评估项目规定的动作、活动的程度和范围,分为三个等级评估计分。
“效果判定”通过对象初次与末期评估分值之差判定训练效果。
三、康复训练档案使用的注意事项
(一)使用康复训练档案是推行康复训练工作规范化开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各级管理人员要了解康复训练档案的种类、内容和使用方法,各级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要组织统一使用。
(二)各地在使用康复训练档案前,应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三)康复训练档案的填写,要求及时、客观、准确,并妥善保管。
(四)康复训练档案尚处于试行阶段,各地在使用中要认真收集意见,并反馈至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以便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目录
1、训练登记 (1)
2、训练评估 (2)
3、训练计划 (4)
4、训练记录 (5)
5、评估与总结 (6)
6、评估标准 (7)
训练登记
注:1.此表由康复员在相应的栏目填写文字或在“□”中划√。
2.“需要说明的情况”栏,填写表中需要进一步详细说明或未涉及到的康复训练服务相关的内容。
训练评估
注:1.此表由康复指导员填写。
2.训练对象的初次、中期、末期三次评估,均需对六个领域30个训练项目进行整体评估计分。
3.评估分值“2”、“1”、“0”分别指残疾儿童能、部分能、不能独立完成康复训练评估项目的动作、活动和要求。
训练计划
训练记录
注:此表由康复员每两个月将训练内容、次数、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等情况填写一次。
评估与总结
注:此表由康复指导员在相应的栏目填写文字或在“□”中打√。
评估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14岁以下残疾儿童在康复机构、社区和家庭进行康复训练的效果评估,包括康复训练评估项目、评分依据和效果判定三项内容。
一、评估项目
残疾儿童康复训练评估项目包括运动、感知、认知、语言交往、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六个领域,共60个项目,说明如下(表1)
表1 评估项目。